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Gammaglobuli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 in Kawasaki Disease
1
作者 覃丽君 SAUMUTobbiMweri +3 位作者 王宏伟 施虹 胡秀芬 程佩萱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5年第3期348-350,370,共4页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gammaglobulin (IVIG)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 (CAL) in Kawasaki disease (KD)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VIG e...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gammaglobulin (IVIG)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 (CAL) in Kawasaki disease (KD)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VIG efficacy, 314 children with KD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and comparatively and were divided into IVIG plus aspirin group and ASA group. The occurrence and restoration of CAL in these two groups as well as many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indexes including average hospital stay (days), total fever duration, defervescence time, platelet count,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C reactive protein etc. were observed. The incidence of CAL was 39.5 % in the children with KD. In the IVIG+ASA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AL was 34.3 % and 56.0 % in ASA group respectively (P<0.001). The incidence of CAL was reduced in the group in which 2.0 g/kg or 1.0 g/kg IVIG was administered as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in which IVIG was administered at a dose ≤0.6 g/kg or ≥3.0 g/kg (P<0.05). CAL occurred less frequently when IVIG was administered at 3-10 days of the course than that when IVIG was administered ≤3 days or >10 days (P<0.05). About 13.4 % of the CAL treated with IVIG was not recovered at the 12 th month of the course, mostly in the groups in which only ASA was administered and IVIG treatment was started 10 days later. The hospital stay (days), defervescence time, total fever duration, platelet count,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C reactive protein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IVIG+ASA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ASA group (P<0.05). IVIG treatment can remarkably shorten the course of patients with KD and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CAL, but the efficacy of IVIG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KD disease is not as expected by people, therefore, reevaluation of the practical efficacy of IVIG i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wasaki disease coronary artery lesion gammaglobulin efficacy evaluation
下载PDF
磷酸奥司他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ITP及对血小板相关指标、体液免疫、血栓相关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宫经新 刘朝阳 +2 位作者 王文娟 朱翠敏 李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309-1313,共5页
目的研究磷酸奥司他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及对血小板相关指标、体液免疫、血栓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治疗的ITP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 目的研究磷酸奥司他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及对血小板相关指标、体液免疫、血栓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治疗的ITP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ITP患儿分为实验组(n=30)、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实验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血小板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膜糖蛋白CD42b(CD42b)、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PAC-1)]、血清体液免疫指标(IgA、IgG及IgM)、血清血栓相关指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不良反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磷酸奥司他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ITP疗效的因素。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实验组PLT水平及CD42b、PAC-1表达水平分别为(316.96±34.38)×10^(9)、94.09±9.72、5.59±0.58,均高于对照组[(252.07±28.16)×10^(9)、83.08±8.61、4.49±0.47],MPV水平为(9.95±0.98)fe,低于对照组[(10.94±1.27)f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实验组血清IgG水平为(9.18±0.94)g/L,低于对照组[(11.57±1.3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gA及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实验组血清PAI-1、TM水平分别为(32.97±3.46)μg/L、(88.06±9.13)ng/mL,均低于对照组[(51.98±5.32)μg/L、(102.95±12.2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效ITP患儿的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计数、诱因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病程不是影响磷酸奥司他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ITP疗效的因素(P<0.05)。结论磷酸奥司他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ITP患儿可有效保护PLT,纠正异常体液免疫,改善血栓相关指标水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其疗效不受性别、年龄、病程、出血情况、血小板计数、诱因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磷酸奥司他韦 丙种球蛋白 血小板相关指标 体液免疫 血栓相关指标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王菊花 应国民 韦贺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6期108-111,共4页
目的 分析丙种球蛋白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在治疗病毒性脑膜炎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17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常规组(n=58)应用... 目的 分析丙种球蛋白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在治疗病毒性脑膜炎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17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常规组(n=58)应用阿昔洛韦治疗,探究组(n=59)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细胞因子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探究组细胞因子低于常规组,免疫功能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探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1%(57/59),高于常规组的82.76%(4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97,P<0.05)。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疗效更优,能显著降低细胞因子水平,提升免疫功能,且安全性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抗病毒药物 病毒性脑膜炎 临床效果 阿昔洛韦
下载PDF
手足口病患儿239例分组诊治体会 被引量:25
4
作者 岳保珠 张春磊 +1 位作者 刘丽平 吴春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239-2241,共3页
目的积累手足口病治疗经验,争取关口前移,阻止一般重症向危重症进展。方法遵照卫生部《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2008版)标准(《指南》),将239例确诊手足口病患儿入院即分成3组:一般病例组201例,一般重症组34例,危重症组4例。根... 目的积累手足口病治疗经验,争取关口前移,阻止一般重症向危重症进展。方法遵照卫生部《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2008版)标准(《指南》),将239例确诊手足口病患儿入院即分成3组:一般病例组201例,一般重症组34例,危重症组4例。根据《指南》给予治疗。结果一般病例组有8例患儿进展为一般重症,一般重症组无一例患儿进展为危重症,危重症组有1例患儿放弃治疗,其余患儿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均无后遗症。结论严格执行《指南》诊断标准,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一般重症患儿,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及甘露醇,适时给予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治疗,可达到"关口"前移,有望减少一般重症患儿向危重症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分组治疗 丙种球蛋白 甘露醇
下载PDF
大剂量静注丙球冲击疗法治疗皮肤病5例 被引量:23
5
作者 骆肖群 方丽华 翁孟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5-27,共3页
采用大剂量静注丙球冲击疗法(HDIVIG)治疗2例伴发肿瘤的泛发性带状疱疹患者 ,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皮肌炎、大疱性类天疱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各1例 ,剂量为0.4/(kg·d)共5天 ,并辅以中等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经治疗患者的症状迅... 采用大剂量静注丙球冲击疗法(HDIVIG)治疗2例伴发肿瘤的泛发性带状疱疹患者 ,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皮肌炎、大疱性类天疱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各1例 ,剂量为0.4/(kg·d)共5天 ,并辅以中等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经治疗患者的症状迅速缓解 ,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制剂 静脉注射 皮肤病
下载PDF
双嘧达莫联合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焦爱萍 秋艳萍 +3 位作者 黎建丽 韩波 刘银娜 张孝兴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7-20,共4页
目的:研究双嘧达莫联合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8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 目的:研究双嘧达莫联合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8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患儿仅使用阿司匹林及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嘧达莫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发热、颈淋巴结肿胀、黏膜弥漫性充血、躯干红斑、结膜充血等症状缓解的时间;检测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2天及第15天两组患儿PCT及CRP变化情况;检测治疗第1天及第15天患儿其他炎性因子(TNF-α、IL-6、HMGB1及MIF)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儿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6.61%)明显高于对照组(86.44%);观察组发热、颈淋巴结肿胀、黏膜弥漫性充血、躯干红斑及结膜充血等症状缓解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T及CRP水平改善程度分别于第9天后及第6天后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其他炎性因子改善程度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嘧达莫联合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双嘧达莫 阿司匹林 丙种球蛋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1
7
作者 刘云凤 邹朝春 +1 位作者 杨华琴 娄漓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42-1845,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in G,IVIG)的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ABO溶血病93例,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1例)和C组(31例);在常...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in G,IVIG)的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ABO溶血病93例,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1例)和C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采用单次高剂量(1 g/kg)给药方式输注IVIG,B组采用2次低剂量(0.5 g/kg)给药方式输注IVIG,C组给予等体积安慰剂治疗;观察3组患者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对比3组患者治疗后贫血发生率、换血率及胆红素脑病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明显少于B、C两组(P<0.05),且B、C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3组血清T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4 h和48 h A组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B、C组(P<0.05),治疗72 h后A组所有患者血清TBIL水平均低于34.2μmol/L;治疗前3组间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48 h,72 h后A组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B、C组(P<0.05)。治疗后A组(6.45%)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16.13%)、C(25.81%)两组,B组贫血率明显低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换血率明显低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单次高剂量IVIG输注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血清TBIL水平,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贫血及换血发生率,可明显提高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ABO溶血病 丙种球蛋白
下载PDF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5
8
作者 覃丽君 王宏伟 +2 位作者 施虹 胡秀芬 程佩萱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34-1136,共3页
目的评价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和预防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疗效,探讨IVIG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14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观察。按治疗将患儿分为阿司匹林(ASA)+IVIG组和ASA组,观察两组CAL发生、恢复情况... 目的评价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和预防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疗效,探讨IVIG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14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观察。按治疗将患儿分为阿司匹林(ASA)+IVIG组和ASA组,观察两组CAL发生、恢复情况、不同时机不同剂量IVIG治疗KD疗效、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急性期出现CAL者分别于病程1,3,6,12个月复查。结果ASA+IVIG组CAL发生率34.3%,ASA组56.0%,两组比较P<0.001。应IVIG2.0g/kg或1.0g/kg以及在病程3~10d应用IVIG,CAL发牛率低,P<0.05。22.2%CAL发生在IVIG治疗后;13.4%CAL在病程12个月仍不能恢复正常,多数为IVIG治疗开始时间超过10d者。ASA+IVIG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总热程缩短,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P<0.05)。IVIG耐药病例占10.5%。结论IVIG治疗可显著缩短KD病程和降低CAL发生,但对川崎病CAL防治并非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有效,实际疗效需要再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疾病 丙种球蛋白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CD4^+T淋巴细胞表面CD_(40)L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雅媛 鲍华英 +4 位作者 张兰芳 施圣云 叶宁 钱小青 胡正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71-1073,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患儿静脉输注入血丙种球蛋白(丙球)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0L(CD154)表达,探讨KD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例KD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前后、16例其他发热性疾病患儿、15例正常儿童外...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患儿静脉输注入血丙种球蛋白(丙球)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0L(CD154)表达,探讨KD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例KD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前后、16例其他发热性疾病患儿、15例正常儿童外局血T细胞表面的CD40L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相应血清中E-选择素。结果KD患儿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及血清E-选择素显著高于其他发热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KD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及E-选择素与KD冠状动脉损伤有关,而CD8+T细胞表面CD40L的表达与冠状动脉损伤无关。KD患儿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与E-选择素水平正相关(r=0.626P<0.05)。结论CD40L异常表达及血清E-选择素在K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静脉输注丙球能下调CD40L表达及血清E-选择索,有利于血管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CD40L E-选择素 CD40L表达 CD4^+T 冠状动脉损伤 细胞表面 患儿 流式细胞仪检测 T淋巴
下载PDF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老年人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春森 王晓冬 张晋林 《四川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老年人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近期疗效。方法29例老年人重症ITP患者分为两组(15例,14例),分别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大剂量400mg/(kg.d),中剂量100mg/(kg.d),静脉滴注5d。观察临床出...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老年人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近期疗效。方法29例老年人重症ITP患者分为两组(15例,14例),分别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大剂量400mg/(kg.d),中剂量100mg/(kg.d),静脉滴注5d。观察临床出血症状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近期有效率相近,治疗后血小板开始上升,升至≥50×109/L,达到峰值的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峰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者发生脑梗死及心绞痛各1例,应用中剂量丙种球蛋白者无心脑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迅速提高老年人ITP患者血小板水平,短期内控制出血症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有诱发心脑血管缺血的潜在危险,中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与大剂量者相近,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能更适用于老年ITP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 老年人 丙种球蛋白
下载PDF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岩 李彦玲 刘世和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18,共2页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近期疗效。方法  31例重症ITP患者分为两组 (17例、14例 ) ,分别用丙种球蛋白 4 0 0mg/ (kg·d)、5 0~ 6 0mg/ (kg·d)静滴 5d ,同时开始口服强的松 1mg/...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近期疗效。方法  31例重症ITP患者分为两组 (17例、14例 ) ,分别用丙种球蛋白 4 0 0mg/ (kg·d)、5 0~ 6 0mg/ (kg·d)静滴 5d ,同时开始口服强的松 1mg/ (kg·d)。观察临床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相近 ,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开始上升 ,升至≥ 5 0× 10 9/L ,达峰值的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峰值、出血症状控制时间均相近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丙种球蛋白可迅速提高ITP患者血小板水平 ,短期内控制出血症状 ,中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与大剂量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 丙种球蛋白 治疗 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疗效 ITP
下载PDF
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葛伟 孙若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44-84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总结分析7a间收治的10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过程及疗效。结果10例HUS均具备不同程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部分病例有上呼吸... 目的探讨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总结分析7a间收治的10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过程及疗效。结果10例HUS均具备不同程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部分病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40%)或腹泻病史(20%)。该病的诊断必须对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改善肾功能不全、及时纠正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不应作为首选,丙种球蛋白对于部分患儿有效,对于重症和不典型HUS患儿,早期联合应用血浆置换可以迅速控制病情,改善症状。结论早诊断、早治疗,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是该疾病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尿毒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 血浆置换
下载PDF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感染1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周志 陈信 张翠英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02-30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肾病综合征院内外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3年在我院儿科住院并随访的133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33例中合并医院感染20例(15.04%)合并院外感染84例(63.16%),其中呼吸道感染占多... 目的:探讨小儿肾病综合征院内外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3年在我院儿科住院并随访的133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33例中合并医院感染20例(15.04%)合并院外感染84例(63.16%),其中呼吸道感染占多数。住院时间超过3周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达40%(P<0.05),但院外感染率与年长儿相似(P>0.05)。医院感染与免疫球蛋白IgG下降有关(P<0.01),而乡村患儿并发院外感染较多(P<0.01)。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易合并院内外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的长短及血浆免疫球蛋白水平成正相关,而院外感染则与居住环境有关。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及改善居住环境可减少感染并发症,减少复发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感染 丙种球蛋白 儿童 住院
下载PDF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观察 (附83例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酉华 宪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87-88,共2页
本文通过对8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四种方案治疗,即静脉丙种球蛋白,常规剂量强的松口服,大剂量地塞米松及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观察,经过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方案均可在短期内控制出血症状。除常规剂量强的松口服治疗外... 本文通过对8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四种方案治疗,即静脉丙种球蛋白,常规剂量强的松口服,大剂量地塞米松及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观察,经过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方案均可在短期内控制出血症状。除常规剂量强的松口服治疗外,三种方案可短期提高血小板数。静脉两种球蛋白虽短期疗效高,由于价格昂贵,本文认为对重症病例可首选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冲击,一般病例仍以常规口服强的松为最佳选择。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紫癜 儿童 疗效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方案的选择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艳秋 李薇 王冠军 《吉林医学》 CAS 2004年第10期9-10,共2页
目的:评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治疗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不同治疗组治疗ITP的有效率、血小板上升速度进行比较。结果:单纯激素治疗组、激素加免疫抑制剂组、激素加丙种球蛋白组、脾切除组的有... 目的:评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治疗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不同治疗组治疗ITP的有效率、血小板上升速度进行比较。结果:单纯激素治疗组、激素加免疫抑制剂组、激素加丙种球蛋白组、脾切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33%、71%、82%。血小板上升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9.23±4.65、14.25±5.12、5.50±1.60、2.50±1.91d。激素加丙种球蛋白组、脾切除组的有效率及血小板上升速度均优于另两组,P<0.05(组间比较t检验)。结论:激素加丙种球蛋白应作为ITP治疗首选方案,对于不能用激素维持及减量后复发的病人,应尽早做脾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P 激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方案 脾切除 有效率 丙种球蛋白 选择 维持 合理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佐治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艺坛 陈志斌 黄芳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32-132,134,共2页
目的 评价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重症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4例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与 36例未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重症肺炎病例进行比较 ,包括热退时间、停氧时间、肺部罗音消退时间、痰菌阴转时间及其有效率。结果 丙种球蛋白组... 目的 评价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重症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4例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与 36例未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重症肺炎病例进行比较 ,包括热退时间、停氧时间、肺部罗音消退时间、痰菌阴转时间及其有效率。结果 丙种球蛋白组在改善症状、消除肺部体征及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治愈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丙种球蛋白佐治重症肺炎疗效明显 ,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重症肺炎
下载PDF
蜂王浆中γ-球蛋白分子质量与贮存时间相关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吉挺 陈晶 焦雅君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3-85,共3页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分别对常温下保存0、3、6、9、12 d的蜂王浆样品进行测定,探讨蜂王浆中γ-球蛋白分子质量与保存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蜂王浆中γ-球蛋白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分子质量逐渐降低,...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分别对常温下保存0、3、6、9、12 d的蜂王浆样品进行测定,探讨蜂王浆中γ-球蛋白分子质量与保存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蜂王浆中γ-球蛋白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分子质量逐渐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γ-球蛋白分子质量的降低与保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初步认为γ-球蛋白可作为监测和评判蜂王浆质量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王浆 γ-球蛋白 贮存时间 相关性
下载PDF
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和IVIG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军 崔其亮 蒋丰智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6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早产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高危因素、致病菌及药敏特点,观察IVIG疗效,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2007年机械通气时间≥48h的75例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分析胎龄、出生体质量、上机时间与VAP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目的分析早产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高危因素、致病菌及药敏特点,观察IVIG疗效,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2007年机械通气时间≥48h的75例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分析胎龄、出生体质量、上机时间与VAP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组与对照组对VAP治疗预后的影响。采用气道分泌物培养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VAP的发生率为81.3%,VAP组上机时间明显长于非VAP组,差异有显著性;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VAP的发生率高于胎龄>32周、出生质量>1500g的早产儿,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应用IVIG的VAP患儿治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缩短上机时间,应用IVIG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丙种球蛋白
下载PDF
Th17细胞表达在丙种球蛋白耐药型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康辉 罗丽娟 +1 位作者 蔡素芬 邹峥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28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Th17细胞在儿童丙种球蛋白耐药性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耐药性分为丙种球蛋白耐药组和非丙种球蛋白耐药组,选择30例正常儿童作为健... 目的:探讨Th17细胞在儿童丙种球蛋白耐药性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耐药性分为丙种球蛋白耐药组和非丙种球蛋白耐药组,选择30例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外周血4~5 ml,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L-23P19与RORrt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丙种球蛋白耐药组外周血PBMC中Th17细胞占CD4+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非丙种球蛋白耐药组、健康对照组,且非丙种球蛋白耐药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种球蛋白耐药组及非丙种球蛋白耐药组RORrt基因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非丙种球蛋白耐药组IL-23P19基因mRNA表达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细胞表达与丙种球蛋白耐药型川崎病发病具有相关性,这为丙种球蛋白耐药型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有利于减少川崎病患儿心血管损伤的后遗症,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 丙种球蛋白耐药型川崎病 发病机制 HELPER T lymphocytes 17
下载PDF
川崎病7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楼方 肖强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629-631,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儿科2004年8月~2012年8月诊治的73例KD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73例KD中典型62例,不典型11例,男38例,女35例,男女比例约为1.09∶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儿科2004年8月~2012年8月诊治的73例KD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73例KD中典型62例,不典型11例,男38例,女35例,男女比例约为1.09∶1。年龄6个月~11岁,<1岁16例,1~3岁35例,3~5岁13例,>5岁9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10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1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17例。结论<1岁、WBC升高、ESR升高、ALB降低、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KD发病10d内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脉损害 丙种球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