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地区Benioff应变释放和强震活动的周期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蒋长胜 赵祎喆 王行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80,共9页
为研究亚洲地区强震Benioff应变释放和周期性活动特征,本研究采用了1900—1999年的IASPEI百年目录和2000—2008年的全球CMT目录组成的混合目录,分别考察了亚洲地区1900—2008年MW6.9以上强震的Benioff应变释放时间演化、深浅源地震的累... 为研究亚洲地区强震Benioff应变释放和周期性活动特征,本研究采用了1900—1999年的IASPEI百年目录和2000—2008年的全球CMT目录组成的混合目录,分别考察了亚洲地区1900—2008年MW6.9以上强震的Benioff应变释放时间演化、深浅源地震的累积Benioff应变线性偏离和MW8.0以上强震周期性活动的Rydelek-Sacks检验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Benioff应变释放整体上大致存在30年左右的强弱起伏;深、浅源地震的累积Benioff应变线性偏离具有不同的周期性活动,其中深源地震约为40年左右,浅源地震具有更长的活动周期;MW8.0以上强震的发生存在33±2年的周期性活动。作为结果的外推,亚洲地区未来10年的强震活动正处于以1990—2020年为活动周期的后三分之一阶段,应变释放水平相对2000—2010年较低,可能与1990—2000年的水平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活动 benioff应变 周期性特征 Rydelek-Sacks检验 亚洲地区
下载PDF
新疆于田两次7.3级地震之后南北地震带Benioff应变比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文 周龙泉 +1 位作者 刘杰 程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5,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分别计算新疆于田2008年3月21日7.3级、2014年2月12日7.3级地震前后30天南北地震带Benioff应变比。结果表明,2008年7.3级地震后1年内,后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Benioff应变比高值区域附近或者高、低值交界区...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分别计算新疆于田2008年3月21日7.3级、2014年2月12日7.3级地震前后30天南北地震带Benioff应变比。结果表明,2008年7.3级地震后1年内,后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Benioff应变比高值区域附近或者高、低值交界区域,强震活动与Benioff应变比的高值区域存在明显对应关系。这反映了相应区域应力水平可能较高,于田地震的发生导致这些应力高值区容易释放小地震,研究结果对该区域后续强震的发生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次于田地震 benioff应变比 地震活动性 南北地震带
下载PDF
琉球岛弧地区的地震分布、Benioff带形态及应力状态 被引量:11
3
作者 臧绍先 宁杰远 许立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利用ISC及中国台网的资料,研究了琉球岛弧及冲绳海槽的地震分布及震源机制解,讨论了Benioff带的形态及应力状态.m_b≥4.0的地震主要分布于琉球海沟西侧的弧形带,并形成明显的Benioff带.吐噶喇海峡以北俯冲带弯曲明显,深部倾角大,约92... 利用ISC及中国台网的资料,研究了琉球岛弧及冲绳海槽的地震分布及震源机制解,讨论了Benioff带的形态及应力状态.m_b≥4.0的地震主要分布于琉球海沟西侧的弧形带,并形成明显的Benioff带.吐噶喇海峡以北俯冲带弯曲明显,深部倾角大,约92°,70km以下张应力轴沿俯冲方向;吐噶喇海峡以南,俯冲带较平直,深部倾角较小,约55°,压应力轴基本沿俯冲方向。冲绳海槽内处于NNW向近水平的拉伸,华北应力场与之类似,没有受到菲律宾海块挤压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球岛弧 地震分布 benioff 地震
下载PDF
2020年6月26日于田MS 6.4地震前Benioff应变和地电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于晨 王淑艳 +3 位作者 苑争一 王亚丽 岳冲 余怀忠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7-426,共10页
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是根据岩石介质本构关系的动态演化特征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县发生6.4级地震,震前以Benioff应变为响应量观测到明显的LURR高值异常,异常出现于2019年初,持续1年后... 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是根据岩石介质本构关系的动态演化特征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县发生6.4级地震,震前以Benioff应变为响应量观测到明显的LURR高值异常,异常出现于2019年初,持续1年后发生地震,意味着震源区介质的应力状态在2019年发生了明显改变。进一步,以地电场为响应量,计算了距震中280km的和田地电场长、短极距共6个测向的LURR异常时序曲线,结果表明:和田地电场长、短极距的NS向和NW向共4个测向在震前1~3个月出现了LURR异常逐渐增大的同步变化,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孕震区介质因微裂隙的产生和扩展导致流体在裂隙中的运移引起的动电效应。综合分析2种不同响应量的LURR异常演化特征,有助于更深入地认知地震孕育过程,更准确地评估地震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2020 年于田MS6.4 地震benioff 应变地电场
下载PDF
西太平洋Benioff带的形态及其应力状态 被引量:28
5
作者 孙文斌 和跃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3-440,共8页
利用 1 970~ 1 998年的地震资料 ,研究了西太平洋Wadati Benioff带形态 ,发现各区域Wadati Benioff带的倾角与板块俯冲速度有关 ,俯冲速度越大 ,倾角越小 ;利用 1 976~ 2 0 0 2年哈佛大学的震源机制资料 ,对各区域地震断层类型进行了... 利用 1 970~ 1 998年的地震资料 ,研究了西太平洋Wadati Benioff带形态 ,发现各区域Wadati Benioff带的倾角与板块俯冲速度有关 ,俯冲速度越大 ,倾角越小 ;利用 1 976~ 2 0 0 2年哈佛大学的震源机制资料 ,对各区域地震断层类型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 :地震断层类型也与俯冲速度有关 ,俯冲速度大的地区逆断层数量高达 74 %以上 ,俯冲速度小的地区正断层数量上升到 4 5 %左右 ;本文还探讨了西太平洋板块水平向运移的主动力方向 ,认为该方向为2 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俯冲带 wadati—benioff 震源机制解 板块运动 应力 地震断层
下载PDF
基于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趋势拟合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海宁 邱剑锋 卢振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4期12-14,共3页
中强地震之前,在震中区及其周围区域会出现地震活动增强或者减弱的变化现象,反映在地震能量的释放上就表现为"加速"或者"减弱".基于地震活动稳定发展的假定,本文对1970-2010年间苏鲁皖交界处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序... 中强地震之前,在震中区及其周围区域会出现地震活动增强或者减弱的变化现象,反映在地震能量的释放上就表现为"加速"或者"减弱".基于地震活动稳定发展的假定,本文对1970-2010年间苏鲁皖交界处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序列进行构造,采用多种不同的非线性函数对各个应变累积趋势进行拟合,并对拟合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同时计算得出了未来1-3年的应变释放量和其对应的最大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ioff累积应变 趋势拟合 分析及预测 苏鲁皖交界
下载PDF
基于Benioff应变能量释放对郯庐地震带中南段未来地震活动活动分析
7
作者 陈德兴 邱剑锋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第17期140-142,155,共4页
基于地球物理研究理论,模拟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1897—2021年Benioff能量蠕变释放排列,探讨各种不同的地震数据模型对模型进行数据科学分析,通过对算法及模型的差异分析进行研究,从各种的科学数据对比分析中探讨郯庐断裂段中南段Benioff... 基于地球物理研究理论,模拟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1897—2021年Benioff能量蠕变释放排列,探讨各种不同的地震数据模型对模型进行数据科学分析,通过对算法及模型的差异分析进行研究,从各种的科学数据对比分析中探讨郯庐断裂段中南段Benioff累积应变的发展变化,并据此对上述区域未来1~3年的研究的能量释放及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ioff应变 趋势拟合 郯庐地震带中南段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rcuate structures-relationship of the island arc and deep-sea trench to the dip angle of Benioff zone
8
作者 Wu Lun, Liang Haihua, Ren Fuhu and Li Maosong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The origin of arcuate islands and deep-sea trenches has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and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some analytical models are put forward from a geometrical viewpoint a... The origin of arcuate islands and deep-sea trenches has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and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some analytical models are put forward from a geometrical viewpoint and then the theoretical dip angles of the underthrusting slabs of circum-Pacific island arcs are compu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Benioff zone. As a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the dip angle of the underthrusting slab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curvature of the arcuate structure.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is result may contribute to the plate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rcuate structures-relationship of the island arc and deep-sea trench to the dip angle of benioff zone deep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Benioff Strain Ratio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fter the Two Yutian M_S7.3 Earthquakes
9
作者 Yang Wen Zhou Longquan +1 位作者 Liu Jie Cheng Ji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4期475-482,共8页
In view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activity and seismicity,th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roused wide concern after the 2014 Yutian M_S7.3 earthquake. Using the seismic catalog of... In view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activity and seismicity,th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roused wide concern after the 2014 Yutian M_S7.3 earthquake. Using the seismic catalog of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the Benioff strain ratio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is calculated in 30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March 21,2008 and February 12,2014 Yutian M_S7.3 earthquakes. Results show that in a year after the 2008 Yutian M_S7.3 earthquake,M > 5. 0 earthquakes all occurred near the high strain ratio area or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low and high strain ratio areas,the activ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obviously coincides with the high strain ratio area,which indicates that these areas have a higher stress level. The Yutian earthquakes promoted the release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the high stress areas. This research is of certain indicat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subsequent strong earthquakes of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 Yutian earthquakes benioff strain ratio Seismic activity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下载PDF
断层锁固段累积Benioff应变与剪切应变的等效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百存 秦四清 +2 位作者 薛雷 吴晓娲 张珂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67-1070,共4页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阐明了断层锁固段累积Benioff应变(CBS)与剪切应变等效性成立的条件.此外,还给出了详细的CBS值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断层锁固段CBS与剪切应变等效,且其是容易测定的物理量,可用于大地震孕育过程分析.
关键词 锁固段 剪切应变 累积benioff应变 等效性 CBS计算方法
原文传递
孕震断层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机制与地震预测新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103
11
作者 秦四清 徐锡伟 +3 位作者 胡平 王媛媛 黄鑫 泮晓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01-1014,共14页
通过建立孕震断层中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力学与其蠕变过程联系,发现每个锁固段断裂点与加速应变能释放起点的累积Benioff应变之比,有着依赖于锁固段个数的指数律关系,指数函数的底数为1.48.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以前,每一个锁固段的... 通过建立孕震断层中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力学与其蠕变过程联系,发现每个锁固段断裂点与加速应变能释放起点的累积Benioff应变之比,有着依赖于锁固段个数的指数律关系,指数函数的底数为1.48.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以前,每一个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过程表示一个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预震(preshock)的产生过程;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之后,主震将发生.通过相当数量地震实例的回溯性预测分析,表明这一指数律能可靠地应用于中等强度预震和主震的预测.该方法能够在地震的中期、短期以及临震预报方面发挥作用.常数1.48很可能是表征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的预震和主震产生过程的普适常数.我们还对地震预报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论证了本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断层锁固段 benioff应变 常数
下载PDF
用地震资料估计的龙门山断裂深部形变及其对于汶川地震成因的意义 被引量:15
12
作者 赵祎喆 吴忠良 +1 位作者 蒋长胜 朱传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78-1787,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被"忽视"的原因之一是地质学证据和GPS测量证据均显示龙门山断裂长期以来形变速率很低。问题是,构造地质的结果是对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的,而GPS结果反映的是较短时间尺度上的、地表上...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被"忽视"的原因之一是地质学证据和GPS测量证据均显示龙门山断裂长期以来形变速率很低。问题是,构造地质的结果是对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的,而GPS结果反映的是较短时间尺度上的、地表上的、水平方向的形变,因此有理由怀疑由此得到的结论能否反映现今龙门山断裂的深部形变的全貌。我们采用类似于Kostrov方法的思路,利用最近30a的地震资料,试图研究龙门山断裂的深部形变,并与其相邻的断裂进行比较。利用ML2.5以上的微震资料,给出了沿龙门山断裂带的累积Benioff应变,并根据震级-频度关系计算了a值的空间分布。作为对照,同时计算了龙门山断裂邻区沿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各区域内的累积Benioff应变和a值。结果表明,在与地质学证据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在与GPS证据不同的时间尺度、不同的深度上,并且不仅考虑到水平形变,与周边的断裂带相比,龙门山断裂带其实并不是一个"安静的"断裂带。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可以回溯性地观察到微震活动的一些异常变化,但这些变化似乎很难用于该地震的预测。我们讨论了相关的观测资料分析对于汶川地震的成因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深部形变 benioff应变
下载PDF
强震前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宋春燕 马瑾 +1 位作者 王海涛 张琳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4-615,共12页
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 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判定具备发生6.8级以上地震的亚失稳断裂研究方法:(1)构造区Benioff应变积累支持6.8级以上地震发生;(2)从高应变积累构造区中找出高应变积累且应变开始缓慢释放的断裂;(3)区分断裂的积累段和释放段,根据断裂释放段的协同化程度判定其是否处于亚失稳阶段,寻找失稳部位;(4)断裂Benioff应变是否符合加速释放模型,分析亚失稳断裂发震的紧迫性.本文以南天山西段为研究区,使用亚失稳断裂判定方法对2008年10月5日乌恰6.8级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结果显示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在主震前具备上述4个条件,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进而使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现今应力状态进行探索性预测研究,发现目前柯坪断裂符合亚失稳状态条件的前三条,需关注该断裂的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benioff应变 新疆乌恰6.8级地震 柯坪断裂
下载PDF
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中强震前地震矩加速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霞 蒋长胜 +4 位作者 闫德桥 张志慧 尹相好 陈传华 王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9-369,共11页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 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1989年以来华北地区12次MS≥5.0中强地震前的矩加速释放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提取了与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作为AMR现象在华北地区的扫描模型参数。采用震前1年逐3个月的扫描方式,得到了12次震例在震中附近与时间相依的m值的空间演变图像,并考察了震前震源区附近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地区MS5.0~5.5地震前AMR现象与实际震中和发震时刻的关联性不明显;而MS5.6~6.4地震前67%的震例在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矩释放加速区域,说明华北地区MS≥5.5中强震前AMR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利用AMR现象对未来中强震发震地点的预测有一定的潜能和可挖掘性,但仍需其他方法相互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加速释放 benioff应变释放 空间扫描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与损伤变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浪平 尹祥础 梁乃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74-1881,共8页
首先介绍加卸载响应比的2个基本参量,并从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引入损伤变量,结合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思想,推导用损伤和应变定义的加卸载响应比,并以Weibull分布作为随机分布函数,建立且分析损伤变量与加卸载响应比之间的联系,并进... 首先介绍加卸载响应比的2个基本参量,并从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引入损伤变量,结合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思想,推导用损伤和应变定义的加卸载响应比,并以Weibull分布作为随机分布函数,建立且分析损伤变量与加卸载响应比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考察Weibull指数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然后利用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的数据,用声发射数密度描述岩石试件的损伤演化过程,并由此根据损伤和应变定义的加卸载响应比,结合实验过程中的损伤和应变,计算花岗岩试件的加卸载响应比曲线,并与用Benioff应变作响应量计算的加卸载响应比曲线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两者的加卸载响应比值都经历了出现异常→升高到最大值→急剧回落→岩石试件破裂或失稳,这一规律与实际地震震例中加卸载响应比的演化趋势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在实际地震预测中用Benioff应变作为响应量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是合理的。最后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完成的二层楼房的加卸载实验,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的加卸载响应比与损伤变量的关系,不仅为加卸载响应比用来定量研究脆性介质的损伤程度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可能为评估大型建筑的损伤和预测工程事故开辟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力学 加卸载响应比 WEIBULL分布 声发射实验 benioff应变 地震预测
下载PDF
日本海域地壳结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瑞磊 赵雪平 杨宝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1期56-60,共5页
 利用日本海域内完成的多条地震测深剖面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该域地壳结构特点以及Benioff带特点.日本海域地壳结构具有陆壳、洋壳区别和两分、三分两类;Benioff带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倾角,延伸深度差别较大;日本海开裂的动...  利用日本海域内完成的多条地震测深剖面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该域地壳结构特点以及Benioff带特点.日本海域地壳结构具有陆壳、洋壳区别和两分、三分两类;Benioff带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倾角,延伸深度差别较大;日本海开裂的动力源自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所产生的多期挤压和引张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域 地震测深剖面 地壳结构 benioff 日本海开裂
下载PDF
东北第五活跃期中强震前的矩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宇彤 蒋长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0-695,共16页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中强震前是否存在与地震孕育过程物理相关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该地区第五活跃期内的5例中强震进行了时-空扫描研究.通过考察删除余震的影响,提取了MS5.0以上地震与地震矩加速...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中强震前是否存在与地震孕育过程物理相关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利用"地震矩释放程度"m值对该地区第五活跃期内的5例中强震进行了时-空扫描研究.通过考察删除余震的影响,提取了MS5.0以上地震与地震矩加速释放相关的特征时、空尺度,并作为时-空扫描的模型参数.采用震前5个月逐月扫描的方式,得到了震前m值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结果显示,其中4例在未来的震中附近出现稳定和集中分布的地震矩释放加速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中强震前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矩释放加速扫描方法对判断未来可能的中强震破裂成核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相同的计算参数设置,还考察了震前破裂成核点的Benioff应变释放情况.结果显示,有3例在破裂成核点的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明显.这表明,对于东北地区的中强地震,利用矩释放程度时-空扫描寻找未来中强震的破裂成核点,尚需其它方法作为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 矩释放程度扫描 东北第五活跃期 benioff应变
下载PDF
辽宁地区5级地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的“回溯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亮 王岩 +3 位作者 钱蕊 张志宏 夏彩韵 段梦乔 《防灾减灾学报》 2017年第1期12-16,共5页
强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目前是国际上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而不同地区的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现象应各有不同。通过对辽宁地区1999年以来的3次MS5.0地震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不同计算尺度和积累时间下震中附近地区m... 强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目前是国际上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而不同地区的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现象应各有不同。通过对辽宁地区1999年以来的3次MS5.0地震震前加速矩释放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不同计算尺度和积累时间下震中附近地区m值的变化范围。认为在辽宁地区中强震前确实存在加速矩释放现象,且省内中强震发生前加速矩释放均存在累积半径较小和时间窗长较短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矩释放 benioff应变 M值 回溯性研究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影响的统计学证据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建常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7-289,共13页
基于中国各构造区1900年以来的本尼奥夫应变累积释放序列,采用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应变释放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应变释放是华北地区应变释放发生变化的原因... 基于中国各构造区1900年以来的本尼奥夫应变累积释放序列,采用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应变释放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应变释放是华北地区应变释放发生变化的原因;青藏高原对华北地区地震应变释放的影响存在约20多年的滞后效应.本文结果对两个构造单元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统计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ioff应变 协整关系 因果关系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地震矩释放现象特征研究
20
作者 李宏伟 王霞 +1 位作者 宋美琴 陈慧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1期7-12,共6页
对山西及邻区22次M_(L)≥5.0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约55%的地震震前存在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对地震矩释放异常空间区与主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1年内大部分地震震中附近出现大范... 对山西及邻区22次M_(L)≥5.0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约55%的地震震前存在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对地震矩释放异常空间区与主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1年内大部分地震震中附近出现大范围椭圆形的地震矩低值区域,且主震震中位于异常区内部或边缘。由此认为,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在山西及邻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为中期地震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释放现象 benioff应变释放 山西断陷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