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ng the grain size of microgranular material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1
作者 张朝 李亚举 +9 位作者 杨光辉 曾强 李小龙 陈良文 钱东斌 孙对兄 苏茂根 杨磊 张少锋 马新文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29-137,共9页
Recent work has validated a new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grain size of microgranular materials in the range of tens to hundreds of micrometers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In this situation,a piec... Recent work has validated a new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grain size of microgranular materials in the range of tens to hundreds of micrometers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In this situation,a piecewise univariate model must be constructed to estimate grain size due to the complex dependence of the plasma formation environment on grain size.In the present work,we tentatively construct a unified calibration model suitable for LIBS-based estimation of those grain sizes.Specifically,two unified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 models are constructed based on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algorithms using feature selection strategies 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prior information.By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two multivariate models,it was found that a unified calibration model can b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based on BPNN algorithms for estimating the grain size in the range of tens to hundreds of micrometers.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model constructed with a priorguided feature selection strategy had better prediction performance.This study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developing the technology for material analysis using LIBS,especially when the LIBS signal exhibits a complex dependence on the material parameter to be estim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machine learning randomly packed microgranular materials
下载PDF
Geochronology of the Gabbro-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granite Associations in the Gejiu District, Yunnan Province and Their Geodynam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6
2
作者 CHENG Yanbo MAO Jingw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748-761,共14页
Many igneous rocks distribute in Gejiu tin polymetallic ore-field at Yunnan province, rocks including basalt, gabbro,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granites (porphyritic granite and equigranular granite) and akaline... Many igneous rocks distribute in Gejiu tin polymetallic ore-field at Yunnan province, rocks including basalt, gabbro,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granites (porphyritic granite and equigranular granite) and akaline rocks. The ages of the granites and akaline rocks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have genetic connecting with the mineralization have been comfirmed, but the gabbro-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granite assemblage's ages are still unknown. By means of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the data of Shenxianshui equigranular granite, the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 in Jiasha area, the host rock of the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and the Jiasha gabbro are around ~80 Ma. Besides the above mentioned data, a group of new ages at ~30 Ma were discovered in this study, which is from gabbro and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Based on the previous data and the new data gained this time, we suggest the major geochronology framework of the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events in Gejiu area is ~80 M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Late Cretaceous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events in the whole southeast Yunnan and west Guangxi area and they were suggested to belong to the same geotectonic setting in late Yenshannian. And the new ages of the ~30 M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s considered to represent a responding to the complicat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Tibetan orogenic events in Cen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BRO GRANITE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GEOCHRONOLOGY geodynamic setting Gejiu
下载PDF
Petr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Zoned Plagioclase in Eldjurti Granite and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North Caucasus, Russia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永峰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4年第2期142-155,共14页
Plagioclase phenocrysts from mafic enclaves and plagioclase from its host granite possess a pat-tem of complex zonation. A plagioclase phenocryst can generally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an oscillatory, locally pat... Plagioclase phenocrysts from mafic enclaves and plagioclase from its host granite possess a pat-tem of complex zonation. A plagioclase phenocryst can generally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an oscillatory, locally patchy zoned core (An47-19), a ring with dusty, more calcic plagioclase (An64-20) and a normally zoned rim composed of sodic plagioclase (An22-3. 3). Majordiscontinuities in zoning coincide with resorption suffeces that are overgrown by the more calcic plagioclase. The cores of large plagioclase phenocrysts from mafic enclaves and host granite show similar zoning patterns and similar compositions, indicating their crystallization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 Steep normal zoning of the rims of plagioclases both from host granite and mafic enclaves illustrates a drastic decrease in An content which is considered to have resulted from the continuous differentiation of hybrid magma and efficient heat loss because of the upward emplacement of the residual magma. Wide rims of plagioclases from the host granite against thc discrete rims of plagioclases from mafic enclaves indicate that differentiation and cooling lasted much longer in the host granite than in the mafic encl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斜长岩 混合岩浆 铁镁质岩浆 高加索山脉 俄罗斯
下载PDF
Magma Mixing Genesis of the Mafic Enclaves and Related Granitoids in the Kan Granite-Gneiss Complex of Central Côte d’Ivoire: Evidence from Geo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4
作者 Koffi Raoul Teha Koffi Kossonou Jean-Marie Pria +3 位作者 Koffi Joseph Brou Alain Nicaise Kouamelan Marc Ephrem Allialy Souad M’Rabet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4年第8期760-786,共27页
The mafic enclaves from Paleoproterozoic domain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results of large-scal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and magma mixing. In this paper, petrography,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were jointly used to d... The mafic enclaves from Paleoproterozoic domain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results of large-scal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and magma mixing. In this paper, petrography,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were joint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origin of the mafic enclav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host granitoids of the Kan granite-gneiss complex.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on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The mafic enclaves of the Kan vary in shape and size and have intermediate chemical compositions. The diagrams used show a number of similarities in the major elements (and often in the trace elements) between the mafic enclaves and the host granitoids. Geochemical show that the Kan rock are metaluminous, enriched in silica, medium to high-K calc-alkaline I-type granite. The similarities reflect a mixing of basic and acid magma. Mafic enclaves have a typical magmatic structur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magma mixing. The genesis of these rock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ext of subduction. They result from the mixing of a mafic magma originating from the mantle and linked to subduction, and a granitic magma (type I granite) that arises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he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ma Mixing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Host Granitoids Kan Granite-Gneiss Complex West Africa
下载PDF
幔源岩浆持续提供热的有力证据:以湘南九嶷山花岗岩体中暗色包体成因研究为例
5
作者 张斌武 郭春丽 +1 位作者 陈振宇 许以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086,共26页
湘南九嶷山复式花岗岩体位于南岭西段,由一个加里东期岩体和四个燕山期岩体组成。其西侧金鸡岭岩体中广泛发育形态多样的暗色包体。本次选取一个2m×2.5m不规则椭球形包体开展研究,发现它与寄主岩具有较为相近的年龄、矿物组合、地... 湘南九嶷山复式花岗岩体位于南岭西段,由一个加里东期岩体和四个燕山期岩体组成。其西侧金鸡岭岩体中广泛发育形态多样的暗色包体。本次选取一个2m×2.5m不规则椭球形包体开展研究,发现它与寄主岩具有较为相近的年龄、矿物组合、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1)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寄主岩和暗色包体的年龄分别为154.0±1.6Ma和151.4±2.1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2)两者均以钾长石、石英、斜长石、黑云母、磷灰石、锆石等为主要的矿物组成,但在矿物组成比例、粒度和形态上有所差距;(3)寄主岩和暗色包体的SiO2含量分别为70.9%~75.6%和67.3%~68.0%,两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但暗色包体的LILE略低于寄主岩而HFSE略高于寄主岩;(4)寄主岩的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8.6~-0.4和7.8‰~8.9‰,包体的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7.0~+1.6和7.3‰~8.9‰。这些特征表明,金鸡岭暗色包体是由富钾的下地壳玄武质变质火成岩在受到幔源岩浆持续加热后发生部分熔融,熔融产物注入到已存在于中上地壳的岩浆房中(寄主岩)后发生淬冷作用形成的。尽管寄主岩和暗色包体均是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但地壳成分的不均一性导致两者拥有略有差异的同位素和元素组成。沿南岭郴州-临武北东走向断裂带从南向北依次分布有姑婆山、铜山岭、九峰、骑田岭、宝山、锡田花岗质岩体,其所含暗色包体的εHf(t)和δ18O值从亏损(+8、5‰)到富集(-8、9‰)变化范围很大,表明南岭地区暗色包体成因模式具有多样性,但无论是哪种类型,幔源岩浆的长期活动持续为下地壳的熔融和岩浆房演化提供热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包体 金鸡岭花岗岩体 九嶷山复式岩体 南岭地区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大庙岩体时代及成因 被引量:65
6
作者 章永梅 张华锋 +1 位作者 刘文灿 周志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165-3181,共17页
华北北缘的内蒙古中部地区出露大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在空间上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带。四子王旗大庙岩体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其内部普遍发育暗色微粒包体(MMEs),是认识花岗岩岩石成因和演化的关键。... 华北北缘的内蒙古中部地区出露大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在空间上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带。四子王旗大庙岩体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其内部普遍发育暗色微粒包体(MMEs),是认识花岗岩岩石成因和演化的关键。本文对包体及寄主岩进行了同位素测年、岩相学、矿物化学、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寄主岩石中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平均为265±7Ma(2σ),包体中单颗粒黑云母Rb-Sr年龄为253±5Ma(MSWD=0.85),属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包体具塑性外形及岩浆结构,存在多种不平衡矿物组合;MME中的斜长石An组分及黑云母斑晶中MgO成分呈多期震荡,同时总体上均显示出幔部高于核、边部的特征,暗示斑晶可能为围岩捕虏晶,这种相似的成分变化指示包体与寄主岩相互作用引起的结晶环境改变,标志着岩浆成分的变化,是岩浆混合的标志之一;主量和微量数据进一步证明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Rb/Sr-K/Rb变化关系反映包体非结晶分异或黑云母堆晶的产物,而Ce/Pb-Ce、Ba-δEU和P_2O_5-δEu图及其他微量元素比值图等均表明花岗闪长岩体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这也得到岩浆物理化学条件的支持。岩浆底侵和岩浆混合作用是该区岩体形成的主要机制和方式。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不同于加厚地壳和俯冲洋壳熔融的TTG和埃达克质岩石,而黑云母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构造背景很可能为同碰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部 四子王旗 岩体时代 magma mixing 岩浆混合作用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岩石地球化学 黑云母 暗色微粒包体 花岗闪长岩体 花岗岩 微量元素分析 矿物化学 LA-ICPMS trace elements mineral Late PALEOZOIC Inner Mongolia genesis Early Mesozoic
下载PDF
东昆仑约格鲁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4
7
作者 刘成东 张文秦 +4 位作者 莫宣学 罗照华 喻学惠 李述为 赵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39-744,共6页
对东昆仑约格鲁花岗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态、大小、成分和分布等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发现包体形态多样,以强烈的塑性流变为特征;包体大小悬殊,多数直径为几十厘米,最大者长轴达4m;包体成分以闪长质为主,结构总体上比寄主岩... 对东昆仑约格鲁花岗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态、大小、成分和分布等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发现包体形态多样,以强烈的塑性流变为特征;包体大小悬殊,多数直径为几十厘米,最大者长轴达4m;包体成分以闪长质为主,结构总体上比寄主岩石的粒度细,岩体中不同部位的包体成分和结构都有所变化;包体分布不均匀,经常呈族状、条带状密集分布,具定向性。镜下研究发现,在包体中经常见到针状磷灰石、石英捕虏晶和斜长石的自形内核环带及增生边等现象,显示了岩浆混合成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花岗岩 东昆仑 包体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 被引量:162
8
作者 谌宏伟 罗照华 +2 位作者 莫宣学 刘成东 柯珊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86-395,共10页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深变质岩共生,暗示岩浆就位于地壳深部。此外,东昆仑地区广泛发育基性侵入体,它们产在深变质岩中,或者与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类共生,暗示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形成有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笔者选择东昆仑加鲁河这一典型的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体为例,对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这类岩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并对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在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构建了加厚陆壳背景下的断离—底侵—混合—拆沉作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岩浆底侵作用 岩浆混合作用 镁铁质微粒包体(MME) 三叠纪 东昆仑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地区花岗岩中微粒闪长质包体特征及后碰撞花岗质岩浆起源和演化 被引量:44
9
作者 李宗怀 韩宝福 +2 位作者 李辛子 杜蔚 杨斌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4-226,共13页
新疆准噶尔地区也布山、庙儿沟两个晚古生代后碰撞准铝过铝质花岗岩体中 ,广泛发育大量的暗色微粒闪长质包体。岩石学、矿物学、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包体与其寄主岩存在明显的亲缘关系。东准噶尔也布山黑云母花岗岩体... 新疆准噶尔地区也布山、庙儿沟两个晚古生代后碰撞准铝过铝质花岗岩体中 ,广泛发育大量的暗色微粒闪长质包体。岩石学、矿物学、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包体与其寄主岩存在明显的亲缘关系。东准噶尔也布山黑云母花岗岩体中的暗色微粒包体与寄主岩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成分 ,表明它是与寄主花岗岩相同成因的同源包体 ,是来自上地幔的基性岩浆经过高度演化、结晶分异的产物 ;西准噶尔庙儿沟二长花岗岩体中含钾长石斑晶的微粒包体则主要是由幔源的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残余体 ,被酸性岩浆携带并发生成分上的同化和混染 ,最后在上地壳侵位的产物。同准噶尔碱性花岗岩一样 ,载荷包体的准铝过铝质花岗岩是晚古生代后碰撞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的岩石类型之一 ,其形成和演化标志了准噶尔地区后碰撞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大陆地壳垂向生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闪长质包体 花岗岩 地壳生长 准噶尔 新疆
下载PDF
湖南骑田岭花岗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的地球化学与壳幔岩浆的混合作用 被引量:31
10
作者 付建明 谢才富 +2 位作者 彭松柏 杨哓君 梅玉萍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7-569,共13页
骑田岭岩体是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典型代表。其主体岩性为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和(角闪石)黑云正长花岗岩,其中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由暗色矿物组成的团块或条带。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岩浆混合的大部分岩相学证据。如包体... 骑田岭岩体是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典型代表。其主体岩性为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和(角闪石)黑云正长花岗岩,其中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由暗色矿物组成的团块或条带。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岩浆混合的大部分岩相学证据。如包体的浑圆状外形、塑性形变、冷凝边、斜长石An的“双峰式”分布、似环斑长石、针状磷灰石等。包体属于准铝质(A/KNC=0·72~1·00,平均0·85)钾玄岩系列岩石,寄主岩石为准铝或弱过铝质(A/KNC=0·89~1·06,平均0·97)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岩石。二者在主量和微量元素上表现出岩浆混合成因的演化趋势。包体与寄主岩石的同位素组成具趋同性,它们的ISr和εNd(t)值分别为0·71041~0·71263、-6·9^-5·3和0·70854~0·71416、-9·2^-5·1,均表现出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特点。包体K_Ar年龄为152Ma,与其寄主岩石的形成年龄(155~161Ma)接近,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的时间大致为晚侏罗世早期。对包体及其寄主岩石产出的构造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岩体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在伸展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下,上涌的幔源基性岩浆及其诱发的长英质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微粒包体 寄主岩石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作用 拉张环境
下载PDF
新疆富蕴希力库都克地区岩浆混合作用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42
11
作者 王玉往 王京彬 +3 位作者 王书来 王莉娟 丁汝福 蒲克信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1-233,I0005,I0006,共15页
新疆北部希力库都克地区为一斑岩型铜钼金矿区,含矿的花岗闪长岩体中广泛发育4种暗色岩微粒包体:似隐晶状安山玄武岩、细粒闪长岩、少斑状安山(玢)岩和安山玢岩,矿区还产有安山玢岩、英安斑岩、正长岩等脉岩。花岗闪长岩及其包体的岩相... 新疆北部希力库都克地区为一斑岩型铜钼金矿区,含矿的花岗闪长岩体中广泛发育4种暗色岩微粒包体:似隐晶状安山玄武岩、细粒闪长岩、少斑状安山(玢)岩和安山玢岩,矿区还产有安山玢岩、英安斑岩、正长岩等脉岩。花岗闪长岩及其包体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其中酸性的花岗闪长质与基性的闪长质岩浆混合,形成了过渡相岩石——安山玢岩质岩浆混合岩。本区矿化与暗色微粒包体有关:矿化较好的地段暗色微粒包体较多,有些包体中磁铁矿微粒普遍发育,有时甚至含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研究发现,本区岩浆混合岩——安山玢岩,与蚀变矿化的花岗闪长岩虽然在野外产状和岩石结构上截然有别,但二者的化学成分相当接近:在哈克图上二者的投影点靠近;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上,标准化曲线型式相似(或相同),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成因,换言之,岩浆混合作用可能伴随了热液蚀变和矿化的发生。推测本区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幔源基性岩浆与陆壳花岗质岩浆的混合,由此产生的中酸性岩浆经过分异和流体作用造就了本区的铜钼金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岩 矿化 希力库都克
下载PDF
南岭中段郴州一带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浆的混合作用——来自镁铁质微粒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45
12
作者 马铁球 伍光英 +3 位作者 贾宝华 柏道远 王先辉 陈必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6-512,共7页
镁铁质微粒包体在南岭中段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分布十分普遍,其分布规律是,岩体内同阶段较早次形成的岩石单元含量高,较晚次单元中含量少甚至无;与钨、锡、钼、铋等多金属矿有关的花岗岩体中微粒包体的含量高且个体大,而与矿化无关的... 镁铁质微粒包体在南岭中段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分布十分普遍,其分布规律是,岩体内同阶段较早次形成的岩石单元含量高,较晚次单元中含量少甚至无;与钨、锡、钼、铋等多金属矿有关的花岗岩体中微粒包体的含量高且个体大,而与矿化无关的岩体中含量少、个体小。对包体的颜色、形态、结构、成分、岩性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包体为岩浆成因。包体中出现明显的不平衡矿物组合和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晶体,出现嵌晶状石英和碱性长石,显示出岩浆混合的岩相学特征,表明该区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成因为壳-幔岩浆混合而成的。研究还表明,区内岩浆混合作用的强弱、基性物质加入的多少都与锡成矿作用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中、晚侏罗世 南岭中段
下载PDF
普朗斑岩铜矿岩浆混合作用: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4
13
作者 曹殿华 王安建 +3 位作者 李文昌 王高尚 李瑞萍 李以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6-175,共10页
普朗斑岩铜矿花岗闪长斑岩中存在大量的随机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包体与寄主岩存在渐变接触关系。包体成分为闪长质,具有岩浆结构,存在针状磷灰石,显示了快速冷却结晶的特征。包体内可见具有暗色矿物镶边的眼球状石英,表明存在岩浆混... 普朗斑岩铜矿花岗闪长斑岩中存在大量的随机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包体与寄主岩存在渐变接触关系。包体成分为闪长质,具有岩浆结构,存在针状磷灰石,显示了快速冷却结晶的特征。包体内可见具有暗色矿物镶边的眼球状石英,表明存在岩浆混合作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包体与寄主岩之间有成分交换。包体和寄主岩强不相容元素均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均表现出显著的负异常,具有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包体和寄主岩Mg#均较高,源区均有幔源岩浆的贡献。普朗斑岩铜矿蚀变矿化模式反映了其成矿环境偏基性,暗示镁铁质岩浆的加入对成矿具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朗 斑岩铜矿 镁铁质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下载PDF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岩浆混合作用: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3
14
作者 王超 刘良 +2 位作者 张安达 杨文强 曹玉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09-2819,共11页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似斑状中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发育有岩浆成因的暗色包体,并且该花岗岩被花岗细晶岩呈脉状侵入。该岩体含有丰富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如暗色包体中的碱性长石斑晶、针状磷灰石、长石的环斑结构、...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似斑状中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发育有岩浆成因的暗色包体,并且该花岗岩被花岗细晶岩呈脉状侵入。该岩体含有丰富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如暗色包体中的碱性长石斑晶、针状磷灰石、长石的环斑结构、石英/斜长石主晶和榍石眼斑等。暗色包体、寄主花岗岩和花岗细晶岩代表了岩浆混合演化过程中不同端元比例混合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上,钾长花岗岩和暗色包体的主要氧化物含量在 Harker 图解中多呈线性变化。暗色包体主要为闪长质,MgO、K_2O 含量高,为钾玄岩系列,总体上高场强元素不亏损,显示了岩浆混合中的基性端元信息,可能为幔源熔体结晶分异或壳幔物质的混合产物。寄主花岗岩均为准铝质,富碱,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亏损 Nb、Ta、Sr、P、Ti 等高场强元素, 高K_2O/Na_2O,富集高不相容元素,Ga 含量高,显示了 A 型花岗岩的特征,Th/U 和 Nb/Ta 比值分别介于为6.67~10.96、8.99~11.94,代表了下地壳源区。花岗细晶岩均为钠质、过铝质,TiO_2、MgO 含量低,Na_2O 和 CaO 含量高,具有混合岩浆侵位后分异的特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岩浆混合作用对于环斑结构花岗岩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花岗细晶岩中环斑长石的斜长石外环与钾长石内核的厚度比大于钾长花岗岩中的环斑长石,指示混合岩浆在一定的减压条件下更有利于环斑结构的形成。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钾玄质暗色包体、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和中钾钙碱性花岗细晶岩代表了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幔源岩浆和下地壳不断相互作用,引起地壳连续伸展减薄的过程,指示阿尔金南缘在早古生代末期存在造山后伸展背景下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同一岩体中两种不同时代岩性的环斑结构显示了该岩体形成历史中的一定时空演化关系,代表了伸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结构 不平衡结构 暗色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 阿尔佥
下载PDF
广西米场花岗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付强 葛文胜 +4 位作者 温长顺 蔡克勤 李世富 张志伟 李小飞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303,共11页
本文对博白-岑溪断裂带西南段的米场黑云母花岗岩体及其包体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米场黑云母花岗岩体暗色包体广泛分布,暗色包体中发育有碱性长石斑晶、暗色镶边的眼球状石英、针状磷灰石和包裹有内环带的斜长石等。... 本文对博白-岑溪断裂带西南段的米场黑云母花岗岩体及其包体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米场黑云母花岗岩体暗色包体广泛分布,暗色包体中发育有碱性长石斑晶、暗色镶边的眼球状石英、针状磷灰石和包裹有内环带的斜长石等。寄主岩及暗色包体两者都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其主要氧化物含量在Harker图解中多呈直线变异趋势,反映了两者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两者都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花岗岩的Nb/Ta比值11.51~13.34高于下地壳8.3,反映了岩体侵位前受过幔源物质的混染;其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基本一致,也反映了岩浆的同源特征;用锆石饱和温度计和角闪石铝压力计估算了包体和寄主花岗岩结晶的温度和压力,结果表明两者的结晶温度和压力相近,分别在618~697℃和(3.64~4.61)×108Pa范围内。对包体及其寄主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和产出构造环境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岩体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在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底侵的幔源岩浆与其诱发的壳源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地球化学 云开台隆 广西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早中二叠世的构造属性:来自花岗岩类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制约 被引量:39
16
作者 王挽琼 徐仲元 +2 位作者 刘正宏 赵庆英 蒋孝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87-3003,共17页
内蒙古温都尔庙南-铁沙盖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和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分别为271.8±2.4Ma,271.4±1.3Ma、268.7±1.3Ma。主量元素SiO... 内蒙古温都尔庙南-铁沙盖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和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分别为271.8±2.4Ma,271.4±1.3Ma、268.7±1.3Ma。主量元素SiO2含量61.42%~71.73%,K2O含量3.10%~5.11%,K2O/Na2O值介于0.93~1.96之间,Mg#值介于42.54~49.93之间,A/CNK为0.90~1.03;副矿物为锆石、磷灰石和磁铁矿,属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类;富集轻稀土(LREEs)、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Cs、Rb、K、Ba、Th和U),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及高场强元素(HFSEs,Nb、Ta和Ti),弱Eu负异常(δEu=0.55~0.95),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是上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和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中发育大量暗色微粒包体(黑云闪长岩),包体可能是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相对于寄主岩石贫Si、K富Fe、Mg、Ca、Ti、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Rb、Cs、Sr和U)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Zr、Hf)。本文花岗岩类的侵位反映了早中二叠世古亚洲洋俯冲于华北板块北缘之下及岩浆混合作用的岩浆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大陆边缘弧 I型花岗岩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晚古生代 内蒙古
下载PDF
东昆仑哈拉尕吐岩浆混合花岗岩:来自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72
17
作者 孙雨 裴先治 +7 位作者 丁仨平 李瑞保 冯建赟 张亚峰 李佐臣 陈有炘 张晓飞 陈国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00-1010,共11页
东昆仑造山带东部哈拉尕吐花岗闪长岩体中发育了较多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寄主岩形成年龄为(255.3±3.6)Ma,暗色包体形成时代为(252.9±2.5)Ma,二者年龄基本... 东昆仑造山带东部哈拉尕吐花岗闪长岩体中发育了较多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寄主岩形成年龄为(255.3±3.6)Ma,暗色包体形成时代为(252.9±2.5)Ma,二者年龄基本一致,从而排除了暗色微粒包体为捕虏体或源区难熔残余物质的可能性,也排除了花岗质岩浆固结后基性岩浆侵入的可能性。这一结果从年代学的角度证明了哈拉尕吐花岗闪长岩体是晚二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寄主岩石花岗闪长岩是混合时的酸性端员,而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则是岩浆混合时未混合完全的残余基性部分。晚二叠世时,阿尼玛卿洋向北俯冲,在区域挤压应力环境下发生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壳幔物质相互混合,形成岩浆混合花岗质的岩浆房并向上侵入形成哈拉尕吐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岩浆混合花岗岩 暗色微粒包体 LA-ICP-MS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黄羊山花岗岩和包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8
18
作者 杨高学 李永军 +3 位作者 吴宏恩 司国辉 金朝 张永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197-3207,共11页
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黄羊山岩浆混合花岗岩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11±12Ma,首次获得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00±6Ma,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均属于晚石炭世,前者代表黄羊... 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黄羊山岩浆混合花岗岩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11±12Ma,首次获得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00±6Ma,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均属于晚石炭世,前者代表黄羊山岩浆混合花岗岩成岩年龄,后者代表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的形成年龄,表明两者是同时代形成的,属于300Ma前后准噶尔周边地区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寄主岩石具有高硅、低铝、贫钙镁、富碱和高分异的特征,寄主岩石、包体和辉绿岩脉成分均落在了混合趋势线上,寄主岩富集Rb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Ta和Ti等元素,δEu值(为0.01)极低,具有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和高正的ε_(Nd)(t)值。黄羊山碱性花岗岩是在后碰撞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幔源岩浆发生底垫作用,由于幔源岩浆底垫作用,下地壳温度升高而熔融形成酸性壳源岩浆,部分幔源岩浆沿着地壳中的深断裂带上涌,发生不同程度壳幔混合形成的,其中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就是基性的幔源岩浆和酸性的壳源岩浆不同程度的混合的记录者,研究区的辉绿岩脉是幔源岩浆直接分异演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卡拉麦里地区 黄羊 混合花岗岩 包体 锆石 U-PB 测年 地质意义 EASTERN JUNGGAR AREA MAGMA MIXING 幔源岩浆 HOST ROCK HIGH TEMPERATURE 加权平均 辉绿岩脉 底垫作用 PRODUCT MIXING PROCESS
下载PDF
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花岗岩体的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25
19
作者 章永梅 张华锋 +1 位作者 周志广 刘文灿 《矿物岩石》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38,共11页
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类侵入岩分布广泛,在空间上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带,是研究花岗岩成因和地壳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四子王旗北大庙岩体作为一个典型代表,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其内部普遍发育镁铁质微粒包体,对理解花岗岩... 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类侵入岩分布广泛,在空间上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带,是研究花岗岩成因和地壳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四子王旗北大庙岩体作为一个典型代表,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其内部普遍发育镁铁质微粒包体,对理解花岗岩石成因和演化有重要意义。对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岩相学研究及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包体具塑性外形及岩浆结构,存在多种不平衡矿物组合,是岩浆混合的重要证据;MME中斜长石斑晶边部与核部An值较低,幔部An值较高,黑云母斑晶MgO边部与核部较低,幔部较高,两种矿物相似的成分变化指示结晶环境的改变,从矿物学角度证实存在基性岩浆的反复注入。黑云母及角闪石化学成分上也显示出岩体形成于造山带背景下,岩浆具壳幔混合的特点。岩体形成温度为650℃~700℃左右,压力为1.5×108Pa左右,氧逸度lgfO2较高,约-1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石 黑云母 镁铁质微粒包体 花岗闪长岩 四子王旗 内蒙古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香加南山花岗岩基的岩浆混合成因:来自镁铁质微粒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25
20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刘成军 陈有炘 徐通 张永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6-240,共15页
东昆仑造山带出露大量花岗质岩浆岩,岩石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天然场所。本文以东昆仑东段香加南山花岗岩基为研究对象,对暗色微粒包体的野外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岩浆混合作用和岩浆动力过程。暗色微粒包体具... 东昆仑造山带出露大量花岗质岩浆岩,岩石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天然场所。本文以东昆仑东段香加南山花岗岩基为研究对象,对暗色微粒包体的野外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岩浆混合作用和岩浆动力过程。暗色微粒包体具细粒-中粗粒结构,含有斜长石、角闪石、石英、暗色环边石英和钾长石等斑晶,偶见斑晶横跨寄主岩和包体,常发育反向脉,包体与寄主岩接触关系呈截然型或过渡型,这些特征说明暗色微粒包体为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混合过程存在着物质交换。包体从细粒-粗粒-弥散状-完全混合岩浆说明岩浆混合的比例越来越大,温差越来越小,两种岩浆温度差对包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对包体的形态研究显示,包体不同拉伸程度是岩浆黏度、温度、流动速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拉伸程度越大塑性变形程度越大。包体的长轴方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与包体的整体方向近似,代表岩浆的流动方向;另一类要么没有固定方向,要么同一露头有几种不同方向,为岩浆局部搅动、对流的结果。包体进入寄主岩自身的旋转、流动和岩浆的局部搅动,使少量包体边部矿物和寄主岩矿物具有定向性。暗色微粒包体相互包裹和同一露头不同类型的暗色微粒包体说明岩浆混合具有多期次性。香加南山花岗岩基暗色微粒包体的野外地质特征为岩浆混合作用以及岩浆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花岗岩 香加南山花岗岩基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