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apaver Sp. Alkaloids as Future Therapeutic Alternatives against Enterococcus Sp. Causing Hospital-Acquired Septicemic Infections
1
作者 Lama Mohammed Ayoub Shbibe Georgette Antranik Babojian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4年第8期107-127,共21页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In recent years, control of Enterococcus sp. It has been proven in the local medical environment to be a cause of acquired septicemia in various age groups, and medical instruments are consid...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In recent years, control of Enterococcus sp. It has been proven in the local medical environment to be a cause of acquired septicemia in various age groups, and medical instruments are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means of transmitting enterococcal septicemia, and catheters are at the forefront in terms of danger. Based on this risk, this study aimed to monitor the spread of Enterococcus sp., which causes blood poisoning acquired from catheters, and to compare its response to antibiotics with that of those isolated from clinical samples in children, as a first study loc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alkaloi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apaver sp. In Syrian plants, they were tested against infection with this bacteria.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study dealt with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ncluded collecting clinical samples from the University Children’s Hospital in Damascus/bacterial diagnostic laboratories/then isolating and diagnosing the bacteria by following a set of tests to identify the most prevalent genera and species and comparing their prevalence rate with Enterococcus. The second part;It included collecting plant samples, confirming the species taxonomically, then extracting alkaloids from plant parts (fruit, stem, Flowers), then comparing the extent of resistance of bacterial strains to antibiotics compared to the Enterococcus sp., and then confirming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Papaver sp. alkaloids against Enterococcus sp. Result:In its first part, the study confirmed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the Enterococcus sp. to infections acquired from various sources, largely in catheter tip infections (9.09%) and to a lesser extent in other sources (3.7%), The second part was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lkaloid extract of the Papaver sp., especially the two species Papaver syriacum, and Papaver dubium, against Enterococcus sp. with areole diameters that ranged between (15 - 26 mm) for the fruit extract and at a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3.12 - 6.25 mml) and then the stem (5 - 20 mm).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lowers extract is very weak to almost non-existent. Conclusions: The catheter and medical sources surrounding the patient constitute a dangerous source of multi-resistant Enterococcus sp., which poses a real threat to the lives of children, with new mechanisms represented by colonization of the skin and the ability to form biofilms Surfaces of medical instruments, with are resistant to a wide range of antibiotics. As an alternative and effective modern source to limit its spread in the future, the alkaloid extract of the fruits and stems of the wild Papaver sp. has proven a strong antibiotic effect, especially the two types: Papaver syriacum and Papaver dub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HETERS Skin Ulcers Acquired Infection Multi-Resistant Enterococcus sp. papaver sp. alkaloids Minimum Inhibitory and Lethal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Alkaloids from an algicolous strain of Talaromyces sp.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海滨 李昉 季乃云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67-371,共5页
Compound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in a culture of the alga-endophytic fungus Talaromyces sp. cf- 16 included two naturally occurring alkaloids, 2-[(S)-hydroxy(phenyl)methyl]-3-mcthylquinazolin-4(3H)- one (la) ... Compound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in a culture of the alga-endophytic fungus Talaromyces sp. cf- 16 included two naturally occurring alkaloids, 2-[(S)-hydroxy(phenyl)methyl]-3-mcthylquinazolin-4(3H)- one (la) and 2-[(R)-hydroxy(phenyl)methyl]-3-methylquinazolin-4(3H)-one (lb), that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ddition, seven known compounds (2-8)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ulture. Following chiral column chromatography, compounds la and lb were identified as enantiomers by spectroscopic analyses and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s. Bioassay results showed that 5 was more toxic to brine shrimp than the other compounds, and that 3-6 could inhibit Staphylococcus aure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laromyces sp. ALKALOID chiral separation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 bioactivity
下载PDF
Fusagerins A–F,New Alkaloids from the Fungus Fusarium sp. 被引量:2
3
作者 Hao Wen Yan Li +3 位作者 Xingzhong Liu Wencai Ye Xinsheng Yao Yongsheng Che 《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CAS 2015年第4期195-203,共9页
Fusagerins A–F(1–6),six new alkaloids including a unique one with the rare a-(N-formyl)carboxamide moiety(1),a hydantoin(imidazolidin-2,4-dione)derivative(2),and four fungerin analogues(3–6),were isolated from the ... Fusagerins A–F(1–6),six new alkaloids including a unique one with the rare a-(N-formyl)carboxamide moiety(1),a hydantoin(imidazolidin-2,4-dione)derivative(2),and four fungerin analogues(3–6),were isolated from the crude extract of the fungus Fusarium sp.,together with the known compound fungerin(7).Compound 2 was isolated as a racemate and further separated into two enantiomers on a chiral HPLC column.The structures of 1–6 were determined mainly by NMR experiments,and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1 and 2 was assigned by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calculations.Compound 7 show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and weak cytotoxicity against the T24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arium sp. alkaloids Structure elucidation Configuration determination
下载PDF
柳珊瑚来源真菌Aspergillussp.中吲哚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敏 邵长伦 +1 位作者 郑娟娟 王长云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9-243,共5页
对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柳珊瑚Dichotella gemmacea共附生真菌曲霉Aspergillus sp.的吲哚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寻找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生源合成关系。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学方法,并与... 对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柳珊瑚Dichotella gemmacea共附生真菌曲霉Aspergillus sp.的吲哚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寻找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生源合成关系。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学方法,并与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抗菌及卤虫致死生物活性模型,评价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从乙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8个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notoamide E(1),notoamide D(2),notoamide K(3),notoamide I(4),notoamide R(5),notoamide F(6),notoamide A(7)和sclerotiamide(8)。其中化合物7和8显示了较强的卤虫致死活性,在浓度为5μg/mL时的致死率分别为63.0%和6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珊瑚共附生真菌 曲霉Aspergillus sp 吲哚生物碱
下载PDF
中国南海石珊瑚Tubastraea sp.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文 Margherita Gavagnin +2 位作者 郭跃伟 黄太忠 王俊杰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对采自中国南海的石珊瑚Tubastraeasp.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寻找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石珊瑚Tubastraeasp.的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化学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MS,NMR等)并与文... 目的:对采自中国南海的石珊瑚Tubastraeasp.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寻找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石珊瑚Tubastraeasp.的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化学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MS,NMR等)并与文献报道的化合物数据相比较,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5个具有aplysinopsin骨架的生物碱类似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de--Nmethylaplysinopsin(1),(Z)-3-′deimino-2′,4-′bis(demethyl)-3-′oxoaplysinopsin(2),(Z)-6-bromo-3-′deimino-2′,4-′bis(demethyl)-3′-oxoaplysinopsin(3),(E)-6-bromo-2-′demethylaplysinopsin(4)及(E)-2-′demethylaplysinopsin(5)。结论:这是对中国Tubastraea属石珊瑚化学成分的首次研究,化合物1,4及5系首次从该属珊瑚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Tuboztraea sp. aplysinopsin类生物碱
下载PDF
南海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艳红 闫素君 +1 位作者 苏镜娱 曾陇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17-119,共3页
从广西省北海水域采集的未定名豆荚软珊瑚 (Lobophytumsp )乙酸乙酯提取物中 ,分离得到 3个化合物 ;经IR ,MS ,NMR和 2D NMR等波谱方法 ,鉴定出 1种化合物为已知物鲨肝醇 ,另 2种化合物为guanidine类生物碱化合物 。
关键词 豆荚珊瑚 结构鉴定 化学成分 南海 生物碱
下载PDF
水母雪莲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TPXq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佟永春 何蕾 +2 位作者 樊佳佳 刘雅茹 孙奕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研究藏药水母雪莲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TPXq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菌种采用震荡培养箱扩大培养,经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目的研究藏药水母雪莲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TPXq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菌种采用震荡培养箱扩大培养,经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来自藏药水母雪莲的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TPXq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8个环二肽和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异丁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Ⅰ)、3-异戊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Ⅱ)、3-仲丁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Ⅲ)、3-苄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Ⅳ)、3-苄基-6-对羟基苄基-2,5二酮(Ⅴ)、3,6-二甲基哌嗪-2,5-二酮(Ⅵ)、3-异丁基-6-异丙基哌嗪-2,5-二酮(Ⅶ)、3-异丁基-6-苄基哌嗪-2,5-二酮(Ⅷ)、Chaetominine(Ⅸ)。结论其中化合物Ⅳ~Ⅷ为曲霉属Aspergillus.sp真菌中首次分离得到。细胞毒测试结果表明,以上化合物Ⅰ~Ⅷ对于A549和MCF-7肿瘤细胞均显示弱细胞毒活性(〉50μg/mL),化合物Ⅸ对A549和MCF-7肿瘤细胞均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0.18μg/mL和0.89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曲霉属 次级代谢产物 环二肽 生物碱
下载PDF
软珊瑚Nephthea sp.次级代谢产物生物碱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长军 廖小建 徐石海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9-621,共3页
首次从白蕙软珊瑚Nephthea sp.中分离得到含硒元素的已知化合物二苯基硒醚(1),同时分离得到已知化合物生物碱(2-7)通过对其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谱结构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其化学结构。
关键词 Nephthea sp. 生物碱 核磁共振谱
下载PDF
中国南海海绵Axinella sp.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许娇娇 顾琼 +4 位作者 王佳 赵川 段宏泉 乔卫 唐生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海绵Axinell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分离纯化,并采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绵Axinella sp.中分离的7个化合物,依次...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海绵Axinell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分离纯化,并采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绵Axinella sp.中分离的7个化合物,依次鉴定为debromohymenialdisine(1),hymenialdisine(2),aldisin(3),3-bromoaldisin(4),尼克酰胺(5),胸腺嘧啶(6),尿嘧啶(7)。结论:化合物1~4是海绵中特有的溴代吡咯烷型生物碱,化合物5,6,7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绵 Axinella sp. 结构鉴定 溴代吡咯烷型生物碱
下载PDF
南海海绵Axinella sp.中两个含吡咯七元环内酰胺生物碱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浩 靳艳 张卫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99-1301,共3页
从中国南海采集的海绵Axinella sp.中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经MS,NMR等光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Hymenialdisine(1),Debromohymenialdisine(2)。这两种化合物系首次从中国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均为含吡咯七元环内酰胺的生物碱类化合物,都是... 从中国南海采集的海绵Axinella sp.中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经MS,NMR等光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Hymenialdisine(1),Debromohymenialdisine(2)。这两种化合物系首次从中国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均为含吡咯七元环内酰胺的生物碱类化合物,都是MAPK途径抑制剂,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 Axinella sp. 生物碱 MAPK途径抑制剂
下载PDF
常见食品中5种罂粟壳生物碱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春雷 杜兴兰 +2 位作者 徐向东 翟红秀 李淑静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7-333,共7页
近些年,火锅、麻辣烫等食品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是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向其加入罂粟壳类生物碱,使食客越吃越上瘾,这不但对人身安全造成了伤害,更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准确、灵敏、高效的罂粟壳类生物碱的... 近些年,火锅、麻辣烫等食品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是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向其加入罂粟壳类生物碱,使食客越吃越上瘾,这不但对人身安全造成了伤害,更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准确、灵敏、高效的罂粟壳类生物碱的检测方法,来保障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食品中常见5种罂粟科类生物碱的概况以及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对检测原理和主要检测手段进行了系统分析,汇总了它们的优缺点,展望了生物碱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和免疫分析法将会是未来检测罂粟科生物碱的两大主要手段,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国标方法之一。文章为开发高效、便捷、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提供了思路借鉴,为监管部门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壳类生物碱 研究进展 检测方法 色谱法
下载PDF
一株海绵共附生青霉Penicillium sp.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2
作者 谢冬冬 李嘉欣 +4 位作者 李培海 尚如意 刘可春 林厚文 焦伟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23-3229,共7页
目的研究海绵共附生青霉Penicillium sp.LHW5975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减压硅胶柱色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ODS)中压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通过高分辨-电喷雾-质谱(HRESI-MS)、核磁共振... 目的研究海绵共附生青霉Penicillium sp.LHW5975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减压硅胶柱色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ODS)中压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通过高分辨-电喷雾-质谱(HRESI-MS)、核磁共振波谱(NMR)以及与文献比对等方法进行鉴定。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斑马鱼促血管生成活性评价。结果从Penicillium sp.LHW5975中分离纯化出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化合物,命名为青霉吲哚碱甲(1);以及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17-羟基短密青霉酰胺N(2)、苯并玛尔维碱A(3)、苯并玛尔维碱B(4)、苯并玛尔维碱C(5)、苯并玛尔维碱D(6)、苯并玛尔维碱E(7)、(−)-苯并玛尔维碱E(8)和N-甲基诺喔苯并玛尔维碱A(9)。化合物2和7在50µg/mL质量浓度下对斑马鱼节间血管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9为青霉属内首分化合物,化合物2和7具有一定的促血管生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 生物碱 青霉吲哚碱甲 海洋天然产物 促血管生成活性 17-羟基短密青霉酰胺N 苯并玛尔维碱E
原文传递
阳离子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中生物碱
13
作者 陈卫平 何志豪 +2 位作者 王伟影 章小洪 陈梦 《丽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23-28,共6页
运用阳离子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中吗啡、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和蒂巴因的残留量。样品采用优化后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运用HILIC色谱柱实现分离,选用三重四级杆质谱仪进行检测。吗啡、可待因线性范围为1~100 ng/mL... 运用阳离子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中吗啡、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和蒂巴因的残留量。样品采用优化后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运用HILIC色谱柱实现分离,选用三重四级杆质谱仪进行检测。吗啡、可待因线性范围为1~100 ng/mL,罂粟碱、那可丁和蒂巴因的线性范围为5~500 ng/m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种生物碱检出限为2~6μg/kg,回收率为64.6%~110.9%,相对标准偏差为1.2%~15.5%。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适用于食品中罂粟壳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壳生物碱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野罂粟总生物碱及提取物对人淋巴细胞的遗传毒理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肖桂芝 刘朝晖 +4 位作者 王栋 宁志芬 冯立新 马晓明 卜玲 《中医药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53-54,共2页
目的 :探讨野罂粟总生物碱 (TAPN)及提取物对人遗传物质的毒理效应。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技术 ,检测TAPN及提取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SCE)率。结果 :TAPN0 0 0 3mg及 0 0 0 5mg组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 (P >0 0 5 ) ... 目的 :探讨野罂粟总生物碱 (TAPN)及提取物对人遗传物质的毒理效应。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技术 ,检测TAPN及提取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SCE)率。结果 :TAPN0 0 0 3mg及 0 0 0 5mg组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 (P >0 0 5 ) ,TAPN其他浓度组及提取物各浓度组均能诱导人淋巴细胞SCE频率升高。结论 :TAPN及提取物各浓度组与SCE之间虽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但TAPN在正常使用剂量内不会引起人遗传物质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罂粟总生物碱 提取物 淋巴细胞 遗传毒理作用
下载PDF
野罂粟总生物碱镇痛作用部位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宇杰 王春民 +2 位作者 袁亚非 刘豫安 佟继铭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4-557,共4页
目的研究野罂粟总生物碱(TAPN)的镇痛作用部位。方法采用小鼠福尔马林试验,ip和iv两种给药途径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所得ED50进行比较,小鼠和大鼠侧脑室给药法(icv)、脊髓蛛网膜下腔给药法(ith)确定TAPN的镇痛作用部位。结果TAPNip给... 目的研究野罂粟总生物碱(TAPN)的镇痛作用部位。方法采用小鼠福尔马林试验,ip和iv两种给药途径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所得ED50进行比较,小鼠和大鼠侧脑室给药法(icv)、脊髓蛛网膜下腔给药法(ith)确定TAPN的镇痛作用部位。结果TAPNip给药对福尔马林致痛的早、晚两相疼痛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对晚期相更为敏感。ip或iv等剂量的TAPN,对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程度多以ip为强,且测得TAPN给药后各个时间段的ED50(ip)均小于ED50(iv)。TAPN微量icv给药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而微量ith给药无明显的镇痛作用。结论TAPN的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同时也具有中枢镇静作用,且在脊髓以上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罂粟总生物碱 镇痛作用 脊髓 中枢作用
下载PDF
海洋来源链霉菌FIM090041产生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被引量:6
16
作者 江宏磊 王传喜 +4 位作者 江宁宇 陈名洪 彭飞 谢阳 江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5-268,275,共5页
目的筛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发现潜在的抗流感药物先导化合物。方法利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方法,从海洋微生物菌库中筛选产生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菌株,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获得活性化合物,通过紫外、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 目的筛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发现潜在的抗流感药物先导化合物。方法利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方法,从海洋微生物菌库中筛选产生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菌株,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获得活性化合物,通过紫外、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到两个吲哚生物碱类活性化合物1和化合物2,结构解析确定它们分别与SF2583 A和SF2583 B同质,对神经氨酸酶的IC50为67.8μmol/L和122.8μmol/L,Ki为13.5μmol/L和21.6μmol/L。结论本文首次报道该化学结构类型化合物对神经氨酸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吲哚生物碱 流感 链霉菌
下载PDF
野罂粟总生物碱镇痛作用与前列腺素及阿片受体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宇杰 佟继铭 +2 位作者 袁亚非 王春民 宋成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38-1041,共4页
目的研究野罂粟总生物碱(TAPN)的镇痛作用与前列腺素(PG s)、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扭体法、电刺激法3种致痛模型;测定3种不同致痛物乙酰胆碱(A ch)、醋酸(AA)和硫酸镁(M gSO4)致小鼠扭体反应后腹腔液中前列腺素E2(PGE2... 目的研究野罂粟总生物碱(TAPN)的镇痛作用与前列腺素(PG s)、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扭体法、电刺激法3种致痛模型;测定3种不同致痛物乙酰胆碱(A ch)、醋酸(AA)和硫酸镁(M gSO4)致小鼠扭体反应后腹腔液中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及采用纳洛酮拮抗实验的方法,分析TAPN镇痛作用与前列腺素及阿片受体的关系,初步探讨TAPN的镇痛作用机制。结果TAPN对A ch、AA诱导的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对M gSO4的作用,且TAPN能明显降低小鼠AA致扭体后腹腔液中PGE2水平;在纳洛酮拮抗实验中,ip或侧脑室给药(icv)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均不能对抗TAPN的镇痛作用。结论TAPN抑制PG s的合成,可能是其发挥外周镇痛作用的主要机制;其中枢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罂粟总生物碱 镇痛作用 前列腺素 阿片受体
下载PDF
中国南海海绵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严小红 侯惠欣 郭跃伟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 :对采自中国南海的海绵Biemnasp .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从中寻找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 :用硅胶、凝胶LH 2 0柱层析和HPLC对海绵Biemnasp .的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并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 目的 :对采自中国南海的海绵Biemnasp .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从中寻找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 :用硅胶、凝胶LH 2 0柱层析和HPLC对海绵Biemnasp .的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并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五个化合物 ,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 (1)、3 (hydroxylacetyl) indole(2 )、4 hydroxy 5 (indole 3 yl) 5 oxo pentan 2 one(3)、3 carboxy indole(4)和 (2 4R) ergosta 7,2 2 diene 3β ,5α ,6 β triol(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地区 海绵 化学成分 分离 纯化 吲哚生物碱 结构鉴定
下载PDF
野罂粟总生物碱对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止咳效应的药物适应症探索试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丽华 蒋萌 +2 位作者 邹建东 朱佳 熊宁宁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 评价野罂粟总生物碱制剂对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上逆证的止咳效应。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组对照、叠加试验 (add ondesign)设计 ,观察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上逆证共 4 5例 ,其中试验组2 1例 ,对照组 2 4例。结果... 目的 评价野罂粟总生物碱制剂对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上逆证的止咳效应。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组对照、叠加试验 (add ondesign)设计 ,观察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上逆证共 4 5例 ,其中试验组2 1例 ,对照组 2 4例。结果 两组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者分别占 6 6 . 6 7%和 70 . 83% (P =0 .76 33) ,首次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的起效时间分别为 14 . 6 4± 16 .30h和 15 .12± 15 .2 8h(P =0 . 795 6 ) ;服药后第 3天两组咳嗽消失率分别为2 8 .5 7%和 16. 6 7% (P =0 .3377) ;咳嗽记分值平均等级分别下降 4 . 2 9和 2 . 88(P =0 . 0 5 4 8)。结论 本临床试验结果提示 ,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中度及重度咳嗽少痰者在使用头孢克洛缓释胶囊治疗基础上 ,加用或不加野罂粟总生物碱制剂的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经专家讨论 ,在药物运用症的选择上存在问题 ,提前中止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生物碱 野罂粟 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 止咳 Ⅱ期临床试验
下载PDF
野罂粟生物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阿里穆斯 王勇 +2 位作者 庄丽 庞宗然 崔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3期5-11,2,共7页
1987年卫生部"关于野罂粟、阿朴吗啡和烯炳吗啡不再列入麻醉药品管理范围的通知",为野罂粟的研究工作带来新的契机.本文利用CNKI、清华同方、万方和ISI数据库,得到1970以来有关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 L.)的中外文文献共140... 1987年卫生部"关于野罂粟、阿朴吗啡和烯炳吗啡不再列入麻醉药品管理范围的通知",为野罂粟的研究工作带来新的契机.本文利用CNKI、清华同方、万方和ISI数据库,得到1970以来有关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 L.)的中外文文献共140篇.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整理与分析,已确定野罂粟生物碱的34个生物碱单体及其药理作用.这些将为野罂粟的药化与药理研究及其种质资源的开发与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罂粟 生物碱 生物活性 回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