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含量对Ti-B-C-N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陈向阳 张瑾 +1 位作者 马胜利 胡海霞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6,共5页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在高速钢基体上制备氮原子分数分别为10.8%,15.6%,28.1%,36.4%的Ti-B-C-N薄膜,研究了氮含量对薄膜微观结构、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B-C-N薄膜均由α-Fe和Ti(C,N)纳米晶组成,具有Ti(C,N)纳米晶镶嵌...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在高速钢基体上制备氮原子分数分别为10.8%,15.6%,28.1%,36.4%的Ti-B-C-N薄膜,研究了氮含量对薄膜微观结构、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B-C-N薄膜均由α-Fe和Ti(C,N)纳米晶组成,具有Ti(C,N)纳米晶镶嵌在非晶基体相中的纳米复合结构;随着氮含量增加,非晶相含量增加,Ti(C,N)纳米晶的含量和晶粒尺寸减小;随着氮含量增加,Ti-B-C-N薄膜的显微硬度增大,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减小,表面磨痕变浅,磨损机制由剥落和微观犁削转变为微观抛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磁控溅射 Ti-B-c-n薄膜 纳米复合结构 硬度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Fe-C-N,Fe-C-Nb和Fe-C-Nb-N熔体活度相互作用系数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二保 王世俊 《矿冶》 CAS 2007年第4期45-48,共4页
实验测定了1400℃温度下C和N在Fe-C-N和Fe-C-Nb-N熔体中的饱和溶解度。Fe-C-Nb熔体中C的饱和溶解度计算式为xC=0.1891+2.500xNb或-lnxC-9.754xC=-36.09xNb-0.1815。C和N在Fe-C-Nb-N熔体中的饱和溶解度随Nb浓度增加而增加。根据Fe-C熔体... 实验测定了1400℃温度下C和N在Fe-C-N和Fe-C-Nb-N熔体中的饱和溶解度。Fe-C-Nb熔体中C的饱和溶解度计算式为xC=0.1891+2.500xNb或-lnxC-9.754xC=-36.09xNb-0.1815。C和N在Fe-C-Nb-N熔体中的饱和溶解度随Nb浓度增加而增加。根据Fe-C熔体的热力学性质、Fe-C-N熔体中C和N之间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C在Fe-C-Nb熔体中及C和N在Fe-C-N和Fe-C-Nb-N熔体中的饱和溶解度,通过严格的热力学推导和计算,获得了Fe-C-N熔体中C与N之间、Fe-C-Nb熔体中C和Nb之间及Fe-C-Nb-N熔体中Nb与N之间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eCN=0.2022,εCNb=-36.09,eCNb=-0.6843和eNNb=-0.14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n熔体 Fe-c-nb-N熔体 Fe-c-nb熔体 括度相互作用系数
下载PDF
Efficient C-N coupling in electrocatalytic urea generation on copper carbonate hydroxide electrocatalysts
3
作者 Yinuo Wang Yian Wang +11 位作者 Qinglan Zhao Hongming Xu Shangqian Zhu Fei Yang Ernest P.Delmo Xiaoyi Qiu Chi Song Juhee Jang Tiehuai Li Ping Gao MDanny Gu Minhua Shao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89-298,I0008,共11页
Urea generation through electrochemical CO_(2) and NO_(3)~-co-reduction reaction(CO_(2)NO_(3)RR)is still limited by either the low selectivity or yield rate of urea.Herein,we report copper carbonate hydroxide(Cu_2(OH)... Urea generation through electrochemical CO_(2) and NO_(3)~-co-reduction reaction(CO_(2)NO_(3)RR)is still limited by either the low selectivity or yield rate of urea.Herein,we report copper carbonate hydroxide(Cu_2(OH)_2CO_(3))as an efficient CO_(2)NO_(3)RR electrocatalyst with an impressive urea Faradaic efficiency of45.2%±2.1%and a high yield rate of 1564.5±145.2μg h~(-1)mg_(cat)~(-1).More importantly,H_(2) evolution is fully inhibited on this electrocatalyst over a wide potential range between-0.3 and-0.8 V versus 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Our thermodynamic simulation reveals that the first C-N coupling follows a unique pathway on Cu_2(OH)_2CO_(3) by combining the two intermediates,~*COOH and~*NHO.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high selectivity and yield rate of urea can be simultaneously achieved on simple Cu-based electrocatalysts in CO_(2)NO_(3)RR,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rational design of more advanced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carbonate hydroxide Co-reduction Urea generation c-n coupling DFT calculation
下载PDF
A review on electrocatalytic CO_(2) conversion via C-C and C-N coupling
4
作者 Zhuangzhi Zhang Sijun Li +6 位作者 Zheng Zhang Zhou Chen Hua Wang Xianguang Meng Wenquan Cui Xiwei Qi Jiacheng Wang 《Carbon Ener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67-194,共28页
Electrochemical C-C and C-N coupling reactions with the conversion of abundant and inexpensive small molecules,such as CO_(2) and nitrogencontaining species,are considered a promising route for increasing the value of... Electrochemical C-C and C-N coupling reactions with the conversion of abundant and inexpensive small molecules,such as CO_(2) and nitrogencontaining species,are considered a promising route for increasing the value of CO_(2) reduction products.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catalysts is the key to the both electrocatalytic reactions.In this review,we present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reaction systems for electrocatalytic CO_(2) reduction,along with the coupling mechanisms of C-C and C-N bonds over outstanding electrocatalytic materials recently developed.The key intermediate species and reaction pathways related to the coupling as well as the catalyst-structure relationship will be also discussed,aiming to provide insights and guidance for designing efficient CO_(2) reduc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 coupling c-n coupling CO_(2) conversion ELECTROCATALYSIS urea synthesis
下载PDF
Si-C-N_(np)/Si_3N_4复合材料的室温和高温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9
5
作者 唐耿平 张长瑞 +1 位作者 冯坚 周新贵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0-32,共3页
以 Si- C- N纳米微粉为增强相 ,Si3N4 为基相 ,采用热压的方法制备了 Si Cp/ Si3N4 纳米复相陶瓷。应用扫描电镜 (SEM)、高分辨透射电镜 (HRTEM)对其结构进行了观察 ,并讨论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所得的 Si Cp/ Si3N4 复... 以 Si- C- N纳米微粉为增强相 ,Si3N4 为基相 ,采用热压的方法制备了 Si Cp/ Si3N4 纳米复相陶瓷。应用扫描电镜 (SEM)、高分辨透射电镜 (HRTEM)对其结构进行了观察 ,并讨论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所得的 Si Cp/ Si3N4 复相陶瓷的室温力学性能比氮化硅单相陶瓷有较大的提高 ,而 135 0℃断裂韧性达 14 .6 6 MPa· m1 / 2 。Si C微晶在晶粒内和在晶界玻璃相内的钉扎作用是材料高温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nnp/Si3N4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Si-c-n纳米微粉 显微结构 氮化硅 碳化硅 纳米复相陶瓷
下载PDF
不对称C-N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灵强 王亮霞 《有机化学研究》 2024年第1期31-47,共17页
在过去几十年中,C-N交叉偶联反应构建手性胺类化合物在药物、材料和催化领域发挥了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C-N键具有更高的键解离能,利用不对称C-N交叉偶联方法在构建中心手性、平面手性、轴手性和螺环手性化合物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重... 在过去几十年中,C-N交叉偶联反应构建手性胺类化合物在药物、材料和催化领域发挥了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C-N键具有更高的键解离能,利用不对称C-N交叉偶联方法在构建中心手性、平面手性、轴手性和螺环手性化合物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重点介绍了目前成熟的构建不对称C-N键的方法,如过渡金属Pd与Cu催化、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并简要概括其化学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偶联 胺化反应 过渡金属 有机小分子
下载PDF
基于多级B-C-N-M域子网络故障扩散的复杂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被引量:11
7
作者 姚李孝 赵兵 +1 位作者 崔杜武 伍利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3-108,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B-C-N-M域子网络故障扩散的复杂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模型和算法。根据断路器和分段开关在配电网络中的位置,将整个网络划分为多级B-C-N-M域子网络。利用等值算法计算出各子网络的等效可靠性参数,并依据各子网络的等...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B-C-N-M域子网络故障扩散的复杂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模型和算法。根据断路器和分段开关在配电网络中的位置,将整个网络划分为多级B-C-N-M域子网络。利用等值算法计算出各子网络的等效可靠性参数,并依据各子网络的等值故障扩散求得各负荷点及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该模型和算法计及了备用电源、断路器、熔断器及分段开关的影响,计算量比较少,适用于复杂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系统 可靠性 B-c-n-M域子网络 故障扩散
下载PDF
B-C-N系超硬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兴旺 邹云娟 +1 位作者 严辉 陈光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77-583,共7页
超硬材料的合成是目前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近年来,由于碳基和硼基超硬材料的理论设计和发现,引起了人们在实验和理论上对硬度与金刚石接近,甚至超过金刚石的材料研究兴趣。在B-C-N系超硬材料中,除了金刚石和立方... 超硬材料的合成是目前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近年来,由于碳基和硼基超硬材料的理论设计和发现,引起了人们在实验和理论上对硬度与金刚石接近,甚至超过金刚石的材料研究兴趣。在B-C-N系超硬材料中,除了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c-BN)以外,β-C_3N_4、立方氮碳化硼以及富勒烯等材料,也正日益受到国际材料界的重视。本文就B-C-N系超硬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硬材料 B-c-n 碳基材料 硼基材料
下载PDF
PCVD制备新型Ti-Si-C-N纳米复合超硬薄膜及其微观结构表征 被引量:4
9
作者 郭岩 畅庚榕 +1 位作者 马胜利 徐可为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85-988,共4页
用脉冲直流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CVD)方法,在高速钢试样表面沉积出一种新型Ti-Si-C-N薄膜材料.研究了不同SICl4流量对薄膜成分、微观组织形貌以及薄膜晶体结构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用脉冲直流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CVD)方法,在高速钢试样表面沉积出一种新型Ti-Si-C-N薄膜材料.研究了不同SICl4流量对薄膜成分、微观组织形貌以及薄膜晶体结构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表明:Ti-Si-C-N薄膜是由Ti(C,N)/a-C/a-SiaN4组成的纳米复合结构,薄膜的晶粒尺寸在2-25nm范围内;当Ti-Si-C-N薄膜中N含量很少时,Ti(C,N)结构转变为TiC,薄膜的表面形貌由颗粒状转变为粗条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i-c-n PCVD 纳米复合薄膜 微观结构
下载PDF
C/Mullite/Si-C-N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及其弯曲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卢国锋 乔生儒 +1 位作者 焦更生 徐浩龙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86,91,共6页
本研究制备出了以莫来石为界面层的炭纤维增强Si-C-N陶瓷基复合材料(C/Mullite/Si-C-N)。使用三点弯曲法研究了复合材料在室温、1300℃和1600℃时的弯曲断裂行为,利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了复合材料的组织和弯曲断口形貌... 本研究制备出了以莫来石为界面层的炭纤维增强Si-C-N陶瓷基复合材料(C/Mullite/Si-C-N)。使用三点弯曲法研究了复合材料在室温、1300℃和1600℃时的弯曲断裂行为,利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了复合材料的组织和弯曲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在室温和1300℃时,C/Mullite/Si-C-N复合材料的断口呈现出明显的脆性断裂特征;而在1600℃时,则呈现出韧性断裂特征。1300℃时的弯曲强度高于室温强度,模量则与室温下的基本相等。1600℃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模量都明显下降。与具有热解炭界面层的C/Si-C-N复合材料相比,采用莫来石界面后,C/Si-C-N复合材料的强度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强度 C/Si-c-n复合材料 莫来石 界面层
下载PDF
Cr-Si-C-N系统中含Cr氮化物薄膜的结构及其摩擦学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子骏 吴志威 +2 位作者 高宋 孔继周 周飞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8-136,156,共10页
目前广泛应用的含Cr的薄膜有Cr N薄膜,以及以Cr N薄膜为基础,通过添加Si和C元素形成的Cr Si N薄膜、Cr CN薄膜和Cr Si CN薄膜。综述上述4种薄膜的结构及其力学和摩擦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阐述在不同摩擦环境下掺杂元素含量对薄膜摩擦因数... 目前广泛应用的含Cr的薄膜有Cr N薄膜,以及以Cr N薄膜为基础,通过添加Si和C元素形成的Cr Si N薄膜、Cr CN薄膜和Cr Si CN薄膜。综述上述4种薄膜的结构及其力学和摩擦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阐述在不同摩擦环境下掺杂元素含量对薄膜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的影响,指出Si和C元素的掺杂均能改善Cr N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并从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Si-c-n系统 CrN基薄膜 微观结构 摩擦 磨损
下载PDF
利用高沸物二硅烷中的甲基氯二硅烷制备无氯Si-C-N陶瓷 被引量:5
12
作者 孟凡君 谭业邦 +3 位作者 刘宗林 茹淼焱 刘爱祥 孟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7-190,共4页
直接法生产甲基氯硅烷的高沸点副产物分离出的甲基氯二硅烷(DS)与八甲基环四硅氮烷反应形成氯硅烷低聚物,经氨解成为聚硅氮烷(PSZ)前躯体,并发现PSZ甲苯溶液为假塑性流体,得到70%(质量)的PSZ甲苯溶液的粘流活化能为18.3kJ/mol。PSZ在110... 直接法生产甲基氯硅烷的高沸点副产物分离出的甲基氯二硅烷(DS)与八甲基环四硅氮烷反应形成氯硅烷低聚物,经氨解成为聚硅氮烷(PSZ)前躯体,并发现PSZ甲苯溶液为假塑性流体,得到70%(质量)的PSZ甲苯溶液的粘流活化能为18.3kJ/mol。PSZ在1100℃高温裂解后,可得到无氯Si-C-N无定型陶瓷,认为该路线是制备高性能Si-C-N陶瓷的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n陶瓷 高沸物二硅烷 甲基氯二硅烷 聚硅氮烷 流变特性 高温裂解
下载PDF
Al_2O_3-C-N_2系统反应热力学初步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亚伟 李楠 袁润章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8,共6页
通过热力学计算 ,研究了高温下流动氮气床中碳热还原氧化铝反应过程 ,提出了其反应机理为气 固反应机制 ,很好地解释了在碳热还原法合成氮化铝过程中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 碳热还原反应 氧化铝 反应机制 Al2O3-c-n2系统 热力学 计算 气体分压
下载PDF
Si-C-N陶瓷在雷达吸收方面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孟凡君 茹淼焱 +2 位作者 刘爱祥 刘宗林 吴秀荣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3-96,共4页
对前驱体法制备的Si-C-N陶瓷粉末在X波段(8 2~12 4GHz)的雷达波吸收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共氨解甲基氯硅烷和二苯基二氯硅烷(Ph2SiCl2),得到含苯基聚硅氮烷前驱体,经高温裂解和球磨获得Si-C-N陶瓷粉末.实验结果表明,Si-C-N陶瓷能够吸收... 对前驱体法制备的Si-C-N陶瓷粉末在X波段(8 2~12 4GHz)的雷达波吸收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共氨解甲基氯硅烷和二苯基二氯硅烷(Ph2SiCl2),得到含苯基聚硅氮烷前驱体,经高温裂解和球磨获得Si-C-N陶瓷粉末.实验结果表明,Si-C-N陶瓷能够吸收X波段的雷达波,并且有机硅单体中Ph2SiCl2的摩尔比对最终的Si-C-N陶瓷吸波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当Ph2SiCl2的含量为5%时,Si-C-N陶瓷对X波段雷达波具有最好的反射损耗,在9 1~12 4GHz的范围内,反射损耗R.L.小于-10dB即吸收带宽为3 3GHz,在10 6GHz处具有的最大反射损耗为-15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波吸收材料 聚硅氮烷 Si-c-n陶瓷 氨解 吸波材料 雷达波 碳化硅 氮化硅 隐身技术
下载PDF
电弧离子镀法制备高硬度Cr-Si-C-N薄膜 被引量:5
15
作者 聂朝胤 Akiro Ando +1 位作者 卢春灿 贾晓芳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20-1324,共5页
采用电弧离子反应沉积技术在SCM415渗碳淬火钢基片上沉积了Cr-Si-C-N薄膜,三甲基硅烷(TMS)反应气体作为Si和C掺杂源,通过改变TMS流量实现了薄膜中Si和C含量的调节.利用XPS,XRD,HRTEM和显微硬度计研究了Cr-Si-C-N薄膜的化学状态、显微组... 采用电弧离子反应沉积技术在SCM415渗碳淬火钢基片上沉积了Cr-Si-C-N薄膜,三甲基硅烷(TMS)反应气体作为Si和C掺杂源,通过改变TMS流量实现了薄膜中Si和C含量的调节.利用XPS,XRD,HRTEM和显微硬度计研究了Cr-Si-C-N薄膜的化学状态、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Cr-Si-C-N薄膜中的Si和C含量随TMS流量的增加而单调增加.在TMS流量小于90 mL/min时,薄膜中Si和C含量较少,薄膜由Cr(C,N)纳米晶与Si_3N_4非晶(nc-Cr(C,N)/a Si_3N_4)组成,薄膜硬度随流量的增加而单调增大,最大至4500 HK.硬度的增加源于固溶强化及薄膜中纳米晶/非晶复合结构的形成;当TMS流量大于90 mL/min时,薄膜中Si和C含量较多,多余的C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且随TMS流量的增加而增多,薄膜硬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离子镀 Cr-Si-c-n薄膜 纳米晶 显微硬度
下载PDF
Si-Al-C-N陶瓷先驱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溪南 谢征芳 +2 位作者 王军 薛金根 陈朝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17,19,共6页
Si-Al-C-N陶瓷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抗氧化以及抗蠕变等性能。综述了近年来Si-Al-C-N陶瓷先驱体及其裂解陶瓷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合成Si-Al-C-N先驱体的3种主要方法及相应先驱体及其裂解陶瓷的性能,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Si-Al-c-n 先驱体 进展
下载PDF
聚合物前驱体制备具有竹节结构的Si-B-C-N纳米材料及其发光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岩松 徐世峰 +4 位作者 范翊 罗劲松 王文全 安立楠 张立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1-394,共4页
采用热裂解聚合物前驱体法制备出了具有竹节结构的Si B C N纳米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样品具有特殊的竹节状(叠杯状)形貌,电子散射能谱(EDX)证实了样品组分为Si、B、C、N。通过微区喇曼光谱仪研究了... 采用热裂解聚合物前驱体法制备出了具有竹节结构的Si B C N纳米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样品具有特殊的竹节状(叠杯状)形貌,电子散射能谱(EDX)证实了样品组分为Si、B、C、N。通过微区喇曼光谱仪研究了样品在488nm激光激发下从84~290K的变温发射特性,在490~800nm观察到位于580,620nm附近两个较强发射峰和740nm附近一个弱的发射峰。变温实验说明相应发射峰与材料禁带中形成的杂质能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前驱体 纳米Si—B—c-n 发射 杂质能级
下载PDF
基体负偏压对W-C-N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喻利花 王蕊 许俊华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6-171,共6页
采用多靶反应磁控溅射设备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基体负偏压的W-C-N复合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量色散谱仪、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仪对薄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负偏压小于等于80 V时,薄膜表现出六方α-WCN相结构,增加到120 V时... 采用多靶反应磁控溅射设备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基体负偏压的W-C-N复合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量色散谱仪、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仪对薄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负偏压小于等于80 V时,薄膜表现出六方α-WCN相结构,增加到120 V时,转变为立方β-WCN相,薄膜硬度、弹性模量和膜基结合力出现对应最佳性能点的峰值;随着负偏压的增大,薄膜质量得到改善,磨损率和摩擦系数明显降低,负偏压达到200 V时,磨损率和摩擦系数分别出现最低值4.22×10-6mm3.N-1.m-1和0.27;薄膜的磨损机制主要是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n复合膜 磁控溅射 基体负偏压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机械合金化与热压烧结法制备2Si-B-3C-N陶瓷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治华 段小明 +1 位作者 贾德昌 周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150-152,共3页
以Si3N4、B4C、C、Si等粉末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2Si-B-3C-N粉末,在氮气保护下1900℃,40MPa热压烧结30min获得2Si-B-3C-N陶瓷,研究了块体陶瓷微观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高能球磨粉末在热压烧结后致密度达到了97.9%。热压烧结的2... 以Si3N4、B4C、C、Si等粉末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2Si-B-3C-N粉末,在氮气保护下1900℃,40MPa热压烧结30min获得2Si-B-3C-N陶瓷,研究了块体陶瓷微观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高能球磨粉末在热压烧结后致密度达到了97.9%。热压烧结的2Si-B-3C-N陶瓷中主要含有等轴状的β-SiC和层片状的h-BCN相。BCN晶粒尺寸约为200nm,SiC晶粒尺寸约为400~500nm。BCN晶粒主要分布在SiC晶粒周围。2Si-B-3C-N陶瓷的室温抗弯强度、弹性模量、断裂韧性、硬度分别为446.6MPa、144.6GPa、5.10MPa·m1/2和5.53GPa。在高温空气状态下,2Si-B-3C-N陶瓷的抗弯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1000和1400℃下的抗弯强度分别为358.7和202.1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B-c-n陶瓷 机械合金化 热压烧结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聚氮硅烷气相裂解反应制备Si-C-N复合纳米微粉的组成与结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耿平 张长瑞 +1 位作者 冯坚 周新贵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6-169,共4页
采用低分子聚氮硅烷气相裂解反应工艺 ,制备了Si C N复合纳米微粉。通过XRD、XPS、TEM、HREM等方法 ,对Si C N纳米微粉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Si C N纳米微粉为无定形结构 ,局部有短程有序态存在。随裂解气氛的不同 ,Si、C。
关键词 聚氮硅烷 气相裂解反应 制备 Si-c-n复合纳米微粉 组成 结构 碳化硅 氮化硅 纳米复相陶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