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陕西郃阳董常义劝善作品内容及其价值
1
作者 崔金明 张微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8-93,共6页
自20世纪20年代起,善书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如思想史、宗教史、社会史等对善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涉及善书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实践等方面。然时至今日,关于清代陕西善书代表... 自20世纪20年代起,善书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如思想史、宗教史、社会史等对善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涉及善书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实践等方面。然时至今日,关于清代陕西善书代表人物董常义的研究尚无展开。通过全面梳理董常义代表作品《荒年歌》和《字不离谱》的版本和内容,不仅肯定了其在劝善教化方面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积极意义,而且阐述了其作品在历史、文学和语言学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常义 劝善作品 《荒年歌》 《字不离谱》
下载PDF
从宝卷到善书——湖北汉川善书的特质与魅力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守华 《文化遗产》 2007年第1期80-85,共6页
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的汉川善书是源自唐代"俗讲"、明清"宝卷",兼融宗教性与世俗性于一体的民间说唱文艺。中国宝卷在清代城乡曾盛极一时,辛亥革命后即迅速走向消亡。而在湖北汉川一带由于当... 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的汉川善书是源自唐代"俗讲"、明清"宝卷",兼融宗教性与世俗性于一体的民间说唱文艺。中国宝卷在清代城乡曾盛极一时,辛亥革命后即迅速走向消亡。而在湖北汉川一带由于当地艺人的坚持和地方文化部门的重视,善书这种饱含深厚文化传统的说唱艺术,既保持它原有特色,又在内容与表演形式上予以改进,从而在当地城乡文化生活中至今仍保持着活跃态势,因而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卷 宣讲 汉川善书
下载PDF
源同形异说差别:汉川善书与宝卷之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丽丹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45-48,共4页
汉川善书是善书的一种地方形态,至今仍流传在湖北汉川地区,它与宝卷在艺术形式与说唱内容上有着密切联系。汉川善书与宝卷在艺术结构、句式结构、演唱形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宣讲内容上也是宗教性与世俗性兼容,但仍存在艺术形式... 汉川善书是善书的一种地方形态,至今仍流传在湖北汉川地区,它与宝卷在艺术形式与说唱内容上有着密切联系。汉川善书与宝卷在艺术结构、句式结构、演唱形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宣讲内容上也是宗教性与世俗性兼容,但仍存在艺术形式、说唱内容、讲唱场境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汉川善书的通俗化表演及哭文化与严肃的宝卷宣讲形成反差。研究宝卷与汉川善书的异同,对汉川善书的理论研究及汉川善书的保护实践有双重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川善书 宝卷 宗教 语境
下载PDF
《尚书》句首句中语助词研究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3
4
作者 钱宗武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6-69,共4页
本文分析了今文《尚书》语助词在共时状态中的内在联系、构词方式、语用特征和语法作用以及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情况。
关键词 《尚书》 语助词 语法 古代汉语
下载PDF
粤板宝卷与粤地善书坊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关瑾华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5-178,共4页
介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的7部9种粤板宝卷及其刊行书坊,这些宝卷未见前人著录,由文在兹、文魁阁等善书坊刊行,作为善书使用,反映了宝卷在粤地的流传面貌,体现了粤地善书传播的状况。
关键词 宝卷 善书 善书坊 广东
下载PDF
传统曲艺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汉川善书”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侯姝慧 《文化遗产》 2008年第1期37-42,共6页
传统曲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川善书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类,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不仅是维系乡村人群的精神纽带,沟通民众与官方文化的桥梁;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并以其高度凝聚力和艺... 传统曲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川善书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类,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不仅是维系乡村人群的精神纽带,沟通民众与官方文化的桥梁;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并以其高度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为促进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恢复和重建农村的文化基础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复兴传统曲艺是促进农村文化重建的有效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曲艺 新农村文化 和谐 汉川善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民间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守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2-34,共3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民间传统文化宝库中,不仅积淀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追求,而且有着关于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宝贵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生态模式。
关键词 民间传统文化 董永传说 汉川善书 民间文化生态
下载PDF
清代宝卷与善书之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彦弘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74-79,共6页
在探讨宝卷与善书之间的关系时,学界倾向于从源流的视角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但事实上,不管是源流、编撰者的身份、受众对象、叙述方式,还是清人对二者所持的态度,它们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别。不过,如果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审视,不难发现... 在探讨宝卷与善书之间的关系时,学界倾向于从源流的视角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但事实上,不管是源流、编撰者的身份、受众对象、叙述方式,还是清人对二者所持的态度,它们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别。不过,如果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审视,不难发现,不论是宝卷还是善书都追求劝善,劝善成为二者不约而同的目标。另外,在清代及其以前,被“污名化”的宝卷的地位远不如善书。但是,当清代的社会情境不复存在,在摆脱传统的政治束缚的前提下,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宝卷与善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客观公允地看待宝卷在清代民间社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宝卷 善书 比较 劝善功能
下载PDF
“非遗”视阈下的善书保护与传承——以武汉索河善书为例
9
作者 李任 《天中学刊》 2017年第4期139-143,共5页
善书作为一种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一种曲艺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文化现象,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道德的传承。其丰富的内容和悠久的历史,对整个说唱艺术史的发展和丰富产生了不小的推动... 善书作为一种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一种曲艺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文化现象,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道德的传承。其丰富的内容和悠久的历史,对整个说唱艺术史的发展和丰富产生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保护和传承善书,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善书 索河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清末湟水流域自然灾害与民众生活——以《谢善述诗文集》相关记载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丁柏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60-63,共4页
《谢善述诗文集》从作者的视角系统、详细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河湟社会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尤其对于瞿昙地区光绪十二年雹灾和光绪十八年旱灾的记述,可以弥补地方文献的不足,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视角,值得研... 《谢善述诗文集》从作者的视角系统、详细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河湟社会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尤其对于瞿昙地区光绪十二年雹灾和光绪十八年旱灾的记述,可以弥补地方文献的不足,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视角,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整理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善述诗文集》 湟水流域 自然灾害
下载PDF
非遗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耦合逻辑及启示——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川善书的研究
11
作者 邹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2022年第5期57-63,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耦合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与农民精神焕发的重要文脉支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发展的效益,重点在于准确把握两者互动耦合的逻辑机理并从中汲取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耦合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与农民精神焕发的重要文脉支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发展的效益,重点在于准确把握两者互动耦合的逻辑机理并从中汲取经验。在考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川善书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历史实践后,发现“利益衡平—主动创新—制度有效”框架是两者耦合的内在逻辑和主要机制。实现耦合的原因在于汉川善书内化着公益与私利协调衡平的动源激励。随着乡村非人际关系化交易的扩展开来,若要持续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耦合效益,需在坚持公益和私益相互协调的理念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畅通下乡渠道、加大传承人扶持力度、构建联动服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川善书 逻辑与机理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以“双槐善书”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67-72,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槐善书源自唐代"俗讲""变文",并活态传承发展至今,是重庆合川地区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丰富的唱腔曲调是乡土文化艺术的整体性呈现,而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亦成为民间艺人认知社会的"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槐善书源自唐代"俗讲""变文",并活态传承发展至今,是重庆合川地区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丰富的唱腔曲调是乡土文化艺术的整体性呈现,而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亦成为民间艺人认知社会的"表达"工具。双槐善书宣教的内容及其宣说的伦理道德、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与当下美丽乡村建设高度契合,并发挥着重要的教化公众的功效,有效地维系了乡民的精神纽带,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槐善书 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传承
下载PDF
顾颉刚在《尚书》研究领域的成就与贡献述略
13
作者 王忠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51-153,共3页
本文就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考辨及《尚书》研究领域所取得成就与贡献作了评介。认为,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史学界的一位领军人物,他在古史研究方面建树颇多,特别是在《尚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为《尚书》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
关键词 顾颉刚 中国古代历史 尚书 研究 评述
下载PDF
传统劝善教育智慧与当代德育实践
14
作者 李文静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41-49,共9页
植根于古代文化的善书教育体系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善书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存善念,做善事,进行善的传递,对于完善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善书通过劝善文、劝善诗歌、图说善书和注释善书等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面形式和宣讲方... 植根于古代文化的善书教育体系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善书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存善念,做善事,进行善的传递,对于完善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善书通过劝善文、劝善诗歌、图说善书和注释善书等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面形式和宣讲方式进行教化和宣传教育,进行价值观上的引领,对社会道德的维护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寻源逐流,明确善书发展的脉络和本质,总结善书的教化模式,可以为现实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书 劝善 教化 当代实践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山术运肠丸中阿魏酸的含量
15
作者 刘黎明 《药学研究》 CAS 2015年第9期512-513,共2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术运肠丸中阿魏酸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SunfireC18(4.6mm×250mm,5μm)为色谱柱,流速为1mL·min^-1,乙腈-0.1%磷酸溶液(18∶82)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16nm.结果阿魏酸在0.118~1.42...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术运肠丸中阿魏酸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SunfireC18(4.6mm×250mm,5μm)为色谱柱,流速为1mL·min^-1,乙腈-0.1%磷酸溶液(18∶82)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16nm.结果阿魏酸在0.118~1.422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回收率为98.46%,RSD=1.2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以作为山术运肠丸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术运肠丸 阿魏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釋單叔奂父盨銘文中的“醢”字
16
作者 張新俊 《文献语言学》 2019年第2期159-165,207,共8页
河南省出土的單叔奂父盨共有兩件,内容相同,但是行款和文字形體略有差異。盨銘中有一個從食、皿,有聲的字,學術界過去在釋讀上一直没有定論。本文認爲此字應該釋作"醢",在銘文中讀作"蓄",訓作"存儲",與&q... 河南省出土的單叔奂父盨共有兩件,内容相同,但是行款和文字形體略有差異。盨銘中有一個從食、皿,有聲的字,學術界過去在釋讀上一直没有定論。本文認爲此字應該釋作"醢",在銘文中讀作"蓄",訓作"存儲",與"盛"意思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單叔奂父盨
下载PDF
中国善书思想在东亚的多元形态——从区域史的观点看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59,共11页
21世纪"东亚儒学"研究正渐成显学。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研究经验,对上世纪后期史学界新出现的"区域史"研究方法的意义及其问题提出若干看法;继而将中国置于东亚地域,对中国善书思想在东亚地域所呈现的多元样态做一... 21世纪"东亚儒学"研究正渐成显学。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研究经验,对上世纪后期史学界新出现的"区域史"研究方法的意义及其问题提出若干看法;继而将中国置于东亚地域,对中国善书思想在东亚地域所呈现的多元样态做一客观的了解;指出从区域史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传统儒学在东亚的历史,必将由此建构东亚儒学是一多元文化形态之观念,庶可避免以往"一国史"研究容易陷入的"中国中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史 东亚 东亚儒学 中国善书 多元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慈善体系简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永昌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年第3期102-105,共4页
我国传统社会慈善事业发达,善行义举众多,善会善堂林立。在善人、善书与善举的背后,贯穿始终的则是慈善的理念——善念。善念、善书、善人相结合,促成了各种慈善的行动,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的慈善体系。本文以清代湖北的育婴事业为例,对这... 我国传统社会慈善事业发达,善行义举众多,善会善堂林立。在善人、善书与善举的背后,贯穿始终的则是慈善的理念——善念。善念、善书、善人相结合,促成了各种慈善的行动,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的慈善体系。本文以清代湖北的育婴事业为例,对这一体系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体系 善念 善书 善人 育婴事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