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ig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oil-gas enrichment of fault-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South Tahe area of Halahatang oilfield, Tarim Basin 被引量:4
1
作者 DING Zhiwen WANG Rujun +9 位作者 CHEN Fangfang YANG Jianping ZHU Zhongqian YANG Zhimin SUN Xiaohui XIAN Bo LI Erpeng SHI Tao ZUO Chao LI Y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2期306-317,共12页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ectonic and fault evolution, core, well logging, seismic,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data, the reservoir space 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 origin of fault-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 ...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ectonic and fault evolution, core, well logging, seismic,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data, the reservoir space 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 origin of fault-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 in Yueman block of South Tahe area, Halahatang oilfield, Tarim Basin,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regular patter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was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the reservoi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ult-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form of "body by body" discontinuously, heterogeneously and irregularly,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faults. Three formation models of fault-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s, namely, the models controlled by the main deep-large fault, the secondary fault and the secondary internal fault, are built.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of fault-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s is controlled by the spatiotemporal matching relation betwee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eriod and fault activity, and the size and segmentation of fault. The study results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well deployment and help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fault-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s of South Tahe area, Halahatang oil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halahatang oilfield South Tahe area ORDOVICIAN fault-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il-gas enrichment
下载PDF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mixed oil in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of the Halahatang Depression,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CHENG Bin WANG Tieguan CHANG Xiangchu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47-356,共10页
In this study,12 crude 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in the Halahatang Depression,Tarim Basin,China.Although the density of oil samples varies considerably,based on saturated hy... In this study,12 crude 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in the Halahatang Depression,Tarim Basin,China.Although the density of oil samples varies considerably,based on saturated hydrocarbon gas chromatographic(GC),saturated and aromatic hydrocarbon gas chromatographic-mass spectrometric(GC/MS)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analyses,all the samples are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a single oil population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a source bed or a source kitchen,organic facies and even in oil charge history.The co-existence of a full suite of n-alkanes and acyclic isoprenoids with UCM and 25-norhopanes in the crude oil samples indicates mixing of biodegraded oil with fresher non-biodegraded oil in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Moreover,according to the conversion diagram of double filling ratios for subsurface mixed crude oils,biodegraded/non-biodegraded oil ratios were determined as in the range from 58/42 to 4/96.Based on oil density and oil mix ratio,the oil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1,with specific density>0.88(g/cm3) and oil mix ratio>1,occurring in the north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Lianglitage and Sangtamu Formation pinchout lines,and Group 2,with specific density<0.88(g/cm3) and oil mix ratio<1,occurring in the south of the pinchout lines.Obviously,Group 2 oils with low densities and being dominated by non-biodegraded oils are better than Group 1 oils with respect to quality.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rea in the south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Lianglitage and Sangtamu Formation pinchout line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地球化学分析 奥陶系 混合油 储层 中国 生物降解油 密度变化
下载PDF
适用于哈拉哈塘高温高盐岩油藏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兰 刘敏 +5 位作者 姜许健 白晓飞 魏盼龙 吴俊义 陈丽 杨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93-1599,共7页
为了研制出适用于哈拉哈塘油藏条件的表面活性剂驱油剂,对该储层地层流体及岩石润湿性进行了测试,基于此,采用二甲胺、全氟丁酸、氯丙烯、丙烯酰胺、对苯乙烯磺酸钠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耐高温高盐含氟两性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GP... 为了研制出适用于哈拉哈塘油藏条件的表面活性剂驱油剂,对该储层地层流体及岩石润湿性进行了测试,基于此,采用二甲胺、全氟丁酸、氯丙烯、丙烯酰胺、对苯乙烯磺酸钠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耐高温高盐含氟两性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GPHQ-2),并对其表面活性、润湿性以及洗油效率等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结果表明,150℃、25×10^(4)mg·L^(-1)矿化度老化后的GPHQ-2仍能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可使岩心表面实现润湿反转,洗油效率可达43.4%,远高于常规石油磺酸盐的洗油效率(5.6%);GPHQ-2具有很好的驱油效果,可在水驱阶段原油采收率基础上提高22.84%;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目标井采取注GPHQ-2表面活性剂吞吐驱油措施后,日产油量从4.9t提升到8.9t,增产效果明显,且持续有效。说明GPHQ-2表面活性剂满足哈拉哈塘油藏提高采收率需求,并可对该类油藏表面活性剂增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收率 GPHQ-2驱油剂 剩余油 缝洞型油藏 油藏物理模型 哈拉哈塘油田
下载PDF
哈拉哈塘地区共轭走滑断裂差异特征及演化
4
作者 陈利新 王胜雷 +2 位作者 万效国 苏洲 马兵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7,共19页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发育非典型X型共轭走滑断裂,具有分区、分层、分段差异性及差异演化特征,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以哈拉哈塘地区3400km^(2)三维地震为基础,通过详细解析NE向和NW向两条走滑断裂分层及分段特征,分析其差异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发育非典型X型共轭走滑断裂,具有分区、分层、分段差异性及差异演化特征,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以哈拉哈塘地区3400km^(2)三维地震为基础,通过详细解析NE向和NW向两条走滑断裂分层及分段特征,分析其差异演化特征,推测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从北向南,断裂成熟度与延伸性变弱,NE向断层扰动增强;从深至浅,NW向断层对北东向干扰越来越弱,NE向断层则此消彼长;NW向断层变形程度与成熟度由深至浅变低,而NE向断层向上变形程度增强。2)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可以划分为中奥陶世共轭断裂形成阶段、石炭-二叠纪张扭走滑断裂活化阶段及中-新生代张扭走滑断层活动阶段,不同方向走滑断裂演化有差异。3)不同时期断层的成因机制有所差异,中奥陶世走滑断裂受控于纯剪和单剪的叠加变形,并受控应力场、先存构造以及区域厚度等影响,自北向南应力的衰减及其相应的应力场变化造成南北断裂样式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走滑断裂 多期活动 差异演化 成因机制 哈拉哈塘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物源转换及沉积充填响应
5
作者 易珍丽 石放 +5 位作者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6,共11页
通过矿物成分分析、砂地比计算、地震属性分析及测井响应特征识别等技术手段,对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典型沉积时期的古地貌形态、沉积体系展布、地层及砂体发育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 通过矿物成分分析、砂地比计算、地震属性分析及测井响应特征识别等技术手段,对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典型沉积时期的古地貌形态、沉积体系展布、地层及砂体发育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三叠系物源主要来自东北部的天山造山带,其ZTR系数由东北部向凹陷中央逐渐增大;侏罗系和白垩系物源主要来自东南部和南部的昆仑山造山带,其ZTR系数由北部、南部向凹陷中央逐渐增大。(2)三叠纪晚期,随着古特提斯洋的增生,研究区北部天山的隆升强度减弱与南部昆仑山的隆升强度增大是此次物源转换的主要原因。(3)三叠纪,研究区的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南部,主要发育了一套北东—南西向的辫状河三角洲—深水湖泊沉积;侏罗纪和白垩纪,沉降-沉积中心则跃迁到研究区北部,主要发育了一套南东—北西向和南—北向的辫状河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4)三叠纪,砂体叠置样式的前积方向主要为北东—南西方向;侏罗纪和白垩纪,砂体叠置样式的前积方向主要为南东—北西方向和南—北方向。(5)三叠系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南部,侏罗系和白垩系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北部和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转换 沉积充填-叠置样式 地震属性 重矿物ZTR系数 隆升强度 岩性油气藏 中生界 哈拉哈塘—哈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北区块奥陶系断裂发育特征及断控区储层类型与分布预测
6
作者 陈利新 王胜雷 +3 位作者 姜振学 朱光有 苏洲 侯佳凯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3期408-421,共14页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复杂,亟需开展评价预测研究。本文基于哈拉哈塘油田地质及地震资料,开展了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归位、储层空间展布、储层与断裂的匹配关系、井间连通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钻、测录...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复杂,亟需开展评价预测研究。本文基于哈拉哈塘油田地质及地震资料,开展了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归位、储层空间展布、储层与断裂的匹配关系、井间连通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钻、测录井资料及生产动态分析,开展了断控区碳酸盐岩储层缝洞雕刻。研究结果表明:哈拉哈塘油田断裂系统发育包括加里东早-中时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燕山期4个阶段;断裂走向和断裂发育的多期次性是断裂系统的通源性的主控因素;断块水平滑移的增大将使走滑断裂具有较好的连通性;断裂的平面扩溶宽度受断裂活动强度以及深部通源分支断层发育程度控制。此外,为明确潜山岩溶区、层间岩溶区、断控岩溶区碳酸盐岩储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开展了针对性的储层预测,以反演成果为主,结合属性、沉积、钻井等资料,对储层进行多属性综合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北区块的潜山岩溶区断裂带的通源性、连通性及扩溶性整体较好,有利于大型溶蚀孔-缝-洞储集体的形成,储层平面展布呈连片特征,储层质量最优,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研究认识揭示了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北区块奥陶系断裂发育特征及断控区有利储层的分布区域,以期为有效指导深层-超深层断控区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断裂系统 碳酸盐岩 储层预测 哈拉哈塘油田
下载PDF
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次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
7
作者 石放 王铸坤 +5 位作者 李建浪 孙琦 易珍丽 李斌 刘柳 尹太举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6,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带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面积超3万km^(2),处于大型单斜背景,油气显示活跃,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多年来未有勘探突破。邻区中石化矿区的发现使得该区的勘探再次提上了日程。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在分析区域...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带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面积超3万km^(2),处于大型单斜背景,油气显示活跃,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多年来未有勘探突破。邻区中石化矿区的发现使得该区的勘探再次提上了日程。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在分析区域地质概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油源条件、走滑断裂的构造及演化特征和岩性圈闭的形成及封堵条件,明确了该区的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方向。研究区中生界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三叠系发育NE-SW向条带状三角洲砂体,侏罗系和白垩系下部发育SE-NW向展布的叠覆浅水三角洲砂体,白垩系上部发育大面积连片状的辫状河砂体。该区经历了3期隆升,发育5期断层,其中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断层是古生界断层的伴生断层,受古生界断层的发育控制,雁列状NE-SW向展布。白垩系和侏罗系浅水三角洲前缘单一朵体或多个朵体披覆泥岩拼接形成了侧向遮挡,与上倾方向断层联合形成岩性-断层圈闭,三叠系条带状SE方向展布的三角洲砂体和大型河道弯曲部位河道外泥岩遮挡形成岩性圈闭。油气源于古生界古油藏,通过古生界奥陶系断层泄漏后,经中生界伴生断层直接进入中生界圈闭或经中生界断层接替输运进入圈闭而成藏。基于此,认为本区勘探潜力区主要有北部走滑带的侏罗系-白垩系舒善河组三角洲前缘岩性油气藏、三叠系北侧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和南部河道砂体岩性油气藏和三叠系北部隆起区披覆小型扇体岩性油气藏。断裂组合、砂体展布及披覆泥岩遮挡3个关键控藏要素及其有效配置是塔北隆起带大型斜坡区形成有利岩性、岩性-断层复合圈闭油气藏的重要前提,该认识为该区油气的深化勘探指明了方向,对其他地区岩性、岩性-断层复合圈闭油气藏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油气藏 岩性圈闭 中生界 哈拉哈塘-哈得地区 塔北隆起
下载PD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of marine oil and gas around Halahatang depression,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7
8
作者 LU YuHong,XIAO ZhongYao,GU QiaoYuan&ZHANG QiuCha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Tarim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Korla 841000,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95-206,共12页
There exists a petroleum system rich of oil and gas around Halahatang depression,where the oil and gas possess obvious local distinctions of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parts.The research proved that the discovered crude ... There exists a petroleum system rich of oil and gas around Halahatang depression,where the oil and gas possess obvious local distinctions of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parts.The research proved that the discovered crude oil and natural gas in the region derived mainly from O2+3 source rock,and the differences of its propertie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oil and gas filling intensity.The comprehensive study result shows th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of the region mainly underwent three important accumulation phases:late Caledonian-Early Hercynian epoch,late Hercynian epoch,and Yanshan-Himalayan epoch. In the first phase,the oil and gas derived mostly from Cambrian source rock,which formed the primary ancient oil reservoirs,then suffered strong degradation and remained a great quantity of pyrobitumen in the high position of Tabei uplift in the present.In the second phase,the O2+3 source rock of Manjia'er depression started its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which accumulated in the high position of Tabei uplift afterwards,and then biodegradated to heavy oil in the late Hercynian epoch.In the last phase,the O2+3 source rock of southern Halahatang depression and margin of Manjia'er depression started its peak of generating liquid hydrocarbon,which mostly accumulated in the trap formed before the Indo-China and Yanshan epoch,and in somewhere the heavy oil suffered dilutions in various degrees or serious gas invading,to lead to obvious crude oil diverg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facies Mid-Upp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SOURCE ACCUMULATION stage halahatang DEPRESSION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缝洞型油藏高压扩容注入动态模型及敏感性分析
9
作者 张如杰 陈利新 +4 位作者 乐平 肖云 王霞 吕远 杨文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0-469,共10页
高压扩容注水是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式之一。针对高压扩容注水注采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提出了3类高压扩容注水模式,基于高压扩容注入动态模型,模拟不同敏感性参数对高压扩容注水和生产过程的影响,并结合哈拉哈塘缝洞型油藏矿... 高压扩容注水是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式之一。针对高压扩容注水注采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提出了3类高压扩容注水模式,基于高压扩容注入动态模型,模拟不同敏感性参数对高压扩容注水和生产过程的影响,并结合哈拉哈塘缝洞型油藏矿场实例,分析了3类高压扩容注水模式。结果表明:高压扩容注水有远端低能型、渗流屏障型和近端小储集体型3类模式,3类高压扩容注水模式均可有效动用远端储集体,提高采出程度,渗流屏障型增油效果最优;近端储集体大小影响注水指示曲线拐点出现时间,远端储集体大小影响注水指示曲线出现拐点后的注水难易程度;注水过程的交换指数大于生产过程的交换指数,表明高压扩容注水有效;裂缝闭合压力越小,应力敏感系数越小,注水指示曲线出现拐点越早,累计产液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拉哈塘油田 缝洞型油藏 高压扩容注水 注采动态 注水模式 敏感性 流体交换指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田的勘探发现与评价探明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海军 张银涛 +2 位作者 关宝珠 李飞 蔡泉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哈拉哈塘油田发现于2009年,是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哈拉哈塘油田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地质认识、勘探指导思路历经多次转变,经历了碎屑岩、礁滩体、层间岩溶与断控岩溶等多种类...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哈拉哈塘油田发现于2009年,是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哈拉哈塘油田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地质认识、勘探指导思路历经多次转变,经历了碎屑岩、礁滩体、层间岩溶与断控岩溶等多种类型油气藏勘探阶段。通过油田的勘探历程与勘探开发生产资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受断裂、岩溶和不整合面等多因素控制的缝洞型储层是油气赋存的主要场所,走滑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与富集,油田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哈拉哈塘油田的勘探实践表明: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是形成大油田的基础,地质认识的突破是发现复杂大油田的关键,物探技术进步是复杂油田勘探开发的保障,勘探开发一体化是碳酸盐岩快速增储上产的有效途径。该案例研究对国内外类似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 油气勘探 奥陶系 哈拉哈塘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超低密度凝胶堵剂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康传宏 郭继香 +3 位作者 陈利新 姜许健 王俊芳 王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8-342,共5页
针对哈拉哈塘油田大水体发育的储层条件,以聚丙烯酰胺为主剂制备了一种超低密度(0.88~0.95 g/cm^(3))凝胶堵剂。探究了聚合物、密度调节剂M4对体系密度和增强剂Z3、密度调节剂M4对成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体系加入密度调节剂时,体... 针对哈拉哈塘油田大水体发育的储层条件,以聚丙烯酰胺为主剂制备了一种超低密度(0.88~0.95 g/cm^(3))凝胶堵剂。探究了聚合物、密度调节剂M4对体系密度和增强剂Z3、密度调节剂M4对成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体系加入密度调节剂时,体系密度可从1.2 g/cm^(3)降为0.88 g/cm^(3),同时密度调节剂M4对体系强度有明显增强作用,无密度调节剂M4时屈服应力只有42 Pa,密度调节剂M4质量分数为4%时,屈服应力为284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拉哈塘油田 超低密度 凝胶 调剖堵水
下载PDF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岩心裂缝类型及期次 被引量:40
12
作者 高计县 唐俊伟 +5 位作者 张学丰 陶小晚 杨云坤 陈志勇 宋新民 刘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73,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岩溶型储层,储集空间主要是溶蚀孔洞和多期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以6口典型钻井为代表,在岩心尺度上研究了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裂缝发育特征、成因类型和发育期次,总结了裂缝对... 塔里木盆地北部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岩溶型储层,储集空间主要是溶蚀孔洞和多期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以6口典型钻井为代表,在岩心尺度上研究了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裂缝发育特征、成因类型和发育期次,总结了裂缝对储层的影响。哈拉哈塘地区一间房组岩心裂缝主要可分为近直立缝、斜交缝、水平缝、网状缝和不定向缝5种类型,其中近直立缝和斜交缝为构造缝,水平缝和不定向缝为成岩缝,网状缝为叠合成因缝。这些裂缝主要发育于中加里东期、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和中晚海西期4个构造作用期。其中,中加里东期发育的不定向缝全部被亮晶方解石全充填,其他时期发育的裂缝大多为未完全充填的有效缝。裂缝的发育不但增加了碳酸盐岩有效储集空间,连通了孤立孔洞,而且裂缝作为流体运移通道,还影响了储层的后期改造作用。各类裂缝构成的网状裂缝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哈拉哈塘地区一间房组储层段储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裂缝 成因类型 期次 储层 奥陶系 哈拉哈塘地区
下载PDF
塔北隆起中西部地区古岩溶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46
13
作者 张朝军 贾承造 +2 位作者 李本亮 罗秀羽 刘云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3-269,共7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哈拉哈塘和英买力地区的奥陶系古岩溶非常发育,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和地质认识的深入开始引起重视。研究认为,古岩溶是塔北中西部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沿塔北隆起南翼呈宽幅带状连片分布,与轮南凸起一起构成... 塔里木盆地北部哈拉哈塘和英买力地区的奥陶系古岩溶非常发育,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和地质认识的深入开始引起重视。研究认为,古岩溶是塔北中西部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沿塔北隆起南翼呈宽幅带状连片分布,与轮南凸起一起构成一套大型复合古岩溶储集体系。奥陶系岩溶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有隆升作用、层间平行不整合、断裂系统、岩石物理性质和高能相区等,平面上可以划分出隆控岩溶区、层控-断控岩溶区及局限岩溶区,多种成因的岩溶彼此之间可以复合叠置。此外,该区古岩溶具有分期多次发育的特点,主要期次有四个: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燕山等,并存在多期叠置的特征。塔北隆起中西部地区具备形成大型古岩溶油气藏的条件,塔北复合古岩溶体系有望整体连片含油,沿中上奥陶统碎屑岩尖灭线两侧是寻找大规模古岩溶油气藏群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北隆起 英买力 哈拉哈塘 古岩溶 油气藏
下载PDF
断溶体油气藏成因、成藏及油气富集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南岸地区奥陶系为例 被引量:59
14
作者 丁志文 汪如军 +9 位作者 陈方方 阳建平 朱忠谦 杨志敏 孙晓辉 鲜波 李二鹏 史涛 左超 李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6-296,共11页
基于构造、断裂演化、岩心、测井、地震、钻录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南岸地区跃满区块奥陶系断溶体油气藏的储集空间特征、展布形态、成因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开发实践,对断溶体油气藏的成藏与油气富集... 基于构造、断裂演化、岩心、测井、地震、钻录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南岸地区跃满区块奥陶系断溶体油气藏的储集空间特征、展布形态、成因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开发实践,对断溶体油气藏的成藏与油气富集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断溶体油气藏以'体'的形式呈不连续、非均质、不规则性分布,其形成主要受控于断裂的发育程度,建立沿主干深大通源断裂溶蚀、沿次级通源断裂溶蚀和沿次级内幕断裂溶蚀3种断溶体油气藏形成模式;断溶体油气富集受控于成藏期与断裂活动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断裂的级别和断裂的分段性质。研究结果可有效指导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南岸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井位部署,实现断溶体油气藏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哈拉哈塘油田 塔河南岸地区 奥陶系 断溶体 碳酸盐岩 成藏 油气富集规律
下载PDF
塔北哈拉哈塘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主要岩溶期次 被引量:68
15
作者 张学丰 李明 +5 位作者 陈志勇 姜华 唐俊伟 刘波 高计县 赫云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5-826,共12页
位于塔北隆起中部的哈拉哈塘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近期塔北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勘探的主要目标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本文通过对区域沉积、构造演化背景的分析,利用钻井、岩芯、地震等资料,对本区岩溶型储层的沉积和成... 位于塔北隆起中部的哈拉哈塘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近期塔北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勘探的主要目标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本文通过对区域沉积、构造演化背景的分析,利用钻井、岩芯、地震等资料,对本区岩溶型储层的沉积和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储层发育的主要岩溶阶段、岩溶模式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主体在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一段,储集空间主要为近层状分布的溶蚀孔洞/洞穴和裂缝,岩溶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一间房组沉积末期的准同生期岩溶和志留系沉积之前的表生期(潜山+顺层)岩溶。前一期岩溶具有区域分布较均匀、规模较小的特点;后一期岩溶在前期岩溶的基础上发育,并根据古地貌的差异在平面上分为4个区:北部Ⅰ区一间房组直接暴露,发育古潜山岩溶;Ⅱ区一间房组之上覆盖了厚度不等的吐木休克组、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岩溶主要受控于河流和断裂的下切及由北部Ⅰ区地表水补给的地下水顺层岩溶;南部的Ⅲ区和Ⅳ区发育顺层及沿断裂的岩溶和淡水与南部海水的混合水岩溶。在以上两期主要岩溶作用的影响下,哈拉哈塘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一段地层发育近层状岩溶洞穴、孔洞、角砾孔和裂缝,形态多变,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同生岩溶 潜山岩溶 顺层岩溶 碳酸盐岩储层 奥陶系 哈拉哈塘 塔里木盆地北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47
16
作者 倪新锋 张丽娟 +3 位作者 沈安江 韩利军 乔占峰 赵宽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5-474,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近期获得重大突破的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很大程度上受岩溶型储层发育的控制,深入总结其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岩芯、薄片、阴极发光、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及测试... 塔里木盆地近期获得重大突破的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很大程度上受岩溶型储层发育的控制,深入总结其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岩芯、薄片、阴极发光、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储层的基质孔渗极差,难以形成有利的储集空间,而次生孔隙(溶蚀孔洞、洞穴、裂缝等)构成了该区的主要储集空间。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储集层优势发育,是最有勘探价值的储集层。(准)同生岩溶作用、层间岩溶作用、顺层岩溶作用、潜山岩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是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的最主要成因,各种岩溶作用多期叠加、改造形成复合型优质岩溶储层。通过对岩溶作用过程的分析,认为储层的原生孔隙和沉积相带是次生孔隙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是促进岩溶发育、控制储集体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特征 成因 主控因素 奥陶系 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断裂对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非暴露岩溶缝洞型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8
17
作者 廖涛 侯加根 +4 位作者 陈利新 马克 杨文明 董越 白晓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1-235,共15页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形成机理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当前以塔河油田为代表的潜山风化壳缝洞型储集层是碳酸盐岩地层暴露地表受到大气淡水淋滤所形成的,而在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发育的非暴露区仍存在大量非暴露岩溶...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形成机理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当前以塔河油田为代表的潜山风化壳缝洞型储集层是碳酸盐岩地层暴露地表受到大气淡水淋滤所形成的,而在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发育的非暴露区仍存在大量非暴露岩溶缝洞型储集层。在充分认识该油田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选取油田非暴露区典型区块,应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资料,对非暴露岩溶缝洞型储集层进行研究。研究认为:(1)大气淡水是非暴露区岩溶作用最关键的岩溶流体,岩溶储集层的形成并不受热液影响;(2)非暴露区存在"三期三级"构造缝和"两期三级"走滑断裂,断裂及伴生构造裂缝是非暴露区岩溶缝洞型储集层发育的必要条件;(3)从断裂对岩溶的控制出发将缝洞型储集层细分为早期断裂和明河双控洞穴、晚期断控洞穴、早期裂缝孔洞和晚期微裂缝孔洞4类;(4)非暴露区非暴露缝洞型储集层先后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断裂发育、良里塔格组水系下切溶蚀、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断裂发育3个主要过程。此研究深化了非暴露缝洞型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非暴露区岩溶储集层勘探开发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拉哈塘油田 非暴露区 奥陶系 岩溶储集层 断裂控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6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特征识别及地质建模 被引量:35
18
作者 张丽娟 马青 +5 位作者 范秋海 朱永峰 高春海 蔡泉 张硕 刘晨曦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2期1-7,87,共7页
塔里木盆地哈6区块奥陶系储层为碳酸盐岩古潜山岩溶缝洞型储层,其储集空间类型包括生物体腔孔、生物钻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溶蚀孔洞、断层和裂缝、未塌陷的溶洞洞穴系统、塌陷型溶洞—洞顶缝系统等。针对哈6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塌陷... 塔里木盆地哈6区块奥陶系储层为碳酸盐岩古潜山岩溶缝洞型储层,其储集空间类型包括生物体腔孔、生物钻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溶蚀孔洞、断层和裂缝、未塌陷的溶洞洞穴系统、塌陷型溶洞—洞顶缝系统等。针对哈6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塌陷型溶洞—洞顶缝系统建立了缝洞体形成模型、井震模型、地震正演模型和油气藏模型,提出地震"串珠状"反射体实为大型缝洞体的反映,而大量的地下暗河溶洞段目前的地震技术仍然无法有效识别。针对洞顶缝进行了定义,提出溶洞上部塌陷形成的洞顶缝系统是哈6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的油气产层,其次塌陷型溶洞体本身也是主要的油气产层,但可通过洞顶缝系统采出其中的油气,因此洞顶缝概念的提出对钻井、录井和油气酸化压裂测试和试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哈拉哈塘地区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岩溶储层 塌陷型溶洞-洞顶缝建模
下载PDF
塔北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被引量:20
19
作者 廖涛 侯加根 +3 位作者 陈利新 马克 杨文明 董越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0-1391,共12页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发育随机性强的特点,通过对哈拉哈塘油田哈601井区进行详细解剖,在充分认识不同时期古地貌及构造运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动、静态多类型储层预测,以塔北奥陶系古岩溶露头认知为指导,将储集体细分为暗河管道厅堂洞...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发育随机性强的特点,通过对哈拉哈塘油田哈601井区进行详细解剖,在充分认识不同时期古地貌及构造运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动、静态多类型储层预测,以塔北奥陶系古岩溶露头认知为指导,将储集体细分为暗河管道厅堂洞、断裂明河双控洞穴、断控洞穴、早期裂缝-孔洞和微裂缝-孔洞共5种成因类型;并依据储集体形态规模及发育规律,明确了研究区最重要的岩溶发育地质控制因素为良里塔格组古地貌古水系、地层岩性、加里东中期和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断裂。各缝洞系统先后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断裂发育、良里塔格组水系下切、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断裂发育3个主要过程,经过后期一定程度改造形成了现今缝洞体形态。同时明确了岩溶内幕区不同缝洞系统对于油井产能的控制,为类似区块的井位部署及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哈拉哈塘油田 岩溶储层 控制因素 发育模式
下载PDF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剪切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18
20
作者 马德波 何登发 +4 位作者 陶小晚 郑多明 邢翔 夏伟杰 邱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0-483,共14页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发育多组北东、北西向主干断裂组成的剪切断裂系统,本文在剪切断裂地球物理识别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内剪切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研究区内剪切断裂发育9种典型构造样式。平面上,整体为共轭剪切...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发育多组北东、北西向主干断裂组成的剪切断裂系统,本文在剪切断裂地球物理识别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内剪切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研究区内剪切断裂发育9种典型构造样式。平面上,整体为共轭剪切断裂,分支断裂延伸较短,与主干断裂呈小角度相交;单条剪切断裂带具有一定的分段性,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和平面组合。纵向上,哈拉哈塘地区剪切断裂系统具有分层变形的特征,可以划分为下、中、上3个构造层。下构造层为寒武系一奥陶系,为纯剪作用下形成的共轭剪切断裂系统;中构造层为志留系一二叠系,为受下构造层控制的张剪作用下形成的断裂;上构造层为三叠系及其以上地层,为受中下构造层控制的张剪作用下形成的雁列式分布的正断层。这种分层变形特征主要受控于区域古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哈拉哈塘地区剪切断裂系统的构造特征决定了该区油气分布具有“多层系含油、沿断裂富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拉哈塘 剪切断裂 构造特征 油气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