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 the Controversy con-cerning the Private Life of Jesuit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Tang Ruowang)
1
作者 Jin Guoping Wu Zhiliang Zhao Baohua(Translate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年第4期181-182,共2页
关键词 A Study on the Controversy con-cerning the Private Life of jesuit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Tang Ruowang
原文传递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对欧洲文明的拒斥与接受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根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出于意识形态立场、政治安全角度考虑的,如《破邪集》的编辑者徐昌治,以及该书中收录的各色人等,如清初布衣杨光先;也有王夫之这样的大儒,从儒家经学中天文、地理知识的固有立场出发,批评利玛窦的地圆说和地球与太阳及诸行星的距离说。接受的一方表现出比较多元的立场,有徐光启的“超胜会通”说、方以智的“坐集千古之智”折衷说,也有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虽然最终不利于中国人虚心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合理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即在学习外来文明中的先进内容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耶稣会传教士“ 西学中源”说 儒家经学
下载PD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dea of the Hypothetical Magellanica Continent into China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3
作者 FEI Jie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年第1期35-56,共22页
The idea of the hypothetical Magellanica Continent(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by the Jesuit missionaries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While not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it was affi... The idea of the hypothetical Magellanica Continent(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by the Jesuit missionaries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While not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it was affirmed and transmitted to the public by a few Chinese scholars,including Feng Yingjing,Cheng Bai'er,Zhang Huang,Xiong Mingyu,Xiong Renlin,You Yi,Zhou Yuqi,Jie Xuan,Wang Honghan,and Ye Zipei.Most of them communicated closely with the Jesuit missionaries,and several even helped the missionaries compose the maps.The concept was updated progressively by Matteo Ricci,Giulio Aleni,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Francesco Sambiasi,and Ferdinand Verbiest.Chinese scholars copied the missionaries'relevant maps and textual introductions without much modification.However,they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advancements in the idea,and many of them circulated outdated knowledge.It was not until the middle-and late-nineteenth century that Chinese scholars reexamined the correctness of this hypothetical contin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ellanica Continent hypothetical jesuit missionary Matteo Ricci world map
下载PDF
试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看“宋明新儒家”概念之渊源
4
作者 连凡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2期74-82,157,共10页
在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中,入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率先使用“新诠释者”和“无神论政客”概念来指称程朱理学家,并将程朱理学认定为有别于先秦儒学的“新哲学”。由此衍生出西方的“宋明新儒家(学)[Neo-Confucian(ism)]”概念... 在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中,入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率先使用“新诠释者”和“无神论政客”概念来指称程朱理学家,并将程朱理学认定为有别于先秦儒学的“新哲学”。由此衍生出西方的“宋明新儒家(学)[Neo-Confucian(ism)]”概念。从概念的意义和范围来看,早期“宋明新儒家(学)”概念是耶稣会士为批判程朱理学而创造的一个消极概念,旨在说明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新儒学对先秦经典的新诠释及其无神论倾向与原始儒学不一致,强调儒学发展中的变异,并将宋明新儒学视为可与天主教共存的世俗教化思想。其后随着中西“礼仪之争”矛盾的激化和西方对中国思想认识的深化,耶稣会士转而强调儒学发展中的继承,将宋明新儒学视为一种与先秦儒学一脉相承的宗教意识形态体系。西方对宋明新儒学从“无神论”到“有神论”的诠释变化,一方面反映了耶稣会士对宋明新儒学的态度已经从排斥转向同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教策略从求同存异的跨文化立场转向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新诠释者 无神论政客 宋明新儒家(学) 耶儒交涉
下载PDF
Modern Pedagogy and the Ratio Studiorum 被引量:1
5
作者 Ziba Ahmadi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This presentation discusses the requests of modern pedagogy, and a possible bridging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drawn by the Ratio Studiorum of a unique and rare structure, and today's learning proce... This presentation discusses the requests of modern pedagogy, and a possible bridging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drawn by the Ratio Studiorum of a unique and rare structure, and today's learning process. It will argu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widely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as a part of curricular activities with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ough with no recognition of its origin.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indisputable contributions of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of the Jesuits in our time, although, the discipline has developed new fundamental, and new concepts such as self-esteem, self-awareness, and self-determination among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Ratio Studiorum jesuits curriculum jesuits pedagogy jesuits self-esteem
下载PDF
晚明耶稣会龙华民传教策略的形成和发展
6
作者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5期103-111,158,共10页
本文根据晚明在华耶稣会保守主义的实际历史状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开论述,再现了龙华民在广东韶州的传教策略。龙华民在韶州民间传教的经历为后来以儒家士大夫为主要传教对象的耶稣会利玛窦传教策略向平民阶层转换提供了经验。换言之... 本文根据晚明在华耶稣会保守主义的实际历史状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开论述,再现了龙华民在广东韶州的传教策略。龙华民在韶州民间传教的经历为后来以儒家士大夫为主要传教对象的耶稣会利玛窦传教策略向平民阶层转换提供了经验。换言之,译名礼仪保守策略、信仰的纯粹性固守、乐观论的直接传教工作、平民归化运动等耶稣会文化传教策略,基本上是初期韶州灵性神学的平民传教经验的延伸。龙华民福音保守传教策略是从恢复教会的纯洁性和信仰完整性的角度出发,向着探索与利玛窦文化适应策略的动态均衡的方向发展,从客观上增加了信教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 龙华民传教策略 保守主义 广东韶州
下载PDF
“名理”格义: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早期汉译探源
7
作者 张逸婧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2期98-104,158,159,共9页
“名理”一词是西方逻辑的最早中文译名,出自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所翻译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本文从历史、思想和语言三个角度来考察这一翻译,追溯其原因,研究其方法,评价其得失。沿着耶稣会来华的历史脉络,揭示译介逻辑学与利玛窦“补... “名理”一词是西方逻辑的最早中文译名,出自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所翻译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本文从历史、思想和语言三个角度来考察这一翻译,追溯其原因,研究其方法,评价其得失。沿着耶稣会来华的历史脉络,揭示译介逻辑学与利玛窦“补儒”策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辨析耶稣会所使用的拉丁文评注对逻辑的定义,比较其与亚里士多德本人的定义之间的区别。重点探讨“名理”在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含义,以及格义所牵涉的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理 耶稣会 亚里士多德
下载PDF
罗明坚和一首有关他的佚名拉丁文史诗
8
作者 谢明光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6期38-46,151,共10页
意大利籍耶稣会神父罗明坚被认为是中国天主教事业的先驱,是中西文化互鉴的代表人物之一。藏在罗马耶稣会档案馆的一首佚名拉丁文诗歌,记载了罗明坚从罗马前往中国传教的事迹,是最早的耶稣会士史诗之一。本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对... 意大利籍耶稣会神父罗明坚被认为是中国天主教事业的先驱,是中西文化互鉴的代表人物之一。藏在罗马耶稣会档案馆的一首佚名拉丁文诗歌,记载了罗明坚从罗马前往中国传教的事迹,是最早的耶稣会士史诗之一。本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对该诗作了初步研究:首先,考察该诗与耶稣会档案馆所藏罗明坚的《传教报告》之间的关系及其创作时间;其次,分析该诗的内容,并指出其与维吉尔史诗之间的关系;再次,讨论该诗所依据的历史文献及可能的作者;最后,笔者讨论了该诗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明坚 耶稣会士史诗 《报告》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朱熹理学心性论的采纳与融摄
9
作者 张凯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30,共8页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教目的,在若干方面都采纳了朱熹理学的心性论来佐证天主教义。首先,朱熹理学主张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心分为道心与人心,耶稣会士以此来论证天主教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思想。其次,朱熹理学主张天地之...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教目的,在若干方面都采纳了朱熹理学的心性论来佐证天主教义。首先,朱熹理学主张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心分为道心与人心,耶稣会士以此来论证天主教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思想。其次,朱熹理学主张天地之性至善无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性善论只适用于理论层面而非现实层面,耶稣会士以此来论证天主教的原罪观。再次,朱熹理学主张天地之性是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精神实体,耶稣会士以此论证天主教灵魂不灭的观点。耶稣会士对朱熹理学心性论的采纳与融摄表明,他们并非一味地尊“先儒”而抑“后儒”。而对于“后儒”,他们也清楚朱熹理学与阳明心学之间的区别所在,并多肯定朱熹理学,反对阳明心学。但这种取舍显然是基于其宗教渗透的需要,而逸出了儒学内部学理发展脉络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朱熹理学 阳明心学 心性论
下载PDF
中法早期文化交流:“国王数学家”描述的北京城
10
作者 白志敏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2期41-57,共17页
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了第一批“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李明(Louis Lecomte)是五位到达北京的法国耶稣会士之一,并在1688年到达后受到康熙皇帝召见,中法两国间从此开启了近百年的早期文化交流。李明是十七世纪末最早深入中国各地... 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了第一批“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李明(Louis Lecomte)是五位到达北京的法国耶稣会士之一,并在1688年到达后受到康熙皇帝召见,中法两国间从此开启了近百年的早期文化交流。李明是十七世纪末最早深入中国各地考察、游历、传教,并对他所见所闻进行详尽分析描述的法国人。综观他笔下北京城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始终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以亲眼探索北京城的姿态审视异国都城里能够看到的一切,他的描写宛若一幅康熙年间北京城写实的画面。李明对北京古老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繁荣的商业氛围等都做了比较客观的描述,这为“启蒙时代”的法国读者传递了比较翔实的信息。由于“礼仪之争”的原因,他只好奉命回到法国解释有关中国传教的情况,1696年他在巴黎出版了在中国期间给法国上层人士的十四封书信,取名为《中国近况新志》(Nouveaux mémoiressurl’étatprésentde la Chine)。尽管李明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回到法国后出版的十四封长信已经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颇为详细的介绍,而且他分析的内容不但全面详细,而且不少内容是对当时中国和法国的情况进行的文化和历史的对比。本文着重研究李明关于北京城特点的分析和描述,特别是他对中、法城市区别的对比。李明对北京城的观察和分析为当今学者的北京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真实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王数学家 康熙皇帝 耶稣会士 北京城 启蒙时代 《中国近况新志》
下载PDF
明清之际甘青地区天主教传教活动钩沉 被引量:9
11
作者 汤开建 刘清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66,共13页
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西北甘肃地区也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始自明末,就陆续有一批接一批的耶稣会士进入甘肃境内传播天主教,在兰州、甘州、凉州、西宁等地建起部分教堂和教会组织,而且有了一定数量的基督徒。到... 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西北甘肃地区也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始自明末,就陆续有一批接一批的耶稣会士进入甘肃境内传播天主教,在兰州、甘州、凉州、西宁等地建起部分教堂和教会组织,而且有了一定数量的基督徒。到清康熙时,由于多位耶稣会士的努力,甘肃天主教传教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该地区天主教传教活动的真正取得一定规模,则是始于教廷传信部意大利方济各会士的来甘传教。雍乾时期,全国范围内爆发了雍正元年、乾隆十一年及四十九年的几次大规模教难,甘肃地区天主教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但由于该地区欧洲传教士及其培植的中国教士的努力,天主教传播的火种始终没有熄灭,且代代相传,直到清后期圣母圣心会来甘肃传教时,还能见到早期教会的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天主教 耶稣会士 方济各会士 教案
下载PDF
康熙时代西方数学在宫廷的传播——以安多和《算法纂要总纲》的编纂为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韩琦 詹嘉玲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考察比利时耶稣会士安多(Antoine Thomas,1644—1709)在康熙宫廷所从事的数学活动,通过对比,证明《算法纂要总纲》是在他的拉丁文著作《数学纲要》(Synopsis Mathematica,1685)的基础上编译的,此译稿部分内容后来被纳入《数理精蕴》;对... 考察比利时耶稣会士安多(Antoine Thomas,1644—1709)在康熙宫廷所从事的数学活动,通过对比,证明《算法纂要总纲》是在他的拉丁文著作《数学纲要》(Synopsis Mathematica,1685)的基础上编译的,此译稿部分内容后来被纳入《数理精蕴》;对现存《算法纂要总纲》的各种版本进行了比较,希冀对康熙时代西方数学的传播有更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时代 西方数学 安多 《算法纂要总纲》 科学传播 清朝
下载PDF
《孔夫子》:最初西文翻译的儒家经典 被引量:26
13
作者 梅谦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经典翻译扮演了很突出的角色。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把大量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经典译成中文。同时,他们还把中国哲学经典翻译成西文。儒家经典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是《孔夫子》,文章第一部分简略地介绍文本翻译...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经典翻译扮演了很突出的角色。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把大量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经典译成中文。同时,他们还把中国哲学经典翻译成西文。儒家经典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是《孔夫子》,文章第一部分简略地介绍文本翻译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传教士对《四书》的特别定义,第三部分试图考察耶稣会士的译文与新儒家对《四书》的诠释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对全文所作的一个总结。另外,文章对西方传教士所做的诠释选择跟他们本身思想和传教策略的联系,也给予了适当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宋明理学 耶稣会 诠释学
下载PDF
科学、知识与权力——日影观测与康熙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4
作者 韩琦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共18页
17世纪60年代,受杨光先反教案的触动,康熙开始学习西学。他不仅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西方历算,也将科学作为控制汉人的手段。作为外来的知识,欧洲科学在康熙的政治生命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对1668年和1692年两次日影观测的分析,... 17世纪60年代,受杨光先反教案的触动,康熙开始学习西学。他不仅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西方历算,也将科学作为控制汉人的手段。作为外来的知识,欧洲科学在康熙的政治生命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对1668年和1692年两次日影观测的分析,讨论了康熙学习西学的起因,以及他如何运用科学新知在汉族大臣面前作秀;并根据中西文史料,以1711年夏至日影观测为例,详细分析了事件发生的原委,康熙借助科学控制耶稣会士的目的,以及知识和权力交织的复杂背景,这将有助于理解1713年蒙养斋算学馆的建立和历法改革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科学 权力 耶稣会士 日影 观测 历法改革
下载PDF
耶稣会传教士《易经》的索隐法诠释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46,共8页
索隐法原本是指在《旧约》中找到耶稣基督显灵及其意义的线索,后来被来华耶稣会士借指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易经》中寻找《圣经》和基督的印证。索隐派成员通过分析汉字来进行基督教化解读,把中国典籍中的人物与基督教人物进行类比,... 索隐法原本是指在《旧约》中找到耶稣基督显灵及其意义的线索,后来被来华耶稣会士借指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易经》中寻找《圣经》和基督的印证。索隐派成员通过分析汉字来进行基督教化解读,把中国典籍中的人物与基督教人物进行类比,将《易经》卦象与上帝神圣启示结合起来,同时还把《易经》编年史归于《圣经》的编年史之下,确立中国的经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由此确立了《易经》乃至中国文化对外诠释和传播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成效的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传教士 《易经》 索隐法 诠释
下载PDF
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之《易》说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宏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51,58,共12页
近代之前易学的某些内容就已传入西方世界,例如数学化的洛书图式即是其例。西方人真正对《易经》展开研究是在近代时期,开创者是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随着《易经》的译介,易学作为西方汉学最初的课题确立起来,迄今已逾四百年历史。... 近代之前易学的某些内容就已传入西方世界,例如数学化的洛书图式即是其例。西方人真正对《易经》展开研究是在近代时期,开创者是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随着《易经》的译介,易学作为西方汉学最初的课题确立起来,迄今已逾四百年历史。本文是对以利玛窦、白晋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之《易》说而作的初步梳理。这种梳理带有哲学分析的性质,显示耶稣会士围绕太极之辨而突出的宗教性的哲学立场。耶稣会士一般推崇早期儒学及中国哲学原典,对理学和宋易则颇有批评,这就使他们卷入当时中西学界的复杂的学术纷争。对这场持续近二百年的学术论辩仍有待展开更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易经》 太极之辨
下载PDF
永历王朝耶稣会士“适应政策”的乖舛与败因——从贵州安龙现存永历政权的遗物谈起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景尧 龙超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将中西史料以及作者在贵州安龙发现的南明永历王朝与天主教遗物结合,集中论述了明清耶稣会士上层传教适应政策及其活动的过程与特点,认为从其同政权上层建立关系起步,到卖力介入王朝军政要务,却落败于封建专制政统,均由于"貌合神异... 将中西史料以及作者在贵州安龙发现的南明永历王朝与天主教遗物结合,集中论述了明清耶稣会士上层传教适应政策及其活动的过程与特点,认为从其同政权上层建立关系起步,到卖力介入王朝军政要务,却落败于封建专制政统,均由于"貌合神异"的原因,因而耶稣会士的基督教"道统",不仅无法适应中国封建专制政统,而且也无力抗衡封建专制道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 永历 道统 政统 贵州安龙
下载PDF
从巴洛克艺术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硕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25-32,共8页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兴起与当时欧洲的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目前国内艺术史学界对此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所以作者在本文中将从巴洛克艺术的角度简要分析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艺术...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兴起与当时欧洲的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目前国内艺术史学界对此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所以作者在本文中将从巴洛克艺术的角度简要分析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艺术与宗教同属于意识、幻想的范畴,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使得宗教常常利用艺术作为其宣传自身的工具。巴洛克就是在17至18世纪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兴起的,它奢华、夸张的艺术特点可以满足当时天主教会的宗教目的。但是即使天主教对巴洛克艺术有巨大影响,也仍不能将“巴洛克艺术”等同于“耶稣会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洛克 宗教 耶稣会 艺术
下载PDF
关于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论述 被引量:11
19
作者 韩琦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4期290-298,共9页
关于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早在17、18世纪,部分来华耶稣会士及欧洲人就曾试图作出解释,他们的看法在西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简略分析了早期来华耶稣会士及欧洲人的著作对欧洲科学家的影响;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关于中... 关于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早在17、18世纪,部分来华耶稣会士及欧洲人就曾试图作出解释,他们的看法在西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简略分析了早期来华耶稣会士及欧洲人的著作对欧洲科学家的影响;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关于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对产生不同看法的社会背景给予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科学史 科学状况 欧州
下载PDF
十七世纪来华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中医译介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银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121,共9页
17世纪来华的波兰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中医知识全面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向欧洲翻译传播了若干重要的中医著作,促进了欧洲对中医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为"中学西传"做了历史性的奠基工作。他在这方面的突出成就... 17世纪来华的波兰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中医知识全面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向欧洲翻译传播了若干重要的中医著作,促进了欧洲对中医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为"中学西传"做了历史性的奠基工作。他在这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长期被学术界忽略。依托大量重要文献,对卜弥格的中医译介著述成果进行整理和挖掘,可以进一步明确其在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史上的居功至伟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弥格 耶稣会士 中医 翻译 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