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in the Bachu Uplift,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QIU Nansheng JIANG Guang +1 位作者 MEI Qinghua WANG Sheng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286-1293,共8页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in the Paleozoic has long been a problem to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Bachu uplift, Tarim basin, since the thermal history in the Paleozoic could not be rebuilt objectively due...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in the Paleozoic has long been a problem to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Bachu uplift, Tarim basin, since the thermal history in the Paleozoic could not be rebuilt objectively due to lack of effective thermal indicators in the Lower Paleozoic successions. The apatite and zircon (U-Th)/He thermochronometry can be used as a new kind of technique to study the thermal history and tectonic uplift of sedimentary basins. Based on the measured apatite and zircon (U-Th)/He ages, apatite fission track data and equivalence vitrinite reflectance (%EVRo), the tectonothermal histories in 5 wells of the Bachu uplift were modeled. The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relatively high gradient at the Early Paleozoic in the Bachu uplift and it decreased gradually during the entire Paleozoic: 33-35℃/km in the Cambrian- Ordovician, 32-33℃/km in the Silurian-Devonian, 30-32℃/km at the end of Carboniferous and 27.5- 31℃/km at the end of Permian. Therefore, the thermal history can be modeled by combining multiple thermal indicators of AFT, (U-Th)/He ages and EVRo data. Especially, this provides a new method to rebuild the thermal history for the Low Paleozoic carbonate successions in the Tari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h)/He THERMOCHRONOMETRY APATITE ZIRCON fission track equivalence vitrinitereflectance (%EVRo) bachu uplift
下载PDF
Dual influence of the rejuvenation of Southern Tianshan and Western Kunlun orogen on the Cenozoic structure deformation of Tarim Basin,northwestern China:A superposition deformation model from Bachu Uplift 被引量:2
2
作者 HE Guang-yu HE Zhi-liang +4 位作者 ZHANG Hong-an ZHU Zhi-xin CHEN Qiang-lu QIAN Yi-xiong GU Y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9期1388-1394,共7页
Based on new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 and existing structural and sedimentary results, a superposition deformation model for Cenozoic Bachu Uplift of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is proposed. T... Based on new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 and existing structural and sedimentary results, a superposition deformation model for Cenozoic Bachu Uplift of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is proposed. The model presents the idea that the Bachu Uplift suffered structure superposition deformation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s of the Cenozoic uplifting of Southern Tianshan and Western Kunlun orogen, northwestern China. In the end of the Eocene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 Bachu Uplift started to be formed with the uplifting of Western Kunlun, and extended NNW into the interior of Kalpin Uplift. In the end of the Miocene (middle Himalayan movement), Bachu Uplift suffered not only the NNW structure deformation caused by the Western Kunlun uplifting, but also the NE structure deformation caused by the Southern Tianshan uplifting, and the thrust front fault of Kalpin thrust system related to the Southern Tianshan orogen intrudes southeastward into the hinterland of Bachu Uplift and extends NNE from well Pil to Xiaohaizi reservoir and Gudongshan mountain, which resulted in the strata folded and denuded strongly. In the end of the Pliocene (late Himalayan movement), the impact of Southern Yianshan orogen decreased because of the stress released with the breakthrough upward of Kalpin fault extending NE, and Bachu Uplift suffered mainly the structure deformation extending NW-NNW caused by the uplifting of Western Kunlun or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position deformation model bachu uplift Southern Tianshan Western Kunlun CENOZOIC
下载PDF
Paleozoic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Bachu Uplift,Tarim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Implications for Plate Drifting 被引量:4
3
作者 何光玉 何治亮 +6 位作者 张洪安 林璐 陈强路 钱一雄 顾忆 竺知新 竺国强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4期755-762,共8页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2D seismic profiles, the Paleozoic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 acteristics of Bachu (巴楚) uplift of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NW China, are exhibited in this article. The deformation happe...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2D seismic profiles, the Paleozoic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 acteristics of Bachu (巴楚) uplift of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NW China, are exhibited in this article. The deformation happened during three main geological periods: the end of Middle-Late Ordovician (O2-3), the end of Early-Middle Devonian (D1-2), and the end of Late Permian (P2). In the Bachu uplift, there developed a series of NW-trending thrust faults and imbricate structures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NW-SE compression stress towards the end of Middle-Late Ordovician (O2-3) (middle Caledonian movement), and there developed some NNE-trending thrust faults and fault block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NEE-SWW compression stress at the end of Early-Middle Devonian (D1-2) (early Hercynian movement). However, at the end of Late Permian (P2) (late Hercynian movement), some NE-trending thrust faults and associated folds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the NE-SW compression stress. The first-stage (O2-3) deformation is obviously more violent than those of the latter two stages (D1-2 and P2), which implies that the Tarim plate drifted quickly to the north at around the same tim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deformation PALEOZOIC plate drift bachu uplift Tarim.
原文传递
Fault System,Deformation Style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he Bachu Uplift,Tarim Basin 被引量:2
4
作者 佟殿君 张俊霞 +2 位作者 阳怀忠 胡德胜 任建业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529-541,共13页
The Bachu (巴楚) uplift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tectonic regions nowadays in the Tarim basin, which is also a faulted block uplift that was intensively active during the Cenozoic. This study was based primarily on... The Bachu (巴楚) uplift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tectonic regions nowadays in the Tarim basin, which is also a faulted block uplift that was intensively active during the Cenozoic. This study was based primarily on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profiles, apply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basin dynamics,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tectono-stratigraphic analysis, the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features of the fault systems in the Bachn uplift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Our study shows that each fault belt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compression and overthrusting, most of the faults initiated and activated during the Mid-Late Himalayan period, and that the general structural styles of the Bachu uplift were basement-involved pop-up thrust faulted block uplift, of which the southern margin was covered by the large-scale decollement fault system. The basement-involved structure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higher position of the basement uplift, while decollement fault system developed mainly at the position with gypsum mudston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Bachu uplift included back-bulge slope of the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in Mid-Late Caledonian, forebulge in HercynianYanshanian and the latest compressional faulted block uplift in Mid-Late Himalayan. Meanwhile,the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the form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uplift were controll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fault systems clearly. In the early forebulge stage, it was mainly presented as flexural deformation without the developing of thrust faults in the Bachu area; to the late st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iolent lateral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the faulted block uplift formed fin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system structural style structural evolution bachu uplift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兰尕与和田河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
5
作者 马海陇 蒋林 +6 位作者 丁文龙 韩鹏远 王震 张长建 文欢 丁立明 李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9-1274,共16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机制与演化特征;通过与塔河油田兰尕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对比,分析和田河断裂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表明:兰尕及和田河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型逆冲滑脱断裂带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形成断背斜。区域地应力是这2条断裂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早奥陶世末,受西南、东南和北部3面应力作用,塔北隆起形成大规模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巴楚隆起形成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加里东运动晚期,受东昆仑和南天山洋挤压作用,形成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的逆冲滑脱断裂,并切割走滑断裂,使逆冲断裂上盘走滑断裂再活动,形成的缝网规模及破碎程度远比下盘及其他区域大。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逆冲断裂带内走滑断裂继承发育,并错断逆冲断裂。兰尕断裂带内发育两种有利成藏模式:①主干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横向交切上倾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②油气沿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分段富集的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海西运动晚期,和田河构造带沿主干断裂充注的油气向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侧向调整,发育断溶体油气藏,油气沿断裂带分段富集。因此,南部背斜区北北东向断溶体为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和田河构造带 兰尕构造带 巴楚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气体地球化学勘查在巴—麦地区砂岩型铀矿找矿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汉彬 张建锋 +5 位作者 张佳 金贵善 韩娟 李军杰 石晓 石雅静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935-948,共14页
塔里木盆地内部砂岩型铀矿找矿十分迫切。针对该盆地地质构造相对复杂、沉积地层厚度大、勘查手段受到沙漠-荒漠地貌的限制、勘查程度较低和地表成矿信息弱的特点,在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带地区(巴—麦地区)开展能指示深部地层环境的H_(... 塔里木盆地内部砂岩型铀矿找矿十分迫切。针对该盆地地质构造相对复杂、沉积地层厚度大、勘查手段受到沙漠-荒漠地貌的限制、勘查程度较低和地表成矿信息弱的特点,在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带地区(巴—麦地区)开展能指示深部地层环境的H_(2)S、CH_(4)、H_(2)、CO_(2)和4He气体地球化学区域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几种土壤气体浓度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各自异常分布范围,并指示盆地地层中可能的铀异常信息,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是一种相对高效的盆地区域地表勘查方法。在综合测区断裂分布、油气藏、水文等地质条件和气体化学反应性质的基础上,分析气体浓度异常成因及分布综合特征,测区东北部、东南部及色力布亚断裂和巴什托断裂所夹持部分地段具有几种气体组份浓度异常叠加,地层中可能发育氧化-还原地球化学障,是有利的找矿预测区,为该地区砂岩型铀矿勘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带 气体地球化学勘查 砂岩型铀矿 预测区
下载PDF
断层的地电响应特征及其在砂岩型铀矿地质解译中的作用——以巴楚隆起地区为例
7
作者 王恒 程纪星 +3 位作者 胡英才 陈闫 陈汉波 张濡亮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4期765-772,共8页
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认为,适宜的构造斜坡带可发展为有利的铀成矿区。斜坡带内受重力、挤压等因素形成的断裂对铀成矿和保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北方沉积盆地内,利用大地电磁法进行断裂解译的精度不仅受沉积地层绝对电阻率的影响,也受... 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认为,适宜的构造斜坡带可发展为有利的铀成矿区。斜坡带内受重力、挤压等因素形成的断裂对铀成矿和保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北方沉积盆地内,利用大地电磁法进行断裂解译的精度不仅受沉积地层绝对电阻率的影响,也受地层间相对电阻率影响。为准确解译隐伏断裂,建立了不同电性差异下的正、逆断层地电模型,正反演模拟了不同电阻率差异及不同性质断层模型的一维、二维反演电阻率断面。正反演模拟结果表明:正、逆断层在反演地电断面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即正断层在断层斜面处呈倾斜形态,而逆断层在断层斜面处呈凹陷形态;一维反演结果对断裂的识别效果要优于二维反演结果。通过断层地电相应特征规律的总结,为巴楚隆起西部凹陷大地电磁剖面隐伏断裂的解译提供了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隆起 断层模拟 电磁测深 地电断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上新统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
8
作者 杨烨 许强 +2 位作者 李娟 孙祥 姜雅怡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5期837-849,共13页
为明确巴楚隆起上新统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文章通过研究构造、断裂、岩性及岩石地球化学、沉积相和砂体、外部铀源、地层含铀性、深部铀源等,分析了砂岩型铀成矿条件,指出:巴楚隆起上新统发育构造缓坡,后生氧化作用时间短,原生为红杂色... 为明确巴楚隆起上新统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文章通过研究构造、断裂、岩性及岩石地球化学、沉积相和砂体、外部铀源、地层含铀性、深部铀源等,分析了砂岩型铀成矿条件,指出:巴楚隆起上新统发育构造缓坡,后生氧化作用时间短,原生为红杂色层,外部铀源和地层含铀性差,不利于形成大规模层间氧化带型铀矿。沟通深部烃源岩和上新统的断裂发育,上新统与下伏地层之间为区域性不整合面,断裂和不整合面构成良好的渗出型流体的运移通道。发育后生还原的灰色砂体,为渗出型铀成矿良好的容矿空间;古生界发育富铀烃源岩,为渗出型铀成矿良好的铀源。巴楚隆起渗出型铀成矿条件优于渗入型铀成矿条件,渗出型铀矿为巴楚隆起上新统下一步主要的找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隆起 上新统 砂岩型铀成矿条件 渗出型铀成矿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东段北东向走滑断裂体系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仲培 徐勤琪 +5 位作者 刘士林 周雨双 邱华标 陆红梅 王瀚洲 齐育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1-769,共9页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简称“巴麦地区”)东段已发现的多个奥陶系油气藏与多期活动断裂密切相关,明确断穿寒武系膏盐层的通源断层是寻找该区油气藏的关键。基于大量新地震资料的断裂构造解析,结合前人研究,对巴麦地区东段的断裂体...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简称“巴麦地区”)东段已发现的多个奥陶系油气藏与多期活动断裂密切相关,明确断穿寒武系膏盐层的通源断层是寻找该区油气藏的关键。基于大量新地震资料的断裂构造解析,结合前人研究,对巴麦地区东段的断裂体系,特别是走滑断裂的展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再认识。结果表明,巴麦地区在古隆起迁移演化和大型逆冲断裂带活动的同时,还发育一系列起变形调节作用的北东向展布的高角度小断距走滑断层,它们共同构成了该区变形构造体系。该区发育两类走滑断层,一类与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的寒武系盐上滑脱断褶带同时或后期叠加发育,走向与逆冲断裂带走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和田古隆起边界和内部;另一类发育于大型逆冲断裂带围限的挤压缩短区,与近东西向逆冲断裂带呈大角度相交,主要分布于和田古隆起和巴楚断隆内。前者主要形成于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晚期局部弱活动,后者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晚期。走滑断层叠加上经历过加里东中晚期和海西早期岩溶改造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更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裂缝—溶蚀孔洞型储集体;它们贯通膏盐层上、下地层,活动期与盐下深层烃源岩主要生烃期一致,更有利于输导烃源向上运移到奥陶系聚集成藏。位于源上且与两类高角度走滑断裂连通的规模储集体是奥陶系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断控油气藏 巴楚隆起 麦盖提斜坡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巴楚隆起巴什托地区石炭系巴楚组生屑灰岩段沉积微相分布及时空演化
10
作者 李金秘 杨燕茹 +3 位作者 沙旭光 郝建龙 夏巧怡 徐杰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9-143,共5页
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岩石薄片等资料,对巴楚隆起巴楚组生屑灰岩段沉积微相特征与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分成4个亚段更加精细地刻画生屑灰岩段的沉积相带及时空演化。结果表明:巴楚隆起巴楚组生屑灰岩段为局限台地相,... 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岩石薄片等资料,对巴楚隆起巴楚组生屑灰岩段沉积微相特征与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分成4个亚段更加精细地刻画生屑灰岩段的沉积相带及时空演化。结果表明:巴楚隆起巴楚组生屑灰岩段为局限台地相,根据岩性可进一步识别出云坪、灰云坪、灰坪、云灰坪、含泥云坪、台内滩和膏坪共7种微相。其中云坪和云灰坪主要发育在巴楚隆起西北部和南部,主要发育在生屑灰岩段的第Ⅰ和第Ⅳ亚段,台内滩在4个亚段均有发育,并且在巴楚隆起上零星分布,灰坪和泥灰坪在巴楚隆起上大面积发育。研究结果对深化巴楚隆起石炭系储层分布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对该地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隆起 巴楚组生屑灰岩段 沉积微相 有利储层 时空演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构造格架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97
11
作者 丁文龙 林畅松 +2 位作者 漆立新 黄太柱 余腾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之一。文中基于新的地震、航磁、重力等资料解释结果和区域构造演化剖面,重新分析了巴楚隆起的构造格架及形成演化。研究认为:巴楚隆起在剖面上为压扭性断裂控制的"两断夹一隆"构造样...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之一。文中基于新的地震、航磁、重力等资料解释结果和区域构造演化剖面,重新分析了巴楚隆起的构造格架及形成演化。研究认为:巴楚隆起在剖面上为压扭性断裂控制的"两断夹一隆"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构造格局。此与塔里木盆地断裂构造体系的展布、基底结构与构造、地壳深部地质背景及古构造应力场演变等关系密切。该隆起是一个从震旦纪开始发育演化的继承性活动型古隆起,其形成演化经历了加里东构造旋回阶段(Z—D2)、海西构造旋回阶段(D3—P)、印支—燕山构造旋回阶段(T—K)和喜马拉雅构造旋回阶段(E—Q)。这一新认识对巴楚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和潜力评价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巴楚隆起 构造格架 形成演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分析 被引量:75
12
作者 任建业 张俊霞 +3 位作者 阳怀忠 胡德胜 李朋 张云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9-230,共12页
本文以地震剖面解释为基础,深入分析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主要断裂带的构造样式和变形特征,确定不同时期断裂系统的分布规律,并试图建立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发育与周缘造山带演化之间的联系,进而阐明其发育的动力学背景。论文提出了塔里... 本文以地震剖面解释为基础,深入分析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主要断裂带的构造样式和变形特征,确定不同时期断裂系统的分布规律,并试图建立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发育与周缘造山带演化之间的联系,进而阐明其发育的动力学背景。论文提出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变形样式分类体系;在巴楚隆起的南部边缘,识别出两套区域性的盖层滑脱构造系统,其中浅层色力布亚-玛扎塔格滑脱冲断层逆冲到巴楚南部边缘之上,并构成了现今塔西南前陆冲断系的锋缘断裂;发现了分布在塘古巴斯坳陷的中东部和塔中隆起东部的、规模巨大的、向北西方向凸出的弧形逆冲断裂系统。该弧形逆冲断裂系统的东南部以车尔臣断裂为界,主要形成于晚奥陶世末期,锋缘断裂以盖层滑脱逆冲为特征,与早奥陶世末期发育的、呈NW向展布的塔中Ⅰ号断裂带、塔中10号断裂带、塔中2号断裂带和塔中22号断裂带等构成的基底卷入式逆冲断裂形成明显的交切关系;论文将周缘造山带的重大构造运动事件与塔里木盆地内部不同时期发育的断裂系统相对比,在塔里木盆地内划分出分别与西昆仑造山带、阿尔金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相关的三套断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巴楚隆起 塔中隆起 断裂系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基底卷入扭压构造与巴楚隆起的形成 被引量:42
13
作者 杨明慧 金之钧 +2 位作者 吕修祥 潘文庆 胡剑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8-165,共8页
在板块斜向碰撞中,与走滑断层相伴生的隆升是弯曲挤压的必然结果。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斜向碰撞使得塔里木盆地边界和内部发育的基底卷入构造大多表现出逆冲与走滑断裂的双重特征。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和构造几何学、地面资料约束研究表... 在板块斜向碰撞中,与走滑断层相伴生的隆升是弯曲挤压的必然结果。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斜向碰撞使得塔里木盆地边界和内部发育的基底卷入构造大多表现出逆冲与走滑断裂的双重特征。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和构造几何学、地面资料约束研究表明,巴楚隆起两侧的阿恰-吐木休克和色力布亚-玛扎塔格断裂是由基底卷入构造和扭压构造复合而成的基底卷入扭压构造。这种构造样式的组合包括3个部分,即两端的基底走滑断裂和中段的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巴楚隆起的形成主要与阿恰-吐木休克断裂的基底卷入扭压构造活动有关。巴楚隆起的形成过程具有“跷跷板”特点,可分两个阶段:巴楚隆起前石炭纪沿南缘的玛扎塔格断裂抬升,地层最大剥蚀厚度至少530m;前古近纪,主要剥蚀区沿吐木休克断裂以南展布,推测最大剥蚀厚度超过1100m。巴楚隆起南段的主变形期是在前石炭纪完成的,地层缩短量约占55%;北段推迟到前古近纪,缩短量占55%;而中段的地层缩短量一直在逐步增强,前上新世达到最大,占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卷入构造 扭压构造 构造演化 巴楚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勘探领域评价 被引量:31
14
作者 陈强路 周凌方 +4 位作者 张根法 尤东华 杨圣彬 刘忠宝 蔡习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3-349,共7页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寒武纪—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经历了加里东期及海西早期的剥蚀,呈向北减薄的楔状体,不同层位的碳酸盐岩发生多期岩溶作用;石炭—二叠纪经历了多次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碳酸盐岩与碎屑岩间互的岩相序列;中...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寒武纪—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经历了加里东期及海西早期的剥蚀,呈向北减薄的楔状体,不同层位的碳酸盐岩发生多期岩溶作用;石炭—二叠纪经历了多次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碳酸盐岩与碎屑岩间互的岩相序列;中生代持续隆升,广泛剥蚀;喜马拉雅期巴楚地区断裂强烈活动,麦盖提地区调整为南倾的斜坡,古近系—中新统地层超覆于前新生代巴楚古凸起上。针对巴楚—麦盖提地区多期改造、晚期强烈变形定格的构造特征,提出"构造活动的相对稳定区、油气长期运移指向区、有效封闭带"是油气构造带评价的关键因素,划分出3类风险程度不同的勘探构造带。重点分析了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储层、中下奥陶统风化壳岩溶储层、上奥陶统台缘相带及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储层等4个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带 勘探领域 巴楚隆起 麦盖提斜坡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分期差异活动特征及其变形机理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杨勇 汤良杰 +4 位作者 蒋华山 陈刚 谢大庆 李萌 曹自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5-284,共10页
在对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剖面的缩短量和缩短率分析,来确定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的主要活动期,并探讨断裂分期差异活动特征及其变形机理。巴楚隆起断裂活动主要发生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喜马拉... 在对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剖面的缩短量和缩短率分析,来确定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的主要活动期,并探讨断裂分期差异活动特征及其变形机理。巴楚隆起断裂活动主要发生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喜马拉雅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巴楚隆起断裂活动主要受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先存基底断裂、区域滑脱层等因素的控制。洋盆闭合和板块碰撞产生的挤压应力是断裂活动的动力来源。先存基底断裂控制后期断裂的发育位置和展布方向,区域性滑脱层控制断裂的发育和分布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分期差异活动 变形机理 巴楚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巴楚隆起与阿瓦提凹陷寒武系及奥陶系沉积古地理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何宏 彭苏萍 +2 位作者 邵龙义 高云峰 时宗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4,共4页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分析 ,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东部和阿瓦提凹陷东南部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了沉积与古地理分析。研究表明 ,该区寒武系和奥陶系总体上表现为从深—浅—深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早寒武世早期经历了短暂的深水盆地环境...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分析 ,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东部和阿瓦提凹陷东南部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了沉积与古地理分析。研究表明 ,该区寒武系和奥陶系总体上表现为从深—浅—深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早寒武世早期经历了短暂的深水盆地环境后 ,自早寒武世中晚期至中寒武世演变为局限台地———蒸发盐台地环境 ;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海平面开始逐渐上升 ,以开阔台地环境为主 ,至晚奥陶世中期演变为台地边缘斜坡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巴楚隆起 阿瓦提凹陷 寒武系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古董山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活动时代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勇 汤良杰 +3 位作者 岳淑娟 黄太柱 云露 谢大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根据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古董山断裂带的几何学模型,确定了断裂主要活动时代。古董山断裂带构造变形复杂,其形成演化过程与塔里木盆地周缘洋盆和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海西... 根据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古董山断裂带的几何学模型,确定了断裂主要活动时代。古董山断裂带构造变形复杂,其形成演化过程与塔里木盆地周缘洋盆和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海西中期、喜马拉雅早期和晚期等关键变革期均发生了明显的断裂活动。古董山1号和2号断层控制断裂带两侧古生代地层的厚度变化,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古董山1号断层活动时间是加里东中期Ⅰ幕和Ⅲ幕,并具有持续增强的特征。古董山2号断层形成于海西早期,之后在石炭纪、古近纪末分别经历了负反转、正反转的过程。古董山3号控制了断裂带两侧前寒武系基底南西高北东低的构造格局,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古董山4号和5号断层形成于喜马拉雅晚期,其中古董山4号断层的逆冲推覆距离达20 km,强烈的剥蚀作用导致其上盘残留地层表现为一个单斜的构造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断裂活动 构造特征 构造反转 断裂带 巴楚隆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差异活动特征及成因演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唐大卿 陈红汉 +3 位作者 云露 张洪安 李楠 邓志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68,共20页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单元,因其断裂构造特征与演化异常复杂,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通过对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并结合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背景及最新的钻井、露头等资料,阐明了...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单元,因其断裂构造特征与演化异常复杂,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通过对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并结合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背景及最新的钻井、露头等资料,阐明了巴楚隆起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期差异性和分区、分带、分段及分层差异性。巴楚隆起断裂构造主要经历了4期差异活动,即加里东早期发育张扭性断裂、海西晚期断裂挤压反转、喜马拉雅山中期断裂强烈压扭逆冲与分区差异变形、喜马拉雅山晚期西南缘断裂带分段分层差异改造与叠加。断裂演化主要受控于加里东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山中-晚期构造运动及对应时期塔里木古陆周缘洋盆开合与造山作用,喜马拉雅山中期是巴楚隆起断裂活动关键期,因受西昆仑和西南天山强烈挤压,隆起西段发生"屈服型"冲断隆升与走滑旋转,东段相应发生"受限型"弧形逆冲与向南掀斜;喜马拉雅山晚期断裂主要活动表现在隆起西北缘和西南缘,特别在西南缘断裂带发生了强烈的分段、分层差异叠加改造,其成因与西昆仑强烈隆升和向北挤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差异活动 断裂演化 巴楚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鸟山构造带构造演化时序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郑民 孟自芳 +4 位作者 罗慎超 冯晓军 敬兵 李勇 李曰俊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4,共9页
鸟山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与巴楚隆起的分界部位,和田河气田区的西缘,是塔里木盆地内部重要的构造单元。本次研究结合钻井、地震等第一手资料,将鸟山构造带重新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鸟山主体构造、鸟山东构造、鸟山北构造,并通过... 鸟山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与巴楚隆起的分界部位,和田河气田区的西缘,是塔里木盆地内部重要的构造单元。本次研究结合钻井、地震等第一手资料,将鸟山构造带重新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鸟山主体构造、鸟山东构造、鸟山北构造,并通过不整合面、平衡剖面等资料划分出8个构造演化阶段。鸟山主体构造与玛扎塔格构造原属一体,因差异应力作用而在发育撕裂断层(鸟山东断裂)之后两者分离,全新世晚期受晚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在鸟山、玛扎塔格、古董山之间发育右行走滑的鸟山北断裂。该构造带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鸟山东构造带是该区最有潜力的区块,同时鸟山主体构造带也是该区比较有潜力的勘探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隆起 鸟山构造带 构造演化时序 玛扎塔格构造 平衡剖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寒武系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15
20
作者 蔡习尧 毛树华 +2 位作者 钱一雄 陈跃 尤东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42,共5页
巴楚隆起井下寒武系发育齐全,划分为3统7段,自下而上为下统碎屑岩段、白云岩段、下含膏白云岩段,中统盐下碳酸盐岩段、膏盐岩段、上含膏白云岩段与上统纯白云岩段,各段之间电性特征明显。在碎屑岩段获丰富的小壳与藻类化石,详细地讨论... 巴楚隆起井下寒武系发育齐全,划分为3统7段,自下而上为下统碎屑岩段、白云岩段、下含膏白云岩段,中统盐下碳酸盐岩段、膏盐岩段、上含膏白云岩段与上统纯白云岩段,各段之间电性特征明显。在碎屑岩段获丰富的小壳与藻类化石,详细地讨论了小壳化石的时空分布,确定巴楚隆起井下含小壳化石地层的时代为早寒武世早期,并与地表露头剖面进行了对比,认为碎屑岩段与玉尔吐斯组上部为同时异相关系,盐下碳酸盐岩段对应于沙依里克组,并作为区域地层对比标志层。地震层序地层可将寒武系划分为3个超层序,分别对应与3个统;钻井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半超层序、5个层序。该区寒武系的划分与对比为其它学科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层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巴楚隆起 寒武系 地层划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