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munologically effective poly(D-lactic acid) nanoparticle enhances anticancer immune response 被引量:2
1
作者 Weiguo Xu Yuanzhen Su +5 位作者 Yang Ma Qi Wei Jiazhen Yang Xiuli Zhuang Jianxun Ding Xuesi Che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150-1160,共11页
Chiral materials with the same atomic compositions exhibit different chemical,physical,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because of their distinct spatial structures.Herein,a chiral strategy was proposed to develop poly(lacti... Chiral materials with the same atomic compositions exhibit different chemical,physical,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because of their distinct spatial structures.Herein,a chiral strategy was proposed to develop poly(lactic acid)(PLA)nanoparticle as an efficient nanoadjuvant to activate adaptive anticancer immunity.Two chiral nanovaccines were prepared by directly mixing amino-terminated PLA(PLLA-NH2 or PDLA-NH2)with the model protein antigen ovalbumin(OVA).After being injected into mice subcutaneously,both nanovaccines efficiently migrated to the lymph nodes to initiate the sequential anticancer immune responses.Compared with the PLLA nanovaccine(PLLA-OVA),the PDLA one(PDLA-OVA)contributed to more robust dendritic cell(DC)maturation,antigen presentation,and T lymphocyte activation.In addition to the activation of cellular immunity,PDLA-OVA also triggered a more vigorous activation of humoral immunity,which induced the production of more anti-OVA immunoglobulin G(IgG)than PLLA-OVA.When used as prophylactic or therapeutic nanovaccine toward murine melanoma models,PDLA-OVA triggered more potent adaptive anticancer immune responses that more effectively inhibited the cancer genesis and progression,indicating the significant potential of immunologically effective PDLA nanoadjuvant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d-lactic acid) chiral nanomaterial immune nanoadjuvant NANOVACCINE cancer immunotherapy
原文传递
Yinlai Decoction Protects Microstructure of Colon and Regulates Serum Level of D-Lactic Acid in Pneumonia Mice Fed with High-Calorie and High-Protein Diet
2
作者 WANG Yun-hui YU He +13 位作者 LIU Tie-gang Teck Chuan Kong ZHENG Zi-an WAN Yu-xiang BAI Chen HAO Yu MAO Ying-qiu WU Jun XU Jing-nan CUI Li-jun WANG Yu-han SHAN Yan-ran SHAO Ying-jun GU Xiao-hong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8期714-720,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Yinlai Decoction(YD)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lon,and activity of D-lactic acid(DLA)and diamine oxidase(DAO)in serum of pneumonia mice model fed with high-calorie and high-prot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Yinlai Decoction(YD)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lon,and activity of D-lactic acid(DLA)and diamine oxidase(DAO)in serum of pneumonia mice model fed with high-calorie and high-protein diet(HCD).Methods Sixty male Kunming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6 groups by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normal control,pneumonia,HCD,HCD with pneumonia(HCD-P),YD(229.2 mg/mL),and dexamethasone(15.63 mg/mL)groups,with 10 in each group.HCD mice were fed with 52%milk solution by gavage.Pneumonia mice was modeled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inhalation and was fed by gavage with either the corresponding therapeutic drugs or saline water,twice daily,for 3 days.After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the changes in the colon structure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respectively.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rotein levels of DLA and DAO in the serum of mice.Results The colonic mucosal structure and ultrastructure of mice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were clear and intact.The colonic mucosal goblet cells in the pneumonia group tended to increase,and the size of the microvilli varied.In the HCD-P group,the mucosal goblet cells showed a marked increase in size with increased secretory activity.Loose mucosal epithelial connections were also observed,as shown by widened intercellular gaps with short sparse microvilli.Thes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intestinal mucosa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mouse models with YD treatment,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fter dexamethasone treatment.The serum DLA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neumonia,HCD,and HCD-P groups a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P<0.05).Serum DL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YD group than HCD-P group(P<0.05).Moreover,serum DLA leve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dexamethasone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YD group(P<0.01).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erum level of DAO among groups(P>0.05).Conclusions YD can protect function of intestinal mucosa by improving the tissue morphology of intestinal mucosa and maintaining integrity of cell connections and microvilli structure,thereby reducing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mucosa to regulate the serum levels of DLA in m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lai Decoction Chinese medicine PNEUMONIA MICROSTRUCTURE d-lactic acid diamine oxidase
原文传递
脓毒症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后PCT Trx-1D-Lac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曾广志 唐海莲 +2 位作者 陈海玉 曾慧志 梅林 《河北医学》 2024年第1期50-55,共6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硫氧还蛋白-1(Trx-1)、D-乳酸(D-Lac)水平变化,分析其对CBP疗效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10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遵循1∶1...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硫氧还蛋白-1(Trx-1)、D-乳酸(D-Lac)水平变化,分析其对CBP疗效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10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遵循1∶1配对原则,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血清PCT、Trx-1、D-Lac水平。观察组接受CBP治疗,依据治疗效果分为存活亚组、死亡亚组。比较不同亚组血清PCT、Trx-1、D-Lac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及治疗前后其变化差值。Pearson分析各血清指标水平变化差值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血清指标水平变化差值对疗效的预测价值。采用卡普兰-迈耶(Kaplan-Meier)分析不同血清表达者28d内生存状况。结果:观察组血清PCT、Trx-1、D-La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死亡亚组血清PCT、Trx-1、D-Lac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亚组,且变化差值小于存活亚组(P<0.05);各血清指标水平变化差值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各血清指标水平变化差值联合预测CBP疗效的AUC分别大于单一指标预测、各血清指标联合预测(P<0.05);PCT、Trx-1、D-Lac水平变化差值高表达者死亡风险分别是低表达的4.828、3.600、2.318倍,且生存率高于低表达者(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CBP治疗前后血清PCT、Trx-1、D-Lac水平变化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且与28d内生存情况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其变化差值对CBP疗效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连续性血液净化 降钙素原 硫氧还蛋白-1 D-乳酸
下载PDF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在早期诊断嵌顿疝肠坏死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满艺 石松荔 +2 位作者 李宝山 黄皇 王荫龙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74-278,共5页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D-LAC)早期诊断嵌顿疝肠坏死的价值。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实验组(n=18)制作嵌顿疝动物模型,对照组(n=18)未制作。在术后30 min、2 h、4 h、6 h、8 h和12 h,采用ELISA检测两组血清D-LAC和I-F...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D-LAC)早期诊断嵌顿疝肠坏死的价值。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实验组(n=18)制作嵌顿疝动物模型,对照组(n=18)未制作。在术后30 min、2 h、4 h、6 h、8 h和12 h,采用ELISA检测两组血清D-LAC和I-FABP的水平;RT-qPCR鉴定嵌顿疝肠管组织中I-FABP的表达。通过嵌顿肠管大体标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Chiu’s评分判定肠坏死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术后6 h时嵌顿肠管大体标本和HE染色呈典型肠绞窄表现,Chiu’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D-LAC明显升高(P=0.002);8 h时肠管逐渐向肠坏死过渡,血D-LAC进一步升高(P=0.012),血I-FABP也明显升高(P=0.001),并且肠组织中的I-FABP表达明显升高(P=0.002)。12 h时肠管呈现明显肠坏死特征、Chiu’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D-LAC和I-FABP均升至最高[(2019.60±16.17)μg/L vs(273.18±14.63)μg/L,P=0.001;(1210.94±5.96)μg/L vs(220.46±9.63)μg/L,P=0.001];肠管组织中的I-FABP表达最高[(8.20±0.60)μg/L vs(1.13±0.16)μg/L,P=0.001]。结论:嵌顿疝大鼠血清I-FABP和D-LAC水平升高,为早期诊断嵌顿疝肠管坏死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顿疝 肠坏死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D-乳酸
下载PDF
高光纯D-乳酸生产菌株假肠膜明串珠菌HL64-1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特性
5
作者 黄筱萍 王通 +1 位作者 李鹏 刘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3-141,共9页
从自然界中筛选分离产酸菌是获得高光学纯度乳酸生产菌株有效的途径之一。从腐烂果实中分离获得一株产高光学纯度D-乳酸菌株HL64-1,经形态学、16S rDNA序列分析、序列相似性Blast比对分析鉴定为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 从自然界中筛选分离产酸菌是获得高光学纯度乳酸生产菌株有效的途径之一。从腐烂果实中分离获得一株产高光学纯度D-乳酸菌株HL64-1,经形态学、16S rDNA序列分析、序列相似性Blast比对分析鉴定为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在基础发酵培养基中摇瓶发酵24 h,产D-乳酸的量达到62.18 g/L,产酸速率达2.59 g/(L·h),光学纯度达99.90%(ee);在5 L发酵罐中放大培养,通过补加碳源,发酵72 h,D-乳酸产量达到78.74 g/L,平均产酸速率达1.09 g/(L·h)。该菌株可以有效利用农业副产物花生饼粉和棉籽粉作为替代氮源以降低发酵原料成本。该菌还可利用木糖产生D-乳酸,且葡萄糖能显著提高木糖的利用效率,极具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乳酸生产菌 分离 高光学纯度 发酵 木糖
下载PDF
厌氧表达乳酸脱氢酶以提高大肠杆菌产D-乳酸光学纯度
6
作者 王周 余杰 +2 位作者 王金华 王永泽 赵筱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0-299,共10页
【目的】为解决在D-乳酸工业发酵生产中使用农业粗加工或废弃物等廉价原料(含有少量L-乳酸)而导致终产物D-乳酸光纯降低的问题。【方法】构建了带有不同启动子的L-乳酸脱氢酶基因lldD的表达质粒:pUC19-PLD(PpflBp6)、pUC19-NLD(PnirB)及... 【目的】为解决在D-乳酸工业发酵生产中使用农业粗加工或废弃物等廉价原料(含有少量L-乳酸)而导致终产物D-乳酸光纯降低的问题。【方法】构建了带有不同启动子的L-乳酸脱氢酶基因lldD的表达质粒:pUC19-PLD(PpflBp6)、pUC19-NLD(PnirB)及pUC19-PNLD(PpflBp6-PnirB),并将它们分别转化入大肠杆菌D-乳酸工程菌HBUT-D中,得到菌株HBUT-D3、HBUT-D5和HBUT-D7。通过LldD的酶活检测以及对NBS培养基(添加1 g/L L-乳酸)发酵结果的TOPSIS多元评估,优选出可快速去除L-乳酸且不影响D-乳酸发酵的菌株,并使用农业廉价原料进行发酵。【结果】HBUT-D7的LldD比酶活为64 U/g,L-乳酸的消耗速率为34 mg/(L·h),D-乳酸的生产强度为4.09 g/(L·h),综合评估为最优菌株。以玉米浆为原料进行发酵时,HBUT-D及HBUT-D7的L-乳酸消耗速率分别为10.41 mg/(L·h)及34.75 mg/(L·h);D-乳酸生产强度分别为4.24 g/(L·h)及3.87 g/(L·h);D-乳酸光学纯度分别为99.07%及99.92%。以糖蜜为原料进行发酵时,HBUT-D及HBUT-D7的L-乳酸消耗速率为6.87 mg/(L·h)和17.18 mg/(L·h);D-乳酸生产强度分别为1.93 g/(L·h)及1.88 g/(L·h);D-乳酸光学纯度分别为99.22%及99.99%。【结论】厌氧诱导启动子的表达质粒可提高菌株HBUT-D7的L-乳酸脱氢酶酶活,使其在使用廉价原料发酵时能有效消除L-乳酸,提高发酵终产物D-乳酸的光学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乳酸 光学纯度 大肠杆菌 L-乳酸脱氢酶 nirB启动子 pflB启动子 串联启动子
下载PDF
柠檬明串珠菌KM20中D-乳酸脱氢酶的特性
7
作者 文宇萍 刘金熙 +1 位作者 金清 崔虎山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2,共7页
目的:分析柠檬明串珠菌中D-乳酸脱氢酶(D-LDH)的酶学特性。方法:对柠檬明串珠菌KM20中D-乳酸脱氢酶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构建表达质粒,转化至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实现过表达。结果:经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后,D-LDH-1与D-LDH-2编... 目的:分析柠檬明串珠菌中D-乳酸脱氢酶(D-LDH)的酶学特性。方法:对柠檬明串珠菌KM20中D-乳酸脱氢酶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构建表达质粒,转化至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实现过表达。结果:经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后,D-LDH-1与D-LDH-2编码的蛋白分子质量分别为40.0,38.5 kDa;比活力分别为2.18,153.10 U/mg;在丙酮酸还原中两种酶的最适pH值与最适温度均为8.0与40℃;而乳酸氧化时D-LDH-2的最适pH值与最适温度分别为12.0与30℃。D-LDH-1与D-LDH-2对草酰乙酸、苯丙酮酸和2-酮戊二酸具有较强的催化能力,且Ca^(2+)、Cu^(2+)和Na+对其酶活性均具有促进作用,Zn^(2+)与SDS对酶活性有极高的抑制作用。此外,两种酶对丙酮酸的Km值分别为2.98,6.11 mmol/L,对丙酮酸的K_(cat)/K_(m)分别为6.04×10^(2),2.28×10^(4)L/(mol·s),LDH-2对D-乳酸的K_(cat)/K_(m)为65.0 L/(mol·s)。结论:D-LDH-1与D-LDH-2为柠檬酸明串珠菌中催化D-乳酸合成的关键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工程 D-乳酸 D-乳酸脱氢酶 柠檬明串珠菌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水平变化及其与肠黏膜通透性的相关性
8
作者 谢娇娇 何燕芳 +2 位作者 马燕花 郭才 郑兰兰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9-1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病情肝硬化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肠黏膜通透性(IP)相关指标[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水平变化,分析血清HMGB1水平与IP相关指标的相关性,以明确血清HMGB1水平与患者IP的关系。方法肝硬化患... 目的观察不同病情肝硬化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肠黏膜通透性(IP)相关指标[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水平变化,分析血清HMGB1水平与IP相关指标的相关性,以明确血清HMGB1水平与患者IP的关系。方法肝硬化患者63例,根据Child-Pugh评分分为3组,CP-A级组16例、CP-B级组32例、CP-C级组15例,同期收集体检健康者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HMGB1、ET、DAO、D-lac。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HMGB1与IP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及血清HMGB1、IP相关指标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结果CP-A级、CP-B级、CP-C级组血清HMGB1、ET、DAO、D-la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P-C级组血清HMGB1、D-lac、ET水平高于CP-A级组,CP-B级组血清HMGB1、ET水平高于CP-A级组(P均<0.05)。肝硬化患者血清HMGB1与IP相关指标ET、DAO、D-lac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1、0.854、0.623,P均<0.05);血清HMGB1、ET、DAO、D-lac水平均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6、0.272、0.301、0.382,P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IP增加,且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而改变更明显;血清HMGB1水平与患者IP有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肠黏膜通透性 D-乳酸 二胺氧化酶 内毒素 肝硬化
下载PDF
D-二聚体和乳酸对眼镜蛇咬伤溃疡坏死的预警价值研究
9
作者 刘彦伶 周维 +1 位作者 江维晗 陈莉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2期148-152,160,共6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血乳酸(Lac)水平对眼镜蛇咬伤导致溃疡坏死的相关性及预警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动物咬伤科收治的136例眼镜蛇咬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眼镜蛇咬伤后肢体是否发生溃疡坏死...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血乳酸(Lac)水平对眼镜蛇咬伤导致溃疡坏死的相关性及预警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动物咬伤科收治的136例眼镜蛇咬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眼镜蛇咬伤后肢体是否发生溃疡坏死分为溃疡组(n=85)和无溃疡组(n=51)。并从患者入院治疗后开始随访30 d,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血常规、D-D和Lac等血生化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D-D及La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眼镜蛇咬伤导致溃疡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D-D及Lac水平对眼镜蛇咬伤溃疡坏死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溃疡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Lac水平、C反应蛋白(CRP)、D-D均显著高于非溃疡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和Lac是眼镜蛇咬伤患者溃疡坏死发生的影响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眼镜蛇咬伤患者严重程度(SSS)评分与D-D和Lac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D和Lac对眼镜蛇咬伤患者发生溃疡坏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D-D和Lac等的单独监测(P<0.05)。结论:D-D和Lac水平与眼镜蛇咬伤患者溃疡坏死发病风险相关,可作为溃疡坏死风险预测因子,对临床上伴有D-D和Lac升高的眼镜蛇咬伤患者,临床医护应提高警惕,加强监控,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改善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 D-二聚体 乳酸水平 溃疡坏死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强化厌氧表达dld基因以提高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产L-乳酸的光学纯度
10
作者 余杰 李正 +3 位作者 王金华 王永泽 高娃 赵筱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121,共7页
为去除廉价发酵原料中的D-乳酸从而提高发酵最终产物L-乳酸的光学纯度,该研究通过构建带有不同厌氧诱导启动子(pflBp6、pnirB、pflBp6-pnirB)的D-乳酸脱氢酶基因(dld)的表达质粒,并将其分别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HBUT-L,加强... 为去除廉价发酵原料中的D-乳酸从而提高发酵最终产物L-乳酸的光学纯度,该研究通过构建带有不同厌氧诱导启动子(pflBp6、pnirB、pflBp6-pnirB)的D-乳酸脱氢酶基因(dld)的表达质粒,并将其分别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HBUT-L,加强其在发酵产L-乳酸的同时消除外源D-乳酸的能力。通过装液量与转速的单因素试验筛选最优的质粒表达条件及菌株,并在无机盐培养基与玉米浆培养基中进行发酵验证。结果表明,在装液量为200 mL/250 mL、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含有启动子pflBp6-pnirB的表达质粒的工程菌株HBUT-L4发酵18 h时D-乳酸脱氢酶活力最高,为81.1 U/g。在此条件下进行无机盐培养基和玉米浆培养基发酵时,工程菌株HBUT-L4相对于出发菌株HBUT-L,D-乳酸消耗速率分别提高250%、217%,L-乳酸的光学纯度分别从96.32%、98.48%提升至99.95%、99.98%。在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L-乳酸的过程中,带有厌氧诱导启动子pflBp6-pnirB的表达质粒可提高D-乳酸脱氢酶活力,强化菌株消除外源D-乳酸,进而提高L-乳酸的光学纯度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工业化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乳酸 光学纯度 启动子 D-乳酸脱氢酶基因 大肠杆菌
下载PDF
白酒酿造中两种手性乳酸产生机理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杨荣 华进 周亚宾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4,共7页
白酒酿造中,开放式发酵将乳酸菌引入酒醅产生L-乳酸和D-乳酸,乳酸通过蒸馏进入酒体,是白酒中重要的风味物质,但过多乳酸有可能影响酒精代谢以及饮用舒适度。酿造原料、乳酸菌菌种和酿造工艺的不同导致白酒中两种手性乳酸含量和比例不同... 白酒酿造中,开放式发酵将乳酸菌引入酒醅产生L-乳酸和D-乳酸,乳酸通过蒸馏进入酒体,是白酒中重要的风味物质,但过多乳酸有可能影响酒精代谢以及饮用舒适度。酿造原料、乳酸菌菌种和酿造工艺的不同导致白酒中两种手性乳酸含量和比例不同,从而导致白酒的风味和品质差异。该文综述了白酒酿造中两种手性乳酸的产生机理,总结了其在人体中的代谢作用,简述了白酒中两种手性乳酸的含量及比例差异,探讨了酿造原料、酒曲、酒醅、发酵进程、发酵温度、L-乳酸高产菌选育、蒸馏工艺和窖泥对两种手性乳酸产生的影响及控制措施,以及两种手性乳酸对白酒品质的影响,旨在不影响白酒风味的前提下为生产中增加L-乳酸和降低D-乳酸的调控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L-乳酸 D-乳酸 产生机理 代谢 控制措施
下载PDF
D-二聚体、25-羟维生素D、乳酸、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12
作者 杜晓敏 戴科芳 +2 位作者 张瑞英 刘洁 蒋海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0期2994-2997,3002,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25-羟维生素D[25(OH)D]、乳酸(LA)、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治疗的116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系...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25-羟维生素D[25(OH)D]、乳酸(LA)、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治疗的116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系统(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A、B、C组,比较各组患者D-D、25(OH)D、LA及PCT水平。根据患者28 d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D-D、25(OH)D、LA及PC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脓毒症患者D-D、25(OH)D、LA及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25(OH)D、LA、PCT单独及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A组27例患者,B组59例患者,C组30例患者,3组D-D、PCT、LA水平比较,均为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25(OH)D水平比较,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纳入73例患者,死亡组纳入43例患者。死亡组D-D、LA、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高于生存组,25(OH)D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D、LA、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694、0.715、0.668,P<0.05),25(OH)D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603,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25(OH)D、LA、PCT对脓毒症患者死亡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891、0.803、0.759,均低于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0.952(Z=3.715、3.692、4.039、5.156,P<0.05)。结论D-D、25(OH)D、LA、PCT均对脓毒血症患者28d死亡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可通过检测上述指标预测脓毒血症患者预后并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25-羟维生素D 乳酸 降钙素原 脓毒症 预后
下载PDF
入院时CD11b平均荧光强度、血清锌、D-乳酸水平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联合检测对患儿发生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王凤伟 王跃生 +2 位作者 马啸 史笑敏 陈丽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20期2985-2989,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表面白细胞分化抗原11b(CD11b)平均荧光强度、血清锌、D-乳酸(D-LAC)水平与轮状病毒肠炎(RVE)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联合检测对患儿发生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驻马店市中...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表面白细胞分化抗原11b(CD11b)平均荧光强度、血清锌、D-乳酸(D-LAC)水平与轮状病毒肠炎(RVE)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联合检测对患儿发生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8例RVE患儿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并发脓毒血症分为发生组33例和未发生组13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及CD11b平均荧光强度、血清锌、D-LAC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与RVE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RVE患儿发生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结果脓毒血症发生组患儿的轻、中、重病情程度占比分别为3.03%、9.09%、87.88%,未发生组轻、中、重病情程度占比分别为28.15%、60.00%、11.85%,发生组病情严重程度较未发生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儿入院时CD11b平均荧光强度、血清D-LAC水平分别为(91.25±5.36)AU、(8.35±2.74)mg/L,明显高于未发生组的(84.30±7.28)AU、(5.80±0.67)mg/L,血清锌水平为(51.95±6.77)μmol/L,明显低于未发生组的(70.59±8.34)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CD11b平均荧光强度、血清D-LAC水平与RVE患儿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85、0.709,P<0.05),血清锌水平与RVE患儿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664,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CD11b平均荧光强度、血清锌、D-LAC水平联合预测RVE患儿发生脓毒血症的AUC为0.897,明显大于上述指标单独检测的0.758、0.712、0.742。结论入院时CD11b平均荧光强度、血清锌、D-LAC水平与RVE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对RVE患儿脓毒血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RVE患儿病情评估及制定预防脓毒血症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分化抗原11b D-乳酸 儿童轮状病毒肠炎 脓毒血症
下载PDF
基于TLR4-NOD信号通路探究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修复和肠道自噬的影响
14
作者 周广泉 李堃 季瑜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2期100-105,共6页
目的基于Toll样受体4(TLR4)-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OD)信号通路探究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修复和肠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UC组(模型组)和溃结灵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 目的基于Toll样受体4(TLR4)-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OD)信号通路探究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修复和肠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UC组(模型组)和溃结灵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给予2,4,6-三硝基苯磺酸和乙醇溶液灌肠制备UC模型。正常组和UC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溃结灵低、中、高剂量组灌胃1.85、3.70、7.40 g/kg溃结灵,每日1次,连续12周。分析各组大鼠病变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检测血清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血清和结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尿乳果糖(L)、甘露醇(M),用于计算尿L/M;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自噬相关蛋白1(Beclin1)、自噬相关基因5(ATG5)、TLR4、TLR2、NOD样受体蛋白3(NLPR3)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治疗1、2、6和12周UC组DAI评分升高;与UC组比较,治疗1、2、6和12周溃结灵低、中、高剂量组DAI评分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UC组结肠长度明显缩短,CMDI评分、血清D-LAC和DAO、尿L/M、血清和结肠组织TNF-α及结肠组织TLR4、TLR2、NLPR3蛋白表达升高或增加,结肠组织Beclin1和ATG5表达减少;与UC组比较,溃结灵低、中、高剂量组结肠长度延长,结肠组织Beclin1、ATG5表达增加,CMDI评分、血清D-LAC和DAO、尿L/M、血清和结肠组织TNF-α及结肠组织TLR4、TLR2、NLPR3蛋白表达降低或减少(P<0.05)。溃结灵低、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溃结灵可通过调控TLR4-NOD信号通路改善UC大鼠肠道自噬,减轻结肠组织炎症反应,有助于肠黏膜修复,而高剂量组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R4-NOD信号通路 溃结灵 结肠炎 溃疡性 病变活动指数 结肠长度 D-乳酸 二胺氧化酶 自噬相关蛋白1
下载PDF
急诊多发伤患者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二聚体变化分析
15
作者 陈秀青 张其俊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2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急诊多发伤患者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二聚体(D-D)变化。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6月至2023年7月接诊的68例急诊多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死亡组7例、存活组61例。根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对68例急诊多... 目的探讨并分析急诊多发伤患者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二聚体(D-D)变化。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6月至2023年7月接诊的68例急诊多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死亡组7例、存活组61例。根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对68例急诊多发伤患者进行划分,其中轻中度伤组55例(ISS评分≤25分)、重伤组13例(ISS评分>25分)。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轻中度伤组和重伤组急诊多发伤患者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D水平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急诊多发伤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D水平与预后及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的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重伤组患者的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轻中度伤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多发伤的r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及损伤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r SIG休克指数、初始血乳酸及D-D变化均与急性多发伤患者的死亡风险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在急诊救治中,监测这些指标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多发伤 rSIG休克指数 初始血乳酸 D二聚体
下载PDF
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浓度、D-二聚体与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陆丽丽 王见斌 +1 位作者 杨帆 孔德华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1期32-35,4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浓度、D-二聚体与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1例重症感染患者纳入观察组,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49例和...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浓度、D-二聚体与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1例重症感染患者纳入观察组,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49例和死亡组32例。观察死亡组、生存组临床特征及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浓度、D-二聚体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和血乳酸浓度、D-二聚体的关系;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浓度、D-二聚体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浓度、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9,8.785,2.746,P<0.05);死亡组机械通气比例、SOFA评分、ICU住院时间和PCT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7,4.940,t=8.256,12.474,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乳酸、D-二聚体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9,9.702,3.086,P<0.05);Pearson相关性,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和血乳酸浓度、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机械通气、APACHE-II评分≥22.28分和血乳酸浓度≥3.58 mmol/L均为影响重症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浓度、D-二聚体联合检测预测重症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21(P<0.05)。结论重症感染患者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浓度、D-二聚体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其中APACHE-Ⅱ评分和血乳酸浓度均为影响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 血乳酸 D-二聚体 重症感染
下载PDF
急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乳酸水平及意义
17
作者 赵青 许银辉 贾建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9期2824-2829,共6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糖酵解产物(乳酸)水平与急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该院确诊为急性MPP并需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的51例患儿作为MPP组,选择11例支气管异物患儿...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糖酵解产物(乳酸)水平与急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该院确诊为急性MPP并需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的51例患儿作为MPP组,选择11例支气管异物患儿作为对照组。根据MPP患儿对治疗的反应,将研究组分为非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非RMPP)组和RMPP组。检测并比较各组患儿BALF中乳酸水平,收集各组患儿其他临床资料并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PP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BALF中乳酸水平及其他指标对RMPP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P组BALF中乳酸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D-二聚体水平、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非RMPP组相比,RMPP组患儿年龄、发烧持续时间、BALF中乳酸水平、BALF的MP负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水平、D-二聚体水平、LDH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单核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LF中乳酸水平>0.65 mmol/L和发热持续时间>5.20 d是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BALF中乳酸水平预测RMPP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5%CI:0.76~0.91),最佳截断值为0.645 mmol/L;发烧持续时间预测RMPP发生的AUC为0.83(95%CI:0.73~0.93),最佳截断值为5.20 d;BALF中乳酸水平、发烧持续时间联合预测RMPP发生的AUC为0.91(95%CI:0.84~0.97)。结论急性MPP患儿的BALF中乳酸水平升高,特别是在RMPP患儿中升高更明显,BALF中的乳酸可能是区分RMPP和非RMPP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将BALF中的乳酸水平与发烧持续时间结合使用可提高对RMPP发生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乳酸 肺炎支原体肺炎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泡菜中L-乳酸和D-乳酸的手性分离和测定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冬梅 吴晖 +3 位作者 余以刚 李晓凤 郭文洁 曾伟杰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7年第8期74-76,共3页
采用高效液相法和手性分离柱对泡菜发酵上清液中的L-乳酸和D-乳酸进行分离和测定。泡菜的培养上清液用8000r/min离心20min,再用0.45μm滤膜过滤。滤液用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高效液相系统检测,检测波长为254nm。检测色谱柱为手性柱Chi... 采用高效液相法和手性分离柱对泡菜发酵上清液中的L-乳酸和D-乳酸进行分离和测定。泡菜的培养上清液用8000r/min离心20min,再用0.45μm滤膜过滤。滤液用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高效液相系统检测,检测波长为254nm。检测色谱柱为手性柱Chirex3126(D)-penicillami(4.6mmi.d×250mmL,5μm),流动相为2mmol/LCuSO4溶液(溶剂为5%的异丙醇溶液)。L-乳酸和D-乳酸的标准曲线在2.5-20.0g/L范围线性良好,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都为0.999。泡菜滤液的L-乳酸和D-乳酸的回收率分别是99.82%和100.02%。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泡菜中L-乳酸和D-乳酸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乳酸 D-乳酸 高效液相色谱 手性柱 泡菜
下载PDF
发酵法生产D-乳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胡永红 管琚 +1 位作者 杨文革 汤天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9-103,共5页
从发酵菌种、发酵工艺等方面综述了发酵法生产D-乳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代谢工程在发酵产酸方面的应用,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D-乳酸 发酵 代谢工程
下载PDF
D-乳酸制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许婷婷 柏中中 何冰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1-996,共6页
高光学纯度D-乳酸在聚乳酸高性能材料方面的应用带动了D-乳酸生产工艺研究的发展。本文综述了D-乳酸的应用、光学纯度的分析方法以及制备工艺,着重介绍了D-乳酸的生产菌种选育和D-乳酸发酵的国内外研究进展,D-乳酸基因工程菌改造也已形... 高光学纯度D-乳酸在聚乳酸高性能材料方面的应用带动了D-乳酸生产工艺研究的发展。本文综述了D-乳酸的应用、光学纯度的分析方法以及制备工艺,着重介绍了D-乳酸的生产菌种选育和D-乳酸发酵的国内外研究进展,D-乳酸基因工程菌改造也已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并指出开发光学纯度高、产量高、转化率高,发酵周期短和底物利用范围广的D-乳酸高产菌还可进一步提升D-乳酸的制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乳酸 用途 发酵 选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