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8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1
作者 李忠 尹祖昌 +3 位作者 闫菁辉 王铁铸 孟宪卿 王清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137例,L223例,L1121例,L1235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均行椎弓根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上关节突外缘垂直线与横突平分线交点(Magerl法)定位椎弓根钉。观察组患者给予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钉。对比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骨代谢、骨愈合、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9.8±2.9)°vs(13.5±3.0)°。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高于观察组[(14.2±3.4)%vs(8.6±2.2)%。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骨钙素(BGP)指标均高于对照组[(219.23±6.34)μg/L vs(182.54±5.17)μg/L、(112.72±2.18)μg/L vs(93.67±2.69)μg/L、(7.52±0.36)μg/L vs(4.21±0.14)μg/L。P<0.05]。观察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指标均高于对照组[(107.58±4.25)μg/L vs(92.12±4.19)μg/L、(296.57±8.04)μg/L vs(237.28±7.82)μg/L。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IL-1)指标均低于对照组[(1.20±0.27)μg/L vs(1.52±0.51)μg/L、(1.06±0.14)μg/L vs(1.35±0.28)μg/L、(0.98±0.27)μg/L vs(1.19±0.42)μg/L。P<0.05]。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均逐渐降低,除第1天观察组肿胀程度高于对照组外[(3.88±0.54)分vs(3.31±0.43)分。P<0.05],其他不同时间对照组疼痛评分及肿胀程度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降低患者的伤椎高度、Cobb角,提高骨代谢,降低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促进骨愈合,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椎高度 骨代谢 cobb角 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 椎弓根技术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主胸弯悬吊位和矫形术后Cobb角分布差异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延 刘青山 +4 位作者 王梦真 韩良丽 杨长伟 侯藏龙 张秋林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8-692,共5页
目的分析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主胸弯Cobb角分布特征,以及不同节段间悬吊牵引法测得的柔韧性、矫正率、矫正指数的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一期脊柱侧凸后路... 目的分析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主胸弯Cobb角分布特征,以及不同节段间悬吊牵引法测得的柔韧性、矫正率、矫正指数的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一期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融合内固定术的48例Lenke 1型AIS患者。将主胸弯分为近段(T_(5)~T_(7)或T_(6)~T_(8))、中段(T_(7)~T_(9)或T_(8)~T_(10))、远段(T_(9)~T_(11)或T_(10)~T_(12)),并测量各段的Cobb角。计算不同节段的侧弯柔韧性、矫正率和矫正指数(术后矫正率/术前侧弯柔韧性)。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平均年龄为(14.31±2.24)岁,总Cobb角为(51.25±11.86)°,平均Risser分级为2.88±1.9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8.75±8.82)个月。术前近段Cobb角与远段Cobb角相似[(13.31±5.10)°vs(13.94±5.67)°,P=0.757],中段Cobb角[(24.00±5.61)°]大于近段及远段Cobb角(均P<0.001)。术前近段、中段、远段Cobb角占总Cobb角的比例分别为(25.72±7.97)%、(47.08±5.22)%、(27.20±8.00)%。术前远段侧弯柔韧性高于近段和中段[(64.01±24.18)%vs(35.00±18.02)%、(41.49±17.65)%,均P<0.001]。术后1周,近段、中段、远段矫正率分别为(74.61±15.80)%、(65.66±16.36)%和(73.76±1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0);矫正指数分别为2.41±1.20、2.03±1.45和1.49±1.31,近段矫正指数高于远段(P=0.040)。末次随访时,近段、中段、远段矫正率分别为(71.10±14.07)%、(62.39±13.47)%和(69.75±17.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矫正指数分别为2.24±1.10、1.92±1.30和1.39±1.10,近段的矫正指数高于远段(P=0.026)。结论在Lenke 1型AIS患者中,近段、中段和远段Cobb角分别占主胸弯的25.72%、47.08%、27.20%。悬吊牵引法对远段柔韧性的评估能力最强,即悬吊位下远端节段最灵活,而各节段术后矫正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柔韧性 悬吊牵引法 cobb角 矫正率
下载PDF
融合多尺度注意力的脊柱侧弯Cobb角自动估计算法
3
作者 韩广萍 张魁星 +2 位作者 王苹苹 李翔 魏本征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383-390,共8页
目的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X线图像Cobb角测量法是评估患者脊柱侧凸严重程度的“金标准”。由于X线图像中肋骨和骨盆阴影重叠以及椎骨形态差异等因素影响... 目的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X线图像Cobb角测量法是评估患者脊柱侧凸严重程度的“金标准”。由于X线图像中肋骨和骨盆阴影重叠以及椎骨形态差异等因素影响,人工测量在寻找关键点时步骤复杂且耗时长,快速且准确的Cobb角自动测量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现有深度学习方法中基于分割的方法易受图像质量影响;基于关键点检测方法过于关注局部特征提取导致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椎骨为中心的标志点检测方法,来实现脊柱侧弯Cobb角自动估计算法。方法 构建一种基于融合多尺度和注意力机制M型椎骨检测网络(multi-scale attention M-shaped network,MSAM-Net)。首先,使用多尺度金字塔拆分注意力(multi-scale pyramids squeeze attention,MPSA)模块和注意力特征融合(attentional feature fusion,AFF)模块提取椎骨特征和上下文信息,然后,根据椎体中心和角偏移量定位4个角标志点,以在脊柱侧弯评估任务中提高椎骨标志点检测的性能,进而实现近胸段、主胸段和胸腰段曲线的Cobb角估计。结果 为了评估Cobb角估计与真实侧弯角度之间的偏差程度,本研究算法基于AASCE MICCAI 2019挑战赛数据集,使用4种指标对Cobb角精度进行评估,分别是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symmetric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SMAPE)、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ED)、曼哈顿距离(Manhattan distance,MD)和切比雪夫距离(Chebyshev distance,CD)。测试得到SMAPE为9.39%,ED为4.18;MD为5.92;CD为5.34。与基于分割和检测的5种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实现更好的Cobb角测量结果。结论 本研究可以准确识别和定位X线图像中椎骨,帮助医生测量AIS患者的Cobb角,为临床AIS诊断、手术计划和脊柱健康分析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椎骨检测 cobb角 深度学习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行Wiltse入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Cobb角增加的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4
作者 戴栋栋 张波 +2 位作者 汤卜赫 纪岳 吴苏东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668-672,677,共6页
目的分析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行Wiltse入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Cobb角增加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12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接受经Wiltse入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 目的分析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行Wiltse入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Cobb角增加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12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接受经Wiltse入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的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Cobb角度增加情况分为Cobb角增加组、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随访资料,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术后Cobb角增加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术后随访17~36个月,失访5例。73例术后Cobb角度增加值≤3°(记为对照组)、32例≥4°(记为Cobb角增加组);两组在年龄和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椎体Cobb角及Cobb角增加值、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椎间隙高度改变、伤椎椎体复位程度、术后功能锻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椎体Cobb角大、术前椎体压缩率>50%、术后功能锻炼不合理为术后Cobb角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伤椎椎体复位程度高是保护因素(P<0.05);构建风险预测模型:Log(P)=1.205×术前椎体Cobb角+1.859×术前椎体压缩率-0.064×伤椎椎体复位程度+3.765×术后功能锻炼不合理-72.909;术前椎体Cobb角、伤椎椎体复位程度预测Cobb角增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714。该模型的Hosmer-Lemeshow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9,P=0.356),有较好的符合程度。结论术前椎体Cobb角、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后功能锻炼,为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行Wiltse入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Cobb角增加的风险因素,伤椎椎体复位程度高是保护因素,可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tse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cobb角
下载PDF
脊柱侧弯Cobb角测量与腰椎横突之间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友辰 陆晓生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711-714,共4页
研究显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目前的病理机制仍是未解之谜,而其主要表现为冠状面脊髓侧弯超过10°,并且可能会影响矢状面及横面,而且这种疾病的症状往往会在10岁左右出现,此时人们的身体机能基本达到最佳状态^([1-2])。一个... 研究显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目前的病理机制仍是未解之谜,而其主要表现为冠状面脊髓侧弯超过10°,并且可能会影响矢状面及横面,而且这种疾病的症状往往会在10岁左右出现,此时人们的身体机能基本达到最佳状态^([1-2])。一个多世纪以来,AIS是一种复杂的胸椎和腰椎三维变形,其特征为侧偏、旋转和相对前凸。先前报道的AIS的一个有趣的方面是脊柱的前侧比后侧长^([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弯(AIS) 新型钩棒系统 cobb角 Mimics测量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与直线棘突角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应晓明 吕立江 +6 位作者 张浩阳 潘英森 李帅林 李晓明 叶鑫 杨超 何丽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49-953,共5页
目的:分析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Cobb角与X线片直线棘突角(spinous process angle,SPA)、体表直线SPA相关性,探讨直线SPA评估脊柱侧弯的可能性。方法:Cobb角与X线片直线棘突角相关性研... 目的:分析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Cobb角与X线片直线棘突角(spinous process angle,SPA)、体表直线SPA相关性,探讨直线SPA评估脊柱侧弯的可能性。方法:Cobb角与X线片直线棘突角相关性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的AIS患者,测量患者直线SPA与Cobb角,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Cobb角与体表直线SPA相关性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自2022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9日就诊的AIS患者,测量Cobb角与站立位下体表直线SPA,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回顾性研究中共纳入113例AIS患者,男26例,女87例,年龄10~18(14.02±2.16)岁;轻度AIS患者71例,中度AIS患者42例。AIS患者Cobb角与直线SPA存在明显负相关(r=-0.564,P<0.001),两者线性回归方程为:Cobb角=169.444-0.878×SPA;轻度侧弯患者Cobb角与直线SPA存在明显负相关(r=-0.269,P=0.012),其线性回归方程为:Cobb角=46.832-0.185×SPA;中度侧弯患者Cobb角与直线SPA也具有明显相关性(r=-0.417,P=0.003),其线性回归方程为:Cobb角=113.889-0.516×SPA。前瞻性研究纳入38例患者,Cobb角11.3°~36.0°(18.70±6.98)°;体表直线SPA 162.1°~177.7°(170.34±4.57)°;两者存在明显负相关(r=-0.651,P<0.001),其线性回归方程为:Cobb角=187.91-0.99×SPA。结论:X线片直线SPA、体表直线SPA与Cobb角均呈明显负相关,其相关程度略低于曲线SPA,为中等强度相关;两者回归方程拟合性欠佳,不适合用于脊柱侧弯的诊断;但是直线SPA可能适合用于评估自身对照的治疗效果以及脊柱柔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棘突 cobb角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新型手机小程序在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中的应用
7
作者 黄华强 胡正军 +5 位作者 赵登 汪飞 钟锐 张钟 蒋登旭 梁益建 《现代实用医学》 2023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自主设计新型手机小程序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的可行性与可重复性。方法收集2022年3-6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脊柱矫形团队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40例,3名高年资脊柱矫形专科医师(1名确定端椎、2名... 目的探讨自主设计新型手机小程序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的可行性与可重复性。方法收集2022年3-6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脊柱矫形团队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40例,3名高年资脊柱矫形专科医师(1名确定端椎、2名测量医师)分别使用新型手机小程序和传统测量法测量术前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的冠状位主弯Cobb角,记录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时间及角度数据,2周后复测一次。对两名医师使用手机小程序测量的角度数据进行组间误差比较,分析可信度;对两名医师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进行组内误差比较,分析可重复性。结果使用手机小程序测量时间(16.53±2.36)s低于传统测量法(43.83±2.1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89,P<0.001);两组主弯Cobb角的角度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90±25.06)°vs(59.38±25.38)°,t=2.208,(P>0.05)]。手机小程序测量Cobb角度数据的组间误差、组内误差均小于传统测量组(均P<0.05),小程序法测量Cobb角的可重复性高于传统测量法(P<0.05)。结论本研究团队自主设计的新型手机小程序测量Cobb角具有效率高、可靠性佳及数据便于保存等优势,优于传统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cobb角 新型手机小程序 传统测量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躯干冠状面参数与Cobb角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郭晓琦 朱飞龙 +3 位作者 张存刚 张明 眭益辰 朱茜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819-823,共5页
目的探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躯干冠状面参数与脊柱侧凸Cobb角之间的关系,希望为脊柱侧凸的早期筛查和保守治疗的监测提供一定帮助。方法选取徐州市康复医院康复工程部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 目的探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躯干冠状面参数与脊柱侧凸Cobb角之间的关系,希望为脊柱侧凸的早期筛查和保守治疗的监测提供一定帮助。方法选取徐州市康复医院康复工程部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单侧胸右或腰左“C”型弯患者43例,其中胸右弯患者20例,腰左弯患者23例。主要测量数据有脊柱全长X片上的Cobb角和身体外观上椎体棘突弯曲形变偏移距离(apex vertebral translocation,AVT)、弯曲顶椎至身体中线位移距离(trunk shift,TS)、身体位移比(trunk shift ratio,TSR)、椎体旋转度(apex trunk rotation,ATR),探讨AVT、TS、TSR、ATR与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椎体棘突弯曲形变偏移距离(AVT)、弯曲顶椎至身体中线位移比(TSR)与Cobb角存在明显相关性,以AVT相关性最好(r=0.749,P<0.05),其中腰左弯患者的AVT、TSR指标与Cobb角的相关性大于胸右弯患者。腰左弯患者椎体旋转度(ATR)与Cobb角之间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胸椎右侧或腰椎左侧单“C”型弯患者的躯干冠状面参数与Cobb角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cobb角 青少年
下载PDF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对患者Cobb角、脊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范丽娟 《中外医疗》 2023年第6期78-82,共5页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对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Cobb角和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用的手术方...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对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Cobb角和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用的手术方式进行分组,采用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的患者列入对照组(50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的患者列入观察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脊髓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比对照组明显更小,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情况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A级例数和B级例数比对照组明显更少,观察组的D级例数和E级例数比对照组明显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0%)比对照组(20.00%)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有利于改善Cobb角和椎体高度,加速脊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 cobb角 椎体高度 脊髓功能
下载PDF
经皮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高度、Cobb角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永军 鲍益中 +1 位作者 霍伟伟 许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3期106-108,11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在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38)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经皮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在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38)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n=38)采用经皮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治疗,两组均持续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伤椎高度、Cobb角、围术期指标及腰椎功能.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水平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同组术前相比,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均高于术前,伤椎Cobb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02.51±11.22)min,长于对照组的(87.76±10.26)min,术中出血量为(71.64±28.26)mL,少于对照组的(71.64±28.26)mL,术后住院时间为(8.68±2.14)d,短于对照组的(13.15±2.2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腰椎功能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经皮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能够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其伤椎高度、Cobb角,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 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伤椎高度 伤椎cobb角 腰椎功能
下载PDF
对成人颈椎不同椎体水平Cobb角相互关系的探讨
11
作者 位新维 喻景奕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6期917-920,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颈椎不同节段水平Cobb角的相互关系,寻找C_(2)-C_(7)Cobb角的可替代角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本院223例患者颈椎X线片影像资料,平均年龄(61.2±13.5)岁,以能够识别C 7椎体下终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颈椎各节... 目的通过探讨颈椎不同节段水平Cobb角的相互关系,寻找C_(2)-C_(7)Cobb角的可替代角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本院223例患者颈椎X线片影像资料,平均年龄(61.2±13.5)岁,以能够识别C 7椎体下终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颈椎各节段水平Cobb角及活动度大小,包括C_(2)-C_(7)I、C_(2)-C_(7)S、C 2-C 6 I、C 2-C 6 S和C 2-C 5 I Cobb角(其中,I表示下终板,S表示上终板)。分析各水平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C_(2)-C_(7)I Cobb角与C_(2)-C_(7)S Cobb角无显著差异性(P=0.195),与其余各水平Cobb角存在统计学差异;C_(2)-C_(7)I Cobb角与C_(2)-C_(7)S Cobb角存在强相关性(r=0.98),与其余各水平Cobb角也有较强相关性。C_(2)-C_(7)I水平与C_(2)-C_(7)S水平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483),与其余各水平活动度存在显著性差异;C_(2)-C_(7)I水平颈椎活动度与C_(2)-C_(7)S水平颈椎活动度存在强相关性(r=0.97),与其余各水平活动度也有较强相关性。结论C_(2)-C_(7)S Cobb角可替代C_(2)-C_(7)I Cobb角用于颈椎曲度评估;当C 7椎体上下终板都无法识别时,C 2-C 6 I Cobb角、C 2-C 6 S Cobb角、C 2-C 5 I Cobb角也依次可用作评估颈椎曲度的近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cobb角 度测量 椎体终板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脊柱本体感觉与Cobb角的相关性
12
作者 林梅琴 黄丹霞 +2 位作者 肖田身 卢健敏 吕宏升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2075-2078,共4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脊柱本体感觉及其与Cobb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特发性脊柱侧弯的青少年25例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健康的青少年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青少年颈椎、躯干本体感觉指标,及研究组脊柱本体感觉与Cobb角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脊柱本体感觉及其与Cobb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特发性脊柱侧弯的青少年25例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健康的青少年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青少年颈椎、躯干本体感觉指标,及研究组脊柱本体感觉与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颈椎本体感觉显示,研究组劣势侧的侧屈、旋转复位能力低于对照组劣势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势侧的旋转复位能力高于劣势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旋转方向的复位能力处于不对称状态。研究组颈椎劣势侧旋转复位能力与Cobb角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干本体感觉显示,研究组屈曲复位能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躯干屈曲复位能力与Cobb角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脊柱本体感觉低于同龄健康青少年,主要表现在颈椎的侧屈和旋转的复位能力和躯干的屈曲复位能力上,且颈椎在水平面上的复位能力存在不对称。脊柱侧弯的Cobb角增大,会导致颈椎的旋转复位能力和躯干的屈曲复位能力下降。脊柱本体感觉功能可作为临床判断青少年脊柱侧弯的一个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脊柱本体感觉 cobb角
下载PDF
三种颈前路融合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比较 被引量:16
13
作者 谭俊铭 叶晓健 +5 位作者 袁文 史建刚 何海龙 严望军 李家顺 贾连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7-371,共5页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植入物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况。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随机选择行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植入物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况。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随机选择行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6~68岁,平均5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6.2个月。按植入物类型分为自体骨(A组)、自体骨+交锁钢板内固定(B组)及Syncage~C(C组)各20例。术前,术后7d、3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2年以上)摄X线片,评估3组患者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Cobb角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7年。未保留终板的A、B组,较保留终板的C组,其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丢失更明显。术后12例植骨块塌陷、3例植骨块移位和10例颈椎姿势异常,主要发生在A、B组。A、B及C组骨性融合分别为17、19及20例,功能评估示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5%、85%及90%。结论为更好维持颈椎前柱高度和生理曲度,须强调保留椎体终板、重视植骨技术、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和必要时选用颈前路交锁钢板固定和/或Syncage-C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前柱高度 cobb角
下载PDF
PACS工作站上Cobb角测量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何家维 严志汉 +4 位作者 虞志康 池永龙 倪文飞 麻元兴 万梦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32-734,共3页
目的:研究在图像存贮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工作站上进行Cobb角测量的可靠性。方法:由A、B两位医师分别采用传统的标尺和角度测量仪在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X线胶片上测量Cobb角(简称传统法),... 目的:研究在图像存贮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工作站上进行Cobb角测量的可靠性。方法:由A、B两位医师分别采用传统的标尺和角度测量仪在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X线胶片上测量Cobb角(简称传统法),同时在PACS工作站上行Cobb角测量(简称PACS法),间隔3周后,采用同样方法重复测量一次。另外在一定条件下(确定测量的主弯及上、下端椎),由8位医师对同一患者进行重复测量。测量的结果均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应用传统法和PACS法测量的最小差值分别是1°和0,最大差值分别是24°和20°,平均为(6.73±4.56)°和(5.70±3.83)°。同一观测者采用传统法或PACS法重复测量时结果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测量方法不同观测者间比较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设定条件下,对同一患者测量,传统法和PACS法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法一样,PACS法重复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测量过程更简单,误差减小,在一定条件下重复测量可无统计学差异,PACS法仍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放射摄影术 测量 PACS cobb角 可靠性
下载PDF
Surgimap软件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蒋戚 李博 +4 位作者 陈锴 周潇逸 翟骁 陈自强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2-376,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Cobb角的可行性与可重复性。方法 4名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住院医师)分别使用Surgimap软件和传统测量法对67例AIS患者术前标准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的冠状位主弯Cobb角... 目的探讨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Cobb角的可行性与可重复性。方法 4名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住院医师)分别使用Surgimap软件和传统测量法对67例AIS患者术前标准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的冠状位主弯Cobb角及矢状位胸椎后凸角(TK)、胸腰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进行测量,记录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测量时间。对4名医师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可信度分析),对3名住院医师两次测量结果进行观察者内一致性检验(可重复性分析)。结果使用Surgimap软件和传统测量法测量的主弯Cobb角分别为49.4°±8.2°和41.4°±15.6°,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绝对平均差值为8.29°±4.36°;测量时间分别为(5.2±0.7)min、(8.8±1.5)min,测量时间差为(3.6±0.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可信度分析显示,4名医师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冠状位主弯Cobb角和矢状位TK、TLK、LL均有极佳或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0.924、0.875、0.962)。可重复性分析显示,3名住院医师前后2次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冠状位主弯Cobb角和矢状位TK、TLK、LL均有极佳或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为0.875~0.984)。结论 Surgimap软件测量Cobb角优于传统测量法,具有效率高、学习曲线短、数据可统一导出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凸 cobb角 Surgimap软件 传统测量
下载PDF
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Frankel分级、Cobb角及椎管侵占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胡家美 徐新华 乐敏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48-2150,共3页
目的研究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IFV)对脊柱骨折患者Frankel分级、Cobb角及椎管侵占情况的影响。方法从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于该院78例病患被确诊为脊柱骨折。以数字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仅行内固定方案治疗,观... 目的研究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IFV)对脊柱骨折患者Frankel分级、Cobb角及椎管侵占情况的影响。方法从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于该院78例病患被确诊为脊柱骨折。以数字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仅行内固定方案治疗,观察组则行IFV方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Frankel分级,Cobb角以及椎管侵占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的比例为79.49%(31/39),优良率为92.31%(36/3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28%(20/39),74.36%(29/39)(χ2=6.854、4.523,均P<0.05);两组治疗后Frankel分级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伤椎前高的压缩比为(93.2±4.1)%,显著大于治疗之前的(58.6±3.7)%以及对照组治疗后的(81.7±3.9)%(均P<0.05);Cobb角为(10.6±1.7)°,椎管侵占率为(21.6±3.3)%,均显著小于治疗之前的(20.9±3.1)°,(33.9±4.8)%,以及对照组治疗之后的(15.8±1.8)°,(27.2±3.1)%(均P<0.05)。结论以IFV术式治疗脊柱骨折病患,可明显提升治疗优良率,改善Frankle分级,降低Cobb角和管侵占率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Frankel分级 cobb角 椎管侵占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与Cobb角及轴向躯干旋转角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17
作者 袁望舒 陈丽霞 +5 位作者 沈建雄 王海 余可谊 刘颖 周靖雅 林友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824-3828,共5页
背景:目前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进展判断主要依靠X射线片,但反复照射X射线存在众多弊端,急需更多的方法来完善诊疗过程。目的:希望通过采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两侧椎旁肌的表面肌电活动信号——均方根值,判断其顶椎两侧... 背景:目前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进展判断主要依靠X射线片,但反复照射X射线存在众多弊端,急需更多的方法来完善诊疗过程。目的:希望通过采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两侧椎旁肌的表面肌电活动信号——均方根值,判断其顶椎两侧椎旁肌肌肉功能是否平衡,探索顶椎两侧均方根对比值、Cobb角和轴向躯干旋转角三者的相关性,试图为临床诊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严重程度提供新方法。方法:选择89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14.78±2.20)岁。分别收集所有患者的顶椎两侧椎旁肌均方根值、Cobb角和轴向躯干旋转角度,计算顶椎两侧椎旁肌均方根对比值,并分析顶椎两侧均方根对比值、Cobb角和轴向躯干旋转角三者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凸侧椎旁肌的均方根值高于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2);②在所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Cobb角与轴向躯干旋转角呈正相关性(r=0.613,P≤0.001),均方根对比值与轴向躯干旋转角呈正相关性(r=0.269,P=0.011);③在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均方根对比值与Cobb角、轴向躯干旋转角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④结果表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两侧椎旁肌肌肉功能不平衡;在轻中度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顶椎椎旁肌均方根对比值和轴向躯干旋转角度均可间接判断Cobb角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表面肌电 均方根值 X射线 cobb角 轴向躯干旋转 顶椎椎旁肌
下载PDF
终板法与椎弓根法对青少年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Cobb角测量的比较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郑欣 邱勇 +4 位作者 刘臻 钱邦平 吴涛 乔军 王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Cobb角测量的终板法和椎弓根法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种方法的可信度、可重复性及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1年3月门诊就诊的55例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患者,由一名高年资医师预...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Cobb角测量的终板法和椎弓根法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种方法的可信度、可重复性及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1年3月门诊就诊的55例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患者,由一名高年资医师预先确定测量主弯的上、下端椎后,3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使用终板法和椎弓根法对站立位X线片进行手工测量评估,记录冠状面侧凸Cobb角数值,同时根据Nash-Moe法评估测量主弯上、下端椎的旋转度。1周后,打乱患者顺序,再由该3名医师重复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检验一致性并对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根据端椎旋转度和Cobb角大小分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终板法和椎弓根法测量主胸弯Cobb角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均为好~极佳的水平。终板法测量的总体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别为0.969和0.900,椎弓根法测量的总体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别为0.972和0.880。根据下端椎旋转度将AIS患者分组后的结果显示:下端椎无旋转组(Nash-Moe 0度)中椎弓根法与终板法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下端椎旋转明显组(Nash-MoeⅠ度和Ⅱ度)中椎弓根法测量结果较终板法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obb角是否大于25°进行分组后的统计分析表明,在两组中椎弓根法测量结果均显著小于终板法(P<0.05)。结论: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而言,终板法和椎弓根法测量Cobb角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均较好,但对于下端椎旋转明显(Nash-MoeⅠ度以上)的患者,椎弓根法较终板法测量结果小,建议对此类患者采用终板法测量Cobb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终板法 椎弓根法 cobb角
下载PDF
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支具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毛赛虎 史本龙 +5 位作者 孙旭 刘臻 朱泽章 钱邦平 朱锋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 :比较行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initial angle velocity,IAV)和初始矫正率与支具疗效的相关性,探讨IAV对AIS患者支具疗效的预测价值。方... 目的 :比较行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initial angle velocity,IAV)和初始矫正率与支具疗效的相关性,探讨IAV对AIS患者支具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门诊行正规支具治疗的女性AIS患者126例,其中胸主弯74例,胸腰弯52例。于患者每次随访拍摄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片上测量主弯的Cobb角和Risser征。另外记录患者每次随访时的实足年龄、月经状态及身高等资料。根据患者末次随访时Cobb角进展程度分为两组:进展组55例Cobb角进展≥6°;非进展组71例Cobb进展〈6°。IAV定义为患者支具治疗后第一次随访时的Cobb角进展速率,初始矫正率定义为支具治疗后第一次随访时的Cobb角矫正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逻辑回归分析不同支具疗效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平均初诊年龄12.4±1.6岁;月经年龄12.3±1.2岁;平均初诊身高154.4±9.7cm;初诊Risser征2.1±1.7;平均初诊Cobb角24.4°±6.1°。初诊至第一次随访平均时间间隔4.1±0.6个月;初诊至末次随访平均时间间隔35.9±13.7个月(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29.2°±8.4°。独立样本t检验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初诊年龄、月经年龄、初诊身高、初诊Risser征及初诊Cobb角均无显著差异(P〉0.05)。非进展组IAV显著小于进展组(-9.9°±13.8°/年VS 5.2°±12.5°/年,P〈0.001),而非进展组初始Cobb角矫正率显著大于进展组[(11.6±16.9)%VS(-5.3±16.4)%,P〈0.001]。逻辑回归分析示支具疗效与IAV(OR=8.451,P=0.004)呈显著相关,而与初始矫正率(OR=2.192,P=0.139)无显著相关。结论: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与AIS患者支具疗效呈显著相关,较高的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预示较差的支具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 初始矫正率 支具疗效
下载PDF
Sextant内固定系统修复腰椎骨折: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变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程俊 顾祖超 张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8-553,共6页
背景: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已成为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传统手术切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通常产生较多局部肌肉组织的损伤,在微创下进行腰椎内固定是脊柱微创外科的一大进展。目的:探讨经皮微创Sextant内固定系统修复... 背景: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已成为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传统手术切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通常产生较多局部肌肉组织的损伤,在微创下进行腰椎内固定是脊柱微创外科的一大进展。目的:探讨经皮微创Sextant内固定系统修复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内固定前后患者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以及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方法:选择58例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由同一高年资骨科副主任医师(第二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完成。均行经后路腰椎Sextant系统内固定。主要观察术中失血量,内固定前后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以及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与结论:术中平均出血量40 m L,内固定后平均引流量80 m L,内固定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P<0.01),平均卧床2周即可下地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内固定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均较内固定前有明显改善(P<0.05),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说明经后路腰椎Sextant系统内固定修复腰椎压缩性骨折,能够较好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矫正脊柱后凸,并且失血量少,内固定后疼痛症状轻,便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骨折 微创 脊柱内固定物 Sextant系统 目测类比评分 伤椎高度比 后凸cobb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