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VEST&GEO-detectors模型的会仙湿地生境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谢玲 陈展图 +2 位作者 蒋瑜 肖小慧 贾艳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0-190,共11页
喀斯特湿地是广泛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探索喀斯特湿地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会仙湿地保护区200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评估会仙... 喀斯特湿地是广泛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探索喀斯特湿地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会仙湿地保护区200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评估会仙湿地保护区的生境质量,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至2020年建设用地明显扩张,草地和水体显著减少;2)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生境退化度有所上升,生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和东北部;3)地理探测器识别出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受自然和人为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影响因子是GDP(q为0.135),其次为夜间灯光指数(DMSP)(q为0.053);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各因子对生境质量影响呈现出双因子增强效果。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过程,可针对会仙湿地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会仙湿地
下载PD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Touristization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China: A Geo-detector-based Case Study of Yesanpo Scenic Area 被引量:32
2
作者 WANG Xinge XI Jianchao +1 位作者 YANG Dongyang CHEN Tia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6年第6期464-471,共8页
Tourism has emerged as a major driving force in the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After several studies reveale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ouristization among rural settlements,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 Tourism has emerged as a major driving force in the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After several studies reveale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ouristization among rural settlements,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However, most of these studies explaine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touristization in a qualitative way. More robust and detailed quantitative result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roles of different factors. In this study, which takes Yesanpo tourism as a case study, the Geo-detector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determining factors of rural touristization. Results show that "distance to core entry", "tourist number and sojourn time", and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scenic area" have had a strong effect on the rural touristization in Ye- sanpo, whereas "distance to river", "elevation", "distance to main road", and "slope" have had a weak influence. The latter did, however, contribute a lot to touristization when interacting with "distance to core entry", "tourist number and sojourn time", and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scenic",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four factors. Higher rural touristization occurred in the zone near the core entry, with many tourists, long sojourn times, and proximity to the scenic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touristizati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determinants geo-detector Yesanpo scenic area
原文传递
移民安置区农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贵州PQ水库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绍军 余丹阳 +2 位作者 雷鸣 孙杰 汪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8-205,共8页
移民问题是水利水电项目中的关键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乡村振兴。运用地理探测器,因子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水库移民农地转入意愿与安置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安置点社区融入状况... 移民问题是水利水电项目中的关键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乡村振兴。运用地理探测器,因子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水库移民农地转入意愿与安置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安置点社区融入状况,转入农地的距离,种植业等技能培训,农地价值,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非农就业机会对移民农地转入意愿起着主要影响作用;非农就业水平,对土地权益受损的担忧程度,是否有闲置土地,非农就业机会,对土地流转政策了解程度,土地流转收益预期对安置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2)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两两交互关系,其中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后因子解释力均明显增强。转入农地的距离与安置区融入情况的交互作用对移民农地转入意愿的影响力最大;农地细碎化程度,是否有闲置土地,非农就业机会这3个因子与对土地权益受损担忧程度的交互作用对安置区居民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力最大,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安置区居民农地转出意愿具有隐形作用。(3)移民农地转入意愿与安置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存在强关联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处于农地转入意愿超前的基本协调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耦合协调度模型 水库移民 农地流转意愿 影响因素 耦合协调关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坝上地区为例
4
作者 武爱彬 陈辅国 +3 位作者 赵艳霞 秦彦杰 沈会涛 刘欣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4,共13页
[目的]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精准评估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影响因素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20... [目的]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精准评估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影响因素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200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根据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特点,构建新型遥感生态指数(new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nRSEI),评估了河北坝上地区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特征,并引入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结果](1)2000—2020年河北坝上地区nRSEI均值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表现为增加。研究区东侧生态环境质量较高,西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略低;(2)2000—2020年期间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中改善的面积占比较高,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16%,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发生在研究区西部;恶化的面积占比为8.20%,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主要发生在研究区东部;(3)2000—2020年期间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聚集以“高-高”和“低-低”为主:(4)2000—2020年,单因子中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为自然因素中的温度、降水量和坡度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中距一级、三级道路距离、距县政府距离;2000年和2010年与距一级、三级道路距离、距县政府距离交互的组合交互作用值较高;2005年、2015年和2020年则是与降水量交互的组合交互作用值较高。[结论]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虽近年有所好转,但其仍处在生态脆弱地区,应重视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减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环境质量 新型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模型
下载PDF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and Driving Forc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of Zhejiang Coasts,China,Und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5
作者 ZHANG Shu SUN Chao +2 位作者 ZHANG Yixin HU Ming SHEN Xingr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647-661,共15页
Ecosystem services(ESs)refer to the continuous provisioning of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benefit human beings.Over recent decades,rapid urbanization has exerted significant pressure on coastal ecosystems,resul... Ecosystem services(ESs)refer to the continuous provisioning of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benefit human beings.Over recent decades,rapid urbanization has exerted significant pressure on coastal ecosystems,resulting in biodiversity and habitat loss,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d the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In response to thes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were proposed.Given the pressing nee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in ESs under the SDGs is crucial for formulating specific ecological strategies.In this study,we first analyzed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in the Zhejiang coasts of China during 2000–2020.Then,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otemporal configuration of ESs by integrating carbon storage(CS),soil retention(SR),habitat quality(HQ)and water yield(WY)using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ESs,which varied by space and time,were also explored using the Geo-detector metho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1)the Zhejiang coasts have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2783.72 km^(2) in built-up land areas and a continuous decrease in farmland areas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2)owing to higher precipitation,extensive vegetation cover,and reduce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forests emerge as a crucial land use type for maintaining ecosystem services such as HQ,CS,WY,and SR;3)ESs have generally declined across the entire Zhejiang coasts,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bserved in the northern area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southern areas spatially;4)the expansion of built-up land areas emerged as the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ecosystem services,while the vegetation factor has bee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and is expected to become predominant in the near future.Our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of understanding of ecosystem service theory and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biodiversity for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valuable scientific references to support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for local gover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services(ESs)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 geo-detector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 Zhejiang coasts China
下载PDF
山西省文化遗产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6
作者 段亚鹏 张宇宁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7期1094-1102,共9页
文物保护单位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研究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运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 518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分析,归纳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各时期文物保护单... 文物保护单位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研究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运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 518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分析,归纳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各时期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呈现出前中期数量较少,中后期数量激增的趋势,宋元明清时期数量最多,且各时期的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分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2)各时期文物保护单位分布重心的空间移动距离逐渐减小,重心移动方向呈现出先向北、再向南、再向北移动的趋势;(3)文物保护单位总体来看呈现出密集区、较密集区和较稀疏区的分布格局,各时期均呈现集聚分布的状态,且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状态各不相同;(4)运用地理探测器的分析方法可知历史文化与政治、河流水系、交通道路、坡度4个因素深刻影响着文物保护单位的产生、类型、数量和时空分布格局。最后,从保护策略、学科交叉、缓冲带和数据库的构建、资源联动等方面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山西省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Di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of China
7
作者 PAN Ting JIN Gui +1 位作者 ZENG Shibo WANG Ru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1158-1174,共17页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fficiency and low-consumption green development model and sustainable so...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fficiency and low-consumption green development model and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YREB)and employed the miniumum distance to strong efficient frontier DEA(MinDs)model to measure the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municipalities in the region between 2008 and 2020.Then,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ts spatial pattern.Finally,Geodetector was applied to reveal the drive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It is found that:1)the overall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YREB from 2008 to 2020 shows a W-shaped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is greater in the downstream and smallest in the upstream;2)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shows clustering characteristics,with multi-core clustering based on‘city clusters-central cities'becoming more obvious over time;the High-High agglomeration type is mainly clustered in Jiangsu and Zheji-ang,while the Low-Low agglomeration type is clustered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area and southwestern Yunnan;3)from input-output factors,whether it is the YREB as a whole or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region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labor input,and capital investment are the leading factors in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with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pollution index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active driving factor;4)from so-cio-economic factors,information technology drivers such a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nd Internet penetration are always high impact influencers and dominant interaction factors for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in the YREB and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in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Accordingly,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terms of formulating differentiated green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strengthening network leadership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and coordinating multi-fact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which coul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synergistic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in the YRE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miniumum distance to strong efficient frontier DEA(MinDs)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geo-detector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YREB) China
下载PDF
1978—2020年中国台风灾害灾情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鹏 张云霞 +4 位作者 汪洋 丁一 尹宜舟 董震 武喜红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7-1063,共17页
为探究中国台风灾害影响和灾情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基于县域经济社会和灾情统计数据、历史台风风雨数据、高精度地形数据等资料,以县级行政区为空间单元,采用时序统计分析法、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空间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 为探究中国台风灾害影响和灾情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基于县域经济社会和灾情统计数据、历史台风风雨数据、高精度地形数据等资料,以县级行政区为空间单元,采用时序统计分析法、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空间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1978—2020年中国台风灾害灾情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台风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口、倒损房屋数量和每百万人口死亡失踪率、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台风灾害灾情重心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南移,灾害影响呈现沿海地区减轻、内陆地区加重的特征;3)台风引发的风雨是灾情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形因素是造成人员死亡失踪和农作物损失的驱动因素之一;4)浙江闽北、粤西桂东两大区域灾情集聚特征显著,与台风活动规律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5)局部地区生产总值与灾情呈负相关关系,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能力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 县域尺度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空间相关分析 GWR模型 中国
下载PDF
土地利用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与机制——以辽宁沿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姚焱中 宋有涛 +3 位作者 薛依婷 贾长庚 王子超 张国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59,共7页
采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全面估算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变化,揭示ESV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的耕地及林地急剧收缩,建设用地及养殖塘快速扩张... 采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全面估算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变化,揭示ESV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的耕地及林地急剧收缩,建设用地及养殖塘快速扩张。ESV从2000年的1015.6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385.23亿元,主要归因于水域及养殖塘的变化,对ESV贡献最大的是水文调节功能。自然条件决定了辽宁沿海地区ESV基本的空间分布,人为活动加强了ESV的分异特征。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辽宁沿海地区ESV的空间格局产生了较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辽宁沿海地区
下载PDF
多源数据挖掘的北京“Z世代”职住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彭飞 张景秋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利用2021年9月至12月的手机信令数据、POI及网络数据等多源数据,以前人对北京城市职住空间研究的结论为参照系,对空间错位指数进行测度与比较,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挖掘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中心城区出生于1995-2010年的“Z世代”群体... 利用2021年9月至12月的手机信令数据、POI及网络数据等多源数据,以前人对北京城市职住空间研究的结论为参照系,对空间错位指数进行测度与比较,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挖掘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中心城区出生于1995-2010年的“Z世代”群体居住—就业空间的职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京“Z世代”的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总体呈现多集聚小组团的特点,且与北京城市居住—就业中心的总格局基本一致,但空间错位指数要高于全年龄段;2)所在地区的生活设施配置、交通条件是影响“Z世代”对居住地和工作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房价也是影响居住地选择的重要因素;3)“Z世代”的职住空间选择影响因子均存在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说明居住地和工作地选择受到多个条件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职住空间 Z世代 空间错位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川渝地区野生动物犯罪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11
作者 牛晓璇 李钢 +4 位作者 张小文 金安楠 兰利 李佳 苏恬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69-1886,共18页
野生动物犯罪,尤其是在川渝地区这一显著的重灾区,占据了绿色犯罪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以该地区为核心研究区域,依托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框架,运用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川渝地区野生动物犯罪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影... 野生动物犯罪,尤其是在川渝地区这一显著的重灾区,占据了绿色犯罪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以该地区为核心研究区域,依托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框架,运用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川渝地区野生动物犯罪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川渝地区野生动物犯罪以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为主;涉案物种以鸟类和兽类为主,数量以鸟类中的雉科锦鸡、猫头鹰和爬行动物中各种蛇类为最。犯罪主体男性远多于女性,并以青壮年阶段汉族人员为主,文化水平整体较低且主要职务为务农。2)单起野生动物犯罪往往涉及多项罪名,最常见的犯罪过程为(卖方)猎捕/狩猎—杀害—运输—出售—(买方)收购。3)犯罪的年际变化整体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可分为逐步增长阶段,急剧下降阶段与急剧增长阶段,月份分布高发于11月。4)犯罪在市域尺度整体呈现“东西部高发,中部低发”的格局;县域尺度上以成都市双流区和重庆市万州区为最;微观场所中,不同罪名下犯罪发生地与交易地主要场所存在差异。5)犯罪的发生主要受年平均气温、水资源总量、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等自然因素,男女性别比例、受教育水平、运输网密度、交通便捷程度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自然增长率与其他因子的综合作用后对野生动物犯罪影响显著。整合犯罪模式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如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隐蔽的栖息地)、社会环境(如监管不力、市场需求旺盛或公众保护意识薄弱)以及自身心理特征(如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等多重因素的理性考量,其犯罪意图更有可能被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促使犯罪行为的最终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犯罪 绿色犯罪学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地理探测器 川渝地区
下载PDF
多维城市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归因及MAUP效应
12
作者 银超慧 晏金龙 +2 位作者 张杨 郑义菲 文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83,共10页
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受到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AUP)效应的显著影响,导致建模结果出现不确定性。该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在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基础上构建多维城市形态指标体系,探讨地理探测器对MAUP效应的响应特征,并解析热环境空间... 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受到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AUP)效应的显著影响,导致建模结果出现不确定性。该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在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基础上构建多维城市形态指标体系,探讨地理探测器对MAUP效应的响应特征,并解析热环境空间分异的驱动力以及因子交互作用机制,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优化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热环境因子探测结果对MAUP效应具有强敏感性,研究单元和分区方法的选择均会对指标重要性与显著性产生影响,且不同指标对尺度效应与分区效应的响应规律存在差异。(2)因子探测分析表明,三维指标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解释力大于二维指标,建筑密度是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3)交互探测分析表明,热环境空间分异是不同影响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过程,二维指标之间、二维与三维指标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大于单因子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多维城市形态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二维/三维城市形态 MAUP效应 地理探测器 武汉主城区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
13
作者 刘昊 李琪颖 +2 位作者 狄巍榕 路婕 蔚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196,共11页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呈现出生态、生产用地总体减少,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的态势,以各类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用地的减少最为显著。(2)2000-2020年研究区在生态环境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共同影响下,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特征,农业生产用地转变为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三生”空间变化图斑呈现明显聚集性,黄河干流沿线以正效应贡献图斑为主,郑州市、三门峡市以负效应贡献图斑为主;济源市贡献率经历了由正到负的转变,开封市和洛阳市经历了由负到正的转变,其他地市贡献率无质的变化。(3)夜间灯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以夜间灯光和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沿黄地区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沿黄地区
下载PDF
山西省乡村振兴旅游扶贫示范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吴京盛 奥勇 +3 位作者 员学锋 汪雅 张亦恒 李雪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4-620,628,共8页
为完善乡村旅游规划,带动乡村发展,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Voronoi分析等方法分析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评价模型及分类体系;使用地理探测器对空间分布影响因子进行判断;对6类旅游扶贫示范村进行聚... 为完善乡村旅游规划,带动乡村发展,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Voronoi分析等方法分析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评价模型及分类体系;使用地理探测器对空间分布影响因子进行判断;对6类旅游扶贫示范村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呈聚集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河网密度、景区辐射、高程、路网密度与政策导向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各类旅游扶贫示范村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影响因子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旅游扶贫示范村 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探测器 山西省
下载PDF
辽宁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公平性分析
15
作者 杨颖 黄嘉宁 +3 位作者 赵晓朝 刘玉淇 段焜久 许淑婷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4期19-26,共8页
在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12—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的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经济贡献系数对碳排放公平性进行评价,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辽宁省农业碳排... 在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12—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的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经济贡献系数对碳排放公平性进行评价,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辽宁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辽西北部地区为高碳排放区,中部地区为低碳排放区,碳排放量的地区差异在扩大。②根据公平性矩阵分类,大连市与本溪市为生态承载力系数低而经济贡献系数高的“低-高”型,葫芦岛市为“低-低”型,辽阳市由“高-高”型转变为“高-低”型,沈阳市、抚顺市、营口市以及盘锦市由“低-高”型转变为“高-高”型。③辽宁省农业碳排放强度主要受到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是影响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决定性因素,除农业从业人口外各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强度起正向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公平性评价 地理探测器 辽宁省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博物馆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16
作者 潘纪晓 黄成昆 +2 位作者 王梓宁 林霏阳 储德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11期1733-1741,共9页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关键要素。通过构建博物馆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探析长三角博物馆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长三角博...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关键要素。通过构建博物馆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探析长三角博物馆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长三角博物馆业总体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差异性,呈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的中心—外围结构,在空间上表现出典型的非均衡性;区域内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第三产业比重、旅游市场接待总人次与国家级非遗数量对博物馆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长三角博物馆业空间发展格局的形成是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资源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业 空间格局 形成机制 地理探测器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I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郭帅龙 杨建欣 +4 位作者 马长乐 龚郁舒 高灿 康新玲 李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9-78,共10页
以云南省77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使用Arc GIS10.7工具,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大维度探析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 以云南省77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使用Arc GIS10.7工具,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大维度探析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滇西密、滇东疏、西北密、东北疏、东南密、西南疏”的分布格局.(2)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指向性和集聚性,全省整体呈现出“三核状”分布格局,表现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布形态.其中整体及局部指向性均为“西北至东南指向”.空间分布集聚性上,高密度区主要分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南)、保山市(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滇西北).(3)自然、人文、社会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形成了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水资源储量、人均GDP、道路通车里程、少数民族占比与文化多样性指数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Arc GIS 影响因素 云南省
下载PDF
城市医疗健康资源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
18
作者 刘雨亭 李早 +2 位作者 鲁珊 白艳 高岩琰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8-65,共8页
文章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利用POI数据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2012年、2017年、2022年3个时间窗口城市医疗健康资源空间的演化过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医疗健康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 文章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利用POI数据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2012年、2017年、2022年3个时间窗口城市医疗健康资源空间的演化过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医疗健康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合肥市主城区医疗健康资源从最初的“一核两片一轴多点集中”演变为“三核四片四轴多点集聚”格局;(2)在空间演化方向上,医疗健康资源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南北向的发展趋势较弱;(3)在空间集聚特征上,医疗健康资源空间具有明显的同质化集聚特征,且呈现增强趋势;(4)医院和诊疗健康资源外延态势明显,向心较低密度聚集,医药和理疗健康资源集聚态势明显,向心高密度聚集;(5)城市消费水平、居住小区密度、交通服务能力等因素对合肥市主城区医疗健康资源分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医疗健康资源 格局演化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合肥市主城区
下载PDF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
19
作者 唐一虓 付顺 +1 位作者 巩小栋 陈艳尼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56-64,共9页
调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指导和进行协调。基于2005—2020年Landsat遥感数据,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 调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指导和进行协调。基于2005—2020年Landsat遥感数据,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5—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5689、0.5824、0.5866、0.5985,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面积超过一半,但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仍需进一步改进;(3)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受多因子相互作用影响,干度因子与热度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下载PDF
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以华中地区为例
20
作者 谢金林 曹良中 +4 位作者 张智 王妍 张辉 李澜 徐少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8期163-169,179,共8页
近年来,华中地区极端恶劣天气多发,空气污染程度愈发严重。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交通枢纽,针对其空气污染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采用MK检验方法分析2000-2021年华中地区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影... 近年来,华中地区极端恶劣天气多发,空气污染程度愈发严重。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交通枢纽,针对其空气污染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采用MK检验方法分析2000-2021年华中地区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影响该地区PM_(2.5)浓度的因子。结果表明:华中地区PM_(2.5)浓度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分布特征;地区年均PM_(2.5)浓度呈倒“V”形分布特征,2000-2009年PM_(2.5)年均浓度显著上升,2010-2021年显著下降。在所有驱动因子中,相对湿度的驱动力最强(q=0.733),其与碳排放组合为最强交互因子(q=0.84)。交互探测结果显示社会因子和自然因子交互解释效果大于其他因子交互,表明地区PM_(2.5)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MK检验 地理探测器 交互探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