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ckel-Nitrogen-Carbon(Ni-N-C)Electrocatalysts Toward CO_(2)electroreduction to CO:Advances,Optimizations,Challenges,and Prosoects
1
作者 Qingqing Pang Xizheng Fan +7 位作者 Kaihang Sun Kun Xiang Baojun Li Shufang Zhao Young Dok Kim Qiaoyun Liu Zhongyi Liu Zhikun Peng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60-180,共21页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into high energy-density fuels and value-added chemicals under mild conditions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cycle of carbon and decrease current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Con...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into high energy-density fuels and value-added chemicals under mild conditions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cycle of carbon and decrease current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Constructing electrocatalyst with high activity,selectivity,stability,and low cost is really matter to realiz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electrocatalytic CO_(2)reduction(ECR).Metal-nitrogen-carbon(M-N-C),especially Ni-N-C,display excellent performance,such as nearly 100%CO selectivity,high current density,outstanding tolerance,etc.,which is considered to posses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starting from the mechanism of ECR and the existence form of Ni active species,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Ni-N-C electrocatalysts in CO_(2)electroreduction i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An overview is emphatically interpreted on the regulatory strategies for activity optimization over Ni-N-C,including N coordination modulation,vacancy defects construction,morphology design,surface modification,heteroatom activation,and bimetallic cooperation.Finally,some urgent problems and future prospects on designing Ni-N-C catalysts for ECR are discussed.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Ni-N-C catalysts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sites CO_(2)reduction electrocatalysis ni-n-c electrocatalyst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下载PDF
基于NiZn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制备高效电催化CO_(2)还原的原子分散Ni-N-C催化剂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平 陈浩 +7 位作者 陈林 熊鹰 孙子其 杨浩宇 付莹珂 张亚萍 廖婷 李斐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52-161,共10页
大气中CO_(2)浓度不断上升导致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冰川融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利用电化学方法将CO_(2)经还原反应(CO_(2)RR)转化为有价值的燃料或化学品是解决该问题的可行策略.由于CO_(2)具有稳定的化学键(C=O,806 kJ mol^(-1)),... 大气中CO_(2)浓度不断上升导致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冰川融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利用电化学方法将CO_(2)经还原反应(CO_(2)RR)转化为有价值的燃料或化学品是解决该问题的可行策略.由于CO_(2)具有稳定的化学键(C=O,806 kJ mol^(-1)),需设计具有优异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近年研究结果表明,过渡金属锚定在N掺杂碳载体上而制得的催化剂(M-N-C)具有较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活性金属中心电子结构以及存储量丰富,因而被认为是CO_(2)还原为CO的理想电催化剂.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法来制备M-N-C催化剂,包括原子层沉积、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离子交换、基于载体修饰策略的吸附固化和受限热解.然而,这些方法存在制备过程繁琐或难以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同时,采用高温热解制备的M-N-C催化剂,金属活性位点易被其致密的结构包裹,难以完全暴露出来.但有效的活性位点对M-N-C的催化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来抑制金属原子聚集.超薄二维碳骨架已被证明可以缩短反应物的扩散路径并有利于暴露催化剂活性位点.本文将NiZn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Zn-LDHs)在多羟基化合物中进行剥离形成单层,同时通过控制单层NiZn-LDHs、多羟基化合物和三聚氰胺共同热解,宏量化制得Ni-N-C催化剂.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在焙烧过程中,可通过改变单层NiZn-LDHs在多羟基化合物中的含量控制Ni-N-C材料中镍纳米颗粒的生成;焙烧过程中Zn挥发能使Ni-N-C材料形成更多中孔,增加碳骨架比表面积和孔径.中孔通道和碳基底超薄特性结合可以促进CO_(2)向内部活性位点扩散,增加反应物与活性位点的接触.XPS结果表明,Ni-N-C材料中Ni原子通过与N配位,锚定在超薄碳骨架上,且存在Niδ+中心(0<δ<2).X射线近边吸收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表明,Ni-N-C-1中的Ni处于低价态(0<δ<2),这与XPS分析一致,且Ni为原子级分散;小波变换分析表明,Ni和N的配位数为3.9.利用H型电解池评估Ni-N-C材料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表明,Ni-N-C-1具有优异的CO_(2)还原活性,在-0.6至-1.0 V电位范围内,FE_(CO)都大于90%,且在-4.9 V时,FE_(CO)为95.2%,CO电流密度为24 mA cm^(-2);在-0.8 V电位,工作25 h后Ni-N-C-1的CO电流密度基本保持不变,说明Ni-N-C-1为稳定的CO_(2)RR催化剂.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Ni-N-C材料电催化CO_(2)还原为CO的电化学演化历程,结果表明,该反应过程分四个步骤:CO_(2)吸附到单个Ni原子位点上;转移形成*COOH的质子/电子对;*COOH在释放H_(2)O的同时获得质子形成*CO;*CO从Ni位点解吸.相应步骤的吉布斯自由能分别为0.54,1.69,-0.99和-0.98 eV.Ni-N-C中Ni原子与配位N原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导致Ni原子的电子损失,Ni原子有0.85 e缺陷,周围的N原子有0.15 e堆积,这有利于CO_(2)的吸附.总之,本文采用单层NiZn-LDHs为金属源,开发了一种简便且可宏量化制备CO_(2)RR单原子催化剂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Zn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CO_(2)还原 ni-n-c催化剂 活性位点 高效制备
下载PDF
A cascade of in situ conversion of bicarbonate to CO_(2) and CO_(2) electroreduction in a flow cell with a Ni-N-S catalyst
3
作者 Linghui Kong Min Wang +6 位作者 Yongxiao Tuo Shanshan Zhou Jinxiu Wang Guangbo Liu Xuejing Cui Jiali Wang Luhua Ji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83-193,I0005,共12页
Combination of CO_(2) capture using inorganic alkali with subsequently 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of the resultant HCO_(3)^(-)to high-value chemicals is a promising route of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The electroche... Combination of CO_(2) capture using inorganic alkali with subsequently 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of the resultant HCO_(3)^(-)to high-value chemicals is a promising route of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HCO_(3)^(-)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inaccessible of negatively charged molecular groups to the electrode surface.Herein,we adopt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 tackle this challenge,i.e.,cascade of in situ chemical conversion of HCO_(3)^(-)to CO_(2) and CO_(2)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in a flow cell.With a tailored Ni-N-S single atom catalyst(SACs),where sulfur(S)atoms located in the second shell of Ni center,the CO_(2)electroreduction(CO_(2)ER)to CO is boos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 reveal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S increases the p electron density of N atoms near Ni atom,thereby stabilizing^(*)H over N and boosting the first proton 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process of CO_(2)ER,i.e.,^(*)+e^(-)+^(*)H+^(*)CO_(2)→^(*)COOH.As a result,the obtained catalyst exhibits a high faradaic efficiency(FE_(CO)~98%)and a low overpotential of 425 mV for CO production as well as a superior turnover frequency(TOF)of 47397 h^(-1),outcompeting most of the reported Ni SACs.More importantly,an extremely high FECOof 90%is achieved at 50 mA cm^(-2)in the designed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MEA)cascade electrolyzer fed with liquid bicarbonate.This work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the second coordination on the first coordination shell of the central metal for CO_(2)ER,but also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and feasible strategy to realize the 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of HCO_(3)^(-)to high-value chemic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 doped ni-n-c single atom catalysts CO_(2)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DFT calculations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Reduction of bicarbonate
下载PDF
超薄氮掺杂碳纳米片负载单原子镍用于高效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 被引量:10
4
作者 黄小雄 马英杰 智林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120,共9页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燃料和化学品是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策略之一,但此法受限于缺乏高活性与高选择性的电催化剂。因此,我们通过热解含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和二氰二胺制得负载高含量镍单原子(7.77%(w)...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燃料和化学品是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策略之一,但此法受限于缺乏高活性与高选择性的电催化剂。因此,我们通过热解含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和二氰二胺制得负载高含量镍单原子(7.77%(w))的超薄氮掺杂二维碳纳米片用于电催化还原CO_(2)生成CO。研究发现高温热解能将MOF中Ni^(2+)转化为Ni^(+)-N-C和Ni^(2+)-N-C结构,且Ni^(+)-N-C含量依赖于热解温度——其含量随热解温度增加呈现火山型变化。800℃下,Ni^(2+)到Ni^(+)-N-C的转化和石墨化的C生成达到最优水平。Ni^(+)-N-C结构有适宜的^(*)CO中间体结合能,能有效地抑制析氢反应的同时还能促进CO生成。因此,800℃热处理制得的材料(Ni-N-C-800)催化CO_(2)生成CO效率最高。调节电解液浓度,能进一步优化电催化性能。当电解液(碳酸氢钾)浓度为0.5 mol·L^(−1)时,Ni-N-C-800的CO生成选择性在较宽电压窗口内(−0.77到^(−1).07 V vs.RHE)都高于90%,且具有优良的稳定性。这些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前躯体通过调控热解温度以及氮掺杂可以有效提高镍基MOF衍生催化剂的二氧化碳电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镍 氮掺杂二维碳纳米片 ni-n-c催化剂 热解 二氧化碳还原 电催化 一氧化碳
下载PDF
(Ti,Me)(C,N)/Ni的润湿性及其价电子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许育东 石敏 +2 位作者 刘宁 陈名海 晁晟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80,共6页
运用座滴法研究了(Ti,Me)(C,N)/Ni体系的润湿性;运用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计算了多元陶瓷相的价电子结构(VES),建立了陶瓷相化学成分与价电子结构的关系,并建立了价电子结构与接触角的回归关系式。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延长保温时间均... 运用座滴法研究了(Ti,Me)(C,N)/Ni体系的润湿性;运用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计算了多元陶瓷相的价电子结构(VES),建立了陶瓷相化学成分与价电子结构的关系,并建立了价电子结构与接触角的回归关系式。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延长保温时间均使体系接触角减小;碳化物的添加使体系接触角进一步减小,碳化物改善润湿性能力的大小依次为:Mo2C>TaC>WC>VC>NbC。不同碳化物的添加均能导致最强键上共价电子数nA增加,其中添加VC的影响最为明显,依次为VC>Mo2C>NbC>WC>T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 Me)(C N)/Ni体系 润湿性 接触角 价电子结构
下载PDF
Ni和Ti的添加对Al_2O_3-Ti(C,N)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乾 孙旭东 修稚萌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55-960,共6页
研究了Ni和Ti的添加对真空热压烧结方法制备的Al2O3-Ti(C,N)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添加Ni和Ti的复合材料主要由Al2O3、Ti(C,N)和Ni组成,没有发现存在金属Ti.Ti由于非常活泼,在热压烧结过程中可能与石墨模具产... 研究了Ni和Ti的添加对真空热压烧结方法制备的Al2O3-Ti(C,N)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添加Ni和Ti的复合材料主要由Al2O3、Ti(C,N)和Ni组成,没有发现存在金属Ti.Ti由于非常活泼,在热压烧结过程中可能与石墨模具产生的含C气氛反应生成TiC,或与高温下Ti(C,N)的少量分解产生的N2气氛反应生成TiN,这有利于减少复合材料中的气孔.适量添加Ni可通过液相烧结促进复合材料的致密化,提高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并能通过产生裂纹偏转和裂纹桥联提高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热压温度为1550℃、等摩尔比的Ni和Ti混合粉末添加量为5vol%时,Al2O3-Ti(C,N)-Ni-Ti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为99.6%,硬度为21GPa,抗弯强度为818MPa,断裂韧性为8.1 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Al2O3-Ti(C N) NI TI 热压烧结 力学性能
下载PDF
Al_2O_3/Ti(C,N)-Ni-Ti陶瓷刀具的切削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乾 曹秀娟 +1 位作者 修稚萌 孙旭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4-217,226,共5页
研究了Al2O3/Ti(C,N)-Ni-Ti陶瓷复合刀具对淬硬35CrMo合金钢进行连续干切削时各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削深度对切削力的影响最显著,切削速度的影响最小.对比研究了Al2O3/Ti(C,N)和Al2O3/Ti(C,N)-Ni-Ti陶瓷刀具的耐磨性能... 研究了Al2O3/Ti(C,N)-Ni-Ti陶瓷复合刀具对淬硬35CrMo合金钢进行连续干切削时各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削深度对切削力的影响最显著,切削速度的影响最小.对比研究了Al2O3/Ti(C,N)和Al2O3/Ti(C,N)-Ni-Ti陶瓷刀具的耐磨性能和磨损形态:后者的耐磨性能明显优于前者,其中Al2O3/Ti(C,N)-5%(Ni,Ti)的耐磨性能最高.Al2O3/Ti(C,N)-Ni-Ti刀具的磨损形态主要表现为后刀面的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由于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能有效防止前刀面出现崩刃破损现象,因此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用于高速切削.在高速切削条件(ap=0.06 mm,vc=254.9 m/min,vf=0.09 mm/r)下,Al2O3/Ti(C,N)-5%(Ni,Ti)刀具的切削耐用度为15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复合材料 刀具 AL2O3 TI(C N) Ni Ti 可靠性 耐用度
下载PDF
硬质合金表面Ni-P/纳米Ti(C,N)化学复合镀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赵芳霞 张振忠 +1 位作者 丘泰 陈步荣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8-41,共4页
 研究了硬质合金表面Ni P 纳米Ti(C,N)化学复合镀工艺以及热处理对复合镀层性能影响的规律。结果表-);2)较好的明:1)施镀工艺中各因素对镀速影响的显著性顺序是:温度→pH值→纳米Ti(C,N)加入量→χ(Ni2+ H2PO2施镀工艺为:28g L氯化镍、...  研究了硬质合金表面Ni P 纳米Ti(C,N)化学复合镀工艺以及热处理对复合镀层性能影响的规律。结果表-);2)较好的明:1)施镀工艺中各因素对镀速影响的显著性顺序是:温度→pH值→纳米Ti(C,N)加入量→χ(Ni2+ H2PO2施镀工艺为:28g L氯化镍、25.76g L次亚磷酸钠,50g L氯化铵、45g L柠檬酸钠,0.001g LPbCl2,6g L纳米Ti(C,N),pH=10,温度为80℃。3)Ni P 纳米Ti(C,N)复合镀层较优的热处理工艺为:在400℃保温150min。采用所推荐的施镀和热处理工艺,获得了硬度是硬质合金基体硬度的2.16倍的Ni P 纳米Ti(C,N)复合镀层。并对以上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舍金 Ni—P/纳米Ti(C N)化学复合镀 施镀工艺 热处理
下载PDF
添加Co,Ni和Mo对钛铁矿原位合成Al_2O_3-Ti(C,N)-Fe复合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胜明 汤爱涛 赵子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89-2595,共7页
在钛铁矿原位反应合成Al2O3-Ti(C,N)-Fe复合材料的基础上,添加Co,Ni和Mo来改善Al2O3-Ti(C,N)-Fe复合材料的性能。通过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和力学检测手段研究不同金属添加剂对合成产物物相、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Co和Ni... 在钛铁矿原位反应合成Al2O3-Ti(C,N)-Fe复合材料的基础上,添加Co,Ni和Mo来改善Al2O3-Ti(C,N)-Fe复合材料的性能。通过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和力学检测手段研究不同金属添加剂对合成产物物相、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Co和Ni以后在烧结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含Co和Ni的[Fe,Co]及[Fe,Ni]固溶相,材料的硬度有所降低,抗弯强度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Mo的添加阻碍了Ti(C,N)相的长大,细化了Ti(C,N)晶粒;在烧结过程中生成的Mo2C包覆在Ti(C,N)相的周围,改善了Ti(C,N)相与Al2O3相和Fe相的润湿性,这同时导致了材料硬度和抗弯强度升高。当Mo添加量为8%时,烧结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抗弯强度和硬度分别为476 MPa和19.4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NI MO 钛铁矿 Al2O3-Ti(C N)-Fe 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铂掺杂的Ni/C—N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乙醇传感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建国 戴堂明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66,共5页
为了设计一种高灵敏度乙醇检测装置,采用一个简单且环境友好型的方法——一锅合成法制备了铂掺杂的Ni/C-N复合催化剂,并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平均尺寸约16.8 nm的N... 为了设计一种高灵敏度乙醇检测装置,采用一个简单且环境友好型的方法——一锅合成法制备了铂掺杂的Ni/C-N复合催化剂,并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平均尺寸约16.8 nm的Ni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碳基体上,呈立方体状,且催化剂中Pt的质量分数低至0.01%.通过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催化剂对乙醇的电催化和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在碱性环境下,所得催化剂对乙醇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具有高的灵敏度37.4μA m(mol/L)^(-1)·cm^(-1)和较宽的检测范围(0.85~444 mmol/L),并且在多种电活性物质的存在下具有优异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掺杂的Ni/C-N复合催化剂 乙醇 电催化 传感性能
下载PDF
Fe添加量对Ti(C,N)基金属陶瓷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刚 谢明 +3 位作者 刘颖 陈家林 李再久 杨有才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34,57,共6页
采用低压烧结工艺制备出Ti(C_(0.7)N_(0.3))-WC-Mo_2C-TaC-Fe/Co/Ni体系金属陶瓷,研究了Fe含量对Ti(C,N)基金属陶瓷显微组织、相组成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含量的增加,组织中白芯-灰环结构的硬质相体积分数显著增大,且在固... 采用低压烧结工艺制备出Ti(C_(0.7)N_(0.3))-WC-Mo_2C-TaC-Fe/Co/Ni体系金属陶瓷,研究了Fe含量对Ti(C,N)基金属陶瓷显微组织、相组成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含量的增加,组织中白芯-灰环结构的硬质相体积分数显著增大,且在固相烧结阶段,大量M_(12)C型η相转化为M_6N型脆性相;高Fe含量的金属陶瓷体系有利于脆性相的生成。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适量Fe置换Ni可显著提高Ti(C,N)基金属陶瓷的硬度和断裂韧性,并随Fe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Fe含量为2%时,金属陶瓷的硬度和断裂韧性均达到最大值1 642 MPa和10.63 MPa·m^(1/2),与不含Fe的金属陶瓷相比,分别提高了96 MPa和11.3%。但添加过量Fe反而会极大地恶化金属陶瓷的力学性能,这主要归因于高Fe含量金属陶瓷组织中M_6N型脆性相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基金属陶瓷 Fe-Co-Ni 低压烧结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Co-Ni@N-C/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松岩 田晓霞 +4 位作者 屈绍波 王甲富 王军 李辰琛 马丽斯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59,共9页
以制备的多孔碳为基材,采用热还原法通过原位生长制备轻质化Co-Ni@N-C/多孔碳复合材料,研究了多孔碳的添加量对样品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对样品的相结构... 以制备的多孔碳为基材,采用热还原法通过原位生长制备轻质化Co-Ni@N-C/多孔碳复合材料,研究了多孔碳的添加量对样品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对样品的相结构、组分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对样品在2~18 GHz频段内的电磁参数进行测试,并根据传输线理论分析了样品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以多孔碳为基材制备的Co-Ni@N-C/多孔碳样品,当多孔碳含量占原材料总质量的2.7%时,样品具有良好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最大反射损耗值为-57.74 dB(15.12 GHz,2.35 mm),最大有效吸收带宽为5.14 GHz(12.86~18 GHz,2.25 mm),基本覆盖整个Ku波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i@N-C/多孔碳 金属有机框架 电磁波吸收 阻抗匹配 界面极化
下载PDF
电火花沉积Ni/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组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耿铭章 王文权 张新戈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229,共8页
目的提高H13模具钢的表面耐磨性,探索金属陶瓷涂层的应用。方法分别用Ti(C,N)基金属陶瓷棒和纯镍棒作为电极,氩气为保护气体,在H13钢表面电火花沉积制备Ni/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涂层的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用扫描... 目的提高H13模具钢的表面耐磨性,探索金属陶瓷涂层的应用。方法分别用Ti(C,N)基金属陶瓷棒和纯镍棒作为电极,氩气为保护气体,在H13钢表面电火花沉积制备Ni/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涂层的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观察涂层的微观结构和元素分布情况,采用显微硬度计和CSM球盘式摩擦计对涂层的显微硬度和不同载荷下的耐磨性进行测试。结果涂层表面为单脉冲沉积斑点堆积而成的溅射状形貌,Fe和Ti元素整体上呈现出分区富集的特征,强化层主要物相包括TiC(0.7)N(0.3)、Ni(17)W3、Ni-Cr-Co-Mo和Fe3Ni2。涂层截面组织均匀,缺陷较少,厚度约为31μm,Fe、Ti和Ni元素均在界面处发生扩散,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过渡层与基体相互混合,呈现出机械式的咬合结构。涂层的显微硬度实测最高值达1420HV,约为基体的5.4倍。涂层具有比基体更低的摩擦系数,且30 min内的磨损质量损失仅为基体的1/2,涂层磨损机理主要为粘着磨损和轻微的磨粒磨损。结论在H13钢表面电火花沉积制备的Ni/Ti(C,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可提高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且具有一定减摩性,可以起到延长模具寿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沉积 H13钢 Ni/Ti(C N)金属陶瓷复合涂层 组织形貌 耐磨性 磨损机理
下载PDF
w(Co)/w(Ni)对Ti(C,N)基金属陶瓷高温氧化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毅 张鹛媚 +5 位作者 康希越 吝楠 颜焰 邱嵩 黄建华 贺跃辉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6,共10页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Ti(C,N)基金属陶瓷,研究粘结相Co与Ni的含量比对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系统研究材料在高温环境和酸性水溶液中的氧化与腐蚀行为。结果表明,w(Co)/w(Ni)=1的金属陶瓷材料T3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弯强度与...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Ti(C,N)基金属陶瓷,研究粘结相Co与Ni的含量比对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系统研究材料在高温环境和酸性水溶液中的氧化与腐蚀行为。结果表明,w(Co)/w(Ni)=1的金属陶瓷材料T3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弯强度与硬度(HRA)分别为1 749 MPa和93.8;随着Ni的添加,材料在H_2SO_4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显著提高,其中的T3经120 h浸泡腐蚀后质量损失率为0.074 5%,粘结相和部分环形相的溶解为金属陶瓷在酸溶液中的主要腐蚀行为。随w(Co)/w(Ni)的值减小,材料阳极极化过程中不同钝化区出现融合,证明Ni含量增加可促进元素向粘结相中的固溶,T3材料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自腐蚀电流密度为3.356 6×10^(-7) A/cm2。表面积为2.5 cm2的Ti(C,N)基金属陶瓷,在900℃高温静态空气中氧化10 h后,质量增加量均小于1 mg,材料的氧化机理以粘结相优先氧化和富Ti、W固溶相的氧化腐蚀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o)/w(Ni) TI(C N)基金属陶瓷 浸泡腐蚀 电化学腐蚀 高温氧化
下载PDF
NENP和NINO的电子自旋共振分析
15
作者 郭胜利 平林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2-34,43,共4页
本文在强场框架导出了d8离子基态3A2(F)自旋哈密顿参量D、E和g-因子在斜方对称下的高阶微扰公式;借助于赵等人的参量化d轨道理论,计算NENP和NINO的自旋哈密顿参量D、E和g-因子。
关键词 电子自旋共振 NENP NINO 自旋哈密顿量 晶体结构
下载PDF
Ni(C_3H_(10)N_2)_2NO_2(ClO_4)晶体的ESR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胜利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81-186,共6页
报道了Ni(C3H10N2)2NO2(ClO4)晶体在T=1.5K温度和W波段的ESR实验.建立了d8离子基态3A2(F)的零场分裂参量D,E,和g因子与斜方对称晶场势参量间的关系,并应用于Ni(C3H10N2)2N... 报道了Ni(C3H10N2)2NO2(ClO4)晶体在T=1.5K温度和W波段的ESR实验.建立了d8离子基态3A2(F)的零场分裂参量D,E,和g因子与斜方对称晶场势参量间的关系,并应用于Ni(C3H10N2)2NO2(ClO4)晶体.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符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自旋共振 零场分裂参量 晶体
下载PDF
球磨法制备Si-C-N/Ni纳米粉
17
作者 徐佳 张罡 +1 位作者 王平 康向东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61-63,共3页
以Si-C-N纳米粉和Ni微粉为原料,利用高能球磨法制备Ni包覆Si-C-N纳米粉.Si-C-N纳米粉由原始的灰色转为包覆后的深黑色,Ni除包覆在Si-C-N纳米粉体表面,部分还在复合粉体之间形成了粉体之间的镶嵌和塑性连接.实验结果表明:球磨时间是影响... 以Si-C-N纳米粉和Ni微粉为原料,利用高能球磨法制备Ni包覆Si-C-N纳米粉.Si-C-N纳米粉由原始的灰色转为包覆后的深黑色,Ni除包覆在Si-C-N纳米粉体表面,部分还在复合粉体之间形成了粉体之间的镶嵌和塑性连接.实验结果表明:球磨时间是影响包覆粉体粒度的重要条件,在10h内,球磨时间长,粉体粒径小,最小粒径约为100nm.球磨时,液相载体正己醇的加入改善了复合粉体分散性,并且纳米粉体保持了一定的非晶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包覆 高能球磨 Si-C-N/Ni
下载PDF
Ni-Ti-Cr固溶体对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鹏 谭健 +2 位作者 苏沣 闫墩磊 姚振华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5,共9页
以机械合金化的Ni-Ti-Cr固溶体作为粘结剂制备了Ti(C,N)基金属陶瓷,研究了不同Cr含量的固溶体对金属陶瓷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含量的增加,金属陶瓷颗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硬度先增... 以机械合金化的Ni-Ti-Cr固溶体作为粘结剂制备了Ti(C,N)基金属陶瓷,研究了不同Cr含量的固溶体对金属陶瓷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含量的增加,金属陶瓷颗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当Ni、Ti、Cr的质量比为91∶3∶6时,金属陶瓷的综合性能最好,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硬度分别达到2120.3 MPa、15.41 MPa·m^(1/2)和88.9 HRA,且氧化膜致密,氧化增重和氧化膜剥落较少。金属陶瓷经过60 h氧化后,外层氧化膜以NiO为主,TiO_(2)主要嵌在NiO晶界处,往内为疏松的TiO_(2)层,再往内Cr元素富集,形成致密的NiO和NiCr_(2)O_(4)层,可有效吸收氧原子,阻碍进一步氧化,并起到层与层之间连接和过渡的作用。在循环氧化时,金属陶瓷氧化膜经历了从NiO层到TiO_(2)层循环剥落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基金属陶瓷 Ni-Ti-Cr固溶体 粘结剂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循环氧化
下载PDF
多金属结核采矿对海底沉积物扰动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齐瀚琛 王英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4期533-537,共5页
通过分析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和结核海底赋存特征,发现多金属结核采矿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所有扰动中,采集头和集矿机产生的扰动最直接、影响最大。针对海底沉积物被扰动、沉积物颗粒迁移和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利用Fluent软件SIMPLE算... 通过分析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和结核海底赋存特征,发现多金属结核采矿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所有扰动中,采集头和集矿机产生的扰动最直接、影响最大。针对海底沉积物被扰动、沉积物颗粒迁移和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利用Fluent软件SIMPLE算法仿真沉积物颗粒受扰动后的运动,应用DPM模型追踪扰动导致的颗粒运动,计算了沉积物颗粒扩散浓度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伴随着多金属结核采矿,沉积物被扰动到海洋底层水中,先在扰动源后方形成云团,之后在扰动源前方形成云团,随着云团的扩散、融合,云团个数减少,云团内的颗粒浓度降低,30min后浓度变化趋于稳定。由此可以了解沉积物被扰动后对海底环境的影响,为后续扰动监测提供监测参数选取和传感器时间、空间布设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采矿 采矿扰动 数值模拟 海底环境监测
下载PDF
NINO晶体的电子自旋共振
20
作者 郭胜利 贺从佩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428-432,共5页
报道了 N I N O 晶体在 T= 1.5 K 温度和 101 G Hz 频率下的电子自旋共振( E S R)实验。建立了d8 离子基态3 A2 ( F)自旋哈密顿参量 D、 E 和g 因子与斜方对称晶场势参量间的关系,并对 N I N... 报道了 N I N O 晶体在 T= 1.5 K 温度和 101 G Hz 频率下的电子自旋共振( E S R)实验。建立了d8 离子基态3 A2 ( F)自旋哈密顿参量 D、 E 和g 因子与斜方对称晶场势参量间的关系,并对 N I N O 晶体进行了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一致,表明所给关系式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自旋共振 自旋哈密顿参量 NINO 晶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