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SCCP观测的云量全球分布及其在NCEP再分析场中的指示 被引量:26
1
作者 刘奇 傅云飞 冯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9-704,共16页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持续云观测资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全球尺度云量信息,为全面认识全球尺度云气候特征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长期稳定的ISCCP D2云量资料,文中系统地分析了全球尺度总云量以及高、中、...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持续云观测资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全球尺度云量信息,为全面认识全球尺度云气候特征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长期稳定的ISCCP D2云量资料,文中系统地分析了全球尺度总云量以及高、中、低云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球总云量均值为66.5(单位:%),其中洋面71.6,陆面55.9。全球云量分布极不均衡,且海陆差异显著,洋面局部云量最高可达90,而包括南极大陆在内的所有陆面区域多为云量低值中心。高云和低云全球分布形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陆面以高云为主,洋面低云相对较多。低云集中分布于太平洋东南部和东北部的近海岸地区以及南半球洋面,热带辐合带、南太平洋辐合带等大尺度强对流活动区内高云数量占优势。特别,在气候平均态上分离低云和高云区,并结合对NCEP再分析资料所提供环流背景场的分析,研究发现两类云所对应的垂直和水平风场具有明显的差异。高云区从低空到对流层顶为一致的强下降运动,低云区的中高层被上升气流所控制但近地面一般存在弱的上升运动。反映在水平辐散场上,两类云对应的辐散度在垂直方向上变化趋势相反,其中低云对应的典型背景场为低层辐散高空辐合。进一步考虑水汽因素,600与850hPa水汽通量散度差对低云(负差异)和高云(正差异)的云量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云量 全球分布 NCEP 环流特征
下载PDF
ISCCP产品和我国地面观测总云量差异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旻燕 王伯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1-418,共8页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是国际上较权威和客观的云气候性研究计划,自1983年以来为研究全球云和辐射平衡、云水资源分布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在分析总云量卫星和地面两种观测方式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了1984—2006年ISCCP D2产品和我国...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是国际上较权威和客观的云气候性研究计划,自1983年以来为研究全球云和辐射平衡、云水资源分布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在分析总云量卫星和地面两种观测方式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了1984—2006年ISCCP D2产品和我国地面观测云资料数据集总云量空间及时间差异。尽管两套资料能一致揭示我国总云量的分布形势和气候变化特征,但区域性差异仍比较明显。天基、地基数据可对比格点上,全国平均而言总云量卫星观测结果比地面观测偏高8.46%,华南地区差异最小、东北地区差异最大。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23年我国总云量呈减少趋势,ISCCP D2产品总云量每年减少速度为0.015%,小于地面观测的总云量每年减少速度(0.063%);东北地区总云量缓慢增多,而青藏高原、西北地区总云量减少。利用卫星和地面资料均以累积距平法检测出1984—2001年总云量减少、2002—2006年总云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总云量 差异性分析 气候变化趋势
下载PDF
基于ISCCP卫星资料的南中国海云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齐琳琳 赵倩 +1 位作者 赵红亮 王晓婷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1-196,共6页
为较准确地了解掌握可以反映南中国海天气和气候特征的云量分布演变特征,利用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ISCCP卫星云量资料,通过物理量特征提取、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中国海总云量及高、中、低云量的分布演变特征,以及其与其他海域各... 为较准确地了解掌握可以反映南中国海天气和气候特征的云量分布演变特征,利用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ISCCP卫星云量资料,通过物理量特征提取、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中国海总云量及高、中、低云量的分布演变特征,以及其与其他海域各季节云量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中国海低云量四季中均表现为由海区向沿岸递减,总云量和中、高云量夏秋季高于冬春季,低云量则相反。对于不同海域的云量细节特征要依据各季节大气和海洋环流变化来细致区分,这样有助于在掌握规律基础上有效制作海域上空云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卫星资料 南中国海 云量特征
下载PDF
基于ISCCP云资料的中国地区不同类型云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0
4
作者 范思睿 王维佳 林丹 《干旱气象》 2020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利用1994-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中D2卫星观测月平均云数据集,从不同区域、不同云类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中国地区云量、云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大部分水云分布在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而大... 利用1994-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中D2卫星观测月平均云数据集,从不同区域、不同云类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中国地区云量、云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大部分水云分布在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而大部分冰云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其中卷云覆盖最广、云量最大,其次为卷层云、水高层云、水积云,而冰云中低云云量最小。(2)水云中层积云、雨层云和冰云中深对流云总云量、云水路径和云光学厚度均较大,云水含量丰富,对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降水贡献较大。(3)不同云类的总云量季节变化明显,不同区域表现不一,多数水云尤其是雨层云在北方和高原地区夏多冬少,而在西南和东南地区冬多夏少;冰云季节变化的地域性差异较小,多数区域高积云和高层云冬多夏少,卷层云和深对流云夏多冬少,表明冬季对流减弱使得冰云集聚且向中低层发展,而夏季温度升高、对流增强使得水云集聚并向高层发展。(4)水云中层云和雨层云的云水路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地域性特征明显,尤其是东南地区,表现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在2月和11月;冰云的云水路径在北方地区夏季达到峰值,而在南方地区冬季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云水路径 云光学厚度 冰云 水云 isccp D2云资料
下载PDF
基于ISCCP DX数据的江淮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5
作者 周杰 黄勇 +2 位作者 官莉 任靖 陈秋萍 《暴雨灾害》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e Program,简称ISCCP)提供的1998—2007年共10 a的深对流路径跟踪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江淮地区对流系统(Convection system,简称CS)的时空分布及其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影...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e Program,简称ISCCP)提供的1998—2007年共10 a的深对流路径跟踪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江淮地区对流系统(Convection system,简称CS)的时空分布及其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江淮地区的CS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多生成于江淮本地及我国中西部地区,呈现以江淮地区为中心的带状分布特征,越靠近江淮区域CS分布越为密集。依据源地不同,将影响江淮地区的CS分为5类,受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各源地CS参数特征差异显著,总体来说CS的水平尺度越大,其生命史、对流云团(Convective clusters,简称CC)数目及水平云温度梯度也越大。其中江淮中心区域(MID)区域CS水平尺度、生命史和CC数目的平均值均为最小;东南(SE)区域CS生命周期以中长周期为主,水平尺度、最大对流比和云温度梯度的平均值最大。梅雨期内江淮地区对流活动频繁,CS的水平尺度大、生命史长、CC数目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系统 isccp 江淮区域 时空分布 参数特征
下载PDF
基于ISCCP和CMORPH-AWS资料的中国南方地区云与降水关系分析
6
作者 范思睿 王维佳 陈勇航 《干旱气象》 2022年第4期613-623,共11页
探究中国南方地区不同高度云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可了解云在降水中的作用和反馈机制并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提供基础和依据。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ISCCP)中D系列卫星观... 探究中国南方地区不同高度云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可了解云在降水中的作用和反馈机制并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提供基础和依据。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ISCCP)中D系列卫星观测云数据集12 a(1998—2009年)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总云量、低云量、中云量、高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中国自动站(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AWS)降水数据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MORPHing technique(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融合的格点降水产品(CMORPH-AWS)分析了云量与降水强度、降水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中国南方地区总云量和中云量空间分布类似,高值中心位于四川盆地、贵州、重庆交接处,低值中心位于云南地区;高云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的西部,表现为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低云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的东南部,表现为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2)在季节变化上,总云量和高云量为夏季多、冬季少,总云量高值中心随季节位移,高云量随季节变化,中云量和低云量为冬季多夏季少,季节性变化小。(3)随着总云量和高云量的增多,降水强度增大、月降水次数减小;随着中云量增多,月降水次数增加、降水强度无明显变化。(4)随着层积云、层云云量的增加,降水强度和月降水次数减小;随着高积云、高层云、深对流云云量的增加,降水强度增加但月降水次数减小。总体而言,中国南方地区云量和降水关系密切,特别是总云量和高云量对降水强度和降水次数影响较大,中云量仅对降水次数影响较大,层积云、层云、高积云、高层云、深对流云云量对降水强度和降水次数影响较大,卷云、卷层云云量仅对降水强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和降水 isccp云资料 CMORPH-AWS融合降水产品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ISCCP辐射产品上行长波辐射在极地地区的精度验证
7
作者 吉长东 孙道中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8年第11期1-4,共4页
辐射产品是获取上行长波辐射数据的重要来源,而辐射产品的精度高低直接决定了辐射产品的利用价值,因此,在每种辐射产品利用之前都需要对其精度的高低进行验证评估。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验证现有的ISCCP-FD辐射产品(2007年的产品)在全天... 辐射产品是获取上行长波辐射数据的重要来源,而辐射产品的精度高低直接决定了辐射产品的利用价值,因此,在每种辐射产品利用之前都需要对其精度的高低进行验证评估。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验证现有的ISCCP-FD辐射产品(2007年的产品)在全天候当中的上行长波辐射部分在极地区域内的精度,而地面参考数据利用基准地面辐射观测网络极地地区内的观测站数据。通过验证得出,在极地区域内,ISCCP-FD辐射产品中的上行长波辐射部分的精度较低,造成其精度较低的主要因素包括极地地区的特殊性、辐射产品的空间分辨率较低等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地区 上行长波辐射 isccp 辐射产品
下载PDF
1984-2017年ISCCP-FH辐射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赵萌初 李清泉 +1 位作者 沈新勇 王庆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3,共13页
长序列卫星辐射资料的缺乏一直是制约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辐射长期变化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国际上最新提供的1984—2017年ISCCP-FH(以下简称FH)长序列卫星辐射资料中的大气顶逸出长波辐射(OLR)、到达地面短波辐射(SWD)、地面向上... 长序列卫星辐射资料的缺乏一直是制约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辐射长期变化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国际上最新提供的1984—2017年ISCCP-FH(以下简称FH)长序列卫星辐射资料中的大气顶逸出长波辐射(OLR)、到达地面短波辐射(SWD)、地面向上长波辐射(LWU)、到达地面长波辐射(LWD)进行分析,评估了FH辐射资料在全天气条件下的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与观测相比,FH资料的4种辐射通量气候平均值误差均小于5%,其中OLR和SWD的偏差较小,LWU的偏差最大。FH资料能正确反映高原各辐射通量的冬季增强趋势,OLR和LWD在各季节的长期变化趋势均与观测一致,LWU则呈现虚假的减弱趋势。总体来说,在高原地区,FH资料的地面短波辐射通量比长波辐射通量适用性好。进一步对长波辐射偏差原因分析显示,气温偏差会增强LWD的气候态和长期趋势,而地温偏差对LWU的作用与之相反。辐射模型、云和水汽的差异导致最终FH资料中的LWD气候态和长期趋势较观测略偏弱,FH资料的计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地温偏差造成的LWU偏弱。研究结果将为使用FH辐射资料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卫星资料 isccp-FH 辐射通量 长期变化
下载PDF
PATMOS-x、ISCCP云量产品及地面观测在中国区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涂钢 刘波 余清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利用1986-2006年PATMOS-X、ISCCP总云量和低云量产品与中国区域地面台站观测的总云量、低云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不同来源、不同观测方法造成的云量数据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为资料使用者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台站观测资料相比... 利用1986-2006年PATMOS-X、ISCCP总云量和低云量产品与中国区域地面台站观测的总云量、低云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不同来源、不同观测方法造成的云量数据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为资料使用者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台站观测资料相比,无论PATMOS.X还是ISCCP其总云量数据的空间分布、与站点观测数据的格点相关性均好于低云量数据;PATMOS—X总云量、低云量多年平均的空间分布较ISCCP更接近站点观测;中国区域平均低云量的线性趋势PATMOS—X与站点观测一致,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而ISCCP低云量数据则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PATMOS-x 低云量 总云量 中国
下载PDF
ISCCP辐射资料集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继平 李昀英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0年第5期55-60,共6页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连续、可靠的辐射观测数据,限制了对云所造成的辐射效应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国际云气候学计划(ISCCP)利用其建立的云气候资料集和辐射传输模式,建立了一套与ISCCP-D云资料集完全配套的ISCCP-FD辐射资料集,为云辐...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连续、可靠的辐射观测数据,限制了对云所造成的辐射效应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国际云气候学计划(ISCCP)利用其建立的云气候资料集和辐射传输模式,建立了一套与ISCCP-D云资料集完全配套的ISCCP-FD辐射资料集,为云辐射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ISCCP-FD是目前为止时间段最长(1984—2007年)、数据最连续最完整的卫星反演辐射资料集,在国内的应用却很少。本文详细介绍了ISCCP-FD辐射资料集的建立过程、误差大小、资料集内容及资料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资料在通量廓线、不同类型云的辐射效应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FD 辐射资料集 应用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和ISCCP资料的中国及周边地区云量分布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王帅辉 韩志刚 姚志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7-779,共13页
利用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的CloudSat 2B-GEOPROF-LIDAR产品资料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D2月平均云量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午间、凌晨年平均总云量的分布特征,并对两种探测手段得到的年平均总云量及其昼夜变化进行了对比... 利用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的CloudSat 2B-GEOPROF-LIDAR产品资料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D2月平均云量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午间、凌晨年平均总云量的分布特征,并对两种探测手段得到的年平均总云量及其昼夜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ISCCP与CloudSat总云量的分布形势在午间和凌晨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相对多云与少云中心的位置吻合较好。但是,两种资料得到的总云量在量值上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整个研究区域而言,午间ISCCP较CloudSat平均总云量偏低8.9%,凌晨偏低15.1%。除了中国北方少云带和日本岛以北海域等区域ISCCP云量高于CloudSat云量外,其他区域ISCCP云量普遍低于CloudSat云量,且在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以及印度半岛南端和热带部分岛屿等区域尤其显著。进一步对比表明,ISCCP与CloudSat云量差值总体上随CloudSat云量的增大而呈线性变化,在CloudSat少云区ISCCP略有偏高,而在多云区则显著偏低。此外,对云量昼夜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地区ISCCP云量昼夜变化量显著大于CloudS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云廓线雷达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云量 青藏高原
下载PDF
Variability and Long-Term Trend of Total Cloud Cover in China Derived from ISCCP, ERA-40, CRU3, and Ground Station Datasets 被引量:1
12
作者 ZONG Xue-Mei WANG Pu-Cai XIA Xiang-A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3年第3期133-137,共5页
Total Cloud Cover (TCC) over China deter- mined from four climate datasets including the Interna- 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 the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 of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 Total Cloud Cover (TCC) over China deter- mined from four climate datasets including the Interna- 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 the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 of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RA-40), Climate Research Unit Time Series 3.0 (CRU3), and ground sta- tion datasets are used to show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 tion of TCC and their difference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four datasets show similar spatial patter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The maximum value is derived from ISCCE TCC value in North China derived from ERA-40 is 50% larger than that from the station dataset; however, the value is 50% less than that in South China. The annual TCC of ISCCP, ERA-40, and ground station datasets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during 1984-2002; however, an increasing trend is derived from CRU3.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mply remarkable differences of TCC derived from surface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s well as model simu- lations.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these differences on cloud climatology and associated climatic issues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cloud cover ISCCE ERA-40 CRU3 ground station dataset
下载PDF
利用ISCCP D2资料分析近20年全球不同云类云量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可能的影响 被引量:83
13
作者 丁守国 石广玉 赵春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05-1111,共7页
利用ISCCP最新的D2云气候资料集, 给出总云量及高、中、低云在全球的分布特征; 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全球不同云类云量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这期间全球平均总云量总的变化趋势为减少, 但在1987年以前总云量稍有增加, 此后转... 利用ISCCP最新的D2云气候资料集, 给出总云量及高、中、低云在全球的分布特征; 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全球不同云类云量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这期间全球平均总云量总的变化趋势为减少, 但在1987年以前总云量稍有增加, 此后转为减少, 减少量约占全球平均云量的4%. 其中, 低云和高云云量呈减少态势, 而中云量稍有增加. 从云量变化趋势在全球的分布看, 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不同云量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区域性. 初步分析指出, 在全球增温的气候背景下, 云量的变化对当前气候可能是一个正反馈过程, 即近年来云量的减少可能促使全球气候更加趋于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气候变化 全球云量分布 云量变化 大气环流模式
原文传递
Analyzing global trends of different cloud types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s on climate by using the ISCCP D2 dataset 被引量:17
14
作者 DINGShouguo SHIGuangyu ZHAOChun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2期1301-1306,共6页
The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 D2 dataset is used to study the global dis- tribution of low, middle and high cloud amounts and their trends of 1983—2001. Evidences have shown that globa... The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 D2 dataset is used to study the global dis- tribution of low, middle and high cloud amounts and their trends of 1983—2001. Evidences have shown that global warming has accelerated over the past 20 a and the 1990s was the warmest decade in the instrumental records since 1861. Trends of various clouds amounts over this period are analyzed by employing th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global mean total cloud amounts, in general, have tended to reduce over the past 20 a. But there are slightly increasing by about 2% before 1987 and decreasing by about 4% since then. Cloudiness trends of both low and high clouds decrease while increase for the middle cloud. And there exist remarkable discrepanc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preliminary analyses suggest that it is likely that the cloud change occurring over the past 20 a is a positive feed- back to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D2数据集 全球气候变暖 国际卫星云图气候工程 线性衰退方法 大气环流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地区云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26
15
作者 刘洪利 朱文琴 +3 位作者 宜树华 李维亮 陈隆勋 白立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6-473,T005-T006,共10页
文中对比分析了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的D2资料和地面测站云资料,发现二者总云量的整体分布和气候变化都比较一致,但定量上略有差别,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差别较大。ISCCP资料比较齐全,尤其在站点稀少的高原、荒漠地区比其他云资料更... 文中对比分析了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的D2资料和地面测站云资料,发现二者总云量的整体分布和气候变化都比较一致,但定量上略有差别,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差别较大。ISCCP资料比较齐全,尤其在站点稀少的高原、荒漠地区比其他云资料更有优势。文中分析了中国云的气候特征,发现在华北地区和南海北部的总云量有减少的趋势;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异常减少的现象;而在天山、帕米尔高原、柴达木盆地、横断山脉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增加的趋势。文中特别指出西北山区常年维持着的相对稳定的多云带,云层深厚、含水量大,有利于进行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区 气候特征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isccp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云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1
16
作者 宜树华 刘洪利 +1 位作者 李维亮 刘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1,共5页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ISCCP)获取的 1 983年 7月~ 1 993年 1 2月的月平均云资料 ,分析了西北地区云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发现西北地区的云量与地形有很好的一致性 :塔里木盆地是云量最少的地区 ,而且以云层较薄的积云和高云为主 ...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ISCCP)获取的 1 983年 7月~ 1 993年 1 2月的月平均云资料 ,分析了西北地区云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发现西北地区的云量与地形有很好的一致性 :塔里木盆地是云量最少的地区 ,而且以云层较薄的积云和高云为主 ;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 ,存在着云量的极大值区 ,其中云层较厚、水汽含量较高的层云、雨层云、深对流云占了很大的比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云的这种时空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稳定性 ,有利于开展人工增雨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北地区 isccp 人工增雨 水汽含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近20年全球总云量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84
17
作者 丁守国 赵春生 +1 位作者 石广玉 武春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0-677,705,共9页
利用ISCCP月平均云气候资料集的总云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的方法,得到1983年7月至2001年9月近20年来全球平均总云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云量变化的可能原因。近20年全球增温幅度加快,研究这期间云的变化,对气候研究和模拟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ISCCP月平均云气候资料集的总云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的方法,得到1983年7月至2001年9月近20年来全球平均总云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云量变化的可能原因。近20年全球增温幅度加快,研究这期间云的变化,对气候研究和模拟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平均大气环流决定总云量的分布;全球平均总云量的变化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逆转,即由增加转为减少;全球平均云量呈减少的变化趋势,2000年与1987年相比,减少量约占平均总云量的4%;从地理位置上看,云量的变化存在区域性差异,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的总云量减少较多,高纬度地区云量略有增加,其中南极大陆云量增加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总云量 气候变化 全球增温 量变 20世纪80年代 月平均 区域性差异 中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
下载PDF
总云量产品在中国区域的分析检验 被引量:29
18
作者 刘瑞霞 陈洪滨 +3 位作者 郑照军 刘年庆 师春香 刘玉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1-578,共8页
对ISCCP、常规观测以及MODIS总云量3种目前使用较多的总云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考察时间序列较长的ISCCP和常规观测总云量,给出定量对比结果,为使用这3种总云量资料的用户提供参考。研究表明:ISCCP与常规观测总云量相比,7月二者的空... 对ISCCP、常规观测以及MODIS总云量3种目前使用较多的总云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考察时间序列较长的ISCCP和常规观测总云量,给出定量对比结果,为使用这3种总云量资料的用户提供参考。研究表明:ISCCP与常规观测总云量相比,7月二者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白天ISCCP总云量比常规观测总云量多,夜间却往往比常规观测总云量少,二者误差分布表现为东部和东南部小于西北部的特征;而1月二者空间分布比较一致,但是在天山和东北地区高、低值中心经常不匹配,这两个区域总云量资料需慎用;7月ISCCP总云量精度明显高于1月。ISCCP、常规观测以及MODIS总云量对比结果表明:1月MODIS总云量比其他两种资料大,而7月为最小。相对常规观测,1月ISCCP总云量精度优于MODIS,而7月MODIS总云量略优于ISC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isccp 常规观测 MODIS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云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37
19
作者 陈勇航 陈艳 +3 位作者 黄建平 郑志海 苏婧 黄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1-748,共8页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ISCCP D2云的月平均资料,针对西北地区15种不同类型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低云量之和以及高云量在3个气候子区的多年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水层云、冰层云、水雨层云、冰雨层...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ISCCP D2云的月平均资料,针对西北地区15种不同类型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低云量之和以及高云量在3个气候子区的多年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水层云、冰层云、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值最大;水层云主要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和陕西南部,冰层云主要出现在北疆地区,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以及水高层云、冰高层云、卷层云的云量高值区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因此上述地区也是有利于人工增水作业的地区。近20年中,高云量在3个气候区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中、低云量之和则呈上升趋势。西北地区云与地气系统之间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地面气温的升高,促使地面蒸发加剧,从而导致中、低云量增多而使降水增多,同时高云云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isccp D2系列云资料 光学厚度 云水路径
下载PDF
中国地区空中云水资源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80
20
作者 李兴宇 郭学良 朱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94-1106,共13页
利用1984-2004年国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ISCCP)的云水路径(CWP)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和湿度场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地区CWP的分布与大气环流、地形特征和大气湿度分布及水汽传输密切... 利用1984-2004年国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ISCCP)的云水路径(CWP)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和湿度场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地区CWP的分布与大气环流、地形特征和大气湿度分布及水汽传输密切相关,中国地区CWP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6月全国平均CWP最高,10月最低,不同地区季节变化差异明显。从变化趋势看,中国地区CWP以增加为主,青藏高原东部、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西北东部地区CWP的增加趋势较强。全国范围内,冬季和秋季CWP增加较大,春季和夏季增加较小。这些变化主要与大气环流变化导致的抬升运动的增强以及大气湿度(水汽)增加有关。中国地区空中云水资源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符合气温增加导致水循环增强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云水资源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isccp资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