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相异步电机匝间短路故障的诊断方法
1
作者 阚超豪 姚骁键 +3 位作者 齐安康 王志胜 王鹏程 陈功 《电气传动》 2024年第11期76-80,共5页
三相异步电机是各类电机中应用量最大的一种,匝间短路故障为三相异步电机发生概率较大的一类故障。如果能实时监测电机运行状况,对运行进行健康安全评估,将能及时止损,减少损失。提出了基于扩展Clarke变换和故障特征因子Q的匝间故障诊... 三相异步电机是各类电机中应用量最大的一种,匝间短路故障为三相异步电机发生概率较大的一类故障。如果能实时监测电机运行状况,对运行进行健康安全评估,将能及时止损,减少损失。提出了基于扩展Clarke变换和故障特征因子Q的匝间故障诊断方法,分析了电机匝间故障的Clarke矢量的特点,对电机匝间故障的Clarke矢量取模,得到三相电流中对称分量的直流分量和2倍于基频的交流分量,以该分量的幅值与直流分量的比值作为故障特征因子Q进行匝间故障诊断。通过特征因子Q研究Clarke矢量频谱,从而判断电机故障,并且进行了理论仿真以及样机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异步电机 匝间短路故障 Clarke矢量 特征因子Q
下载PDF
ChatSOS: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安全工程知识问答系统
2
作者 唐海洋 刘振翼 +1 位作者 陈东平 初庆钊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185,共8页
为解决大语言模型在安全工程领域应用时面临的语料库规模、输入处理能力和隐私性限制等问题,以2013—2023年间共117篇爆炸事故调查报告为基础构建向量数据库,利用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能力,进行提示工程,提出一个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安全工... 为解决大语言模型在安全工程领域应用时面临的语料库规模、输入处理能力和隐私性限制等问题,以2013—2023年间共117篇爆炸事故调查报告为基础构建向量数据库,利用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能力,进行提示工程,提出一个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安全工程知识问答(Q&A)系统——ChatSOS;与ChatGPT大语言模型相比,ChatSOS能够通过整合外部知识库,使大语言模型根据用户的输入信息,从数据库中检索相关语料,并深入分析。结果表明:ChatSOS具备深入分析问题、自主分配任务的能力,能够详尽总结事故报告并提出建议;通过结合外部知识库解决基础大模型在安全工程领域语料不足和语料实时性不高的问题,避免了使用新数据集微调模型可能导致的模型性能下降等问题,提升了大语言模型在安全工程领域的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SOS 大语言模型 安全工程 知识问答(Q&A)系统 事故调查 向量数据库
下载PDF
基于改进聚类算法的I/Q不平衡指标测量算法
3
作者 刘智鑫 胡向晖 +1 位作者 刘雪娇 赵琳 《通信技术》 2024年第3期222-228,共7页
射频发射机往往将矢量调制信号分为I/Q两个完全正交的通路处理,即I/Q两路增益和时延严格一致,都不存在直流偏置,且本振信号相位严格相差90°。在实际工程中,器件的非理想因素往往会带来I/Q的不平衡,进而导致信号星座图失真,系统传... 射频发射机往往将矢量调制信号分为I/Q两个完全正交的通路处理,即I/Q两路增益和时延严格一致,都不存在直流偏置,且本振信号相位严格相差90°。在实际工程中,器件的非理想因素往往会带来I/Q的不平衡,进而导致信号星座图失真,系统传输性能恶化,因此对发射机I/Q不平衡参数的测量与补偿至关重要。针对I/Q不平衡问题建模研究了3类不平衡因素对于I/Q通路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已知调制方式的星座图作为先验信息的改进聚类算法,进行I/Q不平衡参数估计,并进一步利用测量参数补偿射频信号的方法。针对不同信噪比条件和不平衡情况进行了仿真,仿真表明在不同的不平衡情况下,该算法都能有效完成I/Q不平衡参数测量和补偿,尤其是在信噪比条件较好,I/Q不平衡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该算法相较于传统的线性拟合算法有3 dB左右的信噪比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Q不平衡 矢量调制 聚类算法 射频指标测量 数字域补偿
下载PDF
Analysis of a Wenzhou-Hitting Exceptionally Strong Rainstorm Associated with a Typhoon Inverted Trough in September,1999
4
作者 郑峰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0年第1期39-47,共9页
Using T106 numerical products, MM5 simulations in conjunction of Q-vector scheme-computed NCEP results, observations and satellite cloud images, study is undertaken for an exceptionally intense rainstorm event afflict... Using T106 numerical products, MM5 simulations in conjunction of Q-vector scheme-computed NCEP results, observations and satellite cloud images, study is undertaken for an exceptionally intense rainstorm event afflicting the Wenzhou reg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far away from the tropical storm center happening early on the morning of September 4, 1999 (TS9909 hereinafter). Evidence suggests that, like previously-studied typhoons landing in autumn south of Xiamen to the eastern part of Guangdong, TS9909 has an inverted trough in the central south of the coastal belt of Zhejiang province that produces the rainstorm from the meso convective complex (MCC) on the warm, moist shear inside; the time and order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rainfall are bound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ttern of strong Q-vector divergence gradients during the event for the study area; the NE - SW coastline and the unique topography of the Yandang mountains inside the region are favorable for air lifting are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o the torrential 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distance-away typhoon rainstorm inverted trough MCC q-vector divergence gradient
下载PDF
基于优化TQWT及孪生SVM的有载分接开关机械故障诊断
5
作者 余长厅 黎大健 +2 位作者 陈梁远 张磊 赵坚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118,共9页
为进一步提高有载分接开关(on-load tap changer,OLTC)机械状态监测的准确性,文中基于优化品质因数可调小波变换(tunable quality wavelet transform,TQWT)对OLTC切换过程中的振动信号进行了分析。即使用人工鱼群算法(artificial fish s... 为进一步提高有载分接开关(on-load tap changer,OLTC)机械状态监测的准确性,文中基于优化品质因数可调小波变换(tunable quality wavelet transform,TQWT)对OLTC切换过程中的振动信号进行了分析。即使用人工鱼群算法(artificial fish swarm algorithm,AFSA)基于分解余量与整体正交系数研究了TQWT的优化分解方法,计算得到了OLTC振动信号的多个子序列,构建了基于优化孪生支持向量机(twin support vector machine,TWSVM)的OLTC机械故障诊断模型。对某CM型OLTC正常与典型机械故障下振动信号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提优化TQWT分解方法有效提高了OLTC振动信号分解结果的准确性。相对于其他诊断模型,所构建AFSA-TWSVM的OLTC机械故障诊断模型分类效果好且收敛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载分接开关 机械故障 振动信号 品质因数可调小波变换 人工鱼群算法 孪生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青海东部一次强暴雪天气的Q矢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50
6
作者 李加洛 达成荣 +2 位作者 刘海明 贾红莉 韦淑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12,共5页
20 0 2年 1 0月 2 1~ 2 2日青海高原东部地区发生近 1 0年以来秋季最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利用Q矢量方法以及GMS 5红外云图、水汽云图和常规观测等资料 ,对强暴雪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Q矢量湿锋生函数、Q矢量... 20 0 2年 1 0月 2 1~ 2 2日青海高原东部地区发生近 1 0年以来秋季最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利用Q矢量方法以及GMS 5红外云图、水汽云图和常规观测等资料 ,对强暴雪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Q矢量湿锋生函数、Q矢量散度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与青海高原暴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对青海高原的降雪预报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部地区 强暴雪天气 Q矢量诊断分析 Q矢量湿锋生函数
下载PDF
中国Q矢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49
7
作者 岳彩军 寿亦萱 +3 位作者 姚秀萍 寿绍文 漆梁波 施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0-455,共6页
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Q矢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及研究工作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也具体给出了每一种Q矢量的计算表达式及以其散度场作为强迫项的ω方程的计算表达式,对每一种Q矢量分析方法的特点给予了简单介绍和说明,最后也提出了对... 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Q矢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及研究工作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也具体给出了每一种Q矢量的计算表达式及以其散度场作为强迫项的ω方程的计算表达式,对每一种Q矢量分析方法的特点给予了简单介绍和说明,最后也提出了对未来Q矢量分析方法应用与研究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矢量 Q矢量分析方法 应用与研究
下载PDF
“070304”东北特大暴雪的分析 被引量:67
8
作者 孙欣 蔡芗宁 +2 位作者 陈传雷 贾旭轩 乔小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63-870,共8页
对2007年3月3—6日东北地区百年不遇的暴雪及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并对非地转湿Q矢量的贡献、降水相态变化的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范围广、强度强的偏南急流不仅是水汽的强劲输送带,而且是低层锋区和低值系统加强、移动... 对2007年3月3—6日东北地区百年不遇的暴雪及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并对非地转湿Q矢量的贡献、降水相态变化的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范围广、强度强的偏南急流不仅是水汽的强劲输送带,而且是低层锋区和低值系统加强、移动的必要条件;次级环流的强迫作用在暴雨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强弱与降水强度有直接关系。云系的高低与下落过程中的层结状态、低层锋区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面降水的相态。深厚强锋区、北上江淮气旋、低空急流、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上升支的强弱和位置与降水的强度、落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暴雨 天气学分析 湿Q矢量 降水相态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在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9
作者 杨晓霞 沈桐立 +2 位作者 刘还珠 薛德强 万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4-475,共12页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都有较强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产生上升运动,形成暴雨。这一结果也表明凝结潜热加热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把非地转湿Q矢量...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都有较强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产生上升运动,形成暴雨。这一结果也表明凝结潜热加热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把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为平行于等位温线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部分。揭示在这两场暴雨过程中,虽然都有中尺度和大尺度辐合上升运动作用的叠加,但在春季暴雨的个例中,垂直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相接近,暴雨以中尺度上升运动为主。而在秋季暴雨的个例中,平行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在形状上相似,在强度上偏强,暴雨的上升运动以大尺度为主,中间夹杂着中小尺度的上升运动,降水以混合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暴雨 非地转湿Q矢量 分解 诊断分析
下载PDF
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 被引量:38
10
作者 岳彩军 寿亦萱 +1 位作者 寿绍文 姚秀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量对同时刻的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原湿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2)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600 hPa高度上的改进后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的位置对同时刻的地面实际降水的强度及雨区位置都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Q矢量 改进后的湿Q矢量 改进 梅雨锋暴雨
下载PDF
昆明准静止锋的准地转Q矢量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李英 段旭 潘里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6-10,共5页
应用Q矢量理论,对1995年2月一次与云南寒潮天气过程有关的昆明准静止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850hPa上,云南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非地转风辐合场,从而引起昆明准静止锋锋生;当700hPa上Q矢量锋生函数值增大... 应用Q矢量理论,对1995年2月一次与云南寒潮天气过程有关的昆明准静止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850hPa上,云南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非地转风辐合场,从而引起昆明准静止锋锋生;当700hPa上Q矢量锋生函数值增大,说明锋后冷空气加强,昆明准静止锋容易南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锋 Q矢量 锋生 准地转 昆明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在云南冬季强降水中的分析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郭荣芬 李英 +1 位作者 杨向东 周翠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6,共5页
应用非地转湿 Q矢量理论对 2 0 0 3年 1月 5~ 6日云南冬季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50 0hPa青藏高原横切变、快速东移的南支槽、低层 70 0hPa西南急流、地面强冷锋是此次云南冬季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 ;非地转湿 Q矢... 应用非地转湿 Q矢量理论对 2 0 0 3年 1月 5~ 6日云南冬季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50 0hPa青藏高原横切变、快速东移的南支槽、低层 70 0hPa西南急流、地面强冷锋是此次云南冬季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 ;非地转湿 Q矢量流场的辐合中心 (辐合线 )与强降水区吻合 ;近地面 80 0hPa锋生函数场正值区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锋面的强度 ,锋生函数正值区范围与降雪区域对应较好 ;70 0hPa非地转湿 Q矢量散度场辐合区与云南冬季强降水的产生及强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湿Q矢量 锋生函数 散度场 500hPa 辐合线 影响系统 冬季 地面 应用
下载PDF
广东0506大暴雨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19
13
作者 郑彬 林爱兰 +3 位作者 袁金南 谷德军 李春晖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5-140,共6页
2005年6月18~25日,广东省出现罕见的持续强降水过程(0506大暴雨),造成广东省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非地转Q矢量、假相当位温和经向环流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地区的对流系统北移并多日滞留在广东... 2005年6月18~25日,广东省出现罕见的持续强降水过程(0506大暴雨),造成广东省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非地转Q矢量、假相当位温和经向环流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地区的对流系统北移并多日滞留在广东地区是0506大暴雨的一个直接原因,它是南海夏季风活动的一个表现;广东0506大暴雨有明显的南北两个主要的降水区域,其中南边是季风对流降水,而北部则属于锋面降水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大暴雨 非地转Q矢量 南海夏季风
下载PDF
完全Q矢量的引入及其诊断分析 被引量:53
14
作者 姚秀萍 于玉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8-213,共6页
参照准地转Q矢量推导 ,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 ,引出考虑非绝热效应的完全Q矢量的概念 ,并应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完全Q矢量能较清楚地揭示暴雨天气系统的演变 ;考虑了湿过程的完全Q矢量在暴雨的... 参照准地转Q矢量推导 ,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 ,引出考虑非绝热效应的完全Q矢量的概念 ,并应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完全Q矢量能较清楚地揭示暴雨天气系统的演变 ;考虑了湿过程的完全Q矢量在暴雨的诊断过程中显示了其更大的优越性 ;定性而言 ,完全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有助于确定暴雨的落区 ,暴雨区正好落在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之间 ;定量而言 ,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大小对暴雨强度有显著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Q矢量 湿过程 锋生函数 暴雨 诊断过程 对流性天气系统 散度场
下载PDF
Q矢量理论在青藏高原东侧大暴雨过程中的诊断应用 被引量:29
15
作者 王川 杜川利 寿绍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1-267,共7页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川陕地区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作了诊断分析.再利用MM4模式所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应用湿Q矢量理论对暴雨过程进一步进行了中尺度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川陕地区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作了诊断分析.再利用MM4模式所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应用湿Q矢量理论对暴雨过程进一步进行了中尺度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湿Q矢量散度场的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出现在中尺度环流明显增强时.湿Q矢量分解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矢量理论 青藏高原 大暴雨 环流特征 成因分析 MM4模式 高时空分辨率资料
下载PDF
改进的湿Q矢量分析方法及梅雨锋暴雨形成机制 被引量:31
16
作者 岳彩军 董美莹 +1 位作者 寿绍文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利用实测暴雨资料,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分别利用改进的湿Q矢量(记为Q^*)及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Partitioning),诊断分析了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00hP... 利用实测暴雨资料,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分别利用改进的湿Q矢量(记为Q^*)及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Partitioning),诊断分析了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00hPa Q^*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强度、落区及不均匀性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Q^*矢量散度辐散、辐合在垂直方向上是相间分布的,它所激发的次级环流可能是诱发梅雨锋暴雨产生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比“总”Q^*矢量更具有诊断意义,可将梅雨锋暴雨的垂直运动场进行有意义的尺度分离,更有利于梅雨锋暴雨的潜在物理机制的评估。在梅雨锋暴雨的不同阶段,对于垂直运动场而言,不同尺度的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强迫作用不同,有主、次之分。基于上述诊断分析结果,本文进而提出梅雨锋暴雨形成的可能物理机制,并给出其概念模式:由于初始大气中大尺度的水汽及垂直运动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从而造成了大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激发出次级环流,进而引发了中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产生,最终产生次级环流,直接导致梅雨锋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湿Q矢量 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 梅雨锋暴雨
下载PDF
2008年1月甘肃省连阴雪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许东蓓 张铁军 +3 位作者 任余龙 张新荣 李荣庆 吉惠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29-1139,共11页
利用2008年1月甘肃省连阴雪实况资料及同期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逐日客观分析场资料、1951—2000年NCEP/NCAR 500 hPa高度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持续20天之久的低温连阴雪天气的特征,以及这次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天气气候原因,并... 利用2008年1月甘肃省连阴雪实况资料及同期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逐日客观分析场资料、1951—2000年NCEP/NCAR 500 hPa高度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持续20天之久的低温连阴雪天气的特征,以及这次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天气气候原因,并针对过程中强降雪发生时段进行了完全Q矢量散度诊断及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甘肃省的低温连阴雪天气具有降雪异常偏多、气温异常偏低、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属60年不遇。大气环流的异常及稳定维持为连阴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气候背景,具体表现在阻塞形势建立并长时间异常维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加强西伸、维持。阻高崩溃及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促使这次连阴雪过程减弱、结束。诊断分析和MM5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低空形势场以及中尺度的动力、湿度因素的有效配合为较强降雪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在甘肃南部到中部出现较强降雪时,青藏高原南支槽前有一支明显的偏南风向北输送,并在高原东南侧形成辐合,同时在高原中部也有明显的高原切变线发展东移。强降雪对应区域上空有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而且垂直上升运动发展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连阴雪 低温 完全Q矢量
下载PDF
定量分析几种Q矢量 被引量:22
18
作者 岳彩军 寿绍文 董美莹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9-48,共10页
结合 1 991年 7月 5日 2 0 :0 0~ 6日 2 0 :0 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 ,从台站实际业务工作需要考虑 ,细致、具体地比较分析了 85 0hPa、70 0hPa及 5 0 0hPa 3个层次的准地转 Q矢量散度场、半地转 Q矢量散度场、非地转 Q矢量散... 结合 1 991年 7月 5日 2 0 :0 0~ 6日 2 0 :0 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 ,从台站实际业务工作需要考虑 ,细致、具体地比较分析了 85 0hPa、70 0hPa及 5 0 0hPa 3个层次的准地转 Q矢量散度场、半地转 Q矢量散度场、非地转 Q矢量散度场及湿 Q矢量散度场与相应时刻地面降水场对应关系的差异 ,同时还针对每一种 Q矢量 ,将其在 85 0hPa、70 0hPa及5 0 0hPa 3个层次的散度场对同时刻降水场的反映能力进行了比较。在定量比较的基础上 ,得到了对 4种 Q矢量诊断特性的具体认识 :( 1 )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 ,3个层次的半地转 Q矢量散度场及准地转 Q矢量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较小 ,而非地转 Q矢量的散度场和湿 Q矢量的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明显较前二者大 ,尤其是湿 Q矢量散度场在每个层次的诊断能力基本都大于相应层次的其它 Q矢量的散度场。 ( 2 )对于每一种 Q矢量而言 ,基本都是在 70 0hPa的散度场与雨区的对应关系好于各自在 85 0hPa和 5 0 0hPa的散度场 ,尤其是 70 0hPa湿 Q矢量散度辐合场对同时刻梅雨锋暴雨的强度及落区都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最后 ,基于理论的角度对各 Q矢量的诊断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和比较分析 ,明确地指出了 4种 Q矢量存在理论前提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矢量 散度场 定量分析 梅雨锋暴雨 天气过程分析 降水场
下载PDF
变性台风Winnie(9711)环流中的锋生现象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雷小途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29-639,共11页
基于T106一日四次1.125°×1.125°格点资料,采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登陆台风Winnie(9711)变性加强过程中环流内的锋生现象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innie变性加强与其环流内的中尺度锋生过程密切相关,其低层环流中可发现包围... 基于T106一日四次1.125°×1.125°格点资料,采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登陆台风Winnie(9711)变性加强过程中环流内的锋生现象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innie变性加强与其环流内的中尺度锋生过程密切相关,其低层环流中可发现包围台风中心的环状锋生现象。其中,北侧锋带与西侧锋带在结构、性质上有所不同,北侧锋具有暖锋特征,而西侧锋具有冷锋特点。台风残余低压环流中心位于两条锋带的交汇处,其变性加强过程类似于一个温带气旋在地面锋上的发展过程。Winnie变性加强过程中,北侧暖锋锋生强,锋面次级环流明显,降水区主要出现在该锋带附近。西侧冷锋锋生弱,无明显锋面次级环流,降水不明显。强锋生区首先在台风上空高层产生,随后增强下传,加强了低层锋生过程。中低层锋生强度以及锋上垂直运动与凝结潜热作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变性加强 锋生 非地转湿Q矢量
下载PDF
各非地转Q矢量之间的定量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岳彩军 寿亦萱 +2 位作者 寿绍文 曾刚 王咏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8-618,共11页
结合“海棠”台风在2005年7月19日08:00~20日08:00再次登陆福建省24h期间所造成的降水过程,在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模式模拟输出结果,通过计算900~600hPaQ矢量散度的气柱平均值、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 结合“海棠”台风在2005年7月19日08:00~20日08:00再次登陆福建省24h期间所造成的降水过程,在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模式模拟输出结果,通过计算900~600hPaQ矢量散度的气柱平均值、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场,定量比较分析了非地转干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及改进的湿Q矢量的诊断能力差异,结果表明:(1)非地转干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及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对同期模拟雨区都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同时,非地转湿Q矢量和改进的湿Q矢量的散度辐合强度都较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强,且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强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尤其是在主雨区表现的更为明显。相对来讲,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最强。(2)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与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范围几乎相同,且明显较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雨区范围大,相对来讲,与同期模拟降水场的雨区更接近。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最强,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强迫次之,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最弱。三种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都明显弱于同期模式模拟的降水强度,相对来讲,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更接近于模拟的降水强度。(3)三种Q矢量散度场以及强迫产生的降水场之间的差异,充分表明此次台风降水过程中伴有大量的大尺度稳定水汽凝结潜热和对流水汽凝结潜热释放,考虑了水汽凝结潜热加热作用的非地转湿Q矢量与改进的湿Q矢量,对降水反映能力均较非地转干Q矢量有所改进,尤其是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转干Q矢量 改进的非地转湿Q矢量 Q矢量散度 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