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alescence separation of oil water emulsion on amphiphobic fluorocarbon polymer and silica nanoparticles coated fiber-bed coalescer 被引量:4
1
作者 Qian Zhang Lei Li +2 位作者 Lixia Cao Yanxiang Li Wangliang L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8期29-37,共9页
Discharging untreated oily wastewater into the environment disrupts the ecological balance,which is a global problem that requires urgent solutions.Superhydrophilic and superoleophilic fibrous medium(FM)effectively se... Discharging untreated oily wastewater into the environment disrupts the ecological balance,which is a global problem that requires urgent solutions.Superhydrophilic and superoleophilic fibrous medium(FM)effectively separated oil–water emulsion as it was hydrophobic underwater.But its separation efficiencies(SEs)first increased to 98.9%,then dropped to 97.6%in 10 min because of oil-fouling.To tackle this problem,FM deposited with 0%–10%silica nanoparticle(NPsFMs),then coated by fluorocarbon polymer(X-[CH_(2)CH_(2)O]nCH_(2)CH_(2)O-Y-NH-COOCH_(2)C4F9)(FCNPs FMs),was used to enhance its roughness and regulate its initial wettability to improve the anti-fouling property.FCFM and FCNPs FMs were hydrophobic and oleophobic in air and oleophobic underwater.Their water contact angles,oil contact angles and oil contact angles were 115.3°–121.1°,128.8°–136.5°,and 131.6°–136.7°,respectively,meeting the requirement of 90°–140°for coalescence separation.FCNPs FM-5 had the best separation performance with a constant value of 99.8%in 10 min,while that of FCNPs FM-10 slightly decreased to 99.5%.Theoretical released droplet(TRD)diameter,calculated by the square root of the product of pore radius and fiber diameter,was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alescence performance.Analyzed by two ideal models,TRD diameter and fiber diameter showed a parabola type relationship,proving that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was a collaborative work of wettability,pore size and fiber diameter.Also,it explained the SEs reduction from FCNPs FM-5 to FCNPs FM-10 was revelent to the three parameters.Moreover,FCNPsFMs effectively separated emulsions stabilized by cationic surfactant CTAB(SEs:97.3%–98.4%)and anionic surfactant SDBS(SEs:91.3%–93.4%).But they had an adverse effect on nonionic surfactant Tween-80 emulsion separation(SEs:94.0%–71.76%).Emulsions made by diverse oils can be effectively separated:octane(SEs:99.4%–100%),rapeseed oil(SEs:97.3%–98.8%),and diesel(SEs:95.2%–97.0%).These findings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designing novel materials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by coalescence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water separation fluorocarbon polymer Amphiphobic COALESCENCE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Self-crosslinked Fluorocarbon Polymer Emulsion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by the Method of 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立军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9年第4期631-636,共6页
Using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butyl acrylate(BA) and hexafluorobutyl acrylate(HFBA) as main raw materials, we prepared self-crosslinked fluorocarbon polymer emulsion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via soap-free em... Using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butyl acrylate(BA) and hexafluorobutyl acrylate(HFBA) as main raw materials, we prepared self-crosslinked fluorocarbon polymer emulsion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via 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hen the conception of particle design and polymer morphology was adopted. Moreover, the influence of mole ratio of BA to MAA, pH value on the oligomer was studie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added amount of oligomer, self-crosslinked monomer and HFBA, mass ratio of BA to MMA,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initiator on the polymeriz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duct, were investigated and optimized.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fluorocarbon polymer emulsion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ested with FTIR, TEM, MFT and contact angle and water absorption of the latex fil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preparing fluorocarbon polymer emulsion are as follows: for preparing the oligomer, tool ratio of BA to MAA is equal to 1.0 : 1.60, and pH value is controlled within the range of 8.0 and 9.0; for preparing fluorocarbon polymer emulsion, the added amount of oligmer[P(BA/MANa)] is 6%; mass ratio of BA to MMA is 40 " 60; the added amount of self-crosslinked monomer is 2%, the added amount of HFBA is 15 %;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80 ℃; the mixture of potassium persulfate and sodium bisulfite is used as the initiator. The film-forming stability of the fluorocarbon polymer emul- s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atex film, which is prepared with the 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re better than that pre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core-shell structure self-crosslinkage fluorocarbon polymer emulsion
下载PDF
STUDIES ON THE PERMEABILITY OF P VC/EBBA OVERLAPPED ULTRATHIN COMPOSITE MEMBRANES MODIFIED BY PLASMA-POLYMERIZATION WITH FLUOROCARBON MONOMERS
3
作者 傅秀城 金熹高 梶山千里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24-131,共8页
The PVC/EBBA ultrathin composite membranes with thickness of about 100 nm were prepared by spreading the solution on water surface. The overlapped composite membrane showed a characteristic aggregation structure in wh... The PVC/EBBA ultrathin composite membranes with thickness of about 100 nm were prepared by spreading the solution on water surface. The overlapped composite membrane showed a characteristic aggregation structure in which the polymer matrix exists as a three-dimensional spongy network and the liquid crystal domains werc observed. Tne surface modification for the overlapped membranes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plasma-polymerization with the monomers of fluorocarbon compounds. Both Arrhenius plots of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for oxygen ((?)_O_2) in the membrane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T_(KN) of EB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brane Gas Permeation Liquid crystal Plasma polymerization Surface modification fluorocarbon compound.
下载PDF
硅烷改性氟代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其氟碳涂层表面性能 被引量:8
4
作者 马丽 安秋凤 +1 位作者 许伟 胡海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15-919,共5页
在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将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与丙烯酸月桂酯(LA)、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及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MS)在水相进行乳液共聚,合成了一种硅烷改性氟代聚丙烯酸酯(DLHM)乳液。用红外光谱(IR)... 在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将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与丙烯酸月桂酯(LA)、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及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MS)在水相进行乳液共聚,合成了一种硅烷改性氟代聚丙烯酸酯(DLHM)乳液。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透射电镜(TEM)等对DLHM的结构及乳液的物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定。再将DLHM乳液制备成氟碳涂层,考察温度、乳液用量对涂层表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LHM乳液具有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131 nm、Zeta电位为-24.09 mV。当固化温度为150℃、乳液用量为25 g时,所得涂层性能最佳,与水的接触角达128°,表现出良好的拒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代聚丙烯酸酯 乳液聚合 氟碳涂层 拒水 建筑用化学品
下载PDF
丙烯酸酯化学改性含氟聚合物涂料的新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毛淑才 张会平 +1 位作者 瞿金清 陈焕钦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68-71,共4页
评述了两类丙烯酸酯化学改性含氟聚合物涂料的新进展,即氟化丙烯酸酯单体与不含氟单体的共聚物以及丙烯酸酯单体对含氟共聚物的改良物。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提高高耐候性含氟聚合物涂膜的防粘污性能,发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预测此... 评述了两类丙烯酸酯化学改性含氟聚合物涂料的新进展,即氟化丙烯酸酯单体与不含氟单体的共聚物以及丙烯酸酯单体对含氟共聚物的改良物。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提高高耐候性含氟聚合物涂膜的防粘污性能,发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预测此类涂料服务年限的方法,确定乳胶粒结构与单体间比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 含氟聚合物 化学改性 氟碳涂料 种子共聚合
下载PDF
新型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于娇 赵萌 +3 位作者 李慧 陆雯 粟小理 韩哲文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21,共5页
全氟辛酸盐(PFOA)类表面活性剂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但也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已经逐渐被限制和禁止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目设计合成了满足当前环保要求的全氟己基乙酸盐类(APHA)表面活性剂,并对其结构和表面性... 全氟辛酸盐(PFOA)类表面活性剂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但也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已经逐渐被限制和禁止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目设计合成了满足当前环保要求的全氟己基乙酸盐类(APHA)表面活性剂,并对其结构和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新型阴离子含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明显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PFOA类表面活性剂。另外,以所制备的全氟己基乙酸铵作为含氟乳化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甲基丙烯酸甲酯(DFHMA/MMA)的乳液聚合反应,通过对反应动力学、乳液粒径及乳液稳定性的研究,表明该含氟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效果,能够作为PFOA的替代品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乳液聚合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纳米SiO_2改性核壳型含羟基氟碳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云普 高敬民 +2 位作者 李玉峰 顾生玖 张发爱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7-21,共5页
利用纳米SiO2胶体、(甲基)丙烯酸及其酯、有机氟单体、反应性乳化剂、含羟基单体等合成了可常温交联的氟碳乳液,考察了超声波频率对纳米SiO2胶体分散效果的影响;纳米SiO2胶体添加量、单体加入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以及反应温度、聚合... 利用纳米SiO2胶体、(甲基)丙烯酸及其酯、有机氟单体、反应性乳化剂、含羟基单体等合成了可常温交联的氟碳乳液,考察了超声波频率对纳米SiO2胶体分散效果的影响;纳米SiO2胶体添加量、单体加入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以及反应温度、聚合工艺等因素对乳液合成的影响,并对乳液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乳液合成 单体 核壳型 改性 合成 羟基 氟碳 乳液性能 胶体
下载PDF
短氟碳链拒水拒油整理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袁艳华 张锦盼 +3 位作者 朱玉赢 孙弋 钱小康 李战雄 《印染》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18,共6页
以1H,1H,2H,2H-全氟辛醇、丙烯酸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制得1H,1H,2H,2H-全氟辛基丙烯酸酯(TFOA),再将其与丙烯酸十八酯(SA)、丙烯酸丁酯(BA)以及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进行乳液共聚,制备了一种短氟碳链拒水拒油整理剂。将整理剂应用于... 以1H,1H,2H,2H-全氟辛醇、丙烯酸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制得1H,1H,2H,2H-全氟辛基丙烯酸酯(TFOA),再将其与丙烯酸十八酯(SA)、丙烯酸丁酯(BA)以及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进行乳液共聚,制备了一种短氟碳链拒水拒油整理剂。将整理剂应用于棉织物的拒水拒油整理,通过XPS测试研究其表面结构。整理后棉纤维表面褶皱消失,变得平整光滑。TG测试分析表明,棉织物的热稳定性得到改善。棉织物整理后对水的接触角最大为144.6°,拒水效果可达100分,拒油等级可达4级,表明共聚物乳液整理后的棉织物拒水拒油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水拒油整理 含氟共聚物 短氟碳链 乳液聚合 棉织物
下载PDF
常温常压等离子体氟碳纳米颗粒膜表征 被引量:2
9
作者 郭颖 周荣铭 张菁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4-117,共4页
通过介质阻挡放电在大气压条件下进行等离子体聚合,获得了氟碳聚合物薄膜。并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以及静滴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等测试方法研究了膜的化学结构、表面物理形态与放电条件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聚... 通过介质阻挡放电在大气压条件下进行等离子体聚合,获得了氟碳聚合物薄膜。并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以及静滴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等测试方法研究了膜的化学结构、表面物理形态与放电条件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膜是一种由纳米颗粒堆积而成的多孔膜。通过选择控制放电的功率、时间以及单体的流量,可以得到含FC或FCO官能团的聚合物膜。经该聚合物涂层后的棉织物具有超级拒水拒油性能,比表面能可降为2.429×10-2J/m2,而且透湿指数为0.9997,涂层后织物透湿性几乎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纳米颗粒膜 等离子体聚合 氟碳化合物 憎水性 涂层
下载PDF
含氟苯丙无皂乳液的合成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宁姣姣 安秋凤 +2 位作者 马丽 吴婧 许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5-1020,共6页
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将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丙烯酸(AA)与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含氟苯丙无皂乳液(BSAD)。通过IR、TEM、粒度仪及Zeta电位分析仪表征了乳液主组分结构、乳胶粒形貌、粒径分布... 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将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丙烯酸(AA)与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含氟苯丙无皂乳液(BSAD)。通过IR、TEM、粒度仪及Zeta电位分析仪表征了乳液主组分结构、乳胶粒形貌、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并考察了丙烯酸钠、引发剂APS、DFMA的用量及反应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并将该乳液与纳米TiO2等复配制备了氟碳涂料。结果表明,当丙烯酸钠质量分数为12%,APS质量分数为1%,反应温度为78℃时,乳液性能最佳,此时凝胶率为0.8%,耐水性大于168 h,单体转化率为97.1%;当DFMA质量分数为25%时,涂膜疏水性最佳,水接触角达到113°,吸水率为6.4%;制得的氟碳涂料的附着力、硬度、耐水性等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苯丙乳液 无皂乳液聚合 氟代聚丙烯酸酯 氟碳涂料 粘合剂
下载PDF
射频溅射法制备氟碳高分子膜的泛黄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崇正 路建军 +1 位作者 王东 齐宏进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8-11,共4页
为改善射频溅射法制备的防水透湿涂层的外观和拒水性 ,对涤纶织物基底上的溅射氟碳高分子膜的泛黄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颜色光学中测定色差的方法对泛黄程度作了定量测试 ,得出不同功率、工作压力和靶距与膜的泛黄程度间的关系 ,测试结... 为改善射频溅射法制备的防水透湿涂层的外观和拒水性 ,对涤纶织物基底上的溅射氟碳高分子膜的泛黄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颜色光学中测定色差的方法对泛黄程度作了定量测试 ,得出不同功率、工作压力和靶距与膜的泛黄程度间的关系 ,测试结果表明 ,泛黄程度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溅射法 制备 防水透湿织物 氟碳高分子膜 泛黄 颜色光学 色差测定 涤纶织物
下载PDF
氟碳改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絮凝机理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睿 王映月 +3 位作者 土瑞香 马兰 宋博 郭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6,31,共7页
以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TFEMA)为疏水单体,丙烯酰胺(AM)为主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阳离子单体,以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复合引发剂,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合成了共聚物P(AM-DMC-TFEMA);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 以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TFEMA)为疏水单体,丙烯酰胺(AM)为主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阳离子单体,以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复合引发剂,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合成了共聚物P(AM-DMC-TFEMA);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环境扫描电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上清液透过率以及Zeta电位的测试考察了该共聚物P(AM-DMC-TFEMA)对硅藻土悬浮液的絮凝效果并结合絮凝剂的分子结构以及絮凝剂的作用理论,对共聚物P(AM-DMC-TFEMA)的絮凝机理做出了解释。结果表明,在阳离子单体含量为30%,疏水单体含量为15%,特性黏数为627.05mL/g,投加量为16mg/L时,该聚合物对硅藻土的絮凝效果最优,上清液透过率可达到97.31%。并且与实验室合成的PAM与P(AM-DMC)相比,该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 氟碳改性 自由基胶束聚合 硅藻土
下载PDF
碳氟化合物等离子体聚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茂堂 陈捷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29-134,共6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碳氟等离子体聚合物研究的新进展,主要包括3个方面:(1)碳氟化合物的等离子体聚合反应历程;(2)碳氟等离子体聚合物的结构表征,着重介绍了电子能谱在表征其结构中的应用;(3)碳氟等离子体聚合物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 碳氟化合物 等离子体 聚合 XPS
下载PDF
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氟碳聚合物乳液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立军 史鸿鑫 +1 位作者 武宏科 项菊萍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1-337,共7页
通过低聚物形成、种子乳液制备和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制备自交联氟碳聚合物乳液,由实验优化配方和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自交联氟碳聚合物乳液的较佳条件是:n(BA)∶n(MAA)=1.0∶1.60,低聚物P(BA/MANa)用量为6%... 通过低聚物形成、种子乳液制备和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制备自交联氟碳聚合物乳液,由实验优化配方和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自交联氟碳聚合物乳液的较佳条件是:n(BA)∶n(MAA)=1.0∶1.60,低聚物P(BA/MANa)用量为6%,m(BA)∶m(MMA)=40∶60,自交联单体加量为2%,丙烯酸六氟丁酯用量为15%,反应温度为80℃,引发体系为过硫酸钾与亚硫酸氢钠的混合物.通过FTIR、TEM、MFT、乳胶膜的接触角和吸水率等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检测,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制备的氟碳聚合物乳液,其成膜稳定性和乳胶膜性能均优于用常规法制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核壳结构 自交联 氟碳聚合物乳液
下载PDF
核壳型叔碳改性氟丙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玉峰 祝晶晶 于周茂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3,3,共3页
氟碳丙烯酸酯(氟丙)乳液是水乳胶涂料的主要成膜物质之一。为了提高其耐水性、附着力等性能,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将叔碳酸酯(VC)和氟碳丙烯酸酯(FA)功能单体引入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制备了核壳型叔碳改性氟丙乳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红... 氟碳丙烯酸酯(氟丙)乳液是水乳胶涂料的主要成膜物质之一。为了提高其耐水性、附着力等性能,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将叔碳酸酯(VC)和氟碳丙烯酸酯(FA)功能单体引入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制备了核壳型叔碳改性氟丙乳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耐水性、附着力等对乳液及乳胶膜进行了测试表征,并考察了氟碳单体用量、叔碳单体加料方式及用量、核壳质量比对乳液聚合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氟碳单体用量为8%,叔碳单体加入壳中且用量为6%,核壳质量比为1∶1时,制备的乳液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乳胶膜接触角可达105.5°,吸水率仅为3.7%,附着力为1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丙乳液 核壳型 改性 叔碳酸酯 乳液聚合
下载PDF
磁场对PET表面碳氟等离子体改性的影响Ⅱ.磁场位形与PET表面改性的关系
16
作者 张亮 王建祺 胡建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9-81,共3页
研究了不同磁场条件下碳氟等离子体对涤纶(PET)表面改性的影响,通过变角X光电子能谱(XPS)方法研究改性后PET表面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并探讨了磁场对碳氟等离子体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磁场存在的条件下,碳氟等离... 研究了不同磁场条件下碳氟等离子体对涤纶(PET)表面改性的影响,通过变角X光电子能谱(XPS)方法研究改性后PET表面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并探讨了磁场对碳氟等离子体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磁场存在的条件下,碳氟等离子体处理PET的表面结构和性质的变化,依赖于磁场的强度而不是磁场的分布;磁场强度的增强,导致了改性后PET表面F/C比的提高及等离子体聚合或刻蚀程度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氟等离子体 磁场 聚合 刻蚀 PET 改性 XPS
下载PDF
核壳型叔碳氟碳共聚乳液的制备
17
作者 李玉峰 朱月红 +1 位作者 于周茂 王宏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1期64-67,共4页
以叔碳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物为核,有机氟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物为壳,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得了核壳型叔碳氟碳共聚乳液。讨论了乳化剂量、引发剂量、反应温度、恒温时间等对乳液聚合的影响,并对乳液进行了接触角、透射电镜... 以叔碳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物为核,有机氟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物为壳,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得了核壳型叔碳氟碳共聚乳液。讨论了乳化剂量、引发剂量、反应温度、恒温时间等对乳液聚合的影响,并对乳液进行了接触角、透射电镜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85℃,恒温时间为2 h,w(乳化剂)=3.5%,w(引发剂)=0.3%,制备的核壳型乳液性能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乳液 叔碳 氟碳 种子乳液聚合
下载PDF
磁场对PET表面碳氟等离子体改性的影响(Ⅰ)
18
作者 张亮 王玉 +1 位作者 王建祺 胡建芳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64-67,共4页
利用变角XPS方法研究不同磁场条件下碳氟等离子体对PET表面的改性,并探讨了磁场对碳氟等离子体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磁场强度的增加,碳氟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发生从聚合区域向刻蚀区域过渡的转折点向CF4含量低的方向移动;碳氟... 利用变角XPS方法研究不同磁场条件下碳氟等离子体对PET表面的改性,并探讨了磁场对碳氟等离子体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磁场强度的增加,碳氟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发生从聚合区域向刻蚀区域过渡的转折点向CF4含量低的方向移动;碳氟混合气体等离子体的不同作用区域的特征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氟等离子体 变角XPS 磁场 聚合 PET
下载PDF
短链含氟丙烯酸酯拒水拒油剂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钱海洪 杜金梅 +2 位作者 傅佳佳 王文聪 王鸿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28,共7页
以含氟丙烯酸酯(C_4F)、丙烯酸十八酯(S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丙烯酸丁酯(BA)为共聚单体,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短链含氟共聚物乳液。通过红外光谱测试表明各聚合单体参与了聚合反应,且反应完全;X射线电子能谱显示聚合物乳胶... 以含氟丙烯酸酯(C_4F)、丙烯酸十八酯(S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丙烯酸丁酯(BA)为共聚单体,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短链含氟共聚物乳液。通过红外光谱测试表明各聚合单体参与了聚合反应,且反应完全;X射线电子能谱显示聚合物乳胶膜表面存在C、O、F元素;热重分析和粒径分布说明制备的乳液固含量高,稳定性良好。探讨了阳离子-非离子乳化剂的配比、含氟单体用量、聚合温度对乳液稳定性、棉织物拒水拒油效果影响。结果显示,当阳离子与非离子乳化剂的质量比为1:4时乳液具有最佳稳定性,C4F与SA摩尔比为2∶1时,织物达到最优拒水拒油性能,其θ_(water)=157°,θ_(olive oil)=148°,θ_(hexadecane)=128°。经30次洗涤后,织物仍有较好的拒水拒油效果,说明GMA的加入可提高其耐水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 短氟碳链 细乳液聚合 棉织物 拒水拒油整理
下载PDF
新型季铵盐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冷新建 赵方家 +3 位作者 温乐斐 宋鹏宇 刘波儿 李慧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3-38,53,共7页
以六氟环氧丙烷三聚体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制备了2,5-二(三氟甲基)-3,6-二氧杂-全氟-1-壬酰胺基丙基二甲基丁基溴化铵(FOAB)。通过1H NMR、19F-NMR表征了FOAB的结构,且测试了FOAB的表面张力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新型季铵盐型氟碳... 以六氟环氧丙烷三聚体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制备了2,5-二(三氟甲基)-3,6-二氧杂-全氟-1-壬酰胺基丙基二甲基丁基溴化铵(FOAB)。通过1H NMR、19F-NMR表征了FOAB的结构,且测试了FOAB的表面张力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新型季铵盐型氟碳表面活性剂FOAB具有优异的表面性能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另外,从六氟环氧丙烷三聚体出发制备了一种含氟单体(FOE),并将FOAB作为乳化剂应用于该单体的乳液聚合中,实验发现FOAB的乳化效果极佳,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碳表面活性剂 季铵盐 表面张力 乳液聚合 合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