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metry and 3D seismic characterisation of post-rift normal fault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Yuanhang Liu Jinwei Gao +2 位作者 Wanli Chen Jiliang Wang Umair Kh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5-39,共15页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Pearl(Zhujiang)River Mouth Basin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geometry,spatial extension,and throw distribution of the post-rift ...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Pearl(Zhujiang)River Mouth Basin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geometry,spatial extension,and throw distribution of the post-rift normal fault through detaile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fault modeling.A total of 289 post-rift normal fault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 an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1)isolated normal faults above the carbonate platform;(2)isolated normal faults cutting through the carbonate platform;(3)conjugate normal faults,and(4)connecting normal faults.Throw distribution analysis on the fault planes show that the vertical throw profiles of most normal fault exhibit flat-topped profiles.Isolated normal faults above the carbonate platform exhibit roughly concentric ellipses with maximum throw zones in the central section whereas the normal faults cutting through the carbonate platform miss the lowermost section due to the chaotic seismic reflections in the interior of the carbonate platform.The vertical throws of conjugate normal faults anomalously decrease toward their intersection region on the fault plane whereas the connecting normal faults present two maximum throw zones in the central section of the fault plane.According to the symmetric elliptic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fault throw,an estimation was made indicating that normal faults cutting through the carbonate platform extended downward between-1308 s and-1780 s(two-way travel time)in depth and may not penetrate the entire Liuhua carbonate platform.Moreover,it is observ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karst caves on the top of the carbonate platform disaccord with those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the post-rift normal faults cutting through the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study area.We propose that these karst caves formed most probably by corrosive fluids derived from magmat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Dongsha event,rather than pore waters or hydrocarb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rift normal faults fault throw Karst caves Corrosive fluids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anomalous post-rift subsidence in the Baiyun Sag,Pearl River Mouth Basin 被引量:14
2
作者 LIAO Jie ZHOU Di +2 位作者 ZHAO ZhongXian ZHANG YunFan XU ZiY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8期1156-1167,共12页
The Baiyun Sag is the deepest sag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with the maximum sediment thickness over 12.5 km above the basement including >6.5 km sediments abo... The Baiyun Sag is the deepest sag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with the maximum sediment thickness over 12.5 km above the basement including >6.5 km sediments above the 30 Ma breakup unconformity.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s for the rifted basins,the post-rift subsidence is driven solely by the thermal contraction and can be calculated as the func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stretching factor.A method combining the forward modeling and reverse backstripping was designed to estimate lithospheric stretching factor.Using the 2D forward modeling based on the flexural cantilever model,we simulated the multi-rifting process of the Baiyun Sag with constrain of the backstripped profiles.By doing this the lithospheric stretching factor was obtained,and then the theoretical post-rift subsidence was calculated.The calculated theoretical subsidence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e observed subsidence given by backstripping.Along the 1530 line in the Baiyun Sag,the anomalous post-rift subsidence is over 2 km in the sag center,and varies slightly to the north and south edges of the sag.This suggests that the anomalous post-rift subsidence continues beyond the sag both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to the north and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to the south.The sensitivity tests in the forward modeling process indicate that only the use of low-angle faults (≤13°) can we simulate the shape of the backstripped prof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ous post-rift subsidence 2D backstripping 2D forward modeling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原文传递
渤中凹陷断拗转换期湖扩—湖退型层序及其对规模湖底扇发育展布的控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龚承林 徐长贵 +2 位作者 官大勇 王启明 李东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2-1010,共19页
湖、海层序充填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亟待建立具有湖底扇预测功能的层序模式,以便解决渤中凹陷深层东营组规模湖底扇成因类型与时空展布的勘探难题。文中利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在渤中凹陷深层东营组共识别出5个不整合面和4个最大洪泛面,并... 湖、海层序充填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亟待建立具有湖底扇预测功能的层序模式,以便解决渤中凹陷深层东营组规模湖底扇成因类型与时空展布的勘探难题。文中利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在渤中凹陷深层东营组共识别出5个不整合面和4个最大洪泛面,并据此将其划分为4个沉积层序,每个沉积层序均发育早期湖扩(退积—加积式准层序组)和晚期湖退(进积式准层序组)2个体系域,构成湖扩—湖退型层序模式。规模水道型湖底扇主要形成于湖扩体系域,紧邻层序界面发育,出现在盆外远源大型水系和坡折前方缓坡背景下,是湖平面上升条件下充沛物源供给、活跃重力流和坡折地貌的综合响应,发育补给水道和末端朵叶2个亚相,其中末端朵叶发育朵叶核部、朵叶核缘和朵叶边缘3个微相。若规模水道型湖底扇与其他成藏条件相匹配,则能够形成大型岩性圈闭群,这是渤中凹陷深层最有利的大型岩性勘探目标。规模滑塌型湖底扇主要形成于湖退体系域,出现在盆外远源大型水系和坡折前方陡坡背景下或边界大断层下降盘,是湖平面下降条件下物源供给贫乏、重力流罕见和坡折地貌的综合响应,发育相对富泥的块体流沉积和相对富砂的砂质碎屑流沉积2个亚相。若是在汇聚背景和有利输导条件下发育的规模滑塌型湖底扇,也可形成大型湖底扇岩性圈闭群,这是渤中凹陷深层较有利的大型岩性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断拗转换期 层序模式 规模湖底扇 大型岩性圈闭
下载PDF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叠置裂谷的演化:来自构造和沉积充填的制约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邦 潘校华 +6 位作者 万仑坤 毛凤军 刘计国 吕明胜 王玉华 陈忠民 姜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7-325,共9页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在充分应用钻井和地震解释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沉积充填及主要区域性不整合面的特征,分析了该盆地的演化过程。盆地内主要发育两类断层,第一类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于... 东尼日尔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在充分应用钻井和地震解释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构造、沉积充填及主要区域性不整合面的特征,分析了该盆地的演化过程。盆地内主要发育两类断层,第一类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于古近纪发生继承性活动,第二类断层为形成于古近纪的新生断层。全盆地普遍存在4个主要区域性不整合面,分别位于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底部。下白垩统和古近系沉积特征受断层活动控制明显,上白垩统和新近系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在其沉积时构造活动较弱。构造和沉积充填特征表明,Termit盆地经历了白垩纪和古近纪—第四纪两期裂谷旋回叠置的演化过程。下白垩统和古近系沉积于同裂谷期,沉积充填受断层活动控制;上白垩统和新近系—第四系沉积于后裂谷期,以热沉降拗陷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尼日尔 Termit盆地 叠置裂谷 构造演化 沉积充填 前裂谷期 同裂谷期 后裂谷期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新生代裂后不整合、加速沉降事件及其成因浅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郭兴伟 施小斌 +2 位作者 丘学林 吴智平 杨小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55-464,共10页
为了考察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新生代裂后不整合及加速沉降事件并探讨其成因机制,利用悬臂梁模型和二维挠曲回剥模型的正反演模拟,对济阳坳陷2条NS向剖面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进行了重建.正演计算表明,要反映14Ma的盆地结构,需要叠加断陷阶段... 为了考察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新生代裂后不整合及加速沉降事件并探讨其成因机制,利用悬臂梁模型和二维挠曲回剥模型的正反演模拟,对济阳坳陷2条NS向剖面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进行了重建.正演计算表明,要反映14Ma的盆地结构,需要叠加断陷阶段及裂后不整合时期发生的构造抬升事件,叠加的构造抬升量在坳陷东北部比西南部大;反演计算表明,要恢复到14Ma的盆地结构,按照断层估算的拉张系数产生的热沉降不足以恢复当时的古水深,如果要通过人为增加构造沉降以恢复到14Ma的古水深,那么坳陷东北部比西南部需要更大的沉降量.结果说明,济阳坳陷在新生代发育时,除了水平伸展产生的岩石圈被动减薄外,可能还叠加了垂向因素引起的岩石圈主动减薄;14Ma以来发生的裂后加速沉降有从坳陷东北部向西南部推进的趋势.分析表明除了水平伸展诱发软流圈热扰动及随后快速热衰减外,岩石圈拆层作用、岩石圈地幔交代作用等主动因素,也会产生裂后不整合及加速沉降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 悬臂梁模型 挠曲回剥 裂后不整合 加速沉降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裂陷期与拗陷期沉降作用时空差异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明辉 梅廉夫 +3 位作者 杨亚娟 田巍 刘海伦 袁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31-43,共13页
为了揭示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复杂沉降区的沉降历史,运用井控30条骨架剖面和EBM盆地模拟系统,分析惠州凹陷北部新生代沉降史,探讨裂陷期与拗陷期沉降作用时空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研究了区域性岩石圈地幔对沉降作用的宏观影响,并... 为了揭示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复杂沉降区的沉降历史,运用井控30条骨架剖面和EBM盆地模拟系统,分析惠州凹陷北部新生代沉降史,探讨裂陷期与拗陷期沉降作用时空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研究了区域性岩石圈地幔对沉降作用的宏观影响,并探索了局域性复杂构造格架及构造的迁移演化对沉降作用的制约。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裂陷期强烈的沉降作用表现为沉降速率大、沉降中心多且分散以及时空差异大;从裂陷期的文昌期到恩平期,沉降作用增强且趋于统一,沉降中心减少并发生由东向西和由北向南的双向迁移;断层的分段差异性活动以及低凸起的分割作用控制了沉降中心的发育;构造作用强度、方向的转变以及基底属性差异是控制沉降作用强度变化和沉降中心迁移演化的区域动力学背景;拗陷期沉降作用以区域性缓慢均匀沉降为特征,各构造单元沉降速率相近,其中HZ14洼是持续发育的沉降中心;拗陷期构造沉降量观测值远大于理论值,发育裂后异常沉降,且16.5~18.5Ma期间发生了加速沉降;拗陷期以热沉降为基本驱动机制,叠加了动力地形造成的裂后异常沉降和晚期构造运动事件导致的加速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作用 裂陷期 拗陷期 断层活动 基底属性 裂后异常沉降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亚敏 施小斌 +2 位作者 徐辉龙 何家雄 刘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7,65,共12页
为考察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利用回剥技术计算了盆内68口井的构造沉降史,并选择15口代表井进行拉张应变速率反演及拉张因子计算。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空间上表现为中央凹陷带和南部凹陷带强于北... 为考察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利用回剥技术计算了盆内68口井的构造沉降史,并选择15口代表井进行拉张应变速率反演及拉张因子计算。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空间上表现为中央凹陷带和南部凹陷带强于北部凹陷带;时间上在裂陷期出现局部快速沉降-整体慢速沉降—局部快速沉降的阶段特征,进入裂后期逐渐减缓并在15.5~10.5Ma期间减至最低值,但自10.5~5.5Ma以来又明显增大。裂后期异常沉降在盆地东西部都有明显表现,在北部凹陷带较小,在中央凹陷带内往东区有逐渐增大趋势;时间上裂后异常构造沉降随时间增大,增长过程具有快-慢-快的阶段性。分析认为:裂后阶段早期的快速沉降可能是裂陷期非均匀拉张的结果,而晚中新世以后的快速构造沉降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降 裂后期异常沉降 应变速率反演 拉张因子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伸展型盆地裂后期沉降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佟殿君 任建业 +1 位作者 雷超 张俊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30,共8页
伸展型盆地是与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有关的一类裂陷盆地,包含了重要的沉积矿产和能源资源。综合近年来国内外伸展型盆地的研究,包括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澳大利亚被动边缘以及中国大陆东部的新生代盆地,发现不论是被动边缘还是... 伸展型盆地是与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有关的一类裂陷盆地,包含了重要的沉积矿产和能源资源。综合近年来国内外伸展型盆地的研究,包括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澳大利亚被动边缘以及中国大陆东部的新生代盆地,发现不论是被动边缘还是会聚板块背景下的伸展型盆地,其裂后阶段盆地的沉降过程都不是简单的仅仅由岩石圈的热作用所控制的均匀缓慢的沉降过程,而是呈现多幕式的、快速沉降的特征,反映了盆地裂后演化阶段周缘板块的构造活动及其深部岩石圈的动力因素的控制作用。文章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典型的伸展盆地区裂后期快速沉降的研究进展情况,并结合琼东南盆地裂后期沉降演化特征的定量模拟研究,对幕式快速沉降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型盆地 裂后期 快速沉降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裂后期沉降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王聪 梅廉夫 +4 位作者 陈汉林 施和生 舒誉 刘海伦 王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07-818,共12页
为了认识惠州凹陷裂后期的整体沉降规律,运用回剥法对惠州凹陷的25口钻井和24口虚拟井进行沉降分析,计算不同沉积时期的沉降速率,分析裂后期沉降中心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惠州凹陷裂后期沉降具有幕式特征,根据沉降曲线将其划分... 为了认识惠州凹陷裂后期的整体沉降规律,运用回剥法对惠州凹陷的25口钻井和24口虚拟井进行沉降分析,计算不同沉积时期的沉降速率,分析裂后期沉降中心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惠州凹陷裂后期沉降具有幕式特征,根据沉降曲线将其划分为3幕:裂后热稳定沉降幕(珠海组—珠江组下段)、加速沉降I幕(珠江组上段—韩江组)、加速沉降II幕(粤海组—第四系)。裂后期沉降中心呈现出明显的自NE向SE方向顺时针迁移规律。结合裂后期区域应力场、物源区以及沉积通量的分析,认为惠州凹陷周缘板块的运动学特征以及板块重组事件,对裂后期幕式沉降过程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而珠江流域沉积通量的增加也可能是裂后期加速沉降的诱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沉降 裂后期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部后裂谷早期正断层系形成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龚发雄 单业华 +2 位作者 林舸 李自安 刘士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7-554,共8页
在松辽盆地后裂谷早期的沉积地层里广泛发育着一个长度相对短、走向变化相对大的正断层系.大庆太平屯区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结果的构造研究表明,该层伸展率可达0.0594±0.0209,由此向上或向下发生明显的减少.这与裂谷盆地地层的伸... 在松辽盆地后裂谷早期的沉积地层里广泛发育着一个长度相对短、走向变化相对大的正断层系.大庆太平屯区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结果的构造研究表明,该层伸展率可达0.0594±0.0209,由此向上或向下发生明显的减少.这与裂谷盆地地层的伸展率自下而上一般呈单调递减是不一致的,意味着单纯的区域拉伸不能够解释这种反常现象.笔者认为在成岩过程中沉积物可能发生的体积收缩应该是导致这种伸展率异常的主要原因.文中分析了造成体积收缩的3种可能机制:生烃、伊利石化脱水和压实收缩,其中最主要的是压实收缩机制.此外,构造应力场也明显地影响着该断层系的形成,造成断层走向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系 形成机制 体积收缩 后裂谷早期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歧口凹陷后裂陷期构造特征与浅层油气成藏 被引量:4
11
作者 祁鹏 任建业 +3 位作者 艾能平 史双双 周江羽 张俊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0-977,1012+835-836,共8页
歧口凹陷馆陶组底界是一个区域上可对比的不整合界面,将盆地演化划分为古近纪裂陷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后裂陷期,后裂陷期构造样式主要为断层以及断层相关褶皱、火成岩构造。本文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揭示了歧口凹陷后裂陷期... 歧口凹陷馆陶组底界是一个区域上可对比的不整合界面,将盆地演化划分为古近纪裂陷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后裂陷期,后裂陷期构造样式主要为断层以及断层相关褶皱、火成岩构造。本文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揭示了歧口凹陷后裂陷期的构造特征,通过计算断层活动速率了解了歧口凹陷的构造活动规律,得出以下认识:①断层构造包括继承性活动的主干断层及在后裂陷期构造应力场下发育的大量近东西向新生断层,在平面上两类断层成小角度相交,整体构成帚状构造,表现出明显的右旋张扭特征;②褶皱构造包括逆牵引褶皱、正形负花状构造、披覆背斜,在平面上披覆背斜、逆牵引褶皱和正形负花状构造基本上依次向东排列,但在局部地区也有相互共存的现象;③火成岩构造表现为一个火山通道发育多个帽型构造,火山顶部表现为强反射层,后裂陷期地层超覆其上,在火成岩构造旁侧断层发育;④断层活动速率计算结果表明,后裂陷期主干断层活动趋势主要分为断层活动速率由逐渐增大到逐渐变小、逐渐增大、混合型三种,其中前两种类型断层对油气的运聚最为有利,控制的油田分布最多。综合分析后认为,歧口凹陷内最有利的浅层油气藏类型是断层相关褶皱型油气藏和潜山披覆背斜型油气藏,火成岩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运聚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后裂陷期 构造样式 断层活动速率 浅层油气藏
下载PDF
南海北缘珠三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梅 施小斌 +2 位作者 刘凯 任自强 于传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56,共10页
盆地的构造沉降史是盆地基底垂向升降的历史记录,不仅可以反映盆地形成演化历史,而且可能记录了深部地质过程的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证据显示,雷琼地区深部存在延伸到下地幔的柱状低速异常体。为了揭示该深部异常体的活动信... 盆地的构造沉降史是盆地基底垂向升降的历史记录,不仅可以反映盆地形成演化历史,而且可能记录了深部地质过程的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证据显示,雷琼地区深部存在延伸到下地幔的柱状低速异常体。为了揭示该深部异常体的活动信息,利用地震资料和钻孔资料,采用回剥和应变速率反演技术,计算了珠三坳陷各构造单元的构造沉降曲线和理论构造沉降曲线。结果显示,珠三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可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张裂慢速沉降(65~49.5 Ma),张裂期快速沉降(49.5~30 Ma),裂后慢速热沉降阶段Ⅰ(30~23.03 Ma),裂后加速沉降(23.03~16.5 Ma),裂后慢速热沉降阶段Ⅱ(16.5~0 Ma)。珠三坳陷在裂陷期存在沉降亏损现象,裂后期存在300~800m异常沉降可能是对前期沉降不足的补偿,可能与裂陷期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和消退有关。研究结果还表明23.03~10.5 Ma珠三坳陷构造沉降中心发生北东向的迁移,是否与深部异常体活动有关或受区域应力场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降 沉降亏损 异常沉降 珠三坳陷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研究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付洁 黎明碧 +2 位作者 唐勇 邱文弦 王辉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共15页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许多盆地都发现了裂后沉降异常,位于深水陆坡区的白云凹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盆模软件Temis Suite 2007对穿过白云凹陷的3条地震剖面进行回剥分析,观测其不同时间基底的垂向运动特征,并将其与MCKENZIE经典拉...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许多盆地都发现了裂后沉降异常,位于深水陆坡区的白云凹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盆模软件Temis Suite 2007对穿过白云凹陷的3条地震剖面进行回剥分析,观测其不同时间基底的垂向运动特征,并将其与MCKENZIE经典拉张模型计算的理论裂后沉降值进行对比,发现白云主凹中心的裂后异常沉降量最大超过2.6km,白云南凹最大异常沉降量接近2km,高于白云凹陷北部边缘的异常沉降。凹陷东部的裂后沉降作用强于凹陷西部。对沉降曲线的研究发现,白云凹陷在中中新世(16.5~10.5Ma)期间有一段沉降明显加速的过程,白云南凹尤为明显,可能与南海扩张停止事件有关。白云凹陷发育了巨厚的沉积,并且呈韧性伸展状态,本文认为下地壳流可能是导致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最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裂后异常沉降 盆地反演模拟 沉降分析 南海
下载PDF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57
14
作者 朱创业 夏文杰 +1 位作者 伊海生 蔚远江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23-30,共8页
兰坪-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缝合线与金沙江缝合线之间,它是在澜沧江洋和金沙江洋消亡后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在中生代,该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的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骨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 兰坪-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缝合线与金沙江缝合线之间,它是在澜沧江洋和金沙江洋消亡后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在中生代,该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的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骨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山岩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是由两个不同类型的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其早期为一后造山裂谷盆地,晚期为坳陷盆地。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反馈滇西特提斯构造演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中生代 构造演化 盆地演化 兰坪-思茅县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过程:火山岩组合及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62
15
作者 王金荣 李泰德 +4 位作者 田黎萍 于漫 王怀涛 赵志雄 汤中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03-1115,共13页
最近,笔者在博格达山东段北部的西地-伊齐-小红柳峡一带的地质调查中发现,该区发育有大量晚石炭世柳树沟组双峰式火山岩及早二叠世卡拉岗组酸性火山岩建造,但双峰式火山岩性质及成因有别于其南侧七角井早石炭世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富... 最近,笔者在博格达山东段北部的西地-伊齐-小红柳峡一带的地质调查中发现,该区发育有大量晚石炭世柳树沟组双峰式火山岩及早二叠世卡拉岗组酸性火山岩建造,但双峰式火山岩性质及成因有别于其南侧七角井早石炭世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富钠贫钾(K_2O=0.18%~0.45%,Na_2O=2.24%~3.63%),属拉斑系列;TiO_2=1.6%~1.7%,略高于MORB,较高的Al(Al_2O_3=16.2%~16.7%)、高Mg(MgO=8.12%~9.54%,Mg~#=61~64),以及低K_2O/TiO_2和K_2O/P_2O_5比值(分别为0.1~0.27、0.63~1.68),反映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分离结晶作用不明显;Rb/Sr比值0.01~0.02,Zr/Nb=21.6~39.7,Zr/Y=5.38~7.47,以及不相容元素Ba、Zr、Hf相对略富集、Nb-Ta和Th相对亏损,显示岩石具有板内玄武岩的特点;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上整体接近于平坦型,(La/Yb)_N=1.8~1.9,Eu无异常至轻微正异常(δEu=1.07~1.12),正ε_(Nd)(t)值(+5.63~+5.89),(^(143)Nd/^(144)Nd)_I=0.512927~0.512944,Th/Yb<0.2,Ta/Yb=0.1,表明玄武岩浆源于亏损软流圈地幔,且在演化过程中不曾发生过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并暗示当时的大陆地壳可能由于拉张而变得较薄,玄武岩浆形成后快速上升至地表喷发。双峰式火山岩中的流纹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96±2Ma(1σ),具高Si(SiO_2=76%~80%),富钾贫钠(K_2O=5.1%~5.7%,Na_2O=0.94%~2.03%);低Al(Al_2O_3=7.9%~10.4%);低Ti、Ca和P含量,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Rb、Th、Zr、Hf、K相对富集,Ba、Sr、P、Ti、Nb、Ta为显著亏损;轻稀土元素适度富集且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低,(La/Yb)_N=5.1~7.1,(La/Sm)_N=2、(Gd/Yb)_N=1.6~2.2,以及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17~0.2),(^(87)Sr/^(86)Sr)_I=0.7051~0.7052,δ^(18)O=11.6‰,指示岩石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源区存在有斜长石残留,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早二叠世末流纹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78±2Ma)具高Si(SiO_2=74%),富钾贫钠(K_2O/Na_2O>2),低Al(Al_2O_3=11.0%)以及较低的Ti和P含量的特征,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PM标准化图解上表现为Rb、Ba、Th、U、K、La、Ce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以及Sr为明显的负异常;轻稀土轻度富集,(La/Yb)_N=5~6,(La/Sm)_N=3,(Gd/Yb)_N=1.3~1.4,以及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31~0.39),(^(87)Sr/^(86)Sr)_I为0.7069,δ^(18)O=11.97‰,指示源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伸展垮塌的构造环境。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前身裂谷岩浆作用始于早石炭世,结束于晚石炭世末期,早二叠世末进入后造山伸展的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造山带 晚古生代 构造岩浆作用 双峰式火山岩 大陆裂谷 后造山作用
下载PDF
西天山早石炭世构造环境:大哈拉军山组底部沉积地层学证据 被引量:8
16
作者 白建科 李智佩 +1 位作者 徐学义 李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9-469,共11页
西天山伊犁地区广泛出露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其内赋存了金、铁、铜等重要的金属矿床。但迄今为止,关于大哈拉军山组形成构造环境还存在很大的争议。通过区域地层对比,研究区大哈拉军山组与下伏地层之间存在区域性角度... 西天山伊犁地区广泛出露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其内赋存了金、铁、铜等重要的金属矿床。但迄今为止,关于大哈拉军山组形成构造环境还存在很大的争议。通过区域地层对比,研究区大哈拉军山组与下伏地层之间存在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其底部自下而上依次发育砾岩、粗砂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碳酸盐岩、安山岩。沉积学和层序序列分析显示,该组底部的陆源碎屑岩建造组合形成于扇三角洲沉积环境,进一步可划分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向上出现的碳酸盐岩形成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环境。这种沉积物由粗到细、水体由浅到深,沉积环境由陆相变为海相的地层充填序列,反映了一种裂陷拉伸的动力学背景。因此,西天山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沉积建造形成于后碰撞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山 大哈拉军山组 早石炭世 沉积相 后碰撞裂谷
下载PDF
西天山伊犁地区上、下石炭统接触关系的重新厘定及其构造意义——来自沉积学和岩相学的证据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博 魏建设 +4 位作者 白建科 牛亚卓 姜亭 许伟 冯杨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50,共12页
西天山上、下石炭统之间是否存在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争议颇大,制约了西天山晚古生代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伊犁地区石炭纪地层出露典型且完好,通过对该地区上、下石炭统接触关系的重新厘定,开展沉积学和岩相学研究。沉积学特征显示,二者产... 西天山上、下石炭统之间是否存在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争议颇大,制约了西天山晚古生代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伊犁地区石炭纪地层出露典型且完好,通过对该地区上、下石炭统接触关系的重新厘定,开展沉积学和岩相学研究。沉积学特征显示,二者产状一致,未见底砾岩和风化壳,且存在碳酸盐岩和火山碎屑物质"混生"的沉积特征,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和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之间并无明显沉积间断,应为连续的火山–沉积序列。该研究为西天山伊犁地区石炭纪为统一后碰撞裂谷盆地的认识提供了沉积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关系 火山-沉积序列 石炭纪 后碰撞裂谷 西天山
下载PDF
台西南盆地岩石圈伸展及裂后沉降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哲 杨风丽 +1 位作者 钟家良 钟广见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30-1736,共7页
计算有效弹性厚度和不同尺度的拉张因子,并结合裂后的沉积记录可以反映一个伸展性盆地的形成演化特征.运用基于弹性梁模型和挠曲均衡原理的二维构造模拟软件重点对横穿台西南盆地的一条地震地质剖面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5km为台西... 计算有效弹性厚度和不同尺度的拉张因子,并结合裂后的沉积记录可以反映一个伸展性盆地的形成演化特征.运用基于弹性梁模型和挠曲均衡原理的二维构造模拟软件重点对横穿台西南盆地的一条地震地质剖面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5km为台西南盆地最合适的有效弹性厚度;岩石圈尺度的拉张因子在1.2~4.8之间,上地壳尺度的拉张因子在1.0~1.2之间,全地壳尺度的拉张因子在1.1~3.0之间,岩石圈伸展具有横向的非均质性和深度的依赖性;台西南盆地裂后阶段受陆架坡折形成、东沙运动两期构造运动影响较大,不同于典型伸展性盆地裂后沉降模式,沉降特征无明显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西南盆地 岩石圈伸展 有效弹性厚度 不同尺度拉张因子 裂后沉降速率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滨化及天然气分布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铁树 王俊兰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4年第6期394-400,共7页
通过对莺歌海盆地半地堑及坳陷发育、沉降曲线的分段性、沉降中心迁移的阶段性等进行分析,把莺歌海盆地划分为三个构造层。盆地经历了张裂阶段和裂后阶段,其演化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具独特的发育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盆... 通过对莺歌海盆地半地堑及坳陷发育、沉降曲线的分段性、沉降中心迁移的阶段性等进行分析,把莺歌海盆地划分为三个构造层。盆地经历了张裂阶段和裂后阶段,其演化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具独特的发育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盆地内发育三套生储盖组合。中央泥底壁构造带分布众多的泥拱背斜及鼻状构造并邻近油气源,是最有利的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盆地演化 天然气分布 张裂阶段 裂后阶段
下载PDF
中国南方震旦纪火山岩特征及喷发构造背景 被引量:3
20
作者 夏文杰 伊海生 杜森官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1-9,共9页
中国南方早震旦世火山活动强烈,晚世有所减弱,既有大陆喷发又有海底喷发。基性、中性、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均有,以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和碱性火山岩系列为主,极少量过碱性火山岩。根据地理分布和构造部位可划分为四个火山岩带,... 中国南方早震旦世火山活动强烈,晚世有所减弱,既有大陆喷发又有海底喷发。基性、中性、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均有,以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和碱性火山岩系列为主,极少量过碱性火山岩。根据地理分布和构造部位可划分为四个火山岩带,火山喷发的构造背景为后造山裂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震旦纪 火山岩 裂谷 喷发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