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9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ost-theoretical Life-World
1
作者 Przhilenskiy Vladimir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8期706-714,共9页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s arisen as alternative to epistemology, becaus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anted another kind of explanation than traditional epistemological one. The latter kind of explanation is theoreticall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s arisen as alternative to epistemology, becaus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anted another kind of explanation than traditional epistemological one. The latter kind of explanation is theoretically loaded and based on latent ontological assumptions. Epistemology offers science a "road map" for researcher's thinking. Thus epistemology knows what science should be,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take science for granted--existing as an empirical fact.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d always been a reflective and critical discipline that didn't want any a-priory knowledge. The main distinction between these fields of knowledge is as follows: epistemology is theoretical and projective kind of knowledge whereas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a non-theoretical, or better, a "post-theoretical" discipline. All facts and statements arising from philosophy of science lie within the heterogeneous space, where there is continuous transit of pre-theoretical, theoretical and post-theoretical versions of knowledge. The inevitability of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uman thought products is recognized, which is supplemented by the ne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upon social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of science EPISTEMOLOGY REFLEXIVE post-theoretical thinking post-theoretical life-world realism constructivism
下载PDF
Selectivity of Attention as the Creation of Life-World
2
作者 Zolotukhina-Abolina E.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11期851-858,共8页
This article speaks of the creation of the "life-world" of human beings through focused attention. It treats attention as distinguishing, selective, arbitrary, and unintentional, associated with sense and the will. ... This article speaks of the creation of the "life-world" of human beings through focused attention. It treats attention as distinguishing, selective, arbitrary, and unintentional, associated with sense and the will. It considers the creation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ttention "being-in-the-world," where space is understood both as external and internal. Of the wide range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world," I choose the first idea of the "distant" and "close" and analyze them in terms of positing at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ENTION the life-world SELECTIVITY INTENTIONALITY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uter space inner space "close "future"
下载PDF
The Issue of the“Life-World”in the“Vegetable-Bamboo Style”in Chinese Buddhist Monastic Poetry
3
作者 ZHANG Yiwen 《The Voice of Dharma》 2023年第2期82-99,共18页
The“Vegetable-Bamboo Style(蔬笋气)”is the negative appraisal toward Chinese Buddhist monastic poems made by literati and scholars,which has ever become a stereotypical criter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since it was pu... The“Vegetable-Bamboo Style(蔬笋气)”is the negative appraisal toward Chinese Buddhist monastic poems made by literati and scholars,which has ever become a stereotypical criter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However,the criterion of“Vegetable-Bamboo Style”is extrinsic since it deprived the Buddhist monastic poetry of its“selfness”,making it intelligible but false1.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of“Vegetable-Bamboo Style”is not a shortcoming of Buddhist monastic poetry but a new form of poem that is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landscape poetry,pastoral poetry,and Chan literature more broadly.Furthermore,this paper will demonstrate that it is a new form of poetry language generated from a unique“life-world(生活世界)”2,which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as popular literature and free verse written in the vernacu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ble-Bamboo Style Chinese Buddhist monastic poetry life-world literary criticism
原文传递
消费意识形态:当代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改变——列斐伏尔《当代世界的日常生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一兵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4,160,共14页
列斐伏尔意识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列宁所预测的那样走向灭亡,而是出现了“垂而不死”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原先马克思预设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通过自觉认识生产规律所进行的... 列斐伏尔意识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列宁所预测的那样走向灭亡,而是出现了“垂而不死”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原先马克思预设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通过自觉认识生产规律所进行的“计划化观念”现在被资本主义有效整合到了自身的生产方式之中。今天的资本主义可以被指认为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中作为消费动机的欲望本身,是资本通过软性的广告制造出控制人们的无意识中的虚假需要,由此再生产出盲目跟风消费的“他者欲望”。这个所谓的“消费社会”中已经生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即现代资产阶级世界中特有的消费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当代世界的日常生活》 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 消费意识形态
下载PDF
间性理论视域下老舍作品中的文化对话
5
作者 孙宜学 吴秀峰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5-63,共9页
作为与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现代作家之一,老舍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中持以客观的态度,尊重、理解、包容差异,寻求文化间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对话。首先,民族国家危急存亡之际,老舍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中,反思、批判传统文... 作为与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现代作家之一,老舍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中持以客观的态度,尊重、理解、包容差异,寻求文化间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对话。首先,民族国家危急存亡之际,老舍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中,反思、批判传统文化,并将其中的优秀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其次,老舍通过《牺牲》中的毛博士与《文博士》的文志强等人批判中西文化对话中的畸形现象,并在《二马》中的李子荣身上寄予了个体在东西文化对话中的理想状况;最后,在《小坡的生日》与《大地龙蛇》中,老舍建构出不同民族国家和谐共处的生活世界,表明文化对话的最终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文化间性 老舍 文化对话 生活世界
下载PDF
生活世界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6
作者 袁彦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1-64,共4页
我国乡村旅游呈现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目前乡村旅游的文化资源开发存在文化发展与经济融合发展失衡、居民态度和游客意愿耦合失调、身份认同与内生动力激发不足等问题.生活世界理论对文化、社会、个性三者关系的逻辑判断为乡村... 我国乡村旅游呈现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目前乡村旅游的文化资源开发存在文化发展与经济融合发展失衡、居民态度和游客意愿耦合失调、身份认同与内生动力激发不足等问题.生活世界理论对文化、社会、个性三者关系的逻辑判断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基于生活世界理论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个性发掘、场域构建和社会再生产有利于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全面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乡村旅游 文化资源 开发模式
下载PDF
在与唯物史观的内在统一中阐发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及其理论变革——俞吾金教授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探索
7
作者 贺来 彭双贞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4年第1期56-70,共15页
将唯物史观把握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并在辩证法与唯物史观内在统一中理解和阐释马克思辩证法及其理论变革,这是俞吾金教授在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俞吾金教授认为,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与其唯物史观外在割裂,必然导致... 将唯物史观把握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并在辩证法与唯物史观内在统一中理解和阐释马克思辩证法及其理论变革,这是俞吾金教授在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俞吾金教授认为,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与其唯物史观外在割裂,必然导致对马克思辩证法理论本质的“遮蔽”。基于这一理论反思和自觉,俞吾金教授在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内在统一中开启了“问题域的转换”,揭示了马克思在辩证法与唯物论上所实现的双重转换,使被抽象化解读的辩证法回归“生存论的本体论”的思想地平。俞吾金教授提出的“向生活世界的辩证法复归”构成了他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理论变革的理论纲领,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俞吾金教授对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探索是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缩影,为推进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提供了一个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辩证法 生存论本体论 生活世界的辩证法
下载PDF
高品质校园学习空间的构建:生活世界的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程建坤 严从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0,共10页
学习空间的科学化引发了校园学习空间的客体化、空间布局区隔化和空间设计的标准化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空间安全感不足,归属感缺乏,获得感弱化。基于生活世界构建高品质的校园学习空间是缓解学习空间科学化危机的有效途径。基于生活世界... 学习空间的科学化引发了校园学习空间的客体化、空间布局区隔化和空间设计的标准化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空间安全感不足,归属感缺乏,获得感弱化。基于生活世界构建高品质的校园学习空间是缓解学习空间科学化危机的有效途径。基于生活世界的高品质学习空间,在本体上具有非结构性和动荡性的特点,在关系上让学习者寓于学习空间之中,在功能上致力于筹划并实现学习者生命可能性,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高品质的校园学习空间要放弃对空间科学化的迷恋,回归基于生活世界的学习空间;要打破学习空间的边界,增强灵活性和开放性;将空间权利返回给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空间,以增强学生的空间安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学习空间 安全感 归属感 获得感
下载PDF
世界·国家·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美好”向度
9
作者 王井荣 祝志春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30-32,共3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博大精深,既有对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与擘画美好世界愿景的展望,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与建设更加美好中国蓝图的构想,还有对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与提供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的行动。习近平文化思...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博大精深,既有对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与擘画美好世界愿景的展望,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与建设更加美好中国蓝图的构想,还有对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与提供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的行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整个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繁荣的国际视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视野、美好生活文化需求的民生视野三重向度,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美好世界 美好中国 美好生活
下载PDF
消费盲从、生活附魅与精神虚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三重“异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巍 胡运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等新型数字科技之翼,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迈向了一个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异化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对消费观念进行了新塑造,算法指令的生成引发消费内容... 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等新型数字科技之翼,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迈向了一个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异化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对消费观念进行了新塑造,算法指令的生成引发消费内容的私人定制化,数据平台的产生促成消费生态的重新架构,数字技术的普及致使消费主义的大肆泛滥,消费趋于盲从;对日常生活进行了全覆盖,其连续性与稳定性逐渐被数字信息的狂轰滥炸打破,呈现碎片化样态;日常生活的惬意与宁静逐渐被数据与算法的推送与订阅打破,显现出平庸化样态;对精神世界进行了新渗透,个体思想日趋浅薄空疏、大众审美日趋媚俗粗鄙、精神世界日趋虚无。厘清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消费、生活与精神层面产生的异化现象,对于我国今后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避免异化现象的产生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 异化 消费 日常生活 精神世界
下载PDF
文化哲学范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建构
11
作者 张彤 孙芷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3,共9页
文化哲学弥补了传统意识哲学的某些缺失,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哲学主张直面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的自由、生命力、创造力、主动性、矛盾性、想象力等各种特性和一种活生生的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内在运行机理;它还注意把社... 文化哲学弥补了传统意识哲学的某些缺失,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哲学主张直面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的自由、生命力、创造力、主动性、矛盾性、想象力等各种特性和一种活生生的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内在运行机理;它还注意把社会历史的宏观视域和微观视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当代社会现实复杂多样的差异化特质。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持有一种整体的、复杂的、开放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还是一种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分析方法。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哲学的主题不谋而合,充分运用涵盖文化哲学范式的新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可以拓展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域,这无疑成为建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范式 生活世界 微观视域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生”与“人”:《吕氏春秋》的伦理与政治之维
12
作者 王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8,178,共10页
《吕氏春秋》是一部以“生”与“人”为价值取向和哲学基点的构造性思想著作。《吕氏春秋》认为,生命是天所赋予的,天道的崇高性赋予了生命以重要价值。由此出发,《吕氏春秋》在人的自我养成上,认为应以对过分欲望的调节来实现生命的延... 《吕氏春秋》是一部以“生”与“人”为价值取向和哲学基点的构造性思想著作。《吕氏春秋》认为,生命是天所赋予的,天道的崇高性赋予了生命以重要价值。由此出发,《吕氏春秋》在人的自我养成上,认为应以对过分欲望的调节来实现生命的延续与完善;在伦理生活上,认为应尊重各个生命的发展,不可胡乱伤害他者;在政治治理上,认为天下为人人所共有,因此君主需要自我修养、任用贤臣。这种对“生”与“人”的重视,使《吕氏春秋》能够综合诸子、自成一家,超越秦政而具有持续的价值;其以“生”建构的兼合性哲学架构,更对秦以后儒家、道家哲学的创新性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下载PDF
论《共产党宣言》关于美好生活建设的当代阐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严柠 陆树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74-178,共5页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共产党宣言》中的科学原理更能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原理性指导。《共产党宣言》蕴含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彰显了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最大政治优势,为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尺;《...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共产党宣言》中的科学原理更能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原理性指导。《共产党宣言》蕴含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彰显了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最大政治优势,为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尺;《共产党宣言》中深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原理,体现了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发展基础和价值追求;《共产党宣言》揭示的历史最终走向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指明了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道路选择:在积极主动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引领世界共创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科学原理 美好生活建设 世界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邢字航 甄晓红 +2 位作者 李雅彤 任利民 孙岩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7期54-59,共6页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50例精神分裂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Ⅱ(WHO DASⅡ)评分分为精神残疾组210例和非精神残疾组4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50例精神分裂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Ⅱ(WHO DASⅡ)评分分为精神残疾组210例和非精神残疾组4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入院1个月后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患者积极度量表(PAM)评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 BREF)评分比较2组入院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发生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精神残疾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评分与WHO DASⅡ评分的关系。结果精神残疾组较非精神残疾组病程更长,复发次数更多,家庭氛围不和谐及偏执型人数占比更大,已婚人数占比更少,受教育年限更短,月收入更低(P<0.05,P<0.01)。精神残疾组BPRS评分高于非精神残疾组,WHOQOL BREF和PAM评分低于非精神残疾组(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病程、复发次数、受教育年限、月收入、BPRS评分、WHOQOL BREF评分和PAM评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的发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发次数多、家庭氛围不和谐、BPRS评分过高、WHOQOL BREF评分过低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精神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PRS评分与WHO DASⅡ评分呈正相关性(r=0.899,P<0.001),WHOQOL BREF评分与WHO DASⅡ评分呈负相关性(r=-0.886,P<0.001)。结论复发次数多、家庭氛围不和谐、BPRS评分高、WHOQOL BREF评分低均能促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精神残疾,且患者精神残疾状况及影响因素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精神残疾 影响因素分析 生活质量 残疾评定量表Ⅱ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 相关性
下载PDF
废冰箱回收利用环境效益评估——基于IMPACT WORLD+方法
15
作者 黄银 余茜 +2 位作者 黄瑶 秦晋川 陈梦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13-5320,共8页
废电器是产生量大且增速快的一类固体废物.我国构建的废电器回收体系是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但废电器回收利用体系的环境效益尚不清楚.利用IMPACTWORLD+方法,从不同环境影响类型出发评估废电器回收处理的环境效益,并通过损害类... 废电器是产生量大且增速快的一类固体废物.我国构建的废电器回收体系是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但废电器回收利用体系的环境效益尚不清楚.利用IMPACTWORLD+方法,从不同环境影响类型出发评估废电器回收处理的环境效益,并通过损害类型指标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废冰箱回收利用的损害类型指标“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结果分别为-10592.501EUR2015和-8211.357EUR2015,合计为-18803.857EUR2015,即环境收益相当于18803.857EUR2015.据此估算,中国2021年废电器回收处理体系中仅废冰箱回收利用的环境收益可达12.82亿EUR2015.研究结果表明废电器回收处理的环境收益十分可观,有望为废电器回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冰箱 生命周期评价 IMPACT WORLD+ 环境效益 环境收益
下载PDF
“文明”的雕刻:“一战”华工战壕艺术的传统意蕴
16
作者 杨位俭 李玥融 《上海视觉》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一战”赴欧华工在做工之余,曾制作了相当数量的战壕艺术品(Trench Art),因其特有的东方风格而受到欧洲人的喜爱,它们以馈赠礼品或艺术商品方式流入欧洲家庭和当地社会。区别于欧洲战壕艺术多为纪念战争标志性事件而制作的特点,华工战... “一战”赴欧华工在做工之余,曾制作了相当数量的战壕艺术品(Trench Art),因其特有的东方风格而受到欧洲人的喜爱,它们以馈赠礼品或艺术商品方式流入欧洲家庭和当地社会。区别于欧洲战壕艺术多为纪念战争标志性事件而制作的特点,华工战壕艺术作品更多采用中国古典符号和民间元素,如吉祥纹、古诗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龙图腾等,在跨文化语境中,体现了东方文明对战争之物独特的雕刻与重塑,凝结了和合、贵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战”华工 战壕艺术 和合 贵生
下载PDF
生活世界中国化:五山文学的同名同趣与交流的愉悦
17
作者 张哲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1,共11页
以注释的方式研究交流关系,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方法。地名、人名是注释的常规内容,如何注释并注出人名、地名的交流关系,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五山诗人经常使用同名同趣的方法,牵合中日同一地名以及同一名姓,制造交流关系并获... 以注释的方式研究交流关系,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方法。地名、人名是注释的常规内容,如何注释并注出人名、地名的交流关系,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五山诗人经常使用同名同趣的方法,牵合中日同一地名以及同一名姓,制造交流关系并获得快乐。生活世界的同一地名不多,但唐风地名带来了丰富的同一地名,同名同趣成为普遍现象。同名同趣也是五山诗人推进生活世界中国化的方法,他们极力增加中国因素,甚至刻意模糊中日生活世界的界限,从而打造生活世界共同体。生活世界共同体也会带来文学的愉悦,是诗文写作的动力。中国文学也有类似的方法,但不是以增加他国因素为主,这是五山文学独特的变异,因而五山文学是日本文学,不是中国文学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中国化 同名同趣 刻意牵合 比较文学文献学
下载PDF
“爱与丰富”的理论意蕴及教学启示
18
作者 李瑞群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4,共6页
“爱与丰富”是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也是儿童成长教育的关键质素。它以激发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丰盈自身安全感为根本出发点,采用游戏的方式,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意蕴,昭示了教育的学生立场与教师对学生成长的立体关怀... “爱与丰富”是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也是儿童成长教育的关键质素。它以激发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丰盈自身安全感为根本出发点,采用游戏的方式,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意蕴,昭示了教育的学生立场与教师对学生成长的立体关怀。“爱与丰富”理论延伸并深化了儿童教育哲学,审视并回应了现实儿童教育的困境,对接并呼应了儿童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在教学中,教师应“源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以“童心”理解与陪伴学生,引发其美好欲求;以游戏的方式展开爱的活动,丰盈学生的安全感;以学生生活世界为生长点,引导其朝向自由而整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与丰富” 儿童教育哲学 美好事物 生活世界 立体关怀 游戏
下载PDF
数字生活世界视域下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审视及规制
19
作者 高薇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6期75-79,共5页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生活世界成为大学生交往互动的新空间。大学生身处的数字生活世界新场域驱动道德观测新视域的生成,观测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建构新情况。数字生活世界视域下数字化交往成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塑...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生活世界成为大学生交往互动的新空间。大学生身处的数字生活世界新场域驱动道德观测新视域的生成,观测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建构新情况。数字生活世界视域下数字化交往成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塑造自我道德的新方式,其道德认知受到冲击、道德行为失去控制、道德建构遭遇操控,出现了“共有”文化认同式微、“合法”秩序制约乏力、“自我”观念形成受阻的新问题。德育应联合社会各主体,运用数字技术,以高校教育提升道德自觉、平台合作引领价值复归、法律法规保障环境清朗共同应对大学生的道德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 道德问题 数字生活世界
下载PDF
现代社会的分化与整合——重思哈贝马斯的社会整合理论
20
作者 张柳 单传友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1-48,共8页
分化与整合是现代社会的双重逻辑,保持二者的协调,是稳健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保证。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哈贝马斯从理性化的角度,区分了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重新界定了现代社会的分裂与危机,给出了社会整合的路径。哈贝马斯社会整合... 分化与整合是现代社会的双重逻辑,保持二者的协调,是稳健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保证。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哈贝马斯从理性化的角度,区分了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重新界定了现代社会的分裂与危机,给出了社会整合的路径。哈贝马斯社会整合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沟通理性,具体路径是沟通行为的合理化、构建合理的社会文化系统、充分发挥法律的整合功能,理论目标是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揭示哈贝马斯社会整合理论的运思逻辑,阐明其积极价值与内在局限,对于反思现代社会的分化与整合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化 社会整合 哈贝马斯 沟通理性 生活世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