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0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故障录波信息和D_S证据理论用于电网故障诊断 被引量:7
1
作者 彭明伟 刘毅 +2 位作者 郭创新 朱承治 秦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76-2180,共5页
当电网发生故障时,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仅仅利用了开关量信息而没有充分利用故障录波信息,而故障录波信息在准确性、完备性和容错性等方面有开关量信息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了充分利用故障录波信息进行电网故障诊断,通过小波变换对发生故... 当电网发生故障时,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仅仅利用了开关量信息而没有充分利用故障录波信息,而故障录波信息在准确性、完备性和容错性等方面有开关量信息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了充分利用故障录波信息进行电网故障诊断,通过小波变换对发生故障前后电流波形进行分析,采用小波奇异度和小波故障度分别表征电网元件的故障概率,但是由于故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两种故障表征方法都不能独自准确地诊断故障元件,因此提出采用D-S证据理论对多种故障表征方法进行信息融合,能够准确诊断故障线路。基于PSCAD仿真实例证明,该方法能提高对故障诊断结果的支持度及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在电网故障诊断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故障录波信息 小波奇异度 小波故障度 d_s证据理论 信息融合
下载PDF
基于D_S证据理论的电力通信传输网风险评估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晓荣 苗云 李紫君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6年第2期76-80,共5页
针对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造电力通信传输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个体决策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引入D_S证据理论实现多属性群决策,并针对D_S融合规则无法处理冲突证据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融合规则,先利... 针对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造电力通信传输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个体决策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引入D_S证据理论实现多属性群决策,并针对D_S融合规则无法处理冲突证据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融合规则,先利用欧氏距离计算得到的绝对可信度对原始证据进行修正,再利用改进的局部冲突概率分配权重对证据间的冲突概率重新分配。实验表明,该方法可靠性更高、收敛效果更好,解决了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问题,可为电力通信传输网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通信传输网 层次分析法 d_s证据理论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基于粗糙集与D_S证据理论的汽车售后服务知识推理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虎 王锐 曾珠 《工业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40,共6页
通过汽车用户的行为特征对用户的车辆进行售后服务知识推理对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粗糙集与信息熵理论从众多的用户行为属性中提取出对汽车部件的状态有显著影响的客户特征行为属性作为推理证据,运用决策规则强... 通过汽车用户的行为特征对用户的车辆进行售后服务知识推理对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粗糙集与信息熵理论从众多的用户行为属性中提取出对汽车部件的状态有显著影响的客户特征行为属性作为推理证据,运用决策规则强度对各证据对应的基本概率赋值(BPA)进行了确定,在此基础上运用D_S证据理论对各证据进行了合成,推理出客户的服务需求。通过实例证明了该方法可用于汽车售后服务知识推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户行为 粗糙集 d_s证据理论
下载PDF
D_S理论在装备使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周成伟 陈春良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44-46,共3页
针对装备使用质量评价的模糊性及不确定性,采用D_S证据理论构建了装备使用质量评价模型.实例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避免评价对象模糊性及不确定性带来的评判误差,取得符合实际而又准确的评价结果.
关键词 装备 使用质量 评价 d_s证据理论
下载PDF
改进的D_S证据理论方法及其在风力发电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莹莹 徐余法 陈国初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7-430,共4页
针对D_S证据理论直接处理高冲突证据合成时会出现诊断结果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相对加权证据合成法。在多个证据融合时,该方法综合利用证据的均值距离和冲突强度表示证据冲突,并根据各证据与其它证据的冲突程度确定其权重系数,在此... 针对D_S证据理论直接处理高冲突证据合成时会出现诊断结果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相对加权证据合成法。在多个证据融合时,该方法综合利用证据的均值距离和冲突强度表示证据冲突,并根据各证据与其它证据的冲突程度确定其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相对加权的方法对证据的基本概率指派函数修正,然后用D_S规则合成。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到风力发电机组的故障诊断中,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对高冲突证据融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_s证据理论 冲突强度 故障诊断 证据均值距离
下载PDF
基于D_S证据理论的合作频谱感知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薛俊晓 李莉 《电子科技》 2010年第7期66-68,共3页
基于D_S证据理论和动态加权合作感知技术相结合的频谱感知方法,对认知用户在不同平均信噪比条件下,检测主用户的检测概率特性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给出的基于D_S证据理论的融合技术修正合作感知的动态加权系数,可以克服常规合作感... 基于D_S证据理论和动态加权合作感知技术相结合的频谱感知方法,对认知用户在不同平均信噪比条件下,检测主用户的检测概率特性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给出的基于D_S证据理论的融合技术修正合作感知的动态加权系数,可以克服常规合作感知方法检测时间、复杂度高等不足,其检测性能也优于目前的合作感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_s证据理论 加权合作感知 数据融合
下载PDF
基于关联系数的D_S融合悖论改进算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郑旗 袁晓兵 李宝清 《电子设计工程》 2017年第1期17-21,共5页
针对Dempster_Shafer证据融合理论在融合高冲突证据源时出现融合悖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定义关联系数并构造绝对支持度对原证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经典的D_S融合方法对证据进行融合的改进方法。通过对关联系数中增长因子取值进行实... 针对Dempster_Shafer证据融合理论在融合高冲突证据源时出现融合悖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定义关联系数并构造绝对支持度对原证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经典的D_S融合方法对证据进行融合的改进方法。通过对关联系数中增长因子取值进行实验和一些经典改进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可以看出本文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削减证据之间的冲突,也能保持D_S融合理论的优越性,其在融合的准确性和收敛速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_s证据融合 关联系数 绝对支持度
下载PDF
D_S证据理论在电子商务风险评估中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顾孟钧 张志和 李晶 《消费导刊》 2008年第22期83-83,共1页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何对电子商务的风险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估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将D_S证据理论应用于电子商务的风险评估中,并用实证证明此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d_s证据理论 电子商务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D_S证据理论的Web事务识别方法
9
作者 梁杰 孙建伟 江飞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07-810,共4页
基于D_S证据理论,提出一种新的Web事务识别方法,融合多个特征对Web事务进行综合评判,并选取计算代价较小的特征及高效的融合规则,保证算法性能的高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其他事务识别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事务识别率.
关键词 WEB使用挖掘 信息融合 d_s证据理论 事务识别
下载PDF
A strip thickness prediction method of hot rolling based on D_S information reconstruction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丽杰 邵诚 张利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192-2200,共9页
To improv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strip thickness in hot rolling, a kind of Dempster/Shafer(D_S) information reconstitution prediction method(DSIRPM) was presented. DSIRPM basically consisted of three steps to impleme... To improv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strip thickness in hot rolling, a kind of Dempster/Shafer(D_S) information reconstitution prediction method(DSIRPM) was presented. DSIRPM basically consisted of three steps to implement the prediction of strip thickness. Firstly, iba Analyzer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periodicity of hot rolling and find three sensitive parameters to strip thickness, which were used to undertake polynomial curve fitting prediction based on least square respectively, and preliminary prediction results were obtained. Then, D_S evidence theory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parameters, in which basic probability assignment(BPA) was the key and the proposed contribution rate calculated using grey relational degree was regarded as BPA, which realizes BPA selection objectively. Finally, from this distribution, future strip thickness trend was inferred. Experimental results clearly show the improved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stability compared with other prediction models, such as GM(1,1) and the weighted average predict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y relational degree GM(1 1) model Dempster/Shafer d_s method least square method thickness prediction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25羟维生素D_(3)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凡豪杰 刘乐伟 +8 位作者 夏磊 田英汉 杨铖 郝明茹 赵鑫 申晴晴 莫大明 耿峰 刘寰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618,共7页
背景抑郁障碍(MDD)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也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和血脂水平与MDD有关,但是其是否与NSSI有关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MDD患者的25羟维生素D_(... 背景抑郁障碍(MDD)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也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和血脂水平与MDD有关,但是其是否与NSSI有关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MDD患者的25羟维生素D_(3)[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探索其对NSS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和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MDD患者129例,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NSSI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NSSI组(77例)和非NSSI组(52例)。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失眠严重指数(ISI)、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样本中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进行两两比较。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5(OH)D_(3)和血脂水平对NSSI行为的诊断价值。结果NSSI组的年龄低于非NSSI组,而PANSI总分、ISI总分、CES-D总分高于非NSSI组(P<0.05)。NSSI组25(OH)D_(3)水平低于非NSSI组,而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非NSS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OR=5.695,95%CI=2.422~13.388,P<0.001)和25(OH)D_(3)(OR=0.871,95%CI=0.768~0.987,P<0.05)是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LDL-C和25(OH)D_(3)评估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5%CI=0.65~0.82,P<0.001)、0.62(95%CI=0.52~0.72,P=0.02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9 mmol/L、19.15μg/L;LDL-C联合25(OH)D_(3)水平[ln(p/1-p)=1.364X1-0.143X2-0.161,其中X1、X2分别为LDL-C、25(OH)D_(3)]预测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的AUC为0.77(95%CI=0.69~0.85,P<0.001),灵敏度为77.92%、特异度为67.31%。结论伴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MDD患者存在一定水平的25(OH)D_(3)和血脂水平紊乱,且LDL-C联合25(OH)D_(3)水平对评估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应定期检测其动态变化并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抑郁障碍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25羟维生素D_(3) 血脂异常
下载PDF
Observation of e^+e^-→D_s^+■^((*)0)K^- and study of the P-wave D_s mesons
12
作者 M.Ablikim M.N.Achasov +446 位作者 S.Ahmed M.Albrecht M.Alekseev A.Amoroso F.F.An Q.An Y.Bai O.Bakina R.Baldini Ferroli Y.Ban K.Begzsuren D.W.Bennett J.V.Bennett N.Berger M.Bertani D.Bettoni F.Bianchi I.Boyko R.A.Briere H.Cai X.Cai A.Calcaterra G.F.Cao S.A.Cetin J.Chai J.F.Chang W.L.Chang G.Chelkov G.Chen H.S.Chen J.C.Chen M.L.Chen S.J.Chen Y.B.Chen W.S.Cheng G.Cibinetto F.Cossio H.L.Dai J.P.Dai A.Dbeyssi D.Dedovich Z.Y.Deng A.Denig I.Denysenko M.Destefanis F.De Mori Y.Ding C.Dong J.Dong L.Y.Dong M.Y.Dong Z.L.Dou S.X.Du J.Z.Fan J.Fang S.S.Fang Y.Fang R.Farinelli L.Fava F.Feldbauer G.Felici C.Q.Feng M.Fritsch C.D.Fu Y.Fu Q.Gao X.L.Gao Y.N.Gao Y.G.Gao Z.Gao B.Garillon I.Garzia A.Gilman K.Goetzen L.Gong W.X.Gong W.Gradl M.Greco L.M.Gu M.H.Gu S.Gu Y.T.Gu A.Q.Guo L.B.Guo R.P.Guo Y.P.Guo A.Guskov Z.Haddadi S.Han X.Q.Hao F.A.Harris K.L.He F.H.Heinsius T.Held Y.K.Heng Z.L.Hou H.M.Hu J.F.Hu T.Hu Y.Hu G.S.Huang J.S.Huang X.T.Huang X.Z.Huang Z.L.Huang N.Huesken T.Hussain W.Ikegami Andersson W.Imoehl M.Irshad Q.Ji Q.P.Ji X.B.Ji X.L.Ji H.L.Jiang X.S.Jiang X.Y.Jiang J.B.Jiao Z.Jiao D.P.Jin S.Jin Y.Jin T.Johansson N.Kalantar-Nayestanaki X.S.Kang M.Kavatsyuk B.C.Ke I.K.Keshk T.Khan A.Khoukaz P.Kiese R.Kiuchi R.Kliemt L.Koch O.B.Kolcu B.Kopf M.Kuemmel M.Kuessner A.Kupsc M.Kurth W.Kühn J.S.Lange P.Larin L.Lavezzi H.Leithoff C.Li Cheng Li D.M.Li F.Li F.Y.Li G.Li H.B.Li H.J.Li J.C.Li J.W.Li Ke Li L.K.Li Lei Li P.L.Li P.R.Li Q.Y.Li W.D.Li W.G.Li X.L.Li X.N.Li X.Q.Li Z.B.Li H.Liang Y.F.Liang Y.T.Liang G.R.Liao L.Z.Liao J.Libby C.X.Lin D.X.Lin B.Liu B.J.Liu C.X.Liu D.Liu D.Y.Liu F.H.Liu Fang Liu Feng Liu H.B.Liu H.L Liu H.M.Liu Huanhuan Liu Huihui Liu J.B.Liu J.Y.Liu K.Y.Liu Kai Liu Ke Liu Q.Liu S.B.Liu X.Liu Y.B.Liu Z.A.Liu Zhiqing Liu Y.F.Long X.C.Lou H.J.Lu J.D.Lu J.G.Lu Y.Lu Y.P.Lu C.L.Luo M.X.Luo P.W.Luo T.Luo X.L.Luo S.Lusso X.R.Lyu F.C.Ma H.L.Ma L.L.Ma M.M.Ma Q.M.Ma X.N.Ma X.X.Ma X.Y.Ma Y.M.Ma F.E.Maas M.Maggiora S.Maldaner Q.A.Malik A.Mangoni Y.J.Mao Z.P.Mao S.Marcello Z.X.Meng J.G.Messchendorp G.Mezzadri J.Min T.J.Min R.E.Mitchell X.H.Mo Y.J.Mo C.Morales Morales N.Yu.Muchnoi H.Muramatsu A.Mustafa S.Nakhoul Y.Nefedov F.Nerling I.B.Nikolaev Z.Ning S.Nisar S.L.Niu S.L.Olsen Q.Ouyang S.Pacetti Y.Pan M.Papenbrock P.Patteri M.Pelizaeus H.P.Peng K.Peters J.Pettersson J.L.Ping R.G.Ping A.Pitka R.Poling V.Prasad M.Qi T.Y.Qi S.Qian C.F.Qiao N.Qin X.S.Qin Z.H.Qin J.F.Qiu S.Q.Qu K.H.Rashid C.F.Redmer M.Richter M.Ripka M.Rolo G.Rong Ch.Rosner M.Rump A.Sarantsev M.Savrié K.Schoenning W.Shan X.Y.Shan M.Shao C.P.Shen P.X.Shen X.Y.Shen H.Y.Sheng X.Shi J.J.Song X.Y.Song S.Sosio C.Sowa S.Spataro F.F.Sui G.X.Sun J.F.Sun L.Sun S.S.Sun X.H.Sun Y.J.Sun Y.K Sun Y.Z.Sun Z.J.Sun Z.T.Sun Y.T Tan C.J.Tang G.Y.Tang X.Tang M.Tiemens B.Tsednee I.Uman B.Wang B.L.Wang C.W.Wang D.Y.Wang H.H.Wang K.Wang L.L.Wang L.S.Wang M.Wang Meng Wang P.Wang P.L.Wang R.M.Wang W.P.Wang X.F.Wang Y.Wang Y.F.Wang Z.Wang Z.G.Wang Z.Y.Wang Zongyuan Wang T.Weber D.H.Wei P.Weidenkaff S.P.Wen U.Wiedner M.Wolke L.H.Wu L.J.Wu Z.Wu L.Xia Y.Xia Y.J.Xiao Z.J.Xiao Y.G.Xie Y.H.Xie X.A.Xiong Q.L.Xiu G.F.Xu L.Xu Q.J.Xu W.Xu X.P.Xu F.Yan L.Yan W.B.Yan W.C.Yan Y.H.Yan H.J.Yang H.X.Yang L.Yang R.X.Yang S.L.Yang Y.H.Yang Y.X.Yang Yifan Yang Z.Q.Yang M.Ye M.H.Ye J.H.Yin Z.Y.You B.X.Yu C.X.Yu J.S.Yu C.Z.Yuan Y.Yuan A.Yuncu A.A.Zafar Y.Zeng B.X.Zhang B.Y.Zhang C.C.Zhang D.H.Zhang H.H.Zhang H.Y.Zhang J.Zhang J.L.Zhang J.Q.Zhang J.W.Zhang J.Y.Zhang J.Z.Zhang K.Zhang L.Zhang S.F.Zhang T.J.Zhang X.Y.Zhang Y.Zhang Y.H.Zhang Y.T.Zhang Yang Zhang Yao Zhang Yu Zhang Z.H.Zhang Z.P.Zhang Z.Y.Zhang G.Zhao J.W.Zhao J.Y.Zhao J.Z.Zhao Lei Zhao Ling Zhao M.G.Zhao Q.Zhao S.J.Zhao T.C.Zhao Y.B.Zhao Z.G.Zhao A.Zhemchugov B.Zheng J.P.Zheng Y.H.Zheng B.Zhong L.Zhou Q.Zhou X.Zhou X.K.Zhou X.R.Zhou Xiaoyu Zhou Xu Zhou A.N.Zhu J.Zhu J.Zhu K.Zhu K.J.Zhu S.H.Zhu X.L.Zhu Y.C.Zhu Y.S.Zhu Z.A.Zhu J.Zhuang B.S.Zou J.H.Zou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16,共12页
Studies of e^+e~→D_s^+■^((*)0)K^-and the P-wave charmed-strange mesons are performed based on an e^+e^-collision data sample corresponding to an integrated luminosity of 567 pb^(-1) collected with the BESIII detecto... Studies of e^+e~→D_s^+■^((*)0)K^-and the P-wave charmed-strange mesons are performed based on an e^+e^-collision data sample corresponding to an integrated luminosity of 567 pb^(-1) collected with the BESIII detector at s^(1/2)=4.600 GeV. The processes of e^+e^-→D_s^+■^(*0)K^- and D_s^+■~0K^- are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re found to be dominated by the modes D_s^+D_(s1)(2536)^-and D_s^+D_(s2)~*(2573)^-, respectively. The Born cross sections are measured to be σ~B(e^+e^-→D_s^+■^(*0)K^-) =(10.1±2.3±0.8) pb and σ~B(e^+e^-→D_s^+■~0K^-) =(19.4±2.3± 1.6) pb, and the products of Born cross section and the decay branching fraction are measured to be σ~B(e^+e^-→D_s^+D_(s1)(2536)^-+c.c.)·B(D_(s1)(2536)^-→■^(*0)K^-)=(7.5±1.8±0.7) pb and σ~B(e^+e^-→D_s^+D_(s2)~*(2573)^-+ c.c.)·B(D_(s2)~*(2573)^-→■~0 K^-)=(19.7 ± 2.9 ±2.0) pb. For the D_(s1)(2536)^-and D_(s2)~*(2573)^-mesons, the masses and widths are measured to be M(D_(s1)(2536)^-)=(2537.7±0.5 ±3.1) MeV/c2, Γ(D_(s1)(2536)^-) =(1.7 ±1.2 ±0.6)MeV, and M(D_(s2)~*(2573)^-)=(2570.7±2.0 ±1.7) MeV/c^2, Γ(D_(s2)~*(2573)^-)=(17.2 ±3.6 ±1.1) MeV. The spin-parity of the D_(s2)~*(2573)^-meson is determined to be J^p= 2^+. In addition, the processes e^+e^-→D_s^+■^((*)0)K^-are searched for using the data samples taken at four(two) center-of-mass energies between 4.416(4.527) and 4.575 GeV, and upper limits at the 90% confidence level on the cross sections are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 section P-WAVE d_s MESONS RESONANCE parameters spin-parity BESIII
原文传递
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燕 李青华 +3 位作者 廖慧敏 邓爱平 刘竹芬 李婉媚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356-360,共5页
目的探讨新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尿pH值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325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及208例新发T2DM患者(新发T2DM组)的25(OH)D_(3)水平,并根据25(O... 目的探讨新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尿pH值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325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及208例新发T2DM患者(新发T2DM组)的25(OH)D_(3)水平,并根据25(OH)D_(3)水平将新发T2DM患者分成新发T2DM患者维生素D缺乏组(n=92)及新发T2DM患者维生素D非缺乏组(n=116)。非缺乏组25(OH)D_(3)水平为20~100 ng/mL;缺乏组25(OH)D_(3)水平为<20 ng/mL;25(OH)D_(3)与胰岛素抵抗、尿pH值等的相关性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发T2DM组25(OH)D_(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新发T2DM患者维生素D缺乏组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尿pH值、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和游离甲状腺素(FT_(4))均高于非缺乏组(P<0.05),而组间的胰岛功能指数、空腹C肽、血清钙、促甲状腺激素(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OR=1.776,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OR=1.289,P<0.05)是新发T2DM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新发T2DM患者25(OH)D_(3)水平低于对照组。较高的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是T2DM合并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基维生素D_(3) 糖化血红蛋白 胰岛抵抗指数 尿PH值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游离甲状腺素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与25羟化维生素D_(3)相关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毅 秦逸辉 +4 位作者 余研 蔡累 冯茜 钟素 许细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5期50-53,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与25羟化维生素D_(3)(25-OH VitD_(3))的相关性,探讨25-OH VitD_(3)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筛查及治疗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96例老...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与25羟化维生素D_(3)(25-OH VitD_(3))的相关性,探讨25-OH VitD_(3)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筛查及治疗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96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组)及50例健康体检人员(健康组)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入院后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量骨密度(腰椎L_(1)~L_(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端),使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25-OH VitD_(3),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骨形成标志物(骨保护素、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甲状旁腺激素)和骨吸收标志物(β-胶原降解产物),比较骨质疏松组和健康组骨代谢指标、25-OH VitD_(3)水平差异,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与25-OH VitD_(3)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腰椎L_(1)~L_(4)(0.76±0.12)g/cm^(2)、左侧股骨颈(0.60±0.10)g/cm^(2)、左侧股骨上端(0.65±0.13)g/cm^(2)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15)g/cm^(2)、(0.94±0.13)g/cm^(2)、(1.02±0.11)g/cm^(2),均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骨保护素(2.85±0.30)ng/ml、骨碱性磷酸酶(15.08±1.58)U/L、骨钙素(4.02±0.58)ng/ml、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967.55±103.24)pg/ml、甲状旁腺激素(49.84±1.58)ng/L、25-OH VitD_(3)(19.63±2.45)ng/ml均明显低于健康组[(4.66±0.45)ng/ml、(21.35±3.35)U/L、(6.04±0.68)ng/ml、(1306.12±108.65)Pg/ml、(57.37±1.45)ng/L、(25.66±2.28)ng/ml],β-胶原降解产物(0.83±0.15)ng/ml明显高于健康组(0.65±0.12)ng/ml,均P<0.05。经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骨密度(r=0.702,P<0.05)、骨保护素(r=0.741,P<0.05)、骨碱性磷酸酶(r=0.741,均P<0.05)、骨钙素(r=0.742,P<0.05)、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r=0.677,P<0.05)、甲状旁腺激素(r=0.762,P<0.05)与25-OH VitD_(3)呈正相关,β-胶原降解产物(r=-0.762,P<0.05)与25-OH VitD_(3)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骨形成标志物与25-OH VitD_(3)呈正相关,骨吸收标志物与25-OH VitD_(3)呈负相关,25-OH VitD_(3)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筛查以及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代谢指标 25羟化维生素D_(3)
下载PDF
安徽省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瘙痒患病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菊 王心亮 +2 位作者 萧健萍 王瑞峰 王德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32,共6页
目的探究安徽省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尿毒症瘙痒(UP)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在安徽省27家血透中心进行MHD的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共3025例MHD患者,UP患病率为63.3%,其中轻度UP 55.9%,中重度UP 7.4%。皖南、皖中... 目的探究安徽省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尿毒症瘙痒(UP)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在安徽省27家血透中心进行MHD的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共3025例MHD患者,UP患病率为63.3%,其中轻度UP 55.9%,中重度UP 7.4%。皖南、皖中以及皖北总UP患病率分别为75.4%、63.6%以及57.9%。年龄段在≤30岁、31~50岁、51~70岁以及≥71岁对应总UP患病率分别为53.5%、59.8%、65.4%以及65.9%。总UP和中重度UP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1)。UP组患者年龄、透析龄、高血压比例、25-α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使用低通量透析器比例以及使用含钙磷结合剂患者的比例高于无UP组,而UP组透析后舒张压、血红蛋白水平、血液透析滤过(>2周/次)比例低于无UP组(P<0.05)。中重度UP组患者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均高于轻度UP组,而非含钙磷结合剂使用比例低于轻度UP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25(OH)D_(3)水平与MHD患者UP的高风险相关(P<0.05),高通量透析器的使用与MHD患者UP的低风险相关(P<0.05)。结论安徽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UP患病率为63.3%。皖南地区的UP患病率最高,总UP和中重度UP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高25(OH)D_(3)水平是MHD患者UP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通量透析器的使用能够降低MHD患者UP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尿毒症瘙痒 25-羟维生素D_(3) 高通量透析器 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PDF
维生素D_(3)对小鼠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斌 梁思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探究维生素D_(3)(VitD_(3))在小鼠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28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法建立哮喘模型后,将其分为哮喘(Asthma)组... 目的探究维生素D_(3)(VitD_(3))在小鼠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28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法建立哮喘模型后,将其分为哮喘(Asthma)组、VitD_(3)处理(Asthma+VitD_(3))组和叉头盒O1(FOXO1)抑制剂AS1842856处理(Asthma+AS)组。测定各组小鼠肺阻力(LR)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FOXO1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Caspase-1)和凋亡斑点蛋白(ASC)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trl组相比,Asthma组小鼠的LR升高(P<0.01)。与Asthma组相比,Asthma+VitD_(3)组和Asthma+AS组小鼠的LR降低(P<0.05),Asthma+VitD_(3)组与Asthma+AS组小鼠的L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trl组相比,Asthma组、Asthma+VitD_(3)组和Asthma+AS组小鼠BALF中TNF-α、IL-1β与IL-18含量均增加(P<0.01),肺组织中NLRP3、Caspase-1和ASC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Asthma组相比,Asthma+VitD_(3)组和Asthma+AS组小鼠BALF中上述炎症因子含量均减少(P<0.05),肺组织中NLRP3、FOXO1、Caspase-1和ASC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Asthma+VitD_(3)组相比,Asthma+AS组中除FOX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外(P<0.05),上述其他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itD_(3)可减轻OVA诱导的小鼠哮喘症状,改善气道炎症程度和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且其机制可能与FOXO1/NLRP3轴的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_(3) 哮喘 叉头盒O1 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炎症小体
下载PDF
维生素D_(3)对10~12月龄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7
作者 张婷 黄姚 +3 位作者 袁伟涛 郭肖兰 王凯英 徐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36-4342,共7页
【目的】探究饲粮维生素D_(3)(VD_(3))添加水平对10~12月龄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10月龄、平均体重为(45.32±5.23)kg的健康雄性梅花鹿,随机分成4组,每组6头,每个重复1头,分别... 【目的】探究饲粮维生素D_(3)(VD_(3))添加水平对10~12月龄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10月龄、平均体重为(45.32±5.23)kg的健康雄性梅花鹿,随机分成4组,每组6头,每个重复1头,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2000、4000和8000 IU/kg VD_(3)的试验饲粮。试验期共90 d。试验结束后统计梅花鹿体重、采食量,计算生长性能;采集血液样本,测定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水平及丙二醛、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甲状腺旁素、降钙素、1,25羟基维生素D_(3)、钙和磷含量。试验第75天起连续采集3 d粪便样本,测定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钙及磷含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4000 IU/kg VD_(3)显著提高了梅花鹿平均日增重(P<0.05),其他各组间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2)4000 IU/kg组梅花鹿Ca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3个试验组梅花鹿血清T-SO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其在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添加8000 IU/kg VD_(3)显著提高了梅花鹿血清1,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P<0.05),其他各组间该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饲粮添加适量VD_(3)有利于提高梅花鹿生长性能和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加血清1,25羟基维生素D_(3)含量。综合试验结果,4000 IU/kg VD_(3)在10~12月龄梅花鹿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_(3) 梅花鹿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血清25(OH)D_(3)、IL-6水平变化与T淋巴细胞免疫平衡的关系及预测预后的价值分析
18
作者 张洲慧 张彤 +2 位作者 李燕茹 李红霞 赵华昌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4期670-674,762,共6页
目的分析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与T淋巴细胞免疫平衡的关系及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98例CVA患儿作为研究组,4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25(OH)D_(3... 目的分析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与T淋巴细胞免疫平衡的关系及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98例CVA患儿作为研究组,4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25(OH)D_(3)、IL-6水平、T淋巴细胞免疫平衡指标,分析研究组血清25(OH)D_(3)、IL-6水平与免疫平衡指标的相关性,比较治疗4周后不同预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25(OH)D_(3)、IL-6水平及变化值(以△表示治疗前后变化值的绝对值),分析△25(OH)D_(3)、△IL-6与预后的相关性及治疗前血清25(OH)D_(3)、IL-6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25(OH)D_(3)水平、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25(OH)D_(3)水平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血清IL-6水平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预后不良患儿治疗前、治疗后血清25(OH)D_(3)水平低于预后良好患儿,IL-6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儿,△IL-6小于预后良好患儿(P<0.05);研究组△IL-6与预后呈正相关(P<0.05);治疗前血清25(OH)D_(3)、IL-6单独预测CVA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4、0.764,与单独预测比较,联合预测的AUC(0.926)明显增大,NRI、IDI均>0(P<0.05)。结论CVA患儿血清25(OH)D_(3)、IL-6水平变化与T淋巴细胞免疫平衡失调有关,且各指标联合在预测患儿预后方面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变异性哮喘 免疫平衡 预后 25-羟维生素D_(3) 炎性因子
下载PDF
维生素D_(3)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血脂代谢和妊娠并发症的影响
19
作者 葛榕 陈品玲 +3 位作者 郑琳 林靓 辛长征 李蕊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观察补充维生素D_(3)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的血脂代谢和妊娠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50例作为观察组,自妊娠12周前开始,每日口服400单位维生素D_(3)滴剂。采用1∶1配对,配... 目的观察补充维生素D_(3)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的血脂代谢和妊娠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50例作为观察组,自妊娠12周前开始,每日口服400单位维生素D_(3)滴剂。采用1∶1配对,配对因素为年龄、孕次、产次和体重指数,选取同期于福建省立医院分娩,且妊娠期间未服用维生素D_(3)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基线及孕37周的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血脂代谢指标,以及妊娠并发症情况。结果孕37周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升高[(34.55±5.71)ng/ml比(19.12±4.57)ng/ml,t=15.497,P<0.001],而甘油三酯[(1.50±0.37)mmol/L比(1.66±0.42)mmol/L]、总胆固醇[(4.66±0.62)mmol/L比(4.99±0.83)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2.69±0.47)mmol/L比(2.87±0.61)mmol/L]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孕妇妊娠37周时的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甘油三酯(r=﹣0.612,P<0.001)、总胆固醇(r=﹣0.670,P<0.001)和低密度脂蛋白(r=﹣0.688,P<0.001)水平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652,P<0.001)。观察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4.00%比92.00%,χ^(2)=11.422,P=0.001)。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补充维生素D_(3),有利于纠正患者自身的血脂代谢紊乱,减少妊娠并发症,改善分娩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维生素D_(3) 血脂 妊娠并发症
下载PDF
活络骨康丸联合肘下石膏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研究
20
作者 韩克 赵家邦 +1 位作者 许少刚 黄万新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1134-1138,共5页
目的观察活络骨康丸联合肘下石膏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行... 目的观察活络骨康丸联合肘下石膏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行碳酸钙D_(3)+肘下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行活络骨康丸+肘下石膏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影像学指标、骨密度、疼痛程度、肿胀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度数和桡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掌偏角度数有明显减低,尺偏角度数及桡骨高度均有明显增加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大粗隆、股骨颈、Ward三角的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部位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肿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3、6周VAS评分及肿胀值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络骨康丸联合肘下石膏固定可有效减轻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疼痛及肿胀,并改善骨密度,提升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络骨康丸 肘下石膏 碳酸钙D_(3) 骨质疏松 桡骨远端骨折 老年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