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free and bound phenolics in three colored quinoas
1
作者 Jianxin Song Dezhi Gao Xiaodong Wang 《Journal of Polyphenols》 2024年第2期78-86,共9页
Quinoa is a good source of phenolics,which both exist as free and bound forms.In order to mark clear the characteristic free and bound phenolics in different quinoa samples,in this study,characteristic free and bound ... Quinoa is a good source of phenolics,which both exist as free and bound forms.In order to mark clear the characteristic free and bound phenolics in different quinoa samples,in this study,characteristic free and bound phenolics in three colored quinoas including WQ(white quinoa),RQ(red quinoa)and BQ(black quinoa)were investigated.Result showed a total of 14 phenolics both acted as free and bound form were analyzed in three colored quinoas(WQ,RQ and BQ).Gallic acid,vanillic acid,epicatechin,p-coumaric acid and quercetin existed both as free and bound forms were common phenolics in quinoas.The highest total free phenolics(238.10 mg/kg)and bound phenolics(3377.75 mg/kg)were presented in WQ and RQ,respectively.It indicated WQ and RQ were respectively good source of free and bound phenolics.Moreover,characteristic free and bound phenolics in three colored quinoas could be well analyz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indicating it was an effective and reliable method in distinguishing three colored quinoas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 free and bound phenolics,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NOA free phenolics bound phenolics PCA
下载PDF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of bound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the residue of Apocynum venetum tea and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ies 被引量:3
2
作者 Shengwei Sun Yiwen Zhao +10 位作者 Luyao Wang Yuzhi Tan Yaning Shi Rita-Cindy Aye-Ayire Sedjoah Yuting Shao Longxiang Li Mengxi Wang Jiashuai Wan Xia Fan Rong Guo Zhihong Xin 《Food Bioscience》 SCIE 2022年第3期502-511,共10页
Bound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the residue of Apocynum venetum(A.venetum)tea were released by alkaline digestion with sonication,followed by extraction using ethyl acetate(EtOAc).The fragment ions of compounds in free ... Bound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the residue of Apocynum venetum(A.venetum)tea were released by alkaline digestion with sonication,followed by extraction using ethyl acetate(EtOAc).The fragment ions of compounds in free and bound forms were identifie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ESI-MS/MS)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des.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EtOAc extract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eleven individual compounds,and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as(−)-epicatechin(1),(−)-loliolide(2),(−)-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3),alloside of benzyl alcohol(4),3-[(6-O-hexopyranosylhexopyranosyl)oxy]-2-(palmitoyloxy)propyl(9Z,12Z,15Z)-9,12,15-octadecatrienoate(5),apocynoside I(6),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7),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8),[1-acetyloxy-3-[3,4,5-trihydroxy-6-[[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2-yl]oxymethyl]oxan-2-yl]oxypropan-2-yl]hexadecanoate(9),1-stearoyl-2-palmitoyl-sn-glycerol(10),and 3-hexene-l-O-β-D-glucoside(11)using a series of spectroscopic methods.Compounds 2–5 and 9–11 were iso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A.venetum,while antioxidan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compounds 1,7,and 8 displayed strong DPPH and ABTS+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This study represents the first investigation of bound phenolic compounds with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 in the residue of A.venetum t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cynum venetum.L tea residue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bound phenolic compound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tioxidant activity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ing traditional rice varieties grown in temperate regions of Italy:free and bound phenolic and lipid compounds and in vitro antioxidant properties
3
作者 Pierluigi Plastina Bartolo Gabriele Alessia Fazio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CIE 2018年第2期89-95,共7页
Objectives:A comparative study regarding the fatty acid profile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he two most common varieties of rice(Carnaroli and Karnak)cultivated in Sybaris(Southern Italy)was conducted.Carnaroli va... Objectives:A comparative study regarding the fatty acid profile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he two most common varieties of rice(Carnaroli and Karnak)cultivated in Sybaris(Southern Italy)was conducted.Carnaroli variety from Pavia district(Northern Italy)was also investigated.Methods:Free and bound lipids were separately extracted.Fatty acid composition was determined by high resolution gas chromatography(HRGC).Free and bound phenolic acids were determined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were assessed using 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radical scavenging assay.Results:The total lipid content was found to be higher in both Sybaris speci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via variety.The lipid distribution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In particular,the amount of bound lipids(14.2-16.3 mg g−1)was higher than the free lipids(7.2-7.5 mg g−1),and unsaturated fatty acids(USFA)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ree-FA fraction than in bound-FA in both Sybaris varieties.By contrast,Carnaroli variety from Northern Italy displayed a higher content of free(5.3 mg g−1)than bound lipids(2.5 mg g−1)and a higher content of USFA in the bound-FA.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avia rice extrac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oth Sybaris varieties.Conclusions:The two Sybaris varieties are richer in lipids than the Pavia rice,while exhibiting the same qualitative fatty acid profile with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 of individual fatty acids.The distribution of lipids(free or bound)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Carnaroli varieties,highlight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limatic and pedological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 and bound lipids radical scavenging free and bound phenolics
原文传递
粒径和含结合酚不溶性膳食纤维对白芸豆皮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金姝 张斌 +2 位作者 高彤 扶雄 黄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为揭示不同粒径的白芸豆皮和含结合酚不溶性膳食纤维的体外发酵规律,本研究以白芸豆皮(WS)为原料,经过连续酶法提取得到含结合酚不溶性膳食纤维(IB),采用普通粉碎和超微粉碎方法对其进行改性,获得不同粒径分布的两组样品,利用扫描电子... 为揭示不同粒径的白芸豆皮和含结合酚不溶性膳食纤维的体外发酵规律,本研究以白芸豆皮(WS)为原料,经过连续酶法提取得到含结合酚不溶性膳食纤维(IB),采用普通粉碎和超微粉碎方法对其进行改性,获得不同粒径分布的两组样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其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并通过体外发酵实验和16S rRNA测序探究两组样品的酵解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组成丰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样品粒径越小,结合酚越均匀地分散于颗粒表面。WS和IB都具有慢发酵性,且其发酵速率和产酸量均随着粒径的减小而提高,菌群组成分析发现粒径越小的底物对Bacteroides丰度的促进效果也越显著,但是Lachnospira显示出了对较大粒度底物的偏好。结果表明IB可以促进Bacteroides、Bifidobacterium和Ruminococcaceae ruminococcus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其益生效应较相同粒径的WS更为显著。本研究可以为膳食纤维益生元效应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并可以指导膳食纤维的超微粉碎改性和白芸豆皮的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芸豆皮 不溶性膳食纤维 结合酚 体外发酵 超微粉碎 粒径
下载PDF
3种云南酿酒葡萄皮渣的营养、化学成分及功能活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雅静 宋静 +5 位作者 陈万谨 田辉 张雪春 王娟 王振兴 武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4-204,共11页
实验以云南酿酒葡萄皮渣(‘玫瑰蜜’‘云中舞’‘法国野’)为原料,测定其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花青素相关化合物组成。进一步提取3种葡萄皮渣中的游离酚、结合酚和酯化酚,并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 实验以云南酿酒葡萄皮渣(‘玫瑰蜜’‘云中舞’‘法国野’)为原料,测定其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花青素相关化合物组成。进一步提取3种葡萄皮渣中的游离酚、结合酚和酯化酚,并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铁还原能力以及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能力为指标,评估其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酚类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3种葡萄皮渣具有相似的营养组成,具有高膳食纤维、低脂肪的特点,且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组成合理。总体上看,‘玫瑰蜜’具有最高的营养价值。在3种葡萄皮渣中,共检测到2种花青素和34种花色苷,且花色苷主要以-3-O-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其中‘云中舞’的花青素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种类最多,其次为‘玫瑰蜜’;在3种葡萄皮渣中,‘玫瑰蜜’的总酚含量、体外抗氧化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最强,α-淀粉酶抑制能力与‘法国野’相当。对于不同形式的多酚而言,结合酚的总酚含量和体外抗氧化能力高于游离酚和酯化酚,而酯化酚的α-淀粉酶抑制能力较好。从3种葡萄皮渣中一共检测到18种酚类化合物,其中16种在‘玫瑰蜜’中检测到,并且结合酚中的酚类化合物含量高于游离酚和酯化酚。综上所述,3种葡萄皮渣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活性,适合作为高纤维、低脂肪、具有一定抗氧化和降血糖能力的功能食品原料进行开发。其中,‘玫瑰蜜’具有最大的开发价值。研究结果对云南酿酒葡萄皮渣的高值化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对云南高原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皮渣 游离酚 酯化酚 结合酚 营养成分 功能活性
下载PDF
核桃仁发育过程中不同形态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
6
作者 崔茂凯 王若辉 +2 位作者 李庆杨 沈丹玉 刘毅华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9,共9页
阐明发育期核桃仁中3种不同形态酚(游离、酯化和结合)及其单体酚组成的变化,探究酚类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的关系,为深入了解核桃功能性成分形成规律和深化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以核桃品种‘寒丰’为对象,运用UPLC-MS/MS测定3种形态酚组... 阐明发育期核桃仁中3种不同形态酚(游离、酯化和结合)及其单体酚组成的变化,探究酚类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的关系,为深入了解核桃功能性成分形成规律和深化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以核桃品种‘寒丰’为对象,运用UPLC-MS/MS测定3种形态酚组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核桃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皮尔逊相关分析用于研究酚类物质与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相关性关系。在核桃仁发育过程中,酚形态中以游离态为主且占比大于58%;3种形态总酚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采前63 d,分别为10.47 mg/g(游离态)、2.76 mg/g(酯化态)、1.28 mg/g(结合态);鞣花酸、咖啡酸、绿原酸等单体酚的3种形态质量分数随着核桃仁发育显著降低(58.03%~88.83%);单体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现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3~0.97。核桃仁3种形态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未成熟早期,游离态是核桃仁中提供抗氧化活性的酚类物质主要形态,并且核桃仁发育过程中单体酚的抗氧化能力与成熟度、酚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仁 游离酚 结合酚 抗氧化活性 成熟度
下载PDF
银杏果肉中游离酚与结合酚的提取与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7
作者 李岩 龙佩瑶 +2 位作者 郑亚军 靳紫清 王楠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6期30-36,共7页
以银杏果肉为原料,首先提取游离酚,然后研究提取时间、料液比、NaOH浓度和提取温度对残渣中结合酚得率的影响;最后以没食子酸丙酯为对照,分析2种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银杏果肉中结合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NaOH浓度1.25 mo... 以银杏果肉为原料,首先提取游离酚,然后研究提取时间、料液比、NaOH浓度和提取温度对残渣中结合酚得率的影响;最后以没食子酸丙酯为对照,分析2种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银杏果肉中结合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NaOH浓度1.25 mol/L,料液比1∶30(g∶mL),提取时间3.5 h,提取温度35℃,在此条件下,银杏果肉结合酚提取率达(388.30±9.75)μg/g。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银杏果肉中游离酚比结合酚均具有更高的ABTS+自由基和超氧根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而结合酚具有较高的Fe2+络合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此外,二者均表现出较高的还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果肉 结合酚 游离酚 最佳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干制加工对龙眼果肉多酚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石骏 廖森泰 +5 位作者 张名位 魏振承 张雁 唐小俊 张瑞芬 邓媛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115,共5页
研究了龙眼果肉干制过程中肉干燥前后总酚的含量、存在形式及单体酚的组成和其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龙眼果肉经干燥后游离酚含量及其FRAP抗氧化活性和DPPH抗氧化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合酚含量及其FRAP抗氧化值显著上升(P<... 研究了龙眼果肉干制过程中肉干燥前后总酚的含量、存在形式及单体酚的组成和其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龙眼果肉经干燥后游离酚含量及其FRAP抗氧化活性和DPPH抗氧化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合酚含量及其FRAP抗氧化值显著上升(P<0.05),但其DPPH抗氧化值变化不明显(P>0.05).经过干燥后,龙眼游离酚组成中表儿茶素、四甲基邻苯二酚等单体酚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没食子酸、香草酸、香豆酸、槲皮素等单体酚含量显著上升(P<0.05);结合酚组成中丁香酸、四甲基邻苯二酚、香草酸、表儿茶素等单体酚含量显著上升(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游离酚 结合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成熟期对冬枣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念红丽 曹建康 +2 位作者 薛自萍 赵玉梅 姜微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5-67,71,共4页
研究了全绿、绿白、半红和全红四个成熟期冬枣果实的果皮和果肉中游离态、酯化态和结合态的酚含量以及其总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和铁还原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冬枣果实酚类物质主要以游离态和酯化态形式存在于果皮当中,全红期果... 研究了全绿、绿白、半红和全红四个成熟期冬枣果实的果皮和果肉中游离态、酯化态和结合态的酚含量以及其总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和铁还原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冬枣果实酚类物质主要以游离态和酯化态形式存在于果皮当中,全红期果皮以结合态为主。冬枣果皮中游离态和酯化态酚类物质对总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和铁还原能力起主要作用。半红期冬枣果实酚含量最多以及其抗氧化活性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枣 游离酚 酯化酚 结合酚 抗氧化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成熟期枣皮酚类物质 被引量:12
10
作者 念红丽 李赫 +2 位作者 曹冬冬 曹建康 姜微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9-143,共5页
为进一步探讨成熟过程中酚类物质在枣果皮中的组成及分布情况,以冬枣为实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全绿、绿白、半红和全红4个成熟期的果皮中游离态、酯化态和结合态多酚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分析。色谱分析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C1... 为进一步探讨成熟过程中酚类物质在枣果皮中的组成及分布情况,以冬枣为实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全绿、绿白、半红和全红4个成熟期的果皮中游离态、酯化态和结合态多酚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分析。色谱分析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C18柱,流动相A泵为1%醋酸水、B泵为1%醋酸甲醇,总流速为0.8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0nm。结果表明:4个成熟期的冬枣果皮多酚都含有儿茶素、表儿茶素和香豆酸,并且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主要以游离态和酯化态形式存在,而香豆酸在4个成熟期主要以酯化态和结合态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枣皮 游离酚 酯化酚 结合酚
下载PDF
葡萄皮和籽中游离酚和结合酚组成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15
11
作者 齐岩 檀昕 +2 位作者 程安玮 孙金月 谢春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为了提高葡萄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以巨峰葡萄为原料,分离葡萄皮和籽中的游离酚与结合酚,采用HPLC法分析其组成及含量,并通过DPPH和FRAP法比较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葡萄皮游离酚以儿茶素为主,籽游离酚以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为主... 为了提高葡萄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以巨峰葡萄为原料,分离葡萄皮和籽中的游离酚与结合酚,采用HPLC法分析其组成及含量,并通过DPPH和FRAP法比较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葡萄皮游离酚以儿茶素为主,籽游离酚以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为主;葡萄皮和籽中结合酚均以绿原酸和表儿茶素为主;4种多酚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活性大小为籽游离酚>皮游离酚>皮结合酚>籽结合酚。本研究结果为葡萄加工副产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游离酚 结合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小米中结合型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天行 郭佳 +1 位作者 王伟 辛志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8-142,共5页
采用碱降解法使珍珠小米中的结合酚释放出来,并优化碱降解条件,利用酚类化合物追踪法,对降解产物中的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最佳碱降解时间为4 h,NaOH浓度为5 mol·L-1,最佳的结合酚提取溶剂为甲醇。应用优化的提取条... 采用碱降解法使珍珠小米中的结合酚释放出来,并优化碱降解条件,利用酚类化合物追踪法,对降解产物中的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最佳碱降解时间为4 h,NaOH浓度为5 mol·L-1,最佳的结合酚提取溶剂为甲醇。应用优化的提取条件提取得到结合酚粗提物,通过常压硅胶柱层析和Sephedex LH-20柱层析从碱降解粗提物中分离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NMR)和电喷雾质谱(ESI-MS)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反式阿魏酸和反式阿魏酸甲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小米 结合型酚类化合物 结构鉴定
下载PDF
热泵干燥过程荔枝果肉多酚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道邦 杨韦杰 +3 位作者 肖更生 程丽娜 徐玉娟 林羡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2-368,共7页
以荔枝鲜果为原料,分析高温热泵干燥过程中荔枝果肉多酚的组成及抗氧化性活性变化。对干制过程中荔枝进行取样测定果肉总酚的质量分数、存在形式及酚类化合物组成和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荔枝经干制后果肉中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质量... 以荔枝鲜果为原料,分析高温热泵干燥过程中荔枝果肉多酚的组成及抗氧化性活性变化。对干制过程中荔枝进行取样测定果肉总酚的质量分数、存在形式及酚类化合物组成和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荔枝经干制后果肉中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质量分数显著降低(P<0.01);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的ORAC抗氧化值显著降低(P<0.01),其中游离酚对抗氧化能力的贡献最大;抗氧化能力和酚质量分数的多少呈显著正相关,酚质量分数越高,抗氧化能力越强。经干制后,荔枝果肉游离酚组成中没食子酸、香草酸、咖啡酸、表儿茶素和芦丁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儿茶素显著下降(P<0.05);四甲基邻苯二酚质量分数持续下降,干制成品中未检测到;结合酚中没食子酸、儿茶素、咖啡酸和表儿茶素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芦丁质量分数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游离酚 结合酚 抗氧化活性 热泵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的游离酚和结合酚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艳 刘梅森 +4 位作者 万红霞 孙海燕 从彦丽 许柏球 刘冬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8-111,共4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玉米中游离酚和结合酚的检测方法,包括原儿茶酸、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表儿茶素、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芦丁、橙皮素、槲皮素。有机溶剂提取玉米中的游离酚,碱法提...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玉米中游离酚和结合酚的检测方法,包括原儿茶酸、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表儿茶素、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芦丁、橙皮素、槲皮素。有机溶剂提取玉米中的游离酚,碱法提取玉米中的结合酚,以ZORBAX Eclipse Plus Phenyl-Hexyl(4.6 mm×250mm,5μm)为分析柱,乙腈(A)和含0.4%乙酸的超纯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280 nm波长检测。14种酚类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4-0.999 9,加标回收率为90%-108%,相对标准偏差为0.03%-3.59%。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用来同时测定玉米中的游离酚和结合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游离酚 结合酚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菜籽粕中多种酚类物质的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蒋玉琴 邵明诚 于亚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3-125,共3页
采用适宜比例的混合提取液,直接从菜籽粕中提取酚类物质,避免了因几次转移器皿可能引起的玷污。菜籽粕经3次提取,基本萃取完全,于725nm处进行比色测定。以sinapicacid作标准物质,绘制标准曲线。该方法可以从菜籽... 采用适宜比例的混合提取液,直接从菜籽粕中提取酚类物质,避免了因几次转移器皿可能引起的玷污。菜籽粕经3次提取,基本萃取完全,于725nm处进行比色测定。以sinapicacid作标准物质,绘制标准曲线。该方法可以从菜籽粕中分离出游离态、酯溶性、难溶性3种酚类化合物。测定结果初步看出,菜籽粕中酯溶性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约占总酚量70%~80%。此分析方法易操作,定量组分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态酚类 酯溶性酚类 难溶性酚类 菜籽粕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互作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国艳 李思童 +3 位作者 梁丽 朱雯绮 周婉丽 徐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39,共6页
本研究首先对油茶籽油中游离酚(free phenolics,FP)、酯化酚(esterified phenolics,EP)及不溶性结合酚(insoluble-bound phenolics,ISP)含量及主要物质组成进行分析,并通过测定铁离子还原能力、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 本研究首先对油茶籽油中游离酚(free phenolics,FP)、酯化酚(esterified phenolics,EP)及不溶性结合酚(insoluble-bound phenolics,ISP)含量及主要物质组成进行分析,并通过测定铁离子还原能力、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及β-胡萝卜素漂白能力对其中FP、EP及ISP的抗氧化活性及互作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籽油总酚含量为(137.97±5.14)mg/kg,其中ISP含量显著高于FP及EP(P<0.05),占油茶籽油总酚的47.74%。另外,FP中以苯甲酸衍生物含量较高(主要为异香兰素及甲基香兰素),EP中主要为水杨酸,ISP中主要为3,4-二羟基扁桃酸。3种形态酚类化合物在不同机制下的抗氧化能力不同,且呈现质量浓度依赖效应。FP+ISP组合及EP+ISP组合在抗氧化互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或相加作用,且后者复配组合的抗氧化活性更强;而FP+EP组合和FP+EP+ISP组合则表现出拮抗或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游离酚 酯化酚 不溶性结合酚 抗氧化 互作关系
下载PDF
酚类物质在棉花对枯萎病抗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宋凤鸣 郑重 葛秀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71-75,共5页
分析了枯萎病菌侵染及氟乐灵诱发处理后,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可溶性酚和黄酮醇以及不溶性细胞结合酚(胞壁结合简单酚、胞壁结合复杂酚聚合物及胞壁结合黄酮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棉苗组织中酚类物质的含量高于感病品... 分析了枯萎病菌侵染及氟乐灵诱发处理后,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可溶性酚和黄酮醇以及不溶性细胞结合酚(胞壁结合简单酚、胞壁结合复杂酚聚合物及胞壁结合黄酮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棉苗组织中酚类物质的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棉苗中的含量,氟乐灵诱发处理促进了棉苗组织中酚类物质的积累;枯萎病菌侵染可明显提高棉苗体内的酚含量,但抗病品种棉苗及经氟乐灵诱发处理并产生诱导抗性的棉苗受侵后其组织中酚含量的增加幅度更大.由此认为,棉花体内的酚类物质与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以及由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枯萎病 抗病性 酚类物质
下载PDF
不溶性胞壁结合酚类物质在棉花对枯萎病抗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凤鸣 郑重 葛秀春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3-277,共5页
分析了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花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不溶性胞壁结合酚类物质 (胞壁结合的简单酚、复杂酚聚合物及黄酮醇 )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抗病品种棉苗中不溶性胞壁结合酚类物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 ,同一品种内根茎部组织中含量较高 ;氟... 分析了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花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不溶性胞壁结合酚类物质 (胞壁结合的简单酚、复杂酚聚合物及黄酮醇 )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抗病品种棉苗中不溶性胞壁结合酚类物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 ,同一品种内根茎部组织中含量较高 ;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可诱发棉苗产生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 ,同时也促进了棉苗组织中不溶性胞壁结合酚类物质的积累 ;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组织中不溶性胞壁结合酚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 ,抗病品种棉苗和经氟乐灵处理的棉苗受侵后不溶性胞壁结合酚类物质含量的增加分别大于感病品种棉苗和未经氟乐灵处理棉苗中的增加水平。这些结果说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枯萎病 氟乐灵 酚类化合物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国艳 李思童 +3 位作者 梁丽 朱雯绮 周婉丽 徐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5-90,117,共7页
为阐明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理及利用其协同增效作用延缓油脂氧化,对油茶籽油中游离酚(free phenolics,FP)、酯化酚(esterified phenolics,EP)及不溶性结合酚(insoluble-bound phenolics,ISP)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Schaal烘箱法研... 为阐明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理及利用其协同增效作用延缓油脂氧化,对油茶籽油中游离酚(free phenolics,FP)、酯化酚(esterified phenolics,EP)及不溶性结合酚(insoluble-bound phenolics,ISP)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单独或复配作用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FP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1.5 h、提取次数3次,EP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碱解液与乙酸乙酯体积比1∶1、萃取次数3次,ISP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NaOH浓度0.25 mol/L、料液比1∶3、碱解时间6 h、碱解温度45℃。在最优条件下,油茶籽油中FP、EP及ISP含量分别为(43.43±2.05)mg/kg、(28.67±1.51)mg/kg及(65.87±1.34)mg/kg。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均具有抑制氧化产物生成,增强油脂氧化稳定性的作用,其中EP+ISP的抗氧化性最强。各互作组分在油脂中均呈一定的拮抗作用,其中FP+EP+ISP的拮抗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游离酚(FP) 酯化酚(EP) 不溶性结合酚(ISP) 氧化稳定性 互作关系
下载PDF
萌发糙米中不溶性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兆远 侯会绒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1-234,237,共5页
以萌发糙米为原料提取不溶性多酚类化合物,探讨碱水解条件和乙酸乙酯萃取条件对不溶性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碱水解最佳条件为:粉碎粒度40目、NaOH浓度1·5mol/L、水解时间2·5h、料液比1:18;乙酸... 以萌发糙米为原料提取不溶性多酚类化合物,探讨碱水解条件和乙酸乙酯萃取条件对不溶性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碱水解最佳条件为:粉碎粒度40目、NaOH浓度1·5mol/L、水解时间2·5h、料液比1:18;乙酸乙酯萃取最佳条件为:乙酸乙酯添加量40mL、萃取时间30min、振荡速度200r/min、pH2·0。在此条件下不溶性多酚提取得率为32·35mg/10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发糙米 不溶性多酚 提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