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rugs combined with laser photocoagulation maintain retinal ganglion cell integr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macular edema: study protocol for a p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1
作者 Xiangjun Li Chunyan Li +5 位作者 Hai Huang Dan Bai Jingyi Wang Anqi Chen Yu Gong Ying L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923-928,共6页
The integrity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s tightly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macular degeneration that leads to damage and death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affecting vision.The major clinical treatments for diabetic mac... The integrity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s tightly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macular degeneration that leads to damage and death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affecting vision.The major clinical treatments for diabetic macular edema are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rugs and laser photocoagulation.However,although the macular thickness can be normalized with each of these two therapies used alone,the vision does not improve in many patients.This might result from the incomplete recovery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 injury.Therefore,a prospective,non-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rugs combined with laser photocoagulation on the integrity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macular edem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vision recovery.In this trial,150 patients with diabetic macular edema will be equal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rapeutic methods,followed by treatment with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rugs,laser photocoagulation therapy,and their combination.All patients will be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is retinal 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 thickness 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The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 retinal 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 thickness before and 1,3,6,and 9 months after treatment,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macular area thickness,and choroidal thickness before and 1,3,6,9,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Safety measure i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t 1,3,6,9,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The study protocol hopes to validate the better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combine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macula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monotherapies alone during the 12-month follow-up period.The trial is designed to focus on clarifying the tim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ing measures related to the integrity of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nd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The trial protocol was approved by the Medical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ihua University with approval No.(2023)(26)on April 25,2023,and was registered with the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registration number:ChiCTR2300072478,June 14,2023,protocol version: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roidal thickness diabetic macular edema laser photocoagulation retinal 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 thickness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thickness of the macular are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isual acuity
下载PDF
Diurnal macular choroidal area fluctuation in normal and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groups
2
作者 Mu Li Jin-Min Guo +1 位作者 Xiao-Lan Xu Jun-Ming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7年第8期1233-1238,共6页
AIM: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diurnal macular choroidal area fluctuation in normal and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 groups using 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DI-OCT). METHODS: Tw... AIM: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diurnal macular choroidal area fluctuation in normal and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 groups using 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DI-OCT). METHODS: Twenty-eight normal and 27 POAG eye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EDI-OCT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macular choroidal area every 3h from 9:00 a.m. to 21:00 p.m. RESULTS: Significant diurnal fluctuations of macular choroidal area were observed in both normal (P=-0.003) and POAG groups (P〈0.001). But no significant macular choroidal area difference has been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ll the five measurement time-points (512778+166242 vs 455079:1:207278 pm2, P=-0.195 at 9:00 a.m.; 501526168953 vs 447846.:211147 pm2, P=-0.245 at 12:00 a.m.; 501982+173158 vs 448024#.206653 pm2, P=-0.239 at 15:00 p.m.; 508912+174589 vs 457783+-207081 pm2, P=-0.252 at 18:00 p.m.; 503787+171241 vs 453230+_205955 pm2, P=-0.274 at 21:00 p.m.;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neither the fluctuation manners nor the change in macular choroidal area between the two adjacent measurement time poin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ormal and POAG groups (all P〉0.05). In the meantime, significant diurnal intraocular pressure fluctuations were also observed in normal and POAG groups (both P〈0.001). CONCLUSION: In diurnal time, the macular choroidal area in both normal and POAG groups fluctuated significantly; moreover, neither the value of macular choroidal area, nor the fluctuation of macular choroidal area in POAG group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normal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urnal fluctuation macular choroidal area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下载PDF
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方案在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3
作者 汤丽燕 李俊 +1 位作者 孙巧红 陈利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16-120,共5页
目的 探讨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方案在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50例BRVO继发ME患者分为对照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 目的 探讨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方案在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50例BRVO继发ME患者分为对照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和双激光组(雷珠单抗联合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治疗),各75例。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恢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内压(IOP)、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黄斑区血流情况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 双激光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BCVA高于治疗前,IOP、CMT低于治疗前,且双激光组BCVA高于对照组,IOR、CM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浅、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高于治疗前,且双激光组高于对照组(P<0.05)。双激光组囊样渗漏、弥漫渗漏、局部渗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治疗BRVO继发ME可提高雷珠单抗的效果,促进患者视力恢复,还可改善黄斑区血流状况,减少血管渗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无灌注区 黄斑区 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 黄斑水肿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眼内压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陈强 罗春红 +2 位作者 谢冰 罗世华 曾慧琪 《医药前沿》 2024年第20期9-11,15,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北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PDR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开展视力、眼压、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北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PDR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开展视力、眼压、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等,并开展25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中各方面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60例患者中55例双眼均表现为PDR,仅5例患者表现为单眼PDR。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未观察到新鲜玻璃体出血以及视网膜出血症状,均顺利开展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后恢复过程中患者眼部黄斑中心区厚度、视力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距离长于术前,眼表疾病指数量表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恢复中3例出现并发症,1例眼压增加、1例视网膜水肿、1例眼部干涩。结论:及时诊断并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和眼部症状,降低眼部黄斑中心区厚度,改善泪膜功能,有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临床特征 玻璃体切割术 黄斑中心区厚度 视力
下载PDF
基于OCTA白内障术后黄斑血管密度变化的环形分区分析
5
作者 杨晖 郑卓妮 +3 位作者 苟苏庆 郑宇阳 蔡剑秋 陈如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6期831-833,共3页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前与术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厚度、不同层次的血管密度(VD)和中央凹无血管区(FAZ)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16眼)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黄斑中心4.5 mm×4.5 mm区域行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检查,...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前与术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厚度、不同层次的血管密度(VD)和中央凹无血管区(FAZ)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16眼)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黄斑中心4.5 mm×4.5 mm区域行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检查,计算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网膜厚度、浅层毛细血管复合体及深层毛细血管复合体VD、FAZ面积等参数。采用自定义的环形分区分别计算并对比VD的变化。结果14例(16只眼)患者,术前术后视网膜厚度及FAZ无明显差异。浅层毛细血管复合体(SVC)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2 mm范围外的VD均值高于术前(P<0.05)。深层毛细血管复合体(DVC)术后3个月2 mm范围外VD均值高于术前(P<0.05)。结果视网膜内层VD的变化比外层VD的变化更明显。VD在外侧区域的变化比内侧区域更为明显。术后1周视网膜各层VD升高,术后1个月略有下降,3个月时仍超过基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术 黄斑区 血管密度 超声乳化 区域分析
下载PDF
基于OCTA技术的单侧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
6
作者 万贝贝 谢英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37-41,共5页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单侧RVO患者38例共76只眼,其中患眼38只记为患侧眼组,健侧眼38只记为健侧眼组。另选取同期体...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单侧RVO患者38例共76只眼,其中患眼38只记为患侧眼组,健侧眼38只记为健侧眼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5例的25只正常眼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国光视公司RTVue XR 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测量,包括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全层、上半侧、下半侧、中心凹、旁中心凹、旁中心凹上半侧、旁中心凹下半侧、旁中心凹颞侧、旁中心凹上方、旁中心凹鼻侧、旁中心凹下方的血流密度(VD),深层毛细血管丛(DCP)全层、上半侧、下半侧、中心凹、旁中心凹、旁中心凹上半侧、旁中心凹下半侧、旁中心凹颞侧、旁中心凹上方、旁中心凹鼻侧、旁中心凹下方的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非圆度指数(AI),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周围300µm区域的视网膜(FD300)的VD,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结果与对照组组相比,健侧眼组SCP上半侧VD、S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DCP旁中心凹VD、DCP旁中心凹上方VD均降低(P均<0.05);与患侧眼组相比,健侧眼组SCP全层VD、SCP上半侧VD、SCP下半侧VD、SCP旁中心凹VD、S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SCP旁中心凹下半侧VD、SCP旁中心凹颞侧VD、SCP旁中心凹上方VD、SCP旁中心凹鼻侧VD、SCP旁中心凹下方VD、DCP全层VD、DCP上半侧VD、DCP下半侧VD、DCP旁中心凹VD、D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DCP旁中心凹下半侧VD、DCP旁中心凹颞侧VD、DCP旁中心凹上方VD、DCP旁中心凹鼻侧VD、DCP旁中心凹下方VD均升高,SCP中心凹VD、DCP中心凹VD、AI、CMT均降低(P均<0.05)。结论基于OCTA技术观察到单侧RVO患者的健侧眼黄斑区部分微血管血流密度已发生下降,但降低程度不及患侧眼,且健侧眼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健侧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 微血管血流密度 视网膜 脉络膜
下载PDF
不同程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OCTA表现
7
作者 代梦欢 李冬莉 +5 位作者 崔忆辛 申璐 李齐瑞 饶玲娜 郭姝蓉 袁玲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307-311,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不同程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表现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糖尿病患者77例77眼,分为非DR组(NDR,23眼)和NPDR组(54眼),其中轻度NPDR(20眼)、中度NPDR(20眼)和重度NPDR(14眼...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不同程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表现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糖尿病患者77例77眼,分为非DR组(NDR,23眼)和NPDR组(54眼),其中轻度NPDR(20眼)、中度NPDR(20眼)和重度NPDR(14眼)。NDR组与NPDR组的黄斑区中央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密度(SSP和DSP)、视力(LogMAR)进行比较,不同程度NPDR的视力、FAZ面积、SSP和DSP水平进行比较,FAZ面积、视力、SSP和DSP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NDR组相比,NPDR组的视力值(LogMAR)、黄斑区FAZ面积增大,SSP和DSP降低(P<0.05);不同程度NPDR的视力、FAZ面积、SSP和DSP水平差异显著(P<0.05)。视力(LogMAR)、FAZ面积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SSP和DSP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随着NPDR病情的进展,视力(LogMAR)、FAZ面积增大,SSP和DSP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视力 黄斑区中央凹无血管区面积 浅层毛细血管丛 深层毛细血管丛
下载PDF
地塞米松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杨红平 胡军华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9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BRVO继发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BRVO继发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药物注射次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CMT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BCVA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注射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与康柏西普联用是治疗BRVO继发ME有效且安全的方案,能有效减少黄斑水肿,促进视力恢复,且药物追加注射次数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地塞米松玻璃体体腔植入剂 康柏西普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 厚度
下载PDF
应用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黄斑区血流变化
9
作者 李秀慧 杜红艳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期与恢复期黄斑区血管密度(VD)是否发生变化,分析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是否对黄斑区血流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观察实验设计,共纳入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30例...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期与恢复期黄斑区血管密度(VD)是否发生变化,分析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是否对黄斑区血流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观察实验设计,共纳入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30例,这些患者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利用OCTA技术对麻痹期和恢复期患者进行黄斑区6 mm×6 mm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的血流密度,以及无灌注区面积(FAZ)。结果30例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平均恢复时间为(60.87±16.77)d。第六神经麻痹最常见。对比麻痹眼与非麻痹眼的OCTA结果发现,麻痹眼的SCP明显低于对侧眼,偏斜角度越大,眼动受限越严重,SCP血流密度越低。麻痹期与恢复期相比较,SCP恢复后明显增加。结论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减低,缺血程度与眼运动受限程度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麻痹性斜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血流变化
下载PDF
羟苯磺酸钙辅助532 nm眼底激光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厚度及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的影响
10
作者 孙海华 马楠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9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辅助532 nm眼底激光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影响。方法以2020年5月—2023年5月于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150例DR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532 nm眼底激光治疗,...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辅助532 nm眼底激光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影响。方法以2020年5月—2023年5月于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150例DR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532 nm眼底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且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治疗。比较两组视力水平、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黄斑厚度、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2.78±0.55)mm^(2)小于对照组,黄斑厚度(305.12±38.46)μm薄于对照组,视力水平(0.75±0.21)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的环境领域评分(79.88±6.42)分、心理领域评分(80.66±6.97)分、社会关系领域评分(82.13±6.73)分、生理领域评分(79.84±6.63)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辅助532 nm眼底激光治疗,可明显缩减黄斑厚度,减小渗漏面积,有助于视力改善,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32 nm眼底激光 羟苯磺酸钙 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 黄斑厚度
下载PDF
近视患者近距离用眼后黄斑血流的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汝婷 滕月 +1 位作者 李君慧 廉丽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4-690,共7页
【目的】比较近距离用眼前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探讨近距离用眼影响近视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近距离观看手机视频1 h作为近距离用眼的方式,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测量用眼前、后黄斑区6 mm×6... 【目的】比较近距离用眼前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探讨近距离用眼影响近视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近距离观看手机视频1 h作为近距离用眼的方式,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测量用眼前、后黄斑区6 mm×6 mm范围内的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包括浅层(神经纤维层至外丛状层内界)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LD)、血管灌注密度(VP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AZ)的面积(FAZ-A)、周长(FAZ-P)、形态指数(FAZ-CI),按区域划分为中心、内层、外层及整体,得出11项微循环指标,对比用眼前及用眼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近距离用眼后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普遍较用眼前低,除了FAZ-A及FAZ-P以外(P=0.148、P=0.9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VLD中以中心VLD(差异1.00)及内层VLD(差异0.80)的差异最大(P=0.001、P=0.008),VPD中以中心VPD(差异0.02)及内层VPD(差异0.02)最大(P=0.001、P=0.008),不同屈光度及眼轴的青年变化程度无差异。【结论】近距离用眼可能通过影响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影响近视的发生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用眼 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 近视
下载PDF
OCTA评估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仇蕊倩 高自清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0只眼)。通过OCTA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盘血流密度(DBD)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硅油填充眼内后,患者1、3个月BCVA优于术后1周(P<0.05),术后6月BCVA差于术后1、3个月(均P<0.05),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1、3个月黄斑区SCP、DCP、FAZ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SCP明显降低(均P<0.05);患者术后1、3个月视盘血流密度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密度降低(均P<0.05)。结论使用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不同时期的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对于评估视力预后,监测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及结构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视网膜脱离 硅油 黄斑区血流密度 视盘血流密度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变化及脉络膜厚度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李利 许雪妹 +3 位作者 郭淑玲 钟永芳 张媛梅 王海彬 《微循环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9-45,共7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探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12-2022-12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2例(105眼)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其中男30例53眼,女32例52眼。收集同期28例(56眼...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探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12-2022-12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2例(105眼)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其中男30例53眼,女32例52眼。收集同期28例(56眼)无高血压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28眼,女14例28眼。使用SD-OCT中自带的EDI模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测量直径为1mm范围内(中心凹区)、1-3mm范围内(内环区:上方、下方、颞侧及鼻侧四个分区)及3-6mm范围内(外环区:上方、下方、颞侧及鼻侧四个分区)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厚度,比较两组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分析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结果:除黄斑中心凹和内环上方外,高血压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变薄(P<0.05或P<0.01)。高血压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变薄(P<0.01)。回归分析发现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年龄和收缩压呈负相关关系(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年龄及血压水平影响视网膜及脉络膜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区 视网膜厚度 脉络膜厚度
下载PDF
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并发症及黄斑区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剑 唐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2期150-152,156,共4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SICS)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白内障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超声乳化摘除术,观察组行SICS,两组均随访1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视力... 目的探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SICS)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白内障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超声乳化摘除术,观察组行SICS,两组均随访1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黄斑区厚度及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视力为(0.89±0.16),高于对照组的(0.8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黄斑区厚度为(244.17±22.60)μm,低于对照组的(259.36±20.7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SICS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提升其视力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对黄斑区厚度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小切口囊外摘除术 视力 并发症 黄斑区 视神经纤维层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泳芝 黄家丽 +2 位作者 冼科贡 李志辉 赵奋图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56-60,共5页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OCTA)在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进行眼底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9年11月—2021年3月初诊确诊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研究,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其进行眼底检查,根据患者糖尿病性视网...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OCTA)在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进行眼底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9年11月—2021年3月初诊确诊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研究,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其进行眼底检查,根据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情况进行分组,将非DR(NDR)患者纳入NDR组(n=20),将已出现轻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的患者纳入早期DR组(n=20)。同时,将与其年龄匹配的2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采用OCTA对研究对象的黄斑区进行扫描并作定量分析,获得视网膜浅层视网膜血管丛(SVC)、深层视网膜血管丛(DVC)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C)的黄斑区血流密度(MVD)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比较各组不同指标的差异以及对早期DR的筛查和诊断价值。结果 NDR组SVC的血流密度为(0.52±0.09), DVC为(0.54±0.13), CC为(0.51±0.07);早期DR组SVC的血流密度为(0.45±0.09), DVC为(0.43±0.09), CC为(0.45±0.06),对照组SVC的血流密度为(0.54±0.01), DVC为(0.57±0.01), CC为(0.52±0.02)。与对照组比较,NDR组、早期DR组SVC、DVC、CC血流密度均减小。NDR组的FAZ面积为(0.39±0.06) mm~2,早期DR组为(0.43±0.05) mm~2,对照组为(0.29±0.01) mm~2。NDR组和早期DR组的FAZ面积大于对照组,且早期DR组的FAZ面积扩大最明显。多因素回归Logistic分析发现,DVC血流密度和FAZ面积均会对诊断产生影响。结论 初诊糖尿病患者采用OCTA检查,可以筛查出视网膜黄斑区的早期血运改变。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MVD减少,且FAZ面积扩大。DVC的血流密度和FAZ面积均能对早期DR的诊断产生影响,而FAZ面积对早期DR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 筛查 黄斑区血流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下载PDF
抗VEGF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对黄斑区局部血流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盼盼 范亮亮 +1 位作者 张洁 李冰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5期391-397,共7页
目的基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效果,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技术探讨抗VEGF治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的黄斑区局部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经3+PRN抗VEGF治疗的DME患者5... 目的基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效果,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技术探讨抗VEGF治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的黄斑区局部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经3+PRN抗VEGF治疗的DME患者53例(67只眼),根据抗VEGF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下降的幅度分为解剖改善敏感组(△CRT>50μm)28例(35只眼)和解剖改善不敏感组(△CRT≤50μm)25例(32只眼),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1个月内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临床资料和OCTA影像学参数,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CRT、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视网膜深层毛细血丛管(DCP)的平均血流密度(VD)、黄斑区视网膜外层血流密度(OR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CVD)和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RNPA),并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与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PDR)比例敏感组明显高于不敏感组,两组间DR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敏感组,患者抗VEGF治疗后6个月比治疗前相比,CRT水平明显降低,BCVA显著提高(P<0.01),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包括SCP-VD、DCP-VD、ORVD、CCVD和RNPA)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不敏感组,患者上述指标在抗VEGF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敏感组患者基线CRT与不敏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6个月敏感组CRT水平较不敏感组显著降低(P<0.01),敏感组患者BCVA、DCP-VD和RNPA在治疗前后均较不敏感组受损程度小(均P<0.05),而SCP-VD、ORVD和CCVD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与不敏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每位患者各自对应的DCP-VD和RNPA×10值的散点图显示: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DCP-VD与RNPA×10均存在负相关趋势,即DCP-VD越小,RNPA×10越大,在不敏感组中比敏感组更明显。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RT与△BCVA呈负相关(r s=-0.75,P<0.01),其余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DR的病变程度影响DME患者抗VEGF治疗效果,而无论DME患者抗VEGF治疗是否起效,黄斑局部血流相关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未受明显影响,但DCP-VD下调和RNPA扩大对DR进展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抗VEGF治疗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黄斑区局部血流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青少年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及厚度变化
17
作者 程静 王勤美 马丽娜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497-504,共8页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检测不同近视程度青少年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治的青...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检测不同近视程度青少年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治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196例(392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degree,SE)分为轻度近视组43例、中度近视组55例、高度近视组51例、超高度近视组47例。采用OCTA技术测量四组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厚度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厚度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四组SE、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近视程度增加,SE逐渐降低,眼轴长度逐渐增加(P <0.05)。四组黄斑区不同部位(中心凹、中心凹旁、上侧、鼻侧、下侧、颞侧)视网膜血管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近视程度增加,黄斑区不同部位视网膜血管密度均降低(P <0.05)。四组黄斑区不同部位(中心凹、中心凹旁、上侧、鼻侧、下侧、颞侧)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近视程度增加,黄斑区不同部位视网膜厚度均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斑区中心凹、中心凹旁视网膜血管密度与中心凹(r=0.464、0.515)、中心凹旁(r=0.312、0.330)、上侧(r=0.398、0.422)、鼻侧(r=0.391、0.326)、下侧(r=0.324、0.273)、颞侧(r=0.353、0.428)厚度均呈正相关(P <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眼轴长度、SE均负向影响黄斑区中心凹、中心凹旁视网膜血管密度(P <0.05)。结论 随着青少年近视程度增加,其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均降低,且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厚度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青少年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黄斑区 视网膜血管密度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眼部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黄斑裂孔合并白内障对患者视力、黄斑区形态结构及安全性影响
18
作者 周依伶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3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眼部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黄斑裂孔合并白内障对患者视力、黄斑区形态结构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50例黄斑裂孔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眼部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视... 目的探讨眼部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黄斑裂孔合并白内障对患者视力、黄斑区形态结构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50例黄斑裂孔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眼部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情况、黄斑区形态结构变化情况及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视力高于治疗前,眼压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146例患者黄斑区形态结构扭曲情况得到恢复,恢复率为97.33%;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33%。结论对黄斑裂孔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眼部前后节联合手术,疗效确切,可积极改善视力情况及黄斑区形态结构,且术式较为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白内障 视力 黄斑区形态结构
下载PDF
基于OCTA观察益气活血法对NPDR的临床特征
19
作者 金梅 罗晓燕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1271-1274,共4页
目的探究益气活血法治疗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目的探究益气活血法治疗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法方剂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96.67%)高于对照组(76.67%)(P<0.05);治疗后,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能够提高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视力和临床症状,并且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的辅助下,能观察到患者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益气活血法 黄斑血流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
下载PDF
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以及对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高玉敬 张爽 +6 位作者 洪云 靳宏 戚伟 刘淑华 郭伟娜 孟详杰 宋亚玲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以及对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予以白内障现代小... 目的探讨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以及对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予以白内障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照组予以超声乳化摘除术,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 d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且较观察组明显变薄(P<0.05)。术后1个月和2个月,2组黄斑区厚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厚,且对照组黄斑区厚度大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现代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摘除术对白内障的疗效相当,但对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的影响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小切口囊外摘除术 超声乳化摘除术 视神经纤维层 黄斑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