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5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智精油O/W型微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
作者 谢小丽 胡璇 +3 位作者 黄英 王凯 王丹 于福来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01-1210,共10页
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的化妆品原料,可作为植物功能油使用。为了获得稳定的益智精油(AOEO)水包油型(O/W型)微乳液,本研究通过拟三元相图法构建含AOEO的O/W型微乳液,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Km(表面活性... 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的化妆品原料,可作为植物功能油使用。为了获得稳定的益智精油(AOEO)水包油型(O/W型)微乳液,本研究通过拟三元相图法构建含AOEO的O/W型微乳液,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Km(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以及其不同组分及比例对微乳液面积的影响,并测定微乳液的粒径、形貌、电导率、水溶性及稳定性等指标,探讨其表征与理化性能。结果得到益智精油O/W型微乳液的较优配方为:m(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EL-40))∶m(1,2-丙二醇)∶m(AOEO)=10.5∶3.5∶6,水相的过渡点为60%(质量分数),平均粒径为(26.580±0.133)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26±0.010,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数码生物显微镜(DBM)下微乳液呈球形或类球形,规整,无黏边,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离心稳定性、热稳定性及低温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以微乳液为载体可实现益智精油的纳米包覆,为益智精油在日化领域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智精油 微乳液 拟三元相图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o/w
下载PDF
一种O/W型聚氨酯水性外脱模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
作者 陈晓 赵启明 +3 位作者 陶璐华 洪叶 汪灿 张文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83-288,共6页
传统油基脱模剂含有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有机溶剂,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更为绿色环保无毒的水性脱模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了开发汽车内饰使用的新型脱模剂,以二甲基硅油、含氢硅油等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O/W型聚氨酯水性外脱模剂... 传统油基脱模剂含有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有机溶剂,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更为绿色环保无毒的水性脱模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了开发汽车内饰使用的新型脱模剂,以二甲基硅油、含氢硅油等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O/W型聚氨酯水性外脱模剂.通过测定脱模剂样品性能,探讨了主脱模剂种类及配比、乳化体系复配比例对脱模剂性能的影响.采用能谱仪(EDS)对脱模后的聚氨酯泡沫表面进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二甲基硅油和含氢硅油按照1∶1配比作为基础聚合物,固含量19.41%,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80、TW⁃80复合乳化体系制备的O/W型聚氨酯水性外脱模剂稳定性最好,脱模后的聚氨酯泡沫表面没有Si元素残留,具有最佳脱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型乳液 水性外脱模剂 聚氨酯发泡 脱模效果 稳定性
下载PDF
石榴皮活性物质提取及其W/O/W乳液稳态化包埋研究
3
作者 左云会 胡腾根 +3 位作者 朱永清 徐玉娟 唐语谦 余元善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183,共17页
石榴是药食同源的水果,在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石榴皮渣等副产物。为提高石榴副产物利用率,本文采用不同方法提取石榴皮活性成分,研究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水包油包水型乳液(W/O/W乳液)对其进行稳态化包埋,研究W/O/W对多酚稳定性及生物利用... 石榴是药食同源的水果,在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石榴皮渣等副产物。为提高石榴副产物利用率,本文采用不同方法提取石榴皮活性成分,研究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水包油包水型乳液(W/O/W乳液)对其进行稳态化包埋,研究W/O/W对多酚稳定性及生物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超高压提取和酶法提取,超声辅助醇提法具有较高的多酚提取率,为25%。石榴皮渣活性提取物对DPPH、羟基自由基清除力、总还原力好于VC;ABTS+清除活性与VC无显著差异;在质量浓度0.4mg/mL以下时,对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高于VC。W/O/W乳液能提高石榴皮渣活性提取物的储藏稳定性,且可使石榴皮活性物质免受体外胃消化的影响,靶向地在模拟小肠内传递和释放。本研究为石榴皮副产物的深加工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皮 多酚 抗氧化活性 w/o/w乳液 稳态化包埋
下载PDF
米糠蛋白O/W及W/O/W乳液制备及界面稳定性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可心 段庆松 +6 位作者 王依凡 段玉敏 霍金杰 江睿生 何东 高育哲 肖志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4-30,共7页
为对比不同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下O/W及W/O/W乳液的稳定性,以米糠蛋白作为基料,采用双乳化法制备O/W及W/O/W乳液,考察不同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下乳液的微观形态和稳定性并探究其界面稳定机理。结果表明:W/O/W乳液的贮存稳定性显著优于O/W乳液... 为对比不同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下O/W及W/O/W乳液的稳定性,以米糠蛋白作为基料,采用双乳化法制备O/W及W/O/W乳液,考察不同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下乳液的微观形态和稳定性并探究其界面稳定机理。结果表明:W/O/W乳液的贮存稳定性显著优于O/W乳液;与相同蛋白含量的O/W乳液相比,W/O/W乳液的黏度显著提高;当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为0.4 g/100 mL时,W/O/W乳液的稳定性较O/W乳液提高了1倍以上;乳液内部包裹更多的W/O液滴,W/O/W乳液的粒径较大;而此时静电斥力也较大,起到稳定乳液的目的。同时,米糠蛋白质量浓度不小于0.4 g/100 mL时,O/W及W/O/W乳液中蛋白质的吸附率较高,达到78%以上。本研究为天然米糠蛋白质在食品级乳液中的开发提供参考,为粮食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蛋白 w/o/w乳液 o/w乳液 界面性质 乳液稳定性
下载PDF
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复合物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丁俭 隋晓楠 +5 位作者 王婧 董济萱 马文君 李杨 齐宝坤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74-80,共7页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的SPI-CS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界面吸附性较低,形成的O/W型乳液粒径相对较大,约100?μm,乳液Zeta电位较低,乳滴有发生聚集的倾向。乳液贮存7 d后乳层析指数最高。经超声处理后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状液性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形成的O/W型乳液的稳定性有所增加:超声功率为400 W时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液最为稳定,乳层析指数最低;当超声功率超过400 W时,乳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粒径有所增大,同时乳液的Zeta电位、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下降,界面张力降低缓慢。超声处理暴露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使部分结构展开、柔性增加,促进了其与壳聚糖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说明超声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形成的复合物影响了O/W型乳液的稳定性及相关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处理 大豆分离蛋白 壳聚糖 o/w型乳液 稳定性
下载PDF
大豆-乳清混合蛋白对O/W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良 张小影 +3 位作者 朱建宇 韩璐 李杨 齐宝坤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2-379,共8页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乳清分离蛋白(SPI-WPI)作为乳化剂制备O/W(水包油)乳液,通过测定粒径、Zeta电位、乳化活性指数、乳化稳定性系数、乳液稳定性系数、扫描电镜、流变等指标,探究不同蛋白混合比例及浓度对复合乳液稳定性及流变特性的影响...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乳清分离蛋白(SPI-WPI)作为乳化剂制备O/W(水包油)乳液,通过测定粒径、Zeta电位、乳化活性指数、乳化稳定性系数、乳液稳定性系数、扫描电镜、流变等指标,探究不同蛋白混合比例及浓度对复合乳液稳定性及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PI-WPI乳液蛋白质量分数为2.0%、SPI与WPI质量比为1∶9时,乳液体积平均粒径最小,为288.56 nm,Zeta电位绝对值达到最大,为35.0 mV,乳化活性指数最大,为108.23 m^2/g,乳化稳定性指数最大,为3784.71 min,稳定性系数最大,为93.59%,此时乳液稳定性最好。当SPI-WPI乳液蛋白质量分数为2.0%、SPI与WPI质量比为9∶1时,乳液的粘度最大,乳液的剪切应力最大,流变特性较好。添加乳清分离蛋白增大了乳液的稳定性,降低了乳液的粘度和剪切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乳清分离蛋白 o/w乳液 稳定性 流变特性
下载PDF
树枝状聚酰胺-胺对O/W型模拟原油乳液的破乳性能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俊 陈红侠 +1 位作者 于翠艳 杨锦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0-64,共5页
采用发散合成法以乙二胺为核、甲醇为溶剂 ,交替与丙烯酸甲酯和乙二胺反应 ,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合成了支化代为 1 0~ 3 0的聚酰胺 胺型树枝状高分子 (PAMAM)系列。采用IR和端基分析对PAMA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同时采用O/W型的模拟原油... 采用发散合成法以乙二胺为核、甲醇为溶剂 ,交替与丙烯酸甲酯和乙二胺反应 ,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合成了支化代为 1 0~ 3 0的聚酰胺 胺型树枝状高分子 (PAMAM)系列。采用IR和端基分析对PAMA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同时采用O/W型的模拟原油乳液评价了PAMAM的破乳性能。结果表明 ,该新型破乳剂与常规破乳剂不同 ,它能迅速地脱出乳液中的油相。 1 0~ 3 0支化代的PAMAM均具有一定的破乳效果 ,其中 3 0代PAMAM在 5 0℃、添加量为 10 0mg/l时 ,能够使含油 5 %的O/W型模拟原油乳液的脱水率达到 9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 模拟 原油乳液 破乳性能 树枝状高分子 聚酰胺-胺 合成 模拟乳液 破乳剂
下载PDF
W/O/W多重乳液中水传递的控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红晶 贺高红 +2 位作者 林畅 赵薇 肖公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5-939,共5页
建立了简化的W/O/W(水/油/水)多重乳液乳珠模型——统计平均半径模型,预测出当W/O/W多重乳液内水相水滴之间以及内外水相之间均达到水传递平衡时的内外水相中盐的浓度,从而实现对水传递的控制,以维持W/O/W多重乳液的稳定.按理论预测制... 建立了简化的W/O/W(水/油/水)多重乳液乳珠模型——统计平均半径模型,预测出当W/O/W多重乳液内水相水滴之间以及内外水相之间均达到水传递平衡时的内外水相中盐的浓度,从而实现对水传递的控制,以维持W/O/W多重乳液的稳定.按理论预测制备出了不同稳定态的W/O/W多重乳液,利用差分扫描量热仪(DSC)检测了多重乳液中水的传递过程,确定体系在实验状态下的稳定程度,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多重乳液 水传递 化学势 稳定性 DSC
下载PDF
草桥稠油O/W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传宪 杨飞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5-761,共7页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浓度到5%将导致乳液转变为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乳液黏度和液滴直径均减小而乳液始终为牛顿流体。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增大,乳液逐渐从简单的牛顿流体转变为非牛顿流体。此外,通过稳定性评价实验,考察了乳化条件和水相盐浓度对乳液动、静态稳定性的影响。乳液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的提高明显提高,随盐浓度的提高而变差;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在低乳化剂浓度下(1%)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变差,而在高乳化剂浓度下(3%)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提高。乳液动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的提高得到改善,随水相盐浓度和价态的提高而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液 乳化条件 稳定性 流变性
下载PDF
提高W/O/W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光水 邵国泉 +2 位作者 雍国平 方智勇 林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3,共3页
研究了W/O/W多重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W/O/W多重乳状液制备的较佳工艺操作条件为乳化温度40℃,pH值2.5,W/O/W搅拌时间25min,第一相体积比0.48,第二相体积比0.66。
关键词 w/o/w多重乳状液 稳定性 工艺参数 分离问题
下载PDF
O/W型微乳对水难溶性药物增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晓黎 蒋雪涛 +2 位作者 刘皋林 钱方 郭守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 :考察微乳对不同脂溶性药物的增溶情况。方法 :以相图为基础制备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 -乙醇 -十四酸异丙酯-水微乳体系及相应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系统 ,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在两种载药体系中的溶解度。结果 :吲哚美辛和硝酸... 目的 :考察微乳对不同脂溶性药物的增溶情况。方法 :以相图为基础制备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 -乙醇 -十四酸异丙酯-水微乳体系及相应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系统 ,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在两种载药体系中的溶解度。结果 :吲哚美辛和硝酸咪康唑在微乳及相应的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而布洛芬在两个体系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O/ W型微乳和相应表面活性剂溶液对药物的增溶取决于药物在油中的溶解情况 ,药物的脂溶性越强增溶作用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乳状剂 表面活性剂 溶解度 o/w型微乳 增溶作用
下载PDF
初乳乳化工艺对W/O/W型复乳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魏慧贤 钟芳 麻建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9-665,共7页
研究了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合乳状液的过程中,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分散速度和分散时间)对复乳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规律。用离心分层稳定性评价复乳的稳定性,高效液相法测定胰岛素在复乳中的包埋率,初乳的黏度和粒度... 研究了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合乳状液的过程中,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分散速度和分散时间)对复乳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规律。用离心分层稳定性评价复乳的稳定性,高效液相法测定胰岛素在复乳中的包埋率,初乳的黏度和粒度分布也被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配方下,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对复乳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复乳的药物包埋率影响显著。主要影响规律是:乳化强度的提高使初乳的粒径减小,黏度增大,对药物的包埋率提高,但是过高的乳化强度使初乳的分散相液滴发生絮凝和聚结,初乳黏度反而降低,复乳的药物包埋率随之下降。结论:复乳的药物包埋率与初乳相的黏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137,而复乳的分层稳定性与初乳的制备工艺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本研究中使复乳的药物包埋率最高的初乳制备工艺参数为:Ultra-TurraxT25高速分散乳化器分散速度9500r·min-1,分散时间6min;此工艺下胰岛素的包埋率达到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复乳 两步乳化法 乳化工艺参数 离心稳定性 胰岛素包埋率
下载PDF
稠油O/W型乳状液的低温稳定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安云朋 敬加强 +2 位作者 刘雪健 王雷振 田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6-260,281,共6页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的稠油O/W型乳状液。采用恒温静置、流变测量和微观影像分析方法,研究了乳化剂加量及油水比对该乳状液低温(3℃)静态及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W型乳状液3℃的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加量的增大而明显提高;油水比6∶4和7∶3乳状液的分水率随静置时间延长而增大;油水比8∶2的乳状液在制备完成后即发生油水两相分离,稳定性较差。在动态剪切2.0 h后,O/W型乳状液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聚集与聚并,油水比越高或乳化剂加量越低,聚集与聚并现象越显著。乳化剂加量0.5%、油水体积比6∶4时,在动态剪切2.0 h内,O/W型乳状液表现为牛顿流体,3℃下的黏度小于50 mPa·s;乳化剂加量0.7%、油水比7∶3的O/W型乳状液3℃下的黏度小于100 mPa·s,具有良好的低温静、动态稳定性,对管道低温采输及停产停输再启动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降黏 o/w型乳状液 稳定性 低温 绥中36-1油田
下载PDF
辽河油田稠油O/W乳状液的破乳实验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学虎 刘伟 +1 位作者 兰忠 王四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9-233,共5页
实验考察了TA-1、TA-3、BP-6、SP-1、SP-2、AE-3、TG-1、THG-A2、THG-A3等12种商用破乳剂对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并考察了破乳剂的复配破乳效果。结果表明:THG-A2、TA-1两种破乳剂破乳120min后,稠油乳状液脱水率可以达到80%;TH... 实验考察了TA-1、TA-3、BP-6、SP-1、SP-2、AE-3、TG-1、THG-A2、THG-A3等12种商用破乳剂对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并考察了破乳剂的复配破乳效果。结果表明:THG-A2、TA-1两种破乳剂破乳120min后,稠油乳状液脱水率可以达到80%;THG-A2/SP-2在复配质量比1∶2、投放量为0.3~0.35g/L、破乳温度为60~65℃时复配处理效果最佳,采用该复配剂破乳120min后,脱水率可高达98.7%。此外,本文通过高速摄像观察了稠油乳状液的破乳过程,并对其破乳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型乳状液 破乳剂 复配 破乳机理分析
下载PDF
非聚醚型O/W稠油破乳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睿 张菲 +2 位作者 王晓霞 祁文杰 唐宏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5-98,100,共5页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合成单体,利用氧化还原引发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并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O/W稠油破乳剂,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合成单体,利用氧化还原引发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并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O/W稠油破乳剂,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乳化剂用量和单体质量分数对产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最佳反应条件。破乳性能测试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O/W破乳剂的脱水率达到85.2%,水中含油量为53 mg/L,破乳性能优于工业上用的OX-932破乳剂,该O/W破乳剂对胜利油田孤东稠油具有良好的破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稠油破乳剂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丁酯 丙烯酰胺 乳液聚合法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下载PDF
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飞 李传宪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51-54,59,共5页
通过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控制应力流变仪,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搅拌机转速等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稠油乳液的粒径和粘度随油水体积比(1:9~7:3)的增大均逐渐增大;但是,... 通过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控制应力流变仪,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搅拌机转速等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稠油乳液的粒径和粘度随油水体积比(1:9~7:3)的增大均逐渐增大;但是,当油水体积比足够大时(8:2),乳液转相为W/O型,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剂质量分数的提高(0.5%~5%),乳液粒径减小而粘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质量分数≤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质量分数到5%导致乳液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构特性的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乳液粘度和粒径均减小;当乳化温度高于70℃时,乳化剂失效导致乳液转相为W/O型,乳液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时间的增长和搅拌机转速的提高,乳液粒径减小、粘度增大,乳液的非牛顿流体特性也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状液 乳化条件 粒径 流变性
下载PDF
乳化剂的复配对w/o/w型复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许晓鹏 魏慧贤 +1 位作者 麻建国 钟芳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研究了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以Span85、Span80与Tween80复配作为亲脂性乳化剂,以Span80、Tween80复配作为亲水性乳化剂制备w/o/w复乳,不同的复配比例和乳化剂用量对复乳稳定性的影响.复乳的稳定性用黏度和离心分离实验评价.结果表明,Spa... 研究了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以Span85、Span80与Tween80复配作为亲脂性乳化剂,以Span80、Tween80复配作为亲水性乳化剂制备w/o/w复乳,不同的复配比例和乳化剂用量对复乳稳定性的影响.复乳的稳定性用黏度和离心分离实验评价.结果表明,Span80与Tween80相容性较好,适于复配作为复乳的乳化稳定剂,当它们以9∶1的质量比(Span80∶Tween80,)复配作为亲脂性乳化剂,以7∶3的质量比复配作为亲水性乳化剂所制得的复乳稳定性较好,其最适质量分数分别为亲脂性乳化剂在油相中的质量分数14%,亲水性乳化剂在外水相中的质量分数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复合乳状液 稳定性 乳化剂复配 浓度
下载PDF
O/W型交联乳化压裂液配方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圣涛 陈馥 +1 位作者 李圣勇 竭继忠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0,共3页
研制了一种交联O/W型乳化体系用作水力压裂的压裂液。它是通过采用复合乳化剂,应用D相乳化法,将油相以体积比为50∶50的比例分散于交联的HPG溶液相中得到的一种多相分散体系。该体系在80 ℃、170s-1下剪切,粘度可达到446.9 mPa·s,... 研制了一种交联O/W型乳化体系用作水力压裂的压裂液。它是通过采用复合乳化剂,应用D相乳化法,将油相以体积比为50∶50的比例分散于交联的HPG溶液相中得到的一种多相分散体系。该体系在80 ℃、170s-1下剪切,粘度可达到446.9 mPa·s,剪切2 h后粘度仍大于100 mPa·s;破胶后粘度降为2 mPa·s,压裂残渣含量仅为166 mg/L,能大大减少压裂液在裂缝中的滞留,有效降低对地层渗透率的伤害。该体系较其它压裂液体系具有很好的滤失控制、优良的破胶返排能力,对支撑剂有很好的悬浮稳定作用,适宜中低渗透率地层的压裂施工。通过对影响体系性能的各因素及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确立了地层温度不大于100 ℃的交联乳化压裂液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o/w 支撑剂 返排 滤失 压裂施工 低渗透 交联 配方研究 粘度
下载PDF
O/W型微乳液法制备PMMA纳米粒子研究——PMMA粒径及分布、分子量和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石山 吴静 +1 位作者 韦亚兵 郑昌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7-129,共3页
 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和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聚合PMMA的粒径及分布、分子量的影响。DLS分析结果表明,PMMA的粒径为25~60nm,M—w为1×106~5×106。随单体用量增大,PMMA粒径变大;随引发剂用量增大,PMMA...  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和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聚合PMMA的粒径及分布、分子量的影响。DLS分析结果表明,PMMA的粒径为25~60nm,M—w为1×106~5×106。随单体用量增大,PMMA粒径变大;随引发剂用量增大,PMMA粒径变小;PMMA粒径分布随单体和引发剂用量提高而变宽。在8%~12%(质量分数)范围内,随乳化剂用量增大PMMA粒径增大,分布变窄,然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进一步增加,PMMA粒径减小。引发剂用量减少和乳化剂用量增加均使PMMA分子量提高。FT IR和DSC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PMMA是以间规立构为主,PMMA分子链的局部有序性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MA 纳米粒子 o/w型微乳液 制备 动态激光光散射 粒径 分子量 结构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W/O/W型复乳的制备优化及包埋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效果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袁丽 孙楚楚 +1 位作者 党庆玲 高瑞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2-280,共9页
研究制备方法和乳化剂对W/O/W型复乳稳定性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并研究体系包埋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cyanidin-3-glucoside,C-3-G)的效果。得到优化条件:初乳搅拌速率15 500 r/min、复乳搅拌速率7 000 r/min、油相乳化剂聚甘油蓖麻醇酯... 研究制备方法和乳化剂对W/O/W型复乳稳定性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并研究体系包埋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cyanidin-3-glucoside,C-3-G)的效果。得到优化条件:初乳搅拌速率15 500 r/min、复乳搅拌速率7 000 r/min、油相乳化剂聚甘油蓖麻醇酯添加量16%、亲水性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10、亲水性乳化剂添加量10%,优化后离心保留率达到80.25%。利用优化得到的复乳体系包裹C-3-G,发现复乳对C-3-G有良好的包裹能力,复乳对C-3-G的载药量为1 500 mg/L,包封率为98.08%,且C-3-G的包埋提高内水相渗透压和复乳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型复乳 工艺优化 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 包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