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C-IMS和GC-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乐 魏依馨 +5 位作者 史冠莹 蒋鹏飞 赵丽丽 王继红 张少南 王赵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234,共13页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真空冷冻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的香椿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化学计量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探究样品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通过GC-IMS检测到78个峰,鉴定出59种化合物。通过GC-MS鉴定出94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是硫化物、烯烃类和醛类。经过干燥后总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通过ROAV法确定了(E,Z)-二-1-丙烯基二硫化物、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正己醛、2-己烯醛、丁香酚等为香椿样品中关键香气化合物。PCA和PLS-DA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的样品与新鲜样品有明显的分离,彼此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鲜样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为一组,其他3个干燥香椿样品为一组。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共筛选出10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干燥方式对香椿风味特性影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组与鲜样最为接近,考虑实际应用热泵干燥为香椿最适宜的脱水方式。本研究为热加工过程中风味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干燥方式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化合物
下载PDF
Lipozyme RM IM在人乳替代脂合成中的循环利用及结构变化
2
作者 刘小如 颜佳 +2 位作者 谭登峰 邓泽元 李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0-66,共7页
目的:研究Lipozyme RM IM在人乳替代脂合成中的应用及其在循环利用中结构的变化。方法:以sn-2高棕榈酸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为底物,在Lipozyme RM IM催化下同步合成主要成分为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 目的:研究Lipozyme RM IM在人乳替代脂合成中的应用及其在循环利用中结构的变化。方法:以sn-2高棕榈酸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为底物,在Lipozyme RM IM催化下同步合成主要成分为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和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1-dioleoyl-2-palmitoyl-3-linoleoylglycerol,OPL)的人乳替代脂,考察合成过程中OPO与OPL含量、油酸与亚油酸含量、总棕榈酸含量、sn-2棕榈酸含量、酶活力、脂肪酶二级结构信息和内源荧光强度等指标,研究LipozymeRMIM在合成人乳替代脂中的应用及其循环利用特性。结果:以中国母乳脂质数据库为依据评判所合成人乳替代脂指标,Lipozyme RM IM循环使用第1次时,人乳替代脂中OPO相对含量为19.41%,OPL相对含量为17.04%,总脂肪酸中油酸相对含量为35.63%,亚油酸相对含量为22.30%,总棕榈酸相对含量为28.80%,sn-2棕榈酸相对含量为52.40%;当Lipozyme RM IM循环使用至第17次时,母乳结构脂中OPO相对含量为8.50%,OPL相对含量为7.62%,总脂肪酸中油酸相对含量为28.62%,亚油酸相对含量为13.38%,总棕榈酸相对含量为38.26%,sn-2棕榈酸相对含量为58.40%,均与中国母乳脂质范围一致。但Lipozyme RM IM循环使用超过17次后,酶法合成产物脂质组成与中国母乳脂质范围相差甚远。结论:Lipozyme RM IM作为一种酯交换能力优异的脂肪酶,在合成人乳替代脂的过程中可以累计使用17次,证明了固定化脂肪酶在合成人乳替代脂中有较好的循环使用特性。该研究为脂肪酶在人乳替代脂合成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连续性反应器合成人乳替代脂过程中脂肪酶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ozyme RM im 人乳替代脂 酶的循环利用 酶的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厂家水基胶挥发性物质的GC-IMS差异分析
3
作者 魏敏 褚玮 +3 位作者 司辉 程占刚 何昀潞 王波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59-168,共10页
目的快速分析不同厂家水基胶中的挥发物特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对各种水基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生物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PCA)法以及欧式距离分析法对不同水基胶样品进行差异对比分析。结果... 目的快速分析不同厂家水基胶中的挥发物特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对各种水基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生物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PCA)法以及欧式距离分析法对不同水基胶样品进行差异对比分析。结果水基胶中共识别出88种挥发性化学物质,涵盖酯类、酮类、醇类、醛类、杂环类、酸类、芳香类、醚类、萜类、酰胺类和腈类等11大类别,其中酯类物质占据显著比例,达26种,占总挥发性物质的38%~46%。结论采用GC-IMS技术结合生物指纹图谱、PCA以及欧式距离分析,能够有效区分不同厂家水基胶样品,同时同一厂家不同规格样品之间显示出较高的相似性;GC-IMS技术为不同厂家水基胶的快速溯源鉴别及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胶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差异分析
下载PDF
BIM技术在产业园建设项目厂房机电安装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董娟 王麒麟 《大众科学》 202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能够优化工程流程,减少返工和浪费,降低错误率和成本,提升项目的整体性能。同时,BIM技术还促进各方协同合作,提高沟通协调效率,减少信息丢失和误解。介绍BIM技术在厂房机电安装中...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能够优化工程流程,减少返工和浪费,降低错误率和成本,提升项目的整体性能。同时,BIM技术还促进各方协同合作,提高沟通协调效率,减少信息丢失和误解。介绍BIM技术在厂房机电安装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BIM技术在产业园建设项目厂房机电安装方面的优势和问题,给出了扬州新能源产业园东区建设项目中应用BIM的具体案例和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im技术 产业园建设 项目厂房 机电安装
下载PDF
基于HS-GC-IMS分析陇南主栽品种初榨橄榄油的风味特征成分 被引量:2
5
作者 白万明 王菊花 +4 位作者 马赛买 白小勇 孔维宝 马君义 张继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HH)6种VOO中的风味特征成分进行定性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6种VOO中共检测出39种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22种,其中醛类(9种)、酮类(5种)化合物为主要的风味特征成分,此外还包括酯类(3种)、醇类(3种)、萜烯类(1种)和呋喃类(1种)等物质;6种VOO中含有的风味特征物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LX、KLD和HH中的风味特征物质较为相似,其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E)-2-戊烯醛、辛醛和2-正戊基呋喃含量较高,FO中的正戊醇、正己醛和3-戊酮含量较高,PXL中的(Z)-3-己烯乙酸酯、α-松油烯、2-己酮的含量较高,EZ8中的乙酸乙酯含量最高,HH中的2-丁酮、丙酮、(E)-2-庚烯醛的含量较高。综上,采用HS-GC-IMS可以有效检测VOO中的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的风味特征物质可作为区分6种VOO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榨橄榄油 风味特征成分 HS-GC-imS 指纹图谱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五种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差异 被引量:4
6
作者 牛志雅 王亚杰 +3 位作者 张高虔 万一来 刘文玉 魏长庆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8-267,共10页
为研究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的差异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比不同工艺(物理压榨、热榨、亚临界萃取、高压冷榨和冷榨工艺)油莎豆油挥发性化... 为研究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的差异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比不同工艺(物理压榨、热榨、亚临界萃取、高压冷榨和冷榨工艺)油莎豆油挥发性化合物之间的差异性。GC-IMS结果显示,不同工艺油莎豆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酯类12种、醇类16种、醛类29种、酮类9种、酸类5种、呋喃类3种、吡嗪类1种、硫类1种。热榨组醛类、酯类和呋喃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53.54%,13.06%,5.41%)。不同工艺油莎豆油风味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四种关键风味物质:1-烯-3-辛醇、壬醛、(E)-2-辛烯醛和己醛。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PC1和PC2分别为48.7%和30.1%,累计差异贡献率为78.8%,不同工艺油莎豆油风味物质差异显著,能够对不同工艺油莎豆油良好区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油莎豆油b*值与酸价、过氧化值、p-丙二醛值和1-烯-3-辛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0.57<r<0.88,P<0.05)。本研究结对市售油莎豆油生产加工、理论研究和质量检测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油莎豆油 不同工艺 挥发性化合物 主成分分析(PCA)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IMS技术分析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风味差异
7
作者 史亚兴 董会 +8 位作者 徐丽 樊艳丽 刘辉 史亚民 俞嫒年 高宁 赵久然 卢柏山 王荣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3-156,共14页
风味是评价鲜食玉米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类型鲜食玉米挥发性风味的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差异,以农科糯323等6个玉米品种鲜果穗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对鲜食玉米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 风味是评价鲜食玉米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类型鲜食玉米挥发性风味的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差异,以农科糯323等6个玉米品种鲜果穗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对鲜食玉米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鲜食玉米整体风味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6个参试鲜食玉米品种中共鉴定到3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含10种酯类化合物(34.68%~26.74%)、8种醛类化合物(28.46%~21.22%)、6种醇类化合物(10.33%~6.04%)、5种酮类化合物(14.74%~9.87%)、2种醚类化合物(10.05%~6.94%)和3种其他类化合物。GC-IMS指纹图谱显示,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特征风味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ROAV确定了5个鲜食玉米共有的关键香气成分和23个差异性特征风味物质。农科糯323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体释放量最多,其次是京科甜608。异戊醛对农科糯336、京紫糯219、京科糯768和京科甜608籽粒的总体风味贡献值最大,3-辛酮对农科糯323和京科糯2000的总体风味贡献值最大。研究结果为鲜食玉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评价及特征风味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GC-imS ROAV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结合GC-IMS分析浅渍黄瓜贮藏过程中的风味变化
8
作者 岳伟 王丹 +4 位作者 王盼 赵爽 赵煜炜 赵文婷 赵晓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54-263,共10页
为研究浅渍黄瓜贮藏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浅渍黄瓜的挥发性化合物。电子鼻和GC-IMS分析表明,浅渍黄瓜贮藏过程中风味特征发生了显... 为研究浅渍黄瓜贮藏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浅渍黄瓜的挥发性化合物。电子鼻和GC-IMS分析表明,浅渍黄瓜贮藏过程中风味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GC-IMS共定性分析出56种挥发性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包括醇类10种、醛类30种、酮类8种、酯类5种、呋喃1种、酸类1种、烷烃类1种。随着贮藏期的延长,醛类、醇类和酮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酯类物质显著增加(P<0.05)。经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计算,筛选出9种ROAV≥1的化合物,被认为是浅渍黄瓜的关键风味化合物。进一步对不同贮藏期样品的关键风味化合物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出6种变量重要投影值(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大于1的差异标志物,分别是顺-6-壬烯醛、壬醛、1-戊烯-3-酮、异丁醛、反,顺-2,6-壬二烯醛、反-2-辛烯醛。其中反-2-辛烯醛的相对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可能是导致后期风味劣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浅渍黄瓜贮藏期间风味变化规律的分析,可为浅渍黄瓜贮藏过程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渍 黄瓜 GC-imS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ROAV
下载PDF
利用GC-IMS分析两个槟榔种质雌花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
9
作者 刘帆 阚金涛 +3 位作者 张玉锋 齐兰 周焕起 黄丽云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2,共8页
为研究不同种质槟榔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采集白花和黄花两个槟榔种质雌花,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构建其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比较2种槟榔雌花释放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及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种质雌花共... 为研究不同种质槟榔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采集白花和黄花两个槟榔种质雌花,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构建其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比较2种槟榔雌花释放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及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种质雌花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72种,两者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差异主要集中在醇类和酯类。黄花种质雌花的醇类物质中乙醇、3-羟基-2-丁酮、异丁醇均高于白花种质3倍以上。白花种质雌花的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是黄花的2.3倍,以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3-甲基丁酯为主;白花种质雌花的乙酸叶醇酯、乳酸乙酯、乙酸己酯、丁酸甲酯相对含量也高于黄花种质。相似度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根据槟榔雌花挥发性风味物质可以区分两种槟榔雌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GC-imS
下载PDF
月桂酸甘油二酯和豆蔻酸甘油二酯的固定化脂肪酶R IM-03催化合成及纯化
10
作者 方明暄 陈洋 +2 位作者 金俊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103,共7页
为促进固定化脂肪酶R IM-03在合成甘油二酯(DAG)中的应用,采用固定化脂肪酶RIM-03催化月桂酸/豆蔻酸和甘油酯化合成甘油二酯,并采用分子蒸馏对其进行纯化。对酯化反应和分子蒸馏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考察了纯化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果... 为促进固定化脂肪酶R IM-03在合成甘油二酯(DAG)中的应用,采用固定化脂肪酶RIM-03催化月桂酸/豆蔻酸和甘油酯化合成甘油二酯,并采用分子蒸馏对其进行纯化。对酯化反应和分子蒸馏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考察了纯化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固定化脂肪酶R IM-03催化甘油和月桂酸/豆蔻酸合成甘油二酯的最优条件为底物(脂肪酸与甘油)物质的量比2∶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h、酶添加量6%(以底物质量计),在此条件下月桂酸甘油二酯和豆蔻酸甘油二酯粗产物中甘油二酯含量分别为43.87%和30.00%,甘油三酯(TAG)含量分别为8.71%和6.87%,催化剂可重复利用至少10次;月桂酸甘油二酯粗产物纯化的最优条件为一级分子蒸馏温度170℃、二级分子蒸馏温度180℃,豆蔻酸甘油二酯粗产物纯化的最优条件为一级分子蒸馏温度170℃、二级分子蒸馏温度190℃,在最优条件下纯化月桂酸甘油二酯和豆蔻酸甘油二酯中甘油二酯含量分别达81.29%和80.08%,1,3-甘油二酯含量分别为53.16%和54.27%,DAG/(DAG+TAG)约为80%;纯化月桂酸甘油二酯和豆蔻酸甘油二酯的滑动熔点分别为48.9℃和57.0℃,在30~40℃区间的固体脂肪含量呈陡然下降趋势,在两者复配的体系中,当豆蔻酸甘油二酯占60%以上时,相容性理想。综上,固定化脂肪酶RIM-03具有在甘油二酯合成中应用的潜力,DAG/(DAG+TAG)可作为关键控制指标,异酸甘油二酯复配可改变产物的熔化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 固定化脂肪酶R im-03 酶法合成 DAG/(DAG+TAG) 熔化性质
下载PDF
基于复合索引的MM-OFDM-SFCIM系统设计与检测算法
11
作者 张莹莹 袁伟娜 朱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2-449,共8页
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 SM)技术和OFDM多模子载波索引调制(OFDMMulti-Mode Index Modulation, MM-OFDM-IM)技术分别在能量效率(Energy Efficiency,EE)和频谱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SE)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多维度索引调制技术... 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 SM)技术和OFDM多模子载波索引调制(OFDMMulti-Mode Index Modulation, MM-OFDM-IM)技术分别在能量效率(Energy Efficiency,EE)和频谱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SE)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多维度索引调制技术相结合能够应用多种物理资源,应对无线通信系统对数据传输和系统容量的高需求,由此将SM与MMOFDM-IM系统灵活结合,构建基于空频结合的多模复合索引调制(OFDM-Multiple-Mode Space Frequency Composite Index Modulation,MM-OFDM-SFCIM)系统,保留传统子载波索引调制技术中的静默子载波,拓展新的复合系数维度,提高系统的SE和EE。针对系统的复杂特性,提出了基于符号能量及对数似然的联合检测算法(REML based on symbolic Energy and LLR,EL-REML)。仿真结果表明,MM-OFDM-SFCIM系统比传统的空频结合系统在SE上提高了约30%,并且MM-DFDM-SPCIM系统中提出的EL-REML算法比LLR算法在误码率上提高了3~4 dB,相比传统的ML算法,其计算复杂度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 MM-OFDM-im 频谱效率 计算复杂度 误码率
下载PDF
基于强化学习的IMS及软交换网络主动防御安全策略
12
作者 卜宪德 刘世栋 +1 位作者 位祺 张立杨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24年第6期45-51,共7页
面对调度交换网从传统的程控交换机组网技术向IP语音技术演进过程中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核心网络和软交换网络2种IP语音电话网络的安全风险和现有的安全防护措施。通过分析... 面对调度交换网从传统的程控交换机组网技术向IP语音技术演进过程中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核心网络和软交换网络2种IP语音电话网络的安全风险和现有的安全防护措施。通过分析现有安全防护措施的薄弱之处,在入侵响应系统架构下,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IMS及软交换网络主动防御安全策略。该策略指导网络中设备根据运行状态,主动采取对应动作以应对网络安全问题,决策过程由强化学习机制完成。经计算验证,基于强化学习的IMS及软交换网络主动防御安全策略在网络遭受不同类型的攻击时,可以达到灵活的主动防御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S核心网络 软交换网络 强化学习 安全策略
下载PDF
Intergenerational Trauma and Resilience among Im/Migrant Families: Chil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nd Psychosocial Mechanisms of Transmission
13
作者 Maggie Gillen Annekathryn Goodman +3 位作者 Fiona Danaher Rahel Bosson Mary Greenwald Rashmi Jasrasaria 《Health》 2024年第10期888-920,共33页
Research Background: Psychological stressors leading to poor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ccumulate throughout the migration process. The impact of a parent or caregiver’s posttraumatic stress on non-traumatized children ... Research Background: Psychological stressors leading to poor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ccumulate throughout the migration process. The impact of a parent or caregiver’s posttraumatic stress on non-traumatized children is significant and may lead to adverse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Research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view is to explore both the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trauma transmission on descendant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well-being, and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rauma has been transmitted among im/migrant populations. Methods: Criteria outlined in 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PRISMA) statement guided this systemic review. The questions guiding this review are: (a)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trauma transmiss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well-being of im/migrant offspring? And (b) What are the psychosocial mechanisms of trauma and resilience transmission among im/migrant populations? Each potential study was assessed based on relevance to the review question(s). Results: Parental trauma can lead to adverse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mong descendants including increased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the adoption of coping behaviors and worldviews, and worsening school performance. Mechanisms that influence trauma transmission include parental trauma symptom severity, the parent-child dyad, social learning, and family stressors. Pathways of resilience exist across socioecological levels to include individual resilience such as coping skills and meaning making, family resilience, structural protective factor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protective factors. Conclusions: Despite the prevalence of traumatic events throughout the migration process, im/migrant families display strong levels of resilienc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providers should incorporate a strength-based approach in designing interventions that are culturally responsive and take into accounts the broader ecological contexts in which im/migrant families l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generational Trauma im/Migrants Families RESILIENCE Mental Health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小麦粉储存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14
作者 许诺 呙琴 +5 位作者 高玉树 刘小熙 苏晓萌 李辉 孙艳雯 闫飞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200,共9页
研究小麦粉在储藏过程中典型指标的变化规律,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为小麦粉储存期间品质评价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醛类、酯类化合... 研究小麦粉在储藏过程中典型指标的变化规律,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为小麦粉储存期间品质评价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醛类、酯类化合物为主;利用GC-IMS的分析结果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热图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储藏期样品,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与水分、脂肪酸值和品尝评分值的变化趋势的结果表明,挥发性物质可以用于预判小麦粉储存品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粉 挥发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储藏期
下载PDF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的iMES设计及应用
15
作者 许鹏 张鹤鹏 陈笑颖 《机电工程技术》 2024年第9期218-226,共9页
由于中国航空工业提出的“数字航空”总要求需要打通从计划层到执行层的全流域环节,制造车间作为基本的执行单元需要被实时精准管控。同时顶层的ERP等计划工具对底层的制造环节先天缺乏有效的管控设计和手段。而制造执行系统(MES)作为... 由于中国航空工业提出的“数字航空”总要求需要打通从计划层到执行层的全流域环节,制造车间作为基本的执行单元需要被实时精准管控。同时顶层的ERP等计划工具对底层的制造环节先天缺乏有效的管控设计和手段。而制造执行系统(MES)作为连接企业上层计划管理系统和下层生产控制系统的“信息枢纽”,可以有效弥补了制造业计划层与控制层之间的管控“断层”。为此,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研究了航空制造典型工艺的管控模式,考虑了工艺约束、保密要求、集成标准等因素,提出通用组件加特征组件的方法,建立热成形、焊接、复材制造、机加等工艺管控模型。进行相关软件的研制应用,结果说明软件工具适应车间的制造流程,验证了相关管控模型的正确性和软件工具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ES 系统架构 工艺 解决方案
下载PDF
基于信道受限条件下的IMS轻量化技术
16
作者 郭水平 张丽娇 《移动通信》 2024年第10期149-154,共6页
针对信道受限条件下的典型通信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受限条件下的轻量化IMS架构技术,分别对IMS网元、工作流程、触发过程和信令协议等方面进行轻量化改造设计,实现在1.2 kbps到2 Mbps或以上的信道环境下进行话音通信等多媒体业务... 针对信道受限条件下的典型通信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受限条件下的轻量化IMS架构技术,分别对IMS网元、工作流程、触发过程和信令协议等方面进行轻量化改造设计,实现在1.2 kbps到2 Mbps或以上的信道环境下进行话音通信等多媒体业务,实现宽窄信道环境下的通信业务能力的统一提供,满足特种应用场景中弱连接、高动态信道条件下的通信业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多媒体子系统 轻量化imS 宽窄融合 弱连接
下载PDF
基于网易云信IM框架的APK加解密取证方法
17
作者 漏燕娣 郑青庚 +1 位作者 计超豪 宋瑞坤 《刑事技术》 2024年第4期422-426,共5页
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办过程中,尤其是在刷单、虚假投资理财、裸聊类案件中,APP及URL取证分析是网络侧勘查取证的重点。因需要在涉案APP中实现聊天、图片上传、语音等功能,基于IM框架二次开发的APP成了主流,其中网易云信IM是目前刷单诈... 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办过程中,尤其是在刷单、虚假投资理财、裸聊类案件中,APP及URL取证分析是网络侧勘查取证的重点。因需要在涉案APP中实现聊天、图片上传、语音等功能,基于IM框架二次开发的APP成了主流,其中网易云信IM是目前刷单诈骗案件中最为常见的第三方IM框架。但是随着犯罪分子不断隐匿作案手段,比如通过对APP的加密或对聊天内容的端对端加密,使得直接分析无法获取IM接口key值,或仅获取到加密后的乱码,无法查看聊天内容。基于此类案件,本文介绍了IM框架原理、APP及聊天内容加密技术与解密方法,通过对此类APP进行深入逆向分析和加密算法分析,可以充分提升刷单类诈骗案件的线索挖掘和勘查取证效率,为相关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取证 APK逆向 AES解密 刷单诈骗 网易云信im
下载PDF
Maternal Mortality Rates among Im/Migrant Popu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
作者 Tessa Peredy Mary Greenwald +4 位作者 Katy Doughty Fachon Fiona Danaher Rashmi Jasrasaria Samantha Truong Annekathryn Goodman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24年第8期1161-1175,共15页
Introduction: Maternal mortality rates have more than doubled in the U.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making it one of the few places in the world where maternal mortality is increasing. Differences in maternal mortalit... Introduction: Maternal mortality rates have more than doubled in the U.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making it one of the few places in the world where maternal mortality is increasing. Differences in maternal mortality among certain races and ethnicities are known but few studies examine maternal mortality among immigrants. Since immigrants represent 13.7% of the U.S. popul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examine immigrant subsets to understand maternal mortality among this vulnerable population. Methods: A literature search identified 318 articles on maternal mortality and immigrants, with 12 articles from the U.S. The keywords included maternal mortality, United States, migrants, asylum seekers, immigrants, and disparities. Maternal mortality statistic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Results: Studies analyzed in this review found an overall lower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among immigrant women compared to U.S.-born women, except for Hispanic immigrant women. Black women had the highest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regardless of immigration status.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literature points to lower maternal mortality among immigrants, the data is still somewhat mixed, making it challenging to draw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s. Additional research examining maternal mortality among Im/migrants in the U.S. is needed to guide future training amo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nd policyma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ernal Mortality im/Migrant Reproductive Health United States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IMS解析‘阳光玫瑰’葡萄成熟过程香气特征差异
19
作者 谢林君 成果 +5 位作者 张劲 张瑛 王海军 何洁 庞丽婷 周咏梅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5,共12页
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对花后9~19周的‘阳光玫瑰’果实进行挥发性成分和香气检测,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葡萄成熟过程中的香气差异。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在W5S、W1S、W1W、W2S... 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对花后9~19周的‘阳光玫瑰’果实进行挥发性成分和香气检测,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葡萄成熟过程中的香气差异。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在W5S、W1S、W1W、W2S与W2W传感器反应灵敏,其中花后18、19周与其它采样期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W2S与W1S传感器。GC-IMS共检测并定性了45种挥发性成分。在葡萄果实成熟过程中,醛类呈波动降低,萜烯类在成熟时含量增加。成熟期与其他采样期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17~18周的特征物质为己醇、(E)-2-辛烯醛、苯甲醛、α-水芹烯、2-戊基呋喃、丁酸异丁酯,19周还具有特征香气物质里哪醇等。在‘阳光玫瑰’葡萄成熟期,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有较大的变化,采用电子鼻和GC-IMS可区分成熟期与其他采样期,在成熟期19周葡萄果实特征香气完全体现,且更浓郁。适当延迟采收更利于‘阳光玫瑰’葡萄呈现品种的典型香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光玫瑰 成熟过程 电子鼻 GC-imS 香气特征
下载PDF
赤拟谷盗与杂拟谷盗侵染对小麦粉挥发性物质的GC-IMS分析
20
作者 张宇 张莉睿 +4 位作者 贺艳萍 戴煌 张威 舒在习 毕洁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2-69,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与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侵染对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含量和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与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侵染对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含量和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正常小麦粉、受赤拟谷盗与杂拟谷盗侵染的小麦粉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结果在3种小麦粉中共检测到了50个峰,鉴定出了41种挥发性物质。赤拟谷盗侵染后,小麦粉中含有高浓度的己醛、2-乙基己醇、壬醛、2,6-双甲基吡啶、(E)-2-庚烯醛、1-辛烯-3-酮、二甲基三硫化合物、庚醛、糠醛。而杂拟谷侵染后小麦粉中则含有高浓度的1-戊烯-3-醇、己醇、2-庚酮、戊醇、3-甲基丁醇。与对照组相比,受两试虫侵染后,小麦粉中的醛类与醇类含量显著增加。结论通过对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的分析,并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揭示了正常小麦粉与经过赤拟谷盗与杂拟谷盗侵染的小麦粉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该研究结果为预测小麦粉储存过程中早期害虫发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拟谷盗 杂拟谷盗 小麦粉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