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ep-sea Pollen Record during 3.0-2.0 Ma B.P. from ODP Site 1143 and Its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s 被引量:1
1
作者 袁金红 罗运利 +1 位作者 徐兆良 孙湘君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6年第1期1-10,共10页
In order to study vegetation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round 2.5 Ma B.P., a total of 146 pollen samples with an average time resolution of 7 000 years were analyzed in the deep-sea record at the depth of 13... In order to study vegetation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round 2.5 Ma B.P., a total of 146 pollen samples with an average time resolution of 7 000 years were analyzed in the deep-sea record at the depth of 135 - 95 m (in composition depth) from ODP Site 1143 (9° 22' N, 113° 17' E)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len influx has a distinct change. During 2.6 - 2.0 Ma B.P., the average value of pollen influx increased evidently compared with that of 3.0 - 2.6 Ma B.P. It shows that the sea level of SCS dropped dramatically around 2.6 Ma B.P., correspon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ce-sheet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he pollen influx variations reflect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corresponding with the deep-sea oxygen isotope curve and indicate that the sea level of SCS rose and dropped many times after 2.6 Ma B.P. The spectrum analysis results of pollen influx show that there are cycles at 0.1Ma (eccentricity) and 46.9 ka (obliquity) during 3.0 - 2.0 M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len influx 3.0 - 2.0 Ma B.P. ODP Site 1143 the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A Study on Pollen Viability of Piper colubrinum Link 被引量:1
2
作者 Chen Yi Shang Cheksum Supiah Tawan +1 位作者 Paulus Amin Det Sim Soon Liang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2年第11期1177-1183,共7页
Pollen viability study on Piper colubrinum Link. carried out to develop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P. nigrum L. and P. colubrinum Link.. This plant has good potential as a donor plant in breeding programme fo... Pollen viability study on Piper colubrinum Link. carried out to develop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P. nigrum L. and P. colubrinum Link.. This plant has good potential as a donor plant in breeding programme for Phytophthora to foot rot resistance in the cultivated species, P. nigrum. This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to reveal the optimum time to collect pollen of P. colubrinum for artificial pollination. Through this study, anther dehiscence was proved occurred around 9 am. Based on the result obtained from study on the time of anther dehiscence, the pollen was classified into five stages for testing on the viability, i.e., stage 1, before anther dehiscence, i.e., around 7 am (pollen obtained by crushing on the anther); stage 2: immediately after anther dehiscence, i.e., around 9 am; stage 3: two hours after anther dehiscence, i.e., around 11 am; stage 4: four hours after anther dehiscence, i.e., around 1 pm; and stage 5: six hours after anther dehiscence, i.e., around 3 pm. Data obtained from pollen germination and pollen tube growth study showed that pollen of P. colubrinum was the most viable at two hours after anther dehiscence and onward. It was also proved that the viability can be maintained up to at least eight hours. Pollen obtained before anther dehiscence by crushing on the anther was found less viable with lower percentage of pollen germination and retarded pollen tube growth. In other words, the experiment enlightened that artificial pollination between P. nigrum L. and P. colubrinum Link was ideally to be carded out approximately starting from 11 am until 5 pm, considering the viability of pollen ofP. colubrin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 nigrum L. P. colubrinum Link. pollen viability artificial pollination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下载PDF
Inositol (1,4,5)-triphosphate Modulates Pollen Tube Polar Growth
3
作者 刘群录 MONTEIRO David MALHO'Rui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05年第S1期1-7,18,共8页
In this article, the functions of D-myo-inositol-1,4,5-trisphosphate (Ins [1,4,5] P3) in regulating pollen tube polar growth were investigated by application of caged version of the phosphoinositides. To increase the ... In this article, the functions of D-myo-inositol-1,4,5-trisphosphate (Ins [1,4,5] P3) in regulating pollen tube polar growth were investigated by application of caged version of the phosphoinositides. To increase the intracellular Ins(1,4,5)P3 concentration at the apical region of pollen tube, the caged Ins(1,4,5)P3 loaded by osmotic shock was activated by 10 s 360 nm UV flash at this domain (10 μm from the tip). More than 70% pollen tubes were induced swelling at apex and/or growth axis reorientation, accompanying temporarily growth arrest, by localized increase of Ins(1,4,5)P3 concentration (n=21). While, pollen tubes without being loaded with caged Ins(1,4,5)P3 had not response to the same dosage UV flash. With FM 1-43 fluorescent staining, it was found that growth perturbation by UV activated caged Ins(1,4,5)P3 had tight link with membrane trafficking at the apical zone of pollen tubes. Upon UV pulse, the apical V-shaped bright area where was full of secretory vesicles spread to a much broader region, which implied that actin filaments at the apical region were remodeled.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the FM 1-43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t tip remarkably increased than that before UV flash,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more secretory vesicles were accumulated at this region. To estimate the role of Ins(1,4,5)P3 in modulating 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dextran conjugated fluorescent dye Calcium Green-1 and Rhodamine B were microinjected into pollen tubes together with caged Ins(1,4,5)P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lcium concentration at the subapical region increased upon UV released Ins(1,4,5)P3. Consequently, the tip-focused calcium gradient under the apical dome of pollen tube was disturbed. Simultaneously, the pollen tube bulged at the apical region and its growth rate decreased. As the tip-focused calcium gradient was reestablished, the pollen tube morphology and growth recovered to the normal level. Therefore, Ins(1,4,5)P3 can modulate pollen tube growth rate and direction through mobilizing intracellular calcium and regulating vesicle trafficking during pollen tube finding its way to the ov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len tube polar growth CALCIUM Ins(1 4 5)P_(3)
下载PDF
牛蒡繁育系统与花部特征研究
4
作者 邢艳萍 赵容 +2 位作者 许亮 杨燕云 康廷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85-188,共4页
[目的]了解牛蒡生殖特性,为其栽培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野外观察,运用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及套袋试验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地区辽宁中医药大学内牛蒡的花部特征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牛蒡群体花期一般为34~35 d,花... [目的]了解牛蒡生殖特性,为其栽培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野外观察,运用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及套袋试验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地区辽宁中医药大学内牛蒡的花部特征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牛蒡群体花期一般为34~35 d,花期重叠,每年6月下旬开始到7月末结束,其花粉和柱头具有活力且柱头在全天都具有活力;OCI为4,P/O为5 666,异花授粉需要传粉者,风对其传粉作用不明显;套袋试验中自然套袋与自然对照均可结实,结实率分别为99.0%和69.5%,去雄去柱头后套袋结实率为0,不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结论]牛蒡具有异交特性且自花授粉可结实,风媒传粉可能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 花部特征 繁育系统 杂交指数 花粉胚珠比
下载PDF
紫斑牡丹花粉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彭腾腾 王信 +3 位作者 李海燕 尹盼盼 范彬 石晓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0-739,共10页
目的探究紫斑牡丹花粉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力及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紫斑牡丹花粉组(750、1500、3000 mg·kg^(-1)),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500 mg·kg^(-1... 目的探究紫斑牡丹花粉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力及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紫斑牡丹花粉组(750、1500、3000 mg·kg^(-1)),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500 mg·kg^(-1)),制备亚急性衰老模型。Morris水迷宫评估小鼠学习记忆力;HE、DAPI染色评估肝、脑组织细胞损伤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肝脑组织内MDA、T-AOC、GSH-Px、SOD、CAT及γ-H2AX、SA-β-Gal水平。结果水迷宫实验结果表明,紫斑牡丹花粉能明显提高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力。组织染色结果表明,紫斑牡丹花粉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脑组织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紫斑牡丹花粉各剂量组的MDA、γ-H2AX、SA-β-Gal水平降低,T-AOC、GSH-Px、SOD、CAT水平升高。结论紫斑牡丹花粉能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力,提高衰老小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清除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的能力,保护肝脑脏器组织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提示其具有潜在的延缓衰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牡丹花粉 D-半乳糖 氧化应激 抗衰老 MORRIS水迷宫 HE染色 DAPI染色
下载PDF
番石榴花粉生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6
作者 秦健 蒋浩然 +4 位作者 张守梅 赖多 肖维强 庄庆礼 邵雪花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3期70-75,共6页
为研究番石榴最佳花粉采集期、授粉期及去雄期,以番石榴新鲜花粉为试材,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筛选最优培养基配方,进而测定不同保存时间及不同开放状态的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结果显示,培养基组分对番石榴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程度由强到... 为研究番石榴最佳花粉采集期、授粉期及去雄期,以番石榴新鲜花粉为试材,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筛选最优培养基配方,进而测定不同保存时间及不同开放状态的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结果显示,培养基组分对番石榴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为糖>硼酸>氯化钙,最佳处理组合为150 g/L蔗糖+0 g/L硼酸+0.3 g/L氯化钙,其花粉生活力为91.9%。花粉生活力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降低,新鲜采摘的番石榴花粉生活力为89.69%,保存96 h的花粉生活力为0%。番石榴花在时期Ⅲ(花苞完全裂开、萼片脱落)花粉生活力最高,时期Ⅳ(花瓣展开)柱头可授性最强;另外,时期Ⅰ和Ⅱ的花粉囊并未打开,柱头上未附着花粉且花粉生活力较低。因此,番石榴花的最佳授粉期为时期Ⅳ,最佳花粉采集期为时期Ⅲ,最佳去雄期为时期Ⅰ和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石榴 离体培养 花粉生活力 柱头可授性 最佳授粉期 最佳花粉采集期 最佳去雄期
下载PDF
野生紫斑牡丹和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特性及与其致濒的关系 被引量:55
7
作者 景新明 郑光华 +1 位作者 裴颜龙 洪德元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5年第2期84-87,共4页
野生牡丹种子一般较小,而且不同产地之间形状、大小差异较大。其萌发特性与栽培牡丹相比也有较大差异:萌发期长达半年以上,且萌发温度在10~15℃为宜,超过20℃则明显不利于生根及上胚轴生长。四个不同分布地的四川牡丹种子萌... 野生牡丹种子一般较小,而且不同产地之间形状、大小差异较大。其萌发特性与栽培牡丹相比也有较大差异:萌发期长达半年以上,且萌发温度在10~15℃为宜,超过20℃则明显不利于生根及上胚轴生长。四个不同分布地的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率较一致,均在60~77%之间。三个不同产地的紫斑牡丹种子萌发率则相差甚远,分布于甘肃文县的萌发率达76%,而分布于陕西略阳和湖北神农架的萌发率则分别只有12%和4.4%,出苗率则更低。本文认为紫斑牡丹的种子特性是其在自然界处于濒危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紫斑牡丹 四川牡丹 种子萌发 濒危植物
下载PDF
紫斑牡丹花粉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新娣 石晓峰 +4 位作者 刘东彦 范彬 李运 沈薇 马趣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12-1918,共7页
对紫斑牡丹花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综合运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从该花粉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其结构由HR-ESI-MS、1H和13 C 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为腺苷... 对紫斑牡丹花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综合运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从该花粉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其结构由HR-ESI-MS、1H和13 C 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为腺苷(1)、芹菜素(2)、柠檬黄素(3)、8-甲氧基山萘酚(4)、槲皮素(5)、柠檬素-3-β-D-葡萄糖苷(6)、sexangularetin-3-O-y1-β-D-sophoroside(7)、limocitrin-3-O-y1-β-D-sophoroside(8)、芍药苷(9)、芍药内酯苷(10)、氧化芍药苷(11)、β-谷甾醇(12)、没食子酸(13)、肉豆蔻酸(14)、亚油酸(15)、对羟基苯甲醛(16)、邻苯二甲酸二戊酯(17)和蔗糖(1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斑牡丹花粉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牡丹花粉 乙酸乙酯提取物 化学成分 黄酮 萜类
下载PDF
银腺杨与毛新杨正反交三倍体选育 被引量:26
9
作者 康向阳 朱之悌 张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11,共4页
采用花粉染色体人工加倍获得的银腺杨 (Populusalba×P .glandulosa)、毛新杨 (P .tomentosa×P .bolleana)未减数 2n花粉 ,施加一定剂量的辐射处理后杂交 ,两杂交组合共获得 16株三倍体 .其中银腺杨×毛新杨组合以1470rad... 采用花粉染色体人工加倍获得的银腺杨 (Populusalba×P .glandulosa)、毛新杨 (P .tomentosa×P .bolleana)未减数 2n花粉 ,施加一定剂量的辐射处理后杂交 ,两杂交组合共获得 16株三倍体 .其中银腺杨×毛新杨组合以1470rad处理最佳 ,三倍体得率 3 .8% ;而毛新杨×银腺杨 (16 80rad)则获得了高达 12 .9%的三倍体 .三倍体整体生长水平优势明显 ,单株生长更为突出 ,2年生实生苗的苗高和地径最高 4.9m和 5 .8cm ,分别超出群体平均值的5 8%和 176 % ;并且正反交三倍体的遗传效应差异明显 .利用未减数 2n花粉 ,经花粉辐射处理杂交选育杂种三倍体 ,将是今后白杨乃至杨属植物育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腺杨 毛新杨 2N花粉 花粉辐射 三倍体 选育
下载PDF
通辽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染色体行为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王君 康向阳 +2 位作者 李代丽 景艳春 张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31-2238,共8页
在温室水培条件下对通辽杨(Populus simonii Carr.×P.nigra L,‘Tongliao’)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及其染色体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辽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与其雄花芽/花序外部特征和花药颜色有着密切关系,前... 在温室水培条件下对通辽杨(Populus simonii Carr.×P.nigra L,‘Tongliao’)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及其染色体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辽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与其雄花芽/花序外部特征和花药颜色有着密切关系,前期Ⅰ作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最关键而复杂的一个阶段,大约占整个减数分裂进程90%的时间;中期Ⅰ存在单价体,后期Ⅰ有落后染色体出现,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杂合性,而且中期Ⅱ平行纺锤体的出现与天然花粉中大花粉的存在之间可能有着一定的联系;(2)在通辽杨减数分裂过程中核仁数目存在1~8个的动态变化,这种现象可能与杨属植物古多倍性起源有关,并推测通辽杨染色体组内至少存在8对带有次缢痕的染色体;(3)在同一个花芽,同一个小花,乃至同一个花药中,往往能同时观察到5~9个不同的分裂相,这种减数分裂不同步性是通辽杨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表现,对其种群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杨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进程 多核仁 杂合性 大花粉
下载PDF
富士芽变系品种花粉形态初探 被引量:18
11
作者 闫忠业 伊凯 +3 位作者 李作轩 刘志 王冬梅 杨锋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99-1302,共4页
用扫描电镜对富士和长富2号、福岛短枝富士、早熟富士、望山红等芽变系品种的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这些富士芽变系品种的花粉粒侧面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角形;具3拟孔沟;花粉表面为条状纹饰,有穿孔。‘福岛短枝富士’花粉粒... 用扫描电镜对富士和长富2号、福岛短枝富士、早熟富士、望山红等芽变系品种的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这些富士芽变系品种的花粉粒侧面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角形;具3拟孔沟;花粉表面为条状纹饰,有穿孔。‘福岛短枝富士’花粉粒大,极轴长最长,为42.25μm;赤道轴长为25.08μm,略短于‘早熟富士’,明显长于其它3个品种;‘富士’的P/E值最大,为1.75,其次是‘长富2号’和‘望山红’,分别为1.73和1.71,三者明显大于‘早熟富士’的P/E值。P/E值可作为芽变品种鉴定的重要指标。每个品种的花粉纹饰各有特点,可通过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来鉴别以上的富士芽变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芽变系 扫描电镜 花粉 纹饰 P/E值
下载PDF
光果甘草生殖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廖云海 陆嘉惠 +2 位作者 张际昭 刘静 李学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9-943,共5页
对光果甘草的花部特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和花粉-胚珠比(P/O)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光果甘草雄蕊异型,雌雄蕊异位,有利于避免自花授粉;(2)开花当天花粉活力在上午12:00最高,为91.8%,14:00迅速下降,16:00到达最低,16:00以后逐... 对光果甘草的花部特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和花粉-胚珠比(P/O)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光果甘草雄蕊异型,雌雄蕊异位,有利于避免自花授粉;(2)开花当天花粉活力在上午12:00最高,为91.8%,14:00迅速下降,16:00到达最低,16:00以后逐渐上升;(3)柱头可授性可持续4 d,以开花当天可授性最强;(4)花粉-胚珠比(P/O)为1 751.1±217.002,表明其繁育系统类型为兼性异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花粉-胚珠比(P/O) 雌雄异位 异型雄蕊
下载PDF
滇重楼和毛重楼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定康 孙桂芳 +2 位作者 翟书华 王荔芳 郭志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3-446,共4页
用TTC法测定了滇重楼和毛重楼花粉的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滇重楼的花粉活力在散粉后第1天活力较高以后则逐渐下降,在第2天和第19天花粉活力则急剧下降,但能维持20~23d,在整个花期中基本都具有活力... 用TTC法测定了滇重楼和毛重楼花粉的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滇重楼的花粉活力在散粉后第1天活力较高以后则逐渐下降,在第2天和第19天花粉活力则急剧下降,但能维持20~23d,在整个花期中基本都具有活力。毛重楼的花粉寿命约为4d,第2天花粉活力达到最大值,第3天后花粉活力急剧下降,总体活力较低。滇重楼和毛重楼的柱头在整个花期中几乎都具可授性,但滇重楼在11~13d时柱头可授性最强,毛重楼在第5天可授性最强。两种重楼植物花粉活力较高的时期与柱头可授性较强的时期不一致,但柱头可授性较强的时间与分泌黏液较多的时间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重楼 毛重楼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下载PDF
低温对几种引种紫斑牡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朱月 赵雪梅 唐立红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2-64,共3页
以‘洛阳红’为对照,‘实生苗’、‘玫瑰红’、‘桃花三转’、‘紫冠玉珠’、‘紫楼闪金’为试材,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低温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研究低温对几种引种紫斑牡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为抗寒品种的筛选提供一定的试验依... 以‘洛阳红’为对照,‘实生苗’、‘玫瑰红’、‘桃花三转’、‘紫冠玉珠’、‘紫楼闪金’为试材,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低温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研究低温对几种引种紫斑牡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为抗寒品种的筛选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结果表明:低温对不同品种紫斑牡丹可溶性糖含量产生影响。紫斑牡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对照与试验品种间、同一品种不同低温条件下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不同品种牡丹可溶性糖含量增幅达最大时所处的温度不同。研究初步证明试验种抗寒能力均高于‘洛阳红’。其中‘实生苗’、‘紫楼闪金’、‘玫瑰红’、‘紫冠玉珠’抗寒能力较强,‘桃花三转’抗寒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处理 紫斑牡丹 可溶性糖 影响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被引量:75
15
作者 朱诚 马春梅 +5 位作者 张文卿 郑朝贵 唐领余 卢雪峰 刘克新 陈惠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26,共13页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带Ⅰ(15.753~11.280kaB.P.)记录了该区域晚冰期及其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冷暖波动频繁的气候条件,其中亚带Ⅰ-1(15.753~15.549kaB.P.),Ⅰ-3(14.936~14.505kaB.P.)和Ⅰ-5(12.655~11.280kaB.P.)可能分别对应最老仙女木期、老仙女木和新仙女木冷期,而亚带Ⅰ-2(15.549~14.936kaB.P.)和Ⅰ-4(14.505~12.655kaB.P.)分别对应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孢粉带Ⅱ(11.280~9.218kaB.P.)代表了由晚冰期冷湿气候向全新世温暖气候转换的早全新世缓慢升温的过渡时期。孢粉带Ⅲ(9.218~7.530kaB.P.)代表中全新世前期的气温波动上升期,7.7kaB.P.前后达到最高温。孢粉带Ⅳ(7.530~4.051kaB.P.)代表中全新世适宜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Ⅴ(4.051~0.911kaB.P.)体现晚全新世温干的气候。孢粉带Ⅵ(0.911~0kaB.P)反映了大九湖温凉稍湿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15.753kaB.P.以来 环境演变 AMS^14C年代 孢粉记录
下载PDF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_(SAG12)-IPT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奚亚军 林拥军 +2 位作者 张启发 侯文胜 路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8-612,共5页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12 IPT导入普通小麦品种西农 1376 ,经PCR、GUS组织化学染色、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分析 ,证明带有特异启动子的目的基因已整合到 5个植株的基因组中 ,且在大部分转基因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通...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12 IPT导入普通小麦品种西农 1376 ,经PCR、GUS组织化学染色、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分析 ,证明带有特异启动子的目的基因已整合到 5个植株的基因组中 ,且在大部分转基因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通过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叶片衰老进程及农艺性状分析 ,初步证明PSAG12 IPT基因在部分转基因小麦的衰老叶片中特异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管通道法 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12-IPT 普通小麦 转基因
下载PDF
甘蔗-滇蔗茅杂交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GISH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秀琴 陆鑫 +3 位作者 刘新龙 刘洪博 李旭娟 蔡青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7-502,共6页
研究甘蔗属与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染色体遗传行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可为发掘利用滇蔗茅野生优异基因资源提供细胞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可育父本及不育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可育父本云南95-1... 研究甘蔗属与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染色体遗传行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可为发掘利用滇蔗茅野生优异基因资源提供细胞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可育父本及不育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可育父本云南95-19减数分裂正常,而不育杂交F1分裂异常;进一步对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结果表明:滇蔗茅与甘蔗属热带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双亲染色体在F1细胞中不能进行同源配对,终变期,15条滇蔗茅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中存在滞后染色体、染色体丢失和不均衡分离现象。甘蔗-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因而杂交F1花粉完全败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热带种 滇蔗茅 杂交F1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紫斑牡丹花粉中异鼠李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新娣 石晓峰 +4 位作者 王斌利 范彬 马趣环 刘东彦 沈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48-252,共5页
目的:建立甘肃紫斑牡丹花粉中异鼠李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紫斑牡丹花粉中异鼠李素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为固定相,流... 目的:建立甘肃紫斑牡丹花粉中异鼠李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紫斑牡丹花粉中异鼠李素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为固定相,流动相:甲醇-乙腈-0.1%磷酸(25∶13∶62),流速:1.0 m L·min-1,在360 nm波长下,对紫斑牡丹花粉中异鼠李素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在510 nm波长下,对紫斑牡丹花粉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薄层鉴别色谱特征斑点明显,重现性好;异鼠李素浓度在8.4~168.0μg·m 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n=9)为100.8%(RSD=2.36%),测得紫斑牡丹花粉中异鼠李素含量为3.21~8.91 mg·g^(-1)。总黄酮浓度在0.01~0.06 mg·m L-1范围内与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平均回收率(n=9)为101.06%(RSD=2.56%),测得紫斑牡丹花粉中总黄酮含量为9.44~15.96 mg·g^(-1)。结论:所建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甘肃紫斑牡丹花粉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牡丹花粉 异鼠李素 定性定量分析 总黄酮 薄层色谱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2.780~1.802MaB.P.期间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被引量:19
19
作者 肖霞云 沈吉 +2 位作者 肖海丰 王苏民 童国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7-426,共10页
鹤庆深钻421.7m以下岩芯的孢粉组合揭示2.780~1.802MaB.P.期间鹤庆盆地周围山地植被类型的更替主要是松林和寒温针叶林林带的上下迁移,并且研究区在第四纪之前就已基本具备了目前的主要植物种类及其自然地理轮廓。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 鹤庆深钻421.7m以下岩芯的孢粉组合揭示2.780~1.802MaB.P.期间鹤庆盆地周围山地植被类型的更替主要是松林和寒温针叶林林带的上下迁移,并且研究区在第四纪之前就已基本具备了目前的主要植物种类及其自然地理轮廓。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针叶林主要成分的孢粉含量变化推测研究区周围的山顶气候在2.780~1.802MaB.P.期间依次经历了相对温和偏干→整体相对寒冷潮湿→温和偏干→寒冷较湿→温凉较干→温和偏干→寒冷较湿的7次明显波动;同时结合孢粉组合特征和山顶气候推测盆地周围较低海拔区的气候经历了温暖干旱→整体相对温暖潮湿→温暖干旱→温凉较湿→温和偏干→温暖干旱,但夏季有一定降雨→温凉较湿的7次明显波动。在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时,还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针叶林的主要成分与喜热成分的孢粉含量变化,探讨了2.780~1.802MaB.P.期间不同时段导致研究区周围山地垂直植被带迁移的主要原因,即区分了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的可能性。研究认为2.729~2.608MaB.P.期间寒温针叶林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山体强烈抬升造成的,此次山体强烈抬升正对应着晚新生代地质时期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青藏运动B幕”,而其他时段的寒温针叶林面积增减主要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垂直植被带 古气候 鹤庆盆地 2.780~1.802MaB.P.期间
下载PDF
白杨杂种三倍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花粉形态观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许重阳 王君 +1 位作者 叶粟 康向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54-2458,共5页
通过醋酸洋红压片等方法观察毛新杨×银腺杨杂种三倍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花粉形态,以探讨杂种三倍体雄配子的育性及其细胞学机制。结果显示:(1)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观察到部分染色体提前分向两极、落后染色体、微... 通过醋酸洋红压片等方法观察毛新杨×银腺杨杂种三倍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花粉形态,以探讨杂种三倍体雄配子的育性及其细胞学机制。结果显示:(1)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观察到部分染色体提前分向两极、落后染色体、微核等一系列染色体异常行为,表明该三倍体存在染色体的高度不平衡性。(2)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存在大量胞质分裂提前现象;减数分裂产物中发现有少量二分体、三分体的存在,同时毛新杨×银腺杨杂种三倍体花粉粒的直径变化范围为22.6~62.6μm,呈现双峰分布,由此推测有一定数量的具可育性的未减数花粉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新杨×银腺杨 杂种三倍体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 可育性花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