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热协同驱动SrTiO_(x)负载CuCo催化CO_(2)-CH_(4)和H_(2)O共转化制备C_(2)含氧化合物
1
作者 朱彦儒 张志军 +7 位作者 张健 蒋双江 安哲 宋红艳 舒心 习卫 郑黎荣 何静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64-178,共15页
催化转化CO_(2)为乙醇、乙醛等高值C_(2)含氧化合物是一个具有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的化学过程.然而,由于碳氧键活化难、多电子(≥10)转移过程复杂以及C–C偶联动力学缓慢等问题,导致该过程的反应效率低.CO_(2)因热力学稳定、动力学惰性,... 催化转化CO_(2)为乙醇、乙醛等高值C_(2)含氧化合物是一个具有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的化学过程.然而,由于碳氧键活化难、多电子(≥10)转移过程复杂以及C–C偶联动力学缓慢等问题,导致该过程的反应效率低.CO_(2)因热力学稳定、动力学惰性,其加氢活化通常是强吸热过程(如CO_(2)活化成CO的ΔH_(2)98K=42.1 kJ mol^(–1)),因此需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获得满意的CO_(2)转化率.与此同时,CH_(4)作为碳化学价态最低的化合物,其氧化过程与CO_(2)的还原过程可以耦合,共同转化为高值化学品,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但CH_(4)的活化同样需要高温等苛刻条件,因此,在温和条件下共转化CO_(2)和CH_(4),选择性构建高值C_(2)含氧化合物,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本文提出利用光外场和水活化策略,即利用光解水产生的活性氢和活性氧物种,在温和条件下实现CO_(2)和CH_(4)的高效、高选择性活化及共转化.光照下,在钛酸锶(SrTiO_(x))负载的具有丰富Cu-Co界面的催化剂上,光解水产生的活性氢和活性氧物种,分别活化CO_(2)的碳氧键和CH_(4)的碳氢键,在Cu和Co位点上分别形成*CH_(x)O和*CH_(3)物种,进而通过C–C偶联高效生成C_(2)含氧化合物.在200°C和光照条件下,C_(2)含氧化合物(CH_(3)CHO和CH_(3)CH_(2)OH)的生成速率高达2.05 mmol g^(–1)h^(–1),同时产物选择性>86%.同位素标记、红外光谱示踪的原位反应和催化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光激发下,SrTiO_(x)上的金属位点促进了光催化水裂解,生成活性氢和活性氧物种(该过程为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活性氢物种使吸附在SrTiO_(x)上的CO_(2)活化并转化为CO;随后,在CuI/Cu^(0)对上,CO加氢生成*CH_(x)O中间体.另一方面,在Co位点上,CH_(4)与活性氧物种发生反应,被活化为*CH_(3)中间体.最后,*CH_(x)O与*CH_(3)两种中间体在CuCo界面处发生C–C偶联反应,进而形成C_(2)含氧化合物.与传统的热催化下的CO_(2)和CH_(4)共转化过程相比,光热协同策略使该反应温度降低了超过600°C,并且反应活化能降低了约12 kJ mol^(–1),表明光热协同策略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反应温度,还能极大提升反应动力学,为强吸热反应过程提供了一条提效降耗的反应途径.综上所述,本工作通过构建结构精准可控的SrTiO_(x)负载的CuCo邻近界面结构,同时利用光解水产生的活性氢/氧物种促进CO_(2)和CH_(4)活化,实现了高效定向共转化.本文提出的“光热协同”策略为高效活化CO_(2)制高值化学品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显著降低了能耗,对解决强吸热催化反应高能耗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协同 CO_(2)和CH_(4)共转化 SrTiO_(x)负载CuCo 水裂解 C_(2)含氧化合物
下载PDF
Co物种调控增强Co/SSZ-39催化剂的低温CH_(4)-SCR活性
2
作者 安素峰 汪鹏 +3 位作者 王宽岭 王学海 李宝忠 郭新闻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96,共8页
以小孔SSZ-39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同钴(Co)含量的Co/SSZ-39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等技术对Co/SSZ-39催化剂进行表征测试,对比了不同制备方法和不同Co负载... 以小孔SSZ-39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同钴(Co)含量的Co/SSZ-39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等技术对Co/SSZ-39催化剂进行表征测试,对比了不同制备方法和不同Co负载量催化剂对CH_(4)选择催化还原NO反应(CH_(4)-SC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离子交换法经单次离心洗涤,可以调控分子筛上Co物种的类别,制备的Co-SSZ-39-S催化剂同时富含离子态Co位点和高分散的活性CoOx物种,可以促进CH_(4)低温适度活化,提高低温条件下CH_(4)选择性还原NOx的性能.将制备的催化剂应用于CH_(4)-SCR反应,在较低反应温度(400℃),NO/CH_(4)摩尔比为1∶1时,NO转化率可达68%,CH_(4)转化率可达82%;NO/CH_(4)摩尔比为1∶2时,NO转化率为76%,CH_(4)转化率为81%,且转化率在50 h内保持稳定.该催化剂可实现NOx和CH_(4)的协同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SCR Co/SSZ-39 甲烷低温活化 离子交换法
下载PDF
吉林省1969—2004年森林火灾释放碳量的估算 被引量:10
3
作者 单延龙 张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89,共6页
根据吉林省1969—2004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计算出吉林省森林年平均森林火灾损失乔木地上生物量27285.31~36380.41t,占全国的0.45%~0.61%。年均释放碳22004.38~29339.17t,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排放碳的1.05%。用排放比法得出吉林省... 根据吉林省1969—2004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计算出吉林省森林年平均森林火灾损失乔木地上生物量27285.31~36380.41t,占全国的0.45%~0.61%。年均释放碳22004.38~29339.17t,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排放碳的1.05%。用排放比法得出吉林省年平均森林火灾释放的CO2,CO,CH4量分别为72614.45~96819.27,5283.01~7044.02和1784.40~2379.20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生物量 CO2 CO CH4
下载PDF
制备方法对Co-MOR催化剂CH_4选择还原NO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滨 王虹 +4 位作者 丁福臣 李翠清 宋永吉 柯明 任翠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89-1296,共8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浸渍法制备一系列的Co-MOR催化剂,并将其用于CH4选择性催化还原NOx(CH4-SCR)反应.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拉曼(UV-Raman)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O程序升温脱附(NO-... 采用离子交换法、浸渍法制备一系列的Co-MOR催化剂,并将其用于CH4选择性催化还原NOx(CH4-SCR)反应.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拉曼(UV-Raman)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O程序升温脱附(NO-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Co以Co3O4形式存在;而离子交换法制备的催化剂,Co以离子形式进入丝光沸石(MOR)骨架之中,在催化剂上形成更多的Co2+和[Co-O-Co]2+,形成更均匀NO吸附中心和CH4-SCR反应活性中心.催化剂活性评价表明离子交换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宽的活性温度区间,Co(0.30)-MOR催化剂在327-450°C温度范围内NO转化率大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丝光沸石 离子交换 CH4 NO
下载PDF
CO,O_2,CH_4,CO_2对钯柱氢氘排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桂凯 陆光达 +1 位作者 陈虎翅 银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06-1109,共4页
为了解杂质气体对钯柱氢氘排代性能的影响程度,利用快排代法考察了排代氢中添加CO,O2,CH4,CO2等气体后室温下钯柱氢氘排代效率的变化情况,并测量了钯表面O2,CO,CH4的等温吸附曲线。结果表明:H2中仅加入10μL/L的CO,排代性能已显著下降,... 为了解杂质气体对钯柱氢氘排代性能的影响程度,利用快排代法考察了排代氢中添加CO,O2,CH4,CO2等气体后室温下钯柱氢氘排代效率的变化情况,并测量了钯表面O2,CO,CH4的等温吸附曲线。结果表明:H2中仅加入10μL/L的CO,排代性能已显著下降,随CO含量的增加,排代性能随之显著降低,当CO含量增至3000μL/L时将几乎没有排代效果;O2的影响比CO弱,H2中含3000μL/L的O2时排代性能约下降20%;然而当H2中含3000μL/L的CO2时排代性能约下降3.2%;CH4的影响则相对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同位素 排代 CO O2 CH4 CO2
下载PDF
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路径的思考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树刚 张静非 +5 位作者 林海飞 丁洋 白杨 周雨璇 朱冰 戴政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53,共16页
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煤炭作为兜底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核心即为CH_(4)-CO_(2)协同减排。在精准分析碳达峰、碳中和阶... 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煤炭作为兜底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核心即为CH_(4)-CO_(2)协同减排。在精准分析碳达峰、碳中和阶段煤矿CH_(4)-CO_(2)双重碳减排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明确了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需结合现状需求-技术攻关-政策驱动的核心原则,制定了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的发展路径,论述了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碳达峰阶段,CH_(4)减排以排放源管控为基础视角,核心为瓦斯抽采-利用全周期碳减排关键技术,包含瓦斯富集区靶向精准抽采技术、低渗煤层增透及注气驱替增流抽采技术、关闭矿井瓦斯逃逸通道封堵减碳技术、瓦斯富集-提浓-利用一体化技术,目的是大幅提升高浓度瓦斯抽采-利用效率,减少低浓度及通风瓦斯碳排放;CO_(2)减排以“CCUS+生态碳汇”全域负碳排放技术为核心,包含煤层CO_(2)封存、工业固废采空区充填协同CO_(2)地质封存、煤矿碳封存区域土壤-地表-大气异常监测及生态碳汇技术,进一步吸纳烟道气或纯CO_(2)排放。碳中和阶段核心任务是实现CH_(4)-CO_(2)(近)零碳排放,CO_(2)减排应当由技术攻关示范工程转变为规模化应用阶段,并建立全生命周期煤矿CH_(4)-CO_(2)排放智能监测及动态管控技术体系,实现监测管控技术手段与碳排放环节深度匹配、碳排放监测管控云平台与煤矿全局监控系统深度对接。最后对未来煤气共采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自身见解与思考:(1)继续深化“高效精准抽采+全浓度梯级利用”煤矿CH_(4)零排放技术模式;(2)持续攻关“CO_(2)工程封存+生态碳汇”CO_(2)零排放技术体系;(3)积极探索煤矿“零碳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形成激励和倒逼并重的煤矿碳减排政策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CH_(4)-CO_(2)协同减排 煤气共采 发展路径 绿色低碳
下载PDF
Cu-Co负载量对Cu-Co基催化剂催化CH_4-合成气梯阶转化合成C_2^+含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彭芬 黄伟 韩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587-2593,共7页
以TiO2纳米粒子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u-Co双金属催化剂,考察了不同Cu/Co质量比和不同Cu-Co含量的双金属催化剂对CH4-合成气梯阶转化直接合成C+2含氧化合物的影响.在连续式步阶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进行了催化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 以TiO2纳米粒子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u-Co双金属催化剂,考察了不同Cu/Co质量比和不同Cu-Co含量的双金属催化剂对CH4-合成气梯阶转化直接合成C+2含氧化合物的影响.在连续式步阶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进行了催化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Cu-Co含量为18%,Cu/Co质量比为2∶1时,CuCo/TiO2的C+2含氧化合物产物的时空收率最大,为19.92 mg·g-1cat·h-1,选择性为67.76%.研究表明,金属组分之间和载体与金属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金属组分良好的分散性和还原性是促进活性位的形成和提高催化剂活性的原因;催化剂表面高度分散的CuO微晶有利于催化加氢和脱氢反应的进行,对CH4-合成气转化反应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弱酸和中强酸有利于CH4-合成气转化反应,而强酸对该反应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o催化剂 CH4-合成气 梯阶转化
下载PDF
空气CH_4浓度变化及其与CO的相关性 被引量:9
8
作者 魏秀丽 陆亦怀 +6 位作者 高闽光 刘建国 刘文清 徐亮 张天舒 朱军 陈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8-670,共3页
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仅次于CO2。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在化合物的浓度测量和估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辨率为1cm-1的长开放光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量采样路径内的北京西四环高速公路附近空气CH4和CO透过... 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仅次于CO2。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在化合物的浓度测量和估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辨率为1cm-1的长开放光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量采样路径内的北京西四环高速公路附近空气CH4和CO透过率光谱,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光谱拟合,计算出待测组分浓度。北京秋季空气CH4浓度变化趋势几乎一样。白天的浓度变化趋势表明城市中人为活动对CH4的排放影响极大,尤其是机动车尾气的排放,而晚上浓度主要是近地面的积累。2005年9月4日到2005年9月10日的连续浓度变化表明北京秋季每天CH4和CO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它们的浓度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FTIR 机动车尾气 CH4/CO相关性
下载PDF
中国地区稻田CH_4和生物质燃烧CO排放对对流层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谢旻 王体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803-4814,共12页
利用稻田甲烷排放模型估计中国地区稻田CH4排放,得到排放总量为9.26Tg,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运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5以及光化学模式CALGRID,研究上述稻田CH4排放以及Streets等估计的生物质燃烧CO排放对对流层化学的影响。结果表... 利用稻田甲烷排放模型估计中国地区稻田CH4排放,得到排放总量为9.26Tg,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运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5以及光化学模式CALGRID,研究上述稻田CH4排放以及Streets等估计的生物质燃烧CO排放对对流层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排放对对流层低层CH4、CO、OH、HO2、O3浓度均有影响。稻田CH4排放在主要水稻种植区附近使得CH4浓度明显增加、最大增量达到66.97μg.m-3。由于大气中存在活性更强的VOC和CO,稻田CH4排放对自由基和O3全国平均浓度的影响不大,使O3增加0.24%、使HO2增加0.4%、使OH减小0.06%。生物质燃烧CO排放使主要排放区附近CO浓度增加大于60μg.m-3,使OH全国平均浓度减小2.2%,使HO2和O3浓度分别增加2.8%和0.9%。生物质燃烧CO排放对中国地区近地面O3浓度影响强于稻田CH4排放。两者的综合影响使得全国对流层低层O3浓度平均增加1.2%,局部地区最大增加量达4.12μg.m-3。上述自然源排放的影响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与下垫面类型有关;还有强烈的季节变化,通常夏季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CH4 生物质燃烧 CO 对流层 氧化特性
下载PDF
大气CO_2、CH_4、CO高精度观测混合标气配制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姚波 黄建青 +5 位作者 周凌晞 方双喜 刘立新 夏玲君 李培昌 王红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7-312,共6页
高精度、高准确度的大气CO2、CH4、CO浓度观测需使用以干洁大气为底气的标气.标气中水汽含量及CO2的δ13C对基于光学原理的观测系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自组装的混合标气配制系统,以环境大气为底气,并通过添加高浓度气体或利用... 高精度、高准确度的大气CO2、CH4、CO浓度观测需使用以干洁大气为底气的标气.标气中水汽含量及CO2的δ13C对基于光学原理的观测系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自组装的混合标气配制系统,以环境大气为底气,并通过添加高浓度气体或利用吸附剂吸附,调节目标物种浓度.CO2和CO吸附效率分别达99.7%和99.8%,标气水汽含量小于3.7×10-6(物质的量分数,下同),可配制不同浓度范围的CO2、CH4、CO混合标气.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配制环境大气浓度范围的标气,CO2、CH4、CO实际配制浓度同目标浓度的偏差小于10×10-6、30×10-9、30×10-9,CO2中δ13C同实际大气接近.本方法配制的标气已应用于我国本底站大气CO2、CH4、CO高精度观测,符合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WMO/GAW)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一氧化碳(CO) 混合标气
下载PDF
载体对Co-Cu催化剂催化CH_4-合成气梯阶转化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芬 刘源 黄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59-164,共6页
以钴、铜为活性金属,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Co-Cu双金属催化剂,考察了不同载体的Co-Cu双金属催化剂对CH4-合成气梯阶转化直接合成C2+含氧化合物的影响,并进行了XRD、NH3-TPD和H2-TPR表征及相应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载体对催化剂催化性... 以钴、铜为活性金属,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Co-Cu双金属催化剂,考察了不同载体的Co-Cu双金属催化剂对CH4-合成气梯阶转化直接合成C2+含氧化合物的影响,并进行了XRD、NH3-TPD和H2-TPR表征及相应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载体对催化剂催化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不同载体的催化剂对CH4-合成气两步梯阶转化反应的活性高低顺序为Co-Cu/TiO2>Co-Cu/Al2O3>Co-Cu/SiO2,Co-Cu/TiO2催化剂对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为79.9%。这归因于TiO2载体与活性金属Co、Cu之间适宜的相互作用及载体对Co-Cu良好的分散性能。此外,Co-Cu/TiO2催化剂还具有反应所需的表面酸量及适度的中强酸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 Co-Cu催化剂 CH4-合成气
下载PDF
CO气氛下褐煤加压快速热解过程中CH4的逸出规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松平 王建飞 +3 位作者 赵建涛 王志青 房倚天 黄戒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1-649,共9页
在管式反应器上进行了霍林河褐煤加压快速热解实验,研究了CO气氛下CH4逸出规律。在加压快速热解条件下,由于CO解离态吸附的O(a)吸附在煤上,提供了活性中心,电负性强的O(a)诱发其周围其他原子的电子云向O(a)偏移,减弱了原来化学键的强度... 在管式反应器上进行了霍林河褐煤加压快速热解实验,研究了CO气氛下CH4逸出规律。在加压快速热解条件下,由于CO解离态吸附的O(a)吸附在煤上,提供了活性中心,电负性强的O(a)诱发其周围其他原子的电子云向O(a)偏移,减弱了原来化学键的强度,导致芳香环的开裂,侧链、醚键和脂肪链的断裂提供更多的自由基,稳定煤热解生成的碎片,促进了CH4的生成和逸出。因此,CO气氛下CH4产率较N2气氛下的高,在900℃、1.0 MPa时,50%CO气氛下的CH4产率较N2气氛下的提高了12.5%,并且CH4产率随着温度升高、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气氛 加压 快速热解 CH4 逸出规律 化学键断裂
下载PDF
Ni-Co合金催化剂在CH_4-CO_2重整中的应用
13
作者 韩冰 张桂华 +4 位作者 邢闯 吕鹏 吕成学 杨瑞芹 盖希坤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135,共5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系列Ni-Co/γ-Al2O3合金催化剂,用于CH_4-CO_2重整反应,用固定床连续反应装置对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还原温度900℃,Ni/Co摩尔比为1∶1~1∶1. 5时能较好地形成合金。Ni-Co合金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催...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系列Ni-Co/γ-Al2O3合金催化剂,用于CH_4-CO_2重整反应,用固定床连续反应装置对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还原温度900℃,Ni/Co摩尔比为1∶1~1∶1. 5时能较好地形成合金。Ni-Co合金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催化剂在CH_4-CO_2重整反应中的活性和稳定性。当Ni/Co摩尔比为1∶1. 5时,CH_4、CO_2和总碳转化率达到最高,催化剂上积碳最少,反应50 h后不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合金催化剂 CH4-CO2重整 等体积浸渍法 积碳
下载PDF
球形与粉状4A沸石的锌交换及气体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艳艳 崔杏雨 +1 位作者 程文萍 李瑞丰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57,共6页
以一定浓度的Zn(Ⅱ)水溶液对3mm球形4A沸石分子筛进行离子交换,获得不同交换度的ZnNaA沸石。采用XRD、SEM及273K下的CO2吸附等温线表征了球形ZnNaA沸石的晶型、晶貌和微孔孔径分布。考察了不同交换度的球形ZnNaA沸石对CO2、CO、CH4和N2... 以一定浓度的Zn(Ⅱ)水溶液对3mm球形4A沸石分子筛进行离子交换,获得不同交换度的ZnNaA沸石。采用XRD、SEM及273K下的CO2吸附等温线表征了球形ZnNaA沸石的晶型、晶貌和微孔孔径分布。考察了不同交换度的球形ZnNaA沸石对CO2、CO、CH4和N2的吸附性能并与相同交换度的粉状样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Zn(Ⅱ)浓度为0.1mol/L、时间为60min、固液比为0.1g/mL、温度为298K交换条件下,球形4A沸石与Zn(Ⅱ)交换的离子交换度最高可达45.6%,此时球形ZnNaA(45)沸石对气体吸附容量虽略低于粉状ZnNaA(42)沸石,但是其对气体的吸附选择性稍高于粉状ZnNaA沸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4A沸石 离子交换 气体吸附 气体分离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甲烷 氮气
下载PDF
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前后CH4和CO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新艳 崔月菊 +2 位作者 马禾青 卫定军 仵柯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62,共9页
基于卫星高光谱数据讨论鄂尔多斯西缘CH4和CO气体背景场特征和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前后气体异常变化。结果表明,CH4和CO气体总量在时间上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上受构造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影响,高值区位于... 基于卫星高光谱数据讨论鄂尔多斯西缘CH4和CO气体背景场特征和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前后气体异常变化。结果表明,CH4和CO气体总量在时间上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上受构造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影响,高值区位于银川、吉兰泰、河套断陷盆地。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当月,CH4异常沿鄂尔多斯西缘断裂带呈线性展布,地震前1周左右,震中两侧油气田出现CH4异常,异常幅度达到6倍标准偏差,与地震引起附近油气田CH4逸出增加有关;CO异常空间分布与CH4基本一致,时间上滞后CH4异常1周左右,持续2周左右后消失。CH4和CO关系密切,CO异常部分源自CH4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 CO 异常指数 地震
下载PDF
混合钴源对Co-Pd/TiO_2催化剂催化CH_4-CO_2两步梯阶转化法合成乙酸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仲良 黄伟 +4 位作者 阴丽华 吉鹏 赵金珍 刘源 彭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8-165,共8页
以混合钴源为前驱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Pd/TiO2催化剂,考察了其对CH4和CO2梯阶转化直接合成乙酸的催化性能,采用XRD,XPS,NH3-TPD和BET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适宜的表面酸性、高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有利于提高催... 以混合钴源为前驱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Pd/TiO2催化剂,考察了其对CH4和CO2梯阶转化直接合成乙酸的催化性能,采用XRD,XPS,NH3-TPD和BET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适宜的表面酸性、高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在m(CoCl2)∶m[Co(NO3)2]=2∶5,m(Co)∶m(Pd)=2∶1,常压,150℃条件下,乙酸的生成速率达到6.13 mg·g-1Cat·h-1,选择性达到81.6%,分别比以单一Co源制备的催化剂提高了134%和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钴源 Co-Pd/TiO2催化剂 CH4-CO2两步梯阶转化法 乙酸
下载PDF
江西景德镇站大气CH_(4)和CO季节变化及源解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夏玲君 张根 +4 位作者 陈昆 占明锦 孔萍 李柏贞 戴志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485-5494,共10页
基于江西景德镇温室气体站2017年12月~2018年11月筛分获得的CH_(4)及CO大气本底和污染浓度数据,对大气CH_(4)和CO浓度季节变化及其排放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H_(4)和CO本底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与浙江临安本底站类似,即夏季低而冬季... 基于江西景德镇温室气体站2017年12月~2018年11月筛分获得的CH_(4)及CO大气本底和污染浓度数据,对大气CH_(4)和CO浓度季节变化及其排放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H_(4)和CO本底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与浙江临安本底站类似,即夏季低而冬季高,而夏季江西地区水稻田和湿地排放导致CH_(4)污染浓度显著抬升,相比本底浓度抬升幅度可达133.9×10^(-9),冬季受西北部地区取暖排放的区域输送的影响,1月CO污染平均浓度较本底浓度抬升达227.2×10^(-9).基于本底数据及污染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分析发现景德镇站大气CO潜在排放源主要分布在湖北东南部(四季)、安徽(秋冬季)、山东中部(秋季)、长江三角洲上海及杭州(夏秋季)、湖南东部和江西地区(冬季)等区域,其中冬季湖南东部和江西地区贡献率达53.7%,CH_(4)排放源主要集中在江西地区(夏季)、长江三角洲杭州、南京及安徽南部覆盖区域(夏季)、湖北东南部(夏秋季)以及安徽(秋季)、山东中部(秋季)等区域,夏季南京、杭州及安徽南部覆盖区域的CH_(4)排放对景德镇站CH_(4)浓度抬升的贡献率达到69.5%.大气CH_(4)及CO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冬季其相关系数可达0.86,受CH_(4)和CO源汇季节变化影响,CH_(4)/CO排放比呈现冬季低值(0.31)、夏季高值(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大气CH 大气CO 季节变化 排放源
下载PDF
锰铈固溶体复合氧化物用于CO和CH_4催化氧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项光辉 刘洋 +2 位作者 余帆 彭洪根 王翔 《工业催化》 CAS 2015年第3期193-198,共6页
采用氧化还原共沉淀法制备系列不同配比的锰铈复合氧化物,用于CO和CH4催化氧化,考察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焙烧温度500℃和Mn与Ce物质的量比为5∶5的催化剂具备最优的CO和CH4催化氧化性能。催化剂在90℃时,CO转化... 采用氧化还原共沉淀法制备系列不同配比的锰铈复合氧化物,用于CO和CH4催化氧化,考察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焙烧温度500℃和Mn与Ce物质的量比为5∶5的催化剂具备最优的CO和CH4催化氧化性能。催化剂在90℃时,CO转化率可达100%;对于CH4催化氧化,反应温度500℃时,CH4转化率为80%。通过N2吸附-脱附、H2-TPR和XRD等研究其物化结构性能,结果表明,在系列催化剂中,焙烧温度500℃和Mn与Ce物质的量比为5∶5的催化剂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和最活泼的晶格氧,可能是其具有优异催化活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工程 氧化还原共沉淀法 锰铈固溶体 CO催化氧化 CH4催化氧化
下载PDF
Carbon deposition and catalytic deactivation during CO_2 reforming of CH_4 over Co/MgO catalyst 被引量:4
19
作者 Jianwei Li Jun Li Qingshan Zh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344-2350,共7页
The deactivation mechanism of Co/MgO catalyst for the reforming of methane with carbon dioxide was investigated. The conversion of CH4 display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initial stage caused by carbon deposition.... The deactivation mechanism of Co/MgO catalyst for the reforming of methane with carbon dioxide was investigated. The conversion of CH4 display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initial stage caused by carbon deposition.There were two types of cokes, carbon nanotubes(CNTs) and carbon nano-onions(CNOs). The number of the CNO layers that coated on the surface of Co nanoparticles(NPs)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 initial reforming time,which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deactivation of the Co/MgO catalyst. The deposition of CNOs was attributed to the oxidation of Co NPs. Therefore, the deactivation of the Co/MgO catalyst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first oxidization of the Co NPs into Co3 O4 by O species(OH intermediate, CO_2, H2 O) during the reforming reaction,which accelerates the formation of coke that blocked the active metal, thus led to catalyst deac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gO CH4 REFORMING Carbon deposition CO OXIDIZATION
下载PDF
CH_4 dissociation on Co(0001):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被引量:1
20
作者 Wei Huang Lulu Sun +1 位作者 Peide Han Jinzhen Zhao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2年第1期98-103,共6页
CH4 dissociation on Co(0001) surfaces is an important step, which has been investigated at the level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CH4 is unfavorable to adsorb on Co(0001), while CH4 favores to di... CH4 dissociation on Co(0001) surfaces is an important step, which has been investigated at the level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CH4 is unfavorable to adsorb on Co(0001), while CH4 favores to dissociate to CH3, CH2 and CH on Co(0001) surface by sequential dehydrogen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CH4 dehydrogenation, CH4 dissociate to CH3 and H i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CH2 and CH exist mainly on Co(0001) surface, while the dehydrogenation of CH into C and H is diffic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DEHYDROGENATION CH4 Co(000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