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major earthquakes of the Bohai Sea basin 被引量:30
1
作者 陈国光 徐杰 +3 位作者 马宗晋 邓起东 张进 赵俊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6-403,509,共8页
渤海位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晚第四纪形成的内陆海盆.渤海盆地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交会于渤海中部的NE向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庙西北一黄河口一临邑断裂带及NW向北京一蓬莱断裂带是主要的活动构造带,将海区... 渤海位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晚第四纪形成的内陆海盆.渤海盆地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交会于渤海中部的NE向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庙西北一黄河口一临邑断裂带及NW向北京一蓬莱断裂带是主要的活动构造带,将海区分成4个次级新构造区,成为现代应力场作用的构造基础.综合研究38个震源机制解和75个井区应力场等资料,以及构造应力场二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渤海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压应力方向为NE60°~90°,张应力为SN—NW30°;以水平和近水平应力作用为主;不同构造区主应力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今渤海地区地壳发育以NNE-NE和NW-WNW走向的共轭剪切破裂为特征,是控制地震活动的主要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应力场 地震活动 渤海盆地 北华北裂陷盆地
下载PD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major earthquakes of the Bohai Sea basin 被引量:4
2
作者 CHEN Guo-guang(陈国光) +9 位作者 XU Jie(徐杰) MA Zong-jin(马宗晋) DENG Qi-dong(邓起东) ZHANG Jin(张进) ZHAO Jun-meng(赵俊猛)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4期438-446,共9页
The Bohai Sea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east to the Cenozoic rift basin of North China. It is a inner-land sea basin formed during Late Quaternary time. In this basin there are numerous active faults and many major eart... The Bohai Sea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east to the Cenozoic rift basin of North China. It is a inner-land sea basin formed during Late Quaternary time. In this basin there are numerous active faults and many major earthquakes have occurred. Its major active tectonic zones are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NE trending Yingkou-Weifang fault zone, Miaoxibei-Huanghekou-Linyi fault zone, and NW striking Beijing-Penglai fault zone, which intersect at the center of the Bohai Sea basin. These tectonic zones subdivide the sea area into four secondary neotectonic areas, which are subject to the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Using the data of 38 focal plane solutions and 75 drill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the result of numerical modeling, we analyze the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this region. Our result shows that this stress field is characterized by dominant horizontal or nearly horizontal stress. Its compres-sive stress is in the direction NE60~90, and the tensional stress is in NS-NW30.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of principal stress between secondary tectonic areas.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the Bohai Sea basin is a conjugate shear rupture zone, which develops in the crust and is the major seismogenic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nt stress field SEISMICITY bohai sea basin northern rift basin of North China +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n Geological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in the Region of 1969 M 7.4 Bohai Sea Earthquake 被引量:8
3
作者 Xu Jie, Gao Zhanwu, Sun Jianbao, and Song Changqing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1年第4期365-379,共15页
A more detailed and deep-going analysis of tectonic conditions for the 1989 Bohai Sea M 7.4 earthquake area has been made based on the data of oi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ults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es. The ob... A more detailed and deep-going analysis of tectonic conditions for the 1989 Bohai Sea M 7.4 earthquake area has been made based on the data of oi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ults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es. The obtained result fills the gap in seismotectonic research of Large Bohai Sea earthquake area of North China. The earthquake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enozoic rifted basin of the Bohai Gulf, along the intersection zone between the NNE-trending Yingkou-Weifang fault zone and the NW-trending Beijing-Penglai fault zone. In the early-Tertiary fault-depression stage, three sets of faults, the NNE-, NW-, and W-E-trending faults, were developed in the upper crust in the area. They are listric and planar in the form, of normal fault character and mostly the major faults in faulted depressions. In the fault-depression stage since late Tertiary, the preexisting faults have undergone movement to different extent. Meanwhile, a new NE-trending Huanghekou (Yellow River Mouth)-Miaoxibei fault zone was developed. The focal faulting of the M 7.4 earthquake, striking to N45°E and dipping to SE, is nearly vertical, with dextral strike-slip nature, and buried down to depth of 15~34 km. The seismogenic fault for the large earthquake is not the Yingwei fault, but the newly generated Huanghekou-Miaoxibei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GULF basin bohai sea Ms7.4 EARTHQUAKE Newly generated FAULT zone LIS tric FAULT
下载PDF
Superimposed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Bohai Sea,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HU Zhiwei XU Changgui +4 位作者 WANG Deying REN Jian LIU Yubo XIAO Shuguang ZHOU X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265-279,共15页
Based on the 3 D seismic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of Bohai Sea, combined with physical modeling of structure, structural style analysis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 simulati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 Based on the 3 D seismic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of Bohai Sea, combined with physical modeling of structure, structural style analysis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 simulati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Cenozoic strike-slip faults in Bohai Sea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anlu strike-slip fault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strike-slip activities in the Cenozoic,and the transition from left-lateral strike to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as completed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The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Bohai Sea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tage and multi-strength stress super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superimposed forms of different strengths, different properties and different ratio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genetic types,extension and strike-slip superimposition, extension and extrusion superimposition, extrusion and strike-slip superimposition, and fifteen typical structure patterns. Affected by multiple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and rate of subduction of the Cenozoic Pacific pl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enozoic extension and the strike-slip in the Bohai Sea area leads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fault system and the zoning of the depression structure. According to superimposition features of faults, the Bohai Sea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Liaoxi S-type weak strike-slip zone, Liaodong braided strong strike-slip zone, Boxi conjugated medium strike-slip zone, Bodong brush structure medium strike-slip zone and Bonan parallel strong strike-slip zone. These zones differ i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KE-SLIP FAULT SUPERIMPOSITION characteristic GENETIC mechanism Tanlu FAULT bohai BAY basin bohai sea physical modeling of structure
下载PDF
深层古近系“汇聚脊”对浅层新近系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盆地环渤中地区为例
5
作者 刘斯亮 薛永安 +4 位作者 吕丁友 李慧勇 王德英 王海学 于海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3,共12页
根据渤海海域多年的勘探实践经验,“汇聚脊”可以划分为凸起型、凹中隆起型、陡坡带砂体型3种类型。目前对于“汇聚脊”的控藏机理和控油气运聚过程尚不清晰。为解决渤海海域浅层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差异显著的问题,利用油气运移物理模... 根据渤海海域多年的勘探实践经验,“汇聚脊”可以划分为凸起型、凹中隆起型、陡坡带砂体型3种类型。目前对于“汇聚脊”的控藏机理和控油气运聚过程尚不清晰。为解决渤海海域浅层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差异显著的问题,利用油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对“汇聚脊”的控藏机理和控油气运聚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凸起型“汇聚脊”规模大、幅度高,汇烃能力最强,在断层沟通下,其上的浅层新近系油气藏规模最大;凹中隆起型“汇聚脊”的面积和幅度中等,浅层油气成藏规模以中型为主;陡坡带砂体型“汇聚脊”依靠砂体的汇聚作用,也具有较强的汇烃能力,浅层新近系也可以形成大中型油气藏;深层发育“汇聚脊”是浅层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汇聚脊”控藏理论的提出可以有效指导渤海油田的浅层油气勘探实践,同时对相似背景下陆地油田的油气勘探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汇聚脊 成藏物理模拟 古近系 新近系 渤海海域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26-6变质岩潜山大油田发现与认识创新 被引量:7
6
作者 周家雄 杨海风 +3 位作者 官大勇 石文龙 李龙 谢祥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西段历经40余年勘探,仅在浅层发现渤中26-2小型油田,潜山长期未能实现勘探突破。针对成山机制及圈闭特征、控储要素和储层预测、油藏分隔与成藏规律这三方面,通过精细构造演化、油藏分隔机制和油气富集规律等研究,... 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西段历经40余年勘探,仅在浅层发现渤中26-2小型油田,潜山长期未能实现勘探突破。针对成山机制及圈闭特征、控储要素和储层预测、油藏分隔与成藏规律这三方面,通过精细构造演化、油藏分隔机制和油气富集规律等研究,取得了新认识。研究认为:①多期次构造演化形成大规模潜山圈闭奠定了渤中26-6潜山勘探的基础;②“构造主控,差异溶蚀”控制研究区潜山优质储层发育,基于微古地貌约束的潜山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储层预测技术可以有效刻画优质储层的分布;③潜山内幕断层糜棱岩化作用有效分隔潜山油藏,太古界潜山是油气勘探有利层系。新认识指导勘探实践,2022年在渤南低凸起西段发现了渤中26-6大型整装油田,实现了渤海海域中位潜山勘探领域性突破,进一步拓宽渤海海域太古界潜山带的勘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26-6 中位潜山 成藏模式 渤南低凸起 渤海海域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Segment, Linkage, and Extensional Fault-Related Fold in Western Liaodong Bay Subbasin, Northeastern Bohai Sea, China 被引量:7
7
作者 杨明慧 周心怀 +5 位作者 魏刚 刘乐 李春霞 郑晓凤 刘晓健 高立宝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6期602-610,共9页
The western Liaodong (辽东) Bay subbasin displays examples of segment, linkage of extensional fault, and fault-related folds. The Liaoxi (辽西) extensional fault system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NNE- and NE-trending... The western Liaodong (辽东) Bay subbasin displays examples of segment, linkage of extensional fault, and fault-related folds. The Liaoxi (辽西) extensional fault system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NNE- and NE-trending segments that were linked through relay ramps. The fault hanging wall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eries of en echelon synclines with axial traces sub-parallel to the faults. The synclines are doubly plunging located on the hanging wall of normal faults, with the strata dip sub-parallel to the fault. These folds result from along-strike displacement variations of the individual fault segments, as well as from extensional fault-related folding. In the study area, the synclines are separated by transverse intra-basin highs and relay ramps that formed where segment linkage occurred. These hanging wall synclin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fault displacement variations indicate that they are formed by extensional fault-related fo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ension fault-related folding fault segment fault linkage Liaodong Bay sub-basin bohai sea.
原文传递
环渤海湾盆地寒武系混合沉积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董桂玉 陈洪德 +6 位作者 李君文 林良彪 钟怡江 罗进雄 王峰 陈安清 李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0-811,共12页
环渤海湾地区寒武系发育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大量的区域地质资料、野外露头资料和钻井资料等,对环渤海湾地区寒武系混合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陆源碎... 环渤海湾地区寒武系发育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大量的区域地质资料、野外露头资料和钻井资料等,对环渤海湾地区寒武系混合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交互沉积、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构成的混积层系,微观上表现为同一岩层内由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所形成混积岩;混合沉积类型有渐变式混合沉积、突变式混合沉积和复合式混合沉积Ⅰ,但是各种类型的混合沉积常相互叠加,频繁交替,形成类型复杂的混合沉积复合体;混合沉积环境为古陆边缘和陆表海,发育混积潮坪相、混积局限台地相和混积开阔台地相,微相类型有混积泥坪、混积灰坪、混积云坪、混积泻湖、混积浅滩和混积滩间等。最后结合混合沉积的成因、沉积机理、产出部位及沉积环境等因素,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了环渤海湾地区寒武系的混合沉积模式,进而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湾地区 寒武系 混合沉积
下载PDF
渤海海域第四系发育概况 被引量:23
9
作者 徐杰 冉勇康 +2 位作者 单新建 陈国光 李祥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32,共9页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该区第四纪构造活动强烈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然而 ,渤海地区第四系的研究远不能与渤海湾盆地的陆地部分相比 ,有关第四系厚度分布的情况至今仍未见报道。为此 ,文中在综合已有研究成...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该区第四纪构造活动强烈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然而 ,渤海地区第四系的研究远不能与渤海湾盆地的陆地部分相比 ,有关第四系厚度分布的情况至今仍未见报道。为此 ,文中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还利用新近系—第四系、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厚度分布资料 ,通过GIS与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编制了第四系厚度分布图。渤海地区第四系一般厚 30 0~ 6 0 0m ,局部厚达 80 0~ 10 0 0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第四系 构造活动 厚度分布
下载PDF
环渤海湾地区连作苹果园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变化 被引量:28
10
作者 孙海兵 毛志泉 朱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0-97,共8页
分析了山东昌邑、栖霞、蓬莱,辽宁大连、抚宁、绥远,河北昌黎、青县等地苹果园连作土壤中酚酸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连作障碍发生的苹果园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层厚度间存在显著差异。苹果园土壤中酚酸... 分析了山东昌邑、栖霞、蓬莱,辽宁大连、抚宁、绥远,河北昌黎、青县等地苹果园连作土壤中酚酸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连作障碍发生的苹果园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层厚度间存在显著差异。苹果园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含量从春季到秋季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但过程缓慢。且非连作园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含量显著少于连作土。连作土壤中酚酸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尤其春季土壤中酚酸物质的种类与夏季和秋季显著不同。这可能是因为植物在不同季节分泌的酚酸类物质种类和含量有差别.不同土层中酚酸物质的分布因季节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夏季土壤中酚酸物质主要分布在浅层土壤中,而秋季则主要分布在深层土壤中。这可能是由于浇水等果园管理措施和自然降水对土壤中的酚酸物质产生的淋溶作用,使得大量的酚酸物质向深层土壤运动,最终造成了秋季果园连作土中随土层加深而酚酸物质含量增加的现象。不同地区苹果园连作土中,对羟基苯甲酸、(+)-儿茶素、咖啡酸、阿魏酸含量与非连作土无显著差异,而焦性没食子酸、绿原酸和根皮苷显著高于非连作土。焦性没食子酸、绿原酸和根皮苷可能是引起山东、辽宁、河北地区苹果园连作障碍的关键酚酸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湾 苹果园 连作 土壤 酚酸
下载PDF
根据周围山地第四纪地貌特征估计渤海第四纪构造活动幕的发生时间 被引量:26
11
作者 徐杰 马宗晋 +7 位作者 陈国光 龚再升 邓起东 高祥林 张功成 蔡东升 张进 赵俊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0-710,共11页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中段的东部.最近用大量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对渤海第四系及其构造所做的精细解释和分析,发现地层内普遍存在4个不整合(角度和平行不整合)面,表明曾发生过4期构造活动.但因渤海缺少完整的第四系岩芯剖面,无法...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中段的东部.最近用大量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对渤海第四系及其构造所做的精细解释和分析,发现地层内普遍存在4个不整合(角度和平行不整合)面,表明曾发生过4期构造活动.但因渤海缺少完整的第四系岩芯剖面,无法对其进行系统分层和断代,更无从确定构造活动的时间.为解决这一难题,文章基于渤海湾盆地阶段性沉降和其周围山地间歇性抬升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具有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同一动力学过程的认识,通过研究盆地周围山地第四纪构造运动塑造的多级河流阶地,并结合火山活动研究资料,推测渤海第四系内4个不整合面形成的时间是900~400kaB.P.,100~80kaB.P.,50~40kaB.P.和10~8kaB.P.,即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早期和中期、全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构造活动 河流阶地 渤海湾盆地 盆地周围山地 渤海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深埋藏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吕正祥 宋修章 +3 位作者 张健 卿元华 齐玉民 金晓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17,共8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综合分析,确定了高孔白云岩的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孔白云岩储层主要是生屑云岩,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原生孔和生物体腔孔为主,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为压实作用弱,发育衬垫白云石。进一步利用同位素地质温度、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确定了自生矿物的形成时期,再以显微荧光观察结合包裹体激光拉曼烃类检测技术,获得了烃类充注的期次。结论认为,沙河街组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具有3大主控因素:(1)高能沉积环境是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2)渗流带—潜流带形成的早期衬垫白云石有效降低了机械压实对孔隙的破坏强度;(3)早期烃类充注有利于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中部 古近纪 深埋藏 白云岩 高孔隙度储集层 成因
下载PDF
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02
13
作者 侯明才 曹海洋 +6 位作者 李慧勇 陈安清 韦阿娟 陈扬 王粤川 周雪威 叶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4,共12页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的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是新近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含油气区,该区的储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储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基于对钻井岩心、井壁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和描述,结合区域构造...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的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是新近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含油气区,该区的储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储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基于对钻井岩心、井壁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和描述,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录井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潜山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进行分析,探讨控制储层发育的内在因素,研究储层展布规律。结果表明:(1)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是由太古界潜山变质花岗岩主体及上覆的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孔店组砂砾岩组成的泛潜山储集系统,形成砂砾岩孔隙带+风化壳溶蚀裂缝带+内幕裂缝带的多层次储层结构,储层成因复杂、类型多样;(2)太古界变质花岗岩潜山储集体内部在垂向上可划分为风化壳、内幕裂缝带和致密带,具有孔隙型和裂缝型的双重特性;(3)潜山风化壳主要受到强烈的溶蚀淋滤作用叠加断裂作用的影响,形成裂缝—孔隙型储集空间,内幕裂缝带储层的发育规模与分布受控于3期裂缝的叠加作用,燕山期以来是潜山裂缝的主要发育时期;(4)孔店组砂砾岩为典型的筛积沉积,后期溶蚀作用为其主要的控制因素;(5)混合岩化作用及超临界流体隐爆作用对储层发育起到了建设性作用。结论认为,渤中19-6构造带发育砂砾岩+变质岩潜山储集系统的认识,有助于确定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目标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 渤中19-6潜山构造带 太古代 深层变质花岗岩储层 古近纪 砂砾岩储层 溶蚀作用 构造裂缝
下载PDF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和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徐杰 高战武 +1 位作者 孙建宝 宋长青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133,共13页
根据石油地质勘探资料和地震学等研究的成果 ,对 1969年渤海 7 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作了具体而较深入的分析 ,填补了华北渤海大震区地震构造研究的空白。震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 ,地处北北东向营潍断裂带与北西向北京 -蓬莱... 根据石油地质勘探资料和地震学等研究的成果 ,对 1969年渤海 7 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作了具体而较深入的分析 ,填补了华北渤海大震区地震构造研究的空白。震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 ,地处北北东向营潍断裂带与北西向北京 -蓬莱断裂带交汇的地区。早第三纪断陷阶段 ,该区于地壳上部主要发育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 3组断裂 ,呈铲状和平面状形态 ,正断性质 ,多属断陷主断裂。晚第三纪以来的拗陷阶段 ,先存断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同时还新发育一条北东向黄河口 -庙西北断裂带。 7 4级地震的震源断层走向为北东 4 5° ,倾向南东 ,近于直立 ,呈右旋走滑性质 ,埋藏于 15~ 34km的深度范围。大震的发震断裂不是营潍断裂带 ,而是黄河口 -庙西北新生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7.4级地震 新生断裂带 铲状断裂 地质构造 发震构造
下载PDF
渤海中部渐新世以来强烈沉陷的区域构造条件 被引量:39
15
作者 徐杰 马宗晋 +3 位作者 邓起东 陈国光 赵俊猛 张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16,23,共7页
渤海中部属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东部的渤中坳陷 ,渐新世以来沉降深达 10 0 0 0余m ,是我国少有的富生烃地区。渤中坳陷的主体部分位于北西向的北京—蓬莱和北北东向的郯庐 2条区域性断裂带交汇区的西北象限 ,同时也是... 渤海中部属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东部的渤中坳陷 ,渐新世以来沉降深达 10 0 0 0余m ,是我国少有的富生烃地区。渤中坳陷的主体部分位于北西向的北京—蓬莱和北北东向的郯庐 2条区域性断裂带交汇区的西北象限 ,同时也是盆地东部伸展—拉分构造系统的拉分构造部位。深部存在北东向地幔隆起 ,地壳厚度为 2 7~ 2 8km ,构造背景复杂而独特。渐新世以来 ,北京—蓬莱断裂带左旋走滑、营口—潍坊断裂带右旋走滑和盆地东部伸展 拉分构造系统活动各自产生的局部拉张应力作用的叠加 ,以及深部地幔上隆的联合作用 ,致使渤海中部自渐新世以来发生强烈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 渤中坳陷 新生代 渤海湾盆地 伸展-拉分构造系统 北京—蓬莱断裂带 渐新世 强烈沉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与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和成因对比 被引量:28
16
作者 刘寅 陈清华 +2 位作者 胡凯 王玺 高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51,共14页
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所处的构造背景不同,导致石油地质条件相差很大,对比两者在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上的异同对于探讨两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资料并分析大量研究成果认为:两... 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所处的构造背景不同,导致石油地质条件相差很大,对比两者在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上的异同对于探讨两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资料并分析大量研究成果认为:两盆地均为陆相断陷盆地,内部凹陷受生长断层控制而呈"箕状",在断裂特征、活动性等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盆地结构、断裂展布等方面差异明显;盆地浅部构造的形成是深部物质活动的响应,深部热隆升对渤海湾盆地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引起苏北-南黄海盆地裂陷的原因,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对两盆地基底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滨太平洋构造域板块多次转向、俯冲是两盆地裂陷和内部构造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大量深部物质向东、东南逃逸而影响两盆地的演化过程。结合盆地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区域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分六个阶段解释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苏北-南黄海盆地 构造特征对比 成因机制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菲律宾海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迁移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许淑梅 张海洋 +4 位作者 张威 吴鹏 刘智 李灵波 李健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8,共8页
分析了古近纪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的总体盆地结构和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三大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板块后退式俯冲是导致三大盆地演化呈现规律性... 分析了古近纪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的总体盆地结构和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三大盆地古近纪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板块后退式俯冲是导致三大盆地演化呈现规律性的原因,且前者是主导因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幔流自西向东蠕动并上涌,使岩石圈拉伸、减薄、破裂,在中国东部盆地产生NE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进一步影响并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为亚洲东部的岩石圈向东伸展、蠕散提供了应变空间,太平洋板块晚始新世俯冲方向的改变对东海陆架盆地和菲律宾海盆地向东的构造跃迁及沉降中心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中心迁移 动力学机制 东海陆架盆地 渤海湾盆地 菲律宾海盆地
下载PDF
重磁震联合反演及综合解释在海域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骆迪 张训华 +5 位作者 蔡峰 刘展 张志珣 侯方辉 杜润林 魏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143,共9页
由于受到海水的覆盖,地球物理技术成为海洋地质调查的主要和首要手段。其中,地震资料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浅部地质构造,但是,由于海洋地震勘探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深部地震反射资料品质较差,有效波能量较弱,无法根据地震资料获... 由于受到海水的覆盖,地球物理技术成为海洋地质调查的主要和首要手段。其中,地震资料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浅部地质构造,但是,由于海洋地震勘探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深部地震反射资料品质较差,有效波能量较弱,无法根据地震资料获得深部构造形态,另外,地震资料无法获得火成岩分布的边界。重磁资料可以有效地反映断裂、火成岩等密度、磁性异常体,对构造区域的划分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位场数据固有的特点,使其存在严重的多解性,因此开展重磁震综合解释,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资料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解释的可靠性。本文利用1∶100万重磁震资料对中国东北部海域研究区,包括渤海的大部分海域,北黄海以及南黄海的部分海域进行了综合解释,获得了研究区的断裂展布和火成岩分布特征以及研究区的整体构造区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震综合解释 渤海湾盆地 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
下载PDF
浅海断陷盆地天然气运聚成藏史研究:以渤海海域北部JZ20-A气田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强昆生 吕修祥 +2 位作者 周心怀 徐长贵 赵旭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91-1099,共9页
基于天然气的来源、运移通道、充注过程、充注期次和成藏史各要素的配置关系综合分析,结合天然气分析测试、地化分析和流体包裹体测试资料对JZ20-A气藏动态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JZ20-A气田天然气主要来源于辽中凹陷沙四—孔... 基于天然气的来源、运移通道、充注过程、充注期次和成藏史各要素的配置关系综合分析,结合天然气分析测试、地化分析和流体包裹体测试资料对JZ20-A气藏动态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JZ20-A气田天然气主要来源于辽中凹陷沙四—孔店段烃源岩,构造高部位是油气汇聚优势区域,该气藏天然气垂向运移距离约为3200m;长期持续活动的断层和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将生成油气呈阶梯式运移至储层有利部位聚集成藏;研究区油气成藏期时间主要为12Ma至今,为一期持续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断陷盆地 天然气运移 成藏史 充注成藏
下载PDF
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北部走滑断裂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雷 刘池洋 +3 位作者 王飞龙 吴奎 王广源 赵志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利用研究区的地震勘探资料对辽西凹陷北部断裂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区内存在典型的走滑断层,这些走滑断裂均在前新生界基底收敛于新生代辽西凹陷中心部位,应该为先存基底断层在新生代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沉积以来(40 Ma左右)右旋走滑再活动... 利用研究区的地震勘探资料对辽西凹陷北部断裂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区内存在典型的走滑断层,这些走滑断裂均在前新生界基底收敛于新生代辽西凹陷中心部位,应该为先存基底断层在新生代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沉积以来(40 Ma左右)右旋走滑再活动的产物。其与辽河西部凹陷内新生代郯庐右旋走滑断层可较好地延伸走向相连或平行相接,在活动时间和展布特征上与辽河拗陷陆上部分及辽东凹陷内的新生代郯庐右旋走滑断层均具有很好的走向连续一致性,这表明40 Ma以来,郯庐断裂带在整个辽河拗陷均具有东西两支平行展布的特征,且该特征应源于郯庐断裂带在该区前新生代东西两支的发育模式。区内走滑断层的存在,在凹陷内部形成系列洼中隆构造构成的中央构造带,这一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力圈闭发育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辽河拗陷 郯庐断裂带 右旋走滑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