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模拟助溶剂在硅氧烷类SC-CO_(2)压裂液中的助溶行为研究
1
作者 陈雨飞 吴通 +3 位作者 张辉 李军 周英操 张更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0-677,共8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体系由于黏度低,一般选用加入增稠剂的方法来克服携砂效率低的难题。硅氧烷类增稠剂具有低内聚能和良好的增黏性被广泛地选用,但是使用时需要添加助溶剂提高溶解效果。因此,选用被广泛使用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体系由于黏度低,一般选用加入增稠剂的方法来克服携砂效率低的难题。硅氧烷类增稠剂具有低内聚能和良好的增黏性被广泛地选用,但是使用时需要添加助溶剂提高溶解效果。因此,选用被广泛使用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模拟研究了甲醇、甲苯和环己烷等助溶剂的加入对聚二甲基硅氧烷在SC-CO_(2)体系中溶解行为的影响。基于溶剂-溶剂和溶剂-溶质的结合能、径向分布函数和内聚能密度等参数,对比分析了极性助溶剂和非极性助溶剂对聚二甲基硅氧烷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体系中的助溶效果。分子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助溶剂含量下,甲醇与溶剂体系溶解度参数差值小于0.5,助溶效果优于甲苯和环己烷。结论分析认为,使用助溶剂提高PDMS在SC-CO_(2)中溶解度的实质是CO_(2)与PDMS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力、CO_(2)与助溶剂分子间作用力以及PDMS聚合物与助溶剂分子间作用力的平衡。因此,当硅氧烷类增稠剂本身为非极性材料时,推荐采用甲苯作为助溶剂。若硅氧烷类材料具有一定弱极性时,采用甲醇最为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压裂液 PDMS 分子模拟 溶解性 黏度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降阻剂体系优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小刚 李佳霖 +4 位作者 朱静怡 贺广庆 刘臣 杨兆中 谢诗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15,共13页
SC-CO_(2)(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技术不仅具有油气增产与CO_(2)利用的双重作用,而且还能有效避免水力压裂导致的地层伤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但SC-CO_(2)压裂液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存在摩阻过高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压裂工艺参数的设计与优化。... SC-CO_(2)(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技术不仅具有油气增产与CO_(2)利用的双重作用,而且还能有效避免水力压裂导致的地层伤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但SC-CO_(2)压裂液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存在摩阻过高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压裂工艺参数的设计与优化。为了改善SCCO_(2)压裂液该项性能的不足来提高压裂效果,通过分子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SC-CO_(2)压裂液的降阻机理和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多种降阻剂的降阻和增黏功能,得到了混合种类降阻剂的优化比例并验证了其优化后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管流摩阻内部阻力和外部阻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流体的黏性和惯性,宏观影响因素为流速、流道性质和流体性质,微观上由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热运动、界面黏附力控制;②SC-CO_(2)压裂液降阻剂的降阻机理有2大类,癸基聚氟酯与聚烯酸月桂酯通过控制CO_(2)分子运动降低SC-CO_(2)压裂液体系流动摩阻,二甲基聚硅氧烷通过降低管壁的相对粗糙度实现降阻;③室内测试表明,癸基聚氟酯、二甲基聚硅氧烷、聚烯酸月桂酯在SC-CO_(2)压裂液中的可溶性和降阻性显著,含有这三种降阻剂的降阻剂体系对SC-CO_(2)压裂液体系的降阻率大于65%。结论认为,经降阻剂优化后的SC-CO_(2)压裂液降阻效果显著,有望代替滑溜水压裂液对页岩气储层进行高效增产技术改造,该认识对SC-CO_(2)体系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页岩气 压裂液 降阻剂 无水压裂 分子模拟 增产改造技术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维生素C、联苯二酸、苯甲酸及萘乙酸的相平衡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群生 张泽廷 +1 位作者 刘延成 于恩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16,20,共5页
本文用CO2 作为超临界萃取剂 ,有机溶剂乙醇、丙酮为夹带剂 ,研究了维生素C、联苯二酸及不含夹带剂时苯甲酸与萘乙酸等固体溶质在超临界萃取剂中的相平衡。实验表明 ,维生素C、联苯二酸在超临界条件下 ,无论是含还是不含夹带剂 ,在超临... 本文用CO2 作为超临界萃取剂 ,有机溶剂乙醇、丙酮为夹带剂 ,研究了维生素C、联苯二酸及不含夹带剂时苯甲酸与萘乙酸等固体溶质在超临界萃取剂中的相平衡。实验表明 ,维生素C、联苯二酸在超临界条件下 ,无论是含还是不含夹带剂 ,在超临界CO2 中的溶解度均为痕量。在相同的温度、压力下 ,苯甲酸的溶解度比苯乙酸大很多 ,理论分析认为 ,这是由于苯甲酸的极性较萘乙酸的强所致。实验中测定苯甲酸的压力转变为 2 3MPa,萘乙酸的压力转变为 12 2 9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相平衡 维生素C 联苯二酸 苯甲酸 萘乙酸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猕猴桃籽油的工业化生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麻成金 李加兴 +2 位作者 姚茂君 陈双平 邓其海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5-78,共4页
结合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猕猴桃籽油的生产实践,分析了影响猕猴桃籽出油率的相关因素。根据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籽粒的成熟度、粉碎度、萃取时间、分离压力与萃取效果的关系,同时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 结合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猕猴桃籽油的生产实践,分析了影响猕猴桃籽出油率的相关因素。根据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籽粒的成熟度、粉碎度、萃取时间、分离压力与萃取效果的关系,同时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速和分离温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萃取温度48℃,萃取压力30MPa,CO2流速300kg/h,萃取时间240m in,分离温度30℃,分离压力6MPa等工业生产技术条件可得到较理想的萃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籽油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工业生产 正交试验 工艺条件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精馏萃取橙油中的烯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志高 陈静静 +2 位作者 郭莉 马亚琴 黄学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5-308,共4页
采用橙油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精馏萃取苧烯的工艺技术。分析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和温度梯度对苧烯萃取的影响,以苧烯萃取率为判定指标时,获得的最佳工艺组合为:萃取压力8.0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80min、... 采用橙油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精馏萃取苧烯的工艺技术。分析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和温度梯度对苧烯萃取的影响,以苧烯萃取率为判定指标时,获得的最佳工艺组合为:萃取压力8.0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80min、温度梯度为40-55-60-65℃,萃取率达到94.16%;以苧烯浓度为判定指标时,获得最佳的工艺组合为:萃取压力8.0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80min、温度梯度40-55-60-65℃,苧烯浓度达到975.7μL/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 萃取 苧烯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固体分散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维 张志云 +3 位作者 张志丽 黎秋媛 王立红 周丽莉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6期903-905,共3页
超临界流体具有溶解性好、传质能力高、表面张力低及渗透性强等优点,使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粒径均匀可控、纯度高、无溶剂残留,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使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固体分散体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超临界流体具有溶解性好、传质能力高、表面张力低及渗透性强等优点,使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粒径均匀可控、纯度高、无溶剂残留,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使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固体分散体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文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方法、原理,归纳总结各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其存在的问题,为该方面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技术 固体分散体 制备 超临界二氧化碳
下载PDF
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胱抑素C的改变及早期液体复苏对其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澜涛 刘红娟 胡振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7期49-51,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胱抑素C(Cystatin C),早期评价肾功能损伤程度,并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自2008年3月1日~2008年11月30日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8例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胱抑素C(Cystatin C),早期评价肾功能损伤程度,并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自2008年3月1日~2008年11月30日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8例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参照2004年国际脓毒症治疗指南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分别于0、6、24、48 h 4个时间点,用ELISA法测定血浆Cystatin C的浓度,同时记录患者体温、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及小时尿量和24 h尿量、CVP、APACHEII评分,根据预后再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结果液体复苏前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Cystatin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 h血浆Cystatin C水平较液体复苏前显著下降,P<0.05;死亡组血浆Cys-tatin C水平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Cystatin C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存在急性肾损伤;早期充分的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肾功能状态;血浆Cystatin C水平与r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反应患者早期的肾损害,与肾损害程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早期液体复苏 胱抑素C sc
下载PDF
肺泡灌洗液中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分泌片段测定的临床意义
8
作者 李敏 张蕾 +5 位作者 肖汀 张莹 韩迺珺 程书钧 王贵齐 高燕宁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98-401,共4页
背景与目的:检测肺癌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分泌片段(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secretory component,pIgR/SC)的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酶联免... 背景与目的:检测肺癌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分泌片段(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secretory component,pIgR/SC)的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52例肺癌患者患侧肺及其中18例患者配对健侧肺BALF中pIgR/SC的蛋白水平。结果:肺癌患者患侧BALF中pIgR/SC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侧对照组(P=0.009);肺腺癌患者BALF中pIgR/SC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肺鳞癌患者(P=0.014);而在肺鳞癌患者组,手术时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BALF中pIgR/SC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手术时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2)。结论:BALF中pIgR/SC蛋白水平在肺癌患者患侧较健侧显著升高,肺腺癌患者BALF中pIgR/SC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肺鳞癌患者,BALF中pIgR/SC蛋白水平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Rsc 肺癌 肺泡灌洗液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油脂加工中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汆 阚建全 《粮食与油脂》 2003年第2期14-16,共3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新的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本文绍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油脂提取、纯化、精炼等方面应用。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油脂加工 应用 纯化 精炼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高良姜素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浩锐 黎大端 +2 位作者 罗木城 刘伟杰 郭清泉 《中国医药导刊》 2009年第3期501-502,共2页
目的:高良姜是一种传统中药,其含有的高良姜素是其主要作用组分,本文旨在研究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高良姜素的优点以及应用进展。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良姜素结构、作用以及一般提取方法,着重讲述了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 目的:高良姜是一种传统中药,其含有的高良姜素是其主要作用组分,本文旨在研究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高良姜素的优点以及应用进展。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良姜素结构、作用以及一般提取方法,着重讲述了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萃取高良姜中的有效成分高良姜素的原理、工艺、意义以及与传统中药提取法相比的优缺点,并分析了当今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高良姜素的发展状况。结果: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高良姜素具有环保、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效率高等优点。结论:认为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高良姜素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技术 高良姜素 高良姜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当归油过程的模拟研究
11
作者 胡长鹰 丁霄霖 《轻工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0,共3页
应用超临界流体 (SC- CO2 )萃取技术萃取当归油 ,建立了萃取传质模型。采用 4种不同粒度的萃取实验证明 。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 超临界流体 传质模型 粒度 模拟研究 实验证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