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SSAT模型的施氮量对胡麻产量及生理因子的影响
1
作者 林泽宸 李玥 +4 位作者 高玉红 吴兵 吴丽丽 刘强 赵永伟 《作物研究》 2024年第5期351-358,共8页
为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坝选3号胡麻产量及生理因子的影响,利用2021—2022年张北县胡麻田间的实测数据,采用DSSAT-Flax模型建模并模拟不同施氮量下的胡麻产量及相关生理因子。结果表明:胡麻农艺性状均方根误差(RMSE)与决定系数(R2)指标... 为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坝选3号胡麻产量及生理因子的影响,利用2021—2022年张北县胡麻田间的实测数据,采用DSSAT-Flax模型建模并模拟不同施氮量下的胡麻产量及相关生理因子。结果表明:胡麻农艺性状均方根误差(RMSE)与决定系数(R2)指标的拟合度在张北县表现良好。在90 kg/hm^(2)的氮肥施用量下,胡麻的产量、单株籽粒数和单株粒质量达到最高,产量为2206 kg/hm^(2),且此条件下的水分利用率最佳。增加氮肥施用量虽能提高各器官的氮素含量,但降低了氮素利用率、叶片和茎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综合分析,本试验条件下,90 kg/hm^(2)的氮肥施用量是提高胡麻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最佳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氮肥 产量 水分利用率 dssat模型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未来晋北马铃薯最适播期和品种选择研究
2
作者 张娜 马雅丽 +1 位作者 张建新 王大勇 《农学学报》 2024年第9期54-61,共8页
选取大同市云州区作为研究区,基于DSSAT模型,在基准年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2个CO_(2)浓度:450、550μmol/mol;2个增温:1.5、2.0℃)下开展40个播期和7个温度敏感系数处理的模型模拟试验,其中认为450μmol/mol CO_(2)伴随1.5℃增温、550μm... 选取大同市云州区作为研究区,基于DSSAT模型,在基准年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2个CO_(2)浓度:450、550μmol/mol;2个增温:1.5、2.0℃)下开展40个播期和7个温度敏感系数处理的模型模拟试验,其中认为450μmol/mol CO_(2)伴随1.5℃增温、550μmol/mol CO_(2)伴随2.0℃增温情景为未来最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以此探讨未来晋北地区马铃薯最适播期以及品种耐热性的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采取改变最适播期或改变品种措施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气温升高、CO_(2)浓度增加均使马铃薯最适播期提前,且未来最适播期变化主要源于气温的增加,其中450μmol/mol CO_(2)伴随1.5℃增温、550μmol/mol CO_(2)伴随2.0℃增温,最适播期分别提前4、5 d;采取最适播期管理措施后,通过改变播期将给450μmol/mol CO_(2)伴随1.5℃增温、550μmol/mol CO_(2)伴随2.0℃增温情景分别带来10.2%、20.7%的增产,此时的产量将比基准年产量分别增加12.3%和20.8%;采取改种温度敏感性高的品种,提高品种的耐热性,可以适当提高产量,但提高幅度有限。因此,未来晋北地区可采取播期提前或辅以培育温度敏感性高的新品种来降低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保证马铃薯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北地区 马铃薯 dssat模型 气候变化 适应性对策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模拟气候变化对江西双季稻生长期和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张方亮 刘文英 +5 位作者 田俊 汪建军 刘丹 杨军 李迎春 章毅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14-2624,共11页
江西是中国双季稻的主要种植地区。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了双季稻生产。基于江西省1981—202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双季稻作物资料,对DSSAT模型进行调参验证;利用验证后的DSSAT模型,分析江西省双季稻生长期和产量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采用t... 江西是中国双季稻的主要种植地区。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了双季稻生产。基于江西省1981—202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双季稻作物资料,对DSSAT模型进行调参验证;利用验证后的DSSAT模型,分析江西省双季稻生长期和产量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采用t检验方法,明确气候变化对江西早稻和晚稻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江西早稻(晚稻)播种期至开花期天数、播种期至成熟期天数和产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87%(1.86%)、2.05%(2.36%)和6.05%(7.30%),D指标分别为0.97(0.98)、0.96(0.96)和0.95(0.94);(2)固定播期和品种条件下,1981—2022年江西早稻和晚稻生长期均呈显著缩短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22 d和1.61 d;研究期间江西早稻和晚稻潜在产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181.30 kg hm^(-2)和276.16 kg hm^(-2);(3)t检验表明,江西早稻生长期气候倾向率极显著地小于晚稻,而江西早稻潜在产量气候倾向率极显著地大于晚稻。DSSAT模型可较好的模拟江西双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气候变化对江西早稻生长期和晚稻潜在产量影响更加明显。本研究为江西双季稻作物模型研究、产量预报和气候变化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 早稻 晚稻 生长期 水稻潜在产量
下载PDF
DSSAT-CSM模型在玉米种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宇玲 徐春霞 +4 位作者 毕亚琪 范军 郭瑞佳 王晶 番兴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92-501,共10页
作物模型在模拟、评估、预测玉米作物生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归纳了DSSAT-CSM模型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总结了DSSAT-CSM模型的组成、发展及不足,概述了利用作物模型模拟关键因素影响玉米生长的过程及结果... 作物模型在模拟、评估、预测玉米作物生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归纳了DSSAT-CSM模型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总结了DSSAT-CSM模型的组成、发展及不足,概述了利用作物模型模拟关键因素影响玉米生长的过程及结果,为作物模型实现作物品种参数调整、温度变化、氮肥措施、灌溉制度及土壤关键因子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优化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目前作物模型的不确定性及不足是限制模拟精度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规范数据收集、耦合多类型作物模型、优化动态管理过程,以及修正和优化模型是未来作物模型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模型 dssat-CSM 玉米 作物生长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关中地区冬小麦单产模拟及其影响因子
5
作者 陈佳俊 史晓亮 +1 位作者 丁皓 史孟琦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5-819,共15页
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种植区域内2个田间试验点的大田试验和均匀分布的1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等数据,利用DSSAT模型确定冬小麦品种遗传参数,继而模拟2001-2019年各站点冬小麦的关键物候期和单产,并分别运用M-K检验与Sen趋势分析法从站... 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种植区域内2个田间试验点的大田试验和均匀分布的1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等数据,利用DSSAT模型确定冬小麦品种遗传参数,继而模拟2001-2019年各站点冬小麦的关键物候期和单产,并分别运用M-K检验与Sen趋势分析法从站点和区域尺度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各生长阶段影响模拟单产的敏感气象因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1)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和单产模拟结果的RRMSE平均值在杨凌(关中平原)田间试验点分别为0.91%、0.98%和7.87%,在长武(渭北旱塬)田间试验点分别为2.39%、1.35%和9.30%。区域物候模拟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的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RRMSE分别为3.2%和3.0%,R^(2)分别为0.71和0.73,区域单产的RRMSE分别为23.6%和11.2%。(2)武功站冬小麦播种-开花期和成熟期呈现推迟趋势,速率分别为0.70d·10a^(-1)和0.22d·10a^(-1),而在其余站点均表现为提前趋势;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各站点播种-开花期提前趋势分别达到2.30d·10a^(-1)、1.20d·10a^(-1),播种-成熟期提前趋势均为0.60d·10a^(-1),关中平原物候期提前趋势高于渭北旱塬。模拟单产在蒲城、渭城站呈减少趋势,而在其余站点则表现为增加趋势;区域单产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13年和2017年。(3)多数站点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的增加在冬前生长期会促进冬小麦增产;日最高气温和总降水量的增加在越冬期对增产贡献较大;在返青抽穗期日最高气温升高会导致冬小麦严重减产,但相对湿度增加则会促进增产;多数站点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的增加在灌浆成熟期都会导致冬小麦减产。温度是影响关中地区冬小麦产量的主控因子,并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 关中地区 气象因子 物候期 冬小麦产量
下载PDF
基于PSO的DSSAT水稻品种参数优化
6
作者 王斌 杨宏贤 +2 位作者 冯杰 郭中原 郭彦文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9-375,共7页
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DSSAT的首要工作就是估计作物品种参数。GLUE参数估计器是DSSAT自带的参数估计工具,但GLUE参数估计器所估计的品种参数并不总有效,其估计参数的DSSAT模拟精度往往不高... 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DSSAT的首要工作就是估计作物品种参数。GLUE参数估计器是DSSAT自带的参数估计工具,但GLUE参数估计器所估计的品种参数并不总有效,其估计参数的DSSAT模拟精度往往不高。本文利用4个品种水稻的田间实测产量数据,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以DSSAT自带的GLUE参数估计器运行结果为参照,将粒子群优化(PSO)的每个粒子视为一组水稻品种参数,在运行PSO算法过程中调用DSSAT模拟水稻产量,依据产量模拟误差和PSO的运行机制修改粒子,从而验证PSO优化DSSAT水稻品种参数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均能较好识别DSSAT水稻品种参数,但GLUE参数估计器估计参数无效的频次较高;与GLUE参数估计器相比,PSO识别的参数均为有效参数,其优化参数的DSSAT模拟水稻产量的精度更高,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处于5.98%~8.78%之间,明显低于GLUE参数估计器的6.89%~18.06%,所模拟的水稻产量也更接近于实测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参数 dssat PSO GLUE参数估计器
下载PDF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Cowpea-Wheat Double Cropping in the Semi-Arid Region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Using the DSSAT Crop Model
7
作者 Prem Woli Gerald R. Smith +3 位作者 Charles R. Long Jackie C. Rudd Qingwu Xue Francis M. Rouquette Jr.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S 2023年第1期35-57,共23页
Information is limited on the potential of double-cropping cowpea (Vigna unguiculata L.) an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n the semiarid region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Using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 Information is limited on the potential of double-cropping cowpea (Vigna unguiculata L.) an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n the semiarid region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Using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 (DSSAT) crop model and weather data of 80 years, we assessed the possibility of cowpea-wheat double-cropping in this region for grain purpose as affected by planting date and N application rat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double-cropping varied from 0% to 65%, depending on the cropping system. The possibility was less with systems comprising earlier planting dates of wheat and later planting dates of cowpe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wpea-wheat double-cropping could be beneficial only when no N was applied, with wheat planted on October 15 or later. At zero N, the double-crops of cowpea planted on July 15 and wheat planted on November 30 were the most beneficial of all the 72 double-cropping systems studied. With a delay in planting cowpea, the percentage of beneficial double-cropping systems decreased. At N rates other than zero, fallow-wheat monocropping systems were more beneficial than cowpea-wheat double-cropping systems, and the benefit was greater at a higher N rate. At 100 kg N ha<sup>-1</sup>, the monocrop of wheat planted on October 15 was the most beneficial of all the 94 systems studied. Results further showed that fallow-wheat yields increased almost linearly with an increase in N rate from 0 to 100 kg&#8729;ha<sup>-1</sup>. Fallow-wheat grain yields were quadratically associated with planting dates. With an increase in N rate, wheat yields reached the peak with an earlier planting date. Wheat yields produced under monocropping system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produced under double-cropping systems for any cowpea planting date. Cowpea yields produced under monocropping system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produced under any double-cropping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wpea grain yields and planting dates was quadratic, with July 1 planting date associated with the maximum y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er-Crop Cowpea-Wheat dssat Double-Crop Model SEMI-ARID
下载PDF
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DSSAT-CERES-Wheat模型的调参与验证 被引量:48
8
作者 姚宁 周元刚 +5 位作者 宋利兵 刘健 李毅 吴淑芳 冯浩 何建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8-150,共13页
作物模型为人们认识旱区农业生境过程并对其进行调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为了探讨小麦生长模拟模型DSSAT-CERES-Wheat能否准确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旱区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同时确定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的最优方案,该研究... 作物模型为人们认识旱区农业生境过程并对其进行调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为了探讨小麦生长模拟模型DSSAT-CERES-Wheat能否准确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旱区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同时确定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的最优方案,该研究进行了连续两季(2012.10-2013.06和2013.10-2014.06)的冬小麦分段受旱田间试验。试验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越冬、返青、拔节、抽穗和灌浆5个主要生长阶段,每相邻两个生长阶段连续受旱,形成4个不同的受旱时段水平(D1-D4),根据小麦生育期的需水量,设置灌水定额分别为40和80 mm 2个水平(I1和I2),共形成8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在遮雨棚内采用裂区试验布置,此外在旁边设置1个各生育期全灌水的对照处理。文中设置了5套不同的参数估计和验证方案,利用DSSAT-GLUE参数估计模块得到不同的参数估计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冬小麦物候期、单粒质量、生物量、产量、以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差异,以确定利用DSSAT-CERES-Wheat模型模拟旱区冬小麦生境过程的精度。结果表明,参数P1V(最适温度条件下通过春化阶段所需天数)和G3(成熟期非水分胁迫下单株茎穂标准干质量)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变异系数分别为19.07%和16.34%,受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影响较大,而其他参数的变异性则较弱,变异系数均小于10%;DSSAT-GLUE参数估计工具具有较好的收敛性,不同参数估计方案所得的参数值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案所得的模型输出结果有较大差异,其中参数估计方案1(利用两季试验中的充分灌溉处理CK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其他不同阶段受旱处理数据进行验证)的模型校正和验证精度最高,其中模型校正的绝对相对误差(absolute relative error,ARE)和相对均方根误差(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RRMSE)分别为4.89%和5.18%。在冬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受旱时,DSSAT-CERES-Whea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但是在越冬期和返青期受旱时,模拟结果相对较差,并且随着受旱时段提前和受旱程度的加重,模拟精度将变得更低。此外,该模型无法模拟由不同水分胁迫造成的冬小麦物候期差异,需要对模型进行相应的改进。交叉验证表明DSSAT-CERES-Wheat模型模拟该研究中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总体性误差在15%~18%左右。总之,DSSAT-CERES-Wheat模型在模拟旱区冬小麦生境过程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若要更广泛地将该模型应用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冬小麦生产管理和研究,有必要对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前期的水分胁迫响应机制和模拟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作物 水分 冬小麦 dssat CERES-Wheat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氮肥管理下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差的模拟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建刚 褚庆全 +2 位作者 王光耀 陈阜 张耀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24-129,共6页
为了评价氮肥管理对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差的影响,利用大田试验数据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应用DSSAT模型分析了吴桥不同氮肥水平下冬小麦多年平均可获得产量及产量差,并研究了不同地块产量差和氮肥农学效率差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地块冬小... 为了评价氮肥管理对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差的影响,利用大田试验数据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应用DSSAT模型分析了吴桥不同氮肥水平下冬小麦多年平均可获得产量及产量差,并研究了不同地块产量差和氮肥农学效率差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地块冬小麦产量差异显著,但产量变异较小,地块间施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变异较大。模型分析确定222 kg/hm2为最佳施氮肥量,对应的最大可获得产量为7 618 kg/hm2,地块产量与最大可获得产量有较大差距,当地冬小麦产量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75%的农户地块的施氮量高于最佳施氮量,且氮肥农学效率普遍偏低。因此,生产中应优化氮肥管理方案,适当减氮并调整施肥时期和改进技术,提高氮肥农学效率,以实现冬小麦生产高产高效。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自然环境双重压力的背景下,通过合理的氮肥管理来缩减冬小麦产量差对提高中国粮食总产及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粮食 冬小麦 产量差 dssat模型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定量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国强 陈丹丹 +3 位作者 张建涛 冯晓 任德超 郑国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7-515,共9页
为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和增产空间的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估算了河南省15个生态点连续50年(1963-2012年)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为... 为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和增产空间的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估算了河南省15个生态点连续50年(1963-2012年)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为8 350~9 996kg·hm^-2,总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而气候生产潜力为2 590-7 943kg·hm^-2,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河南大部分麦区光温生产潜力变化范围为9 173-9 446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3.5%。光温生产潜力高于9 447kg·h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豫北麦区(安阳、新乡西北部)及豫中麦区(许昌、西华),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33.6%。河南省大部分麦区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范围为4 375-7 050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59.5%。河南省15个地点的水分满足率为28%-91%,大部分地区水分满足率不到60%;河南小麦灌溉增产潜力变化范围为723-6 573kg·hm^-2,其中三门峡、郑州、开封、商丘等地以北地区的灌溉增产潜力在4 623kg·hm^-2以上,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9.4%,而驻马店以南及信阳地区的灌溉增产潜力低于2 673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ssat 生产潜力 时空分布
下载PDF
DSSAT模型对豫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效应模拟效果验证 被引量:23
11
作者 鲁向晖 穆兴民 +4 位作者 Vinay Nangia 隋艳艳 姚宇卿 王飞 高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70,共7页
简要介绍了美国乔治亚大学组织开发的DSSATV4.5模型,并利用洛阳市孟津县2005-2006年冬小麦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及其适用性分析。通过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农田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的模拟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简要介绍了美国乔治亚大学组织开发的DSSATV4.5模型,并利用洛阳市孟津县2005-2006年冬小麦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及其适用性分析。通过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农田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的模拟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认为DSSAT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叶面积指数的模拟误差RMSE在0.034-0.076之间;模拟各处理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也与实测值的关系基本一致;对各处理土壤体积含水量的RMSE误差在0.051-0.151之间。研究结果认为DSSAT模型在豫西应用的适宜性较好,可为该地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分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冬小麦 作物生长 产量 土壤水分 dssat模型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宁夏马铃薯生产的适应对策 被引量:22
12
作者 孙芳 林而达 +1 位作者 李剑萍 熊伟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8年第2期127-129,133,共4页
将DSSAT作物模型与PRECIS区域气候模式相嵌套,在25km×25km网格尺度上,模拟未来气候情景下宁夏马铃薯的生产。结果表明:在B2排放情景下,假定作物品种和播期不变,考虑未来大气中CO2的肥效作用,在2020S和2050S,宁夏马铃薯的生育期可... 将DSSAT作物模型与PRECIS区域气候模式相嵌套,在25km×25km网格尺度上,模拟未来气候情景下宁夏马铃薯的生产。结果表明:在B2排放情景下,假定作物品种和播期不变,考虑未来大气中CO2的肥效作用,在2020S和2050S,宁夏马铃薯的生育期可能缩短5%和3%,产量则可能增加11.3%和13.3%;如果品种不变、播期提前,马铃薯的生育期将延长,产量将会增加,但播期提前超过10d后,增产幅度将减小;如果改种温度敏感系数低的品种,马铃薯的生育期将延长、产量提高。因此,在宁夏地区,应采取播期提前或培育温度敏感系数低的马铃薯新品种以适应当地未来的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dssat模型 气候变化 适应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冬小麦最优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邵光成 王志宇 +2 位作者 王小军 汤树海 姚怀柱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89-297,共9页
为探讨DSSAT模型在不同年型冬小麦灌溉制度优化中的可行性,利用涟水县水利科学研究站1985-2015年冬小麦生育期降水资料排频适线,得到了降水量经验频率分别为25%、50%和75%对应的设计值,然后选取淮安站2001-2016年期间与3种经验频率对应... 为探讨DSSAT模型在不同年型冬小麦灌溉制度优化中的可行性,利用涟水县水利科学研究站1985-2015年冬小麦生育期降水资料排频适线,得到了降水量经验频率分别为25%、50%和75%对应的设计值,然后选取淮安站2001-2016年期间与3种经验频率对应降水量接近的年份作为代表年--2007-2008年(丰水年)、2006-2007年(平水年)、2011-2012年(枯水年)。通过生育阶段和灌溉次数的不同组合,拟订了15种灌溉制度(T1~T15),借助调参后的DSSAT模型对3种年型冬小麦灌溉制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经调试后DSSAT品种参数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作物的主要遗传特征。在统筹考虑产量、灌溉用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优的情况下,2007-2008年(丰水年)、2006-2007年(平水年)、2011-2012年(枯水年)均宜选取灌溉制度T3。在BCC-CSM1. 1气候模式下,考虑RCP4. 5、RCP8. 5两种情景,模拟了2030-2095年冬小麦水分产量效应,发现当初始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率的60%、80%时,T3、T6相对于雨养条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淮北平原 灌溉制度 dssat模型 年型 适用性
下载PDF
应用DSSAT模型对吉林省黑土玉米最佳栽培技术的模拟和校验研究 Ⅰ.模型品种参数校验和产量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杨靖民 刘金华 +2 位作者 窦森 杨靖一 Gerrit Hoogenboom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6-374,共9页
目前,应用农业模型去寻找改进农业生态系统的最佳农艺措施被认为是比单一的田间试验更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应用和引进模型当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确定模型的输入参数对产量和土壤养分的敏感性,因为在一个地区的敏感性并不能保证在... 目前,应用农业模型去寻找改进农业生态系统的最佳农艺措施被认为是比单一的田间试验更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应用和引进模型当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确定模型的输入参数对产量和土壤养分的敏感性,因为在一个地区的敏感性并不能保证在其他地区具有同样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本文对农业技术转化决策系统(DSSAT)模型的农业管理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在吉林省黑土(ollisols)地区,于2008年田间试验条件下进行玉米(Zea mays L.)生长模拟(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籽粒重量),应用当地平均产量和生长期对玉米品种参数进行校验。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玉米提前播种8~10d比正常播种减产大约10%;玉米产量随播种密度呈现抛物线趋势,既当低密度下,产量曲线递增,但是当密度大于5株m^-2时,产量增加平缓;产量和氮肥施用量呈典型的效应递减曲线,最佳施氮量为200~240kg hm^-2;最佳追肥时间为6月15日至6月28日。本研究证明DSSAT模型能够用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玉米生长模拟,并且,本研究建立的敏感性分析方法能够用于其他作物,如水稻和小麦。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包括测试土壤有机碳氮对作物生长管理参数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 玉米 模拟 敏感性分析 产量 最佳施肥量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需水量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丹丹 李国强 +3 位作者 张杰 臧贺藏 胡峰 郑国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为定量评估河南省不同生态地点冬小麦需水量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模拟了充分灌溉、雨养不灌溉条件下河南省15个地点连续10 a(2003—2012年)冬小麦产量、田间蒸散量、作物蒸腾量、土壤蒸发量等,分析了灌溉增产以及水分生产率的分布规律... 为定量评估河南省不同生态地点冬小麦需水量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模拟了充分灌溉、雨养不灌溉条件下河南省15个地点连续10 a(2003—2012年)冬小麦产量、田间蒸散量、作物蒸腾量、土壤蒸发量等,分析了灌溉增产以及水分生产率的分布规律,并计算河南省不同地点平均需水量和缺水量。结果表明:充分灌溉条件下,河南省15个生态地点10 a间冬小麦平均产量介于7 847~9 565 kg/hm^2,作物蒸腾量介于319~380 mm,土壤蒸发量介于96~166 mm,田间蒸散量介于445~539 mm,水分生产率介于1.67~1.98 kg/(hm^2·m^3);雨养不灌溉条件下,15个生态地点10 a间冬小麦平均产量介于1 927~6 260 kg/hm^2,作物蒸腾量介于66~244 mm,土壤蒸发量介于120~195 mm,田间蒸散量介于209~370 mm,水分生产率介于0.79~2.17 kg/(hm^2·m^3)。15个生态地点10 a间灌溉增产介于1 594~6 698 kg/hm^2,总体呈中北部较高南部较低。15个生态地点10 a间需水量介于395~452 mm,河南省中东部及南部需水量相对较低;缺水量介于76~282 mm,整体呈北高南低。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冬小麦水分定量化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冬小麦 dssat模型 需水量 时空分布
下载PDF
DSSAT模型对长期保护性耕作与土壤改良措施下玉米生长过程的模拟及验证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5 位作者 丁晋利 张洁梅 高翠民 潘晓莹 王越 何方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9-158,共10页
在豫西褐土区,应用DSSAT模型研究长期不同保护性耕作与土壤改良措施下夏玉米的生长过程,验证和评估DSSAT模型在豫西褐土区的适用性,为此模型在该区夏玉米上的应用提供依据。采用DSSAT 4.6内嵌的Glue软件,利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 在豫西褐土区,应用DSSAT模型研究长期不同保护性耕作与土壤改良措施下夏玉米的生长过程,验证和评估DSSAT模型在豫西褐土区的适用性,为此模型在该区夏玉米上的应用提供依据。采用DSSAT 4.6内嵌的Glue软件,利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2013年不同措施(常规耕作、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处理夏玉米田间试验观测的土壤体积含水率以及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等观测结果,对玉米的遗传特性参数进行率定,并利用2015年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体积含水率以及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等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模型率定过程中,2013年夏玉米的叶面积、生物量及产量模拟的归一化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和绝对相对误差(ARE)均小于16%。在验证过程中,2015年产量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RRMSE和ARE分别在1.3%~12.6%和0.8%~12.4%;生物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RMSE和ARE分别为3.0%~7.3%和2.6%~5.3%;叶面积指数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RRMSE和ARE分别为2.5%~3.3%和3.6%~7.6%。此外,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具有较佳的相关性,模拟值和实测值较一致。综上,DSSAT模型中的CERES-Maize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豫西褐土区夏玉米的生长过程、生物量以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模型 玉米 深松 秸秆还田 有机肥 产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作物生长模型DSSAT3数据库组建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李军 邵明安 +1 位作者 樊廷录 王立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0-126,共7页
介绍了 DSSAT3模型的结构与功能 ,组建了黄土高原地区 DSSAT3模型气象、土壤和作物品种参数数据库 ,包含了 2 8个气象台站逐日气象资料数据、6 0种主要农耕土壤土种特性数据和 7种作物 1 3 6个品种的遗传特性数据 ,覆盖了黄土高原不同... 介绍了 DSSAT3模型的结构与功能 ,组建了黄土高原地区 DSSAT3模型气象、土壤和作物品种参数数据库 ,包含了 2 8个气象台站逐日气象资料数据、6 0种主要农耕土壤土种特性数据和 7种作物 1 3 6个品种的遗传特性数据 ,覆盖了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还特别介绍了 CERES-小麦和 CERES-玉米模型品种遗传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与取值范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dssat3模型 数据库 作物生长模型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陕西杨凌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文佳 冯浩 宋献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37,共11页
基于DSSAT作物模型模拟了不同降水年型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冬小麦生产潜力,对比分析不同生育期灌水对产量、WUE以及土壤蒸发量等的影响,从而确定关键灌水期;并在综合考虑产量、WUE、总灌水量、灌水次数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降水年型下... 基于DSSAT作物模型模拟了不同降水年型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冬小麦生产潜力,对比分析不同生育期灌水对产量、WUE以及土壤蒸发量等的影响,从而确定关键灌水期;并在综合考虑产量、WUE、总灌水量、灌水次数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降水年型下的最优灌溉制度。结果表明:(1)冬小麦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四水中以返青水最为关键,其次为拔节水,最后为越冬水和灌浆水;当不灌返青水时,冬小麦产量和蒸腾量显著降低,土壤蒸发量显著升高;(2)不同降水年型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产量、WUE、作物蒸腾量等表现为丰水年略大于平水年,二者显著大于枯水年;而灌水边际效益表现为平水年>枯水年>丰水年;(3)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的冬小麦最优灌溉制度分别为枯水年返青期和拔节期各灌水75mm和50mm,平水年返青期灌水75mm,丰水年返青期和拔节期各灌水2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模型 节水灌溉 冬小麦 关中地区
下载PDF
DSSAT作物模型进展以及在农田水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史源 李益农 +2 位作者 白美健 章少辉 张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9,共5页
作物模型可以系统定量地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模拟,并整合环境因素及田间管理措施来预测产量,分析相关的影响因子,找寻最佳的种植及管理情景。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是众多作物模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型之一,针对该模型系统... 作物模型可以系统定量地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模拟,并整合环境因素及田间管理措施来预测产量,分析相关的影响因子,找寻最佳的种植及管理情景。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是众多作物模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型之一,针对该模型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结构及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并详细分析了该模型在模拟农田水管理中的模拟机制以及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模型 dssat 农田水管理
下载PDF
DSSAT模型在玉米膜下滴灌模式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高金花 周庆瑜 +2 位作者 柏宇 王莉 廉冀宁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5-149,共5页
采用DSSAT作物分析模型来模拟玉米膜下滴灌的生长发育情况,确定吉林省中部玉米的6个常用DSSAT模型参数和DSSAT模型在吉林省玉米膜下滴灌模式下的应用方法。对比3种不同行距的均匀垄距与常规膜下滴灌的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等因素,得出65 cm... 采用DSSAT作物分析模型来模拟玉米膜下滴灌的生长发育情况,确定吉林省中部玉米的6个常用DSSAT模型参数和DSSAT模型在吉林省玉米膜下滴灌模式下的应用方法。对比3种不同行距的均匀垄距与常规膜下滴灌的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等因素,得出65 cm垄距作为DSSAT模型中模拟膜下滴灌的垄距方案。对比常规均垄滴灌65 cm种植的玉米处理组和膜下滴灌均垄65 cm种植的玉米处理组,运用DSSAT模型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方案1可视为最理想的模型参数方案。本研究成果为DSSAT在吉林中部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的应用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 膜下滴灌 作物分析模型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