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NA条形码ITS1、ITS2及其二级结构对药材巴戟天及易混伪品进行鉴定
1
作者 孙一帆 白华 +2 位作者 张娣 闫岩 王孟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42-48,共7页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ITS1、ITS2碱基序列及其二级结构对巴戟天药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方法]利用Codon Code Aligner 17.0或SeqMan软件对测序获得的双向序列进行拼接,从GenBnak上下载巴戟天及其混伪品的ITS1、ITS2碱基序列并利用MEGA 1...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ITS1、ITS2碱基序列及其二级结构对巴戟天药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方法]利用Codon Code Aligner 17.0或SeqMan软件对测序获得的双向序列进行拼接,从GenBnak上下载巴戟天及其混伪品的ITS1、ITS2碱基序列并利用MEGA 11.0软件分别与测序获得的碱基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获得测序样品的ITS1、ITS2碱基序列.将所有ITS1、ITS2碱基序列利用MEGA 11.0软件比对分析,分别构建NJ、ML系统聚类树并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及各物种种间碱基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利用在线网页构建各物种ITS1、ITS2碱基序列二级结构.[结果]基于ITS1碱基序列巴戟天与大果巴戟、虎刺、鸡眼藤、假巴戟、南五味子、香巴戟、羊角藤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34、0.233、0.052、0.052、1.004、1.004、0.049,种间简约信息位点分别为6、30、9、9、90、90、10个,根据NJ系统聚类树显示虎刺与羊角藤、香巴戟与南五味子无法鉴别,ML系统聚类树显示香巴戟与南五味子无法鉴别.基于ITS2碱基序列巴戟天与大果巴戟、虎刺、鸡眼藤、假巴戟、南五味子、香巴戟、羊角藤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14、0.113、0.034、0.015、0.509、0.516、0.017,种间简约信息位点分别为7、34、15、8、91、88、9个,根据NJ系统聚类树显示除香巴戟与南五味子无法鉴别外,其他各物种均独立聚为一支,ML系统聚类树显示各物种均独立聚为一支.基于ITS2构建的二级结构能够准确对各物种进行鉴别.[结论]基于ITS2构建的ML系统发育树、二级结构均能够对巴戟天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ITS2序列的物种鉴定能力优于ITS1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 its1 ITS2 二级结构 DNA条形码
下载PDF
文蛤属(Meretrix)16S rRNA基因及ITS1序列的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潘宝平 吴琪 +2 位作者 张素萍 宋林生 卜文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2-347,共6页
利用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及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分析的方法,以近缘属的青蛤(Cyclinasinensis)为外群,对文蛤属的文蛤(M.meretrix)、丽文蛤(M.lusoria)、帘文蛤(M.lyrata)和斧文蛤(M.lamarckii)4种贝类进行了系统学研究。经Clu... 利用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及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分析的方法,以近缘属的青蛤(Cyclinasinensis)为外群,对文蛤属的文蛤(M.meretrix)、丽文蛤(M.lusoria)、帘文蛤(M.lyrata)和斧文蛤(M.lamarckii)4种贝类进行了系统学研究。经ClustalX多重比对及DNAsp软件分析后,用PAUP4.0分析软件,计算出种间序列的碱基转换/颠换频率,利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帘文蛤与该属其他三种的分歧时间较早,两类序列与其他种类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在0.25866—0.28218和0.15644—0.20104之间。文蛤与丽文蛤间的16SrDNA及ITS1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仅为0.04805和0.04201,拓扑结构图显示关系很近,并且二者的分布区大面积重叠,其序列间的转换/颠换频率接近种内单元型(haplotype)间的序列变化,鉴于它们的贝壳形态有一定差别,应归为同一个种内的不同地理亚种比较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属 文蛤 丽文蛤 16S RRNA基因 its1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6种舌鳎亚科鱼类ITS1序列长度多态性及系统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徐晖 李军 +6 位作者 孔晓瑜 肖志忠 李玉龙 张艳春 时伟 位正鹏 喻子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41,共7页
利用核糖体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对舌鳎亚科(Cynoglossinae)6种鱼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舌鳎亚科ITS1区具有明显的序列长度多态性(404—744bp),序列长度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404—405bp、462—463bp以及741—744bp,同一长度类型的不同种... 利用核糖体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对舌鳎亚科(Cynoglossinae)6种鱼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舌鳎亚科ITS1区具有明显的序列长度多态性(404—744bp),序列长度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404—405bp、462—463bp以及741—744bp,同一长度类型的不同种类间序列高度相似,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48、0.00217和0.00169,而不同类型间序列差异显著,平均遗传距离最小为0.38453。分析表明,序列长度多态性可能与物种分化时间有关。采用NJ(neighbour-joining)法及MP(maximum parsimony)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合形态学特征及GenBank中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分析,表明紫斑舌鳎(Cynoglossus purpureomaculatus)与短吻三线舌鳎(C.abbreviatus)可能为同物异名。另外,舌鳎属(Cynoglossus)的中华舌鳎(C.sinicus)与须鳎属(Paraplagusia)的日本须鳎(Paraplagusia japonica)聚为一支,舌鳎属中三线舌鳎亚属(Areliscus)的长吻红舌鳎(C.lighti)与拟舌鳎亚属(Cynoglossoides)的少鳞舌鳎(C.oligolepis)聚为一支,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不一致,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鳎亚科 its1 长度多态性 系统发生关系
下载PDF
基于rDNA ITS1和ITS2序列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玉娣 林克剑 +1 位作者 韩兰芝 侯茂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66-1272,共7页
本研究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的rDNA ITS1和ITS2的序列,以探讨这3种稻飞虱的分子鉴定方法。3种飞虱的ITS1和ITS2侧翼区(18S,5.8S和28S)序列相对稳定,但ITS1和ITS2... 本研究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的rDNA ITS1和ITS2的序列,以探讨这3种稻飞虱的分子鉴定方法。3种飞虱的ITS1和ITS2侧翼区(18S,5.8S和28S)序列相对稳定,但ITS1和ITS2序列在3种飞虱中变异较大。ITS1在所分析的438个位点中可变位点达294个,ITS2在分析的403个位点中可变位点为177个。根据3种飞虱rDNA的ITS1和ITS2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应用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了PCR扩增,分析发现3种飞虱ITS1区的特异性引物扩增效果不理想,而ITS2区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稳定地扩增出明显的目的DNA条带。因此,采用ITS2区的特异性引物可以对3种飞虱进行快速的分子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rDNA its1 ITS2 特异引物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双壳纲动物核糖体RNA 185-ITS1序列及其在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丁小雷 何毛贤 +1 位作者 邓凤姣 张锡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9-324,共6页
测定了双壳纲不同科、属、种及种内共11个个体的核糖体RNA 18S-ITS1序列。结果表明,该序列在种间存在很高的多态性,长度从558bp到784bp不等,碱基差异百分比在10.7%~61.7%之间,ITS1序列同源性很低,有片段的插入与缺失。种间18S部分序... 测定了双壳纲不同科、属、种及种内共11个个体的核糖体RNA 18S-ITS1序列。结果表明,该序列在种间存在很高的多态性,长度从558bp到784bp不等,碱基差异百分比在10.7%~61.7%之间,ITS1序列同源性很低,有片段的插入与缺失。种间18S部分序列碱基差异百分比在0.9%~23.7%之间,变化主要是碱基的转换。用邻接法(NJ)构建了8个种的18S部分序列(约240bp)的系统发育树,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相符。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4个不同地域个体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在0.6%~1.9%之间。分析指出:18S基因可以作为双壳纲动物高阶元系统发育的分子标记;ITS1序列种间变化很大,可以应用于该纲物种的分类及鉴别,在亲缘关系相近种及种内变异相对较小,但核苷酸变异位点信息量丰富,可用于属内种间、亚种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1 18S RNA 遗传多样性 双壳纲
下载PDF
西施舌5个地理群体ITS1序列变异及系统发生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孟学平 高如承 +4 位作者 申欣 王帅 程汉良 董志国 阎斌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555-5561,共7页
利用核糖体rRNA基因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对我国山东日照(RZ)、江苏连云港(LYG)和启东(QD)、福建长乐(CL)、广西北海(BH)沿海西施舌5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经PCR扩增、克隆、非克隆测序,获得长度为816—843bp的ITS1... 利用核糖体rRNA基因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对我国山东日照(RZ)、江苏连云港(LYG)和启东(QD)、福建长乐(CL)、广西北海(BH)沿海西施舌5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经PCR扩增、克隆、非克隆测序,获得长度为816—843bp的ITS1核苷酸序列,其平均G+C含量(60.8%)显著高于A+T含量。在西施舌5个群体93个个体118个序列中共检测到153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18.3%,其中,简约信息位点为63个,共有63种基因型。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74%—3.38%之间,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72%—1.06%之间。CL群体与其他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明显高(3.17%—3.38%)。AMOVA分析结果显示长乐群体有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670—0.702,P(0.001)。以中国蛤蜊为外群构建的NJ树和ML树显示CL群体聚为一支,非长乐群体互相重叠聚为另一支,研究结果显示,长乐群体已经形成了具有明显遗传结构的地理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施舌 its1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斯氏艾美耳球虫ITS1-5.8S rRNA-ITS2序列的克隆及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7
作者 闫文朝 韩利方 +3 位作者 张龙现 索勋 薛帮群 王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3-1008,共6页
通过对多种鸡球虫和松鼠球虫18SrRNA和28SrRNA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在18SrRNA 3′端和28SrRNA 5′端保守区设计艾美耳属通用引物,以斯氏艾美耳球虫洛阳分离株LY卵囊基因组DNA为模板首次成功克隆到斯氏艾美耳球虫完整的ITS1-5.8SrRNA-ITS2序... 通过对多种鸡球虫和松鼠球虫18SrRNA和28SrRNA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在18SrRNA 3′端和28SrRNA 5′端保守区设计艾美耳属通用引物,以斯氏艾美耳球虫洛阳分离株LY卵囊基因组DNA为模板首次成功克隆到斯氏艾美耳球虫完整的ITS1-5.8SrRNA-ITS2序列,其大小为1 178bp,其中ITS1序列长度为423bp,5.8SrRNA为155bp,ITS2为600bp,斯氏艾美耳球虫LY株ITS1/2序列高度变异,与鸡球虫、啮齿动物球虫的序列相似性低于60%。然后在斯氏艾美耳球虫ITS1/2序列超变区设计种特异引物,建立了灵敏、特异的PCR检测方法。本研究结果将为兔球虫强致病种的临床诊断和揭示兔球虫种群遗传特征提供有效的分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艾美耳球虫 its1-5.8S rRNA-ITS2序列 PCR检测
下载PDF
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2)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古小彬 朱俊扬 +4 位作者 王保健 郑晶 杨光友 汪涛 赖为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6-804,共9页
探讨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Heterakis gallinarum)的遗传变异情况,为该地区鸡异刺线虫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控提供基础资料。采用PCR扩增四川7个地区共59个鸡源鸡异刺线虫核糖体ITS1-5.8S-ITS2片段并测序,所得序列剪切5.8S序列后,得到ITS1/... 探讨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Heterakis gallinarum)的遗传变异情况,为该地区鸡异刺线虫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控提供基础资料。采用PCR扩增四川7个地区共59个鸡源鸡异刺线虫核糖体ITS1-5.8S-ITS2片段并测序,所得序列剪切5.8S序列后,得到ITS1/2序列,并分析ITS1/2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利用GenBank中已公布的异刺属(Heterakis)ITS1/2序列信息,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如下:59条鸡异刺线虫ITS1/2序列相似性较高(98.9%~100.0%),ITS1序列间变异较ITS2大;59条序列有20个变异位点和14个单倍型(H1~H14);四川种群具有丰富的单倍型多样性(Hd=0.532)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0 94);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Nm=31.72),群体遗传分化不明显(Fst=0.007 82),以群体内变异为主(AMOVA分析值=99.22%);从单倍型网络图及进化树(MP和ML)分析来看,7个地理种群未形成显著的地理种群结构,但四川整体种群曾经历过种群扩张(Tajima’s D=-2.553 31,Fu’s Fs=-10.564;P〈0.05);进化树(MP和ML)能有效区分鸡异刺线虫与属内其他虫种。四川7个地区鸡的鸡异刺线虫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异刺线虫 四川 its1/2序列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凤鲚ITS1与Cyt b基因序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孙超 刘洪波 +1 位作者 姜涛 杨健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36-540,共5页
比较分析了分子标记核DNA ITS1序列和Cyt b基因序列在凤鲚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凤鲚与其他鲚属鱼类(以刀鲚为例)间亲缘关系研究中的特征。研究发现凤鲚其ITS1序列的GC含量(71.19%)显著高于Cyt b基因序列(42.96%),ITS1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0.9... 比较分析了分子标记核DNA ITS1序列和Cyt b基因序列在凤鲚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凤鲚与其他鲚属鱼类(以刀鲚为例)间亲缘关系研究中的特征。研究发现凤鲚其ITS1序列的GC含量(71.19%)显著高于Cyt b基因序列(42.96%),ITS1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0.900)和核苷酸多样性(0.00997±0.01116)也显著高于Cyt b基因序列(0.400/0.000369±0.000469)。基于ITS1序列所得的凤鲚与刀鲚间的MCL和K2P遗传距离可明确区两种鲚属鱼类,与Cyt b基因序列的结果相一致。通过ML和UPGMA系统树的构建发现,凤鲚和刀鲚分别形成独立的分支。本研究显示ITS1序列与Cyt b基因序列所得结果一致性较好,可考虑将ITS1序列作为凤鲚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与其他鲚属鱼类间亲缘关系研究中有效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1序列 CYT B基因序列 遗传多样性 凤鲚 亲缘关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内转录间隔区1(ITS1)大小变异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伯平 周开亚 +1 位作者 宋大祥 陈立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1-68,共8页
 在对中华绒鳌蟹(Eriocheirjaponicasinensis)(又称河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ITS1)进行研究时,由于在软甲亚纲中还没有已知序列和5.8SrDNA序列的报道,所以在设计引物时,主要参考了其它节肢动物的序列。用此引物对河蟹的ITS1进行扩...  在对中华绒鳌蟹(Eriocheirjaponicasinensis)(又称河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ITS1)进行研究时,由于在软甲亚纲中还没有已知序列和5.8SrDNA序列的报道,所以在设计引物时,主要参考了其它节肢动物的序列。用此引物对河蟹的ITS1进行扩增,发现其个体内ITS1如同其他一些无脊椎动物一样,存在其大小变异。为了进一步确证这一发现,首先将得到的所有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然后再扩增出河蟹的整个ITS区并测序。通过所得序列的比较,发现河蟹个体内ITS1的大小变异是由引物错配而引起的赝相。为了检验这一结论的可靠性,该文在测出河蟹5.8SrDNA序列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引物,并再次扩增了河蟹的ITS1,然后对产物进行测序,最后再同上述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在改变扩增条件的情况下用原引物重新扩增ITS1,并检验其结果。最终证实河蟹个体内ITS1的大小变异是由引物错配而引起的赝相。该文同时还报道了中华绒螯蟹ITS1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鳌蟹 its1 大小变异 十足目
下载PDF
基于ITS1基因分析亚东鲑(♂)、虹鳟(♀)及其F_1代遗传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孟玮 杨天燕 +1 位作者 阿地力 咸玉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3-376,共4页
虹鳟、棕鳟均为优质水产养殖品种,亚东鲑为棕鳟的同物异名,是19世纪西藏由欧洲引进。为探索杂种优势,对亚东鲑和虹鳟进行杂交试验,对其子一代幼鱼与虹鳟、棕鳟进行了体长和体质量测定。采用ITS1基因分析其遗传关系,并与巴基斯坦引进的... 虹鳟、棕鳟均为优质水产养殖品种,亚东鲑为棕鳟的同物异名,是19世纪西藏由欧洲引进。为探索杂种优势,对亚东鲑和虹鳟进行杂交试验,对其子一代幼鱼与虹鳟、棕鳟进行了体长和体质量测定。采用ITS1基因分析其遗传关系,并与巴基斯坦引进的棕鳟对比研究。结果发现F_1代体长、体质量增长快于虹鳟、棕鳟,其遗传多样性高于亚东鲑和虹鳟,略低于棕鳟,表明F1代具有一定杂种优势。此外,棕鳟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也反映出从巴基斯坦引进的发眼卵遗传背景较好,具有进一步养殖选育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1 基因 亚东鲑 棕鳟 虹鳟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普通小麦基因组最可能的4个供体的ITS1和ITS2序列及其亲缘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文驹 瞿礼嘉 +3 位作者 高巍 顾红雅 陈家宽 陈章良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11期994-1000,共7页
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基因组(AABBDD)最可能的供体———T.urartuThum.(AA)、T.monococumvar.boeoticum(Bois.)MK(AA)、Aegilop... 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基因组(AABBDD)最可能的供体———T.urartuThum.(AA)、T.monococumvar.boeoticum(Bois.)MK(AA)、AegilopsspeltoidesTausch.和Ae.tauschiCos.(DD)的核糖体RNA基因ITS区进行了PCR扩增和克隆,并测定了ITS1和ITS2的DNA序列,讨论和纠正了前人的结论。四个种中,ITS1长221~223bp,ITS2长216~217bp。ITS1序列的种间分化距离范围为0.0290~0.0640,ITS2的为0.0093~0.0580。根据ITS1、ITS2以及ITS1+ITS2序列都得出相同的一个最大简约树,所揭示的亲缘关系与这些种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相一致。在每一个分支树中,T.urartu和T.monococumvar.boeoticum构成一个单系类群,Ae.speltoides和Ae.tauschi构成另一个单系类群,前一分支的bootstrap值高于后一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倍体 小麦 基因组 its1序列 ITS2序列
下载PDF
东北地区华支睾吸虫ITS1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颖 路义鑫 +2 位作者 韩彩霞 李晓云 宋铭忻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5-407,共3页
为研究我国东北地区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ITS1基因的变异情况及多态性,本研究以采自宾县、大庆、海伦、双城、泰来、同江和长春7个地区的华支睾吸虫为研究对象,PCR扩增ITS1基因,并与GenBank登录的麝猫后睾吸虫、猫后睾属吸... 为研究我国东北地区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ITS1基因的变异情况及多态性,本研究以采自宾县、大庆、海伦、双城、泰来、同江和长春7个地区的华支睾吸虫为研究对象,PCR扩增ITS1基因,并与GenBank登录的麝猫后睾吸虫、猫后睾属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广西株华支睾吸虫、沈阳株华支睾吸虫和韩国株华支睾吸虫的ITS1基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华支睾吸虫样品ITS1基因大小均为661bp,同源性在99.4%~100%之间。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分支情况与地区距离呈正相关,广西株与其它地区华支睾吸虫所属分支相隔较远,韩国株与东北地区各株相隔较近,海伦株与泰来株,大庆株与沈阳株,长春株与同江株,双城株与宾县株分别位于同一分支。结果显示,ITS1片段除了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以鉴定华支睾吸虫科内属间遗传关系,还可以区分属下种间的遗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its1 系统进化分析
下载PDF
毛蚶、泥蚶和魁蚶ITS1核苷酸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桂金 潘杰 +4 位作者 刘可春 王雪 彭维兵 何秋霞 王思锋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7-120,共4页
对毛蚶、泥蚶和魁蚶3种贝类的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分析,并用M ega3.1软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毛蚶、泥蚶和魁蚶的ITS1序列长度分别为424、456和431 bp,3种蚶的479个序列位点中,共有330个保守位点,98个变异位点,94个单突变位... 对毛蚶、泥蚶和魁蚶3种贝类的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分析,并用M ega3.1软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毛蚶、泥蚶和魁蚶的ITS1序列长度分别为424、456和431 bp,3种蚶的479个序列位点中,共有330个保守位点,98个变异位点,94个单突变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毛蚶和泥蚶先聚为一支,而后与魁蚶聚为一支。ITS1分析结果显示毛蚶和泥蚶种间的遗传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 毛蚶 魁蚶 its1 序列分析
下载PDF
鸽白色念珠菌药物敏感性及ITS1和Als1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古飞霞 冯飞 王庆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5-497,共3页
为研究防控集约化养殖场鸽嗉囊炎,本研究对鸽白色念珠菌(C.Albicans)PGG菌株进行了6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并进行ITS1和Als1序列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C.Albicans对常用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咪康唑、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制霉菌... 为研究防控集约化养殖场鸽嗉囊炎,本研究对鸽白色念珠菌(C.Albicans)PGG菌株进行了6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并进行ITS1和Als1序列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C.Albicans对常用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咪康唑、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制霉菌素均敏感;PGG菌株的ITS1序列约243 bp,Als1序列980 bp,分析比对表明C.Albicans PGG的Als1序列(JQ034421)与人源白色念珠菌株SC5314的Als1序列(XM 712984)的同源性为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白色念珠菌 药敏特性 its1 Als1
下载PDF
ITS1 SEQUENCE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 WILD RICES AND CULTIVATED RICES OF CHINA AND THEIR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22
16
作者 周毅 邹喻苹 +2 位作者 洪德元 周骏马 陈受宜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10期785-791,共7页
The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1)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of three wild rice species and two subspecies of cultivated rice,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China, was amplified using PCR technique and sequenced wi... The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1)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of three wild rice species and two subspecies of cultivated rice,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China, was amplified using PCR technique and sequenced with automated fluorescent sequencing. The sequences of ITS1 ranged from 193 bp to 218 bp in size and G/C content varied from 69.3% to 72.7%. In pairwise comparisons among the five taxa, sequence site divergence ranged from 1.5% to 10.6%.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ITS1 sequences using Wagner parsimony generated a single well resolved tree, which revealed that Oryza rufipogon was much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cultivated rice species than to the other two wild species. Oryza granulata was less closely related to either cultivated rice species or the other two wild species, and might be a unique and isolated taxon in the genus Oryza.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three wild rice species and two cultivated rice subspecies inferred from ITS1 sequences is highly concordant with those based on the molecular evidence from isozyme, chloroplast DNA (cpDNA), mitochondrial DNA(mtDNA) and nuclear DNA (nDNA) of the genus Oryz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 rice Cultivated rice its1 of rDNA Sequence analysis PHYLOGENY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美洲斑潜蝇及近缘种的rDNA-ITS1序列分析和比较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莉萍 杜予州 +2 位作者 何娅婷 陆亚娟 陆自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7-603,共7页
目的通过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 Blanchard不同地理种群及近缘种间的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1)进行比较,分析美洲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情况,并为美洲斑潜蝇与近缘种间提供分子鉴别标记。方法用PCR产物... 目的通过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 Blanchard不同地理种群及近缘种间的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1)进行比较,分析美洲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情况,并为美洲斑潜蝇与近缘种间提供分子鉴别标记。方法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及克隆测序法对我国美洲斑潜蝇8个地理种群的rDNA-ITS1序列进行测序,并调用GenBank中3个近缘种的rDNA-ITS序列,运用软件MEGA3.1对美洲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及近缘种间的rDNA-ITS1序列进行分析。结果美洲斑潜蝇8个地理种群间的分化程度较低,只有8个变异位点,遗传距离都在0.02以下,但4个近缘种间的碱基差异显著,遗传距离为0.149-0.390,有126个变异位点,12个美洲斑潜蝇特异性识别位点。结论虽然基于rDNA-ITS1序列所显示的美洲斑潜蝇各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很小,但是其分化趋势与地理分布基本相吻合;得到的12个特异性识别位点不仅可以作为美洲斑潜蝇与其近缘种间鉴别的分子标记,而且可为今后设计鉴别性PCR引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地理种群 近缘种 rDNA-its1 遗传分化
下载PDF
犬弓首蛔虫ITS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荣琼 夏庆友 +1 位作者 黄汉成 邓梦竹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18-820,共3页
通过对国内5个犬弓首蛔虫株(T.canis)即GD株、CQ株、YN株、HN株和GZ株的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Ⅰ(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旨在确定ITS1是否可作为T.canis分子分类的遗传标记。结果显示:GD株、CQ株、YN株、HN株和GZ株... 通过对国内5个犬弓首蛔虫株(T.canis)即GD株、CQ株、YN株、HN株和GZ株的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Ⅰ(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旨在确定ITS1是否可作为T.canis分子分类的遗传标记。结果显示:GD株、CQ株、YN株、HN株和GZ株的ITS1序列基本一致,仅GD株有2个碱基的差异,HN株和GY株分别有1个碱基的差异;与GenBank中登录的T.canis(序列号为AB110024、AB110026)的ITS1序列同源性高达98.9%~99.4%。结果表明ITS1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T.canis与其它蛔虫的种间鉴定,但不适合用于T.canis种内遗传变异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分子遗传学和分子诊断学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弓首蛔虫 PCR its1
下载PDF
松材线虫rNDA-ITS1区分子检测与鉴定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一农 余道坚 +3 位作者 李芳荣 谢伟宏 陈杰 张青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1-63,共3页
利用两对松材线虫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来自日本、美国和葡萄牙的松材线虫虫样进行PCR检测,成功扩增出330 bp和220 bp rDNA-ITS1区基因片段,该方法对松材线虫成虫或幼虫均能作出准确鉴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rNDA-its1 分子检测 PCR检测 鉴定
下载PDF
中国明对虾核糖体ITS1序列分析及其在对虾科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玉龙 孔晓瑜 +1 位作者 时伟 张艳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6,共8页
对采自不同群体的5个中国明对虾个体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1(ITS1)序列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Gene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对虾科(Penaeidae)ITS1同源序列对对虾科虾类进行系统分析,探讨ITS1序列在对虾科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表... 对采自不同群体的5个中国明对虾个体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1(ITS1)序列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Gene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对虾科(Penaeidae)ITS1同源序列对对虾科虾类进行系统分析,探讨ITS1序列在对虾科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ITS1序列在个体间和个体内都表现出长度多态性,序列长度范围为637-652 bp,这种长度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微卫星DNA简单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所造成。在中国明对虾ITS1序列中发现8个微卫星位点,根据目前已知的12种对虾的ITS1序列,发现某些微卫星位点只存于1种对虾中,如(CAGC)2-4只存在于中国明对虾中,(CGGA)4-9只存在于斑节对虾中,(GCGA)4只存在于短沟对虾中。利用ITS1序列对12种对虾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12种对虾分为4个类群,同种的不同个体,同属的不同种各自聚支,与形态分类比较吻合。对虾科属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313-0.977,平均值为0.633,远高于用线粒体基因片段得出的属间的遗传距离,支持将原对虾属的6个亚属提升为属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对虾科 its1 长度多态性 系统发生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