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urbaniz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Hu Huanyong Line:Answering the Premier's question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明星 龚颖华 +2 位作者 李扬 陆大道 张华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11期1593-1610,共18页
In late November 2014, while attending a science exhibition on human settlement at the National Museum, Premier Li Keqiang posed a question to society and scientists regard- ing the Hu Huanyong Line, which the media s... In late November 2014, while attending a science exhibition on human settlement at the National Museum, Premier Li Keqiang posed a question to society and scientists regard- ing the Hu Huanyong Line, which the media subsequently dubbed "the Premier's question". This increased awareness and interest in the Hu Huanyong Line and launched a lively debate which provoked a variety of views. In an attempt to address the Premier's question,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origins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named after the famous population ge- ographer who proposed it in 1935 as part of a wider debate on domestic overpopulation. Using demographic data from ChJna's first, fifth and sixth censuses, as well as the ArcGIS platform, we analyze the size, proportion and density of populations in the areas southeast and northwest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showing that urbanization and migration have not changed the patter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bserved by Hu Huanyong. Based on this, we suggest that the pattern of a dense population southeast of the line and sparse population northwest of the line will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 for a relatively long time, nor will the situ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being mainly found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We also argue that climate and other physic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determine that the Hu Huanyong Line shall remain in place. We believe that the question posed by Premier Li Keqiang is solvable, and that with positive policy guidance and rational spatial organization, the north- western region can achieve more modernization and better quality urbanization, while the same is true for the centr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 huanyong line Premier's questi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URBANIZATION patterns TRENDS
原文传递
Change of Flood Patterns in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被引量:2
2
作者 Yin Yixing Xu Youpeng Chen Yi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年第3期67-71,共5页
Based on the flood affected area (FA) data of the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50 to 2005,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the flood patterns in China, and investigates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huma... Based on the flood affected area (FA) data of the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50 to 2005,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the flood patterns in China, and investigates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flood center shifted from North China and the Yangtze-Huaihe basin in the 1950s towards the south, north and west of China, and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outh China after the 1990s. The FA in the western provinces was continuously on the rise since the 1950s. There are two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future flood pattem in China. The pattern of "flood in the south and drought in the north" depends on the north-south shift of the maximum rainfall region in eastern China. The flood intensification to the west of Hu Huanyong's line mainly results from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d the melting of glaci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uman activity magn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od pattern flood in the south and drought in the north hu huanyong's line climate change human activity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的民生福祉效应:“红利”与“鸿沟” 被引量:2
3
作者 谭远发 朱春霞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8,共14页
数字普惠金融比传统金融具有更好的地理穿透性,为增进民生福祉,破解“胡焕庸线魔咒”提供了可能,但较少有文献对此进行系统研究。论文基于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空间统计与计量方法,从市级层面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 数字普惠金融比传统金融具有更好的地理穿透性,为增进民生福祉,破解“胡焕庸线魔咒”提供了可能,但较少有文献对此进行系统研究。论文基于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空间统计与计量方法,从市级层面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民生福祉效应,并分析了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民生福祉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异质性特点,呈现“高值向东南集聚、低值向西北集聚”的趋势。数字普惠金融与民生福祉皆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呈两极分化格局,胡焕庸线仍是两者的重要空间分界线;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的沿海城市,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靠近胡焕庸线两侧的城市。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增进了民生福祉,发挥出“数字红利”的普惠作用;该作用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显著高于西北侧城市,但两侧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区域“鸿沟”在缩小,“胡焕庸线魔咒”有望破解。此外,研究还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主要驱动力,而且后者的作用大于前者。因此,要加快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与相关技术发展,提升胡焕庸线西北侧城市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以增进区域民生福祉均衡性和可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民生福祉 胡焕庸线 莫兰指数 空间滞后模型
下载PDF
“胡焕庸线”两侧植被覆盖度地域分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4
作者 厉彦玲 董超 王薪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6,共12页
探究“胡焕庸线”两侧植被覆盖度的地域分异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MODIS-NDVI遥感数据及相关研究资料,运用像元二分法量化了2000至2020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斜率分析、空间自相关分... 探究“胡焕庸线”两侧植被覆盖度的地域分异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MODIS-NDVI遥感数据及相关研究资料,运用像元二分法量化了2000至2020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斜率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转移矩阵及相关分析法,系统分析了“胡焕庸线”东西两侧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及降水对其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植被覆盖度在“胡焕庸线”两侧展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西部地区普遍低于东部;冷点主要分布于线西,热点主要分布于线东。尽管过去21年间全国植被覆盖度经历了局部年度波动,但从整体趋势看呈上升态势,约有45%的地区植被覆盖水平实现了由低向高的转变。具体而言,“胡焕庸线”以西区域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约为0.0035/a,而线东地区则达到0.0059/a,且在各自区域内,植被显著增长的区域占比分别为53.22%和59.81%。此外,年降水量与年际间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在“胡焕庸线”两侧表现出空间上的差异化特征,即东部地区呈负相关,而西部则为正相关。综上所述,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的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凸显了其独特的地域分异性。本研究为理解我国植被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植被覆盖度 地域分异 时空特征分析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演进及其影响机制——基于胡焕庸线的实证分析
5
作者 吴旭晓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共9页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 EBM-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模型 灰色综合关联度 胡焕庸线
下载PDF
民族人口分布新格局下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焦若水 高怀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3,共13页
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的重要方向,以往的民族工作重点聚焦民族地区与民族身份,但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民族人口分布的结构性转变关注不足。通过分析第五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的重要方向,以往的民族工作重点聚焦民族地区与民族身份,但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民族人口分布的结构性转变关注不足。通过分析第五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人口大流动模糊了以胡焕庸线为界的传统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内聚性减弱、分散化程度提高,带来东南地区大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突显与传统民族地区“两头”难兼顾的挑战。立足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空间分布特点,需要不断深化推进多民族互嵌式发展格局,从国家战略和全局思维统筹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功能,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夯实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微观路径和基层基础,持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工作 人口负增长 胡焕庸线 人口发展新形势
下载PDF
2000—2020年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武荣伟 王堠崟 +1 位作者 王远鑫 陈利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00-1512,共13页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次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刻画近20年来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分布格局,并采用分数响应模型,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要素和人口迁移3个维度,识别县域尺度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20年间...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次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刻画近20年来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分布格局,并采用分数响应模型,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要素和人口迁移3个维度,识别县域尺度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20年间,中国绝大多数县域步入“老龄化社会”,部分县域步入“老龄社会”,成渝地区、内蒙古中部、长三角外围等地区县域步入“超老龄社会”。2)人口老龄化分布的空间结构模式多样。总体上,胡焕庸线是人口老龄化分布的明显分界线,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县域老龄化程度高于西北半壁县域,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人口老龄化呈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梯度扩散的特征;局部看,人口老龄化呈现“均质化”“逆核心—边缘”“核心—边缘”等多样的空间结构特征。3)自然环境奠定人口老龄化分布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要素是老龄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人口迁移对老龄化空间格局的重塑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胡焕庸线 时空格局 县域尺度 中国
下载PDF
“美丽中国中脊带”城市扩张特征与区域比较
8
作者 彭书雅 全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121,共13页
研究目的:量化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城市扩张过程阶段性特征,以胡焕庸线为界对比两侧特征差异。研究方法:采用强度分析方法与城市扩张特征识别模型,基于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长期尺度上挖掘“美丽中国中脊带”内114... 研究目的:量化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城市扩张过程阶段性特征,以胡焕庸线为界对比两侧特征差异。研究方法:采用强度分析方法与城市扩张特征识别模型,基于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长期尺度上挖掘“美丽中国中脊带”内114个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辨析城市扩张机制。研究结果:(1)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用地占比高于西北侧。研究区城市用地的增加情况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且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扩张面积要远高于西北侧。城市用地的扩张来源地类主要是耕地、未利用地以及水域。(2)研究区内城市扩张具有阶段性特征,共识别出4个扩张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终期阶段。整体来看,进入后期、终期扩张阶段的城市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和东北部。(3)到2020年,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处于中期、后期、终期阶段的城市占比近80%,而胡焕庸线西北侧处于早期和中期的城市占比为76.9%,处于后期和终期阶段的城市仅占比23.1%。这一对比表明胡焕庸线两侧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仍旧显著。研究结论:胡焕庸线两侧的城市扩张水平存在显著分异性特征,应结合城市所处扩张阶段,综合考虑各阶段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地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导向下的城市管理政策,以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区域对比 “美丽中国中脊带” 胡焕庸线
下载PDF
基于地域空间构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9
作者 夏成钢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3,共6页
地域空间是传统风景园林形成的第一要素,也是风景园林学关注的基本点。当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的视野与实践早已超越以往园林史的论述范畴,因此有必要回归初始,参照地理学概念,结合史学新理论,重新诠释历史中的风景园林。事实与文献表明,中... 地域空间是传统风景园林形成的第一要素,也是风景园林学关注的基本点。当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的视野与实践早已超越以往园林史的论述范畴,因此有必要回归初始,参照地理学概念,结合史学新理论,重新诠释历史中的风景园林。事实与文献表明,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存在着三大体系,即农耕传统体系、游牧传统体系与高寒传统体系。每个体系都有着各自的环境认知、营造手法与游览方式,以及大、中、小3个尺度的空间形态。蒙元之后三大体系交流日趋频繁,各有取舍兴衰。以三体系三尺度的结构进行梳理,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中国风景园林本质,支持学科建设与实践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体系 地域空间 胡焕庸线 经典中国园林 农耕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游牧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高寒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下载PDF
我国电解铝企业布局的“胡焕庸线”
10
作者 佘海波 《轻金属》 2024年第6期1-3,11,共4页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电解铝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是当前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电解铝碳排放主要来于火电和铝生产过程的排放,能源结构调整和自身减排是实现电解铝碳排放目标的主要路径。本文以胡焕庸线在多领域、多行业的广泛应...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电解铝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是当前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电解铝碳排放主要来于火电和铝生产过程的排放,能源结构调整和自身减排是实现电解铝碳排放目标的主要路径。本文以胡焕庸线在多领域、多行业的广泛应用成果,追寻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布局,找出适合我国电解铝布局的“胡焕庸线”。以电解铝“胡焕庸线”为基础,电解铝行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碳交易等,进行产能转移和装备升级,实现行业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走上绿电铝高质量发展之路,迎来行业的“风光无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铝胡焕庸线 布局 产能转移 绿电铝
下载PDF
从胡焕庸人口线看地理环境决定论 被引量:29
11
作者 黄园淅 杨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73,共6页
人地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人地关系思想中最受关注的思想之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现代地理学解读,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 人地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人地关系思想中最受关注的思想之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现代地理学解读,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区域差异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制约或促进作用。对2005年中国省区级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人均GDP和生产性土地资源率进行分析,并与胡焕庸人口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胡焕庸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人均GDP空间分布与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人口分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胡焕庸线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差异情况,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胡焕庸线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待不同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胡焕庸线 地理环境决定论 生产性土地资源率
下载PDF
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果庆 张欣玲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9-101,共13页
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这一问题引发学术争论,观点不一,且尚未得到实证检验。城镇化能否促进“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协调发展是问题的本质。以2005—2021年“胡焕庸线”两种划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稳健地推动... 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这一问题引发学术争论,观点不一,且尚未得到实证检验。城镇化能否促进“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协调发展是问题的本质。以2005—2021年“胡焕庸线”两种划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稳健地推动人均GDP增长及“胡焕庸线”北部片区的较高增长,实现“胡焕庸线”两侧区域的人均GDP收敛,促进两侧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计量结果显示,城镇化提高了人均GDP收敛速度的5.04%~47.33%,占人均GDP总收敛速度的44.32%~67.09%,城镇化对人均GDP增长的边际贡献在0.0278至1.2911之间。这意味着,我国要有力推进“三纵两横”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尤其要加快推进“胡焕庸线”北部片区的城镇化,将更有效地促进“胡焕庸线”北部片区发展;还要增强财政收入、万人发明专利数和万人教师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鼓励人口向“胡焕庸线”北部片区城市集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胡焕庸线 区域协调发展 实证检验
下载PDF
中国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波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3期33-36,42,共5页
人口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自然及人文两方面的影响,胡焕庸线成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线。本文以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空间分析... 人口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自然及人文两方面的影响,胡焕庸线成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线。本文以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2010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分析各级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剖面图可以发现,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密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人口密集区用接近2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接近80%的人口;东南—西北两部分人口比重为93.77∶6.23,胡焕庸线仍然是2010年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人口空间格局 胡焕庸线 中国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基于“胡焕庸线”的空间定量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刚贞 贾荣先 +1 位作者 陈梦洁 郑美华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26-33,共8页
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18年的时空面板数据,运用莫兰指数及LISA聚集图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减贫的空间溢出效应,把握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全国... 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18年的时空面板数据,运用莫兰指数及LISA聚集图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减贫的空间溢出效应,把握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全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胡焕庸线”东侧地区不仅通过自身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减缓了贫困,还对西侧地区产生空间溢出效应,间接降低其贫困程度;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胡焕庸线”能准确地反映数字普惠金融分布的空间分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减贫效应 胡焕庸线 空间分布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虚拟水资源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捷 熊俊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以胡焕庸线作为区域分异标准,利用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与42个细分行业数据,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模拟分析调整产业结构所带来的节水效应。结果显示:2010年胡焕庸线东南地区和胡焕庸线西北地区消...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以胡焕庸线作为区域分异标准,利用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与42个细分行业数据,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模拟分析调整产业结构所带来的节水效应。结果显示:2010年胡焕庸线东南地区和胡焕庸线西北地区消耗虚拟水总量分别为8393.99亿吨和1731.85亿吨,不仅总量上差距较大,两侧各行业在虚拟水量的消耗上也有较大差异。按照2010年各行业用水结构,胡焕庸线东南地区2010年虚拟水总量相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红线2020年所允许的虚拟水量,只有1496.01亿吨的剩余,按照过去的增长速度,如果不优化用水结构,到2020年东南地区将突破用水总量红线;而胡焕庸线西北地区2010年则已经超越用水总量红线706.47亿吨。进一步的模拟分析表明,在区域产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胡焕庸线东南地区的虚拟水使用量可减少945.24亿吨,胡焕庸线西北地区则可减少229.17亿吨,两者合计可以节约水资源1174.34亿吨。可见,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有效帮助各地区减少用水总量,是改善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缓解水资源短缺、建设节水型经济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 胡焕庸线 投入产出 产业结构优化 节水效应
下载PDF
海洋的作用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兼论利用海洋元素发展“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经济
16
作者 张耀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228-235,共8页
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广大的海域成为我国海陆国土的组成部分,从而扩大了胡焕庸线东南的国土面积.论文从海洋、海洋国土、海洋经济的角度,讨论“胡焕庸线”的突破问题.由于胡焕庸线东南增加了300万km^(2)海洋国土面积,使得胡焕庸... 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广大的海域成为我国海陆国土的组成部分,从而扩大了胡焕庸线东南的国土面积.论文从海洋、海洋国土、海洋经济的角度,讨论“胡焕庸线”的突破问题.由于胡焕庸线东南增加了300万km^(2)海洋国土面积,使得胡焕庸线两侧的国土面积大体相当.在线东南为646.6万km^(2),线西北为614.4万km^(2),从而使胡焕庸线东南一侧的人口平均密度大大降低,可以认为在人口分布上,海洋的作用对胡焕庸线的突破.然而由于海洋国土资源的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增加了胡焕庸线东南的经济总量,所增加的海洋经济总产值,远大于胡焕庸线以西五省区GDP的总和.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国GDP约9.6%,而胡焕庸线以西五省区的GDP总值,仅占全国GDP的5.4%,海洋经济总产值高出胡焕庸线以西五省区GDP总值4.2个百分点.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这种差距还将可能发生变化.21世纪是开发海洋的世纪,海陆统筹是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为此,本文提出利用海洋元素建设西部海洋大通道,从而改变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经济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海洋国土 海洋经济 海洋元素 “一带一路”
下载PDF
胡焕庸线四川段东西两侧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刘后平 肖涵予 汪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31-42,共12页
文章从空间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生态融合、富裕融合五个维度构建城乡融合指标体系,并测度胡焕庸线四川段东西两侧区域2014-2020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测算胡焕庸线四川段东西两侧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相对差异程... 文章从空间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生态融合、富裕融合五个维度构建城乡融合指标体系,并测度胡焕庸线四川段东西两侧区域2014-2020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测算胡焕庸线四川段东西两侧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相对差异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胡焕庸线四川段东西两侧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分布规律与胡焕庸线所划分的经典分布规律之间具有一致性,即胡焕庸线东侧区域优于西侧区域;城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及金融发展对四川省及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对东侧区域的作用强度高于西侧区域,而金融发展对东侧区域的作用强度低于西侧区域;人力资本对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及两大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均存在反向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胡焕庸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县域人口集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袁锦标 曹永旺 +2 位作者 倪方舟 丘海雄 周春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33,共9页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人口普查等数据,分析了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人口集聚空间格局在总体上没有变化,仍保持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密西北疏的特征,但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在弱化...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人口普查等数据,分析了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人口集聚空间格局在总体上没有变化,仍保持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密西北疏的特征,但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在弱化。2)逐步多元回归模型表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是吸引人口的主要因素,海拔高度、距河流距离、距高等级城市最近距离等是驱动人口外流的主要因素。3)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表明,与县域人口集聚度呈正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年均气温、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等,与县域人口集聚度呈负相关的影响因素则有年降水量、距河流距离、日照时数、海拔高度等;同时,这些影响因素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集聚 胡焕庸线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空间异质性 中国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卢亚丽 徐帅帅 +1 位作者 司保江 沈镭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3-108,共6页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黄河流域九省(区)2010—2018年115个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胡焕庸...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黄河流域九省(区)2010—2018年115个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胡焕庸线以西区域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最大,胡焕庸线上区域次之,胡焕庸线以东区域最小;黄河流域九省(区)仅28.7%的市处于水资源生态盈余状态;黄河流域九省(区)南部水资源承载力较高且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与胡焕庸线以西的相当;黄河流域九省(区)各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黄河流域九省(区)平均水资源压力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是限制黄河流域九省(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水资源 生态足迹 黄河流域九省(区)
下载PDF
站在胡焕庸线上审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新启示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克恭 师安隆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共6页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强调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强调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系统平衡的角度,基于胡焕庸线来审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我国东西部水土关系,通过杠杆原理论证推演了水土关系与人水关系内在逻辑的统一性,说明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意义。在国土空间与经济国内大循环这一大系统中,胡焕庸线处于系统平衡点的重要位置,为解决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尽快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使胡焕庸线这一系统平衡点西移,进而使国土空间布局中的水土关系更加协调平衡,使我国经济大系统中的人水关系在更加协调的平衡态中可持续发展。以陇中地区为例,实证说明了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水高地低”陇中河套地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水土关系 人水关系 水高地低 陇中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