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using an integrated model of information value method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in the Bailongjiang watershed,Gansu Province,China 被引量:20
1
作者 DU Guo-liang ZHANG Yong-shuang +2 位作者 IQBAL Javed YANG Zhi-hua YAO X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249-268,共20页
Bailongjiang watershed in southern Gansu province,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landslide-prone regions in China, characterized by very high frequency of landslide occurrence.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landslide occurrence... Bailongjiang watershed in southern Gansu province,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landslide-prone regions in China, characterized by very high frequency of landslide occurrence.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landslide occurrence, a comprehensive map of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is required which may be significantly helpful in reducing loss of property and human life. In this study, an integrated model of information value method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is proposed by using their merits at maximum and overcoming their weaknesses, which may enhance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A detailed and reliable landslide inventory with 1587 landslides was prepar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i) training dataset and(ii) testing dataset. Eight distinct landslide conditioning factors including lithology, slope gradient, aspect, elevation, distance to drainages,distance to faults, distance to roads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were selected for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The produced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s were validated by the success rate and prediction rate curves. The valid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ccess rate and the prediction rate of the integrated model are 81.7 % and 84.6 %,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integrated method is reliable to produce an accurat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 and the results may be used for landslides management and mi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Integrated model Information value method Logistic regression bailongjiang watershed
下载PDF
Late Mesozoic Depositional Features and Basin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Segment of Bailongjiang Uplift Zone in the Songpan Area
2
作者 Meng He,Chengshan Wang,Yuxiu Zhang,Chao Ma,Meng Wang 1.Liaoning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Shenyang 110013,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Tibetan Plateau Ge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71-271,共1页
On the basis of history study and the depositional study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ate Mesozoic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basin evolution are conducted.Th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 On the basis of history study and the depositional study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ate Mesozoic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basin evolution are conducted.Th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hows that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early Jurassic in late Mesozoic basin(Gahai basin) in the study area is lacustrine environment,and is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longjiang UPLIFT DEPOSITIONAL feature BASIN evolution STRIKE-SLIP RIFTING BASIN late MESOZOIC
下载PD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rtz Micro-morphology of The Fault Gouge in Bailongjiang Fault System and Its Chronology
3
作者 SHEN Junfeng YANG Weimin +4 位作者 LIU Ting HUANG Xiao ZHENG Weijie YU Lei WANG Guoqiang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80-80,共1页
A great deal of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ferring to fault motion (such as fault activities period, intensity, frequency, and even dynamic background, etc.) can be revealed by resolving fault gouge, which are the specia... A great deal of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ferring to fault motion (such as fault activities period, intensity, frequency, and even dynamic background, etc.) can be revealed by resolving fault gouge, which are the special result of fault motion while extruding or grinding.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collected from Bailongjiang fault system of Western Qinling Orogenic (QO) Belt, 44 samples of fault gouge were for quartz micro-morphology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by the field emission SEM, and 14 samples were tested by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micro-morphology of quartz grains are fish scale and orange-haut fractures, but a small amount of moss-like, stalactitic, and subconchoidal fractures. Also very few decay of quartz grains and typical conchoids fracture quartz grains can be seen. This implied that the Bailongjiang fault system was motioned repeatedly in Quaternary period but main motion period was Pleistocene. 14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values showed herewith two groups as 343.29-184.06 ka and 92.18-13.87 ka. Therefore, the conclusions can be reached that the fault system were motioned starting at Pliocene epoch, frequently in the middle of Pleistocene (343.29-184.06 ka), and peak frequency in late Pleistocene (92.18-13.87 ka). The fault system motions have stopped at Holocene. The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natural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in western QO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GOUGE QUARTZ MICRO-MORPHOLOGY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pleistocene bailongjiang FAULT system
下载PDF
Integration of InVEST-habitat quality model with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to assess mountain plant biodiversity change: A case study of Bailongjiang watershed in Gansu Province 被引量:43
4
作者 GONG Jie XIE Yuchu +2 位作者 CAO Erjia Huang Qiuyan LI Hongy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7期1193-1210,共18页
Mountains in western China, hosted rich biodiversity and millions of people and inhabitant with vital ecosystem services, had experienced the most serious biodiversity loss with fragile ecological problems. Even thoug... Mountains in western China, hosted rich biodiversity and millions of people and inhabitant with vital ecosystem services, had experienced the most serious biodiversity loss with fragile ecological problems. Even though increasing attentions had been paid to this issue, we still lacked efficient methods to assess the change of plant biodiversity at medium/large scale due to the poor data and co-existing multiple habitat types. This study proposed an integrated method combining InVEST-habitat quality model, NPP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to analyze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plant biodiversity and its spatiotemporal change on raster cell sca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lant biodiversity service was high in Bailongjiang watershed with obvious spatial pattern variations. The land area containing higher plant biodiversity were 3161 km2, which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forestry area. While the areas with lower plant biodiversity accounted for 37.67% 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valleys between Zhouqu-Wudu-Wenxian County, the valley of Minjiang in Tanchang County and alpine mountain snow-covered regions. During 1990–2010, plant biodiversity level tended to increase and the higher plant biodiversity area increased from 14.13% to 17.15% due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afforestation, while plant biodiversity decreased in the area with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cultivated land, urban and rural 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bining InVEST-habitat quality model, NPP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can effective reveal mountain plant biodiversity change. The study was useful for pla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olicy-making and human activity management for the disaster-impacted mountainous area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CHANGE HABITAT quality landscape pattern pla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VEST model bailongjiang WATERSHED in GANSU Province
原文传递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不同岩性滑坡降雨阈值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海龙 宋晓玲 +4 位作者 张永军 刘凯欢 张黎 刘明霞 陈冠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40-46,共7页
降雨引发斜坡破坏的阈值是地质灾害预警的基础。文章以2004—2019年白龙江流域甘肃段5个县区内因长期强降雨引发的滑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法研究不同岩性特征的滑坡降雨预警阈值。构建了不同概率等级下,引发滑坡的事件降雨量(event r... 降雨引发斜坡破坏的阈值是地质灾害预警的基础。文章以2004—2019年白龙江流域甘肃段5个县区内因长期强降雨引发的滑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法研究不同岩性特征的滑坡降雨预警阈值。构建了不同概率等级下,引发滑坡的事件降雨量(event rainfall)与降雨历时(duration of rainfall)之间的关系模型,并给出了下限临界累计降雨阈值。通过2020年陇南武都区暴洪灾害引发的滑坡特征及降雨数据验证,滑坡前雨量计监测获得的累计降雨量与模型给出的临界累计降雨阈值基本相符,对持续强降雨引发的滑坡灾害的预警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流域 地质灾害 气象风险预警 预警模型研究
下载PDF
基于微动勘探技术的断裂带堆积层滑坡滑动面提取分析
6
作者 郭维维 曾润强 +2 位作者 孟祥沛 尹海龙 孟兴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228,共7页
选择舟曲县东山镇牙豁口滑坡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滑坡体的微动信号进行后期处理,通过与钻孔数据对比发现,单点反演获得的S波速度结构与视S波速度剖面均能清晰显示滑动面位置.微动探测结果显示新滑坡的滑动面埋深在10~35 m,平均埋深为9.1 m... 选择舟曲县东山镇牙豁口滑坡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滑坡体的微动信号进行后期处理,通过与钻孔数据对比发现,单点反演获得的S波速度结构与视S波速度剖面均能清晰显示滑动面位置.微动探测结果显示新滑坡的滑动面埋深在10~35 m,平均埋深为9.1 m,钻孔揭露新滑动面平均埋深为10 m;微动探测结果显示老滑坡滑动面埋深在15~52 m,平均埋深为19.6 m,钻孔揭露新滑动面平均埋深为20 m.测试不同的采集时间、不同频率的检波器对探测深度和精度的影响,发现对该类滑坡应选取三重圆台阵, 4.5 Hz检波器, 90 min的采集时长.表明微动勘探方法是探测断层破碎带堆积层滑坡滑动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白龙江流域广泛分布的断层破碎带堆积层滑坡滑动面的探测,具有很好的技术优势以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勘探 S波速度 滑动面 断层破碎带堆积层滑坡 白龙江流域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坪定—化马断裂带滑坡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被引量:27
7
作者 杨为民 黄晓 +1 位作者 张春山 司海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4-583,共10页
沿坪定—化马断裂带发育数个大型或巨型滑坡。这些断裂带滑坡特点明显,成因类似,各滑坡一般发育多个次级滑坡体,滑坡岩土体由次生黄土、断裂带强风化带、断裂破碎带组成,具双层或三层结构。滑坡总体顺断裂走向下滑,历史上曾多次活动。... 沿坪定—化马断裂带发育数个大型或巨型滑坡。这些断裂带滑坡特点明显,成因类似,各滑坡一般发育多个次级滑坡体,滑坡岩土体由次生黄土、断裂带强风化带、断裂破碎带组成,具双层或三层结构。滑坡总体顺断裂走向下滑,历史上曾多次活动。近年来变形监测资料表明,断裂带滑坡目前处于匀速蠕变阶段,表现为蠕滑→拉裂(塑流拉裂)→次级滑坡体启动下滑的特征。它是在断裂活动、地震、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坪定—化马断裂的长期活动为滑坡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断裂带的岩土体性质是滑坡长期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降雨、地震、坡脚开挖等是滑坡体失稳下滑的主要诱发因素。因而,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断裂带滑坡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的成灾机理,为滑坡灾害防治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 坪定—化马活动断裂 断裂带滑坡 蠕滑 降雨 地震
下载PDF
基于像元二分法的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与滑坡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凯 孙悦迪 +3 位作者 江宝骅 郭建军 汪玉琼 岳东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6-382,共7页
白龙江流域影响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和人工干扰等,其中地表植被作为滑坡形成的主要外在因素对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植被覆盖度为主要度量指标,选择2002,20... 白龙江流域影响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和人工干扰等,其中地表植被作为滑坡形成的主要外在因素对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植被覆盖度为主要度量指标,选择2002,2005,2008,2011年4个时段的遥感NDV I值,在改进像元二分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近10年来该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与滑坡点空间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流域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微弱,但区域内部植被覆盖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低覆盖区域覆盖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历年来,该流域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滑坡点密度均较低,滑坡点占总滑坡的20.6%,空间分布呈离散状态,而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滑坡密度较高,滑坡点占总滑坡的34.5%,空间分布主要呈聚集状态,说明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与滑坡点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度的高低是滑坡发生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10年来,该流域低植被覆盖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较快,说明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该流域植被恢复较快,生态脆弱程度减轻,这将为地方防治滑坡灾害的发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结论可为全流域制定宏观尺度上的滑坡生态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滑坡 像元二分法 时空格局 白龙江流域
下载PDF
白龙江地区断裂构造与滑坡分布及发生关系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淑贞 戴霜 +1 位作者 王华伟 张翔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5-152,共8页
研究白龙江流域断裂构造活动与滑坡分布及发育关系对认识滑坡形成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白龙江流域断裂构造特征总结,结合野外调查,发现白龙江流域以武都为界,以北断裂为北西向,以南为北东向;断裂活动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 研究白龙江流域断裂构造活动与滑坡分布及发育关系对认识滑坡形成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白龙江流域断裂构造特征总结,结合野外调查,发现白龙江流域以武都为界,以北断裂为北西向,以南为北东向;断裂活动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期,其中海西和印支期断裂活动最为强烈,燕山和喜山期继承了前期构造活动方向,构造应力场以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北西-南东向拉张为主.利用Arc GIS缓冲区分析发现白龙江流域滑坡分布与断裂构造的相关性较高,在距断裂2.5 km范围内滑坡数量占滑坡总数的70.6%.同时发现在白龙江上游,滑坡(群)位于逆冲断层的上盘,岩石中平行和垂直断层走向的节理发育,有利于岩石破碎和软弱结构面的形成,逆冲上盘的正断层活动增强了滑坡形成的可能性,因而,白龙江流域断裂构造活动控制着滑坡的发育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滑坡 白龙江地区
下载PDF
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时空分异 被引量:90
10
作者 巩杰 谢余初 +1 位作者 赵彩霞 高彦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53-2160,共8页
以我国典型生态环境过渡带——甘肃白龙江流域为对象,借助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境脆弱度和景观生态损失度构建了流域景观生态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 以我国典型生态环境过渡带——甘肃白龙江流域为对象,借助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境脆弱度和景观生态损失度构建了流域景观生态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评价与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林地和建设用地呈现增长趋势,耕地和草地面积呈现减少,未利用地和水域则呈波动变化.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白龙江流域西北部和北部的生态风险高于流域的西部、东部和南部.同时,各风险等级上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即中等风险区面积呈扩张的态势,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呈减弱的趋势.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生态风险值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流域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及人类活动之间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损失度 空间分析 时空分异 白龙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SRP模型的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41
11
作者 齐姗姗 巩杰 +2 位作者 钱彩云 谢余初 张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1期224-228,共5页
[目的]综合评估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和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层次分析法和GIS/RS软件等,通过计算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 [目的]综合评估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和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层次分析法和GIS/RS软件等,通过计算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划分为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5个不同等级。[结果]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中度和重度脆弱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较大,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94%和22.76%。其中,重度与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在植被覆盖度较低,城镇化较快,工农业发展迅速且人类活动强度较强的流域中部。[结论]研究区总体生态环境压力非常严峻,亟需研究其驱动机制及演变规律,以期为后续的生态恢复重建做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P模型 生态环境脆弱性 白龙江流域 GIS AHP方法
下载PDF
基于GIS的白龙江流域甘肃段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杜国梁 张永双 +2 位作者 高金川 孙於春 郭长宝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在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区滑坡发育与地层岩性、坡度、坡向、高程、断裂、植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白龙江流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完成了滑坡易... 在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区滑坡发育与地层岩性、坡度、坡向、高程、断裂、植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白龙江流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完成了滑坡易发性分区评价,将研究区滑坡按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极低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59%,主要分布在断裂带、白龙江两侧以及软弱岩土体分布的区域;中易发区占27.85%;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支流以及主要道路两侧的一定范围内;低易发区占33.09%,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植被覆盖度较高、基本上无断裂带通过的区域;其余区域为极低易发区,占25.46%。对比分析显示评价结果与实际滑坡发育情况吻合,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内滑坡灾害发育的总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易发性 GIS 层次分析法 白龙江流域
下载PDF
白龙江上游不同海拔森林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兴民 车克钧 +4 位作者 杨永红 王辉 马维维 王惠 黄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137,共7页
在白龙江上游迭部林区设置试验样地12个,对不同海拔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空间分异范围分别为:土壤 pH 值5.63~9.10,土壤有机质含量1.32~29.53%,土壤全量 N、P、K含量分别为0.11~3.13、0.47... 在白龙江上游迭部林区设置试验样地12个,对不同海拔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空间分异范围分别为:土壤 pH 值5.63~9.10,土壤有机质含量1.32~29.53%,土壤全量 N、P、K含量分别为0.11~3.13、0.47~4.79、8.70~14.70 g/kg,速效 N、P、K含量分别为43.80~625.96、0.85~17.13、43.80~625.96 mg/kg;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 pH 值增大,土壤有机质、速效 N、速效 P、速效 K 含量减小,土壤全 N、全K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全P含量在海拔3090 m以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在海拔3200 m以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与速效 N、速效P、速效K、全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 pH 值极显著负相关,与全K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全 N 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各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 pH 值、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速效 N、速效P、速效K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速效 N 含量与土壤速效P、速效K、全P、全K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速效P含量与全P含量、速效K含量与全 K 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PH 土壤养分 海拔 白龙江上游 迭部林区
下载PDF
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49
14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4 位作者 何文贵 熊振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4-663,共10页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野外调查,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出的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的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其重破坏区位于武都县桔柑乡-舟曲县坪定乡之间,震中位于武都县两河口附近,震级为7~7%级,烈度达Ⅸ~Ⅹ度....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野外调查,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出的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的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其重破坏区位于武都县桔柑乡-舟曲县坪定乡之间,震中位于武都县两河口附近,震级为7~7%级,烈度达Ⅸ~Ⅹ度.这次地震重破坏区长轴方向为北西西向,大致与该区的迭部-白龙江断裂带中东段走向相吻合,时间上与探槽揭露的该断裂段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年代(83±46)BC之前可以对比.该断裂段至今仍保存有部分地震形变带的遗迹.综合分析认为,公元前186年武都7~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迭部-白龙江断裂带的中东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186年武都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发震构造 迭部-白龙江断裂
下载PDF
甘肃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兴旺 袁道阳 +1 位作者 邵延秀 吴赵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111-119,共9页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地质填图,对甘肃东南部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段活动性明显强于东段;中段线性特征明显,可见清晰的断崖,不同期次的阶地之上都...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地质填图,对甘肃东南部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段活动性明显强于东段;中段线性特征明显,可见清晰的断崖,不同期次的阶地之上都有断层陡坎发育,晚第四纪以来有过明显活动,最新活动的离逝时间为1 300年左右,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东段活动性明显减弱,没有发现断错全新世地层的证据,在地貌上多表现为线性沟谷,属于晚更新世断裂。根据对断错阶地的测量和年代测试,迭部—白龙江南支断裂中段左旋滑动速率为每年(1.3±0.1)mm,垂直滑动速率为每年(0.39±0.0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阶地 全新世 迭部-白龙江断裂 甘肃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田黎明 齐识 +3 位作者 马金珠 张鹏 赵艳萍 宁娜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2-87,共6页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随着发生变化。本文根据白龙江上游4个站点的实测月径流量资料,分析了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集中程度与变化幅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在1965~1969年、1971~1984年和2002~2006年...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随着发生变化。本文根据白龙江上游4个站点的实测月径流量资料,分析了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集中程度与变化幅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在1965~1969年、1971~1984年和2002~2006年,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较强:白龙江上游集中度较小。集中度随时间的增加均呈现降低趋势。流域自上游向下游,在不同年代集中期均表现为逐渐缩短的变化趋势。Cm、Cm-max和AR随时间增加而减小,Cm-man刊。随时间增加而增大。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龙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越来越低,逐渐由不均匀向相对均匀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 径流 年内分配
下载PDF
甘肃舟曲南峪江顶崖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复活机理 被引量:39
17
作者 郭长宝 任三绍 +4 位作者 李雪 张永双 杨志华 吴瑞安 金继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江顶崖古滑坡位于甘肃舟曲白龙江左岸,区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坪定—化马断裂带从区内通过,造成地层岩性极为破碎,古滑坡发育,且复活特征明显。在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 江顶崖古滑坡位于甘肃舟曲白龙江左岸,区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坪定—化马断裂带从区内通过,造成地层岩性极为破碎,古滑坡发育,且复活特征明显。在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江顶崖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复活机理进行分析,认为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方量为41×106~49×106m3,为在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巨型古滑坡,位于坪定—化马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形成的断裂带内。根据滑坡不同位置和坡体结构特征,将江顶崖古滑坡共划分为古滑坡崩塌区、滑坡岩体变形区、古滑坡堆积区等3个大区,以及4个古滑坡复活区等7个区域,坡体内断错陡坎和拉裂缝极为发育。江顶崖古滑坡的中部复活区是主要变形和破坏区,1991年和2018年的复活区均位于该区域内,2018年复活滑坡体体积为480×104~550×104m3,为缓慢滑动的牵引式滑坡。江顶崖古滑坡复活机理复杂,在断裂活动和地震作用下形成的破碎岩土体和斜坡结构特征为滑坡复活提供了内因,强降雨作用增加了坡体自重并弱化了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在暴雨期形成的强烈河流侵蚀作用进一步切割坡脚,从而诱发滑坡的复活;因此,江顶崖古滑坡是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古滑坡复活案例。目前江顶崖古滑坡区域内的4个滑坡复活区仍处于蠕滑状态,在强降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下极可能再次发生复活,并造成堵江和毁坏国道等灾害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 古滑坡复活 活动断裂 江顶崖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 被引量:55
18
作者 谢余初 巩杰 张玲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0-797,共8页
以地貌灾害频发的甘肃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其时空变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渐上升,中高安全等级以上... 以地貌灾害频发的甘肃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其时空变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渐上升,中高安全等级以上的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2%。流域内低生态安全区域主要集中在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两岸区域、宕昌县西北区域和迭部县北部山区,高安全区域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林业发展区等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其分布格局与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地貌灾害的风险分布格局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安全 PSR模型 地貌灾害 白龙江流域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木本植物区系特征 被引量:25
19
作者 康永祥 陈亚萍 +2 位作者 李景侠 曲式曾 邱祖青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337-343,共7页
白龙江流域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秦巴山地等3个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接地带,生长着相当丰富的木本植物种类,计有木本植物907种(含种下等级),分别隶属于103科,281属。其中中国植物特有属20属,白龙江土著特有种25个... 白龙江流域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秦巴山地等3个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接地带,生长着相当丰富的木本植物种类,计有木本植物907种(含种下等级),分别隶属于103科,281属。其中中国植物特有属20属,白龙江土著特有种25个。根据这些种的地理分布,提出白龙江流域木本植物区系的5个基本特征:1.种类丰富;2.起源古老;3.温带性质;4.南北交汇,东西兼容的过渡特征;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木本植物 白龙江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分异 被引量:48
20
作者 巩杰 马学成 +2 位作者 张玲玲 柳冬青 张金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1-196,共6页
基于1977年、1990年、2002年、2014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运用GIS和InVEST模型,分析了甘肃白龙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旨在为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77—2014年,林地和草地是该流域的主... 基于1977年、1990年、2002年、2014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运用GIS和InVEST模型,分析了甘肃白龙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旨在为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77—2014年,林地和草地是该流域的主要土地覆被类型,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率为0.4%,0.36%和3.7%,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减少率约为0.5%。(2)1977—2014年,生境质量总体表现出先降低后缓慢增加的趋势。(3)生境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与文县南部,集聚于自然保护区和林业管护区;生境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谷近岸、农耕区、城乡聚落区、裸地和低覆盖草地等,集聚于舟曲—武都段白龙江近岸区及文县和武都交界区、宕昌西北部等。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境保育及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时空分异 InVEST模型 甘肃白龙江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