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Forest Vegetation and Its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Value in Fuxian Lake Drainage Area in Yunnan Province 被引量:5
1
作者 艾建林 温庆忠 陶晶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10期58-61,共4页
By using French SPOT5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to contrast on the spot,the forest vegetation in Fuxian Lake basin was categorized into 23 forest types,6 vegetation subtypes,5 vegetation types,and the areas were ... By using French SPOT5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to contrast on the spot,the forest vegetation in Fuxian Lake basin was categorized into 23 forest types,6 vegetation subtypes,5 vegetation types,and the areas were respectively calculated.The tree species structure and the coverage degree of every kind of forest vegetation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vegetation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conservation amount of forest in Fuxian Lake basin was 137.50×106 t/a,and the soil conservation value was 622.30×106 yuan/a.Moreover,the water source conservation value was 506.84×106 yua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xian lake Forest vegetation area Soil conservation value Water source conservation value China
下载PDF
Purification Effect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Treating River Water Flowing from Phosphate Mine Areas into Fuxian Lake
2
作者 WANG Lin KE Fan +2 位作者 FENG Mu-hua SUN Pei-shi ZHU Hui-xi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2年第7期38-41,共4页
[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discussing the purification effect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treating river water flowing from phosphate mine areas into Fuxian Lake. [Method] The running parameters of the constructe... [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discussing the purification effect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treating river water flowing from phosphate mine areas into Fuxian Lake. [Method] The running parameter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s were investigated for one year, and the purification effect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treating the sewage from phosphate mine areas was analyzed. [Result] With the aid of the constructed wet- land, the average removal rates of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CODcr were 52%, 32% and 54%, and the removal effects were best when the designed hydraulic load was 0.67 m3/( m2 · d). Running stably for six years, the constructed wetlands had advantages of no power, low resistance and high removal rate. [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ed wetlands reduced the load of pollutants from phosphate mine areas into Fuxian Lake effectivelv, which Dlav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rotection of water aualitv of Fuxian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xian lake Dongda River Phosphate removing Constructed wetlands China
下载PDF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of turbidity current sediments from Fuxian Lake of Yunnan Province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earthquakes
3
作者 李杰森 宋学良 +3 位作者 孙应伦 张子雄 宋一得 刘刚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9年第1期93-98,共6页
This paper has advanced a new method for determining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ts object of study is lake sediment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represented by susceptibility. The purpose is extracti... This paper has advanced a new method for determining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ts object of study is lake sediment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represented by susceptibility. The purpose is extracting historic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s from lake sediment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urbidity current sediments initiated by the earthquake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s round Fuxian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xian lake turbidite sedimentati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historical earthquake
下载PDF
Two new species of Sellaphora(Bacillariophyta) from a deep oligotrophic plateau lake,Lake Fuxian in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艳玲 METZELTIN Ditmar 龚志军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160-1165,共6页
We describe two new species of Sellaphora from Lake Fuxian, Ytmnan Plateau, China. Based on both ligh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se species are described as S. yunnanensis sp. nov. and S. sinensis sp. nov. ... We describe two new species of Sellaphora from Lake Fuxian, Ytmnan Plateau, China. Based on both ligh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se species are described as S. yunnanensis sp. nov. and S. sinensis sp. nov. The primary features of S. yunnanens& are: elliptical to linear-elliptical valves with broadly rounded ends, straight filiform raphe, almost straight central endings and small, slightly expanding central pores, small central area, symmetrical or slightly asymmetrical central nodule. The primary features of S. sinensis are: elliptical valves, obtusely rounded ends, similar raphe and axial area, transapically less expanded central area, larger, elliptical central nodule. We compare these species to those of a similar shape and morph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DIATOM lake fuxian new species Sellaphora Yunnan Plateau
下载PDF
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工程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核算
5
作者 马巍 李必琼 +3 位作者 杨凡 徐志雄 陈晶 罗跃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7,148,共10页
抚仙湖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源头型深水湖泊,湖岸陡峭,岸滩不发育,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质一旦被污染将很难恢复。近年来受流域内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驱动影响,抚仙湖水位持续降低、河湖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湖... 抚仙湖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源头型深水湖泊,湖岸陡峭,岸滩不发育,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质一旦被污染将很难恢复。近年来受流域内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驱动影响,抚仙湖水位持续降低、河湖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湖泊水质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因此,2017年针对入湖污染负荷占比最大且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的抚仙湖北岸片区实施了集截污、调蓄、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清水置换、湿地补水建设于一体的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工程,并将1179.09亩农田改建为调蓄带湿地。从实施效果来看,调蓄带工程2018—2021年期间减少的TN、TP入湖负荷量分别为245.84 t、28.99 t,调蓄带对抚仙湖北岸片区农田面源负荷削减率均超过81%;从生态调蓄带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贡献大小来看,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湿地水质净化>湖滨湿地补水>水资源回用>清洁水资源置换;从调蓄带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持续提升来看,水资源回用和清洁水资源替换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面源污染 入湖污染物 减排效益 生态调蓄带 抚仙湖
下载PDF
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溶解氧分层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秀锦 牛远 +3 位作者 吴亚丽 王平 段友爱 余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6-1014,共9页
深水湖泊特有的“表水层-温跃层-深水层”的热力学分层结构,决定了湖内溶解氧(DO)的垂直分布和混合交换,影响着湖内生态系统的健康.然而,目前对于深水湖泊耗氧与复氧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对高原深水湖泊的研究更为缺乏... 深水湖泊特有的“表水层-温跃层-深水层”的热力学分层结构,决定了湖内溶解氧(DO)的垂直分布和混合交换,影响着湖内生态系统的健康.然而,目前对于深水湖泊耗氧与复氧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对高原深水湖泊的研究更为缺乏.为此,本研究于2021年1月-2022年2月进行了分层采样和逐月监测,探究了典型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的溶解氧分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抚仙湖热力学分层周期分为两期,即分层期和非分层期.分层期为3月下旬至11月上旬,混合期为11月下旬至3月上旬.②在湖泊热力学分层的驱动下,湖内DO垂直分层明显.表水层DO浓度年内变化范围为6.67~8.64 mg/L,而温跃层和深水层DO最低浓度分别可降至3.15和1.26 mg/L.③抚仙湖不同水层DO浓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及效应占比不同.表水层DO受到水温、光合作用、大气复氧和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温跃层DO主要受分层强度和浮游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深水层DO主要受分层强度、有机质沉降分解、沉积物有机质分解的影响.研究显示,抚仙湖底层水体长期处于厌氧状态,由此带来的湖泊生境的改变以及底部营养盐释放的风险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深水湖泊 抚仙湖 溶解氧(DO) 驱动因素 混合模式 富营养化
下载PDF
生态塘-潜表流复合人工湿地对抚仙湖入湖河流水质净化效应及途径 被引量:1
7
作者 苏孟白 王克勤 +3 位作者 宋娅丽 胡淳 王帅兵 赵昌彬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2-585,共14页
为探明人工湿地在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和高原湖泊及临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效用,本研究以尖山河流域生态塘-潜表流复合人工湿地11级功能区和4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6场典型降雨后各功能区污染物负荷、一个刈割周期内植... 为探明人工湿地在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和高原湖泊及临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效用,本研究以尖山河流域生态塘-潜表流复合人工湿地11级功能区和4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6场典型降雨后各功能区污染物负荷、一个刈割周期内植物各器官及其对应土壤的氮磷含量,分析其氮磷积累量、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的变化特点,深入探讨系统对不同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应及途径.结果表明:①生物沉砂塘对悬移质的沉积率范围为27.75%~55.00%,且逐级递减,系统对面源污染物的去除率在44.40%~78.87%之间,末端分区效果更为显著.②植物根区土壤作用(贡献率为59%~74%)是人工湿地氮去除的主要途径,植物吸收转化(贡献率为32%~42%)是磷去除的主要途径,在高污染负荷输入条件下悬移质削减率及污染物净化效应更优.③人工湿地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和株内迁移能力具有阶段性,氮、磷元素富集系数(分别为2.29~3.53、1.07~2.92)均大于1且向上迁移活跃,有利于修复环境污染.④单位面积氮磷去除速率均表现为表流湿地>潜流带状湿地,最优植物配置分别为再力花+旱伞草和香蒲+旱伞草.研究显示,合理调配土壤与植物比例及组合,高效利用不同植物配置路线对元素的敏感差异性,对入湿水体进行预处理和采用多功能、多塘系结合的人工湿地设计可稳定发挥水质净化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生态塘-潜表流串联模式 水质净化 面源污染 抚仙湖
下载PDF
抚仙湖水柱支链四醚膜脂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田小青 张虎才 孙惠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766-5775,共10页
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的寡营养深水湖泊抚仙湖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区流域表土、湖泊表层沉积物以及水柱悬浮颗粒物(SPM)样品,分析所有样品一年周期内不同深度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化合物(brGDGTs)的组成与时空分布,同时分析环境因子如... 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的寡营养深水湖泊抚仙湖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区流域表土、湖泊表层沉积物以及水柱悬浮颗粒物(SPM)样品,分析所有样品一年周期内不同深度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化合物(brGDGTs)的组成与时空分布,同时分析环境因子如何影响brGDGTs的时空分布,如水温(WT),溶解氧(DO)和pH值.旨在从实时观测的视角来探寻湖泊中brGDGTs的分布对环境因子动态变化的响应,从而为利用brGDGTs指标进行古温度定量重建过程中的可靠性判别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brGDGTs主要为抚仙湖内源产生,土壤与河流输入对湖泊brGDGTs贡献较少.抚仙湖温跃层与氧跃层均出现在约水深40m处,浮游植物生物量总浓度随季节的变化与湖水中brGDGTs总浓度随季节的变化具有类似的趋势.BrGDGTs各化合物的浓度与相对丰度均随时间与深度共同变化,并在湖下层浓度达到最高,其中6-甲基brGDGTs含量最丰富,且brⅢa’,MBT’,MBT’_(6ME)与溶解氧浓度强相关,说明溶解氧通过显著影响6-甲基brGDGTs的分布从而影响水柱brGDGTs的时空分布,抚仙湖中细菌来源的brGDGTs生物母源的生长显著受控于湖泊中溶解氧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brGDGTs 时空分布 溶解氧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抚仙湖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
9
作者 刘路阳 王珺 刘阳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8期175-179,共5页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流域生态资源丰富,但存在潜在环境风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常用于分析流域生态敏感性。为了保护抚仙湖,有必要建立评价因子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软件分析...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流域生态资源丰富,但存在潜在环境风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常用于分析流域生态敏感性。为了保护抚仙湖,有必要建立评价因子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软件分析抚仙湖流域生态敏感性,得到生态敏感性分区的面积比例,确定抚仙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区域。分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占流域面积的26.79%,属于重点保护区;高敏感区占比仅为2.01%,应限制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的干扰;中敏感区占比为13.26%,开发前应专门进行可行性论证;低敏感区占比为27.48%,可进行适度开发;不敏感区占比为30.46%,可进行多用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流域 生态敏感性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下载PDF
原生态视域下抚仙湖“抗浪鱼”的饮食记忆
10
作者 朱和双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4-44,共11页
明代有大量的汉族移民转徙到云南,作为“瘴药”流传的抚仙湖“鲌鲜鱼”受到了朝野的普遍关注。在《康熙字典》收入“??鱼”这个固定概念前,“海蛆”“石穴鱼”“洞鱼”及“糠郎鱼”“蜣蜋鱼”“蜣螂鱼”“康郎鱼”“漮?鱼”“鱇?鱼”等... 明代有大量的汉族移民转徙到云南,作为“瘴药”流传的抚仙湖“鲌鲜鱼”受到了朝野的普遍关注。在《康熙字典》收入“??鱼”这个固定概念前,“海蛆”“石穴鱼”“洞鱼”及“糠郎鱼”“蜣蜋鱼”“蜣螂鱼”“康郎鱼”“漮?鱼”“鱇?鱼”等读音相近的概念都是“抗浪鱼”的代名词。除少量鲜鱼被用于烹制菜肴外,绝大多数都被制成了小鱼干待售。清代以赵士麟为代表的滇籍仕宦阶层扭转了“??鱼”的整体评价,并将其独特性不厌其烦地增添到华夏饮食的记忆空间。民国时期,试制罐头的构想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最终实现了标准化的企业生产。到20世纪90年代,抗浪鱼消费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 抚仙湖 抗浪鱼 传统制法 饮食记忆
下载PDF
抚仙湖叶绿素a的生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11
作者 刘镇盛 王春生 +2 位作者 倪建宇 朱根海 周怀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773-1780,共8页
2001年5月、8月和9月,对云南抚仙湖水体、沉积物、沉积物与水界面的叶绿素a,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细胞密度的分布和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浓度。结果表明,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存在着明... 2001年5月、8月和9月,对云南抚仙湖水体、沉积物、沉积物与水界面的叶绿素a,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细胞密度的分布和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浓度。结果表明,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真光层中的动态变化尤其显著,且光照强度对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起主导作用。在观测的3个不同季节中,表层叶绿素a浓度,秋季最高,平均为(2.27±0.12)μg/dm3;春季次之,为(1.85±0.20)μg/dm3;夏季最低,为(1.38±0.15)μg/dm3。分析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表明磷是抚仙湖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沉积物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浓度在表层和次表层较高,并随沉积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浮游植物的分析表明,硅藻门的小环藻是抚仙湖沉积物中叶绿素a的主要来源。而上覆水中叶绿素a浓度与真光层叶绿素a浓度相当的原因,则可能是由水底微型藻类的再悬浮和浮游植物的沉降聚集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浮游植物 生态分布 抚仙湖
下载PDF
云南抚仙湖近现代环境变化的沉积物粒度记录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小雷 杨浩 +2 位作者 赵其国 王轶虹 魏荣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6-782,共7页
通过对云南抚仙湖沉积物柱芯样品的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的测试,确定了过去129年的湖泊连续沉积序列。利用210PbCRS计年模式,计算出每个样品深度所对应的年代,与137Cs时标计年法比较存在一定的偏差,分析了两种计年方法存在差异性的原... 通过对云南抚仙湖沉积物柱芯样品的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的测试,确定了过去129年的湖泊连续沉积序列。利用210PbCRS计年模式,计算出每个样品深度所对应的年代,与137Cs时标计年法比较存在一定的偏差,分析了两种计年方法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根据抚仙湖的湖区特点,对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分析。抚仙湖柱芯的粘土(<4μm)、细粉砂(4~16μm)和粗粉砂(16~63μm)含量分别占约36%,44%和18%。粒度参数根据矩值法求得,平均粒径(值)为6.48~7.92,分选系数So为1.27~1.42,偏度SKD分布范围在-0.18~0.04之间。将整个柱芯的计年结果与粒度特征相结合,自1878年以来,抚仙湖的环境演化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自然演化阶段,人为扰动阶段,人为改造阶段,后期治理阶段。人类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对湖泊环境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210Pb ^137Cs) 沉积物粒度 抚仙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抚仙湖无机污染物化学背景值及动物体内致突变性评定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蕊芳 金志玉 +11 位作者 孔祥生 吴玉平 李玉兰 贺维顺 杨儒道 康云华 吴世芳 方建华 马松科 唐庆国 陈晓春 罗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9-103,共5页
为了比较抚仙湖不同区域的水质及其致突变性,从抚仙湖周围水域采取7个样点的水样。用电感耦合氩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水样中的无机污染物作定性和定量分析。另外使用蝌蚪(Bufobufoandrewsi)红细胞微核试验检测抚仙湖... 为了比较抚仙湖不同区域的水质及其致突变性,从抚仙湖周围水域采取7个样点的水样。用电感耦合氩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水样中的无机污染物作定性和定量分析。另外使用蝌蚪(Bufobufoandrewsi)红细胞微核试验检测抚仙湖水样的致突变性。结果显示:禄冲采样点水样带有微核的红细胞率增高,表明这个点水样有致突变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水质 水机污染物 蝌蚪微核试验 致突变性
下载PDF
抚仙湖、洱海、滇池浮游藻类功能群1960s以来演变特征 被引量:33
14
作者 董静 李根保 宋立荣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5-742,共8页
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依据浮游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特点而定义的浮游藻类功能群对藻类的耐受性和敏感性进行了描述,因而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组成是... 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依据浮游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特点而定义的浮游藻类功能群对藻类的耐受性和敏感性进行了描述,因而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组成是生境特征的良好指示者.对1960s至今抚仙湖、洱海、滇池3个高原湖泊的浮游藻类组成进行分析,并首次将功能群理论运用到这3个湖泊.结果表明,3个湖泊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组成在近50~60年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抚仙湖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C、X2、Lo、F、P(1960s)-H1、C、P(1980s)-P、C、T(1990s)-T(2000年以后);洱海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Lo、MP、C、H1(1960s)-C、H1(1980s)-C、H1(1990s)-C、H1、M(2000年以后);滇池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N、P、MP、Lo(1960s)-J、P、MP、M(1980s)-J、M(1990s)-M(2000年以后).抚仙湖、洱海、滇池水体内的藻类功能群演替趋势特征,即耐低温物种的减少以及喜营养物种的增加,表明3个高原湖泊在近几十年可能受到了气候变暖和营养程度增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功能群 高原湖泊 水温升高 营养增加 抚仙湖 洱海 滇池
下载PDF
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24
15
作者 熊飞 李文朝 潘继征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8-297,共10页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其水体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揭示该湖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2005年6-7月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在抚...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其水体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揭示该湖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2005年6-7月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在抚仙湖18个断面110个样点中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9属27种,大型底栖动物出现率为97.3%,平均密度为855ind./m2,平均生物量为58.01g/m2。在密度组成上软体动物(50.3%)>摇蚊幼虫(32.3%)>寡毛类(17.4%),优势种为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和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三者共占总密度的51.4%。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全湖性分布,而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各类群优势种均呈聚集分布。底栖动物在沿岸区生物量显著大于湖心区(P<0.01),但两者之间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南区和北区之间的密度(P>0.05)和生物量(P>0.05)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底层水体溶解氧是影响底栖动物密度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而底层水体溶解氧是影响底栖动物生物量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抚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改进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4、2.88、0.87、2.40和20.84。沿岸区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湖心区,主要是由于沿岸区分布有各种沉水植物,提高了底栖动物生境的异质性。与1980年调查结果相比,抚仙湖底栖动物多样性呈上升趋势,这与水体营养水平不断提高,沉水植物分布面积扩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动物 寡毛类 摇蚊幼虫 群落 抚仙湖
下载PDF
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变化关系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杨娅楠 王金亮 +2 位作者 陈光杰 习晓环 王成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9-165,共7页
抚仙湖是我国水质较好的大型淡水湖泊之一,其总体水质为Ⅰ类。近年来由于流域内开发强度增加,水体水质呈现下降的趋势。为探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对湖泊水质产生的影响,利用1992—2010年的Landsat TM和ETM+数据,结合GIS技术和统计学方... 抚仙湖是我国水质较好的大型淡水湖泊之一,其总体水质为Ⅰ类。近年来由于流域内开发强度增加,水体水质呈现下降的趋势。为探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对湖泊水质产生的影响,利用1992—2010年的Landsat TM和ETM+数据,结合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流域内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与湖泊水质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抚仙湖水体面积缩小,流域内林地和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与水质污染指数变化呈显著负相关;交通运输用地和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与水质污染指数响应呈显著正相关;景观斑块数目、形状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增加,流域景观格局破碎化加重,与水质污染指数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可以作为研究抚仙湖水质变化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指数 抚仙湖 水质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云南抚仙湖水体营养元素分布及其对人为扰动的响应 被引量:8
17
作者 倪建宇 周怀阳 +3 位作者 张美 刘小涯 王方国 何宗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3-140,共8页
本文分析了云南抚仙湖水体营养元素和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大洋协会在湖区进行的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试验,探讨了采矿系统在湖底行走而导致的人为扰动对湖区营养元素的影响。研究表明,湖区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 本文分析了云南抚仙湖水体营养元素和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大洋协会在湖区进行的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试验,探讨了采矿系统在湖底行走而导致的人为扰动对湖区营养元素的影响。研究表明,湖区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主要受湖区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采矿系统行走时所扰动的沉积物对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尤其是近底层水体的营养元素分布,影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再悬浮的沉积物将原先吸附在沉积物上的营养元素再次释放到水体中而导致的,因此,在评价人类湖底采矿试验活动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时还应关注湖底沉积物对水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营养元素 人为扰动 抚仙湖
下载PDF
抚仙金线鲃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 被引量:14
18
作者 潘晓赋 刘淑伟 +1 位作者 李再云 杨君兴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3-467,共5页
抚仙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ngi)是抚仙湖的特有种。2009年3-4月,有4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40尾雌鱼和20尾雄鱼,成功催产19尾雌鱼和15尾雄鱼,分别占雌雄鱼的47.5%和75.0%。获得鱼卵25547粒,并实施干法受精。有16810粒受... 抚仙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ngi)是抚仙湖的特有种。2009年3-4月,有4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40尾雌鱼和20尾雄鱼,成功催产19尾雌鱼和15尾雄鱼,分别占雌雄鱼的47.5%和75.0%。获得鱼卵25547粒,并实施干法受精。有1681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为65.8%。孵化出鱼苗约6040尾,平均孵化率为23.6%。经过20日的饲养,仔鱼存活3056尾,存活率为50.6%。抚仙金线鲃较低的催产率,可能是生殖功能紊乱所致;但也不排除是人工营造的条件离其自然环境需求尚有距离。要使抚仙金线鲃成为鱼康鱼良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之后又一当地特色养殖鱼种,突破其人工繁殖瓶颈,培育高品质鱼苗是必由之路。突破其人工繁殖,还可为研究抚仙金线鲃的生活史和保护该物种免于灭绝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金线鲃 人工繁殖 鱼苗培育 抚仙湖
下载PDF
抚仙湖窑泥沟人工湿地的除磷效果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源高 吴献花 +1 位作者 李文朝 孔志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13-1917,共5页
为了减缓和控制抚仙湖局部湖湾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在抚仙湖北岸建设了净化面积1hm2的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生物氧化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对入湖河道窑泥沟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 为了减缓和控制抚仙湖局部湖湾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在抚仙湖北岸建设了净化面积1hm2的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生物氧化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对入湖河道窑泥沟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系统对磷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总磷去除率在7.75%~81.10%之间,平均去除率为54.9%.单位面积磷滞留量平均为265mg·m-2·d-1,其中,湿地植物同化作用磷滞留量为26.1mg·m-2·d-1,约占磷滞留总量的10%,大部分磷去除是通过基质吸附和沉降作用,但主要湿地植物水芹的季节变化对相应功能区的除磷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试验期间,各功能区单位面积磷滞留量依次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沉淀池>表面流人工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人工湿地 除磷效果
下载PDF
云南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有机碳来源辨识 被引量:11
20
作者 丁薇 陈敬安 +3 位作者 杨海全 宋以龙 陶红波 罗婧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90-296,共7页
通过对云南抚仙湖流域土壤、植被和主要入湖河流有机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探讨了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有机碳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抚仙湖入湖河流溶解有机碳(DOC)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2.79~38.02mg/L,且... 通过对云南抚仙湖流域土壤、植被和主要入湖河流有机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探讨了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有机碳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抚仙湖入湖河流溶解有机碳(DOC)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2.79~38.02mg/L,且呈西部(19.20mg/L)>北部(13.82mg/L)>东部(3.37mg/L)的分布特征;河流颗粒有机碳(POC)含量较低,变化范围为0.22~2.68mg/L,且北部(0.84mg/L)>西部(0.56mg/L)>东部(0.40mg/L)。抚仙湖主要入湖河流水体δ^(13)C_(DOC)值变化范围为-12.6‰^-25.5‰,且随DOC含量增大而略呈偏负趋势,表明抚仙湖入湖河流DOC除来源于流域土壤侵蚀外,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也是重要的贡献源。抚仙湖入湖河流水体δ^(13)C_(POC)值主要分布范围为-23.2‰^-27.0‰,与流域土壤及植物δ^(13)C一致,远离内源POC的δ^(13)C范围,指示河流POC主要来源于流域土壤侵蚀和植物碎屑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入湖河流 有机碳 碳同位素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