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次石墨-纳米Cu_(2)O/Cu制备及对UO_(2)^(2+)去除性能研究
1
作者 李正伟 张宏丽 +5 位作者 刘迪 唐浩铭 王可 林森 吕瑞 孙仕勇 《非金属矿》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如何高效、快速清除放射性核素是当前核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选取放射性核素铀(VI)为对象,以次石墨(ShC)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制得对UO_(2)^(2+)具有高效协同去除效能的ShC-Cu_(2)O/Cu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 如何高效、快速清除放射性核素是当前核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选取放射性核素铀(VI)为对象,以次石墨(ShC)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制得对UO_(2)^(2+)具有高效协同去除效能的ShC-Cu_(2)O/Cu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检测(BET)等对比了ShC及ShC-Cu_(2)O/Cu的微观形貌与结构,并系统探究了吸附剂用量、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UO_(2)^(2+)吸附效率的影响。最后,通过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行为及吸附前后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其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纳米ShC-Cu_(2)O/Cu对UO_(2)^(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在40 min内对UO_(2)^(2+)的去除率可达91%,最大吸附量达35.44 mg/g,其高效的吸附能力归因于Cu_(2)O/Cu与UO_(2)^(2+)氧化还原作用及次石墨吸附作用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石墨 纳米cu_(2)O/cu ^UO_(2)^(2+) 核素清除剂
下载PDF
Cu(bpy)_2^(2+)—Nafion聚合物膜修饰电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钟传键 王水菊 田昭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53-357,共5页
在目前的聚合物膜修饰电极领域中引起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这是因为用离子交换方法可将许多电化学或电催化活性的阳离子物种固定于Nafion膜中,构成具有离子导电功能和特定电化学性质的膜合物膜修饰电极。
关键词 ^cu(bpy)2^2+ NAFion 修饰电极
下载PDF
Effect of Cu^(2+)ions on bioleaching of marmatite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松 覃文庆 邱冠周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2008年第6期1518-1522,共5页
铁闪锌矿的 bioleaching 上的 Cu2+ 离子的效果通过饮料沥滤被调查实验。接种的细菌是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和 Lepthospirillum ferrooxidans 的一种混合文化。结果证明那锌有选择地被沥... 铁闪锌矿的 bioleaching 上的 Cu2+ 离子的效果通过饮料沥滤被调查实验。接种的细菌是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和 Lepthospirillum ferrooxidans 的一种混合文化。结果证明那锌有选择地被沥滤,并且 Cu2+ 离子的适当内容的增加在铁闪锌矿的 bioleaching 上有积极效果。沥滤的残余的 SEM 和 EDX 分析表明产品层在矿物质表面上铁硫化物,元素的硫和 jarosite 形式创作了。元素的硫的 biooxidation 被 Cu2+ 离子催化,它消除障碍到铁闪锌矿的 bioleaching 并且使 pH 价值低。与 0.5 个 g/L Cu2+ 离子的增加,最大的锌抽取率在 30 的温度在 23 d 以后到达 73%? 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铁闪锌矿 生物浸取 生物技术
下载PDF
Interaction Between Charge Characteristics and Cu^(2+) Adsorption-Desorption of Soils with Variable or Permanent Charge 被引量:12
4
作者 LI XUEYUAN, LING WANTING and HE JIZHENG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Soi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21-328,共8页
Charge characteristics and Cu2+ adsorption-desorption of soils with variable charge (latosol) and permanent charge (brown soi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back-titration and adsorption ... Charge characteristics and Cu2+ adsorption-desorption of soils with variable charge (latosol) and permanent charge (brown soi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back-titration and adsorption equilibrium respectively. The amount of variable negative charge was much less in variable-charge soil than in permanent-charge soil and increased with the pH in the system, but the opposite trend occurred in the points of zero charge (PZCs). The amount of Cu2+ ions sorbed by permanent-charge soil was more than that by variable-charge soil an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u2+ concentration within a certain range in the equilibrium solution. The amount of Cu2+ ions desorbed with KC1 from permanent-charge soil was more than that from variable-charge soil, but the amount of Cu2+ ions desorbed with de-ionized water from permanent-charge soil was extremely low whereas there was still a certain amount of desorption from variable-charge soil. The increase of PZC of soils with variable or permanent charge varied with the increment of Cu2+ ions added. When the same amount of Cu2+ ions was added, the increments of PZC and variable negative surface charge of permanent-charge soil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variable-charge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DESORPTion cu2+ ion permanent-charge soil variable-charge soil variable negat surface charge
下载PDF
STUDY ON THE DIFFUSION OF Cu^(2+)-H^+ COUPLE IN A CATION EXCHANGE MEMBRANE——A RAPID METHOD TO DETERMINE SELF-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COUNTER-IONS WITH UNEQUAL VALENCE 被引量:1
5
作者 徐铜文 何炳林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83-89,共7页
1 INTRODUCTIONKnowledge of the basic transport phenomena of ions in an ion exchange membrane isimporta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a membrane.Various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of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predicting a... 1 INTRODUCTIONKnowledge of the basic transport phenomena of ions in an ion exchange membrane isimporta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a membrane.Various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of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predicting and correlating membrane transport rate havebeen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More exact estimation of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has been the subject of chief concern in many of these papers.For a bi-ionic systemwith the same valence,Sato et al.gave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diffusion coeffic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exchange membrane diffusion coefficient Donnan dialysis ^cu^(2+)-H^+ couple
下载PDF
Interfacial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in Cu Films Grown on Ar^+-ion Sputter-cleaned α-Al_2O_3 Substrates
6
作者 Christina Scheu, Min Gao and Manfred RuhleMax-Planck-Institut fur Metallforschung, Seestr. 92, 70174 Stuttgart, Germany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7-120,共4页
The bonding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Cu/(0001)Al2O3 and Cu/(1120)Al2O3 interfaces has been studied experimentally using spatially-resolved transmission 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oscopy. The specimen were prepared ... The bonding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Cu/(0001)Al2O3 and Cu/(1120)Al2O3 interfaces has been studied experimentally using spatially-resolved transmission 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oscopy. The specimen were prepared by depositing Cu on single-crystal α-AI2O3 substrates, which have been Ar+-ion sputter-cleaned prior to the growth of Cu. For both orientations of the α-Al2O3 substrate, atomically abrupt interfaces formed as determined by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interfacial Cu-L2,3, Al-L2,3 and 0-K energy loss near-edge structures, which are proportional to the site- and angular-momentum-projected unoccupied density of states above the Fermi level,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metallic Cu-AI bonds at the Cu/AI2O3 interface independent of the substrate ori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ic structure cu film ion sputtering Α-AL2O3
下载PDF
Cu^(2+)活化铁闪锌矿的电化学 被引量:19
7
作者 余润兰 邱冠周 +1 位作者 胡岳华 覃文庆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5-37,40,共4页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在不同电位和pH值条件下 ,Cu2 + 活化铁闪锌矿的电化学。结果表明 :活化产物取决于电位 ,高电位下为CuS而低电位下为Cu2 S ,一般可表示为CunS(n =1~ 2 ) ;- 78mV左右是比较好的活化电位 ;在 pH值为 11的石灰介质中 ...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在不同电位和pH值条件下 ,Cu2 + 活化铁闪锌矿的电化学。结果表明 :活化产物取决于电位 ,高电位下为CuS而低电位下为Cu2 S ,一般可表示为CunS(n =1~ 2 ) ;- 78mV左右是比较好的活化电位 ;在 pH值为 11的石灰介质中 ,当电位大于 32 2mV时 ,Cu2 + 难以活化铁闪锌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闪锌矿 ^cu^2+离子 活化 电化学 循环伏安法
下载PDF
木质素-聚乙烯亚胺的合成及对Cu^(2+)离子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继国 王艳 +2 位作者 苏玲 张盛明 方桂珍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143-8147,共5页
以木质素(Lignin)为基质,用戊二醛(GA)做交联剂,将聚乙烯亚胺(PEI)交联到木质素分子上,制得木质素-聚乙烯亚胺(Lignin-PEI)吸附剂,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Lignin-PEI的结构... 以木质素(Lignin)为基质,用戊二醛(GA)做交联剂,将聚乙烯亚胺(PEI)交联到木质素分子上,制得木质素-聚乙烯亚胺(Lignin-PEI)吸附剂,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Lignin-PEI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Lignin、PEI和GA的反应比m(g)∶V(mL)∶V(mL)为2∶5∶20,在温度25℃下,反应时间2h,合成的Lignin-PEI的含氮量为10.61%。吸附等温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Lignin-PEI吸附剂对Cu2+饱和吸附量为54.15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聚乙烯亚胺 铜离子 吸附
下载PDF
电气石吸附Cu^(2+),As(Ⅲ),F^-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珍 陈文 +1 位作者 王雪琴 杨密纯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2,共5页
以新疆电气石为原料,通过原子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研究电气石的不同粒度、用量、吸附时间、热处理温度等对水中Cu2+,As(Ⅲ)吸附的影响;进而探讨分析电气石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电气石对Cu2+,As(Ⅲ),F-离子的去除率随... 以新疆电气石为原料,通过原子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研究电气石的不同粒度、用量、吸附时间、热处理温度等对水中Cu2+,As(Ⅲ)吸附的影响;进而探讨分析电气石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电气石对Cu2+,As(Ⅲ),F-离子的去除率随着电气石粒径的减小而增加。随着电气石用量的增加,去除率逐渐提高,增至一定值后下降。热处理温度为300℃,500℃时,可提高电气石吸附Cu2+,As(Ⅲ)的效率。加热预处理未改善电气石对F-离子吸附能力。(2)电气石对带电性质不同的阴、阳离子都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电气石的极性和表面性质使其对离子可能存在络合吸附和静电吸附两种形式。电气石对Cu2+,As(Ⅲ)吸附为表面络合吸附与静电吸附共同作用,吸附效果好。对F-吸附只存在静电吸附,吸附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石 ^cu^2+ As(Ⅲ) ^F^-离子 吸附 去除率
下载PDF
钛酸铅晶体中3种Cu^(2+)离子中心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会宁 王珏 +2 位作者 孙雷 李登峰 刘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62-763,共2页
电子顺磁共振谱(EPR)参量对杂质离子局域结构极为敏感,对EPR参量的理论研究可以用来确定材料的离子占位和缺陷结构等。在晶体场理论基础上,采用高阶微扰方法,通过分析电子顺磁共振谱参量,确定了压电铁电材料PbTiO3晶体中3种Cu2+离子中... 电子顺磁共振谱(EPR)参量对杂质离子局域结构极为敏感,对EPR参量的理论研究可以用来确定材料的离子占位和缺陷结构等。在晶体场理论基础上,采用高阶微扰方法,通过分析电子顺磁共振谱参量,确定了压电铁电材料PbTiO3晶体中3种Cu2+离子中心的局域结构。目前,对PbTiO3:Cu2+的EPR谱研究一般认为Cu2+离子在PbTiO3中只占据Ti4+位置。理论研究表明,除了传统认为的Cu2+离子占据Ti4+位置外,杂质Cu2+离子还可同时占据Pb2+位置,并给出了相应的缺陷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场理论 电子顺磁共振 钛酸铅 cu2+离子
下载PDF
氨基化丙烯酸基磁性树脂对Cu^(2+)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利民 刘峙嵘 黄群武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8年第4期6-10,共5页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利用悬浮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甲酯磁性树脂(RM),并经乙二胺改性后制得一种新型磁性吸附剂(RMA)。采用差热/热重分析(DTA/TGA)以及红外光谱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它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利用悬浮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甲酯磁性树脂(RM),并经乙二胺改性后制得一种新型磁性吸附剂(RMA)。采用差热/热重分析(DTA/TGA)以及红外光谱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它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RMA树脂粒径30~60μm,Fe3O4质量分数为6.7%,对Cu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饱和吸附容量2.13 mmol/g,高于未改性树脂(RM,1.15 mmol/g)。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反应模型拟合。热力学分析表明RMA对Cu2+的吸附过程能自发进行,焓变为-17.88 kJ/mol,熵变为-2.06 J/(mol.K),Bibbs自由能为-17.26^-17.19 kJ/mol。吸附剂用1 mol/L HCl洗脱再生,脱附率高于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 聚丙烯酸甲酯 磁性树脂 ^cu^2+
下载PDF
谷胱甘肽修饰金纳米棒的制备及与Cu^(2+)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龄月 迟娅楠 +2 位作者 单桂晔 陈艳伟 刘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39-1244,共6页
制备了谷胱甘肽(GSH)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复合材料,根据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吸收峰对其组装排列敏感的特性,研究了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在不同p H值下的组装行为及与Cu2+离子作用后引起的聚集程度、排列方式和光学吸收等变化.同时,测试了纯金纳... 制备了谷胱甘肽(GSH)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复合材料,根据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吸收峰对其组装排列敏感的特性,研究了功能化的金纳米棒在不同p H值下的组装行为及与Cu2+离子作用后引起的聚集程度、排列方式和光学吸收等变化.同时,测试了纯金纳米棒和谷胱甘肽修饰的金纳米棒分别与铜离子作用后所得复合材料的光热转换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纯金纳米棒材料强的光热转换效应,铜离子能明显降低复合材料的光热转换效应,与其它金属离子比较,GSH修饰的金纳米棒的等离子光学特性对铜离子具有选择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谷胱甘肽 铜离子 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下载PDF
硫脲树脂对Cu^(2+)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田小艳 钟宏 王帅 《铜业工程》 CAS 2006年第1期78-80,共3页
考察了不同吸附时间、pH值和吸附温度下,聚对苯甲酰基硫脲树脂和聚酯基硫脲树脂对Cu2+的吸附性能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聚对苯甲酰基硫脲 聚酯基硫脲 ^螯合树脂cu^2+ 吸附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基离子交换纤维及其对Pb^(2+)、Cu^(2+)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魏俊富 胡容霞 张政朴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4-8,共5页
以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为基体,通过辐射引发与丙烯酸接枝制备弱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研究了不同接枝率纤维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重金属离子Pb2+、Cu2+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该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该纤维对Pb2+、Cu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以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为基体,通过辐射引发与丙烯酸接枝制备弱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研究了不同接枝率纤维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重金属离子Pb2+、Cu2+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该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该纤维对Pb2+、Cu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热稳定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 离子交换纤维 吸附 铅离子 铜离子
下载PDF
草酸法改性锰矿吸附水中Cu(NH_3)_4^(2+)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子川 王颖莉 +1 位作者 贾密英 王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74,96,共4页
以草酸法改性锰矿为吸附剂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u(NH3)42+,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率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与天然锰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率-pH曲线均呈“M”形,但同一pH下改性锰矿的吸... 以草酸法改性锰矿为吸附剂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u(NH3)42+,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率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与天然锰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率-pH曲线均呈“M”形,但同一pH下改性锰矿的吸附率明显提高;温度为25℃、pH为7.0时,用量为0.3 g/L的改性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在60 min达到平衡,吸附率为91%;2种锰矿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 ir和Freund lich方程,按Langmuir方程,上述条件下改性锰矿对Cu(NH3)42+的饱和吸附量以Cu2+计为70.4 mg/g,比天然锰矿提高了89.25%。用草酸法改性锰矿处理含Cu(NH3)42+废水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法改性锰矿 天然锰矿 ^cu(NH3)4^2+ 吸附
下载PDF
基于碳量子点的Cu^(2+)检测的创新实验设计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雪春 王毓德 +5 位作者 王莉红 黄强 董成军 管洪涛 胡剑巧 钱伟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1年第2期101-105,共5页
以谷氨酸为碳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碳量子点并将其制成检测试纸。通过检测试纸与溶液中金属铜离子的荧光增强作用,从而快速定性地检测出Cu^(2+)的浓度,该检测试纸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选择性。该实验从材料合成到应用的完整流程,有利... 以谷氨酸为碳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碳量子点并将其制成检测试纸。通过检测试纸与溶液中金属铜离子的荧光增强作用,从而快速定性地检测出Cu^(2+)的浓度,该检测试纸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选择性。该实验从材料合成到应用的完整流程,有利于材料专业相关学生对于材料合成方法、相关表征手段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热情,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荧光检测 ^cu^(2+)离子 创新实验
下载PDF
Cu(phen)_2^(2+)-H_2O_2-6-巯基嘌呤化学发光体系测定6-巯基嘌呤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英贵 沐小龙 +1 位作者 王伦 王圣庆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43-44,47,共3页
基于 6 -巯基嘌呤 (6 -MP)对Cu(phen) 2 +2 -H2 O2 体系化学发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建立了化学发光测定 6 -MP的新方法 .该方法线性范围为 2 .0× 10 - 7- 9.0× 10 - 6 g/mL ,检出限为6 .2× 10 - 8g/mL ,对 1.0× 1... 基于 6 -巯基嘌呤 (6 -MP)对Cu(phen) 2 +2 -H2 O2 体系化学发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建立了化学发光测定 6 -MP的新方法 .该方法线性范围为 2 .0× 10 - 7- 9.0× 10 - 6 g/mL ,检出限为6 .2× 10 - 8g/mL ,对 1.0× 10 - 6 g/mL 6 -MP7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2 .9% ,用于药物乐疾宁中 6 -MP的测定 ,回收率为 95 - 10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O2 化学发光体系 6-巯基嘌呤 ^cu(phen)2^2+ 抗癌药物 乐疾宁 测定方法
下载PDF
PHZS:Cu^(2+)的EPR谱和局域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华明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66-769,共4页
采用Cu^(2+)离子正交对称电子顺磁共振(EPR)参量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K_2Zn(SO_4)_2·6H_2O:Cu^(2+)的EPR参量g因子(gx, gy,gz)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x,Ay,Az)。研究结果表明,K_2Zn(SO_4)_2·6H_2O中[Cu(H_2O)_6]^(2+)基团的Cu^(2+)-... 采用Cu^(2+)离子正交对称电子顺磁共振(EPR)参量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K_2Zn(SO_4)_2·6H_2O:Cu^(2+)的EPR参量g因子(gx, gy,gz)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x,Ay,Az)。研究结果表明,K_2Zn(SO_4)_2·6H_2O中[Cu(H_2O)_6]^(2+)基团的Cu^(2+)-H_2O键长分别为Rx≈0.197 nm,Ry≈0.213 nm,Rz≈0.224 nm;中心金属离子基态波函数混合系数分别为α≈0.978和β≈0.209。所得EPR参量理论值与实验符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离子 电子顺磁共振谱 局域结构 晶体PHZS
下载PDF
Cu/ZrO_2/S_2O_8^(2-)/γ-Al_2O_3固体酸催化剂制备与催化选择还原NO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锡坤 王小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37-1742,共6页
以拟薄水铝石焙烧得到的γ-Al2O3为载体,分步浸渍负载(NH4)2S2O8、ZrOCl2和Cu(NO3)2,制成Cu/ZrO2/S2O28-/γ-Al2O3固体酸催化剂.考察了Cu/ZrO2/S2O82-/γ-Al2O3在富氧条件下对C3H6选择还原NO的催化性能,并借助SEM、XRD、Py-IR和TPR等表... 以拟薄水铝石焙烧得到的γ-Al2O3为载体,分步浸渍负载(NH4)2S2O8、ZrOCl2和Cu(NO3)2,制成Cu/ZrO2/S2O28-/γ-Al2O3固体酸催化剂.考察了Cu/ZrO2/S2O82-/γ-Al2O3在富氧条件下对C3H6选择还原NO的催化性能,并借助SEM、XRD、Py-IR和TPR等表征方法研究了它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Cu/ZrO2/S2O28-/γ-Al2O3在无水条件下能使NO的最大转化率达到82.9%,在有10%水蒸气存在条件下仍能使NO的最大转化率达到80.2%.表征测试的结果表明,S2O82-和ZrO2能够抑制γ-Al2O3颗粒之间的烧结及CuAl2O4尖晶石相的生成,同时促使催化剂表面新酸性中心(B酸)的形成及总酸量的增加,另外ZrO2还能提高Cu物种的还原性,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水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rO2/S2O8^2-/γ-Al2O3 固体酸 选择还原 NO
下载PDF
[Cu(IO_5OH))_2]^(5-)离子配合物中^(127)I超超精细相互作
20
作者 詹瑞云 徐杰 +4 位作者 刘桂珍 刘雅言 吴明珻 苏锵 宋瑞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933-936,共4页
用ESR方法研究了[Cu(IO5OH)2]5-离子配合物中127I核的超超精细相互作用,旨在证实在碘离子上存在未成对电子自旋和找到一种解释Cu2+离子中电子离域的机制。根据ESR参数的计算指出碘离子上自旋密度为0.7... 用ESR方法研究了[Cu(IO5OH)2]5-离子配合物中127I核的超超精细相互作用,旨在证实在碘离子上存在未成对电子自旋和找到一种解释Cu2+离子中电子离域的机制。根据ESR参数的计算指出碘离子上自旋密度为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ESR 二高碘酸氢合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