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6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ranslation of Metonymy in Li Bai's Poems from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1
作者 张毅 《海外英语》 2012年第5X期176-177,共2页
Metonymy is not only regarded as a figure of speech,but also an important cognitive instrument of human beings.There are many types of metonymies in Li Bai's poems.Metonymy can make the language vivid and reflect ... Metonymy is not only regarded as a figure of speech,but also an important cognitive instrument of human beings.There are many types of metonymies in Li Bai's poems.Metonymy can make the language vivid and reflect poet's mode of know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This paper proposes five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on of metonymy in Li Bai's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 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GNITIVE liNGUISTICS li Bai’s poetry METONYMY
下载PDF
Poetry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m “Bring in the Wine”
2
作者 刘圆圆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4期45-46,共2页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Li Bai's Classical Chinese Poem“Bring in the Wine”,explor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m t...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Li Bai's Classical Chinese Poem“Bring in the Wine”,explor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m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and finally draws 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reativ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ms.It points out that the alien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s external communication has ignored the reader's cultural acceptance ability and position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regions dominated by the foreign countries.It is believed that in a long period of time,Chinese culture needs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nslators to dissimilation,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sinologists,domestication,and alienation,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aders and to promote the Chinese culture to go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cultural transmission li Bai “Bring in the Wine” creative TRANSLATION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下载PDF
Study on the Emotions Conveyed by the Moon Image in Classical Poetry
3
作者 周子航 杨秀娟 《海外英语》 2020年第9期219-220,共2页
Image is an abnormal description of a word or phrase used to creat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lassical poem writing.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iteral meaning of image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oon by analyzing typica... Image is an abnormal description of a word or phrase used to creat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lassical poem writing.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iteral meaning of image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oon by analyzing typical moon-chanting poems of Li Bai,to illustrate the role of image in ancient poetry wri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moon image classical poetry emotions li Bai moon-chanting
下载PDF
从李益和《御览诗》看盛唐“旧法”在中唐延续的趋向
4
作者 葛晓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7,共12页
在诗歌大变的浪潮中,以李益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将盛唐诗的风格延续到中唐。《御览诗》从中选取的部分近体诗,也局部反映了“旧法”在当时的发展趋向。这一现象说明恰如其分地评价盛唐诗歌创作传统在中唐的影响,也是唐诗史研究的题中之义... 在诗歌大变的浪潮中,以李益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将盛唐诗的风格延续到中唐。《御览诗》从中选取的部分近体诗,也局部反映了“旧法”在当时的发展趋向。这一现象说明恰如其分地评价盛唐诗歌创作传统在中唐的影响,也是唐诗史研究的题中之义。通过文本分析,可知李益善于在古体和绝句中融会贯通地运用前代以乐府为主的诗歌创作原理和表现元素,并凭借新鲜的生活体验为“旧法”拓出新境。而《御览诗》则展现了律绝各体走向衰退和兴盛的不同前景。“旧法”在中唐各类诗体中发展的不平衡有多种原因,最关键的是能否推陈出新,保持发展的活力。因而辩证地认识盛唐“旧法”在大历以后延续的态势和得失,有助于厘清中唐各派诗歌多元共存的复杂景观,深入理解元和诗歌发生大变的逻辑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益 《御览诗》 盛唐“旧法” 延续趋向
下载PDF
朝鲜王朝时期文人李敬舆次韵李白诗歌探析
5
作者 王红霞 余小活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3期70-78,157,共10页
李白对中国后世诗歌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不少朝鲜时期的文人,李敬舆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李敬舆今存的40首五言古诗中,有14首是次韵李白的诗歌。这些诗歌从题材内容和思想意涵上均受到了李白原诗的影响,但同时又具有“学李而不囿于... 李白对中国后世诗歌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不少朝鲜时期的文人,李敬舆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李敬舆今存的40首五言古诗中,有14首是次韵李白的诗歌。这些诗歌从题材内容和思想意涵上均受到了李白原诗的影响,但同时又具有“学李而不囿于李”的特点。本文将以这14首次韵诗为出发点,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探究李敬舆次韵李白诗歌的特点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时期 李敬舆 次韵 李白
下载PDF
认知识解视域下李煜词作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6
作者 李敏 杜小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0-88,共9页
译者主体性在词作翻译中的重要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受客观主义翻译观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知识解理论为从认知层面阐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基于该理论,借助自建的许渊冲译本和Daniel Bryant译本小型... 译者主体性在词作翻译中的重要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受客观主义翻译观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知识解理论为从认知层面阐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基于该理论,借助自建的许渊冲译本和Daniel Bryant译本小型语料库,从聚焦、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维度,探究李煜词作不同英译本的共异性及其背后潜隐的认知理据。研究发现,除文化背景等因素外,不同识解方式是造成译者选择不同译语对译文进行编码的隐性主因。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化李煜词作的英译研究,也为读者理解不同译本背后的认知理据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词作 识解理论 译者主体性 认知翻译研究
下载PDF
李氏朝鲜文人宋翼弼次韵李白诗歌探析
7
作者 王红霞 洪仕建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7-75,共9页
次韵是一种特殊的接受方式,李氏朝鲜著名文人宋翼弼《龟峰集》录有次韵李白诗歌8题13首。这13首诗特点突出,表现为对李白原诗主题的继承与翻新,对清静避世思想的接受,对家国情怀的接受,其背后是他对李白诗歌自觉的学习和与李白相似的人... 次韵是一种特殊的接受方式,李氏朝鲜著名文人宋翼弼《龟峰集》录有次韵李白诗歌8题13首。这13首诗特点突出,表现为对李白原诗主题的继承与翻新,对清静避世思想的接受,对家国情怀的接受,其背后是他对李白诗歌自觉的学习和与李白相似的人生遭遇。通过对李白诗歌的次韵,宋翼弼完成了对李白诗歌经典作品的选择,并成为李白诗歌在李氏朝鲜传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氏朝鲜 宋翼弼 次韵 李白 诗歌 经典
下载PDF
《六李集》内容述略与价值探析
8
作者 白红霞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3,共5页
“六李”是明代中州文坛上颇有声誉的文化望族内乡李氏的代表,《六李集》是“六李”诗歌总集。文章从研读《六李集》文本出发,梳理了“六李”和《六李集》渊源,总结了《六李集》所表达的苦闷思归之情、咏史怀古之叹、赠别唱和之作和山... “六李”是明代中州文坛上颇有声誉的文化望族内乡李氏的代表,《六李集》是“六李”诗歌总集。文章从研读《六李集》文本出发,梳理了“六李”和《六李集》渊源,总结了《六李集》所表达的苦闷思归之情、咏史怀古之叹、赠别唱和之作和山水闲适之趣等主要内容,探讨了“六李”诗歌艺术特色及其在地方文献和家族文化上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李 《六李集》 家族 诗歌
下载PDF
《离骚》英译的符号美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奇敏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诗歌是具备美学功能的符号艺术形式。以霍克思英译《离骚》为例,从符号美学视角分析了译诗对原诗美学特征的传达策略和翻译效果。《离骚》原诗语言具有能指感性美、所指含蓄美和叙述新奇美,而霍克思的译诗对原诗美学特征既有呼应也有改... 诗歌是具备美学功能的符号艺术形式。以霍克思英译《离骚》为例,从符号美学视角分析了译诗对原诗美学特征的传达策略和翻译效果。《离骚》原诗语言具有能指感性美、所指含蓄美和叙述新奇美,而霍克思的译诗对原诗美学特征既有呼应也有改换,在音韵美感、多义语符、象喻修辞和叙述方式层面均衡考量翻译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体现了中西诗学审美的和谐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美学 古诗英译 《离骚》 霍克思
下载PDF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形象评析--从历史真实与审美价值的关系出发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晓霜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1-25,共5页
影片《长安三万里》自上映以来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电影对历史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篡改上。影片中尤其是著名诗人李白的形象,部分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部分偏离了大众对李白的想象。... 影片《长安三万里》自上映以来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电影对历史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篡改上。影片中尤其是著名诗人李白的形象,部分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部分偏离了大众对李白的想象。在权威、准确、客观的历史书写与充满诗意、侠气、悲情的人物形象之间,影片选择了塑造后者。追光动画公司在《长安三万里》中摈弃了其常用的中西、古今结合的传统文化策略,专注于对盛唐气象和诗人群像的艺术呈现,以高适和李白为中心,再现了唐代诗歌以及李白作为诗人和传奇人物所具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三万里》 李白形象 诗意 侠气
下载PDF
“意觉”通感:“自我”的隐显与唐宋词的演进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彤彤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0-137,共8页
“六根互用”理论体现出通感从“五官”到“六根”的转化。“意觉”,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外界刺激而在情感、心理、精神上产生的感觉,对生理、心理、文学创作意义重大。于词而言,温庭筠词中的意觉通感呈现出女性化、代言体的抒情特色,其自... “六根互用”理论体现出通感从“五官”到“六根”的转化。“意觉”,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外界刺激而在情感、心理、精神上产生的感觉,对生理、心理、文学创作意义重大。于词而言,温庭筠词中的意觉通感呈现出女性化、代言体的抒情特色,其自我意识处于隐没状态;李煜词中意觉运用得以丰富,其对自我意识的书写推动词体转型,但这种“萌发”大致属于无意识地运用与表露;苏轼词中意觉运用具有抒情自我化、书写哲理思辨等特质,其意觉运用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表达欲望,同时也为词体的功能、格调、地位都带来极大的拓展和提升。温、李、苏三位词人的创作反映出唐宋词从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发展历程,而“自我”意觉的觉醒是其间重要关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意觉 唐宋词 温庭筠 李煜 苏轼
下载PDF
从李梦阳用韵看明代庆阳方音韵母特点
12
作者 王仕玉 刘晓英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6-40,共5页
以李梦阳用韵中的特殊混押现象,结合清代陇东方音著作并对照今中原官话秦陇片方言对其加以分析,可考证出明代庆阳方音的韵母特点:-m尾、入声韵消失,鼻音韵尾-n与-混并,通摄字主元音舌位前移,江摄及宕摄舒声细音读如通摄,梗摄舒声细音读... 以李梦阳用韵中的特殊混押现象,结合清代陇东方音著作并对照今中原官话秦陇片方言对其加以分析,可考证出明代庆阳方音的韵母特点:-m尾、入声韵消失,鼻音韵尾-n与-混并,通摄字主元音舌位前移,江摄及宕摄舒声细音读如通摄,梗摄舒声细音读同宕摄,果摄洪音字读如假摄,止摄合口读如遇摄,遇摄端系、庄组字读如流摄,流摄细音读如效摄,效摄一等唇音字读如遇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梦阳 古体诗 韵母特点 明代庆阳方音
下载PDF
语境互文:李金发新诗创作论
13
作者 陈爱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作为初期象征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李金发在汉语新诗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他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引入汉语新诗创作,探索以传统汉语为媒介的汉语新诗写作方式,在五四白话诗之外,开创了汉语诗歌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能性。他的自为性、... 作为初期象征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李金发在汉语新诗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他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引入汉语新诗创作,探索以传统汉语为媒介的汉语新诗写作方式,在五四白话诗之外,开创了汉语诗歌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能性。他的自为性、个人性写作理念,欧陆的写作语境给他带来独特的诗歌文本结构,独白诗境和知性诗歌的写作倾向是带来晦涩性评论的主要原因,也是其诗歌成就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金发 异域写作 知性诗歌 语境互文
下载PDF
李渔诗集倡始之心与半世操觚的矛盾性钩沉
14
作者 张英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34,共6页
明末清初,龆龄即以诗擅名的李渔,生平作诗千余篇,别具手眼有足采而名海内。笠翁提出,诗歌的意境应为“考诸诗词、罕听罕睹为上的‘意取尖新’”,诗作的字句理当“言无稍故、所言事无不新的‘不攘他人一字’”,诗篇的内容需是“圣贤不无... 明末清初,龆龄即以诗擅名的李渔,生平作诗千余篇,别具手眼有足采而名海内。笠翁提出,诗歌的意境应为“考诸诗词、罕听罕睹为上的‘意取尖新’”,诗作的字句理当“言无稍故、所言事无不新的‘不攘他人一字’”,诗篇的内容需是“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的‘忌填塞’”。但在其写作实践中是“套腐后出、假前人之斧斤的‘剿窠袭臼’”与“载旧本之既言、借前人之只字的‘依附古人成说’”,以及“多引古事,迭用人名”。李渔“不屑摹拟”的“倡始之心”,与其“肖于古今”的“半世操觚”存在明显的矛盾性。(宗唐的文学思潮与相同的战乱背景或为促使李渔对唐朝诗歌进行效仿的外部原因,学识气力有限以及诗集仅是一家之言或为导致矛盾形成的内部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诗集 诗歌创新 摹拟
下载PDF
论黄子云《野鸿诗的》对李商隐的批判
15
作者 葛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1-78,共8页
李商隐诗瑰丽诡谲、朦胧窈渺,《无题》组诗更是感情深藉、凄艳浑融,允为诗史经典。但清代诗论家黄子云却对此深恶痛绝,在《野鸿诗的》中对李商隐大加斥责,称其为“三百篇之罪人”。究其缘由,除与黄子云颇具个人特色的诗学观、对传统诗... 李商隐诗瑰丽诡谲、朦胧窈渺,《无题》组诗更是感情深藉、凄艳浑融,允为诗史经典。但清代诗论家黄子云却对此深恶痛绝,在《野鸿诗的》中对李商隐大加斥责,称其为“三百篇之罪人”。究其缘由,除与黄子云颇具个人特色的诗学观、对传统诗学观片面的选择和继承、其自身的个性等相关之外,在时代流变下,以黄子云为代表的“卫道士”对诗歌政教功能的维护也是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子云 野鸿诗的 李商隐 功利诗教观
下载PDF
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显涉讥讽”辩证
16
作者 吴昊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16,共7页
在北宋“乌台诗案”中,国子博士李宜之非任言官,却上疏弹劾苏轼所作《灵壁张氏园亭记》“显涉讥讽”,历来备受学者诟病。实际上,李宜之时任淮南东路提举常平官,负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职责,且《灵壁张氏园亭记》一文创作于淮南东路所辖之地... 在北宋“乌台诗案”中,国子博士李宜之非任言官,却上疏弹劾苏轼所作《灵壁张氏园亭记》“显涉讥讽”,历来备受学者诟病。实际上,李宜之时任淮南东路提举常平官,负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职责,且《灵壁张氏园亭记》一文创作于淮南东路所辖之地宿州,李宜之弹劾苏轼有其制度依据,并非完全无端构衅。但是,李宜之认为《灵壁张氏园亭记》一文“显涉讥讽”则不足取信,是对文章主旨的误读与曲解。御史台审讯之时,苏轼也明言此文并无讥讽,且御史台认可其言。大理寺根据御史台的“供状”依法为苏轼定罪,也未将此文视作罪证。李宜之的弹劾在“乌台诗案”的具体审判过程中并未产生实质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乌台诗案 李宜之 讥讽
下载PDF
黎遂球“黄牡丹状元”的典范意义与岭南影响
17
作者 李婵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83-89,共7页
黎遂球“黄牡丹状元”事件在明末文坛具有显著意义。“黄牡丹状元”是黎遂球数次科考失败后的精神补偿,对其人格精神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黄牡丹状元”事件将明末南园诗社的活动推向高潮,在岭南结社史上意义重大,是联结南园与影园、... 黎遂球“黄牡丹状元”事件在明末文坛具有显著意义。“黄牡丹状元”是黎遂球数次科考失败后的精神补偿,对其人格精神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黄牡丹状元”事件将明末南园诗社的活动推向高潮,在岭南结社史上意义重大,是联结南园与影园、岭南诗坛与江南诗坛的一个重要契机。黎遂球也是联系岭南诗人与江南诗人的重要纽带,他将岭南诗坛带入主流文坛视野,对提高岭南诗人的知名度、推动岭南诗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采风流、忠烈气节、积极入世的儒士情结等文化因素的叠加,使得“黄牡丹状元”黎遂球成为古代文士的完美典型,是足以承接张九龄的又一文化偶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遂球 “黄牡丹状元” 明末 南园诗社 岭南诗坛
下载PDF
李白诗歌德译研究考论——以富士川英郎的《西东诗话》为中心
18
作者 王丽华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4年第1期28-42,共15页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盛唐时期的诗人李白穿越相隔千余年的时间跨度,悄然风靡德国诗坛,为德国诗人和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这一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理解与合作,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及东方文化的魅力。...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盛唐时期的诗人李白穿越相隔千余年的时间跨度,悄然风靡德国诗坛,为德国诗人和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这一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理解与合作,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及东方文化的魅力。本文结合日本学者富士川英郎《西东诗话》一书中关于李白诗歌在德国的译介等内容的研究,力求考察论证20世纪上半叶李白诗歌在德国接受的特点、当时德国文坛形成的李白像的全貌,以及李白诗歌对德国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德译 富士川英郎 《西东诗话》
下载PDF
叙事学视阈下的乐府诗建构——以松浦友久教授的乐府研究为中心
19
作者 栾晓涵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1-67,共7页
中国近世的通常观念中对于乐府体的认识很模糊,特别是唐代乐府诗有怎样的样式特征是一个难题。以日本松浦友久教授的乐府研究为中心,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考察唐代乐府诗的三种艺术表现功能。分别为:对乐曲的联想;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 中国近世的通常观念中对于乐府体的认识很模糊,特别是唐代乐府诗有怎样的样式特征是一个难题。以日本松浦友久教授的乐府研究为中心,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考察唐代乐府诗的三种艺术表现功能。分别为:对乐曲的联想;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化,场面的客体化;表现意图的未完结化。其中“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化”以西洋叙事学中“叙事视角”以及“人称”等角度为出发点,提出唐代乐府诗中存在的“客体化”以及“第三人称化”的特征。此观点不仅对唐代乐府诗的理解具有参考价值,对唐诗英译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乐府诗 松浦友久 李白 叙事学 人称
下载PDF
“李诗注我”: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的生成与演变
20
作者 林阳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注释数量、注释类别、注释态度、注释意义四个要素是梳理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发展历程的维度,以之作为切入点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诗歌引李诗自注始于晚唐,晚唐成为唐宋诗引李诗自注的生成期,此期的注释数量和注释类别较少,注释态度是认... 注释数量、注释类别、注释态度、注释意义四个要素是梳理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发展历程的维度,以之作为切入点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诗歌引李诗自注始于晚唐,晚唐成为唐宋诗引李诗自注的生成期,此期的注释数量和注释类别较少,注释态度是认同,注释意义单一;北宋初至南北宋之交是唐宋诗引李诗自注的发展期,此期的注释数量和注释类别增多,注释态度是认同与否定并存,注释意义多元;注释数量和注释类别更多,注释态度是认同与否定并存的拓展,注释意义全面,标示着南宋初至宋元之交诗歌引李诗自注进入繁盛期。三个时期在继承与发展中推进了唐宋诗引李诗自注的生成与演变,其文化语境是唐宋诗人的游览经历、唱和活动、表达需要与接受态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诗歌 引李白诗歌自注 “李诗注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