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DNA宏基因组的草海湖泊硅藻群落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郭金 蒋娟 +3 位作者 龙云川 代亮亮 苏荣翔 陈颜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7-1036,共10页
环境DNA(eDNA)技术作为新兴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具有非侵入性、高效性及灵敏性的特点.为探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eDNA技术对喀斯特湖泊硅藻监测的适用性,以贵州草海为例,采集草海湖滨带的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品,运用宏基因组学与eDNA相结... 环境DNA(eDNA)技术作为新兴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具有非侵入性、高效性及灵敏性的特点.为探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eDNA技术对喀斯特湖泊硅藻监测的适用性,以贵州草海为例,采集草海湖滨带的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品,运用宏基因组学与eDN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浮游及沉积硅藻的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及KEGG代谢功能.结果表明:①草海硅藻群落共注释到4纲23目36科54属78种,在科分类阶元上以舟形藻科和海链藻科为优势类群.硅藻群落的Chao1指数平均值为42.88±15.35,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2.09±0.29.②硅藻群落KEGG通路功能最具代表性的是全局和概述图谱(global and overview maps),其次是能量代谢、翻译;优势KO基因主要为atpF基因、secA基因、rplT基因、rpoA基因、argH基因.③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硅藻群落存在显著的环境介质差异;LEfSe分析揭示浮游硅藻群落的差异标志物主要为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小环藻属(Cyclotella),沉积硅藻主要是管状藻属(Fistulifera)、褐指藻属(Phaeodactylum)、微壳藻属(Nanofrustulum)等;Wilcoxon秩和检验表明,浮游硅藻的差异基因集中在叶酸生物合成通路、嘧啶代谢,沉积硅藻的差异基因集中在光合作用、氧化磷酸化等代谢功能.研究显示,高灵敏性的eDNA宏基因组技术能有效描述草海湖泊硅藻群落及多样性,在喀斯特湖泊生物多样性监测及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 高原湿地 宏基因组 环境dna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天翔 张浩博 +1 位作者 王晓艳 陈治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5,共10页
为探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用于中国团扇鳐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同时开展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本实验将中国团扇鳐与其同属汤氏团扇鳐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Primer Express 3.0... 为探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用于中国团扇鳐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同时开展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本实验将中国团扇鳐与其同属汤氏团扇鳐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Primer Express 3.0软件设计中国团扇鳐特异性引物与Taq Man探针。在舟山朱家尖近海设计了A、B、C共3个定置网调查站位,定期收集中国团扇鳐样品。于2017年12月19日、2018年4月13日和2018年7月14日分别采集水样(站位A、B1、B2、C1、C2、D),开展eDNA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水温和采样点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站位、不同时间的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不同,水样采集点对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的影响极显著,不同采样点eDNA在不同季节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eDNA检测技术灵敏度高,水温、底质和水深对中国团扇鳐的分布皆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其他海域的中国团扇鳐e DNA追踪监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团扇鳐 环境dna e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 TAQMAN 微滴式数字PCR
下载PDF
eDNA揭示调水对棘洪滩水库浮游植物的影响
3
作者 陈立国 万年新 +2 位作者 刘本文 刘国祥 张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8,共9页
引水已被广泛用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安全问题。然而,由于传统浮游植物监测的局限性,热点区域水体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并未得到很好的掌握。该研究以胶东调水工程重要的调蓄水库棘洪滩水库为例,利用环境DNA(eDNA)方法分析... 引水已被广泛用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安全问题。然而,由于传统浮游植物监测的局限性,热点区域水体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并未得到很好的掌握。该研究以胶东调水工程重要的调蓄水库棘洪滩水库为例,利用环境DNA(eDNA)方法分析调水对其浮游植物的影响。对棘洪滩水库全年22个浮游植物样品的16S rDNA V3-V4和18S rDNA V4区域进行扩增子测序。共检测出浮游植物182属种,其中蓝藻40属种,真核浮游植物142属种。与形态学方法相比,eDNA方法在检测纳米/微型浮游植物(尺寸<20μm)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调水显著影响了棘洪滩水库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调水导致棘洪滩水库蓝藻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升高,真核藻类多样性降低,加之理化因子剧烈变化,为引入的藻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态位,多种藻类尤其是蓝藻具有较强利用不同资源的能力,共同成为棘洪滩水库的优势种。管理部门要警惕这些粒径较小的优势浮游植物对水库水质可能造成的影响。该研究为调水管理和水质安全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调水 环境dna 多样性 棘洪滩水库
下载PDF
eDNA监测测序数据分析注释中参考数据库选择、指标阈值选择、目标数据准备的影响——以长江中游鱼类为监测目标
4
作者 许兰馨 杨海乐 +1 位作者 刘志刚 杜浩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43-1852,共10页
在基于宏条形码(meta-barcoding)的eDNA监测技术中,eDNA测序数据的分析和注释是决定监测结果判断和评估精准与否的基础,而参考数据库选择、指标阈值选择、目标数据准备是eDNA测序数据分析和注释中最为关键的3个技术环节。为厘清上述3个... 在基于宏条形码(meta-barcoding)的eDNA监测技术中,eDNA测序数据的分析和注释是决定监测结果判断和评估精准与否的基础,而参考数据库选择、指标阈值选择、目标数据准备是eDNA测序数据分析和注释中最为关键的3个技术环节。为厘清上述3个技术环节处理方案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江中游2组eDNA监测COI基因测序数据为分析对象,针对鱼类的检出进行3组实验来分别检验:1)不同参考数据库及物种注释算法对注释结果的影响;2)不同OTU聚类序列相似度和物种注释分类置信度(序列一致性和序列覆盖度)对注释结果的影响;3)目标数据中各物种不同序列丰富度对注释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Blast算法下,3个版本nt库注释出的物种基本一致(72%~78%),2个本地序列参考库注释出的物种也基本一致(91%~96%),这5个序列参考库注释出的物种52%~68%一致;nt库RDP Classifier算法注释出的物种覆盖95%以上Blast算法注释出的物种,并比Blast算法注释出的物种多151%~443%,多出的物种大都是错误注释,本地参考数据库RDP Classifier算法注释出的物种覆盖66%~85%的Blast算法注释出的物种,并存在数条只注释到科属的结果。2)OTU聚类序列相似度阈值,取值0.999比取值0.99获得的OTU多154%~209%,注释到鱼类的OTU多240%~490%;注释分类置信度阈值(Blast算法,序列一致性和序列覆盖度)从0.8到0.99注释获得的物种组成(94%以上)基本一致,OTU组成(83%以上)也基本一致,注释分类置信度阈值取0.7时注释获得的物种组成、OTU组成与取0.8及以上时注释获得的有较大差异。3)在OTU聚类序列相似度阈值为0.999、注释分类置信度阈值为0.9时,多序列数据注释所得鱼类物种数、OTU数最多,物种注释正确率最高(达81.49%),分别比单序列数据的多7%、215%和高5%。在具体eDNA测序数据的分析和注释中,可通过建立完善本地参考数据库、优化OTU聚类序列相似度和物种注释分类置信度(序列一致性和序列覆盖度)取值、增加目标数据的丰富度来提高注释结果的准确性,但受制于物种注释算法的局限性,物种注释错误和注释遗漏的问题可能将长期存在,物种注释正确率通常低于85%(基于COI基因的eDNA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鱼类 宏条形码 参考数据库 OTU聚类序列相似度 物种注释分类置信度 长江中游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fish communities using 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 and capture methods in a plateau Erhai Lake,China
5
作者 Hong CHEN Wanchao HE +4 位作者 Fenge YANG Li LIAO Chengjie YIN Yushun CHEN Longgen GUO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597-1608,共12页
Environmental DNA(eDNA)has been used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fish diversity analysis,which can greatly solve the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survey methodology.However,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on the actual monitoring a... Environmental DNA(eDNA)has been used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fish diversity analysis,which can greatly solve the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survey methodology.However,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on the actual monitoring accuracy of eDNA.In this study,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fish resources in Erhai Lake in Yunnan,SW China,by dividing the lake into three sectors according to habitat differences,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eDNA and traditional capture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analysis of eDNA results.A total of 27 fish species were detected by eDNA and traditional capture methods,including 20 and 19 fish species,respectively,and additional differences in fish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methods.The alpha diversity showed higher fish abundance and lower fish diversity by eDNA method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capture method,demonstrating that eDNA was not superior for use in fish diversity analysis.Fish community similar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community differences were generally significant for eDNA(P<0.05).RDA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fish communities monitored by the eDNA method.However,water temperature,aquatic plants,and water depth had significant(P<0.05)effects on fish communities in the traditional capture method,suggesting that eDNA results are insensitive to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Our results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NA in fish identification and the issues in quantification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apture methods.Therefore,combining eDNA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is a more effective method for analyzing eDNA metabarcoding,following which the protocols of both quantitative methods can be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regularity of eDNA qua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dna traditional capture method fish communities habitat differences Erhai Lake
下载PDF
基于eDNA宏条形码的草海沉积物蓝藻群落季节动态研究
6
作者 郭金 龙云川 +1 位作者 蒋娟 王汝斌 《贵州科学》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为监测贵州草海沉积物中蓝藻群落结构随季节的动态变化规律,分4个季节采集草海沉积物样品,利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蓝藻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4个季节中草海沉积物原核生物群落主要由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及变形菌门... 为监测贵州草海沉积物中蓝藻群落结构随季节的动态变化规律,分4个季节采集草海沉积物样品,利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蓝藻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4个季节中草海沉积物原核生物群落主要由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及变形菌门构成;蓝藻门在原核生物中的丰度占比为0.99%~5.69%,4个季节中的平均相对丰度为2.53%。在科分类阶元上,草海蓝藻主要有norank Chloroplast、Cyanobiaceae、念珠藻科(Nostocaceae)、Desertifilaceae、席藻科(Phormidiaceae)、微囊藻科(Microcystaceae)、细鞘丝藻科(Leptolyngbyaceae)、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伪鱼腥藻科(Pseudanabaenaceae)、蓝菌科(Cyanobacteriaceae)、聚球藻科(Synechococcaceae)。在属分类阶元上,蓝藻优势属主要为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双色藻属(Cyanobium)、念珠藻属(Nostoc)、浮丝藻(Planktothrix)、拟浮丝藻属(Planktothricoides)、微囊藻属(Microcystis)、微鞘藻属(Microcoleus)、拟圆孢藻属(Sphaerospermopsis)、Roseofilum属等。春夏季时草海有害蓝藻类群少,秋冬季时有害蓝藻类群占比较高;此外,秋冬季时蓝藻OTUs数、物种种类数及相对丰度均较春夏季高。这表明,秋冬季时草海蓝藻群落丰度高、物种丰富、有害类群多,水华风险不容小觑。在后续研究中可利用eDNA宏基因组方法监测湖泊藻类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基因动态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蓝藻群落 季节动态 环境dna
下载PDF
基于eDNA和形态学的九江市城市湖泊浮游动物分析
7
作者 杨蓓 蔡倩 +2 位作者 江嵩鹤 殷晓杰 刘祎 《江西水利科技》 2024年第4期288-294,共7页
利用环境DNA监测并量化水体中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水生生态学中关键的技术进步之一,该技术不仅提供快速准确的群落鉴定结果和物种多样性信息,还可以用于物种的相对丰度评估。浮游动物在水生食物链中起着能量和物质传递的作用,且能快速及时... 利用环境DNA监测并量化水体中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水生生态学中关键的技术进步之一,该技术不仅提供快速准确的群落鉴定结果和物种多样性信息,还可以用于物种的相对丰度评估。浮游动物在水生食物链中起着能量和物质传递的作用,且能快速及时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基于八里湖、赛城湖浮游动物的eDNA和形态学鉴定方法,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eDNA鉴定方法能比形态学鉴别出更多的类群,其具备鉴定深度更高的优势,但也存在误检假阳性风险;在生物多样性的表征上,两种方法结果存在部分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环境dna技术 城市湖泊 多样性
下载PDF
环境DNA(eD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8
作者 单秀娟 李苗 王伟继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29,共7页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是指从皮肤、黏液、唾液、精子、分泌物、卵、粪便、尿液、血液、根、叶、果实、花粉和腐烂体等释放出来的、普遍存在的、游离的DNA分子。环境DNA技术是指从环境样品(土壤、沉积物和水体等)中直接提取DN...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是指从皮肤、黏液、唾液、精子、分泌物、卵、粪便、尿液、血液、根、叶、果实、花粉和腐烂体等释放出来的、普遍存在的、游离的DNA分子。环境DNA技术是指从环境样品(土壤、沉积物和水体等)中直接提取DNA片段后利用测序技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环境DNA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水生生物调查方法,其主要被用来进行生物入侵的防治、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评价以及生物量的评估等。作者综述了环境DNA技术的发展历程、操作流程、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环境DNA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物种监测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评估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珠江中下游鱼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书礼 陈蔚涛 +4 位作者 武智 夏雨果 杨计平 李跃飞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通过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生物多样性,探索珠江中下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途径。2023年2月在珠江中下游设置了桂平、藤县、封开、德庆、肇庆和九江共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及过滤、eDNA提取、遗... 通过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生物多样性,探索珠江中下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途径。2023年2月在珠江中下游设置了桂平、藤县、封开、德庆、肇庆和九江共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及过滤、eDNA提取、遗传标记扩增及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等流程检测鱼类多样性。结果表明,6个采样点共检测出30种鱼类,隶属于4目10科27属,其中土著鱼类26种,外来种4种。较已有传统调查数据新检出2种鱼类:美丽沙鳅(Botia pulchra)和齐氏罗非鱼(Oceochromis zillii)。鱼类优势种为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尼罗罗非鱼(O.nilotica)、齐氏罗非鱼、南方波鱼(Rasbora steineri)和鲤(Cyprinus carpio)。根据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eDNA检测九江和桂平站点的鱼类多样性最高,藤县的最低。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eDNA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的多样性及分布,在实际应用中可将eDNA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数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edna) 鱼类多样性 珠江中下游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的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分析
10
作者 王丹丹 李欣 +1 位作者 宋洁 王旭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9-1560,共12页
【目的】基于环境DNA(eDNA)进行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分析,以验证eDNA技术应用于鱼类物种多样性监测的可行性,为鱼类群落动态监测、水域生态健康评估及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 【目的】基于环境DNA(eDNA)进行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分析,以验证eDNA技术应用于鱼类物种多样性监测的可行性,为鱼类群落动态监测、水域生态健康评估及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于2022年5—8月在鸭绿江流域(丹东段)设5个采样站点,进行4次环境样本采集,经eDNA抽提、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库对比注释后,通过R语言(4.1.2)、Tableau 2019.4和PRIMER 6.0等进行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多样性分析。【结果】在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5个采样站点共检测到67种鱼类,隶属于14目30科65属,其中,松江鲈和细鳞鲑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鲤、鲫、鳙、鲢、草鱼、鮻、武昌鱼、小黄鱼、光泽黄颡鱼、棘头梅童鱼和乌鳢等11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香鱼和东北七鳃鳗被列入《国家濒危动物名录》和《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石川哲罗鲑、鸭绿江茴鱼和花羔红点鲑被列入《中国东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鲤、鲫、鲢、草鱼、辽宁棒花鱼、马口鱼、东北雅罗鱼、泥鳅、香鱼、公鱼、大银鱼和杂色杜父鱼等在鸭绿江流域(丹东段)各采样站点组成相似,且均为相对丰度较高的优势物种,是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的优势鱼类群体。5个采样站点中,以东港站点的Chao1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最高,丹东站点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最低。【结论】基于eDNA技术检测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夏季鸭绿江流域(丹东段)鱼类的生态结构复杂且有波动,尤其是野生珍稀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亟待开展鸭绿江珍稀鱼类资源恢复工作,包括实施禁渔制度,重点研究特有濒危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以及加强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监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edna) 鱼类 生物多样性 鸭绿江流域(丹东段)
下载PDF
AeDNA:水生生物eDNA数据库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凯 方成池 +17 位作者 吴志刚 熊凡 俞丹 崔永德 张琪 王宝强 姜传奇 宋立荣 王洪铸 刘焕章 陈晓飞 凌海波 蔡俊雄 李涛 何舜平 缪炜 熊杰 曾宏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41-1747,共7页
环境DNA (eDNA)技术是一种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的新手段,完整和准确的参考序列库是eDNA技术应用于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当前,不同水生生物eDNA参考序列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同类群使用的标记基因不同且资源较为分散,部分参... 环境DNA (eDNA)技术是一种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的新手段,完整和准确的参考序列库是eDNA技术应用于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当前,不同水生生物eDNA参考序列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同类群使用的标记基因不同且资源较为分散,部分参考序列分类不准确,以及针对我国各类水体中水生生物eDNA参考序列不多等。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构建了水生生物eDNA数据库(AeDNA, http://aedna.ihb.ac.cn/)。AeDNA整合了DNA条形码和基因组两种类型参考序列。其中18S、28S、ITS、COΙ、12S、rbcL等各类DNA条形码60余万条,涉及2万余种鱼类、1万余种水生植物、1万余种底栖动物、1万余种浮游动物和1万余种浮游植物;基因组包含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基因组6199个及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和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所产生的物种基因组。涉及的生境有江、河、湖、海、冰川和温泉等各类水环境,尤其数据库构建团队贡献的6万余条参考序列,具有我国丰富的各类水体生境信息。总体来说, AeDNA是一个数据量大、类群覆盖全、准确性高且具有我国水生生物特色的综合性eDNA参考序列库,是水生态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基础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数据库 dna条形码 基因组 edna技术
下载PDF
环境DNA技术发展及其在长江流域水生生态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赵娜 杨刚 +4 位作者 吴祖立 宋超 熊敏思 赵峰 张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长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近年来,受人为干扰、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鱼类资源急剧衰退,全面了解该流域水生生态学信息、进行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环境DNA技术应运而生,其相比于传统调查方式更加高... 长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近年来,受人为干扰、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鱼类资源急剧衰退,全面了解该流域水生生态学信息、进行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环境DNA技术应运而生,其相比于传统调查方式更加高效、灵敏,应用领域更广;该技术的灵敏性使其非常适合于检测濒危物种、低密度物种入侵、瞬时和隐秘物种的存在,特别是当检测低密度物种的采样工作难以控制时,其敏感性、简便性和降低危害性的优势愈加显现出来。因此,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生物监测、群落生态学、古环境、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入侵等领域的研究。介绍了环境DNA定义、发展史、研究方法与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其在长江流域水生生态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环境DNA技术与环境RNA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革新以及新一代测序手段、大数据及机器智能技术多技术结合助力该领域研究的前景,以期为长江流域持续性生态学监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长江流域 生态学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梦 杨鑫 +5 位作者 王维 段聪 刘智皓 陈启亮 李英文 沈彦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6,共15页
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检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长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方法,为后期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基础... 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检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鱼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长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方法,为后期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研究于2021年3月在保护区重庆段共设置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eDNA捕获及提取、PCR扩增及测序和数据库对比分析等环境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来检测鱼类的多样性组成。结果表明保护区重庆段6个采样点中共检测出74种鱼类(不包括未鉴定到种水平的3属),隶属于6目16科52属,其中国家级保护鱼类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0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1种,外来物种8种。鲤属(Cyprinus)、鲫属(Carassius)、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和黄颡鱼属(Tachysurus)在各采样点均被检测到且为优势种。各样点鱼类组成的Alpha和Beta多样性的各项指数差异不大,表明保护区鱼类的生态结构较为均衡和稳定。总体上,在现阶段的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监测中,可根据监测任务的需要,将环境DNA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结合使用,用于快速调查长江流域鱼类的多样性组成及分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鱼类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下载PDF
eDNA监测方法标准化框架及未来图景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海乐 张辉 杜浩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共20页
eDNA(environmental DNA)是指从环境样品(水体、土壤、沉积物、空气、混合物等)中提取的DNA,是各种生物的DNA混合物,区别于传统从单物种样品中提取的DNA。eDNA监测是指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用物种特异性引物或特定DNA metabarcoding引... eDNA(environmental DNA)是指从环境样品(水体、土壤、沉积物、空气、混合物等)中提取的DNA,是各种生物的DNA混合物,区别于传统从单物种样品中提取的DNA。eDNA监测是指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用物种特异性引物或特定DNA metabarcoding引物对其进行扩增测序、分类学分析、相对丰度分析、功能预测等,以监测环境中是否存在某特定物种,或者获得环境中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等相关信息。eDNA监测主要应用在特定物种监测检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生态系统过程分析评估等领域。eDNA监测可以应用在陆地、水体、空气、器物表面、生物(内)表面等任何有可能存在不确定DNA的场景。因为eDNA监测的非侵入性、灵敏检出、大类群检出、易标准化方法与结果、低人力物力时间成本、结果可核查等特点,未来很有希望发展成为一种常规的物种监测、群落功能预测、生态过程分析的方法,对象可涵盖所有生境条件下的所有生物类群。但要实现这个图景,需要从普遍性和特殊性层面完成eDNA监测技术链条中10个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化:样品重复数设计、采样时间设计、采样点设计、采样方法设计、样品前处理、样品保存、扩增引物选择、DNA提取扩增测序分析程序、序列比对注释、监测结果后评估。目前来看,10个环节的标准化基本不存在理论上的困难,并且一部分支撑标准化的研究已经启动,甚至一部分标准化的组织工作已在推进,在未来数年内有望完成关键知识、关键数据的积累,推动eDNA监测成为长期性周期性常规生态监测内容,支撑渐行渐近的数据驱动型科学研究和生态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生物信息 生物多样性监测 标准化
下载PDF
黄海中国对虾环境DNA(eDNA)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4
15
作者 钱瑭毅 王伟继 +2 位作者 李苗 单秀娟 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共9页
准确掌握物种分布和种群动态是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然而,对某些种群规模小或生活史复杂的物种进行监测的难度很大。近年来,环境DNA技术快速兴起,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物种监测、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生物量评价等领域。为了解冬季中国对虾(Fe... 准确掌握物种分布和种群动态是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然而,对某些种群规模小或生活史复杂的物种进行监测的难度很大。近年来,环境DNA技术快速兴起,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物种监测、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生物量评价等领域。为了解冬季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越冬洄游过程中的分布情况,2019年12月在黄海中南部采集表、中、底3个水层水样,检测其中中国对虾的eDNA,并对表层沉积物进行室内实验。结果显示,中国对虾eDNA在自然水体中呈现特殊的垂直分布规律:底层浓度高,表层浓度低,这一规律与中国对虾生活习性相关;表层沉积物会在外力作用下再悬浮,并向周围释放eDNA,对水体造成较大程度影响,本研究将采集到的表层沉积物分为3个实验组,3个实验组最大释放量分别为1624.06、3453.34和1143.24 copies/L,沉积物对水体的影响持续1周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中国对虾 分布规律 表层沉积物 生物量评估
下载PDF
水生生物环境DNA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标准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谷思雨 陈凯 +13 位作者 金小伟 李文攀 陈晓飞 熊晶 汤敏喆 姜传奇 熊杰 李涛 张琪 崔永德 曾宏辉 何舜平 王业耀 缪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3-1458,共16页
水生态系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生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研究水体演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水生态健康的关键。传统水生生物调查和监测通常采用形态学方法,但其存在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标准化和自动化及费时... 水生态系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水生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研究水体演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水生态健康的关键。传统水生生物调查和监测通常采用形态学方法,但其存在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标准化和自动化及费时耗力等缺陷。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简称eDNA)技术是一种通过监测环境中存在的DNA片段来识别特定生物物种的方法,可以实现基于水体中DNA分子进行水生生物的鉴定和监测,为水生生物的常态化监测提供了一个准确、便捷、可标准化和自动化实施的方案。文章介绍了eDNA技术的基本原理,总结回顾了eDNA技术从萌芽到广泛科研应用的发展历史和过程,介绍了基于eDNA的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等各类水生生物鉴定监测技术;阐述了eDNA技术在保护种、入侵种及生物类群监测和水生态评估等各领域的应用;分析了eDNA技术当前面临的物种参考序列数据库不完善等各类挑战;提出了通过优化完善数据库、样品采集方法、评价指标和参数、样品保藏、数据分析和存储等来推动eDNA技术标准化和自动化,以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基于eDNA技术当前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在我国水体结合专业形态分类鉴定开展水生生物eDNA技术标准化监测的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技术 标准化 水生生物监测 宏条形码测序技术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edna数据库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的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燕山 孙晶莹 +6 位作者 朱明胜 李大命 唐晟凯 钟立强 张增 王超群 沈冬冬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6,共11页
基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开展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并结合传统形态学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初步探索eDNA技术在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太湖16个点位共检出鱼类8目20科47属54种,其中鲫、蒙古鲌和刀鲚丰度相对较高;e... 基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开展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并结合传统形态学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初步探索eDNA技术在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太湖16个点位共检出鱼类8目20科47属54种,其中鲫、蒙古鲌和刀鲚丰度相对较高;eDNA与传统形态学调查共同检出鱼类37种,占eDNA检出鱼类序列总数的91.89%;eDNA检出的鱼类中有45种鱼类在太湖鱼类志中有记载,占检出鱼类序列数的95.09%;2种方法得出的鱼类多样性指数均为太湖东部和太湖南部相对较高、太湖北部和太湖西部相对较低,太湖鱼类的生态类型(洄游性、栖息水层和食性)也高度一致;eDNA技术单个频次检出的鱼类物种数和单个点位的种类检出数均高于传统形态学方法,检出效率较高。综上,eDNA技术可用于鱼类资源调查,且在鱼类物种检出效率上优于传统形态学,与传统检测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增加监测调查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 鱼类多样性 (宏)条形码技术 太湖
下载PDF
一种水环境eDNA提取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18
作者 黎慧 阚霞 +2 位作者 魏宁 邵晨 王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9期108-110,115,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实用的水样环境DNA提取方案。[方法]采用滤膜法和沉淀法对2个不同大小的水域进行eDNA提取并对所获得的eDNA进行PCR扩增。其中,滤膜法设置50、100、200 mL 3个水样体积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沉淀法设置10、20、40 mL 3个水... [目的]建立高效实用的水样环境DNA提取方案。[方法]采用滤膜法和沉淀法对2个不同大小的水域进行eDNA提取并对所获得的eDNA进行PCR扩增。其中,滤膜法设置50、100、200 mL 3个水样体积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沉淀法设置10、20、40 mL 3个水样体积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结果]大型水塘水样经滤膜法处理后获得的eDNA浓度更高;小型水池采用滤膜法和大型水塘采用沉淀法处理水样后经PCR检测可获得更明显的扩增结果。[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滤膜法和沉淀法可用于不同水环境eDNA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提取 水环境 滤膜法 沉淀法
下载PDF
淡水鱼类环境DNA宏条形码引物的筛选及其在千岛湖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严 童璐 +4 位作者 胡文静 李志力 郝雷 刘其根 胡忠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9,共13页
基于环境DNA(eDNA)技术的鱼类多样性监测方法因具有灵敏度高、对目标生物无伤害以及成本低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eDNA方法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宏条形码引物的选择,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鱼类环境DNA宏条形码引物,但较少有... 基于环境DNA(eDNA)技术的鱼类多样性监测方法因具有灵敏度高、对目标生物无伤害以及成本低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eDNA方法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宏条形码引物的选择,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鱼类环境DNA宏条形码引物,但较少有研究综合评估这些引物的检出效果。本研究评估了来自COI、Cytb、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的29对鱼类e DNA宏条形码引物(包括本研究设计的2对和从国内外文献中引用的27对引物),首先基于计算机模拟PCR(in silico PCR)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其中效果较好的17对引物开展了更进一步的验证,结果显示:计算机模拟PCR结果良好的引物在进行高通量测序时并非全部表现良好,表明引物的筛选不能仅仅依靠计算机模拟PCR;具有更长扩增片段长度的宏条形码引物并没有获得理想中更好的扩增效果,表现效果好的引物大多是扩增片段长度处于200~300 bp之间的引物;相对于COI和Cytb而言,12S rRNA引物与16S rRNA引物均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适宜作为鱼类环境DNA宏条形码而用于鱼类多样性研究;同时,鉴于当前的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尚不完备以及不同引物的特性不同,使用多对引物将大大增加物种的检出概率和e DNA研究的可信性。本研究展示了eDNA在评估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潜力,有助于将来的鱼类eDNA研究,从而为鱼类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 dna宏条形码 生物多样性 计算机模拟PCR 引物 千岛湖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的长江中华鲟分布特征探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权 杜浩 +2 位作者 王洁 邵芸 闫振广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长江流域的旗舰物种,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华鲟无损化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环境DNA(eDNA)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在不直接观察或捕获生物体的情况下对物种进行检测。从文...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长江流域的旗舰物种,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华鲟无损化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环境DNA(eDNA)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在不直接观察或捕获生物体的情况下对物种进行检测。从文献中筛选出可以用于检测中华鲟eDNA的特异性引物,于2020年9月在长江中下游选取4个中华鲟常出现的区域,进行各断面立体式采样;提取16个点位的e DNA,使用筛选得到的引物对中华鲟进行eDNA的检测,以探究中华鲟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成功筛选到1组可以检测中华鲟eDNA的引物,使用该引物成功检测到包括中华鲟在内的长江4种鲟类的eDNA,共计测得约300万条鲟类序列。依据测序结果分析不同断面检测到的中华鲟eDNA的差异,发现宜昌江段断面的中华鲟eDNA最多,洞庭湖口断面最少,且表层和底层水体的中华鲟eDNA检出也有显著差异。筛选得到的引物可以用于中华鲟eDNA的检测,中华鲟e DNA的检测结果与中华鲟的历史调查和洄游特征较为吻合。不同水深条件中华鲟eDNA的检出量有显著差异,表明在今后的调查中采用混合或者立体采样可以更加全面地进行中华鲟eDNA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特异性引物 环境dna 操作分类单元 长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