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8篇文章
< 1 2 1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Al层状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1
作者 李爽 王文焱 +5 位作者 张飞扬 崔云峰 谢敬佩 王爱琴 朱晓龙 高铭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5-76,共12页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在固液复合铸轧成型时,固态铜与液态铝在接触面发生界面反应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容易引发晶界脆性、晶间裂纹或弹性畸变致使其开裂而失效。因此,一个强而稳定的界面对于整个复合材料的结构强度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界面...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在固液复合铸轧成型时,固态铜与液态铝在接触面发生界面反应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容易引发晶界脆性、晶间裂纹或弹性畸变致使其开裂而失效。因此,一个强而稳定的界面对于整个复合材料的结构强度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化学键合、晶体结构及稳定性,利用第一性原理对Cu-Al层状复合材料中常见的金属间化合物Al_(4)Cu_(9)、Al_(2)Cu、AlCu开展了热力学性能、力学性能和电子结构的相关计算。有效生成热数值表明,扩散初始阶段Al_(2)Cu相将在界面处最先生成,待Al_(2)Cu初生相形成后,将依次生成Al_(4)Cu_(9)、AlCu。Al_(2)Cu、Al_(4)Cu_(9)和AlCu均符合力学稳定性标准,对比它们的B/G值、泊松比和硬度,3种金属间化合物均为脆性相,其中Al_(2)Cu的脆性最大且硬度最高。通过对能带、态密度和Mulliken布居进行分析,发现金属键在Al_(2)Cu和AlCu化学键中具有更强的离子性特征,而在Al_(4)Cu_(9)化学键中具有更强的共价性特征,使得Al和Cu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紧密,稳定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层状复合材料 生成焓 结合能 电子结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Cu-Al尖晶石氧化物缓释催化剂表面重构对促进甲醇重整反应性能的研究
2
作者 侯晓宁 庆绍军 +2 位作者 刘雅杰 张磊 高志贤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4,共8页
Cu-Al尖晶石氧化物作为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缓释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逐渐释放活性Cu,其催化行为与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酸碱溶液对固相球磨法合成的Cu-Al尖晶石催化剂进行表面处理,以期通过表面组成及结构的修饰来提高... Cu-Al尖晶石氧化物作为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缓释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逐渐释放活性Cu,其催化行为与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酸碱溶液对固相球磨法合成的Cu-Al尖晶石催化剂进行表面处理,以期通过表面组成及结构的修饰来提高其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硝酸、氨水、氢氧化钠溶液与催化剂的作用差别极大,酸处理去除了催化剂表面的Cu和Al物种,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则主要去除了Al物种,氨水溶液处理作用最弱,去除了极少量的Cu和Al。伴随着Cu、Al物种的流失,催化剂表面结构重组和铜物种再分布改变了铜的缓释行为。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硝酸和氨水处理改善了缓释催化性能,其中,硝酸处理后的催化剂表现出更优异的催化稳定性;而氢氧化钠溶液处理不利于缓释催化性能的提高。结合反应后催化剂表征结果,阐明缓释Cu粒径大小和Cu晶粒微观结构应变对催化性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工作为提高缓释催化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尖晶石 表面修饰 表面重构 甲醇重整
下载PDF
铝源对Cu-Al尖晶石物化性质和逆水煤气变换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刘雅杰 康荷菲 +2 位作者 鲁晔 张鹏 葛晖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9-819,共11页
基于高能球磨和固相焙烧的方法,采用杂质元素(Na、Fe、Si和S)含量不等的四种拟薄水铝石和氢氧化铜制备了Cu-Al尖晶石固溶体催化剂,通过ICP-AES、TG、XRD、H2-TPR和BET表征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并考察了对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 基于高能球磨和固相焙烧的方法,采用杂质元素(Na、Fe、Si和S)含量不等的四种拟薄水铝石和氢氧化铜制备了Cu-Al尖晶石固溶体催化剂,通过ICP-AES、TG、XRD、H2-TPR和BET表征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并考察了对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拟薄水铝石中的杂质元素对于Cu-Al尖晶石催化剂的物相性质、还原性能、织构性质和催化性能有显著的影响,Si有助于合成高比表面积的催化剂,但不利于Cu-Al尖晶石生成,导致催化活性低;含有少量Na和Fe的尖晶石的催化活性较低;S物种经高温焙烧后分解,对催化活性没有影响;基于杂质元素含量最低的拟薄水铝石合成的催化剂中难还原尖晶石含量最高,表现出最高的逆水煤气变换催化活性。此外,基于活性最优样品的CO_(2)-TPDMS和In-situ DRIFTS分析表明,Al上形成的双齿甲酸盐是Cu-Al尖晶石固溶体催化CO_(2)加氢生成CO的主要中间产物,其含量与催化活性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源 cu-al尖晶石 物化性质 催化性能 逆水煤气变换 反应机理
下载PDF
内氧化法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及其重熔后的组织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新 田保红 +3 位作者 任凤章 熊毅 魏世忠 马景灵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27,共6页
采用不同Al含量(0.20%、0.35%和0.50%,质量分数)的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法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对比分析了相同内氧化温度和时间下,不同Al含量的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制备出的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并尝试采用Cu-A... 采用不同Al含量(0.20%、0.35%和0.50%,质量分数)的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法制备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对比分析了相同内氧化温度和时间下,不同Al含量的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制备出的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并尝试采用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重熔法制备Al_2O_3颗粒弥散分布的Cu-Al_2O_3块体复合材料。结果表明,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内氧化层外部晶粒比内部晶粒细小;随着Al质量分数的增加,在相同的内氧化时间下,内氧化层的深度逐渐减小,内氧化层的内部晶粒逐渐粗化;内氧化后所得复合材料的Cu基体中弥散分布着大量的γ-Al_2O_3,γ-Al_2O_3粒径为10~30 nm,粒子间距为20~70 nm;复合材料中的γ-Al_2O_3强化了Cu基体,与合金相比复合材料表面硬度显著增加,从复合材料表面到内部硬度逐渐减小;Cu-Al_2O_3薄板复合材料重熔后Al_2O_3颗粒团聚且上浮;薄板复合材料重熔法制备Al_2O_3颗粒弥散分布的Cu-Al_2O_3块体复合材料不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薄板复合材料 内氧化法 AL含量 重熔法 cu-al2O3块体复合材料
下载PDF
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分析——Ⅰ热力学函数 被引量:9
5
作者 申玉田 崔春翔 +2 位作者 申玉发 徐艳姬 刘华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6-579,共4页
对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进行了分析,绘制了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区位图。结果表明:区位图中择优氧化区位很大,范围由上、下限氧分压确定,其中:=(max)O2lgP(17 611/T)+12.91,=(min)O2lgP(55 830/T)(4/3)lg[%Al]+19.95,但实际的内氧... 对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进行了分析,绘制了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区位图。结果表明:区位图中择优氧化区位很大,范围由上、下限氧分压确定,其中:=(max)O2lgP(17 611/T)+12.91,=(min)O2lgP(55 830/T)(4/3)lg[%Al]+19.95,但实际的内氧化区位是靠近上限2OP的1个很小区域;溶度积spK和残余Al浓度都是极小量,内氧化可进行得很彻底;内氧化控制中温度和氧分压的调节必须同步;理想的内氧化工艺条件应是:采用1 223 K左右的高温,介质中的氧分压力求接近或等于上限2OP;为了避免氧化,降温过程宜采用通H2急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合金 内氧化 热力学 氧分压
下载PDF
Cu-Al合金内氧化工艺及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申玉田 崔春翔 +2 位作者 吴人洁 徐艳姬 孟凡斌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49,共6页
对 Cu- Al合金的内氧化工艺及其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本实验条件下以 12 2 3K,0 .5 h内氧化工艺所得材料的性能最佳 ,其显微组织特征是 Cu基体上均匀弥散分布着纳米级 γ- Al2 O3粒子。理想条件的内氧化初期和实际条件下的... 对 Cu- Al合金的内氧化工艺及其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本实验条件下以 12 2 3K,0 .5 h内氧化工艺所得材料的性能最佳 ,其显微组织特征是 Cu基体上均匀弥散分布着纳米级 γ- Al2 O3粒子。理想条件的内氧化初期和实际条件下的内氧化动力学曲线服从抛物线规律。温度、时间、Cu- Al合金粉颗粒半径和 Al浓度是实际内氧化控制的 4要素 ,它们间的函数关系近似满足下式 :t=6 .79R2 CBexp(2 32 5 1/T)。实际内氧化时间不宜过长 ,内氧化温度应该 :112 3K<T≤ 12 2 3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合金 内氧化 动力学 电导率 复合材料 氧化铝
下载PDF
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分析——Ⅱ热力学函数的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申玉田 崔春翔 +2 位作者 徐艳姬 武建军 刘华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92-695,共4页
这是《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分析》一文的第Ⅱ部分。对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进行了分析,绘制了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区位图。结果表明区位图中择优氧化区位很大,范围由上、下限氧分压确定,其中=maxO2lgP(17611/T)+12.91,=minO2l... 这是《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分析》一文的第Ⅱ部分。对Cu-Al合金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进行了分析,绘制了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区位图。结果表明区位图中择优氧化区位很大,范围由上、下限氧分压确定,其中=maxO2lgP(17611/T)+12.91,=minO2lgP(55830/T)(4/3)lg[%Al]+19.95,但实际的内氧化区位是靠近上限2OP的一个很小区域;溶度积spK和残余Al浓度都是极小量,内氧化可进行得很彻底;内氧化控制中温度和氧分压的调节必须同步;理想的内氧化工艺条件应是采用1223K左右的高温,介质中的氧分压力求接近或等于上限2OP;为了避免氧化,降温过程宜采用通H2急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合金 内氧化 热力学 氧分压
下载PDF
内氧化制备Cu-Al_2O_3复合材料新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于艳梅 杨根仓 李华伦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2-256,共5页
提出了一种在低真空度下内氧化制备Cu -Al2 O3合金粉 ,以热锻为后续致密化手段 ,辅以其它工序制备Cu -Al2 O3复合材料的新工艺 ,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真空度下内氧化 ,有助于增大内氧化速率、细化Al2 O... 提出了一种在低真空度下内氧化制备Cu -Al2 O3合金粉 ,以热锻为后续致密化手段 ,辅以其它工序制备Cu -Al2 O3复合材料的新工艺 ,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真空度下内氧化 ,有助于增大内氧化速率、细化Al2 O3粒子并有助于Al2 O3粒子的弥散分布 ;热锻具有显著的致密化作用 ,可代替冷变形作为致密化手段。与现有的内氧化制备工艺相比 ,本文提出的新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复合材料 内氧化 热锻 制备工艺
下载PDF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of biomass-derived furfuryl alcohol into 1,2- and 1,5-pentanediol over highly dispersed Cu-Al_2O_3 catalysts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海龙 黄志威 +2 位作者 康海笑 夏春谷 陈静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0-710,共11页
Cu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a variety of oxide supports, including SiO2, TiO2, ZrO2, Al2O3, MgO and ZnO,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hydrogenolysis of biomass‐derived furfuryl alcohol to1,2‐pentanediol and 1,5‐pent... Cu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a variety of oxide supports, including SiO2, TiO2, ZrO2, Al2O3, MgO and ZnO,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hydrogenolysis of biomass‐derived furfuryl alcohol to1,2‐pentanediol and 1,5‐pentanediol. A Cu‐Al2O3 catalyst with 10 wt% Cu loading prepared by a co‐precipitation method exhibited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producing pentanediol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materials. This catalyst generated an 85.8% conversion and a 70.3% combined selectivity for the target pentanediols at 413 K and 8 MPa H2 over an 8‐h reaction. The catalyst could also be recycled over repeated reaction trials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productivity. Characterizations with X‐ray diffraction, NH3/CO2‐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N2 adsorption,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N2 O chemisorption demonstrated that intimate and effec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Cu particles and the acidic Al2O3 support in this material greatly enhanced its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The promotion of the hydrogenolysis reaction was found to be especially sensitive to the Cu particle size, and the catalyst with Cu particles 1.9 to 2.4 nm in size showed the highest turnover frequency during the synthesis of pentanedi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rfuryl alcohol 1 2-Pentanediol 1 5-Pentanediol Selective hydrogenolysis cu-al catalyst
下载PDF
Cu-Al预合金粉末中Al内氧化工艺的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梁淑华 徐磊 +1 位作者 方亮 范志康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9-313,共5页
对高能球磨制备的CH-Al预合金粉末中Al内氧化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决定临界氧分压Po_2的关键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氧分压增加,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减小环境氧分压的控制难度,高能球磨制粉对Al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影响不显... 对高能球磨制备的CH-Al预合金粉末中Al内氧化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决定临界氧分压Po_2的关键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氧分压增加,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减小环境氧分压的控制难度,高能球磨制粉对Al内氧化的热力学条件影响不显著,但对动力学条件影响显著,当Al的质量分数大于0.5%时,对于不同的Al含量的Cu-Al预合金粉末应有不同的加热工艺,当工艺参数适宜时,采用CU-Al预合金粉末可以制备出组织均匀的Al_2O_3/Cu复合材料,其中Al_2O_3颗粒粒径2—5μm,颗粒间距5—1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预合金 内氧化 高能球磨 AL2O3/CU复合材料
下载PDF
超音速冷喷涂Cu-Al_2O_3复合涂层特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锋 漆波 +3 位作者 陈清华 崔文智 李隆键 梁大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7-50,共4页
采用冷喷涂技术在铝基板上制备了Cu-Al2O3复合涂层,以复合涂层为催化剂进行了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实验,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实验前后的涂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涂层之间和涂层与基板间的结合主要为机械咬合,孔... 采用冷喷涂技术在铝基板上制备了Cu-Al2O3复合涂层,以复合涂层为催化剂进行了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实验,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实验前后的涂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涂层之间和涂层与基板间的结合主要为机械咬合,孔隙率较高,与喷涂颗粒相比,涂层没有相的变化;喷涂后Al2O3颗粒发生了破碎,而Cu颗粒变形不充分,Cu颗粒特性导致涂层中铜含量比粉末中的低;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实验表明,Cu-Al2O3复合涂层由于含氧高而具有比纯铜涂层更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喷涂 cu-al2O3 功能涂层制氢 甲醇重整
下载PDF
Ti-Cu-Al合金的阻燃特性和微观组织 被引量:34
12
作者 赵永庆 赵香苗 朱康英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60-362,共3页
研究了Ti-Cu-Al阻燃钛合金的阻燃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果表明:Ti-Cu-Al合金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合金的微观组织为a+Ti2Cu,Ti2Cu分布均匀。随Cu含量或退火温度升高,Ti2Cu颗粒长大,合金性能恶化。合金中是否含有合金元素Al对它的组... 研究了Ti-Cu-Al阻燃钛合金的阻燃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果表明:Ti-Cu-Al合金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合金的微观组织为a+Ti2Cu,Ti2Cu分布均匀。随Cu含量或退火温度升高,Ti2Cu颗粒长大,合金性能恶化。合金中是否含有合金元素Al对它的组织结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钛合金 Ti-cu-al合金 微观组织 阻燃性能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酯加氢制醇Cu-Al-Ba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9
13
作者 袁鹏 刘仲毅 +1 位作者 孙海杰 刘寿长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35-2241,共7页
通过共沉淀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了新型无铬Cu-Al-Ba催化剂.测试了其在高压釜中将棕榈油甲酯加氢制备高碳醇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对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在从150℃升至750℃的过程中,高碳醇的收率显示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通过共沉淀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了新型无铬Cu-Al-Ba催化剂.测试了其在高压釜中将棕榈油甲酯加氢制备高碳醇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对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在从150℃升至750℃的过程中,高碳醇的收率显示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相应地,催化剂前驱体的热重(TG-DTG)曲线也显示了三个阶段的失重.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透射电镜-能谱分析-选区电子衍射(TEM-EDS-SAED)、N2物理吸附和程序升温还原(TPR)表征表明,催化剂是由一种孔雀石-勃石-碳酸钡前驱体制得的.在300或550℃焙烧后,催化剂组成为晶态的CuO、BaCO3和非晶态的Al2O3.其中,非晶态的Al2O3为CuO的高分散提供了大的比表面,杆状的BaCO3组分有利于提供微孔结构.在更高的焙烧温度750℃,新物相BaAl2O4的形成破坏了催化剂中的非晶态结构,导致其比表面积和孔容的急剧下降,并引起CuO物种的聚结.550℃焙烧的催化剂显示了最高的高碳醇收率,达到92.3%,这归因于其大的比表面积、大孔容和较高的CuO分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 高碳醇 cu-al-Ba催化剂 焙烧温度
下载PDF
低铝含量Cu-Al合金的表面弥散强化及其性能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红霞 田保红 +1 位作者 宋克兴 刘平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4-98,共5页
以Cu2 O为氧化剂,在氩气保护下用内氧化技术对不同低Al含量的Cu Al合金表面进行了弥散强化处理(内氧化温度为112 3~12 73K ,保温时间10~96h) ,研究了硬化层的组织形貌及性能。用Wagner高温氧化理论分析了铝含量、工艺参数与内氧化层... 以Cu2 O为氧化剂,在氩气保护下用内氧化技术对不同低Al含量的Cu Al合金表面进行了弥散强化处理(内氧化温度为112 3~12 73K ,保温时间10~96h) ,研究了硬化层的组织形貌及性能。用Wagner高温氧化理论分析了铝含量、工艺参数与内氧化层深及内氧化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试样表面通过内氧化后,固溶在Cu基体内部的Al以Al2 O3形态从基体析出,基体纯化,导电率提高。同时铜基体中弥散分布的纳米级的Al2 O3颗粒强化了铜基体,使硬度及磨损抗力提高。Al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内氧化层的厚度、组织形貌及硬度和导电率,Cu Al合金的内氧化动力学曲线呈抛物线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强化 cu-al合金 内氧化 逆扩散
下载PDF
水蒸气对Cu-Al-MCM-41上NO选择性还原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万颖 王正 +3 位作者 马建新 周伟 张益群 邬敏忠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7-261,共5页
利用程序升温反应考察了 10 %H2 O存在时Cu Al MCM 4 1催化剂上的NO选择性还原反应 ,同时结合XRD ,N2 吸附等温线 ,NMR ,TPD和TPR等技术对催化剂的化学吸附性能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 .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在含水气氛中进行NO选择性还原... 利用程序升温反应考察了 10 %H2 O存在时Cu Al MCM 4 1催化剂上的NO选择性还原反应 ,同时结合XRD ,N2 吸附等温线 ,NMR ,TPD和TPR等技术对催化剂的化学吸附性能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 .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在含水气氛中进行NO选择性还原反应时催化剂的活性下降较小 ,且是可逆的 ,4 0 0℃时催化剂的活性可维持 30 0min以上 .通过多种表征可知 ,分子筛骨架未发生坍塌 ,催化剂活性变化的原因是H2 O的存在抑制了NO和C3 H6在催化剂活性位上的吸附 ,同时在反应过程中形成了一定量的CuO物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MCM-41分子筛 水蒸气 一氧化氮 丙烯 选择性还原 催化活性
下载PDF
Cu-Al合金平板试样内氧化层的测定 被引量:4
16
作者 国秀花 宋克兴 +1 位作者 郜建新 刘瑞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4,共4页
以Cu2O为氧源,采用包埋法在自制真空炉胆内进行了Cu-Al合金平板试样的内氧化试验,测定了内氧化层深度和试样的电导率,建立了平板试样内氧化后Cu-Al合金层和弥散强化层共存下的电导率模型,推导出Cu-Al合金平板试样的内氧化深度X和电导率... 以Cu2O为氧源,采用包埋法在自制真空炉胆内进行了Cu-Al合金平板试样的内氧化试验,测定了内氧化层深度和试样的电导率,建立了平板试样内氧化后Cu-Al合金层和弥散强化层共存下的电导率模型,推导出Cu-Al合金平板试样的内氧化深度X和电导率!的关系:!=41.18+0.541 333 2!3X-4X2"。结果表明,内氧化后在试样横截面上有一条明显的界线,分界线的深度测定和电导率测定结果与公式计算结果吻合得较好,证明此界线即为内氧化的前沿界面,在显微镜下可测量出内氧化层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合金 内氧化深度 电导率 内氧化前沿界面
下载PDF
Co-Cu-Al水滑石的合成及对NO+CO反应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惠娟 蒋晓原 +1 位作者 陈顺林 郑小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3-638,共6页
本文研究了Co-Al水滑石中加入过渡金属(M)离子后对NO+CO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Co-Al上引入Cu离子对NO+CO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以Co-Cu-Al水滑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o和Cu含量的变化对NO+CO反应活性的影响,发现Co-Cu-Al对NO+CO反应存在... 本文研究了Co-Al水滑石中加入过渡金属(M)离子后对NO+CO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Co-Al上引入Cu离子对NO+CO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以Co-Cu-Al水滑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o和Cu含量的变化对NO+CO反应活性的影响,发现Co-Cu-Al对NO+CO反应存在一个最佳Co和Cu的含量配比;当nCo∶nCu∶nAl=5∶3∶1时,其催化活性为最佳,在反应温度120℃时,NO的转化率达100%;XRD结果表明Co-Cu-Al经450℃焙烧2h后已有少量的尖晶石相形成,随焙烧温度的提高尖晶石相增多,尖晶石相的形成对催化还原NO有明显的影响;NO-TPD-MS结果表明NO吸附在Co-Cu-Al上的热脱附产物经质谱跟踪能检测到NO(m/e=30)、N2O(m/e=44)、N2(m/e=28)和O2(m/e=32)等4种脱附物种,推测低温脱附物种为吸附在弱位上的NO,而高温脱附物种为吸附在强位上的NO,400℃焙烧的Co-Cu-Al水滑石上NO的脱附峰温略低于600℃焙烧的,NO在Co-Cu-Al表面的解离是NO+CO反应的速控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cu-al和Co-cu-al水滑石 尖晶石结构 NO+CO催化反应
下载PDF
Cu-Al-Mn合金马氏体结构及其在时效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周 汪明朴 +2 位作者 徐根应 曹玲飞 张炳力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19,共4页
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Cu 11 9Al 2 5Mn合金的马氏体结构及其在时效过程中的变化。该合金淬火态马氏体为单斜 18R结构 (M18R) ,点阵常数为 :a =0 4 4 75nm ,b =0 5 2 2 9nm ,c=3 815nm ,β =89 6°。特点是单... 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Cu 11 9Al 2 5Mn合金的马氏体结构及其在时效过程中的变化。该合金淬火态马氏体为单斜 18R结构 (M18R) ,点阵常数为 :a =0 4 4 75nm ,b =0 5 2 2 9nm ,c=3 815nm ,β =89 6°。特点是单斜角β很大 ,已非常接近正交 18R结构 (N18R) ;马氏体内存在两种类型的面缺陷 ,一种是基面堆垛层错 ,另一种是非基面堆垛层错 ;时效时马氏体由单斜向正交转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 ,因而具有较高的抗马氏体稳定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 cu-al-MN合金 马氏体 稳定性
下载PDF
20%Mo/Cu-Al_2O_3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及热变形行为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勇 孙永伟 +2 位作者 田保红 冯江 张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50-755,共6页
采用真空热压一内氧化烧结方法制备20%Mo/Cu-Al2O3复合材料,测试其性能并观察分析其微观组织。利用Gleeble-1500D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350-750℃、应变速率为0.01-5s^-1及总应变量0.5的条件下,对20%Mo/Cu-Al2O3复合材料热变... 采用真空热压一内氧化烧结方法制备20%Mo/Cu-Al2O3复合材料,测试其性能并观察分析其微观组织。利用Gleeble-1500D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350-750℃、应变速率为0.01-5s^-1及总应变量0.5的条件下,对20%Mo/Cu-Al2O3复合材料热变形过程中的流变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Mo/20%Mo/Cu-Al2O3复合材料的组织分布均匀,未观察到明显的团聚现象及孔洞,致密度较高。在材料基体上,原位内氧化生成的纳米级A1203颗粒呈弥散分布,增加了基体的强度。复合材料的高温流动应力一应变曲线以动态再结晶软化机制为主,峰值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在真应力一真应变曲线基础上建立的高温变形本构方程较好地表征了此复合材料的高温流变特性,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Mo/cu-al2O3复合材料 强化 热变形 动态再结晶 本构方程
下载PDF
国内Cu-Al_2O_3复合材料致密化加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增德 崔舜 +3 位作者 刘学文 林晨光 李明 李学军 《粉末冶金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4-307,共4页
Cu-Al2O3复合材料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其致密化加工方法主要有热挤压、锻造和冷加工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弥散强化铜塑性变形的研究,详细介绍了弥散强化铜致密化加工研究的现状。热挤压是生产弥散强化铜的主要加工方法,不同挤压方式和挤... Cu-Al2O3复合材料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其致密化加工方法主要有热挤压、锻造和冷加工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弥散强化铜塑性变形的研究,详细介绍了弥散强化铜致密化加工研究的现状。热挤压是生产弥散强化铜的主要加工方法,不同挤压方式和挤压工艺对材料性能有很大影响。锻造是生产大断面尺寸弥散强化铜的重要手段,处于三向压应力状态锻造后弥散强化铜的性能可优于挤压态弥散强化铜。冷加工也是弥散强化铜生产中的关键步骤,主要作用为材料成形和提高力学性能。本文还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将来应进一步从理论上加强对弥散强化铜致密化加工的研究,并开拓新的致密化加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 复合材料 弥散强化 塑性变形 致密化加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