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RILs群体花后旗叶持绿性遗传特性及其与千粒重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晓平 杨德龙 +4 位作者 栗孟飞 程宏波 幸华 柴守玺 李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63,共7页
利用抗旱性强的冬小麦品种“陇鉴19”(较低叶绿素含量(SPAD ))与水地高产品种“Q9086”(较高SPAD )杂交构建的F8重组近交系(RILs )群体12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供试材料,研究雨养和正常灌溉条件下,不同地点花后旗叶SPAD与千粒重(... 利用抗旱性强的冬小麦品种“陇鉴19”(较低叶绿素含量(SPAD ))与水地高产品种“Q9086”(较高SPAD )杂交构建的F8重组近交系(RILs )群体12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供试材料,研究雨养和正常灌溉条件下,不同地点花后旗叶SPAD与千粒重(TGW )相关性及数量遗传特点,评价该群体目标性状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RILs群体旗叶SPAD和TGW表型变异广泛,多样性指数高,且有超亲分离,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和水分条件以及基因型×水分条件互作效应。小麦RILs群体花后不同发育时期旗叶SPAD和TGW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灌浆期旗叶SPAD (SPADg )与TGW相关性更高( r=0.59**~0.69**)。SPADg对TGW有极显著的正向直接作用,而开花期SPAD (SPADf )相反。干旱胁迫条件下旗叶SPAD对TGW总效应显著高于正常灌溉,SPADg对TGW总效应显著高于SPADf。不同处理旗叶SPAD和TGW遗传力普遍较低(hB2=0.15~0.44);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控制SPADf的基因对数分别为22~36和50~59,控制SPADg 的基因对数分别为24~25和31~33,控制TGW的平均基因对数分别为10~11和13~14。该小麦群体花后旗叶SPAD和TGW表型,及其对水分敏感程度变异丰富,适合进行小麦抗旱性状数量遗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rils 干旱胁迫 叶绿素 千粒重 数量遗传
下载PDF
基于RT RILs F10群体的水稻种子耐干旱萌发性状的QTL定位
2
作者 熊艺 《南方农业》 2024年第9期1-6,共6页
以耐旱性差异较大的籼稻RT和籼稻SC及其杂交构建的第10代RIL群体为材料,使用浓度1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环境处理7 d,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萌发期间水稻种子根、芽相关萌发特性、生长特性与根系形态指标进行... 以耐旱性差异较大的籼稻RT和籼稻SC及其杂交构建的第10代RIL群体为材料,使用浓度1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环境处理7 d,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萌发期间水稻种子根、芽相关萌发特性、生长特性与根系形态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QTL定位。结果表明:各萌发特性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0.95,其中根干重与根鲜重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9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246个株系分为3大类群,第I类长势最好。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20个与水稻萌发期相关的耐旱性状QTL,分布于水稻的3号、4号、7号、8号、9号、11号和12号染色体上,对数几率比(LOD)值为2.01~4.45,解释的表型贡献率为3.38%~7.35%。7号染色体上的RM481-RM5100标记区间可同时影响水稻发芽率和发芽势。8号染色体RM5887-RM6155标记区间可同时检测到控制根与芽鲜重的位点,说明该区间可同时影响多个鲜重性状,表现为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种子 耐干旱 RIL群体 QTL定位
下载PDF
玉米RILs群体产量及相关性状评价
3
作者 张林 李庭峰 +3 位作者 吴芳勇 王霞 邸宏 王振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7637-7639,共3页
[目的]为性状的基因定位及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挖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RILs群体(吉846×掖3189)的280个家系及2个亲本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对供试材料进行田间鉴定,分析产量及相关性状表现。[结果]家系... [目的]为性状的基因定位及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挖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RILs群体(吉846×掖3189)的280个家系及2个亲本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对供试材料进行田间鉴定,分析产量及相关性状表现。[结果]家系间、年份与家系互作间10个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大,在50.76%~82.81%;群体内各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绝对值小于1,符合正态分布。[结论]家系2、10、27、122、257和321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在不同年份均表现较好,在今后玉米育种中可优先利用;10个性状均可进行QTL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rils 产量 性状
下载PD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QTLs, Epistatic Effects and QTLx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for Yield Traits Using DH and RILs Populations in Rice
4
作者 ZHAO Xin-hua QIN Yang +5 位作者 JIA Bao-yan Suk-Man Kim Hyun-Suk Lee Moo-Young Eun Kyung-Min Kim Jae-Keun Soh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Two genetic linkage maps, constructed by DH and RILs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the same par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QTLs controlling yield traits across different years in rice (... Two genetic linkage maps, constructed by DH and RILs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the same par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QTLs controlling yield traits across different year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A total of 194 SSR and STS markers were used in two maps, of which 114 markers were same. The distribution of Samgang allele was higher in RILs population than it in DH population. Comparing with DH population, RILs population has more lines with higher yield and wider phenotypic transgressive segression for yield traits. Although most of QTLs for the same trait were different in two populations across different years, 8 QTLs (including gwp 11.1, spp5.1, spp 10.1, spp 11.2, ssrl. 1, ssrl 1.1, tgw9.1 and tgwl 1.1) were detected over 2 y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pppl0.1, sppl0.1 and tgw9.1 were identified in two populations, while sppl 0.1 and tgw9.1 were simultaneity observed across different years. Epistatic effects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additive effects for PPP, SPP, yield in DH population and TGW, yield in R/Ls population. Epistatic effects of DH and RILs populations were different on the same genetic background in the present study, which illuminated the QE interac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 epistatic effect.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QTLs for yield traits in DH and RILs populations should provide various and more precise information. The QTLs identified in present study would be valuable in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program for improving rice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ls epistics effect QE interaction YIELD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Permanent Mapping Populations RILs in Diploid A Genome
5
作者 WAGHMARE VIJAY N DONGRE A B GOTMARE Vinita PATIL P G DESHPANDE L A KHADI B M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99-,共1页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 serve as powerful tools for genetic mapping.RILs are obtained by crossing two inbred lines followed by repeated selfing or sib-mating to create a set of new
关键词 QTLS LENGTH Development of Permanent Mapping Populations rils in Diploid A Genome
下载PDF
“云粳17号/云粳20号”RILs在高原与平原生境下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苏振喜 Kim Mingqi +4 位作者 Cho Youngchan 朱振华 世荣 刘慰华 赵国珍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53,共5页
利用已构建的"云粳17号/云粳20号"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在低纬高原中国云南和高纬平原韩国水原两地间开展了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异地穿梭鉴定,并分析了粳稻RILs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生长环境下表型差异及其相关... 利用已构建的"云粳17号/云粳20号"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在低纬高原中国云南和高纬平原韩国水原两地间开展了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异地穿梭鉴定,并分析了粳稻RILs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生长环境下表型差异及其相关性。研究表明,千粒重在两地间表型差异不显著(t值为3.24),单株穗重和结实率表型差异相对较小(t值分别为8.00和8.31),而株高、穗数、每穗总粒数表型差异极显著(t值分别为13.17、15.11和13.56);主要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生境下除结实率与单株穗重相关性不一致外,其它性状间的相关性表现趋势较一致;两地熟期也较一致。以上说明可以利用高原和平原两大生境,加强对品种适应性的选择,促进有利基因的鉴定,为两国开展优异性状的QTL定位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原生境 平原生境 rils 农艺 性状
原文传递
花生RIL群体出仁率的遗传特性分析
7
作者 薛云云 张蕙琪 +7 位作者 张鑫 田跃霞 李娜 梁煜莹 张加羽 张晓吉 王露欢 白冬梅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3,共5页
出仁率是花生的产量性状之一,是籽仁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本研究以花育44×DF1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出仁率作为表型数据,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3个环境下的出仁率进行遗传特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环境下... 出仁率是花生的产量性状之一,是籽仁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本研究以花育44×DF1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出仁率作为表型数据,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3个环境下的出仁率进行遗传特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环境下的出仁率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4MG-AI,即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调控,3个环境下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1.93%,90.60%,96.85%。本研究结果为出仁率遗传机制挖掘奠定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RIL群体 出仁率 主基因+多基因模型
下载PDF
基于不同遗传群体的大豆分枝数QTL定位分析
8
作者 朱晨博 张东梅 +7 位作者 孙明明 刘淼 袁明 贾晓轲 赵艳强 张艳婷 杨明亮 陈庆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7-1028,共12页
分枝数是大豆重要的农艺性状,与大豆株型结构、产量潜力和适应性密切相关。为挖掘大豆分枝数稳定遗传位点,本研究以多分枝大豆Charleston和主茎型大豆东农594为亲本构建的148份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和以主茎型大豆绥农14和多分枝野生大... 分枝数是大豆重要的农艺性状,与大豆株型结构、产量潜力和适应性密切相关。为挖掘大豆分枝数稳定遗传位点,本研究以多分枝大豆Charleston和主茎型大豆东农594为亲本构建的148份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和以主茎型大豆绥农14和多分枝野生大豆ZYD00006为亲本构建的213份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2个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ICIMapping软件中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和Win-QTL-Cart 2.5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对2018-2021年两个遗传群体的分枝数表型数据进行QTL分析,对QTL置信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挖掘。共检测到17个与大豆分枝数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其中qBNA2_1和qBNK_1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群体中稳定出现,分布在第8和9号染色体。根据基因注释等信息对两个QTL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并通过qRT-PCR预测Glyma.08G053700、Glyma.08G068200、Glyma.08G082400和Glyma.09G167100为调控分枝数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探明大豆分枝数形成的遗传机制,为大豆理想株型研究提供候选基因与材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RIL)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 分枝数 QTL 候选基因
下载PDF
辣椒重组自交系群体果实和叶形性状的遗传分析
9
作者 陈大青 戴云花 +3 位作者 毛莲珍 孙浩 周瑶 刘周斌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5,共8页
通过朝天椒D71和甜椒D72组合构建辣椒重组自交系(recombiant inbred line,RIL),测定2种不同生长环境下RIL群体的单果质量、果长、果肩宽、果宽、果实硬度、果肉厚、果柄粗、叶宽和叶长共9个性状,分析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多数性状在2... 通过朝天椒D71和甜椒D72组合构建辣椒重组自交系(recombiant inbred line,RIL),测定2种不同生长环境下RIL群体的单果质量、果长、果肩宽、果宽、果实硬度、果肉厚、果柄粗、叶宽和叶长共9个性状,分析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多数性状在2种生长环境下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1,表明这些性状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说明群体各性状受多基因控制的影响。各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为16.73%~52.06%,其中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平均值最大,为52.06%,而叶长最小,仅为16.73%。群体性状遗传力范围为42.03%~51.21%,其中果实多个性状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果实硬度与其他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群体在E1下性状表现力要好于E2,变异现象分析说明该RIL群体内部有丰富的遗传变异,遗传力分析表明辣椒果实性状受到基因型和环境型共同作用的影响,且受环境型影响略高于基因型影响。RIL群体在2种生长环境下的各性状分布均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这些性状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以上结果可为辣椒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RIL群体 果实性状 叶形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饲用小黑麦重组自交系群体草产量的相关性状分析
10
作者 郭蕊 金星娜 +1 位作者 常丹丹 杜文华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3期96-100,107,共6页
【目的】探究饲用小黑麦草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以石大1号小黑麦与甘农7号小黑麦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F6代273个单株的6个草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进行表型鉴定和统... 【目的】探究饲用小黑麦草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以石大1号小黑麦与甘农7号小黑麦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对F6代273个单株的6个草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进行表型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6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9.68%~64.10%,其中单株鲜重最大,其次是分蘖数、穗下节间长和株高,最后是旗叶长和旗叶宽;单株鲜重与分蘖数的相关系数最大(0.764),与穗下节间长的相关系数最小(0.052)。【结论】主成分分析将草产量相关性状综合为生物量构成因子和株高构成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0.81%。本研究可为饲用小黑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RIL群体 草产量相关性状
下载PDF
绿豆种子休眠性和百粒重的QTLs和互作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梅丽 程须珍 +5 位作者 刘春吉 王素华 王丽侠 刘长友 孙蕾 徐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2,共7页
利用绿豆Berken/ACC41重组自交系在北京种植得到的121个F10家系和79个RFLP分子标记,采用改进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绿豆种子休眠性和百粒重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与发芽势有关的QTL3个,与发芽率有关的QTL4个,分别位于... 利用绿豆Berken/ACC41重组自交系在北京种植得到的121个F10家系和79个RFLP分子标记,采用改进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绿豆种子休眠性和百粒重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与发芽势有关的QTL3个,与发芽率有关的QTL4个,分别位于第1、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的8.17%~12.14%和4.34%~12.69%。检测到与百粒重有关的QTL5个,分别位于第2、8、9、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的4.58%~10.36%。增加发芽率和百粒重的基因效应均来自母本Berken。分别检测到发芽势、发芽率和百粒重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8、9、9对,对这3个性状的总表型贡献率分别达到66.58%、47.91%、39.90%。本文初步分析了休眠性和百粒重的关系,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了比较,旨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适度休眠的优良绿豆品种,进而解决绿豆收获前的荚上子粒发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rils群体 休眠性 QTL定位 上位性互作
下载PDF
粳稻十和田/昆明小白谷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低温反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福荣 余腾琼 +6 位作者 汤翠凤 阿新祥 樊传章 胡意良 张敦宇 董超 戴陆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437-3447,共11页
【目的】培育重组自交系群体是发掘或定位水稻孕穗开花期耐冷性QTL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培育"十和田/昆明小白谷"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在云南自然低温条件下,分析RIL的株高、穗长、穗伸出度、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和穗粒... 【目的】培育重组自交系群体是发掘或定位水稻孕穗开花期耐冷性QTL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培育"十和田/昆明小白谷"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在云南自然低温条件下,分析RIL的株高、穗长、穗伸出度、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和穗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低温反应,为耐冷性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s定位等提供研究材料和参考。【方法】以由230个家系组成的"十和田/昆明小白谷"RILs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2001年在昆明和呈贡,2002年在昆明和剑川,2003年在昆明进行了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自然低温鉴定,并对株高、穗长、穗伸出度、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和穗粒数等性状进行方差和相关分析。【结果】株高、穗伸出度和穗粒数3性状以基因型控制为主,穗长以基因型×环境互作为主,单株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以试点环境控制为主。在5种生长环境下,上述6个性状F值为4.019~97.284,株系间均具有极显著差异。在每个试点环境条件下,单株结实率与特定结实率都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6~0.885;株高与穗长和穗伸出度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6个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依次是特定结实率(66.3%)>穗伸出度(57.4%)>单株结实率(37.2%)>穗粒数(16.2%)>株高(9.6%)>穗长(6.4%);特定结实率、穗伸出度和单株结实率反应最敏感,穗粒数、株高和穗长不太敏感。【结论】本研究培育的"十和田/昆明小白谷"RIL可作为水稻孕穗开花期耐冷性研究的遗传材料;特定结实率、穗伸出度和单株结实率是孕穗开花期自然低温胁迫反应最敏感的性状指标,株高、穗长和穗粒数的变异与孕穗开花期低温胁迫的相关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水稻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自然鉴定评价中,必须进行多年多点的鉴定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差分析 相关分析 低温反应 主要农艺性状 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 粳稻
下载PDF
低磷胁迫下云南粳稻强耐低磷杂种后代及群体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娟 曾亚文 +3 位作者 杨树明 杨涛 普晓英 赵春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78-983,共6页
以严重缺乏有效磷的酸性红壤开展合系41×大白稻强耐低磷杂种后代及重组近交系(RILs)的遗传特性研究,以期明确低磷胁迫下杂种后代的耐低磷特性的表达,为磷高效水稻种质资源的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低磷胁迫下,F3、F4分... 以严重缺乏有效磷的酸性红壤开展合系41×大白稻强耐低磷杂种后代及重组近交系(RILs)的遗传特性研究,以期明确低磷胁迫下杂种后代的耐低磷特性的表达,为磷高效水稻种质资源的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低磷胁迫下,F3、F4分离群体的株穗质量与地上干物质量、穗长、总粒数呈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较高;RILs群体的相对株穗质量与地上干物质量、总粒数、实粒数、穗长呈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也较高。RILs磷高效株系的筛选中应对这几个性状充分重视。②株穗产量分布曲线各世代均呈连续性变异,各世代符合正态分布或偏态分布,表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③主基因多基因分析表明,株穗质量主要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68.21%,该组合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低磷 株穗产量 杂种后代 rils 遗传分析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下水稻苗期硅营养性状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杏春 王茵 +4 位作者 王清水 熊君 余彦 方长旬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9-135,共7页
以"Lemont"和"Dular"杂交建立的包含123个家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选用水稻根系硅吸收能力和叶片硅利用率为指标,进行水稻硅营养遗传性状QTL定位,并分析其与UV-B辐射增强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控制... 以"Lemont"和"Dular"杂交建立的包含123个家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选用水稻根系硅吸收能力和叶片硅利用率为指标,进行水稻硅营养遗传性状QTL定位,并分析其与UV-B辐射增强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控制水稻叶片硅利用率的4个加性QTL分别在第2、3、10染色体上,而控制根系硅吸收能力的1个加性QTL位于第11染色体上。QTL与UV-B辐射互作分析发现2对控制根系硅吸收能力和3对控制叶片硅利用率的基因×环境上位性QTL,其中只有1对控制根系硅吸收能力的QTL效应值较大。说明水稻这两种硅营养性状中,根系硅吸收能力较叶片硅利用率受UV-B辐射影响大,在抗UV-B辐射育种中以叶片硅利用率为水稻硅营养遗传选择的指标具有较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苗期 rils群体 硅营养性状 UV-B辐射增强 QTL QTL与环境互作
下载PDF
籼型水稻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偏分离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庆全 张玉山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9年第4期685-689,共5页
水稻是禾本科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是开展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利用两个优良的籼型水稻恢复系T219和T226衍生的202个重组自交系(RILs)作为作图群体,构建了水稻全基因组连锁图谱。图谱共包括181个简... 水稻是禾本科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是开展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利用两个优良的籼型水稻恢复系T219和T226衍生的202个重组自交系(RILs)作为作图群体,构建了水稻全基因组连锁图谱。图谱共包括181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图谱总长1559.6cM。该图谱与多数已经发表的图谱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检测到偏分离标记有33个,除第4、第7和第9染色体没有偏分离标记外,其余染色体都存在偏分离标记,绝大多数偏分离标记偏向于T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遗传连锁图谱 重组自交系(rils) SSR标记
下载PDF
水稻长穗大粒RIL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志强 郑燕 +6 位作者 许旭明 陈仁财 姚小兰 林晶 王乃元 郭玉春 梁康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11期1881-1889,共9页
为探讨水稻长穗大粒RILs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以自育的一个水稻长穗大粒品系FJCD与籼型三系恢复系IR24配制杂交组合,单粒传法构建含有178个株系的RILs群体(F11)为材料,分别在福州和沙县2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采用植物数量性状... 为探讨水稻长穗大粒RILs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以自育的一个水稻长穗大粒品系FJCD与籼型三系恢复系IR24配制杂交组合,单粒传法构建含有178个株系的RILs群体(F11)为材料,分别在福州和沙县2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其相应的统计方法,研究水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除了精米率呈多基因遗传外,其他9个品质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精米率、米粒长、米粒宽、米粒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相似的遗传模型;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表现不同的遗传模型。由主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有整精米率、米粒长、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由多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有米粒宽和米粒长宽比。环境因素对碱消值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有82.22%的比率表现较为一致,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相关性。因此,在稻米品质选择与鉴定时需对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多个特定环境中进行,才能提高育种效率;对由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性状需分别采用不同选择方法和育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rils) 品质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水稻幼苗根际联合固氮能力的QTL定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季天委 方萍 +1 位作者 邢永忠 贾小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4-398,共5页
以珍汕97×明恢63杂交组合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的241个株系和高效固氮菌株W12以及固氮菌株FY为材料,在严格限菌条件下,利用改进的SpermosphereModel技术,测定RIL群体及其亲本与两个固氮菌株的联合固氮能力表型值。采用MAPMAKER/QT... 以珍汕97×明恢63杂交组合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的241个株系和高效固氮菌株W12以及固氮菌株FY为材料,在严格限菌条件下,利用改进的SpermosphereModel技术,测定RIL群体及其亲本与两个固氮菌株的联合固氮能力表型值。采用MAPMAKER/QTL软件对获得的表型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在第2染色体上,检测到控制与W12联合固氮能力(W12 NFA)和与FY联合固氮能力(FY NFA)的QTL各1个;前者位于标记区间RM208~RM207,后者位于标记区间R712~RM324。分别对这两个QTLs的等位标记RM208与R712作单因子方差分析,得W12 NFA在RM208不同标记基因型间差异的F值为8 28,达0 0044显著性水平;FY NFA在等位R712不同标记基因型间差异的F值为13 81,达0 0003显著性水平。显然,本研究检出的控制固氮菌株W12和FY与水稻根际联合固氮能力的QTL是相互独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菌 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 联合固氮能力 QTL 水稻
下载PDF
水稻耐淹性状QTL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倩 吴娴 +4 位作者 刘玉薇 吴朝昕 李祖军 龚记熠 朱速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1期108-110,118,共4页
利用籼稻品种贵9B和粳稻品种热研2号作为亲本,构建100个贵9B/热研2号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家系为作图群体,进行水稻耐淹QTL检测及其遗传效应分析。以胚芽鞘长度为水稻耐淹强弱的表型数据,运用完备区间作图定位法... 利用籼稻品种贵9B和粳稻品种热研2号作为亲本,构建100个贵9B/热研2号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家系为作图群体,进行水稻耐淹QTL检测及其遗传效应分析。以胚芽鞘长度为水稻耐淹强弱的表型数据,运用完备区间作图定位法,在第6和第9条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水稻耐淹QTL,依次命名为qGS-6-1、qGS-9-1,2个位点的LOD值分别为2.89、2.51,贡献率分别为12.03%、10.52%,qGS-6-1等位基因源于贵9B,qGS-9-1等位基因源于热研2号。该研究可为克隆控制耐淹的基因以及培育适宜直播的水稻品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耐淹 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QTL定位
下载PDF
1RS·1B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品质特性及其地域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昊 李治 +5 位作者 杨靖 任天恒 唐宗祥 符书兰 晏本菊 任正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0-1056,共7页
为了探索1RS·1B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生态地域的稳定性效应,将由含新1RS·1BL易位染色体的小麦新品种川农17和不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绵阳11杂交后选育的一套高代自交系(RILs)同时种植于南方麦区... 为了探索1RS·1B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生态地域的稳定性效应,将由含新1RS·1BL易位染色体的小麦新品种川农17和不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绵阳11杂交后选育的一套高代自交系(RILs)同时种植于南方麦区的四川邛崃和北方麦区的河南新乡,分析各株系组在不同地域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1RS·1BL易位染色体的存在对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均有显著的负效应,在北方麦区的负效应比南方麦区更大,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降落值在不同的小麦生态区对1RS·1BL的存在显示了不同的反应,导致RILs群体中不同株系的品质特性在不同小麦生态区之间的稳定性降低。降落值在南方麦区的表现显著地低于北方麦区,部分地掩盖了1RS·1BL在南方麦区的品质效应。稳定时间在不同地域间显示了不稳定,表明稳定时间的选择存在更多的变数。但是,这些品质特性在不同株系组中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表明无论在哪个株系组,都有比较优质的株系存在,表明在不同的生态地域选育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rils) 1RS·1BL易位 小麦品质 降落值 稳定时间
下载PDF
玉米穗上节间数的QTL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德芝 郭战勇 +2 位作者 谢惠玲 石超男 张战辉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0,共5页
以来自于玉米杂交种农大108(许178×黄C)的一套包含166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基础,组配包含243个杂交组合的IF_2群体。2013年和2014年分别在郑州和安阳进行田间试验,通过两年两点的田间试验,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穗上节间数(... 以来自于玉米杂交种农大108(许178×黄C)的一套包含166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基础,组配包含243个杂交组合的IF_2群体。2013年和2014年分别在郑州和安阳进行田间试验,通过两年两点的田间试验,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穗上节间数(Internodes above the upmost ear,IAEs)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IF_2群体的穗上节间数显著高于RIL群体,这表明该性状存在杂种优势。对2个群体的穗上节间数进行单环境和环境间联合QTL分析,共定位到14个QTL,其中,RIL群体共定位到6个QTL,IF_2定位到8个QTL,所有定位到的QTL分布在第1,3,5,6和8染色体上。RIL群体穗上节间数QTL中,qIAEs1a和qIAEs1c分别在多个环境和环境联合中被检测到,贡献率均大于12%。IF_2群体中,qIAEs6b和qIAEs3在多个环境间和环境联合QTL分析中被检测到,但qIAEs3的贡献率较小。在2个群体间并没有定位到相同的QTL,这表明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调控植株性状所涉及的基因是不同的,在IF_2群体中所定位到的QTL表现出的效应包含有杂种优势。所定位到的主效QTL可能为相应群体中调控玉米穗上节间数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上节间数 rils IF2群体 QTL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