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onymous codon usage in Methanosarcina mazei str.Goe1 and other Euryarchaeota microorganisms
1
作者 吴昊男 笪遥 +2 位作者 魏镓伟 江澎 陆祖宏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7年第2期289-293,共5页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don usage bias was conducted in Methanosarcina mazei str. Goel and two related Euryarchaeota microorganisms (Picrophilus torridus str. DSM 9790 and Natronomonas pharaonis str. DSM 216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don usage bias was conducted in Methanosarcina mazei str. Goel and two related Euryarchaeota microorganisms (Picrophilus torridus str. DSM 9790 and Natronomonas pharaonis str. DSM 2160). Results revealed that synonymous codon usage in Methanosarcina mazei str. Goel was less biased, which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GC3S value. And the codon usage patterns were phylogenetically conserved among those Euryarchaeota microorganisms. By employing a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 it can be seen that it is more the species than the gene function that determines their gene codon usage pattems. Considering that those microorganisms liv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where the pH conditions vary quite a lot, it can be presumed that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s, especially the pH condi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ose microorganisms' codon usage pat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on usage bias 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 (RSCU) methanosarcina mazei str. Goel
下载PDF
产甲烷分离物中Clostridium spp.与Methanosarcina barkeri潜在的种间直接电子传递 被引量:6
2
作者 李莹 郑世玲 +3 位作者 张洪霞 王炳臣 王欧美 刘芳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1-600,共10页
【目的】革兰氏阴性菌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可以与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 harundinacea或Methanosarcina barkeri通过种间直接电子传递(DIET)还原CO2产甲烷。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发现Methanosarcina mazei和Geobacteraceae在... 【目的】革兰氏阴性菌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可以与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 harundinacea或Methanosarcina barkeri通过种间直接电子传递(DIET)还原CO2产甲烷。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发现Methanosarcina mazei和Geobacteraceae在铁还原富集培养中形成团聚体,可能存在直接电子传递。然而,革兰氏阳性菌(如Clostridium spp.)与产甲烷菌是否存在种间直接电子传递尚不明确。【方法】采用Hungate厌氧滚管法,以乙醇为唯一电子供体从铁还原富集培养体系中获得产甲烷分离物(S6)。通过T-RFLP及克隆文库分析群落多样性,结合循环伏安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产甲烷分离物的电活性。【结果】Clostridium spp.(与C.tunisiense相似性最高)和M.barkeri分别在S6细菌和古菌群落中占优势。S6与G.metallireducens共培养后铁还原和产甲烷能力未明显增加,Clostridium spp.可能与G.metallireducens类似,将电子直接传递给产甲烷菌M.barkeri产甲烷。此外,电化学检测发现,在用透析袋包裹电极阻碍微生物与电极表面通过直接接触形成生物膜的条件下,电流密度显著降低,并且循环伏安扫描无明显氧化还原峰。【结论】产甲烷分离物S6中存在直接电子传递途径。本工作提出在产甲烷分离物中占优势的革兰氏阳性菌Clostridium spp.和M.barkeri之间可能存在种间直接电子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直接电子传递 革兰氏阳性菌 CLOSTRIDIUM spp. GEOBACTER methanosarcina barkeri
原文传递
可见光驱动Methanosarcina barkeri-天然碳基半导体产甲烷性能及机制
3
作者 张艺韫 任国平 +3 位作者 胡安东 金曙光 叶捷 周顺桂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1-612,共12页
利用半人工光合系统(非光合微生物-纳米半导体生物杂化体系)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热值的甲烷有助于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作为生物杂化体系的关键组分,纳米半导体颗粒的结构及性质显著影响生物杂化体系的性能.本研究以油菜花粉为原... 利用半人工光合系统(非光合微生物-纳米半导体生物杂化体系)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热值的甲烷有助于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作为生物杂化体系的关键组分,纳米半导体颗粒的结构及性质显著影响生物杂化体系的性能.本研究以油菜花粉为原料,成功构建Methanosarcina barkeri-天然碳基半导体生物杂化体系(M. barkeriNCS),并将其应用于二氧化碳还原产甲烷过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天然碳基半导体具有可见光响应好、孔体积大等优势.在可见光(1.0±0.2 mW/cm2)照射下, M. barkeri-NCS生物杂化体系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其甲烷产量最高可达51±4.5μmol/g.实时荧光定量多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进一步显示, M. barkeri膜结合氢酶和细胞色素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尤其是EchB(2.47±0.25倍)和VhtC(2.83±0.15倍),这表明这些基因在生物杂化体系光生电子传递-捕获-利用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该研究结果有望为构建高效的半人工光合系统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产甲烷 生物杂化体系 methanosarcina barkeri 天然碳基半导体
原文传递
Enhanced methane production in an anaerobic digestion and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coupled system with co-cultivation of Geobacter and Methanosarcina 被引量:9
4
作者 Qi Yin Xiaoyu Zhu +6 位作者 Guoqiang Zhan Tao Bo Yanfei Yang Yong Tao Xiaohong He Daping Li Zhiying Y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10-214,共5页
The anaerobic digestion(AD)and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coupled system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promising process for biomethane production.In this paper,it was found that by co-cultivating Geobacter with Me... The anaerobic digestion(AD)and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coupled system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promising process for biomethane production.In this paper,it was found that by co-cultivating Geobacter with Methanosarcina in an AD–MEC coupled system,methane yield was further increased by 24.1%,achieving to 360.2 m L/g-COD,which was comparable to the theoretical methane yield of an anaerobic digester.With the presence of Geobacter,the maximum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removal rate(216.8 mg COD/(L·hr))and current density(304.3 A/m3)were both increased by 1.3 and 1.8 fold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study without Geobacter,resulting in overall energy efficiency reaching up to 74.6%.Community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Geobacter and Methanosarcina could coexist together in the biofilm,and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ities of both were confirmed by cyclic voltammetry.Our study observed that the carbon dioxide content in total gas generated from the AD reactor with Geobacter was only half of that generated from the same reactor without Geobacter,suggesting that Methanosarcina may obtain the electron transferred from Geobacter for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methane.Taken together,Geobacter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EC system,but also can enhance methane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MEC coupled system Geobacter methanosarcina Co-cultivation Methane production
原文传递
Different outer membrane c‐type cytochromes are involved in 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to Geobacter or Methanosarcina species 被引量:2
5
作者 Dawn E.Holmes Jinjie Zhou +3 位作者 Jessica A.Smith Caiqin Wang Xinying Liu Derek R.Lovley 《mLife》 2022年第3期272-286,共15页
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DIET)may be most important in methanogenic environments,but mechanistic studies of DIET to date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cocultures in which fumarate was the terminal electron ac... 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DIET)may be most important in methanogenic environments,but mechanistic studies of DIET to date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cocultures in which fumarate was the terminal electron acceptor.To better understand DIET with methanogens,the transcriptome of 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 during DIET‐based growth with G.sulfurreducens reducing fumarate was compared with G.metallireducens grown in coculture with diverse Methanosarcina.The transcriptome of G.metallireducens cocultured with G.sulfurreducen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with Methanosarcina.Furthermore,the transcriptome of G.metallireducens grown with Methanosarcina barkeri,which lacks outer‐surface c‐type cytochromes,differed from those of G.metallireducens cocultured with M.acetivorans or M.subterranea,which have an outer‐surface c‐type cytochrome that serves as an electrical connect for DIET.Differences in G.metallireducens expression patterns for genes involved in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were particularly notable.Cocultures with c‐type cytochrome deletion mutant strains,ΔGmet_0930,ΔGmet_0557 andΔGmet_2896,never became established with G.sulfurreducens but adapted to grow with all three Methanosarcina.Two porin–cytochrome complexes,PccF and PccG,were important for DIET;however,PccG was more important for growth with Methanosarcina.Unlike cocultures with G.sulfurreducens and M.acetivorans,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ili were not needed for growth with M.barkeri.Shewanella oneidensis,another electroactive microbe with abundant outer‐surface c‐type cytochromes,did not grow via DIET.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sence of outer‐surface c‐type cytochromes does not necessarily confer the capacity for DIET and emphasize the impact of the electron‐accepting partner on the physiology of the electron‐donating DIET part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ype cytochrome 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DIET)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GEOBACTER methanosarcina
原文传递
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提高甲烷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田沈 杨静 +4 位作者 张伟 郑颖 刘明 汪洪杰 杨秀山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80-83,共4页
用聚乙烯醇( P V A) 为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 Methanosarcina ) 的富集培养物进行固定化, 并以甲醇为唯一碳源对其产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甲醇为唯一碳源时,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 用聚乙烯醇( P V A) 为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 Methanosarcina ) 的富集培养物进行固定化, 并以甲醇为唯一碳源对其产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甲醇为唯一碳源时,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总产气量相似,但两者的产气特性有明显不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迟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产气集中,在产气高峰两天中的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66 .0 % .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平稳, 平均日产甲烷量为8 .91 m L/d.固定化甲烷八叠球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 细胞在固定介质中多呈较大包囊存在,包囊直径30 ~50 μm .固定化甲烷八叠球处理豆制品废水的结果表明,在低有机物负荷下,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发挥着很大作用,有较低的出水 C O D 和较高的甲烷含量.在较高有机物负荷下,与对照无明显差别.其原因是在高有机物负荷和短水滞留期运转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豆制品废水
下载PDF
垃圾填埋场的厌氧降解作用及其微生物类群 被引量:25
7
作者 杨琦 张亚雷 +3 位作者 汪立忠 王罗春 赵建夫 陆雍森 《中国沼气》 1997年第3期7-10,共4页
垃圾填埋场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与垃圾的降解有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填埋场内垃圾降解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其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甲烷细菌的活性指标,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填埋场内,甲烷八叠球菌是优势菌种,辅酶F4... 垃圾填埋场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与垃圾的降解有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填埋场内垃圾降解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其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甲烷细菌的活性指标,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填埋场内,甲烷八叠球菌是优势菌种,辅酶F420可以作为甲烷细菌的活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 甲烷八叠球菌 酶活性 垃圾 厌氧降解
下载PDF
脉冲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应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苏玉民 杨云龙 +4 位作者 王增长 武丽文 李晋 范建 翟金慧 《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0-52,共3页
将传统的连续式配水改为间歇式脉冲式配水,可改善反应器内的水力环境,促进基质与生物体之间的有效接触。脉冲配水使污泥的有机负荷COD达27.5g/(L·d),HRT降到约3h,加速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47d培养出良好... 将传统的连续式配水改为间歇式脉冲式配水,可改善反应器内的水力环境,促进基质与生物体之间的有效接触。脉冲配水使污泥的有机负荷COD达27.5g/(L·d),HRT降到约3h,加速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47d培养出良好的颗粒污泥。脉冲配水不会造成冲击负荷和中间产物积累,也不会造成大量污泥流失。在高负荷条件下,颗粒污泥中确实出现了大量的八叠甲烷球菌凝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UASB反应器 污泥 颗粒化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研究—─甲烷八叠球菌富集分离和固定化 被引量:8
9
作者 杨秀山 田沈 +1 位作者 杨静 汪洪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用亨盖特(Hungate)厌氧技术,以甲醇为唯一碳源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物,以甲醇或乙酸钠(或两者各50%)为碳源滚管培养,获得了以甲烷八叠球菌的分离培养物。用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sp固定... 用亨盖特(Hungate)厌氧技术,以甲醇为唯一碳源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物,以甲醇或乙酸钠(或两者各50%)为碳源滚管培养,获得了以甲烷八叠球菌的分离培养物。用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sp固定化,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总产气量相似,但两者的产气特性有明显不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迟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产气集中,在产气的6天中,平均日产气量30.88mL甲烷,最高产气量可达2.80mL甲烷/h,在产气高峰两天中的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66.0%。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平稳,平均日产气量为8.91mL甲烷。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在固定介质中多呈较大包囊存在,包囊直径30~5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甲烷八叠球菌 废水处理 富集 分离
下载PDF
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和固定化介质的选择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小红 田沈 +3 位作者 赵军 曹亚莉 骆海朋 杨秀山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356,共4页
用亨盖特 (Hungate)厌氧技术 ,以甲醇为唯一碳源 ,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物。采用直接计数法和MPN(mostprobablenumber)法对甲烷八叠球菌的数量进行测定。选择不同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进行固定化 ,并对其成球效果及产甲烷特性... 用亨盖特 (Hungate)厌氧技术 ,以甲醇为唯一碳源 ,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物。采用直接计数法和MPN(mostprobablenumber)法对甲烷八叠球菌的数量进行测定。选择不同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进行固定化 ,并对其成球效果及产甲烷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AM 4为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进行固定化可得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八叠球菌富集培养物 固定化介质 产甲烷特征
下载PDF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的六大优点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亚新 岳秀萍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30,共4页
分析了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的六大优点,与连续流厌氧反应器相比,ASBR构造简单、投资省,生物絮凝和固液分离效果好,水头损失小、动力费用低,生化反应推动力大,可形成以甲烷八叠球菌为优势菌的颗粒污泥,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对碱度的... 分析了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的六大优点,与连续流厌氧反应器相比,ASBR构造简单、投资省,生物絮凝和固液分离效果好,水头损失小、动力费用低,生化反应推动力大,可形成以甲烷八叠球菌为优势菌的颗粒污泥,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对碱度的需求量少,运行费用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 甲烷八叠球菌 A型颗粒污泥 碱度需求
下载PDF
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处理豆制品废水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秀山 田沈 +2 位作者 郑颖 张伟 刘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2期63-69,共7页
利用实验室规模的两步厌氧消化器,以厌氧絮状污泥及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对酸化反应器接种,用厌氧颗粒污泥对甲烷化反应器接种处理豆制品废水,试图阐明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在此工艺运转中的作用.反应器的平均水滞留期为111h,最... 利用实验室规模的两步厌氧消化器,以厌氧絮状污泥及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对酸化反应器接种,用厌氧颗粒污泥对甲烷化反应器接种处理豆制品废水,试图阐明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在此工艺运转中的作用.反应器的平均水滞留期为111h,最短水滞留期达到了35h.反应器的最高产气率达157L/(L·d),平均产气率为75L/(L·d).运转期间所产气体的平均甲烷含量为702%.在低有机物负荷下,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发挥着很大作用,有较低的出水COD和较高的甲烷含量,但在较高有机物负荷下,与对照无明显差别.其原因是在高有机物负荷和短水滞留期运转条件下,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活性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甲烷八叠球菌 豆制品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奶牛粪沼气池中三株产甲烷菌的分离和基本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何绍江 冯新梅 +1 位作者 龚小平 刘建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9-63,T001,共6页
采用改良的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从以奶牛粪为原料的沼气发酵池中分离到F33、G15、NB1三株产甲烷菌。F33菌体长杆状,弯曲杆状,G-,细胞大小为0.5~0.6μm×2~5.6μm,几个细胞连成丝状,丝状... 采用改良的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从以奶牛粪为原料的沼气发酵池中分离到F33、G15、NB1三株产甲烷菌。F33菌体长杆状,弯曲杆状,G-,细胞大小为0.5~0.6μm×2~5.6μm,几个细胞连成丝状,丝状体可长达15~32μm。菌体发蓝绿色荧光,紫外光照射荧光易消失。菌落圆形,边缘呈丝状扩散,能利用H2/CO2和甲酸盐作为碳源和能源,不利用甲醇和乙酸盐。G15菌体呈短杆状,单个,成对或3~5个成短链,G-,细胞大小为0.4~0.7μm×0.7~2.0μm,具1~2根极生鞭毛,运动性强,菌体发蓝绿色荧光。菌落圆形,白色,边缘整齐,能利用H2/CO2和甲酸盐生长和产甲烷。NB1菌体呈拟八叠球状或聚集成细胞团,在培养过程中有单细胞出现,单细胞直径1.8~2.5μm,幼龄G+,老龄G-,菌体荧光强,不易消失,滚管分离得到的菌落谷粒状,黄白到黄褐色,边缘整齐,能利用H2/CO2、甲醇和乙酸盐生长和产甲烷。经鉴定,F33为甲酸甲烷杆菌,G15为史氏甲烷短杆菌,NB1为马氏甲烷八叠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池 产甲烷菌 分离 奶牛粪
下载PDF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启动问题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艳娇 王柯菲 +3 位作者 戴红军 倪弘昕 郭伟东 刘井涛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0-62,共3页
为了研究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的启动问题,采用ABR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对启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反应器启动后期形成了以甲烷八叠球菌为代表的厌氧菌种,最大COD去除率可以达到40%以上,说明ABR厌氧反应器的启... 为了研究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的启动问题,采用ABR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对启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反应器启动后期形成了以甲烷八叠球菌为代表的厌氧菌种,最大COD去除率可以达到40%以上,说明ABR厌氧反应器的启动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折流板 垃圾渗滤液 甲烷八叠球菌
下载PDF
以 LSAR 为载体的 UAFB 反应器运行动力学
15
作者 傅伟文 霍瑞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3-48,共6页
以用造纸黑液制成的球形木质素树脂作为生物载体,在上流式厌氧流化床(UAFB)反应器装置中,进行了处理模拟高浓度酸化相出水的厌氧甲烷相流化床的运行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机容积负荷小于6.0g/(L·d)时,基质COD... 以用造纸黑液制成的球形木质素树脂作为生物载体,在上流式厌氧流化床(UAFB)反应器装置中,进行了处理模拟高浓度酸化相出水的厌氧甲烷相流化床的运行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机容积负荷小于6.0g/(L·d)时,基质COD去除率高于90%;实验中得到生物负载量为0.0745;建立了UAFB反应器的动力学模型,测定了35℃时的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流式 厌氧流化床 动力学模型 LSAR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巴氏甲烷八叠球菌BTC菌株的鉴定
16
作者 周孟津 陈新梅 高亚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72-176,共5页
本文报告了巴氏甲烷八叠球菌 BTC 菌株的鉴定结果。该菌株在生活周期内均呈大小不等的团块聚集,8个不规则的球形细胞聚集在一起是团块构成的基本单位,未见单细胞阶段。在紫外线照射下,菌落荧光为蓝绿色,菌体荧光为蓝白色,活细胞或干制... 本文报告了巴氏甲烷八叠球菌 BTC 菌株的鉴定结果。该菌株在生活周期内均呈大小不等的团块聚集,8个不规则的球形细胞聚集在一起是团块构成的基本单位,未见单细胞阶段。在紫外线照射下,菌落荧光为蓝绿色,菌体荧光为蓝白色,活细胞或干制标本均可发出荧光。在以甲醇为生长基质时,其倍增时间为9.85h。可以利用甲醇、乙酸钠、三甲胺及 H_2/CO_2为碳源;不能利用甲酸、乙醇、丙醇和丁醇等。最适生长 pH 为7.0。DNA 的 G+c mol%含量为41.5%。该菌株与巴氏甲烷八叠球菌近似或相同,而与马氏甲烷八叠球菌不同。其倍增时间较巴氏甲烷八叠球菌227菌株短,DNA 中 G+c mol%含量也与已报道过的各菌株有所差别,所以定名为巴氏甲烷八叠球菌 BTC 菌株(Methanosarcina barkeri B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八叠球菌 BTC菌株 鉴定
下载PDF
乙酸型甲烷八叠球菌细胞工厂的设计与构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严云峰 闫震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3年第4期368-378,共11页
在整个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产甲烷古菌在生物地球碳循环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报道,约三分之二的地球生物甲烷通量来自乙酸型产甲烷途径,乙酸型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是目前发现为数不多的可以进行乙酸型产甲烷... 在整个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产甲烷古菌在生物地球碳循环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报道,约三分之二的地球生物甲烷通量来自乙酸型产甲烷途径,乙酸型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是目前发现为数不多的可以进行乙酸型产甲烷途径的模式产甲烷古菌,对M.acetivorans代谢途径的解析、改造和应用可为温室气体甲烷的减排与其作为能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新思路。本文综述了M.acetivorans的产甲烷代谢途径、遗传改造策略、细胞工厂构建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M.acetivorans与其他进行乙酸型产甲烷代谢的产甲烷古菌在以上三方面的异同,并对进一步设计和构建其作为微生物细胞工厂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型甲烷八叠球菌 产甲烷代谢 遗传改造 细胞工厂 产甲烷古菌 生物甲烷
下载PDF
乙酰辅酶A合成酶家族中保守的色氨酸残基的生化功能(英文)
18
作者 孟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19-1226,共8页
甲烷菌与甲烷八叠球菌是仅有的两种已知利用乙酸盐进行甲烷生成的菌属。稻田以及厌氧的废物分解物是甲烷生物生成的主要来源。甲烷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相比甲烷八叠球菌,在低乙酸盐的环境中对乙酸盐仍有高亲和力。在甲烷生成第一步即将... 甲烷菌与甲烷八叠球菌是仅有的两种已知利用乙酸盐进行甲烷生成的菌属。稻田以及厌氧的废物分解物是甲烷生物生成的主要来源。甲烷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相比甲烷八叠球菌,在低乙酸盐的环境中对乙酸盐仍有高亲和力。在甲烷生成第一步即将乙酸盐转化为乙酰辅酶A的过程中,与甲烷八叠球菌利用乙酸激酶与磷酸转乙酰酶激活途径不同,甲烷菌通过腺嘌呤形成乙酰辅酶A合成酶进行催化。在甲烷菌一属(Methanosaeta concilii)中,共发现5个乙酰辅酶A合成酶的编码基因,其中3种乙酰辅酶A合成酶的生化及酶活特性已被确定。该3种乙酰辅酶A合成酶均以乙酸盐为其最优底物。尽管在短链乙酰辅酶A合成酶家族中,发现酰基底物结合位点高度保守,但乙酰辅酶A合成酶家族的酰基底物范围极为广泛。本研究对甲烷菌中不同种乙酰辅酶A合成酶的酰基底物结合位点的关键氨基酸进行识别与比较,从而对乙酰辅酶A合成酶家族的酶活特性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首先,我们对甲烷菌一属中乙酰辅酶A合成酶4进行生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该酶无催化一系列酰基底物为酰基辅酶A或其中间产物酰基腺苷酸的活性。通过序列对比发现,嗜热自养甲烷杆菌的乙酰辅酶A合成酶1中高度保守的416位色氨酸残基在甲烷菌一属的乙酰辅酶A合成酶4中被替换成528位苯丙氨酸残基。将甲烷菌一属的乙酰辅酶A合成酶4中的528位苯丙氨酸残基点突变为色氨酸残基后,进行酶学性质测定,未检测到该突变体具有乙酰辅酶A/乙酰腺苷酸合成活性。我们进一步对嗜热自养甲烷杆菌的乙酰辅酶A合成酶1中的416位色氨酸残基点突变为苯丙氨酸残基,酶活性质结果显示,突变酶对于乙酸盐以及丙酸盐作为底物时的活性未有明显差异。然而,以丙酸盐为底物时,释放丙酰腺苷酸中间产物。该结果表明,热自养甲烷杆菌的乙酰辅酶A合成酶1对于底物乙酸盐或丙酸盐的催化作用不甚相同,苯丙氨酸中的苯甲酰环降低该酶保留中间产物丙酰腺苷酸,从而转化为丙酰辅酶A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乙酰辅酶A合成酶 甲烷八叠球菌 甲烷菌 酶活动力学 酰基底物
下载PDF
马氏甲烷八叠球菌S-6的一个染色体区段的表达、序列分析和结构分析
19
作者 姚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6-78,共13页
用一组多克隆抗体对马氏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mazei)S-6菌株的基因组DNA文库进行了筛选.仅选出p60A克隆能对马氏甲烷八叠球菌中可发生细胞形态学变化菌株的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对p60A克隆... 用一组多克隆抗体对马氏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mazei)S-6菌株的基因组DNA文库进行了筛选.仅选出p60A克隆能对马氏甲烷八叠球菌中可发生细胞形态学变化菌株的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对p60A克隆的双链DNA进行了序列分析.识别出一开式阅读框架(openreadingframeP,ORFP).表达的蛋白是ORFP编码的蛋白的3倍,并得到ORFP蛋白的三聚体,在SDS-PAGE中表现出整体蛋白的迁移行为.同时,此表达蛋白抗10%SDS,6mol/L尿素及热处理.基因结构分析表明,ORFP具有与M.barkrimcrA有同源性的核糖体结合位点和一个与甲烷细菌启动子共有序列相似度达77%的启动子序列.使用参照序列分析表明,由ORFP演绎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密度的带电荷的氨基酸和占优势的β-层迭构型.对此表达蛋白作了Neurosroracrassa的porin蛋白抗血清试验,以研究其可能功能.检验了M.mazeiS-6细胞的蔗糖梯度制备物,对此原细胞中的ORFP蛋白作了定位.结果表明,ORFP蛋白可能是一种古细菌Porin,其在M.mazeiS-6中的表达,可能象大肠杆菌那样与渗透压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细菌 表达 马氏甲烷八叠菌 结构分析 染色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