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on Improving Land Capability——A Case Study on Huanghuaihai Plain in Shandong Province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存龙 祝德成 +4 位作者 蒋文惠 赵西强 王红晋 喻超 伊飞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1期1960-1966,共7页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data obtained from the national project abou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contamination,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roperties of soil chemical elements in Huanghuaihai Plain, Shandong Pro...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data obtained from the national project abou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contamination,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roperties of soil chemical elements in Huanghuaihai Pla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grade-one nutritive element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ere relatively deficient while potassium was rich. Meanwhile, as the grade-two nutritive elements, calcium oxide and magnesium oxide were relatively short and sulfur’s content was abundant. About the other beneficial and trace nutri-tive elements, iron oxide, manganese, molybdenum and boron were deficient, but the content of chlorine was high, hardly lack. The main barriers to improving land productivity were soil salinization and soil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The values of soil 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 that most of the soil in the study area is middle-lower fertilized. Specifical y, the low fertility area and lower fertility area are 6 1604 and 1 244 km2 respectively, occupying about 97.43% and 1.97% of the total area. The moderate fertility soil has an area of 172 km2, occupying about 0.27% of the total area. The higher fertility soil covers an area of 128 km2, while the high fertility area of only 76 km2. This article proposed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elimination of soil obsta-cle, remediation of heavy-metal-contaminated soil and other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land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basic investigation results, which provides a goo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good-quality and high-benefit agri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fertility soil-water-plant l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huanghuaihai Plain in Shandong Province
下载PDF
Research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Suitability in Typical Area of Huanghuaihai Plain based on GIS 被引量:1
2
作者 肖燕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6期125-129,178,共6页
The paper aims to study agricultural land suitability in typical agricultural area in Huanghuaihai plain by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natur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land with Liaoch... The paper aims to study agricultural land suitability in typical agricultural area in Huanghuaihai plain by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natur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land with Liaocheng area in Shangdong Province in the center of Huanghuaihai plain as a case.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land quality in Liaocheng was above the average and accorded with the local practical situation.The authors validated the scientificity of agricultural land suitability study by using GIS technology 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n analysis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uaihai plain Agriculture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GIS technology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drought risk for winter wheat o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under climate change using an EPIC model-based approach 被引量:1
3
作者 Yaojie Yue Wuqiong Yang Lin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SCIE EI 2022年第1期690-711,共22页
Climate change-induced drought poses a serious negative impact on global crop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The Huang Huai Hai(HHH)Plain,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is heavenly stricken by... Climate change-induced drought poses a serious negative impact on global crop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The Huang Huai Hai(HHH)Plain,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is heavenly stricken by drought.Motivated by formulating drought risk prevention strategies that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on the HHH Plain,therefore,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winter wheat drought risk under multiple climate scenarios using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Impact Climate(EPIC)model.Based on the well-validated EPIC model,the drought hazard intensity(dHI),physical vulnerability(pV),and drought risk(dR)of the HHH Plain from 2010 to 2099 are assessed.Temporally,the dR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long term,the high dR areas increased by 0.63%and 1.18%under the RCP4.5 and RCP8.5 scenarios,respectively.Spatially,dR showed a pattern of high in the south and low in the north whether under RCP4.5 or RCP8.5 scenario.Comparatively,the dR was 0.211 under the RCP4.5 scenario which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under the RCP8.5 scenario,i.e.0.207.The Huanghuai Plain agricultural subregion will be a high dHI-pV-dR region.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might be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wheat drought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winter wheat drought risk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 EPIC model huanghuaihai Plain
原文传递
黄淮海地区吸收性气溶胶和对流层臭氧时空变化及来源解析
4
作者 宋宜凯 刘旻霞 +1 位作者 王晓雯 王扬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0-465,共16页
全面掌握黄淮海地区吸收性气溶胶和臭氧的时空分布和潜在源区,对推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有重要意义。基于OMI卫星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空间相关性、GTWR模型分析黄淮海地区2005~2021年17年间的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bsorptive aerosol i... 全面掌握黄淮海地区吸收性气溶胶和臭氧的时空分布和潜在源区,对推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有重要意义。基于OMI卫星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空间相关性、GTWR模型分析黄淮海地区2005~2021年17年间的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bsorptive aerosol index,AAI)、对流层O_(3)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型对济南市进行模拟,探究其污染物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AAI和O_(3)月均值呈现显著的周期性,以年为周期,呈现“W”特征;AAI年空间格局为中间高,四周低,O_(3)浓度空间格局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升高;AAI四季变化为冬季高,秋春次之,夏季低;O_(3)四季变化春季高,冬夏次之,秋季低;AAI和O_(3)的空间关系大致以北纬35°线来划分,北纬35°以北,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北纬35°以南,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气温和降水对AAI和O_(3)都有影响作用;济南市四季轨迹聚类变化明显,潜在源区计算结果表明影响济南空气质量的污染物多为本地排放,同时还受西北方向长距离气流和海洋气流的影响。气溶胶和臭氧的时空变化综合分析结果可为当地制定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AAI O_(3) 时空分布 潜在源区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被引量:64
5
作者 朱强根 朱安宁 +3 位作者 张佳宝 张焕朝 杨淑莉 王意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0-76,共7页
保护性耕作不仅能改善土壤特性,增加作物产量,也是缓解农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翻耕和免耕,副区为3种秸秆还田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 保护性耕作不仅能改善土壤特性,增加作物产量,也是缓解农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翻耕和免耕,副区为3种秸秆还田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弹尾目和蜱螨目,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免耕和秸秆还田的结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pH值下降;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全氮和速效磷;与初始条件相比,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下降,而尿酶活性有所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对土壤动物特别是弹尾目和蜱螨目有显著的正效应,土壤速效磷含量也与优势类群表现为正相关;鞘翅目、双尾目和唇足纲表现了能适应相对较高pH值的土壤环境。总之,保护性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碳库,缓解温室效应,同时也提高了土壤动物丰富度;土壤动物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表现其在作物对养分利用的有效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 养分 保护性耕作 土壤动物 土壤肥力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高光谱特征和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38
6
作者 谷艳芳 丁圣彦 +2 位作者 陈海生 高志英 邢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90-2697,共8页
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 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叶片水分含量(LWC),叶面积指数(LAI)。结果表明,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随生长发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hla、Chlb和Chla+b开花期达最大值;LWC和M,孕穗期达最大值。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Chla、Chlb和Chla+b、LWC和M,减少。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具有绿色植物特征。用红边一阶微分光谱特征参数分析,冬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红边(λred)位于728-730nm,灌浆期红边(λred)移到734nm。Chla、Chlb和Chla+b与Dλ730、Dλ702、Dλ730、Dλ718,LWC与Dλred、Dλ718以及LAI与Dλ718、Dλred、Sre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5(P〈0.05)。经回归分析,Chl与Dλ730 Dλ702、LWC与Dλred呈线性关系(R^2=0.87),LAI与Sred呈二次关系(R^2=0.68)。因此,用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红边参数能判断冬小麦生育后期长势和农田水分胁迫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高光谱 生理生态 干旱胁迫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 被引量:25
7
作者 宋晓龙 李晓文 +2 位作者 张明祥 张黎娜 李东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3953-3965,共13页
以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区域现有湿地保护状况,再基于湿地类型、保护状况和目标保护物种分布,综合考虑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运用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Marxan作为空间优化模型,进... 以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区域现有湿地保护状况,再基于湿地类型、保护状况和目标保护物种分布,综合考虑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运用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Marxan作为空间优化模型,进行多目标的湿地系统保护预案设计,构建区域湿地不同保护水平的保护空缺和不可替代性格局,确定合理的湿地系统保护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湿地保护体系仅覆盖了区域17%左右的湿地,尚有许多重要生境游离于现有保护区系统外。为完善黄淮海地区湿地保护体系,需要对黄海海区域内28个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调整或者保护等级提升,并在山东(5个县)和河北(4个县),河南、江苏和安徽(各3个县),北京和天津(各1个县)等20个县市内建立新的保护区,与现有湿地保护系统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一个黄淮海地区湿地生物保护网络合理格局。结果表明:同其他相关研究方法对比,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在区域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更具有意义;同时也表明该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系统保护规划 不可替代性 保护空缺 湿地保护网络
下载PDF
基于干热风危害指数的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损评估 被引量:33
8
作者 赵俊芳 赵艳霞 +1 位作者 郭建平 穆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287-5293,共7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呈上升态势。干热风灾害发生区域、次数和强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究干热风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呈上升态势。干热风灾害发生区域、次数和强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究干热风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5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小麦的发育期、产量、干热风灾害等数据,采用公认的中国气象局2007年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中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指标,计算干热风危害指数,进一步细化发育期,确定冬小麦抽穗前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分离干热风年冬小麦气象产量,构建重度干热风影响下干热风危害指数与冬小麦抽穗—成熟阶段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统计模型,进行1981—2006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损的评估。结果表明:(1)重度干热风危害下,1981—2006年期间黄淮海各地区冬小麦不同发育时段的干热风危害指数平均在抽穗—开花时段最大,乳熟—成熟时段居中,开花—乳熟时段最小,分别为0.17、0.15和0.14,平均0.15;(2)冬小麦抽穗前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为:播种—出苗期间的最低气温、拔节—孕穗期间的平均气温和孕穗—抽穗期间的平均气温,各个单因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86和0.99,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播种—出苗的最低气温可决定小麦出苗的迟早和苗情;拔节—孕穗期间,在小花原基形成期—四分体形成期气温偏低可延长小穗、小花分化时间,防止退化,提高结实率;孕穗—抽穗的平均气温偏高有利于提早抽穗,延长后期灌浆时间,且晴天有利于开花授粉;(3)分离干热风年冬小麦气象产量后,构建了重度干热风影响下干热风危害指数与冬小麦抽穗—成熟3个阶段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统计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客观上能够综合地反映干热风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一步灾损评估表明:重度干热风危害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减产率在21.52%—39.80%之间,平均为27.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灾损 评估
下载PDF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8种绿肥作物萌发特性与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74
9
作者 孙艳茹 石屹 +1 位作者 陈国军 闫慧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9-98,共10页
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大麦、黑麦草、二月兰等8种绿肥种子的萌发特性和抗旱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PEG-6000对大麦、冬牧70黑麦、毛叶苕子等7种绿肥作物种子的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2)低浓度的P... 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大麦、黑麦草、二月兰等8种绿肥种子的萌发特性和抗旱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PEG-6000对大麦、冬牧70黑麦、毛叶苕子等7种绿肥作物种子的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2)低浓度的PEG-6000对8种绿肥作物种子胚根的伸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胚芽反而表现出抑制作用。3)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8种绿肥作物种子的发芽率、胚根长、胚芽长、萌发胁迫指数、萌发抗旱指数不断下降,而胚根/胚芽比值却持续上升。4)利用隶属函数分析得出8种绿肥作物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强弱次序为:籽粒苋>白芥末>黑麦草>冬牧70黑麦>沙打旺>毛叶苕子>大麦>二月兰,据其综合评价值分为3类,籽粒苋、白芥末为强抗旱作物种类,黑麦草、冬牧70黑麦、沙打旺、毛叶苕子、大麦为中等抗旱作物种类,二月兰为弱抗旱作物。因此,抗旱性强的籽粒苋、白芥末适宜在黄淮海地区干旱少雨的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PEG胁迫 萌发期 抗旱性 黄淮海地区
下载PDF
过去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量:58
10
作者 赵俊芳 赵艳霞 +1 位作者 郭建平 房世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15-2825,共11页
【目的】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 【目的】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指标,系统分析近50年来黄淮海冬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与过程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结果】(1)1961—201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轻度、重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出现的平均日数和过程次数随时间的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1960—1980年和2001—2010年均为缓慢减少时期,1981—2000年变化则不太明显。1968年各地干热风危害均最为严重,1987年危害均最轻;(2)近50年来,该区轻度、重度干热风灾害的年际变化很大,这和该时期气象要素匹配程度有关。各地20世纪60年代干热风发生最严重。其次,为20世纪70年代和最近10年。20世纪80、90年代危害较轻;(3)就空间平均分布状况而言,该区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和干热风过程次数分布具有一致性,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且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同纬度地区的内陆高于沿海。河北省的北部和西北部、河南省的东南部一带等地干热风危害最轻,河北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等地危害最重,该地作物产量受到冲击很大,生产相对更脆弱。【结论】1961—2010年,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气象要素温度、水分、风速等匹配组合的差异,干热风灾害年际变化很大,地区间差异显著,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仍有可能发生。实际生产中,必须重视小麦干热风灾害的防御,可从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化学措施着手来减少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干热风 时空变化 防御对策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秸秆根茬碳投入对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文静 魏静 +2 位作者 马文奇 杨玉荣 郭彩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3591-3598,共8页
土壤有机质与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通过分析黄淮海平原10个小麦玉米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在不同施氮量下建立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的数学模型,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氮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与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通过分析黄淮海平原10个小麦玉米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在不同施氮量下建立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的数学模型,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氮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的关系受氮肥用量的影响显著,无论低量施氮(长期定位试验中的常规施肥量,化肥氮量≤330kg/(hm.2a))还是高量施氮(长期定位试验中的高量施肥量,化肥氮量>330kg/(hm.2a)),秸秆根茬碳还田量与土壤有机质变化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利用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的碳投入量(MSC),高量施氮时为7254kg/(hm.2a),低量施氮为1297kg/(hm.2a),前者是后者的5.6倍。因此,大量施用氮肥降低了投入碳的积累,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施用 秸秆和根茬输入 土壤有机质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近30a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单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宏 陈阜 +2 位作者 石全红 范士超 褚庆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0-95,共6页
该文以黄淮海农作区的7个农作亚区为研究区域,选择了区域内21个典型站点,利用AEZ模型对各个亚区在1968-1977年(C1情景)和1998-2007年(C2情景)2个时间段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潜力变化的气象要素和冬小麦... 该文以黄淮海农作区的7个农作亚区为研究区域,选择了区域内21个典型站点,利用AEZ模型对各个亚区在1968-1977年(C1情景)和1998-2007年(C2情景)2个时间段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潜力变化的气象要素和冬小麦品种要素进行了评价,从时空尺度上探讨了产生潜力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30a来黄淮海农作区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分别增长了3.96t/hm2、3.32t/hm2,潜力大小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在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影响因素中贡献率由大到小为:品种(0.44)>气象(0.33)>二者互作(0.22);增长的贡献因地域而异,东北部亚区的光温生产潜力的增长是由于品种对产量增加的正效应抵消了气候因素对产量的负效应,而西南部的亚区的增长是由品种和气候二者的正效应共同起作用的;在黄淮海农作区,由于拔节-抽穗期间降雨减少,水分亏缺增大,从而导致水分对气候生产潜力限制作用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作物 模型 冬小麦 黄淮海农作区 生产潜力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大豆光合特性及高光效种质筛选 被引量:19
13
作者 牛宁 李振侠 +5 位作者 金素娟 赵璇 付雅丽 焦鑫 王玉岭 李占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4-532,共9页
本文旨在研究黄淮海大豆种质资源的光合气体交换特性,从中筛选高光效种质,为培育大豆高光效品种奠定基础。在大田条件下,以150份来自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盛花期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叶片... 本文旨在研究黄淮海大豆种质资源的光合气体交换特性,从中筛选高光效种质,为培育大豆高光效品种奠定基础。在大田条件下,以150份来自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盛花期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蒸腾效率以及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50份大豆种质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间存在较大差异。7个参数的变异系数范围为5.54%~29.56%,其中,蒸腾效率变异系数最高,胞间CO_2浓度最低。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呈显著负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选出3个主成分(气孔因子、水分因子、光合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达93.64%。聚类分析将150份大豆种质划分为12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包括23份大豆种质,表现高气孔导度、高水分利用率和高光合效率。因此第Ⅱ类群可作为适合育种需要的高光效大豆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大豆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黄淮海北部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灌浆和脱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岳海旺 卜俊周 +5 位作者 魏建伟 陈淑萍 彭海成 谢俊良 李洁 郭安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59-2666,共8页
【目的】明确黄淮海北部地区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灌浆和脱水特性的差异,为该地区筛选适宜熟期机收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黄淮海北部地区3个不同熟期的夏玉米品种,在同一密度水平下,研究不同品种灌浆过程中百粒干重、百粒鲜... 【目的】明确黄淮海北部地区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灌浆和脱水特性的差异,为该地区筛选适宜熟期机收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黄淮海北部地区3个不同熟期的夏玉米品种,在同一密度水平下,研究不同品种灌浆过程中百粒干重、百粒鲜重、灌浆速率以及脱水速率的差异,运用Logistics方程对灌浆前、中、后期进行了解析,并对各参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3个品种产量差异显著,中早熟品种衡玉1587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早熟品种华美1号和晚熟品种蠡玉16产量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籽粒鲜重在整个灌浆期表现出"快速增长-缓慢下降"的趋势,籽粒鲜重最大值均出现在花后40 d。3个品种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灌浆峰值均出现在花后20 d,衡玉1587最高,蠡玉16最低。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3个品种籽粒灌浆过程(R2>0.99)。相关分析表明,品种产量与穗粒数、穗行数、千粒重、最大灌浆速率(G_(max))、平均灌浆速率(G_(mean))、积累起始势(R0)、各灌浆时期粒重增量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正相关,其中和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品种产量和渐增期持续时间(T_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黄淮海北部地区适宜中早熟品种广泛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熟期 灌浆 脱水 产量
下载PDF
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建栋 傅抱璞 +1 位作者 林振山 卢其尧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6-65,共10页
利用中国小麦生态实验资料建立了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发育阶段模式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模式,由这些子模式连结成为一个可以模拟瞬时光合作用的,充分考虑了叶片空间分布特征的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模式。运用该模式研究结果证明冬小麦光... 利用中国小麦生态实验资料建立了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发育阶段模式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模式,由这些子模式连结成为一个可以模拟瞬时光合作用的,充分考虑了叶片空间分布特征的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模式。运用该模式研究结果证明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与抽穗前10天至成熟期辐射量相关性最大。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可达到800kg/亩~1000kg/亩,与牛文元计算结果相近。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光合生产潜力存在3年~4年和9年~10年的变化周期。此外,文中还给出了CO2升高后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的可能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光合成生产力 气候资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黄淮海夏玉米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影响——Ⅱ.水分胁迫对区域生产力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建栋 于强 +2 位作者 闵庆文 李世奎 毕建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2-95,共4页
在玉米抽雄期进行了水分胁迫实验 ,利用Licor 1 88B和Licor 6 2 0 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状况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冠层光合生产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 :当叶面积指数为 5时 ,水肥适宜状况下黄淮... 在玉米抽雄期进行了水分胁迫实验 ,利用Licor 1 88B和Licor 6 2 0 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状况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冠层光合生产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 :当叶面积指数为 5时 ,水肥适宜状况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日总光合量变化在 95g·m- 2 至 1 0 5g·m- 2 之间 ,最高值出现在河南和山东两省交界处 ;当土壤湿度下降至田间持水量的 4 0 %时 ,该地区冠层光合日总量平均降低 5 0 %左右 ;水分胁迫对不同地区冠层光合日总量存在不同的影响 ,在夏玉米抽雄期水分胁迫对山东省玉米冠层光合日总量影响最大 ,水分增产潜力最高 ,此时为夏玉米水分关键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 区域生产力 黄淮海地区 夏玉米 水分胁迫 气候资源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成分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礼凤 李伟 +3 位作者 王建成 徐冉 王彩洁 戴海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5-759,共5页
为了解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资源不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掌握各脂肪酸成分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对黄淮海地区8个省份的2141份大豆品种的粗脂肪与脂肪酸各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长期的人工定向选择,大豆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 为了解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资源不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掌握各脂肪酸成分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对黄淮海地区8个省份的2141份大豆品种的粗脂肪与脂肪酸各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长期的人工定向选择,大豆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但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下降。不同省份之间的大豆品种资源在脂肪酸的不同组成成分上存在较明显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亚油酸、亚麻酸与百粒重和粗脂肪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在提高百粒重和粗脂肪含量的同时提高必需脂肪酸含量,采用常规育种技术比较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大豆 脂肪酸 组成成分
下载PDF
应用ARID CROP模型对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建栋 傅抱璞 +2 位作者 金之庆 卢其尧 林振山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2-287,共6页
应用ARIDCROP模型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该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Yq分布图,继而研究了水分保持最适状况时的光温生产力Yw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水分增产力Q(Q=(Yw-Yq)/... 应用ARIDCROP模型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该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Yq分布图,继而研究了水分保持最适状况时的光温生产力Yw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水分增产力Q(Q=(Yw-Yq)/Yq)分布图。研究表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变幅在3750~9750kg/hm2之间,总的趋势北低南高,黑龙港地区出现了一个3750kg/hm2的低值区。水分是黄淮海北部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当水分完全适宜时,南部淮河流域冬小麦气候生产力仅可提高5%~10%,而黄淮海北部地区气候生产力则可提高75%~100%。用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高产记录与生产力模拟值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用ARIDCROP模型对该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进行研究是可行的,该研究为引黄灌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CROP模型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气候 生产力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基于温度的ET_0计算方法比较及修正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战东 刘祖贵 +3 位作者 秦安振 陶国通 南纪琴 张寄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0,共7页
参考作物需水量ET0预测是计算作物需水量和进行灌溉管理的主要依据。根据黄淮海地区7个气象站(北京、石家庄、安阳、郑州、孟津、驻马店和信阳)的42a长系列资料(包括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风速),利用FAO56-PM公式对3种基... 参考作物需水量ET0预测是计算作物需水量和进行灌溉管理的主要依据。根据黄淮海地区7个气象站(北京、石家庄、安阳、郑州、孟津、驻马店和信阳)的42a长系列资料(包括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风速),利用FAO56-PM公式对3种基于温度的ET0计算方法(Hargreaves、McCloud、Thornthwaite)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依据平均偏差、平均相对偏差、相关系数和t统计量4种指标分别对旬、月和年值序列的吻合程度做出评价。结果表明:Hargreaves与FAO56-PM吻合最好,其次为McCloud,吻合最差的为Thornthwaite,从而说明Hargreaves公式在类似地区运用的可行性;基于对Hargreaves公式进行修正,可使Hargreaves公式更适合黄淮海地区ET0的计算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需水量 温度 预测 修正 黄淮海地区
下载PDF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防护林斑块边缘效应对节肢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汪洋 王刚 +2 位作者 杜瑛琪 陈绮铭 谷艳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6186-6193,共8页
于2008和2009年在黄淮海平原典型地区商丘民权林场(34°31'—34°52'N,115°00'—115°28'E)进行。选择杨树林、槐树林和杨槐混交林3种人工林模式,调查节肢动物群落构成、生物多样性及边缘效应对节肢... 于2008和2009年在黄淮海平原典型地区商丘民权林场(34°31'—34°52'N,115°00'—115°28'E)进行。选择杨树林、槐树林和杨槐混交林3种人工林模式,调查节肢动物群落构成、生物多样性及边缘效应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节肢动物科级水平上不同年份间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差异都不显著(P>0.05),防护林不同模式间个体数(df=2,F=59.48,P<0.001)和类群数(df=2,F=15.44,P<0.001)差异均显著。3种防护林中以杨树林物种丰富度指数较高,S杨树林(9.65)>S杨槐混交林(8.78)>S槐树林(7.47);生物多样性指数H'杨树林(1.78)>H'杨槐混交林(1.65)>H'槐树林(1.46),其中杨树与槐树林的S和H'差异显著(P<0.05)。杨树林和槐树林边缘效应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大于杨槐混交林,林地边缘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均较高。节肢动物类群组成表现为林地边缘的偶见种和农田种多于林内。杨树林和槐树林边缘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向林内40m显著下降;而杨槐混交林边缘效应对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小。综合分析认为,杨树林和槐树林边缘效应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距离为40m,杨槐混交林距离为20m。单一树种农田防护林斑块不小于80m宽,混交林斑块不小于40m宽,可以保护林内物种生存,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效应 节肢动物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