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FSD地应力台应变特征及其同震效应分析——以日本MW9.0级特大地震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彭华 马秀敏 +1 位作者 姜景捷 彭立国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1年第1期1-14,共14页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 9.0级强烈地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设在陕西汉中地区的体应变仪记录到了完整的应变数据。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日本MW 9.0级特大地震发生时的同震变化以及地震前后固体潮异常...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 9.0级强烈地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设在陕西汉中地区的体应变仪记录到了完整的应变数据。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日本MW 9.0级特大地震发生时的同震变化以及地震前后固体潮异常变化过程,分析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应变固体潮的趋势性异常及畸变等各种异常现象,并针对这些应变异常进行分析,以期成果能为中国未来地震趋势的预测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9.0级特大地震 WFSD 体应变观测 应变特征 同震效应
下载PDF
2011年日本东北Mw 9.0级地震的岩石圈三维建模分析
2
作者 闫兵 贾东 +1 位作者 李一泉 王毛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6-685,共10页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Mw 9.0级地震。日本海沟板块俯冲速率高,地震活动性强,因此研究程度高,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覆盖日本海沟弧前区域的地震波剖面数据。本文利用8条岩石圈结构剖面建立了日本海沟的三维岩石圈结构...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Mw 9.0级地震。日本海沟板块俯冲速率高,地震活动性强,因此研究程度高,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覆盖日本海沟弧前区域的地震波剖面数据。本文利用8条岩石圈结构剖面建立了日本海沟的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日本海沟岛弧地壳由上到下包含5层: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海相沉积岩、白垩系海相沉积岩、岛弧上地壳俯冲杂岩、岛弧下地壳和地幔楔;日本海沟北部还存在中地壳;洋壳是一个双层构造,上层为熔岩和席状岩墙群,下层为堆晶辉长岩;陆壳和洋壳之间存在一个低速的板间层。本文在三维模型基础上讨论了俯冲板块的弯曲点和弯曲轴等几何学特征,分析了日本海沟俯冲带的历史地震和日本东北Mw 9.0级地震主震和余震的震源分布,日本东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向日本岛弧下方的俯冲活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北mw9 0级地震 日本海沟 三维建模 俯冲型大地震 弯曲点 弯曲轴
下载PDF
Coseismic gravity and displacement changes of Japan Tohoku earthquake(Mw 9.0) 被引量:2
3
作者 Xinlin Zhang Shuhei Okubo +1 位作者 Yoshiyuki Tanaka Hui L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年第2期95-100,共6页
The greatest earthquake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and probably the fourth greatest in the last 100 years in the world occurred on March 11, 2011 off the Pacific coast of Tohoku.Large tsunami and ground motions ca... The greatest earthquake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and probably the fourth greatest in the last 100 years in the world occurred on March 11, 2011 off the Pacific coast of Tohoku.Large tsunami and ground motions caused severe damage in wide areas, particularly many towns along the Pacific coast. So far, gravity change caused by such a great earthquake has been reported for the 1964 Alaska and the 2010 Maule events. However, the 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 of the gravity data for these cases is insufficient to depict a co-seismic gravity field variation in a spatial scale of a plate subduction zone. Here, we report an unequivocal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over the Japanese Island, obtained from a hybrid gravity observation(combined absolute and relative gravity measurements). The time interval of the observ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is within 1 year at almost all the observed sites, including 13 absolute and 16 relative measurement sites, which deduced tecton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gravity change. The observed gravity agrees well with the result calculated by a dislocation theory based on a self-gravitating and layered spherical earth model. In this computation, a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is determined by an inversion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data.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at the observed gravity change in some area is negative where a remarkable subsidence is observed by GPS, which can not be explained by simple vertical movement of the crust.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mass redistribution in the underground affects the gravity change. This result supports the result that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 satellites detected a crustal dilatation due to the 2004 Sumatra earthquake by the terrestrial observation with a higher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hoku earthquake(mw 9.0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change Coseismic geoid change Dislocation theor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bsolute gravity measurement Relative gravity measurement
下载PDF
从同震和震后形变分析日本东北M_W 9.0级大地震对近场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玉军 董树文 +3 位作者 范桃园 张斯奇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31-1139,共9页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后,不断有报道认为日本南海海槽可能会发生强震,日本东北大地震对南海海槽断层活动有何影响?本文采用粘弹性半无限空间模型,利用反演得到的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断层模型,计算了岛内部分断层的同震和震后形变以及库仑...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后,不断有报道认为日本南海海槽可能会发生强震,日本东北大地震对南海海槽断层活动有何影响?本文采用粘弹性半无限空间模型,利用反演得到的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断层模型,计算了岛内部分断层的同震和震后形变以及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使得平行于日本海沟的岛内逆冲断层应力释放明显,5km深度,库仑应力降低值都在50kPa以上,按照该地区每年应力积累1~10kPa计算,相当于释放了5~50年的应力积累;平行于南海海槽的岛内逆冲断层,同震库仑应力增加了1kPa左右,相当于0.1~1年的正常构造运动应力积累;对于岛内的走滑断层,若其滑动方向与同震或震后形变方向一致,则库仑应力增加,反之则降低,如1948年福井地震发震断层库仑应力增加10kPa左右,相当于1~10年的正常构造运动应力积累,地震危险性明显增加.同时,分析了不同软流圈粘滞性对震后形变和库仑应力的影响,发现对于不同的软流圈粘滞性系数,震后的形变和库仑应力相比同震都会有所增加.因此,对于平行南海海槽的岛内逆冲断层和岛内部分滑动方向与同震形变一致的走滑断层,震后地震危险性相比同震会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北大地震 震后形变 库仑应力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利用GRACE观测资料分析日本M_W9.0地震前区域重力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武星 顾国华 陈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3-535,共13页
利用GRACE重力卫星观测资料,获得了日本MW9.0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变化;获取了TSKB、DAEJ、SUIY和HLAR站GPS连续观测垂直位移。地震前区域重力变化主要经历2个过程:1)2002年8月至2007或2008年底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小幅变化过程,该过程可用二... 利用GRACE重力卫星观测资料,获得了日本MW9.0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变化;获取了TSKB、DAEJ、SUIY和HLAR站GPS连续观测垂直位移。地震前区域重力变化主要经历2个过程:1)2002年8月至2007或2008年底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小幅变化过程,该过程可用二次多项式拟合;2)第1个过程后的重力快速上升后下降的较大幅度变化。2008年黑龙江至乌苏里区域重力下降明显,2009年和2010年在太平洋俯冲带的广大区域重力呈显著上升,并且正、负重力变化区域都向SW方向迁移。2010年与2009年相比,重力变化沿板块边界带呈东、西部分的正、负分布特征;东部区域点位2010年初开始重力快速下降至地震发生;而西部点位在此期间仍然为重力正变化高值,地震发生后开始下降变化。远场GPS垂直位移具有2006年中开始的隆升变化,2009年初开始转向。经过与GLDAS陆地水储量改变引起的重力变化比较,认为区域重力变化主要由地表水储量改变引起。但位于海洋侧的P01和P03位置类似下降变化也非常明显,这表明区域重力的异常变化很可能与地下深部的地幔物质运移和热引起的区域气候改变有关。这种异常变化特征与地震孕育的关系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9 0地震 震前 GRACE卫星 重力变化
下载PDF
印尼9.0级地震前后远场水平地壳微动态变形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梅 江在森 +1 位作者 武艳强 冯志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3,共5页
利用中国大陆GPS基准站及震中附近IGS站数据,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前后GPS观测到的远场水平位移微动态变形过程。震前E分量位移序列出现"分群"现象,震中东北侧大陆板块上的GPS站点表现出受挤压向东的运... 利用中国大陆GPS基准站及震中附近IGS站数据,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前后GPS观测到的远场水平位移微动态变形过程。震前E分量位移序列出现"分群"现象,震中东北侧大陆板块上的GPS站点表现出受挤压向东的运动,而位于断裂带西北侧大陆板块上的站点则表现出受引张向西运动的趋势,具有大尺度空间的协调一致性,与理论孕震模型符合较好。远至3 000km的站点也观测到了地震的同震位移,同震位移矢量有整体向震中汇聚的特点,反映了震时俯冲板块和上覆板块会聚作用对远场的影响。而震后由于地震断层的强烈运动,使得一些点位位移态势发生了较震前异常更明显、持久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苏门答腊9.0级地震 同震位移 水平形变 远场
下载PDF
利用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研究2011年日本M_W9.0地震引起的震后位移时空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泰 付广裕 苏小宁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共11页
基于2011年3月~2015年9月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2011年日本M_W9.0地震引起的震后位移时空变化,分析震后4.5a内震后断层余滑和粘滞性松弛对震后位移场的贡献。基于子断层叠加的思想,对Tanaka的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配套计算程序(环型解部分... 基于2011年3月~2015年9月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2011年日本M_W9.0地震引起的震后位移时空变化,分析震后4.5a内震后断层余滑和粘滞性松弛对震后位移场的贡献。基于子断层叠加的思想,对Tanaka的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配套计算程序(环型解部分)加以改进,克服其近场计算精度不足(甚至错误)的缺陷,提高了近场震后位移的计算精度。利用弹性球体位错理论配套计算程序和改进后的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配套计算程序,分别计算2011年日本M_W9.0地震产生的同震位移,两组结果的差异仅占信号的1%左右,验证了对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配套计算程序改造的正确性。最后,结合震后3~4.5aGPS观测数据,利用Tanaka的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确定了2011年日本M_W9.0地震震中周边区域地幔粘滞性系数,其最佳拟合值为6×10^(18)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体位错理论 GPS 位移 地幔粘滞性系数 2011年日本mw 9.0地震
下载PDF
利用GPS和InSAR数据反演2011年日本东北M_W9.0地震断层的同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永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6-805,885,共10页
本文首先对Envisat/ASAR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的地表InSAR同震形变场;然后通过对InSAR同震形变数据重采样方法的深入分析,选择条纹率法结合干涉图的空间相干性对InSAR同震形变数据进行重采样;最后基于弹性半空... 本文首先对Envisat/ASAR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的地表InSAR同震形变场;然后通过对InSAR同震形变数据重采样方法的深入分析,选择条纹率法结合干涉图的空间相干性对InSAR同震形变数据进行重采样;最后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联合InSAR与GPS形变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反演发震断层的滑动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相干性的条纹率重采样方法,更适用于形变场中存在除断层外的有限边界、且形变场范围较大的InSAR数据重采样处理;断层滑动主要发生在地表以下50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49.9m,矩张量为4.89×1022 N·m,所对应的矩震级为MW9.1,与地震学反演的结果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北mw9.0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数据重采样 同震滑动分布
下载PDF
2011年日本M_W9.0强震对天津地区地壳运动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朱爽 杨国华 占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97,共5页
处理了天津地区GNSS观测网和部分陆态网络及周边IGS站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前后天津地区的地壳运动,并研究了此次地震对天津地区地壳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2011年日本MW9.0地震对天津地区的影响主要是水平方向,垂直... 处理了天津地区GNSS观测网和部分陆态网络及周边IGS站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前后天津地区的地壳运动,并研究了此次地震对天津地区地壳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2011年日本MW9.0地震对天津地区的影响主要是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影响不大;水平向同震位移中EW向明显大于NS向,位移量为8.5~10.1 mm;结合区域基线向量的差异变化可以看出该地震对天津地区起到了一定的拉张作用;地震前后测站水平向运动速度差异不明显,约在0.1~2 mm/yr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日本9 0级地震 天津地区 时间序列 同震位移
下载PDF
The December 26, 2004, off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Sumatra, Indonesia, M_W=9.0, earthquake and the critical-point-like model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10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5年第3期290-296,378,共8页
Long-term seismic activity prior to the December 26, 2004, off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Sumatra, Indonesia, MW=9.0 earthquak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Harvard CMT catalogue. It is observed that before this great e... Long-term seismic activity prior to the December 26, 2004, off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Sumatra, Indonesia, MW=9.0 earthquak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Harvard CMT catalogue. It is observed that before this great earth-quake, there exists an accelerating moment release (AMR) process with the temporal scale of a quarter century and the spatial scale of 1 500 km. Within this spatial range, the MW=9.0 event falls into the piece-wise power-law-like 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 Therefo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ritical-point-like model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the failure to forecast/predict the approaching and/or the size of this earthquake is not due to the physically intrinsic unpredictability of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2004 off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Sumatra mw=9.0 earthquake accelerating moment re-lease (AMR) before earthquakes power-law-like 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 critical-point-like model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下载PDF
日本海沟俯冲带M_W9.0地震震源区应力场演化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佳佳 张永庆 谢富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07-1324,共18页
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MW9.0级逆冲型板间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本研究基于NIED F-net矩张量解目录中的震源机制解,选取两个长轴相互垂直的矩形区域进行应力场2D反演,获取了日本海沟俯冲带地区应力... 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MW9.0级逆冲型板间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本研究基于NIED F-net矩张量解目录中的震源机制解,选取两个长轴相互垂直的矩形区域进行应力场2D反演,获取了日本海沟俯冲带地区应力场的空间及时间分布图像.结果表明:主震前,俯冲带地区应力状态在空间上大体趋于一致,即应力轴(P轴、σ1轴及SHmax轴)系统性地倾向板块汇聚方向,P轴、σ1轴倾角整体偏缓(<30°),且远离震源区及日本海沟东侧区域内的应力轴倾角普遍大于主震震源区内应力轴倾角;主震前,受2003年5月26日在宫城县北部发生的MW7.0地震影响,位于MW9.0地震震源区西北侧的应力场出现明显扰动,σ1轴倾向顺时针偏转150°~180°,并于之后大体恢复至震前状态,同期其他地区没有明显变化,这种情况可能和主震断层局部(深部)的前兆性滑动有关;主震后,距离震源区较远处应力场变化不大,主震震源区内应力场发生显著改变,P轴及σ1轴均以大角度(>60°)倾伏于板块汇聚方向,SHmax轴顺时针偏转60°~90°且在日本海沟附近普遍平行于海沟轴.这项研究以时空图像的方式展示了大地震前应力场变化的特点,反映了大地震孕震过程中构造与地震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大地震孕震过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日本mw9.0地震 日本海沟 俯冲带 震源机制解 应力反演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值研究日本M_W9.0地震震后形变机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梁明 王武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85-1290,共6页
基于GPS观测的震后水平位移对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震后形变特征进行研究。震后近5a(截至2015-12),震后水平位移累积达到东向60~165cm,南向20~65cm,距离震中较远处的G104、G105及J192站点观测到的震后位移累积变化已超过同震位移,且震... 基于GPS观测的震后水平位移对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震后形变特征进行研究。震后近5a(截至2015-12),震后水平位移累积达到东向60~165cm,南向20~65cm,距离震中较远处的G104、G105及J192站点观测到的震后位移累积变化已超过同震位移,且震后形变还在持续。联合震后余滑和粘弹性位错理论模拟震后形变,利用这2种作用机制对震后GPS水平形变进行解释。研究表明,震后余滑在震后形变最初阶段起主要作用,但随着时间增长而逐渐衰减,粘滞性松弛作用的贡献随着时间增长而变大,GPS观测到的震后地表形变可由这2种机制结合得到较合理的解释。利用震后GPS形变模拟估算地震区域的地幔粘滞系数在1.5×1019 Pa·s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日本mw9.0地震 震后形变 震后余滑 粘滞性
下载PDF
基于GNSS和定点形变观测分析日本M_W9.0地震对黑龙江地区地壳形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常金龙 孙建中 +1 位作者 赵谊 于露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5期190-195,共6页
结合GNSS和黑龙江地区定点形变观测,分析日本2011年3月11日M_W 9.0地震对黑龙江地区地壳形变的影响。结果显示:日本M_W 9.0地震引起哈尔滨站、绥阳站震后2年内运动速率明显增加(哈尔滨站增大4 mm/a,绥阳站速率增大6 mm/a);定点形变与GP... 结合GNSS和黑龙江地区定点形变观测,分析日本2011年3月11日M_W 9.0地震对黑龙江地区地壳形变的影响。结果显示:日本M_W 9.0地震引起哈尔滨站、绥阳站震后2年内运动速率明显增加(哈尔滨站增大4 mm/a,绥阳站速率增大6 mm/a);定点形变与GPS观测到的同震效应至少在4个台站多种仪器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日本M_W 9.0地震不仅引起区域水平向应变变化,对垂直向也产生一定影响;长基线变化反映出日本M_W 9.0地震引起的大空间尺度应变变化与黑龙江地区长期构造应力场背景一致,该地震对黑龙江地区地表应变积累可能有增强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态网络 GNSS 定点形变 日本mw 9.0地震
下载PDF
对日本9级地震的中期预测及其依据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道一 邓志辉 +2 位作者 楚全芝 徐好民 陶京玲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2年第1期91-96,共6页
对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级大地震所做出的中期预测进行小结,并对所提出预测意见及其依据做了简要论述。预测地区在日本南部、台湾以及菲律宾一带;预测震级为8~8.3级;预测时间是今后几年;预测依据是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 对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级大地震所做出的中期预测进行小结,并对所提出预测意见及其依据做了简要论述。预测地区在日本南部、台湾以及菲律宾一带;预测震级为8~8.3级;预测时间是今后几年;预测依据是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地震三要素与日本9级大地震三要素的对比结果表明,这一中期预测是基本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9级大地震 中期预测 歹字型构造体系
下载PDF
基于粘弹性球体地球模型的震后位移与重力变化计算软件 被引量:6
15
作者 付广裕 刘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61-667,共7页
在考虑地球曲率、成层结构、可压缩性与自重的前提下,Tanaka等[1-2]提出一套较为完备的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可计算全球任意位置由地震产生的同震与震后形变(含位移、重力变化、大地水准面变化)。Gao等[3]给出了与上述理论相匹配、界面... 在考虑地球曲率、成层结构、可压缩性与自重的前提下,Tanaka等[1-2]提出一套较为完备的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可计算全球任意位置由地震产生的同震与震后形变(含位移、重力变化、大地水准面变化)。Gao等[3]给出了与上述理论相匹配、界面友好的计算软件,能计算30个震后时间点对应的震后形变。本研究针对Gao等的软件进行改进,可计算震后任意时间点对应的震后形变。新软件由3个部分组成:1)与32个震后时间点相对应的32套离散格林函数数值框架;2)格林函数插值计算程序,可针对上述32套格林函数数值框架进行插值运算,输出任意震后时间点对应的格林函数数值结果;3)积分计算程序,调用上述格林函数数值结果,计算任意类型地震在地表任意位置产生的同震与震后形变。一般情况下,使用者只需按要求准备辅助文件,提供发震断层模型和观测站位置信息,以及震中周围地区地幔粘滞性因子,先后运行格林函数插值计算程序和积分计算程序,即可计算出目标地震在地表任意位置产生的同震与震后形变。本文基于粘弹球体位错理论与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分别计算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远场同震位移,2套结果的高度一致性证明了新程序的正确性。最后,介绍需要注意的若干事项,便于使用者掌握该软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 震后形变 位错格林函数 地幔粘滞性 2011年日本mw9.0地震
下载PDF
GPS测定的2011年日本9.0级地震的中国大陆地区同震位移场 被引量:11
16
作者 蔡华 孙汉荣 +1 位作者 赵齐乐 李鹏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3-955,1009,共3页
利用陆态网络东北地区的6个GPS基准站地震期间的观测数据反演了日本本州东海岸9.0级强震区域地表的瞬时形变过程,应用160多个陆态网络基准站以及IGS跟踪站的GPS观测数据解算获得中国大陆地区的远场同震位移。将测站按照中国大陆主要构造... 利用陆态网络东北地区的6个GPS基准站地震期间的观测数据反演了日本本州东海岸9.0级强震区域地表的瞬时形变过程,应用160多个陆态网络基准站以及IGS跟踪站的GPS观测数据解算获得中国大陆地区的远场同震位移。将测站按照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带(区)进行分配统计可知,东北地区同震位移最大,平均接近20mm;首都圈与郯-庐带及周围地区平均同震位移也在10mm左右;距离震中比较远的鄂尔多斯及周围、阿尔金-祁连山-阿拉善、新疆等地区也受到了该地震的影响,在东方向发生了5mm左右的位移,并且以上地区的优势方向都为东方向;而本次地震对中国的华南(包括南海)以及青藏等地区基本没有影响。这些解算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地震动力学特征及判定未来地震趋势提供了详实的实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日本9.0级地震 同震位移 陆态网络
原文传递
利用GRACE数据反演日本M_W9.0地震区域黏滞性
17
作者 高阳 张永志 尹文浩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50-1756,共7页
利用CSR(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发布的GRACE RL05月重力场模型数据,通过水文模型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和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扣除土壤水和雪水的影响,根据冰川模型扣除GIA(Global Isostatic Adj... 利用CSR(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发布的GRACE RL05月重力场模型数据,通过水文模型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和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扣除土壤水和雪水的影响,根据冰川模型扣除GIA(Global Isostatic Adjustment)的影响,采用P3M6去相关滤波和300 km扇形滤波,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得到日本MW 9.0地震的同震及断层上下盘两个特征点重力变化时间序列,利用PSGRN/PSCMP模型对日本MW 9.0地震区域黏滞性进行了反演,并计算了同震及震后5年研究区域重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扣除土壤水和冰川均衡调整因素的影响,同震重力变化为-5.2×10-8~2.9×10-8 ms-2;两个特征点在震后5年重力均增加,下盘重力增加较大;日本MW 9.0地震区域黏滞性横向差异较明显,断层上下盘的地幔黏滞系数分别为2.5×1018 Pa·s、5.0×1017 Pa·s时,与GRACE观测值较接近,综合考虑断层上下盘的震后重力变化,区域黏滞系数大约为1.5×1018 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黏滞性 日本mw 9.0地震 重力变化
原文传递
Static slip model of the M_w 9.0 Tohoku (Japan) earthquake:Results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terrestrial GPS data and seafloor GPS/acoustic data 被引量:8
18
作者 DIAO FaQi XIONG Xiong ZHENG Y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16期1990-1997,共8页
Based on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recorded by terrestrial GPS stations and seafloor GPS/acoustic stations, the static slip model of the 2011 Mw 9.0 Tohoku earthquake was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the data using a layere... Based on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recorded by terrestrial GPS stations and seafloor GPS/acoustic stations, the static slip model of the 2011 Mw 9.0 Tohoku earthquake was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the data using a layered earth model. According to a priori information, the rupture surface was modeled with a geometry that is close to the actual rupture, in which the fault dip angle increases with depth and the fault strike varies with the trend of the trench. As shown by the results inferred from the joint inversion, the "geodetic" moment is 3.68 × 10 22 Nm, corresponding to Mw 9.01, and the maximum slip is positioned at a depth of 13.5 km with a slip magnitude of 45.8 m. Rupture asperities with slip exceeding 10 m are mainly distributed from 39.6 to 36.97°N, over a length of almost 240 km along the trench. The slip was mostly concentrated at depths shallower than 40 km, up-dip of the hypocenter. "Checkerboard" tests reveal that a joint inversion of multiple datasets can resolve the slip distribution better than an inversion with terrestrial GPS data only-especially when aiming to resolve slip at shallow depths. Thus, the joint inversion results obtained by this work may provide a more reliable slip model than the results of other studies that are only derived from terrestrial GPS data or seismic waveform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数据 联合反演 滑移模型 地震位移 地面 海底 静态 东北
原文传递
震后GPS坐标时序中对数弛豫时间的估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萌 严丽 +1 位作者 肖根如 陈志高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32-1839,共8页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坐标时序去除同震形变和震前稳态速度场后,采用加权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震后对数弛豫时间,可更准确地提取震后对数弛豫项,从而可以分析震后弛豫项对测站位移的独立物理贡献,并为震后余滑和...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坐标时序去除同震形变和震前稳态速度场后,采用加权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震后对数弛豫时间,可更准确地提取震后对数弛豫项,从而可以分析震后弛豫项对测站位移的独立物理贡献,并为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效应等现象的分析提供参考。以日本2009—2019年GPS坐标时序为例,估计2011年Mw 9.0地震震后对数弛豫时间,发现不同站点的对数弛豫时间与其震中距关系显著,且服从高斯分布。据此,构建高斯函数加常数模型,可由震中距概略估计震后对数弛豫时间。高斯分布曲线的峰值、峰值位置、半宽度信息、最低位置分别为3.5 a、0 km、262 km、0.5 a,由此得出震后对数弛豫项影响时间大于0.5 a的站点主要集中在震中距约524 km范围内。震后弛豫效应区域分布的差异性显著,对数弛豫时间越长的区域,弛豫项水平位移表征越大,其中存在两个平均弛豫时间2.5 a的中心区域,与震后余滑的中心区域及时间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坐标时序 对数弛豫时间 2011年日本mw 9.0地震 震中距 高斯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