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6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Zn addition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utectic Sn-58Bi solder during liquid-state aging 被引量:10
1
作者 马东亮 吴萍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225-1233,共9页
Interfacial reaction, tensile strength and creep resistance of Sn-58Bi-x Zn(x=0, 0.7, mass fraction, %) solder samples during liquid-state aging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arsening of Bi and the growth of Cu-Sn intermet... Interfacial reaction, tensile strength and creep resistance of Sn-58Bi-x Zn(x=0, 0.7, mass fraction, %) solder samples during liquid-state aging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arsening of Bi and the growth of Cu-Sn 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s) in Sn-58Bi-0.7Zn solder sample were both effectively suppres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0.7% Zn,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s(UTSs) of the Sn-58 Bi solder slabs wer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by 6.05% and 5.50% after reflow soldering and liquid-state aging, and those of the Cu/Sn-58Bi/Cu solder joints were also increased by 21.51% and 29.27%,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in strengthening effect of Cu/Sn-58Bi-x Zn/Cu solder joint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fracture surface which was changed from the Cu/IMC interface to the IMC/solder interface due to the finer Bi grain. Nanoindentat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reep behavior of Sn-58Bi-0.7Zn solder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eutectic Sn-58 Bi solder after reflow soldering and liquid-state a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Sn-Bi solder liquid-state aging reflow soldering creep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n Solid-State and Metastable Liquid-State Aging for SAC305/Cu Joints 被引量:2
2
作者 Shuang Li Xiao-Wu Hu +2 位作者 Wei-Guo Zhang Yu-Long Li Xiong-Xin Jiang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629-637,共9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uence of the physical state of solder on the interfacial reaction of dip-soldered Sn-3.0 Ag-0.5 Cu/Cu system, two kinds of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including:(1) solid-state aging between th...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uence of the physical state of solder on the interfacial reaction of dip-soldered Sn-3.0 Ag-0.5 Cu/Cu system, two kinds of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including:(1) solid-state aging between the solder and Cu substrate;(2)liquid-state aging between the metastable supercooled liquid-state solder and Cu substrate. The aging times were 30, 60,120 and 180 min, respectively, and the aging temperature was 8 ℃ lower than the melting point of the Sn-3.0 Ag-0.5 Cu(SAC305) alloy(217 ℃). The experimental data revealed that the physical state of the solder obviously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 and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ce in the diffusion of atoms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SAC305 solder and Cu substrate. The IMC interface after aging for 30 min presen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ample after dip soldering. The IMC interface of solid-state aged SAC305/Cu couple is relatively planar, while the IMC interface under metastable supercooled liquid-state aging conditions presents scallop-like sha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D-FREE solder SUPERCOOLING METASTABLE liquid state AGING INTERMETALLIC compound
原文传递
Rigidity Symmetry Line for Thermodynamic Fluid Equations-of-State
3
作者 Leslie V. Woodcock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24年第5期613-633,共21页
We report progress towards a modern scientific description of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fluids following the discovery (in 2012) of a coexisting critical density hiatus and a supercritical mesophase defined by perco... We report progress towards a modern scientific description of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fluids following the discovery (in 2012) of a coexisting critical density hiatus and a supercritical mesophase defined by percolation transitions. The state functions density ρ(p,T), and Gibbs energy G(p,T), of fluids, e.g. CO<sub>2</sub>, H<sub>2</sub>O and argon exhibit a symmetry characterised by the rigidity, ω = (dp/dρ)<sub>T</sub>, between gaseous and liquid states along any isotherm from critical (T<sub>c</sub>) to Boyle (T<sub>B</sub>) temperatures, on either side of the supercritical mesophase. Here, using experimental data for fluid argon, we investigate the low-density cluster physics description of an ideal dilute gas that obeys Dalton’s partial pressure law. Cluster expansions in powers of density relate to a supercritical liquid-phase rigidity symmetry (RS) line (ω = ρ<sub>rs</sub>(T) = RT) to gas phase virial coefficients. We show that it is continuous in all derivatives, linear within stable fluid phase, and relates analytically to the Boyle-work line (BW) (w = (p/ρ)<sub>T</sub> = RT), and to percolation lines of gas (PB) and liquid (PA) phases by: ρ<sub>BW</sub>(T) = 2ρ<sub>PA</sub>(T) = 3ρ<sub>PB</sub>(T) = 3ρ<sub>RS</sub>(T)/2 for T T<sub>B</sub>. These simple relationships arise, because the higher virial coefficients (b<sub>n</sub>, n ≥ 4) cancel due to clustering equilibria, or become negligible at all temperatures (0 T T<sub>B</sub>)<sub> </sub>within the gas phase. The Boyle-work line (p/ρ<sub>BW</sub>)<sub>T</sub> is related exactly at lower densities as T → T<sub>B</sub>, and accurately for liquid densities, by ρ<sub>BW</sub>(T) = −(b<sub>2</sub>/b<sub>3</sub>)<sub>T</sub>. The RS line, ω(T) = RT, defines a new liquid-density ground-state physical constant (ρ<sub>RS</sub>(0) = (2/3)ρ<sub>BW</sub>(0) for argon). Given the gas-liquid rigidity symmetry, the entire thermodynamic state functions below T<sub>B</sub> are obtainable from b<sub>2</sub>(T). A BW-line ground-state crystal density ρ<sub>BW</sub>(0) can be defined by the pair potential minimum. The Ar<sub>2</sub> pair potential, ∅ij</sub>(r<sub>ij</sub>) determines b<sub>2</sub>(T) analytically for all T. This report, therefore, advances the salient objective of liquid-state theory: an argon p(ρ,T) Equation-of-state is obtained from ∅<sub>ij</sub>(r<sub>ij</sub>) for all fluid states, without any adjustable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state Theory Cluster Physics Percolation Lines Fluid Thermodynamics Boyle Line Rigidity-Symmetry Line
下载PDF
提高羊肚菌液态发酵三萜含量的诱导条件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永乐 高梦祥 +1 位作者 李利 张佳兰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1,共10页
为了充分综合利用羊肚菌资源,提高羊肚菌三萜含量,该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多种诱导子提高羊肚菌液体发酵时三萜含量的最佳条件,通过响应面试验来优化多种诱导子对羊肚菌液态发酵三萜含量的促进条件,并对三萜合成途径中的两种关键酶的... 为了充分综合利用羊肚菌资源,提高羊肚菌三萜含量,该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多种诱导子提高羊肚菌液体发酵时三萜含量的最佳条件,通过响应面试验来优化多种诱导子对羊肚菌液态发酵三萜含量的促进条件,并对三萜合成途径中的两种关键酶的酶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最佳处理为磁场强度2.81 mT、赤霉素0.56 g/L、水杨酸214.54mmol/L。在此条件下,羊肚菌三萜的积累量最大达到60.26mg/g,是优化前的160.72%(m/m),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SS)酶活和鲨烯合酶(FPS)酶活分别为39.93 IU/L和71.08 IU/L分别是对照组的190.85%和178.02%(m/m)。因此,采用磁场、赤霉素结合水杨酸作为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羊肚菌三萜含量,且三萜的积累是通过提高其合成途径中的两种关键酶所致。本研究为羊肚菌富集有益代谢产物的诱导剂及羊肚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三萜 诱导条件 液态发酵 响应面
下载PDF
产香酵母的筛选及其在液态食醋酿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杜琳琳 于鑫 +5 位作者 刘丽萍 朱立磊 赵祥颖 张颖超 韩墨 刘建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9-175,共7页
从传统食醋酿造酒曲中分离获得一株产香酵母HQ9,摇甁培养总酯产量达(7.46±0.87)g/L,鉴定为光滑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研究发现,菌株HQ9具有乙醇发酵能力,并且能够在300 g/L葡萄糖、200 g/L乙醇环境中正常生长代谢。以酿酒酵... 从传统食醋酿造酒曲中分离获得一株产香酵母HQ9,摇甁培养总酯产量达(7.46±0.87)g/L,鉴定为光滑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研究发现,菌株HQ9具有乙醇发酵能力,并且能够在300 g/L葡萄糖、200 g/L乙醇环境中正常生长代谢。以酿酒酵母JM12为对照,考察了菌株HQ9应用于米醋酿造对米醋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菌株酒精发酵制得米醋样品中有机酸、挥发物组成及含量差异明显。菌株HQ9发酵米醋中酯类和醇类等香气物质更加丰富,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等含量较高;米醋样品总酸达到(42.6±0.3)g/L,总酸中柠檬酸[(1.65±0.05)g/L]、苹果酸[(0.43±0.08)g/L]和琥珀酸[(0.78±0.06)g/L]等非挥发性酸比例显著增加。感官品评结果显示,米醋刺激性减弱,口感更加柔和,表明菌株HQ9应用于液态食醋酿造能够改善提升产品风味品质,是一株具有工业应用潜力的生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发酵食醋 产香酵母 光滑假丝酵母 感官品评 挥发物 风味
下载PDF
新型二元混合制冷工质对CO_(2)-[Cn-mim][Tf_(2)N](n=2,4,6,8)超额性质预测
6
作者 何丽娟 杨建滋 +1 位作者 韩雨泽 杨文轩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针对二氧化碳-离子液体(CO_(2)-ILs)体系热力学性质数据较少的问题,采用状态方程+活度系数法(EOS+γ法)计算了CO_(2)-[C_(2)-mim][Tf_(2)N]、CO_(2)-[C_(4)-mim][Tf_(2)N]、CO_(2)-[C_(6)-mim][Tf_(2)N]和CO_(2)-[C_(8)-mim][Tf_(2)N]4... 针对二氧化碳-离子液体(CO_(2)-ILs)体系热力学性质数据较少的问题,采用状态方程+活度系数法(EOS+γ法)计算了CO_(2)-[C_(2)-mim][Tf_(2)N]、CO_(2)-[C_(4)-mim][Tf_(2)N]、CO_(2)-[C_(6)-mim][Tf_(2)N]和CO_(2)-[C_(8)-mim][Tf_(2)N]4种新型制冷工质对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在相平衡基础上,通过SRK(Soave-Redlich-Kwong)状态方程+WS(Wong-Sandler)混合规则+UNIFAC活度系数模型,关联得出混合体系的超额吉布斯自由能GE、超额焓HE和超额熵SE。计算结果表明,CO_(2)-ILs制冷工质对的超额性质均随温度、压力、CO_(2)液相摩尔分数以及离子液体中阳离子上烷基链长度等因素变化,GE均为负值,最大值为-1066.88 J·mol^(-1),且GE随温度、压力和ILs阳离子碳基链长度增大而减小,HE均为正值,最大值为407.24 J·mol^(-1),且H^(E)随温度、CO_(2)溶解度及ILs阳离子碳基链长度增大而减小,SE最大值为7.88 J·mol^(-1)·K-1,且SE随温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随ILs阳离子碳基链长度增大而增大。根据汽液相平衡时计算的压力平均相对偏差,可证明所选模型在计算CO_(2)-[C_(n)-mim][Tf_(2)N](n=2,4,6,8)系统超额性质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液相平衡 SRK状态方程 WS混合规则 UNIFAC活度系数模型 超额性质预测
下载PDF
煤层气水平井筒倾斜-水平耦合流动规律影响分析
7
作者 张亚飞 王滨 +3 位作者 贾云林 胡皓 梁萧磊 张芬娜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5,共10页
精确掌握煤层气水平井井筒内气液流动规律,对煤层气水平井的合理开发工艺和设备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采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煤层气水平井段倾斜-水平耦合条件下变状态流动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水平段井... 精确掌握煤层气水平井井筒内气液流动规律,对煤层气水平井的合理开发工艺和设备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采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煤层气水平井段倾斜-水平耦合条件下变状态流动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水平段井筒中,上倾斜段井筒内的流动会加剧井筒内气液两相界面的波动。高气、液量下水平段井筒内持液率在流体流动方向上不断增大,低气、液量下水平段井筒内持液率在流体流动方向上不断减小。上倾段倾斜角小于20°时,倾斜角对水平段平均持液率影响较大;下水平段井筒中,倾斜段井筒的长度和倾斜角会影响水平井筒中假想断面的位置,同一流动条件下,出口上倾井筒的倾斜角越大、长度越大,假想断面位置越远离出口端上倾井筒。研究结果可为煤层气水平井下泵深度等排采工艺设计和优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水平井 上水平段 下水平段 变状态流动 影响因素 持液率
下载PDF
液态发酵法酿造豆渣食醋工艺研究
8
作者 王成 张杰 +1 位作者 王晗 孔欣欣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98,169,共10页
为增加豆渣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以豆渣为主要原料,通过液态发酵法酿造一款豆渣食醋,并探索其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首先以酒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酒精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其次,以最佳酒精发酵工艺为基础... 为增加豆渣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以豆渣为主要原料,通过液态发酵法酿造一款豆渣食醋,并探索其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首先以酒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酒精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其次,以最佳酒精发酵工艺为基础,以食醋的感官评分和总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醋酸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180 mL纯净水为基准,最佳酒精发酵工艺为豆渣干粉添加量14 g、蔗糖添加量6 g、酵母菌接种量0.4%、酒精发酵温度32℃、酒精发酵时间6 d;以100 mL酒精滤液为基准,最佳醋酸发酵工艺为醋酸菌接种量3.85%、醋酸发酵温度29.5℃、醋酸发酵时间5 d。此工艺条件下豆渣食醋的感官评分为83.2分,总酸含量为5.05 g/dL,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为3.5 g/dL,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22.4 mg/dL,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均符合国家标准。豆渣食醋成品呈琥珀色,澄清透亮,质地均匀,酸味适中,带有浓郁的醋香和豆渣特有的豆香味,营养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食醋 液态发酵法 酒精发酵 醋酸发酵 响应面试验
下载PDF
不同状态方程对于氢热物性预测的对比研究
9
作者 吴奇 杨少柒 +2 位作者 谢秀娟 李正宇 龚领会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3,共6页
从状态方程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状态方程在低温高压范围内对于氢热力学性质的预测展开研究,利用目前使用较多的立方型以及多参数状态方程对于氢的PVT数据、等容热容、等压热容、焓、熵等热力学性质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NIST数据库给... 从状态方程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状态方程在低温高压范围内对于氢热力学性质的预测展开研究,利用目前使用较多的立方型以及多参数状态方程对于氢的PVT数据、等容热容、等压热容、焓、熵等热力学性质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NIST数据库给出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并对方程参数进行修正,进一步探讨了各个压力段不同状态方程的优劣以及误差产生的原因,为之后状态方程的使用、改进以及液氢相关设备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氢 状态方程 热力性质 饱和 超临界
下载PDF
酒醅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性能研究
10
作者 李欣悦 蔡开云 +3 位作者 苏顺平 陈小林 谭光迅 赵述淼 《酿酒科技》 2024年第8期78-86,共9页
为探究酒醅中乳酸菌的性能,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筛选分离出1株乳酸菌,对此菌株进行生理特性、发酵特性以及不同环境下的生长代谢研究。结果表明,经16S rDNA鉴定得出此株乳酸菌为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命名为L.fermentum B... 为探究酒醅中乳酸菌的性能,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筛选分离出1株乳酸菌,对此菌株进行生理特性、发酵特性以及不同环境下的生长代谢研究。结果表明,经16S rDNA鉴定得出此株乳酸菌为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命名为L.fermentum B17,L.fermentum B17产乳酸量可达8.4 g/L;B17可耐受6%盐浓度,10%vol乙醇浓度,50℃温度;液态发酵结果表明,L.fermentum B17和S.cerevisiae C6共培养可促进L.fermentum B17的生长,相比于单菌发酵乳酸含量显著提高,由2.32 g/L增加到6.24 g/L,L.fermentum B17抑制S.cerevisiae C6生长,乙醇含量由S.cerevisiae C6单菌发酵时的21.62 g/L下降到18.84 g/L;模拟白酒不同环境条件的研究下,使用酒醅浸提液作为培养基,结果表明额外添加乳酸、乙酸均会抑制L.fermentum B17生长和乳酸代谢,额外添加乙醇可促进L.fermentum B17生长,L.fermentum B17在温度为42℃和47℃时生长活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醅 乳酸菌 液态发酵 共培养
下载PDF
应用于全固态激光雷达的光学相控阵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11
作者 张福领 苏杭 +1 位作者 赵渊明 董光焰 《电光系统》 2024年第1期5-12,共8页
应用于全固态激光雷达的光学相控阵是一种电控扫描的光束指向控制技术,具有宽视场、低功耗、轻量化的优异性能,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光学相控阵基本工作原理;回顾了近年来基于不同材料光学相控阵的... 应用于全固态激光雷达的光学相控阵是一种电控扫描的光束指向控制技术,具有宽视场、低功耗、轻量化的优异性能,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光学相控阵基本工作原理;回顾了近年来基于不同材料光学相控阵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光波导相控阵(如LiTaO3晶体、GaAs/AIGaAs、PLZT电光陶瓷、Si等)和液晶光学相控阵;并对基于不同材料光学相控阵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研制高性能光学相控阵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了光学相控阵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激光雷达 光学相控阵 光波导 液晶
下载PDF
基于CFD仿真的高黏发酵反应物降黏研究
12
作者 张超 陈涛 +3 位作者 周中林 杨健 张华 肖宗亮 《轻工机械》 CAS 2024年第5期44-50,共7页
为了实现农林剩余物玉米秸秆、玉米芯和小麦秸秆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的预处理浆料的快速降黏液化,笔者进行了降黏研究。笔者对混合物中物料搅拌降黏机理提出假设,并利用CFD仿真技术对搅拌器结构、物料预处理类型及液化工艺组合的搅拌降... 为了实现农林剩余物玉米秸秆、玉米芯和小麦秸秆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的预处理浆料的快速降黏液化,笔者进行了降黏研究。笔者对混合物中物料搅拌降黏机理提出假设,并利用CFD仿真技术对搅拌器结构、物料预处理类型及液化工艺组合的搅拌降黏体系进行液固两相流非稳态数值仿真,探究了速度场、湍流场的分布情况,确定了生物反应釜结构、尺寸及降黏液化工艺,最后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当反应釜上搅拌器直径为70mm、下搅拌器直径为75 mm,物料为酸处理下平均粒径为830~1450μm的颗粒,搅拌转速为200~300r/min时,搅拌液化的效果最优;由此确定了搅拌降黏体系,试验验证效果较好。CFD仿真结果可为浓稠物料反应釜搅拌器的设计及液化糖化工艺优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釜 降黏 液化工艺 非稳态数值仿真 液固两相流
下载PDF
包扎及合缝工艺对多层绝热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马晓勇 陈叔平 +3 位作者 陈联 张尚武 李棉峰 赵碧婧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6,共8页
利用静态液氮蒸发量热法测试了4种材料包覆工艺方案下的多层绝热结构低温绝热性能,探究了包扎工艺和合缝工艺耦合作用对多层绝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贝壳式包扎更有利于绝热性能的提升;对比其它合缝工艺,插接式合缝避免了不同反... 利用静态液氮蒸发量热法测试了4种材料包覆工艺方案下的多层绝热结构低温绝热性能,探究了包扎工艺和合缝工艺耦合作用对多层绝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贝壳式包扎更有利于绝热性能的提升;对比其它合缝工艺,插接式合缝避免了不同反射层间的干涉,实现了同层等温,因而绝热效果最佳;采用贝壳式包扎、插接式合缝的20反射层多层绝热结构的性能最优,其热流密度为1.840 W/m^(2),表观导热系数为6.699×10^(-5)W/(m·K);采用螺旋式包扎、搭接回折式合缝的20反射层多层绝热结构的性能最差,其热流密度和表观导热系数分别为3.775 W/m^(2)、1.266×10^(-4)W/(m·K)。包扎及合缝工艺对多层绝热性能影响显著,应按实际需求对材料的包覆工艺进行合理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绝热 包扎及合缝工艺 静态液氮蒸发量热法 贝壳式包扎 插接式合缝
下载PDF
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的定量重聚INEPT方法
14
作者 陈雷 刘红兵 +1 位作者 刘惠丽 王立英 《波谱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0-42,共13页
以重聚INEPT(不灵敏核的重聚极化转移增强)脉冲序列为基础,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得到极化转移和重聚时间参数集,建立定量重聚INEPT方法.序列中引入组合脉冲,克服射频场不均匀性和频率偏置效应的影响,提高检测的可靠性.进一步利用模拟... 以重聚INEPT(不灵敏核的重聚极化转移增强)脉冲序列为基础,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得到极化转移和重聚时间参数集,建立定量重聚INEPT方法.序列中引入组合脉冲,克服射频场不均匀性和频率偏置效应的影响,提高检测的可靠性.进一步利用模拟退火优化,实现重聚INEPT的定量谱编辑.采用青蒿素、辛伐他丁等模型化合物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应用CaseI极化时间参数集,定量积分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和3.3%,表明方法有效可靠,可满足定量检测的要求.在实际应用方面,采用定量重聚INEPT方法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含量,其结果与常规定量13C NMR测定的含量相符合,但检测时间显著减少.本文提出的定量重聚INEPT方法在石油、高分子等复杂体系的快速定量检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核磁共振 定量检测 重聚INEPT 模拟退火
下载PDF
固相聚合对萘环液晶聚芳酯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魏朋 李志强 +3 位作者 李娇娇 李俊慧 刘东 耿嘉骏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55,共6页
为解决液晶聚芳酯熔融缩聚反应后期由于反应温度和熔体黏度过高导致的降解交联副反应以及成形加工困难等问题,以6-羟基-2-萘甲酸(HNA)、2,6-萘二羧酸(NDA)、对苯二甲酸(TA)、4,4'-二羟基联苯(BP)为原料,采用原位一锅熔融聚合法制备... 为解决液晶聚芳酯熔融缩聚反应后期由于反应温度和熔体黏度过高导致的降解交联副反应以及成形加工困难等问题,以6-羟基-2-萘甲酸(HNA)、2,6-萘二羧酸(NDA)、对苯二甲酸(TA)、4,4'-二羟基联苯(BP)为原料,采用原位一锅熔融聚合法制备了低分子量萘环热致液晶聚芳酯,并对其进行固相聚合。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熔融指数仪对固相聚合后的液晶聚芳酯结构与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液晶聚芳酯的熔融温度和结晶度受聚合时间和温度的影响较大,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并不会改变聚芳酯的晶体结构,同样属于正交晶型。此外,固相聚合在温度305℃下反应12 h,液晶聚芳酯热学和结晶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高于此时间和温度时聚芳酯的熔点开始降低,热降解反应开始进行,热稳定性和结晶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致液晶聚芳酯 熔融聚合 固相聚合 热学性能 晶体结构
下载PDF
天然气储层裂隙中气-液两相流的流态转变条件数学模型
16
作者 闫晋 倪小明 +3 位作者 郭盛强 何庆宏 赵彦伟 宋金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64,共10页
气-液两相在储层裂隙中流动时可能存在气泡流、段塞流、环雾流等流态,查明流动时流态转变条件能为气-液两相流流态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有助于天然气井的生产管控。根据气-液两相流不同流态的流动特点,结合连续介质控制理论和动量守恒... 气-液两相在储层裂隙中流动时可能存在气泡流、段塞流、环雾流等流态,查明流动时流态转变条件能为气-液两相流流态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有助于天然气井的生产管控。根据气-液两相流不同流态的流动特点,结合连续介质控制理论和动量守恒原理,构建了气泡流-段塞流-环雾状流等流态之间转变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各流态间变化的临界条件和主控因素,通过气-液运移产出微观流动物理模拟试验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气-液两相在裂隙中的流态转变是气/液相的物理性质、注气通道孔径、裂隙流动通道孔径、气相流体流速、液相流体流速等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气泡流与段塞流能否转变主要取决于初生气泡大小、流动通道空间、液相界面波高度;段塞流与环雾流间能否转变取决于气相流体能否击碎液相流体并使之悬浮。不同流态间转变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气泡流与段塞流相互转变的主控因素为裂隙系统的孔径,注气通道孔径越大、流动通道孔径越小,越容易发生段塞流;段塞流与环雾流相互转化的主控制因素为流体流速、气/液相流体的物理性质,气/液相对速度越大、气/液密度差越小、液相表面张力越小,越容易发生环雾流。研究成果能够为天然气储层裂隙中气-液两相流态形成机理和天然气运移产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裂隙 气-液两相流 流态转化 流体流速 气泡流 段塞流 环雾流
下载PDF
食醋液态发酵与固态发酵工艺对比分析
17
作者 陈旭东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22期161-163,共3页
食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其生产工艺主要包括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两种方式。本文对比分析两种发酵工艺的原理、特点、优缺点,旨在为食醋的生产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食醋 液态发酵 固态发酵 发酵工艺
下载PDF
储能电池建模与状态估计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卓昊 杨添强 +1 位作者 石琼林 蒋凯 《新型电力系统》 2024年第2期140-161,共22页
储能电池具有能够平滑可再生能源输出,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应对电力需求峰谷等优势,有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从而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目前市场主流的储能电池为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能特性,同时新型储能电池也在蓬勃发... 储能电池具有能够平滑可再生能源输出,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应对电力需求峰谷等优势,有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从而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目前市场主流的储能电池为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能特性,同时新型储能电池也在蓬勃发展,其中全钒液流电池具有高安全性的优势,液态金属电池具有超长循环寿命,在电力储能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储能电池的建模和状态估计对提高储能电池系统性能,确保其安全性以及优化维护效率至关重要,因此文中对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和液态金属电池的建模和状态估计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储能电池状态估计的整体框架,对基于实验的方法、基于模型的方法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进行整体介绍,并对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和剩余使用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进行概括;然后,从原理出发,分别总结了不同储能电池体系的内部工作过程、模型构建、状态估计与电池管理过程;最后,对不同储能电池体系的主要工作特性进行横向对比和总结,旨在为储能电池选择和发展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电池 锂离子电池 全钒液流电池 液态金属电池 电池管理系统 状态估计
下载PDF
基于CFD-DEM的湿颗粒气力输送数值模拟
19
作者 徐止恒 李政权 +3 位作者 王贻得 武煜坤 李凯旋 石昊宇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23,共12页
【目的】为了探索水平管中湿颗粒气力输送的内在机制,开发液桥轮廓由凸到凹的液桥力模型,实现对颗粒含水率的精准调控,分析不同含水率颗粒在输送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 【目的】为了探索水平管中湿颗粒气力输送的内在机制,开发液桥轮廓由凸到凹的液桥力模型,实现对颗粒含水率的精准调控,分析不同含水率颗粒在输送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和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双向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弯头外侧中心线的颗粒速度分析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以及网格的无关性。【结果】干颗粒沉降在管道底部,表现为管底流的运动状态,湿颗粒因液桥力的作用而形成紧密的颗粒团块,以单粒子和颗粒团2种形式进行运动,并且颗粒含水率越大,颗粒团聚现象越严重;湿颗粒的输送速度明显比干颗粒低,且随着颗粒含水率的增加,颗粒的平均输送速度呈下降趋势。【结论】相对于干颗粒输送,湿颗粒输送流动性更弱、输送效率更低以及能耗更高,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应当对湿颗粒进行前处理,以便于气力输送的无故障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离散元法 湿颗粒 液桥力 流态
下载PDF
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20
作者 徐勇 郭红杰 +2 位作者 超力德 黄俊杰 梁国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45-2255,共11页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控制系统须抑制控制电路输入端的脉冲噪声、输出端的反峰电压及控制电流测量精度低等问题,运用放大电路原理,采用电路仿真方法,设计了基于电路印制板型固态继电器的控制驱动和控制电流测量电路。控制驱动电...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控制系统须抑制控制电路输入端的脉冲噪声、输出端的反峰电压及控制电流测量精度低等问题,运用放大电路原理,采用电路仿真方法,设计了基于电路印制板型固态继电器的控制驱动和控制电流测量电路。控制驱动电路应用“二极管+稳压二极管”模块以实现降低反峰电压和缩短复位时间的效果,控制驱动电路中固态继电器输出端集成了光耦隔离模块用于反馈控制信号,控制电流测量电路主要由霍尔效应电流感应模块和运算放大器构成以达到较高精度测量控制电流的目的。通过电路仿真,分析了控制驱动电路的反峰电压抑制模块、控制电流测量电路的动静态特性。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控制电流测量电路的基本误差为6.66%±1.80%,电路上升时间小于0.3 ms,下降时间小于0.5 ms;控制驱动电路的接通时间小于2μs,关断时间小于0.5 ms,“标准恢复二极管+齐纳二极管”方法能有效抑制反峰电压;控制驱动电路可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精度的地面试验控制系统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试验控制电路 固态继电器 电流测量 霍尔效应 液体火箭发动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