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D1基因石斑鱼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1
作者 何浩斌 张国庆 +5 位作者 郜梓涵 胡凯红 林佳欣 周萌 黄燕华 梁日深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6-756,共11页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石斑鱼属鱼类物种分类关系,澄清分类争议,2019—2021年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香港地区等沿海省市或地区水产市场、渔港码头,及澳大利亚采集石斑鱼属鱼类37种91尾,基于NADH脱氢酶亚基Ⅰ(ND1)基因综合分析它们...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石斑鱼属鱼类物种分类关系,澄清分类争议,2019—2021年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香港地区等沿海省市或地区水产市场、渔港码头,及澳大利亚采集石斑鱼属鱼类37种91尾,基于NADH脱氢酶亚基Ⅰ(ND1)基因综合分析它们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试验结果显示:37种石斑鱼ND1基因同源序列为645bp,种间遗传距离0.0062~0.2636,平均遗传距离0.1547。以九棘鲈属为外类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石斑鱼属鱼类主要形成两个基本分支,大多数种类在进化树上聚类关系清晰,节点拥有较高支持率。部分形态分类存在争议的石斑鱼:吊桥石斑鱼/电纹石斑鱼、花点石斑鱼/白背石斑鱼、萤点石斑鱼/纹波石斑鱼,进化树上均聚为姐妹分支,但支长能清晰区分各物种,两两间ND1遗传距离均较大(大于2%),揭示其各自应为独立的物种。黄鳍石斑鱼与细点石斑鱼ND1遗传距离仅为0.0062,进化树支长极短,两者在分子水平可能为同一物种。试验结果展示了37种石斑鱼分子系统分类关系,澄清部分形态相似物种同种异名分类争议,可为石斑鱼属鱼类物种分类奠定分子水平分类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属 线粒体DNA nd1序列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X1和ND1基因顺序的黄河上游大鼻吻鮈遗传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杨立强 刘彦斌 +8 位作者 苟金明 王吉祥 刘凯 肖伟 王永杰 杨瑞兰 柳婷 刘哲 连总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6,共9页
为探究黄河上游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本研究以永宁、平罗、磴口3个不同地理群体145尾大鼻吻鮈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DNA COX1和ND1基因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COX1和ND1基因序列长... 为探究黄河上游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本研究以永宁、平罗、磴口3个不同地理群体145尾大鼻吻鮈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DNA COX1和ND1基因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COX1和ND1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 466 bp、975 bp, A+T含量(57.25%,56.81%)均高于G+C(42.75%,43.19%)含量,具有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向性;3个群体145尾样本中分别界定了11个和9个单倍型,均存在共享单倍型现象。在COX1和ND1基因序列中3个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π)及平均核苷酸差异(K)分别为0.745 3、0.001 3、1.841和0.364、0.000 48、0.472,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呈现出磴口群体最高、平罗群体次之、永宁群体最小的特征。基于COX1和ND1的遗传变异分析(AMOVA),表明3个群体中遗传变异均主要来自群体内,且COX1基因序列中磴口群体与永宁群体之间存在显著性明显的遗传分化。基于线粒体COX1和ND1基因单倍型序列,采用邻近法(Neighbor Joining, NJ)构建系统进化树与单倍型网络结过具有一致性,表明3个群体之间无明显的谱系分化,结构比较单一,未发现形成单独分支的群体。中性检验结果显示,大鼻吻鮈进化历程符合中性进化假设,且可能存在群体扩张。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大鼻吻鮈野生资源,建议将大鼻吻鮈从整体上进行就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 黄河 COX1 nd1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西藏特色牦牛mtDNA ND1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3
作者 者玉琦 柴志欣 +3 位作者 武志娟 姜辉 钟金城 信金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1-210,共10页
旨在通过mtDNA ND1探究6个西藏特色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及亲缘关系,为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历史演化以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利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分别测定了西藏帕里牦牛、嘉黎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斯布牦... 旨在通过mtDNA ND1探究6个西藏特色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及亲缘关系,为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历史演化以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利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分别测定了西藏帕里牦牛、嘉黎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斯布牦牛、江达牦牛、类乌齐牦牛6个群体共95头个体ND1基因蛋白质编码区(CDS)序列,利用DNAMAN、DNASP 5.1、Mega 7.0、Arlequin 3.5.2等软件分析其序列多态性、单倍型多样性、遗传距离等,并构建单倍型网络图及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藏牦牛群体ND1基因CDS区序列长度均为956 bp,共检测获得78个变异位点和16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及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70和0.00421,Tajima′s D均为负值;根据群体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可知,西藏牦牛群体内的变异程度大于群体间变异;斯布牦牛与嘉黎牦牛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大,其余大部分群体间的分化程度为中等或较弱。此外,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类乌齐牦牛单独聚为一类,而嘉黎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斯布牦牛、江达牦牛先聚为一类,然后再与帕里牦牛聚为一大类;16种单倍型可分为2个聚类簇,说明西藏牦牛可能存在2个母系起源;与其他牛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家牦牛、爪哇野牛和普通牛可能是西藏牦牛的混合母系起源。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其中类乌齐牦牛遗传多样性最丰富,6个牦牛群体存在2个母系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牦牛 nd1基因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遗传分化
下载PD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s correlated with the mitochondrial ND1 T3394C mutation in two Han Chinese families:Two case reports
4
作者 Pan Jing Xi Mei +5 位作者 Yuan-Yuan Zhang Fei-Jie Zheng Xiao-Min Luo Ling-Jiang Liu Hai-Hang Yu Xiao-Bin Zhang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23年第2期75-83,共9页
BACKGROU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is the most frequent reason of disabled people in the world,as repor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owever,the diagnosis of MDD is mainly based on clinical symptoms.CASE ... BACKGROU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is the most frequent reason of disabled people in the world,as repor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owever,the diagnosis of MDD is mainly based on clinical symptoms.CASE SUMMARY The clinical,genetic,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wo Chinese families with MDD are described in this study.There were variable ages of onset and severity in depression among the families.Both Chinese families had a very low prevalence of MDD.The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these pedigrees were sequenced and indicated a homoplasmic T3394C(Y30H)mutation,with the polymorphism located at a highly conserved tyrosine at position 30 of ND1.The analysis also revealed unique sets of mitochondrial DNA(mtDNA)polymorphisms originating from haplogroups M9a3 and M9a.CONCLUSION This finding of the T3394C mutation in two unrelated depressed patients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that this mutation may have a part in the etiology of MDD.However,In these two Chinese families having the T3394C mutation,no functional mt DNA mutation was observed.Therefore,T3394C mutations are related with MDD,and the phenotypic manifestation of these mutations may be affected by changes in nuclear genes 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itochondrial DNA nd1 MUTATION HAPLOGROUP Chinese Case report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ND1和16SrRNA基因序列探讨中国蝴蝶12科的系统发育关系(鳞翅目:双孔次亚目:蝶类) 被引量:16
5
作者 邹方振 郝家胜 +3 位作者 黄敦元 张大秀 朱国萍 朱朝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对中国12科共32种代表蝶类的ND1基因和16S 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包括新测30种ND1基因和9种16S rRNA基因)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邻接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12科蝶类的系统发育树,探讨了其高级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 对中国12科共32种代表蝶类的ND1基因和16S 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包括新测30种ND1基因和9种16S rRNA基因)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邻接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12科蝶类的系统发育树,探讨了其高级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经比对处理后的两个基因总长度为869 bp,其中保守位点373个,可变位点496个,简约信息位点375个;A+T的平均含量为80.2%,明显高于C+G的平均含量19.8%。分子系统树表明:蛱蝶科不是单系群;珍蝶类、斑蝶类和喙蝶类位于蛱蝶科内;粉蝶科和凤蝶科具有共同祖先。据此建议:绢蝶科应归入凤蝶科;蚬蝶科归入灰蝶科;珍蝶类、斑蝶类和喙蝶类作为蛱蝶科中的亚科,眼蝶类从蛱蝶科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科。另外,环蝶类的系统分类地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双孔次亚目 蝶类 nd1基因 16S RRNA基因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和ND1基因序列的中国蚌科丽蚌属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12
6
作者 周春花 欧阳珊 +1 位作者 吴小平 黎敏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4-1030,共7页
本文根据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和ND1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构建了中国蚌科丽蚌属的分子系统发育。用距离矩阵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得到了相同的拓扑结构。结果显示:丽蚌属形成两个明显的类群,第一个类群包括失衡丽蚌(Lam... 本文根据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和ND1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构建了中国蚌科丽蚌属的分子系统发育。用距离矩阵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得到了相同的拓扑结构。结果显示:丽蚌属形成两个明显的类群,第一个类群包括失衡丽蚌(Lamprotula tortuosa)、刻裂丽蚌(L.scripta)、天津丽蚌(L.tientsinensis)、绢丝丽蚌(L.fibrosa)、环带丽蚌(L.zonata),第二个类群包括背瘤丽蚌(L.leai)、洞穴丽蚌(L.caveata)、角月丽蚌(L.cornuum-lunae)、猪耳丽蚌(L.rochechouarti)。前者构成尖丽蚌属,后者仍为丽蚌属。与蚌科其它属的代表种比较分析表明:尖丽蚌属和珠蚌亚科的种类形成一支,丽蚌属和缓行蚌亚科的种类形成一支,无齿蚌属和冠蚌属形成一支。由此可见,尖丽蚌属属于珠蚌亚科,丽蚌属属于缓行蚌亚科。珠蚌亚科和缓行蚌亚科形成姐妹群,而无齿蚌亚科是珠蚌亚科+缓行蚌亚科的姐妹群。将北美缓行蚌亚科方蚌属7个种的序列加入进行比较,得出丽蚌属和北美的方蚌属都是比较古老的类群,它们的亲缘关系很近,可能来自共同的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丽蚌属 16S RRNA nd1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ND1和COI基因序列探讨锯眼蝶亚科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殷先兵 郝家胜 +3 位作者 许丽 朱国萍 黄敦元 潘鸿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7-484,共8页
测定了分布于中国的锯眼蝶亚科4族10属共20个种的线粒体ND1和COI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从GenBank中获得的4个国外种类的同源序列,以凤蝶科的迪洛尔娟凤蝶(Allancatria deyrolle)、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a),以及娟蝶科的西猛娟蝶(Parna... 测定了分布于中国的锯眼蝶亚科4族10属共20个种的线粒体ND1和COI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从GenBank中获得的4个国外种类的同源序列,以凤蝶科的迪洛尔娟凤蝶(Allancatria deyrolle)、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a),以及娟蝶科的西猛娟蝶(Parnassius simonius)为外类群,通过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分子系统树,分析了该亚科内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帻眼蝶族和锯眼蝶族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黛眼蝶族不是单系群,该族中的黛眼蝶属、荫眼蝶属与眉眼蝶族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带眼蝶属、藏眼蝶属、毛眼蝶属和帕眼蝶属聚合为一个独立的支系,其中带眼蝶属和藏眼蝶属在所有的分析方法中均以100%的置信度(BP=100%,PP=1.00)相聚合,建议将它们合并为一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眼蝶亚科 线粒体nd1和COI基因 系统发生关系
下载PDF
蓖麻蚕线粒体基因组中nd1及其侧翼tRNA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沈兴家 赵巧玲 +3 位作者 张志芳 李奕仁 何家禄 韦波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89-293,共5页
按KoichiroTamura等 (1988)的方法制备出蓖麻蚕线粒体DNA ,用EcoRⅠ和XbaⅠ双酶解后 ,以pSK(+)(Ampr)为载体进行克隆 ,获得 1个 3 3kb的克隆片段。测序结果表明 ,所测序列包括部分 16SrRNA、完整的tRNA Leu ,nd1和tRNA Ser基因。其中 16... 按KoichiroTamura等 (1988)的方法制备出蓖麻蚕线粒体DNA ,用EcoRⅠ和XbaⅠ双酶解后 ,以pSK(+)(Ampr)为载体进行克隆 ,获得 1个 3 3kb的克隆片段。测序结果表明 ,所测序列包括部分 16SrRNA、完整的tRNA Leu ,nd1和tRNA Ser基因。其中 16SrRNA(3’端部分 )、nd1基因与家蚕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同时以nd1基因为依据构建了 17种动物的分子进化树 ,显示出蓖麻蚕与家蚕、野蚕有最近的演化关系。根据tRNA Leu和tRNA Ser基因的一级结构 ,推定了可能的二级结构 ,并与家蚕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蓖麻蚕 线粒体DNA nd1基因 侧翼tRNA基因 基因克隆 基因结构
下载PDF
基于mtDNA ND1基因序列研究不同地理群体波纹唇鱼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被引量:4
9
作者 胡静 侯新远 +3 位作者 尹绍武 祝斐 贾一何 胡亚丽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3-168,共6页
以海南陵水、马来西亚、西沙、南沙4个海域共101尾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DNA ND1基因序列对波纹唇鱼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PCR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技术,获得ND1基因序列长度为975 bp,其多态性遗... 以海南陵水、马来西亚、西沙、南沙4个海域共101尾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DNA ND1基因序列对波纹唇鱼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PCR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技术,获得ND1基因序列长度为975 bp,其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101个个体存在13个变异位点,14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d)为0.292,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0.335,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0 35,表现出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Tajima′s D中性检验结果为-1.768 09(P=0.031)表明波纹唇鱼在历史上经历过近期群体扩张或瓶颈效应。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该结果可为今后波纹唇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唇鱼 nd1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基于ND1基因序列的16种胡椒鲷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日深 梁志刚 +3 位作者 方浩航 谭佳瑜 彭颖暄 薛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5-32,共8页
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分子标记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ND1)部分序列分析了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的胡椒鲷属及少棘胡椒鲷属共16种胡椒鲷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采用最大简约法及最大似然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16种胡椒鲷鱼类共形成两个... 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分子标记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ND1)部分序列分析了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的胡椒鲷属及少棘胡椒鲷属共16种胡椒鲷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采用最大简约法及最大似然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16种胡椒鲷鱼类共形成两个形态特征截然不同的类群,其中类群一的种类体表具有各种鲜艳的颜色与多变的斑纹,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地区;类群二的种类颜色灰暗单一,少数体表具有暗色斑点与条纹,大多数分布在印度洋地区。此外,进化树上,少棘胡椒鲷属的种类都位于胡椒鲷属的类群一内部,与斑胡椒鲷,暗点胡椒鲷形成的姐妹种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基于遗传距离的数据,少棘胡椒鲷属与胡椒鲷属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小于胡椒鲷属内部种间的遗传距离,显示出少棘胡椒鲷属与胡椒鲷属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少棘胡椒鲷归类于胡椒鲷属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 仿石鲈科 胡椒鲷属 少棘胡椒鲷属 nd1
下载PDF
中国人群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ND1基因突变频谱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福新 周翔天 +6 位作者 张娟娟 瞿佳 冀延春 章豫 周晖晖 戴显宁 管敏鑫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53-756,共4页
背景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眼病,常导致患者双侧中心视力下降,其基因突变频谱并不完全清楚。目的筛查中国人群LHON线粒体NDl基因的突变位点并明确其突变频谱。方法经温州医学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所有受... 背景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眼病,常导致患者双侧中心视力下降,其基因突变频谱并不完全清楚。目的筛查中国人群LHON线粒体NDl基因的突变位点并明确其突变频谱。方法经温州医学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收集临床诊断为LHON患者894例和正常对照者134名,抽取受检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受检者线粒体ND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与修正的线粒体剑桥参考序列进行比对,筛查突变位点并分析其突变频率。结果本研究在894例LHON患者的NDl基因中发现了7个与LHON相关的突变位点G3316A、T3394C、G3460A、C3497T、G3635A、G3733A、T4216C,携带这7个位点的患者共100例,占11.19%,其中与3个原发性突变位点共存者29例(3.24%)。这几个突变位点在病例中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57%、2.23%、1.45%、3.80%、0.67%、0.11%、0.34%,其中G3316A、T3394c、C3497T、T4216C在正常对照者中也可检测到,分布频率分别为4.48%、2.99%、4.48%和1.49%,经分析在LHON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926,P=0.336;x2=0.052,P=0.820;x2=0.142,P=0.707;P=0.129),而其他一些在欧美人群中报道的位点,如G3376A、G3496T、G3700A、A4136G、T4160C、C4171A在中国LHON人群中并未发现。结论线粒体NDl基因是中国人群LHON的一个突变热点区域,约11.19%的中国LHON患者与NDl基因突变有关。G3635A、G3733A为中国人群中少见的致病突变位点,而G3316A、T3394C、C3497T、T4216C本身并不足以致病,但可能对LHON外显率和表型的表达起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线粒体DNA nd1基因 突变热点
下载PDF
南蝠海南岛分布新纪录、回声定位信号和ND1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光剑 李德伟 +2 位作者 叶建平 洪体玉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75,共7页
2007年11月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网捕到5只蝙蝠标本。形态特征及线粒体DNAND1基因序列的研究证实其为蝙蝠科南蝠属南蝠(Iaio),该物种为海南岛翼手目新纪录。本文详述了海南岛南蝠的形态与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并与该物种已报... 2007年11月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网捕到5只蝙蝠标本。形态特征及线粒体DNAND1基因序列的研究证实其为蝙蝠科南蝠属南蝠(Iaio),该物种为海南岛翼手目新纪录。本文详述了海南岛南蝠的形态与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并与该物种已报道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蝠 新纪录 nd1基因 回声定位叫声 海南省
下载PDF
暗纹东方鲀线粒体ND1及其侧翼t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邵爱华 薛峰 +1 位作者 陈葵 朱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61-66,共6页
利用提取纯化的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肝脏的mtDNA为模板,按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mtDNA序列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首次克隆并测定了暗纹东方鲀mtDNA的ND1亚基及其侧翼的tRNA基因。运用DNA分析软件,对暗纹东方... 利用提取纯化的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肝脏的mtDNA为模板,按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mtDNA序列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首次克隆并测定了暗纹东方鲀mtDNA的ND1亚基及其侧翼的tRNA基因。运用DNA分析软件,对暗纹东方鲀与GenBank中选取的几种同目的鱼类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显示暗纹东方鲀与这些鱼类的各个相应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分子生物学相关软件,对暗纹东方鲀及与其同目的6种鱼的ND1基因序列建立NJ和MP分子进化树,并与传统的分类地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3个tRNA基因含有69~71个碱基,推定了各个tRNA的二级结构,均具有较为典型的三叶草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纹东方纯 线粒体nd1 侧翼tRNA 序列 系统学
下载PDF
线粒体DNA ND1基因T3394C点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承乐 黄红华 丁凯宏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本地区汉族人群线粒体DNA ND1基因中T3394C突变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无血缘关系的225例T2DM患者和190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DNA进行PCR扩增并直接测序确证。结果糖尿病患者组中检出T3394C突变8... 目的探讨本地区汉族人群线粒体DNA ND1基因中T3394C突变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无血缘关系的225例T2DM患者和190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DNA进行PCR扩增并直接测序确证。结果糖尿病患者组中检出T3394C突变8例(3.56%),正常对照组检出1名(0.5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粒体DNA T3394C突变可能与本地区汉族人群T2DM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nd1基因 2型糖尿病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和ND1基因分析三尾凤蝶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健 胡劭骥 +5 位作者 和秋菊 易传辉 和菊 冯志伟 杨建华 陈鹏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7-391,共5页
以云南和四川分布的3个种群(云南丽江种群、云南东川种群、四川种群)共36头三尾凤蝶为研究对象,选取线粒体COⅠ和ND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三尾凤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R扩增测得COⅠ和ND1基因联合序列长度为1 913 bp,A+T... 以云南和四川分布的3个种群(云南丽江种群、云南东川种群、四川种群)共36头三尾凤蝶为研究对象,选取线粒体COⅠ和ND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三尾凤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R扩增测得COⅠ和ND1基因联合序列长度为1 913 bp,A+T含量为74.3%,表现出明显的A/T碱基偏向性;共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定义了5个单倍型,其中,Ha1出现的频率较高,为共享单倍型.核苷酸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00 2和0.218 0;遗传分化系数(Gst)、固定系数(Fst)、基因流(Nm)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059 98、0.059 95、3.920 00和0.分析显示,三尾凤蝶遗传多样性低,各地理种群基因交流频繁,没有形成明显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尾凤蝶 线粒体 COI nd1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基于Cytb和ND1基因序列的弄蝶亚科(鳞翅目:弄蝶科)族级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向群 高可 +1 位作者 袁锋 张雅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0-407,共8页
【目的】探讨中国弄蝶亚科各族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22属32种弄蝶亚科蝶类的Cytb和ND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联合分析,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 【目的】探讨中国弄蝶亚科各族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22属32种弄蝶亚科蝶类的Cytb和ND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联合分析,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测得的Cytb和ND1基因联合后,获得的序列总长为836 bp,包含保守位点450个,变异位点386个,简约信息位点304个;A+T的平均含量为76.9%,明显高于C+G的平均含量(23.1%)。基于Cytb和ND1基因联合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钩弄蝶族(Ancistroidini)、刺胫弄蝶族(Baorini)、弄蝶族(Hesperiini)为单系群,且亲缘关系较近,其亲缘关系为:(弄蝶族Hesperiini+(刺胫弄蝶族Baorini+钩弄蝶族Ancistroidini));而锷弄蝶族Aeromachini(=酣弄蝶族Halpini)是一个复系群。【结论】本文支持钩弄蝶族(Ancistroidini)、刺胫弄蝶族(Baorini)、弄蝶族(Hesperiini)的族级地位,锷弄蝶族(Aeromachini)与Warren等研究结果矛盾,其他族有待补充样本后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弄蝶亚科 CYTB nd1 系统发育 中国
下载PDF
线粒体基因ND1/T3394C突变与糖尿病 被引量:2
17
作者 修玲玲 梁伟 +2 位作者 吴华 梁奕铨 余斌杰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调查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单位 1(ND1)基因的T3394C位点突变与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方法】随机收集 338例无血缘关系的糖尿病患者及 2 6 2例正常对照组 ,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限制性内切酶HaeⅢ消化进行突变筛查 ,DNA序列... 【目的】调查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单位 1(ND1)基因的T3394C位点突变与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方法】随机收集 338例无血缘关系的糖尿病患者及 2 6 2例正常对照组 ,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限制性内切酶HaeⅢ消化进行突变筛查 ,DNA序列分析确认。【结果】糖尿病患者中T3394C突变者共 8例 (2 37%) ,正常对照组中只有 1例 (0 38%,P <0 0 1)。糖尿病突变患者中 4例有糖尿病家族史 ,4例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和 /或出现并发症 ,需用胰岛素治疗。【结论】ND1/T3394C突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组 ,提示这个位点突变可能是导致线粒体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nd1基因 糖尿病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丽金龟亚科(Rutelinae)部分种类16S rRNA-ND1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晓华 张媛 +3 位作者 刘广纯 张卓 王剑峰 方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9-194,共6页
将测得的丽金龟亚科(Rutelinae)7个样本的16S rRNA-ND1基因部分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11条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应用DNAStar5.0和Mega 3.1软件,分析核苷酸序列组成和遗传距离,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获得的810bp序列长度中,... 将测得的丽金龟亚科(Rutelinae)7个样本的16S rRNA-ND1基因部分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11条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应用DNAStar5.0和Mega 3.1软件,分析核苷酸序列组成和遗传距离,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获得的810bp序列长度中,变异位点218个,简约信息位点155个;A+T使用表现明显的偏向性(73.3%)。丽金龟亚科9个属间的遗传距离在0.054~0.152之间变动;属内种间的距离为0.021~0.064。中华弧丽金龟(Popillia quadriguttata)和日本弧丽金龟(Popillia japonica)具有十分相近的亲缘关系。以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sis)和太异爪犀金龟(Heteronychus lioderes)为外群重建的NJ、ME树均支持丽金龟亚科中9属16个种分为2个分支格局的结果 :原喙丽金龟属(Prodoretus)、鳞喙丽金龟属(Lepadoretus)、喙丽金龟属(Adoretus)聚为一支;弧丽金龟属(Popillia)、藜丽金龟属(Blitopertha)、发丽金龟属(Phyllopertha)、彩丽金龟属(Mimela)、塞丽金龟属(Anisoplia)分化为第二分支。其中,异丽金龟属(Anomala)的不同种优先聚集在该属分支下,证实基于分子分类与形态分类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金龟亚科 线粒体DNA 16S rRNA-nd1基因 序列比较
下载PDF
利用ND1、ITS1序列研究三种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分类学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颖 陈修报 +1 位作者 杨健 刘洪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9-624,共6页
利用ND1、ITS1序列差异对采自太湖、在形态上被认为是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的三种个体进行鉴定,并与从NCBI中下载到的同属不同种褶纹冠蚌的ND1、ITS1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了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参数得到的遗传... 利用ND1、ITS1序列差异对采自太湖、在形态上被认为是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的三种个体进行鉴定,并与从NCBI中下载到的同属不同种褶纹冠蚌的ND1、ITS1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了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参数得到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NJ树。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有背角无齿蚌种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ND1为0—0.0082,ITS1为0.002—0.087,远小于同褶纹冠蚌的遗传距离0.892—0.905和1.1295—1.1307,支持将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归为同种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1 ITS1 背角无齿蚌 圆背角无齿蚌 椭圆背角无齿蚌 物种鉴定
下载PDF
MT-ND1 3571C>T突变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相关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金萍 孟祥娟 +6 位作者 张赛 高敏 张娟娟 赵福新 刘晓玲 童绎 管敏鑫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第4期50-56,共7页
目的探讨3个携带m.3571C>T突变的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3个LHON家系中66名成员和116例正常对照者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相关区... 目的探讨3个携带m.3571C>T突变的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3个LHON家系中66名成员和116例正常对照者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相关区域进行PCR扩增突变、纯化及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线粒体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个家系所有受试者和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m.3460G>A、m.11778G>A和m.14484T>C这3个常见的原发突变位点,而3个先证者及其母系成员均携带m.3497C>T和m.3571C>T突变位点,非母系成员和116例正常对照均不携带m.3497C>T和m.3571C>T突变位点。m.3497C>T是已知与LHON相关的突变位点。结论 m.3497C>T和m.3571C>T突变可能协同增加LHON的发生,考虑为LHON的易感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线粒体DNA nd1突变 不完全外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