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eystone design perforator island flap in facial defect reconstruction 被引量:7
1
作者 Soo Yeon Lim Chi Sun Yoon +1 位作者 Hyun Gun Lee Kyu Nam Kim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10期1832-1847,共16页
Facial defect coverage is a common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reconstructive surgery.There are many methods for facial defect reconstruction,and reconstructive surgeons should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on a case... Facial defect coverage is a common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reconstructive surgery.There are many methods for facial defect reconstruction,and reconstructive surgeons should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on a case-by-case basis to achieve both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improvement.Among various options for facial reconstruction,the local flap technique is considered the best reconstructive modality to provide good tissue matches of color and texture,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l goal of reconstruction(replacement of like-with-like).Keystone design perforator island flap(KDPIF),devised by Behan in 2003,has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fields of reconstructive surgery in the past decade due to its design simplicity,robust vascular supply,and reproducibility.Several studies have reported KDPIF reconstruction of facial defects,such as large parotid defects,small-to-moderate nasal defects,and eyelid defects.However,KDPIF has been used relatively less in facial defects than in other body regions,such as the trunk and extremities.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n organized overview of facial KDPIF reconstruction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KDPIF,modifications,physiology,mechanism of flap movement,consideration of facial relaxed skin tension lines and aesthetics,surgical techniques,clinical applications,and precautions for successful execution of KDPIF r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ystone design perforator island flap Reconstructive surgery Facial defects AESTHETICS Plastic surgery flap surgery
下载PDF
Design of axial flaps with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technique for repairing deep wounds of heels
2
作者 黎洪棉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05年第3期215-215,共1页
To report the methods and effect of axial pattern flap on lower limb in repairing deep wounds of heels by using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technique so as to solve the ever before problems that the vessel can n... To report the methods and effect of axial pattern flap on lower limb in repairing deep wounds of heels by using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technique so as to solve the ever before problems that the vessel can not be displayed in designing axial flap.Methods Suitable axial flaps on lower limb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wounds.There were 25 flaps including 10 cases of the distal-based sural neurovascular flap,nine medial sole flap and six medial leg flap.All the axial pattern flaps were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design ways before operation;then,CDFI appliance with high resolution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starting spot,exterior diameter,trail and length of the flap’s major artery.The flaps were re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DFI and transferred to cover the wounds.In the meantime,both the results of operation and examination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major artery’s starting spot,exterior diameter,trail and anatomic layers were displayed clearly,in consistency with the results of operation.The flaps survived completely and recovered well,with perfect appearance,color and arthral function.Conclusion CDFI is a simple,macroscopic and atraumatic method for designing the axial pattern flap on lower limb,can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evidence for preoperative determination of flap transplantation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10 refs,4 figs,2 ta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ign of axial flaps with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technique for repairing deep wounds of heels
下载PDF
Analysis of non-symmetrical flapping airfoils 被引量:2
3
作者 W.B.Tay K.B.Lim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33-450,共18页
Simulations have been done to assess the lift, thrust and propulsiv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types of non-symmetrical airfoils under different flapping configurations. The variables involved are reduced frequency, Str... Simulations have been done to assess the lift, thrust and propulsiv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types of non-symmetrical airfoils under different flapping configurations. The variables involved are reduced frequency, Strouhal number, pitch amplitude and phase angl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variables more efficiently,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s us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is applied.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variables and shape of the airfoil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lift, thrust, and efficiency. By using non- symmetrical airfoils, average lift coefficient as high as 2.23 can be obtained. The average thrust coefficient and efficiency also reach high values of 2.53 and 0.61, respectively. The lift production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airfoil's shape while thrust production is influenced more heavily by the variables. Efficiency falls somewhere in between. Two-factor interac- tions are found to exist among the variables. This shows that it is not sufficient to analyze each variable individually. Vorticity diagrams are analyzed to explain the results obtained. Overall, the S1020 airfoil is able to provide relatively good efficiency and at the same time generate high thrust and lift force. These results aid in the design of a better ornithopter's w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pPING Non-symmetrical design ofexperiments Ornithopter AIRFOIL
下载PDF
前臂梭形皮瓣在口腔颌面部中、小型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晓高 邓华 何倩婷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73-477,共5页
目的:改良传统前臂皮瓣的设计方式,探索直接关闭前臂供区缺损的方法。方法:收集25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及非肿瘤术后的颌面部缺损患者,设计前臂梭形皮瓣进行修复重建。对于颌面部中型缺损,将梭形皮瓣对折缝合,术后前臂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目的:改良传统前臂皮瓣的设计方式,探索直接关闭前臂供区缺损的方法。方法:收集25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及非肿瘤术后的颌面部缺损患者,设计前臂梭形皮瓣进行修复重建。对于颌面部中型缺损,将梭形皮瓣对折缝合,术后前臂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25例前臂梭形皮瓣,术后仅1例出现皮瓣坏死,其余全部成活。术后随访皮瓣外形适宜,恢复良好。前臂供区无需植皮,术后愈合良好,瘢痕小。患者对前臂供区美观度的主观评价调查问卷平均值8.56分,术后患者未出现手部运动或功能障碍。25例患者中,满意24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6%。结论:应用前臂梭形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术后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皮瓣制备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术后可直接拉拢缝合前臂供区,无需植皮,创伤小,术后手部及腕关节运动功能正常;而且术后瘢痕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皮瓣 梭形皮瓣 供区关闭 皮瓣设计
下载PDF
一种单反馈通道振荡射流激励器设计
5
作者 孙启翔 王万波 +2 位作者 黄勇 王勋年 潘家鑫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I0001,共14页
为了设计一种有利于分离控制的振荡射流激励器,选取单反馈通道的形式,重点研究第二喉道与扩张段参数对射流振荡特性与偏转襟翼分离控制效果的影响,并总结几何参数设计依据,完成激励器设计并对比了其与典型激励器的分离控制效果。结果表... 为了设计一种有利于分离控制的振荡射流激励器,选取单反馈通道的形式,重点研究第二喉道与扩张段参数对射流振荡特性与偏转襟翼分离控制效果的影响,并总结几何参数设计依据,完成激励器设计并对比了其与典型激励器的分离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反馈段参数应使射流在混合段扩张部分的偏角最大;混合段参数应使射流附着于混合段壁面;第二喉道应使射流向流场中均匀传递动量,其过小或过大均会减小射流偏角并导致射流向流场中传递动量不均匀;扩张段扩张角应增大至刚好不阻挡射流偏转,过大会使扩张段内射流发生不对称附着现象;增大出口高度可以增大射流偏移量,但其过大会延长射流在扩张段两侧的停滞时间。不同激励器的分离控制效果对比表明,采用自主设计激励器时的偏转襟翼减阻量是采用典型激励器时的3.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射流 单反馈通道 分离控制效果 激励器设计 偏转襟翼
下载PDF
四连杆铰链襟翼机构方案设计分析与优化
6
作者 郭仕贤 柴啸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4年第10期36-40,共5页
最新的大型宽体客机均采用了新型铰链襟翼形式,国内缺乏对铰链襟翼具体结构连接设计和驱动载荷分析方面的研究。为了使气动方案更好地落实到具体机构方案中,开展了四连杆铰链襟翼机构方案设计,包含运动副设计、机构参数设计,进行了机构... 最新的大型宽体客机均采用了新型铰链襟翼形式,国内缺乏对铰链襟翼具体结构连接设计和驱动载荷分析方面的研究。为了使气动方案更好地落实到具体机构方案中,开展了四连杆铰链襟翼机构方案设计,包含运动副设计、机构参数设计,进行了机构传载分析。建立了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综合权衡驱动器位置、襟翼驱动点位置、驱动摇臂的长度和连杆的长度等参数对驱动载荷进行优化,优化后驱动载荷降低了约14%。襟翼机构设计方案确保了气动方案与结构方案的匹配性和可实现性,可指导国内自主开展铰链襟翼机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升装置 四连杆机构 襟翼 机构设计 驱动载荷分析
下载PDF
仿鸟类扑翼飞行器研究进展
7
作者 赵晓伟 曾东鸿 +1 位作者 占英 宝音贺西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4年第4期1-15,共15页
仿生扑翼飞行器有着优异的气动性能和灵活的飞行能力,在军民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学者们在原理样机研制、扑翼气动机理、驱动机构、飞行控制等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从总体设计方法、驱动机构设计与优化、气动机理等方面... 仿生扑翼飞行器有着优异的气动性能和灵活的飞行能力,在军民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学者们在原理样机研制、扑翼气动机理、驱动机构、飞行控制等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从总体设计方法、驱动机构设计与优化、气动机理等方面综述了仿鸟类扑翼飞行器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首先,从扑翼总体设计方法入手,总结了仿鸟类扑翼飞行器仿生构型,归纳了总体设计参数估算方法;其次,综述了多种构型曲柄连杆机构在扑翼驱动中的应用与优缺点;接着总结了扑翼气动机理研究的实验方法与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扑翼气动算法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在计算成本和准确度方面的优劣情况;最后,对仿鸟类扑翼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针对原理样机研制过程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翼飞行器 仿生构型 总体设计 驱动机构 气动机理
下载PDF
仿生扑翼结构优化设计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8
作者 徐涛 丁长涛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针对目前飞行器结构复杂、效率低下及动作单一等问题,设计一种新型仿生扑翼飞行机构,仅通过单驱动装置即可实现机构扑翼的扑动、折叠、扭转等运动。依据生物尺度率设计扑翼机构的结构尺寸并对机构参数进行优化;通过SolidWorks构建仿生... 针对目前飞行器结构复杂、效率低下及动作单一等问题,设计一种新型仿生扑翼飞行机构,仅通过单驱动装置即可实现机构扑翼的扑动、折叠、扭转等运动。依据生物尺度率设计扑翼机构的结构尺寸并对机构参数进行优化;通过SolidWorks构建仿生三维模型并基于ANSYS Workbench对扑翼机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扑翼齿轮组、曲柄、主翼杆等主要部件的总形变、应力、等效应变及主、副翼动力学运动参数,为仿生样机研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器 仿生扑翼 结构设计 动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仿蝙蝠飞行器扑翼结构设计与运动仿真
9
作者 王智森 张春涛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2-65,71,共5页
基于大耳蝙蝠飞行时翅膀的飞行姿态和运动轨迹,对翅膀结构进行简化处理,模仿设计了一种二自由度的仿蝙蝠飞行器扑翼,能够实现上下扑动和收放动作。借助MATLAB/UG软件完成扑翼尺寸参数求解、结构三维建模、关键节点运动轨迹生成及上下扑... 基于大耳蝙蝠飞行时翅膀的飞行姿态和运动轨迹,对翅膀结构进行简化处理,模仿设计了一种二自由度的仿蝙蝠飞行器扑翼,能够实现上下扑动和收放动作。借助MATLAB/UG软件完成扑翼尺寸参数求解、结构三维建模、关键节点运动轨迹生成及上下扑动机构和收放机构的运动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节点角位移变化曲线连续不间断,未出现角度突变,不会造成瞬时冲击,翼尖关节之间运动不产生干涉,验证了扑翼运动的可行性,同时为后续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蝙蝠飞行器 扑翼 结构设计 运动仿真
下载PDF
某型发动机外部调整片优化设计
10
作者 张向前 张文林 +1 位作者 何明清 胡正红 《教练机》 2024年第3期27-31,共5页
本文以某发动机外部调整片为设计优化对象,结合科研试飞结果,对外部调整片飞行中的载荷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裂纹及脱开故障原因。在外部调整片损伤原因定位基础上,针对外部调整片受力薄弱环节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采用仿真对比分析方... 本文以某发动机外部调整片为设计优化对象,结合科研试飞结果,对外部调整片飞行中的载荷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裂纹及脱开故障原因。在外部调整片损伤原因定位基础上,针对外部调整片受力薄弱环节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采用仿真对比分析方法论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调整片 主动片 从动片 优化设计
下载PDF
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定位导板的临床应用
11
作者 许立明 张一博 +2 位作者 乃吉拜·莫敏 李娇阳 凌彬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4期280-286,共7页
目的 探讨3D打印固定式定位导板在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的精准定位方法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由于颌骨... 目的 探讨3D打印固定式定位导板在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的精准定位方法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由于颌骨缺损需行腓骨肌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的患者14例。导板组(7例)采用CTA结合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患者双下肢并定位穿支血管位置,数字化设计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定位导板,将导板的两端设计为固定端,上方一端固定于膝关节,下方一端固定于踝关节,3D打印完成导板;对照组(7例)采用常规手持式多普勒进行术前定位。比较两组皮瓣制取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定位穿支血管的差异、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术后供区外形满意度及下肢功能评定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导板组的制取皮瓣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穿支血管定位及术后供区外形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皮瓣并发症、LE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技术的腓骨肌皮瓣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的定位准确性更好,采用膝关节和踝关节固定点,能更有效地稳定导板位置,避免软组织偏移,提高了定位精准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皮瓣 穿支血管 固定式定位导板 数字化设计 3D打印 CT血管造影 颌骨缺损 重建功能性外科
下载PDF
腹部带蒂皮瓣设计改进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天新 吕松岑 +3 位作者 关德宏 韩竹 李贵东 夏双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 探讨传统腹部带蒂皮瓣切取后 ,皮瓣供区创面的闭合方法。 方法 按设计切取下腹带蒂皮瓣(供移位皮瓣 )后 ,以皮瓣蒂左右为起点分别以弧线向两侧延长切口至髂前上棘 ,通过分离形成可向移位皮瓣供区创面移动的对侧和同侧腹壁皮瓣 ... 目的 探讨传统腹部带蒂皮瓣切取后 ,皮瓣供区创面的闭合方法。 方法 按设计切取下腹带蒂皮瓣(供移位皮瓣 )后 ,以皮瓣蒂左右为起点分别以弧线向两侧延长切口至髂前上棘 ,通过分离形成可向移位皮瓣供区创面移动的对侧和同侧腹壁皮瓣 (供覆盖腹壁创面皮瓣 ) ,通过此皮瓣向相对应方向推移 ,闭合供移位皮瓣创面。 1998年 9月~2 0 0 3年 9月临床应用 12例 ,男 5例 ,女 7例。急诊手术 4例 ,择期手术 8例。病程 2 8~ 6 2 d。皮肤缺损为 7cm× 11cm~12 cm× 13cm。 结果 经皮瓣设计改进 12例 ,均一期闭合移位皮瓣供区创面 ,12例皮瓣全部成活。 1例覆盖腹壁创面皮瓣 (皮瓣对侧 )尖端坏死 ,范围 1.5 cm× 2 .0 cm,经换药后痊愈 ,其余供覆盖创面皮瓣均 期愈合。 结论 应用改进设计的腹部带蒂皮瓣 ,可免除较大皮瓣创面的植皮手术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皮瓣 创面 临床应用 腹部 腹壁 移位 闭合 坏死 移动
下载PDF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郭晓波 苏薇洁 +2 位作者 朱文 马忠超 章一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92-995,共4页
目的采用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观察疗效并总结皮瓣特点和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接受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36例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修复部位、皮瓣设计、... 目的采用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观察疗效并总结皮瓣特点和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接受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36例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修复部位、皮瓣设计、手术过程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皮瓣特点及手术要点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 36例患者中,皮肤和软组织缺损位于手背区24例,虎口区、手掌区和拇指区各4例。皮瓣面积最小为4 cm×5 cm,最大为10 cm×14 cm;血管蒂长度3.0~7.5 cm;穿支数量11~15支12例,5~10支20例,1~4支4例;术后36例皮瓣全部成活,成活率100%;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选择,其穿支出现率稳定、手术可操作性强、皮瓣成活率高,合理的皮瓣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 皮瓣设计 皮肤和软组织缺损 手部
下载PDF
2种切开翻瓣法拔除下颌智牙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锦泉 欧阳可雄 +3 位作者 张清彬 周苗 杨子楠 朴正国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24-227,共4页
目的 :比较2种不同切开翻瓣法拔除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患者400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200例,采用远中切口翻瓣法;B组200例,采用常规角形切口翻瓣法,观察2组病例拔牙时间、干槽症发生率、... 目的 :比较2种不同切开翻瓣法拔除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患者400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200例,采用远中切口翻瓣法;B组200例,采用常规角形切口翻瓣法,观察2组病例拔牙时间、干槽症发生率、术后疼痛、面部肿胀、开口受限等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手术时间比B组长。术后第3天,A组面部肿胀及开口受限均较B组轻,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无显著差异。术后第7天,2组术后疼痛、面部肿胀及开口受限无显著差异。结论:远中切口法翻瓣较角形切口法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肿胀及开口受限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生牙 拔牙术 翻瓣术
下载PDF
增强CT辅助设计带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曾昂 乔群 +4 位作者 方柏荣 贾懿 张海林 朱琳 潘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26-1428,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采用增强CT辅助设计带蒂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08年3月,7例患者接受增强CT辅助设计的带蒂DIEP皮瓣移位修复手术。女5例,均为先天性无阴道;男2例,均... 目的探讨术前采用增强CT辅助设计带蒂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08年3月,7例患者接受增强CT辅助设计的带蒂DIEP皮瓣移位修复手术。女5例,均为先天性无阴道;男2例,均为阴茎阴囊Paget’s病。年龄18~62岁。术前患者均行增强CT扫描检查,寻找腹壁下动脉的粗大穿支血管。术中根据寻找结果进行皮瓣设计。2例修复阴囊阴茎缺损,5例完成阴道再造。皮瓣切取范围为15cm×7cm~22cm×5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7例术前共选出10支理想穿支血管,直径均>1.5mm。其中4例1支,3例2支。术中证实穿支血管走行与增强CT检查完全吻合。术后7例皮瓣均顺利成活。6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Paget’s病患者术后7d出现邻近阴囊切口糜烂,并部分坏死,予间断换药后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2例诉术侧下腹部牵扯不适,7d后自行缓解。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0个月,平均4.5个月。无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1例Paget’s患者希望再次手术改善阴茎外形。结论增强CT辅助DIEP皮瓣设计,不仅能提高皮瓣的安全性,还能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设计 增强CT
下载PDF
双叶皮瓣设计中的数学原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代辉 张奎洪 +1 位作者 王振明 郑家伟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1期31-35,共5页
双叶皮瓣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皮瓣,通过对双叶皮瓣设计中的数学原理的探讨,找出双叶皮瓣各部分及与原发缺损间的数量关系,为临床应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结论:(1)双叶皮瓣的设计中心与旋转轴心是两个点,两点间的最大距离等于缺损半... 双叶皮瓣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皮瓣,通过对双叶皮瓣设计中的数学原理的探讨,找出双叶皮瓣各部分及与原发缺损间的数量关系,为临床应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结论:(1)双叶皮瓣的设计中心与旋转轴心是两个点,两点间的最大距离等于缺损半径;(2)双叶皮瓣与缺损长轴间设计夹角与皮瓣实际旋转角度不一致,理论上当设计夹角为90°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设计原理 双叶皮瓣
下载PDF
仿生飞行器非定常气动优化设计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6
17
作者 肖天航 罗东明 +2 位作者 郑祥明 昂海松 吉爱红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7,共8页
从气动建模、设计变量参数化和优化方法策略等方面,论述了仿生飞行器非定常气动优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总结了不同优化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发展趋势和未来的研究重点,为进一步开展仿生飞行器气动优化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扑翼 非定常气动 优化设计 仿生飞行器
下载PDF
滑车上动脉超声检查与解剖对照在皮瓣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晓峰 胡建群 +2 位作者 查月琴 过云 练慧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25-1628,共4页
目的:研究滑车上动脉(STA)的超声检查和解剖学特征,以指导前额部皮瓣设计。方法:对15例正常受试者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STA的外径、走行特征,对7具成人尸体进行STA的解剖学研究,记录其外径、走行方式及与软组织的层次关系。结果:15例正... 目的:研究滑车上动脉(STA)的超声检查和解剖学特征,以指导前额部皮瓣设计。方法:对15例正常受试者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STA的外径、走行特征,对7具成人尸体进行STA的解剖学研究,记录其外径、走行方式及与软组织的层次关系。结果:15例正常受试者组的STA(30支)均能很好的显示,起点处的外径为(1.20±0.17)mm,距前额正中线的距离为(1.40±0.16)cm,发出后有26支向上内走行;7具尸体组STA(14支)有12支可正常显示,起点处的外径为(1.28±0.22)mm,距前额正中线的距离为(1.33±0.14)cm,发出后有10支向上内走行。2组间在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TA的位置相对较为恒定,但也存在变异,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其特征,可很好地指导前额部皮瓣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车上动脉 超声检查 解剖 皮瓣设计
下载PDF
微扑翼飞行器的尺度律研究与仿生设计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岚 方宗德 +1 位作者 侯宇 吴立言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613-1617,共5页
通过分析飞行动物扑翼飞行中的各种物理参量对飞行特性的影响,得出了能为微扑翼飞行器设计所利用的规律。根据几何相似原理,利用基于量纲的尺度分析从本质上揭示了扑翼飞行中各种物理参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发现,几何尺度对微扑翼飞... 通过分析飞行动物扑翼飞行中的各种物理参量对飞行特性的影响,得出了能为微扑翼飞行器设计所利用的规律。根据几何相似原理,利用基于量纲的尺度分析从本质上揭示了扑翼飞行中各种物理参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发现,几何尺度对微扑翼飞行器在翼展、翼面积、翼载荷、展弦比和扑翼频率等总体设计参数的影响趋势和对飞行动物相应物理量的影响趋势一致,但在具体量值上有所差异。根据扑翼飞行动物统计分析得到的尺度律设计并制作出了实际可飞的微扑翼飞行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飞行器 扑翼 仿生设计 尺度律 几何相似
下载PDF
基于CFD方法对微型扑翼翼型设计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谢辉 宋文萍 宋笔锋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7-233,共7页
基于CFD方法从扑翼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扑翼的外形进行深入的研究。使用基于广义无限插值理论的代数网格生成方法开发适合扑翼运动的三维结构N-S动网格,并应用有限体积法结合双时间推进技术求解预处理后的低速三维非定常N-S方程,完成了对... 基于CFD方法从扑翼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扑翼的外形进行深入的研究。使用基于广义无限插值理论的代数网格生成方法开发适合扑翼运动的三维结构N-S动网格,并应用有限体积法结合双时间推进技术求解预处理后的低速三维非定常N-S方程,完成了对低速扑翼绕流的数值模拟。通过与文献算例的比较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文献[8]中介绍的一种混合翼型的相关参数变化对扑翼气动特性的影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翼设计 动网格 预处理 N-S方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