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mparison of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s o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Sanjiangyuan Area 被引量:5
1
作者 彭红兰 刘芳 +1 位作者 朵海瑞 李迪强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5期7-11,57,共6页
In order to get the spatial grid data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of Sanjiangyuan area, the Co-Kriging (COK) and thin plate smoothing splines(TPS) interpolation methods were applied by usi... In order to get the spatial grid data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of Sanjiangyuan area, the Co-Kriging (COK) and thin plate smoothing splines(TPS) interpolation methods were applied by using the climate data during 1971-2000 of 5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round Qinghai Province and the 3 arc-seco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data. The performance was evaluated by the smallest statistical errors by general cross validation (GCV). Root-mean-squared predicted errors (RMSE) and mean absolute errors (MAE)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fter combing covariates into the models, both methods performed better; 2) The performance of TP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K: for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the RMSE derived from TPS was 69.48% higher than COK, as MAE increased by 70.56%. And for monthly precipitation, the RMSE derived from TPS was 28.07% higher than COK, as MAE increased by 29.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jiangyuan area INTERPOLATION COK TPS China
下载PDF
Migrants Selectivity and the Effects on Environmental-Induced Migration Project in Sanjiangyuan Area in China
2
《Sociology Study》 2012年第3期159-167,共9页
Sanjiangyuan Area is located in Tibetan Plateau in Qinghai Province in China. It's the source of Yangtze River, Huanghe River and Lancangiiang River. Sinc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came worse in recent decades, Q... Sanjiangyuan Area is located in Tibetan Plateau in Qinghai Province in China. It's the source of Yangtze River, Huanghe River and Lancangiiang River. Sinc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came worse in recent decades, Qinghai government conducted an environmental migration project to move the herdsman out of Sanjiangyuan Area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Using the data we collected in five environmental migration resettlement villages in 2009 and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nonmigrants,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index of migration differences to examine the selectivity between migrants and nonmigrants. The policy implication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induced migration migrants selectivity sanjiangyuan area
下载PDF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植被生物量和养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林伟山 张琳 +5 位作者 向雪梅 冯廷旭 李菲 魏希杰 王伟 德科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90-1600,共11页
[目的]探索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地植被-土壤系统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利于草地适应性管理和开展草地生态修复相关工作。[方法]以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于2020-2022年的7、8和9月持续观测高寒草甸植被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 [目的]探索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地植被-土壤系统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利于草地适应性管理和开展草地生态修复相关工作。[方法]以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于2020-2022年的7、8和9月持续观测高寒草甸植被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和土壤(0~15和15~30 cm)全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氮、有机碳、全磷和全钾含量。植被生物量、植被养分和土壤养分在不同月份间的动态变化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月份间植被生物量存在显著的递增趋势(2021年除外)(P<0.05,下同),整体表现为9月最大,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74.58和72.80 g/m^(2),根系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39.82和57.32 g/m^(2)。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和土壤(0~15和15~30 cm)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的月际动态,具体表现为8月达到最大值。植被生物量与植被地上部和根系的全氮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0~15和15~3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寒草甸植被(地上部和根系)养分与土壤(0~15和15~30 cm土层)养分在8月达到峰值。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草甸养分管理领域学者凝练科学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高寒草甸 退化草地 养分含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三江源区适宜的小黑麦和饲用豌豆混播比例及施肥方法
4
作者 冯廷旭 林伟山 +4 位作者 向雪梅 李菲 张琳 魏希杰 德科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39-1553,共15页
【目的】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是中国母亲河的发源地,也是牦牛等典型牲畜的重要草场。探索适宜的施肥方法和牧草作物混播比例,旨在提高牧草产量,减轻生态重要地区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方法】于2022年在三江源地区进行了小黑麦和饲用... 【目的】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是中国母亲河的发源地,也是牦牛等典型牲畜的重要草场。探索适宜的施肥方法和牧草作物混播比例,旨在提高牧草产量,减轻生态重要地区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方法】于2022年在三江源地区进行了小黑麦和饲用豌豆的田间试验,试验材料为小黑麦品种‘青饲麦1号’和饲用豌豆品种‘青建1号’。设置3个施肥处理:不施肥(A_(1))、单施氮肥(尿素75 kg/hm^(2),A_(2))、氮磷配合施用(尿素75 kg/hm^(2)和过磷酸钙300 kg/hm^(2),A3);每个施肥处理下,分别设小黑麦和豌豆混合播种比例70∶30(B1)、50∶50(B_(2))和30∶70(B_3)。在豌豆盛花期刈割前,调查小黑麦和饲用豌豆株高、叶片形态指标(面积、周长、长度、宽度),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结果】与不施肥处理A_(1)相比,施肥处理(A_(2)和A_3)显著提高了牧草的鲜重和干重、蛋白质产量以及两种作物的株高和叶面积。A_(2)和A_3处理在上述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但A_3处理叶宽的增幅显著高于A_(2)。A_(2)和A_3处理对两种牧草粗蛋白、可溶性糖、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A_(2)处理增加了粗脂肪含量。小黑麦和饲用豌豆的播种比例对两种作物的鲜重、干重、蛋白质产量和株高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小黑麦播种比例增加了饲草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了中性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播种比例与施肥有显著的交互作用,A_3B_(1)的牧草鲜重和干重最高,分别比其他处理高36.09%~180.08%和62.27%~281.59%,叶面积和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也最高。A_3B_(1)处理的小黑麦叶片周长比A_(1)B_(1)、A_(1)B_(2)和A1B3处理分别高15.76%、40.29%和54.51%,饲用豌豆叶面积比A1B1、A1B2和A1B3处理分别提高20.31%、14.06%和64.65%,饲草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比A1B1、A1B2和A1B3处理增加了7.15%、27.14%和17.89%。【结论】氮磷配施可显著提高牧草生产性能、叶片形态和牧草质量。小黑麦和饲用豌豆按70∶30的比例混合播种,牧草生产性能、叶片形态和质量均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高寒地区,建议推广小黑麦和饲用豌豆按70∶30的比例混合播种,并配施氮、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禾豆混播比例 氮磷配施 叶片形态 饲草产量 饲草品质
下载PDF
不同燕麦品种在三江源区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5
作者 王金兰 王小军 +7 位作者 刘启林 梁国玲 琚泽亮 石红梅 汪小兵 文培 青梅然丁 李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3-95,共13页
为筛选出适宜三江源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燕麦品种,本研究以15个燕麦品种为对象,在班玛县和治多县开展引种评比试验,分析不同燕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特征,采用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品种、种植区域及其交互作用如何通过影响... 为筛选出适宜三江源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燕麦品种,本研究以15个燕麦品种为对象,在班玛县和治多县开展引种评比试验,分析不同燕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特征,采用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品种、种植区域及其交互作用如何通过影响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而影响营养品质,并采用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对供试品种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宜三江源区种植的优良燕麦品种,从而为该区的饲草生产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5个燕麦品种均不能实现籽粒成熟,无法完成整个生长周期。青燕2号、青燕5号和青引1号株高较高,为82.2~89.7 cm;青燕4号、青燕3号和青燕5号干草产量较高,为1012.3~1167.1 g·m^(-2);青引2号、陇燕1号和青燕5号的粗蛋白含量较高,为7.6%~8.1%;青燕5号的茎叶比、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而相对饲用价值较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品种、种植区域及其交互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产量和株高间接影响燕麦的营养品质。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分析表明,青燕5号和青燕3号既能维持较高的生产性能,又具有较好的营养品质,是三江源地区理想种植的燕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燕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高原鼠兔洞穴对土壤入渗的影响及机制
6
作者 王迪 钱嘉鑫 +4 位作者 朱妮 李珂欣 毛佳怡 赵理荣 刘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249,共7页
[目的]探究高原鼠兔洞穴对高寒草甸土壤入渗性能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以揭示其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土壤水文功能的潜在作用。[方法]以高寒草甸高原鼠兔洞穴不同部位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洞口(PE)与洞道(PB),对照为无高原鼠兔洞穴... [目的]探究高原鼠兔洞穴对高寒草甸土壤入渗性能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以揭示其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土壤水文功能的潜在作用。[方法]以高寒草甸高原鼠兔洞穴不同部位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洞口(PE)与洞道(PB),对照为无高原鼠兔洞穴分布的未扰动高寒草甸(AM),用单环法对土壤入渗速率进行测定。[结果](1)高原鼠兔洞穴促进高寒草甸土壤入渗速率,相比于未扰动高寒草甸,洞口和洞道初始入渗速率分别升高377.63%和189.47%,稳定入渗速率分别升高314.29%和220.00%(p<0.05);(2)高原鼠兔洞穴破坏高寒草甸土壤结构,相比于原生高寒草甸,洞口表层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显著降低4.69%和16.27%,但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升高22.47%,洞口和洞道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显著降低20.09%和9.45%,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各部位大小依次为未扰动高寒草甸>洞道>洞口(p<0.05);(3)高原鼠兔洞穴主要通过影响高寒草甸草毡层根系促进土壤入渗,根系生物量是影响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的主导因子,标准化总效应分别为-0.717和-0.539。[结论]鼠兔洞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但同时也破坏了高寒草甸原本的土壤结构,加剧高寒草甸退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洞穴 土壤性质 土壤入渗 高寒草甸 三江源区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野生多枝黄耆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刘青青 蔡宗程 +4 位作者 吕亮雨 雷莎清 张海蓉 马芳 施建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69,共9页
以三江源地区6个市、县、镇150份野生多枝黄耆(Astragalus polycladus)为材料,对其18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期了解三江源地区多枝黄耆的表型分化程度和居群变异特征,为选育多枝黄耆... 以三江源地区6个市、县、镇150份野生多枝黄耆(Astragalus polycladus)为材料,对其18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期了解三江源地区多枝黄耆的表型分化程度和居群变异特征,为选育多枝黄耆优良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多枝黄耆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供试居群1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9%,其中,生殖枝茎粗和生殖枝茎长变异系数较高(20%以上),而花萼长和种子厚变异系数最小(1%)。不同环境下的多枝黄耆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木里镇居群多枝黄耆南北冠幅、株高、根系数、生殖枝茎长、叶厚、花冠长、花冠数、种子厚和种子纵径均显著低于其他居群。相关性分析表明,除根系数、生殖枝茎长与其他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外,其他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同时,多枝黄耆的表型性状与经纬度、海拔和土壤pH值等环境因子有一定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性状受环境因子影响不同,其中,花冠数、叶厚和根系数受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枝黄耆 表型性状 多样性分析 三江源地区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活动规律研究
8
作者 孙国 梁程博 +3 位作者 刘道鑫 周渊涛 马晓璇 闫京艳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9-218,共10页
随着各种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传粉昆虫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为了调查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基本概况,于2021年7-9月通过随机样点法和定点观测法对14类(4目12科)传粉昆虫类群的传粉活动进行了观测。共得到传粉活动记录7 247条... 随着各种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传粉昆虫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为了调查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基本概况,于2021年7-9月通过随机样点法和定点观测法对14类(4目12科)传粉昆虫类群的传粉活动进行了观测。共得到传粉活动记录7 247条,观察到受访植物37种(13科31属)。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类群的传粉活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熊蜂(访花频次占总频次的70.13%)、其他双翅目昆虫(11.19%)、灰蝶(10.49%)和蛱蝶(3.08%),而其他的传粉昆虫类群的访花频次占比不足1%,传粉作用较弱;其中,熊蜂在不同植物上的访花活动会呈现不同的高峰期:如在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上呈现两个访花高峰期(11∶00-12∶00和18∶00-19∶00),而在假水生龙胆Gentiana pseudoaquatica上只有一个访花高峰期(11∶00-12∶00)等。研究显示,熊蜂是三江源地区传粉活力最高的传粉昆虫类群,且其访花的日活动规律因自身特性、受访植物种类和外界环境变化呈现不同的访花高峰期。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离不开传粉昆虫的作用,加强对传粉昆虫的保护有助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恢复。本研究可为未来开展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传粉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对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粉昆虫 传粉活力 熊蜂 三江源地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护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的优先保护区选取——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9
作者 高文明 宋芊 +1 位作者 张皓翔 王士如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8-1328,共11页
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衰减,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面对众多亟需保护的区域,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大的保护效果,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脆弱... 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衰减,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面对众多亟需保护的区域,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大的保护效果,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敏感,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设立保护区是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同时考虑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人类活动空间需求的研究方法较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并考虑人类活动空间需求,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价值进行评估,为综合确定优先保护区域提供新方法。评价体系中对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20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更加真实可信的反映了区域的保护优先性。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主要位于东南部地区,整体呈现东南高于西北的趋势。2)野生动物栖息地高、较高适宜性区域位于三江源中西部地区,面积总计为8.75×10^(4) km^(2),其中41.2%的区域分布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3)三江源地区极高优先级保护区域面积为3.01×10^(4) km^(2),位于三江源地区中西部,占总面积的8.0%,其中35.8%的区域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三江源地区优先保护区域主要位于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和囊谦县,应对以上地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位置的确定和弥补保护空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MaxEnt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三江源 人类活动强度 优先保护区
下载PDF
天然草地放牧系统功能优化与管理专家系统研究
10
作者 董全民 杨晓霞 +5 位作者 丁路明 刘文亭 张春平 俞旸 曹铨 尚占环 《青海科技》 2023年第2期36-43,共8页
以青海三江源区联户规模化经营中草地数字化决策管理的现实需求为指导,基于草地营养生产能力和营养载畜能力,重点开展了草地监测分类、分区监测、评价、区划等研究,建立了三江源区草地监测基准样地技术体系、高寒草地放牧家畜行为信息... 以青海三江源区联户规模化经营中草地数字化决策管理的现实需求为指导,基于草地营养生产能力和营养载畜能力,重点开展了草地监测分类、分区监测、评价、区划等研究,建立了三江源区草地监测基准样地技术体系、高寒草地放牧家畜行为信息化监测技术体系和家庭联营牧场优化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研发了三江源区草畜数字化平台和放牧管理专家系统,促进了三江源区高寒畜牧业的放牧系统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为实现高寒牧区以草定畜和牧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管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草畜平衡 基准样地 放牧信息化管理
下载PDF
不同恢复措施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羽 李晓燕 +4 位作者 陈杰 李小安 马志雯 刘翔 石红霄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67,共8页
以三江源区典型的退化高寒草甸及其邻近的封育和补播草甸(10 a)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恢复措施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0.25~2 mm粒级团聚体是各样地土壤团聚体的主要组分,在封育和补播后,... 以三江源区典型的退化高寒草甸及其邻近的封育和补播草甸(10 a)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恢复措施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0.25~2 mm粒级团聚体是各样地土壤团聚体的主要组分,在封育和补播后,土壤团聚体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尽管两种恢复措施下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和大于0.25 mm的团聚体百分比要高于退化草甸,但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不论是在退化、封育还是补播草甸,<0.053 mm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其他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但处理间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同样无显著差异;在封育和补播后,大团聚体(直径>0.25 mm)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提升了7.8%和7.3%,表明两种恢复措施有助于有机碳在大团聚体中的固持。综上所述,封育和补播对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效应的提升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高寒草甸 生态恢复 三江源区
下载PDF
通天河流域植被动态监测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浔浔 段阳海 +6 位作者 吴淑莹 谭昌海 赵阳刚 杨斌 文浪 肖志强 孙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9-488,共10页
通天河是长江源头重要的干流,探讨其植被生长状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通天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计算模型来反演叶面积指... 通天河是长江源头重要的干流,探讨其植被生长状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通天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计算模型来反演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数据,分析LAI和FVC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通天河流域植被总体呈显著波动增长趋势,LAI,FVC增长速率分别为(1.2×10^(-3))·a^(-1)和(0.9×10^(-3))·a^(-1);流域内植被明显改善区分布在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的沟谷地带,但下游人类活动频繁的曲麻莱县和治多县周边地区植被退化明显;流域内植被主要生长在海拔4000 m以上地区,超过5200 m植被生长差,覆盖类型以低覆盖为主,中-高覆盖集中在河流下游地区;相较于气温而言,降水是影响该流域植被的主导因素,与植被LAI和FVC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天河流域 三江源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叶面积指数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全新世降水序列集成重建
13
作者 汪燕 侯光良 +3 位作者 金孙梅 高靖易 段荣蕾 刘佳欣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区,重建该区全新世降水对理解过去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三江源地区降水重建以单点为主,难以反映整个区域降水变化。本文通过利用下大武剖面化石孢粉记录,同时搜集该区6处化石...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区,重建该区全新世降水对理解过去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三江源地区降水重建以单点为主,难以反映整个区域降水变化。本文通过利用下大武剖面化石孢粉记录,同时搜集该区6处化石孢粉点数据,运用转换函数法和点阵成面回归模型重建三江源地区全新世降水变化记录。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全新世早中期降水高于现代年平均降水,全新世晚期降水开始下降。降水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2.0~6.5 ka B.P.降水波动增加;6.5~4.0 ka B.P.降水波动下降;4.0~0.5 ka B.P.降水波动幅度较小,与现代基本持平,变化幅度不超过100 mm;降水极端期为12.3 ka B.P.降水最少,较现代低90 mm左右;6.5 ka B.P.降水量达到最大值500 mm左右。本研究提供了三江源地区全新世降水变化记录,为研究三江源地区长尺度降水变化规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全新世 降水 集成重建 孢粉
下载PDF
后扶贫时代不同生态补偿对牧民减贫效果研究
14
作者 彭城瑞 赵玲 《特区经济》 2023年第3期122-125,共4页
2020年底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生态补偿脱贫作为实施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之一,在精准脱贫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基于三江源地区的实地调研,通过FGT指数对受访地草原生态补偿以及岗位补偿的减贫效果进行了... 2020年底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生态补偿脱贫作为实施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之一,在精准脱贫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基于三江源地区的实地调研,通过FGT指数对受访地草原生态补偿以及岗位补偿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态补偿政策有明显的减贫效果,草原生态补偿更有助于减少相对贫困的广度,而岗位补偿有助于减少贫困的深度和强度,且两种政策对不同地区的补偿能力不同。政府应扩大对受偿区的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针对特定人群采取不同的补偿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探索多元化的减贫方式,进一步发挥生态补偿减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减贫效应 三江源地区 FGT指数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的研究与应用
15
作者 董逵才 《青海科技》 2023年第2期44-48,共5页
生态保护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生态监测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以中国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为例,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现状,... 生态保护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生态监测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以中国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为例,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现状,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然后,分别从水环境监测、气象监测、动植物监测等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案例,并分析了其优点和局限性。最后,对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人工智能 三江源地区 生态监测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边缘人”处境 被引量:7
16
作者 冯雪红 安宇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72,共6页
基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不同阶段发展重点和成效的考察,文章运用国外"边缘人"理论分析三江源生态移民在搬迁后的"边缘人"处境,主要体现为区位上的边缘性、经济上的边缘性、身份上的边缘性和文化上的边缘性。... 基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不同阶段发展重点和成效的考察,文章运用国外"边缘人"理论分析三江源生态移民在搬迁后的"边缘人"处境,主要体现为区位上的边缘性、经济上的边缘性、身份上的边缘性和文化上的边缘性。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的重点应放在解决生态移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上,而解决这一问题则有赖于生态移民区的后续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生态移民 边缘人 社会处境
下载PDF
三江源生态畜牧业有机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史文娇 王宗 吴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9-217,共9页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建立有机畜产品的重要基地,亟需进行有机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该文选择该地区11个典型示范村作为研究区,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从土壤、水和大气环境3个方面全面评价典型区有机产品产地的环境...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建立有机畜产品的重要基地,亟需进行有机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该文选择该地区11个典型示范村作为研究区,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从土壤、水和大气环境3个方面全面评价典型区有机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1个示范村的土壤、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356、0.235和0.270,各单项平均污染指数均小于1,均达到清洁等级。土壤肥力等级属于一级水平;水质级别达到一级(除元素Hg外);环境空气质量等级均在二级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综上所述,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环境质量达到清洁水平,非常适合发展有机、绿色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质 空气 三江源 有机产品产地 环境质量评价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小梅 高丽文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9,共4页
本文基于三江源地区城镇现有规模、功能以及生态移民本身适应生存的能力等不足问题,围绕保障该区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这一主题,从基本路径方面做了系统探讨。
关键词 三江源区 生态移民 城镇化 协调发展
下载PDF
三江源生态移民选择性及对三江源生态移民效果影响评析 被引量:33
19
作者 孟向京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共7页
将课题组2009年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5个移民村的调查数据和迁出区与迁入区的非移民数据进行对比,运用迁移差别指数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特征作了分析。由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三江源生态移民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民族结构等方面的... 将课题组2009年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5个移民村的调查数据和迁出区与迁入区的非移民数据进行对比,运用迁移差别指数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特征作了分析。由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三江源生态移民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民族结构等方面的选择性不强,但生态移民的家庭规模却呈现普遍小于非移民家庭的特征,另外,生态移民迁移前草场面积和牛羊头数平均低于非移民家庭。这种选择特征不利于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从今后的政策应对上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迁移选择性 三江源地区
下载PDF
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人为扰动强度的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侃 张健 +1 位作者 虞虎 钱者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574-5585,共12页
科学评价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人为扰动强度及其影响,是提升各种人类活动空间监管准度的基本前提,对保障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牢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具有重要价值。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运用改进的人为扰动强度指数测算模... 科学评价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人为扰动强度及其影响,是提升各种人类活动空间监管准度的基本前提,对保障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牢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具有重要价值。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运用改进的人为扰动强度指数测算模型和人为扰动行为调查台账数据库,定量评估1980—2018年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人为扰动强度的时空变化过程,诊断影响一般扰动及失范扰动的驱动力与主要因素,探讨人为扰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980—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人为扰动强度提升3.237%,长江源园区人为扰动强度显著低于澜沧江源和黄河源园区;2000—2010年人为扰动增长较为显著,而在2010—2018年趋于平稳,表明2010年以来生态保护措施和监管执法尺度更趋严格,并对三江源人为扰动过程产生明显遏制;以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城镇化及原住民传统生产生活活动、游憩利用活动是人为扰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道路及沿线配套设施、原住民生活设施和水电设施建设是国家公园内失范人为扰动的主因。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人为扰动驱动因素与监管问题,建议实施精细化用途分类分区管制、激活并规范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营造净零排放绿色基础设施、健全游憩行为监管软硬件体系,塑造零扰动前提下的生态保护与利用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扰动强度 空间监管 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