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Terms in Shang Han Lu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
作者 喻惠芳 倪天鸣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9期148-149,155,共3页
Shang Han Lu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important traditional medical books in China,so many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it have emerged.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examples taken from two of these translation versions... Shang Han Lu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important traditional medical books in China,so many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it have emerged.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examples taken from two of these translation versions,Young Jie De ' s Shang Han Lun Explained and Huang Hai s Introduction to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Nida 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transl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Terms in TCM that literal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 and transliteration can be adopted appropriately to make readers of translation versions understand TCM accurately and eas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ion DISEASE and SYNDROME TERM shang han lu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下载PDF
从逆、热、郁探讨经方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可伟 周秉舵 +7 位作者 李亚鼎 刘晓文 许高凡 何聪 王轶 徐亭亭 邓玉海 朱生樑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期32-37,共6页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有热郁胸膈、上热下寒等2型,栀子豉汤、黄连汤等方分别治之;以“郁”为病机的证型有邪郁少阳、痰(水)气互阻、痰热互结、阳微阴弦等4型,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射干麻黄汤)、小陷胸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分别治之。应用仲景学说的相关思想可以指导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伤寒杂病论》 方证运用
下载PDF
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治疫思想探析
3
作者 宋双莹 苏金峰 +3 位作者 李富震 张福利 李文辉 金鑫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奠基人,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论述四时外感疾病,提倡寒温融合,包含治疫思想。俞氏提出“三焦赅疫证”,认为疫病感则迅速传变三焦,治从通调三焦入手。书中内容涉及温疫、寒疫、杂疫,主张舌脉合参预判疫病转归,针对性创... 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奠基人,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论述四时外感疾病,提倡寒温融合,包含治疫思想。俞氏提出“三焦赅疫证”,认为疫病感则迅速传变三焦,治从通调三焦入手。书中内容涉及温疫、寒疫、杂疫,主张舌脉合参预判疫病转归,针对性创制新方开达膜原,和解三焦;下法逐毒,通利三焦;寒疫则审时求因,对症立方。同时配合多种外治法以求速功,强调祛邪务尽,善后务细,疫病后期善用鲜药养阴及通风调护。俞氏论治疫病的思想对于现代临床传染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根初 绍派伤寒 通俗伤寒论 治疫
下载PDF
《伤寒论》存津液思想浅析
4
作者 齐聪聪 徐立然 +2 位作者 牛学恩 张海燕 李青雅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17-20,共4页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伤寒传变的关键,亦是经方辨治的重要法度。存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张仲景在辨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时,使用汗、下、和、补法治疗过程中蕴含了保胃津、存阴...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伤寒传变的关键,亦是经方辨治的重要法度。存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张仲景在辨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时,使用汗、下、和、补法治疗过程中蕴含了保胃津、存阴津、通津、复津液等存津液理念,贯穿于选方用药、药后调护、煎服方法等过程。笔者从津液角度诠释《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津液运行变化规律,通过梳理存津液思想在六经辨证中的临床运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津液 《伤寒论》 六经辨证 治法
下载PDF
小青龙汤证“渴”与“不渴”探微
5
作者 姚晓芬 林春梅 +1 位作者 黄琪钧 容景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47-250,共4页
《伤寒论》中第41条原文有小青龙汤证“不渴”“服汤已渴”以及第40条原文中有“或渴”的记载,似乎存在矛盾之处。该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关津液代谢及“渴”的产生机制,结合《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及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认识,... 《伤寒论》中第41条原文有小青龙汤证“不渴”“服汤已渴”以及第40条原文中有“或渴”的记载,似乎存在矛盾之处。该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关津液代谢及“渴”的产生机制,结合《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及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认识,对小青龙汤证的“渴”与“不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提出以下观点:小青龙汤证“不渴”当属符合病机的主症,是为“病不渴”;“服汤已,渴”属生理性口渴范畴,是为“药渴”;“或渴”当与热病津伤、病涉阳明有关。剖析小青龙汤证的“渴”与“不渴”的病症表现,既可用于判断疗效,亦是加减用药与鉴别其他疾病的指征,可为中医临床运用小青龙汤及提高其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小青龙汤 《金匮要略》 不渴
下载PDF
小青龙汤加减法“若小便不利去麻黄”之辨析
6
作者 林弘恺 蔡凯纯 +1 位作者 庄桐桩 赖东兰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6期290-293,共4页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后世广为运用。但后世医家对方后的诸多加减法看法不一。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及临床实践,对《伤寒论》小青龙汤加减法“若小便不利去麻黄”进行分析,并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及临床实证进行辨析,认为对...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后世广为运用。但后世医家对方后的诸多加减法看法不一。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及临床实践,对《伤寒论》小青龙汤加减法“若小便不利去麻黄”进行分析,并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及临床实证进行辨析,认为对于表寒里饮证出现小便不利时,在邪甚正实情况下可使用麻黄;若里饮较重或正气不足,则不宜使用麻黄发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小青龙汤 麻黄 小便不利
下载PDF
探析六经辨治小便不利
7
作者 郭蕾 黄钦 +1 位作者 张晓琦 杨波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1期219-221,共3页
基于六经辨证体系,系统总结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小便不利的证治思路。小便不利的病机主要与津亏、脾虚、湿热、枢机不利、阳虚水停、上燥下寒等相关,在健脾利水、分利湿热、和解少阳、温肾利水、滋上温下的同时通利小便。临证中... 基于六经辨证体系,系统总结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小便不利的证治思路。小便不利的病机主要与津亏、脾虚、湿热、枢机不利、阳虚水停、上燥下寒等相关,在健脾利水、分利湿热、和解少阳、温肾利水、滋上温下的同时通利小便。临证中应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两大特点,依据四诊合参,辨明六经,审察整体疾病的病位与病机,继而遣方用药,方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小便不利 六经辨证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思想探讨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
8
作者 李健伟 李春艳 王诗源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0期63-67,共5页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证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从《伤寒论》研究“经学化”再视清代医学的寒温之争
9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但其中的六经辨证可被作为多种外感疾病,乃至所有疾病的治疗体系,包括温病在内;另一方面,温病知识脱离《伤寒论》文本,从而建构出区分于六经辨证、指导温病治疗的独立学说,并且通过突破季节、地域的限制和定义温病概念来拓展其应用范围。寒温争鸣的过程促进了外感病学术理论的进步,而其医学知识的生产、变革则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经学化研究 伤寒知识 温病知识
下载PDF
从三阴表证探讨《伤寒杂病论》腰痛治法
10
作者 唐可伟 张宇静 +5 位作者 邹洁 吴琼 章页 王晨曲 孙碧芸 吴校慧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2期29-33,共5页
腰痛症牵涉疾病广泛,病位较为复杂。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提倡六经皆有表证,腰痛亦然。腰痛涉及三阴表证病机基本围绕阴寒凝滞肌肉、筋膜、骨节展开,并以温阳散寒作为治疗大法。根据发病部位可归纳为4类4法:病在太阴治以温脾散... 腰痛症牵涉疾病广泛,病位较为复杂。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提倡六经皆有表证,腰痛亦然。腰痛涉及三阴表证病机基本围绕阴寒凝滞肌肉、筋膜、骨节展开,并以温阳散寒作为治疗大法。根据发病部位可归纳为4类4法:病在太阴治以温脾散寒、化湿止痛,病在少阴治以温肾散寒、化饮通经,病在厥阴治以暖肝养血、温经通脉,多经表证则治以通阳宣痹、散寒化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表证 太阴 少阴 厥阴 六经辨证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经方辨治厥阴病治疗1型糖尿病胃轻瘫
11
作者 郑悦 刘祥秀 +1 位作者 罗仕艳 谢乃佳 《基层中医药》 2024年第3期6-10,共5页
糖尿病胃轻瘫(DGP)常发生于排除机械性肠梗阻的情况下,以胃排空延迟和消化道症状为特征的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有研究指出DGP在慢性高血糖的基础上与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和自主神经功... 糖尿病胃轻瘫(DGP)常发生于排除机械性肠梗阻的情况下,以胃排空延迟和消化道症状为特征的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有研究指出DGP在慢性高血糖的基础上与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一定相关性,并且不会随着血糖控制的改善而缓解。近年来,DGP西医治疗以调控血糖、营养神经、促胃动力为主,但其病情迁延反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影响。中医方面,常将其归属于消渴继发的“痞满”“呕吐”“泄泻”等范畴。目前相关研究指出,DGP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胃功能失常、中焦气机逆乱为基本病机,夹有痰、瘀等病理产物。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可分为气虚食滞、痰湿中阻、胃阴亏虚、中焦虚寒、瘀血内阻这5型,治疗还需标本兼顾,补虚泻实,以健脾疏肝为主,辅以化痰消瘀之法。在临床期间,基于《伤寒论》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采取经方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从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用药特点,探究经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用药特色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胃轻瘫 伤寒论 厥阴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医案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伤寒论》英译本翻译风格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蒋继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31-1534,共4页
本文利用语料库的方法,选取《伤寒论》的两个英译本(罗希文译本、魏迺杰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开展翻译风格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罗希文译本倾向于使用意译法,用词更为丰富多样,句式表达更为灵活,注重译文的易读... 本文利用语料库的方法,选取《伤寒论》的两个英译本(罗希文译本、魏迺杰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开展翻译风格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罗希文译本倾向于使用意译法,用词更为丰富多样,句式表达更为灵活,注重译文的易读性和可接受性;而魏迺杰译本则倾向于使用直译法,句式结构较为复杂,注重译文与原文语言结构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两译本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可能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知识背景的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伤寒论译本 翻译风格
下载PDF
从“法-药-人”角度探讨经方药物警戒思想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宇 张冰 +3 位作者 张晓朦 林志健 吕锦涛 王雨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3年第1期44-47,52,共5页
目的:挖掘经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物警戒思想,传承中医药安全用药思想,指导现代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方法:从法、药、人多角度全面系统梳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用药安全内容,并分类归纳,探讨其警... 目的:挖掘经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物警戒思想,传承中医药安全用药思想,指导现代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方法:从法、药、人多角度全面系统梳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用药安全内容,并分类归纳,探讨其警戒措施,提炼经方警戒思想与方法。结果:从“法-药-人”角度探讨经方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经方依据汗、吐、下、消、温、清、补、和八法各治法特点,药物本身的特性,以及患者的体质差异具有相应的警戒措施。结论:经方中蕴含的中药药物警戒内容丰富,对现代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中药药物警戒 安全用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法-药-人
下载PDF
杨少锋教授基于六经辨证治疗颈椎病的经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恩旭 段嘉豪 +3 位作者 杨雷 李兆勇 陈龙 杨少锋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2013-2017,共5页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病”“眩晕”“项强”“痿病”等范畴。杨少锋教授认为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包括外邪入侵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多个方面。六经辨证为颈椎病辨证论治的基础。注重从六经部位、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方面进行诊治。杨少锋教授针...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病”“眩晕”“项强”“痿病”等范畴。杨少锋教授认为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包括外邪入侵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多个方面。六经辨证为颈椎病辨证论治的基础。注重从六经部位、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方面进行诊治。杨少锋教授针对颈椎病的复杂症状,将六经理论与方证辨证相结合。认为只要六经与方证相符,即可使用经方治疗。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病情,常用桂枝葛根汤、柴胡桂枝汤、大承气汤、小建中汤、附子汤、当归四逆汤等进行治疗,每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伤寒论》 六经辨证 方证 杨少锋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治咳药对的配伍规律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真 王慧 +2 位作者 林婷婷 刘俊 柏正平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第2期78-82,共5页
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治咳经方,解析其常用药对,结合辨证论治理论,发现仲景治咳,以开泻太阳表气为先,以恢复肺之开阖为导,善用气药,详于寒而不远热。方中常用药对有:葶苈子-大枣清热泻肺,桔梗-甘草清肺排脓,干姜-五味子温肺祛寒,干姜... 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治咳经方,解析其常用药对,结合辨证论治理论,发现仲景治咳,以开泻太阳表气为先,以恢复肺之开阖为导,善用气药,详于寒而不远热。方中常用药对有:葶苈子-大枣清热泻肺,桔梗-甘草清肺排脓,干姜-五味子温肺祛寒,干姜-细辛温肺化饮,芍药-甘草酸甘缓急,桔梗-贝母化痰清热,厚朴-苦杏仁燥湿除胀,麻黄-苦杏仁宣肺降气,麻黄-石膏清宣肺热,麻黄-射干宣肺利咽,紫菀-款冬花润肺下气,柴胡-黄芩佐金平木。仲景用药,动静润燥,宣降散收,各具特点,对临床治咳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药对 配伍规律 经方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表阴证的辨治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红平 奚胜艳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29期46-49,共4页
表阴证是病位在表、病性属阴的一类证候,在当前临床上并不少见,然而容易被医家忽视或误诊为表阳证或表阳里阴合病,其根本原因在于表阴证的诊断标准不明。中医讲“表”是指体表,即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病位与病性密... 表阴证是病位在表、病性属阴的一类证候,在当前临床上并不少见,然而容易被医家忽视或误诊为表阳证或表阳里阴合病,其根本原因在于表阴证的诊断标准不明。中医讲“表”是指体表,即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病位与病性密不可分,病位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每个病位均有或阴或阳的两种病性反应。在“表”的病位上出现阳性病证,称为表阳证;呈现阴性病证,称为表阴证。表阴证因其特殊性,往往易被忽视或误诊误治,导致疗效不佳或引发疾病传变。少阴病提纲仅仅反映少阴病属于阴证,不足以诊断表阴证。表阴证的诊断标准是机体存在表证,同时具有脉象沉取细弱无力等沉衰性的阴性症状反应。表阴证由表证与阴证有机组成,对表阴证的诊断可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识别有无表证,二是辨认阴阳病性。既有表证,又是阴证,那么可诊断为表阴证。辨识表证须紧密联系太阳病。太阳病是病位在表的阳性病证,表阴证是病位在表的阴性病证,二者的病性虽相反,但病位是相同的,体表上的症状反应几乎是一致的。张机(字仲景)对表阴证的治法是温阳解表,对表阴证兼痰饮水湿或里热,经常需要一并治疗。文章认为,当今的表阴证多发于阴证之体,为了将病证与体质一并调治,提出将单纯表阴证视为表阴里阴同病来论治的学术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阴证 《伤寒论》 少阴病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从《神农本草经》探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用药特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海虹 汪栋材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2期197-201,共5页
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为基础,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用药特点,认为桂枝在《伤寒杂病论》同一方中常表现为一药多用,组方精妙,仲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桂枝的应用多... 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为基础,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用药特点,认为桂枝在《伤寒杂病论》同一方中常表现为一药多用,组方精妙,仲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桂枝的应用多有创新发挥。故在临床中使用桂枝宜兼顾其性味、功效及配伍,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施治,切不可局限于一药治一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经方 用药特点 性味
下载PDF
近20年《伤寒论》少阳病研究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18
作者 吴文玉 张玺金 +3 位作者 王凯 黄婕 詹少锋 刘小虹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3期149-154,160,共7页
目的: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伤寒论》少阳病进行相关文献可视化分析,了解国内对于少阳病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研究趋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2—2021年收录的有关《伤寒论》少阳病... 目的: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伤寒论》少阳病进行相关文献可视化分析,了解国内对于少阳病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研究趋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2—2021年收录的有关《伤寒论》少阳病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 5.8.R3软件生成相关知识图谱,分析文献的数量、作者、研究机构合作情况、研究热点及动态。结果:共获取2 319篇文献,年均发文量约116篇;纳入作者581名,何学红为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核心作者共有69位,占总作者的11.88%(69/581);主要研究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院校;频数前3的关键词为《伤寒论》、小柴胡汤、少阳病;关键词聚类共形成9个聚类;“六经辨证”为突现强度最强的关键词。结论:近20年关于《伤寒论》少阳病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对于少阳病研究的全面性不足;相关研究人员及研究机构在合作上缺乏交流,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少阳病的理论研究涉及相关学术思想、病位、治法及文献研究;临床运用主要涉及咳嗽、癫痫、糖尿病、头痛等疾病;六经辨证、数据挖掘、名医经验、咳嗽的相关研究或将成为今后少阳病研究的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阳病 《伤寒论》 研究进展 研究热点 研究趋向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下载PDF
书评视域下《伤寒论》英译本海外读者接受研究
19
作者 张星星 叶青 李晓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第1期66-71,共6页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梳理《伤寒论》英译和传播概况,分析《伤寒论》英译本的专家书评和亚马逊网、好读网的大众书评数据和语料,研究专家和大众读者的需求重点及满足情况,并提出提升中医药典籍英译传播效果的建议,为推动中医药典籍的翻译...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梳理《伤寒论》英译和传播概况,分析《伤寒论》英译本的专家书评和亚马逊网、好读网的大众书评数据和语料,研究专家和大众读者的需求重点及满足情况,并提出提升中医药典籍英译传播效果的建议,为推动中医药典籍的翻译和出版发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典籍英译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 读者书评
下载PDF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背景下《伤寒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谦 董珍珍 李风雷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第4期146-150,共5页
中医药院校专业培养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缺乏中医思维、辨证论治水平较低、难以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医药院校在经典课程如《伤寒论》教学时缺乏有效手段。随着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开展和逐渐完善,国家... 中医药院校专业培养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缺乏中医思维、辨证论治水平较低、难以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医药院校在经典课程如《伤寒论》教学时缺乏有效手段。随着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开展和逐渐完善,国家对中医经典课程愈加重视,而传统教学模式在适应新时代教学环境时尚待完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中医经典等级考试背景下《伤寒论》教学改进方法:在理解基础上注重原文背诵,夯实基础;重视中医基础课程与经典课程衔接和结合,开展整合式教学;梳理与其他中医经典在知识结构方面的联系,注重理论互参;引导学生博览群家,注重病案学习。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及应试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中医经典课程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