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amage ontologies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masses under impact loading
1
作者 LI Jinhua ZHANG Tianyu +3 位作者 WU Baolin SU Peili YANG Yang WANG P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715-1727,共13页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ccurring geological landforms in deep rock formations,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composite rock bodies under impact loading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by scholars. To study ...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ccurring geological landforms in deep rock formations,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composite rock bodies under impact loading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by scholars. To study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ratios, this paper utilizes cement, quartz sand and gypsum powder to construct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specimens and utilizes a combination of indoor tests, numerical calculations,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bodies. The test results reveal that:(1) When the proportion of hard rock increases from 20% to 50%, the strength of the combined rock body increases by 69.14 MPa and 87 MPa when the hard rock face and soft rock face are loaded, respectively;however, when the proportion of hard rock is the same,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hard rock face impact is 9%-17%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oft rock face impact;(2) When a specimen of soft and hard combined rock body is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ing, the damage mode involves mixed tension and shear damage, and the cracks generally first appear at the ends of the specimen, then develop on the laminar surface from the impact surface, and finally end in the overall damage of the soft rock part. The development rate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cracks in the same specimen when the hard rock face is impacted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when the soft rock face is impacted;(3) By introducing Weibull’s statistical strength theory to establish the damage variables of soft-hard combined rock bodies, combined with the DP strength criterion, the damage model and the Kelvin body are concatenated to obtain a statist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which can better fit the full stress-strain curve of soft-hard combined rock body specimens under a single impact l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mass Dynamic properties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Numerical simulation Intrinsic damage model
下载PDF
The principle of stability control of surrounding rock-bearing structures in high stress soft rock roadways 被引量:2
2
作者 WANG Wei-jun ZHU Yong-jian LI Shu-qing ZHANG Peng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9年第1期24-27,共4页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eformational feature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around high stress engineering soft rock roadways,the coupling stabilization principle ofinner and outer structures in surrounding rock was ...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eformational feature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around high stress engineering soft rock roadways,the coupling stabilization principle ofinner and outer structures in surrounding rock was put forward.The supporting principlesof high stress engineering soft rock roadway (high resistance and yielding support,timelysupport,high strength and high stiffness supports) were proposed,which were applied inengineering practices,and obtained better achiev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tress engineering soft rock mass inner and outer structures high resistance and yielding support timely support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moisture-heat coupling of soft rock tunnels in the cold regions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更社 周春华 +1 位作者 田应国 刘慧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6年第1期6-10,共5页
With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in China, more problems with rock and soil engineering in cold regions will be encountered. To study the stability of rock mass under the frost and thaw condition is of far significance. W... With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in China, more problems with rock and soil engineering in cold regions will be encountered. To study the stability of rock mass under the frost and thaw condition is of far significance. We attempt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field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Dabanshan tunnel at its exit KI06+025 in the cold region by software Femlab. First, introduced the common numerical solution to the moisture and heat coupled about the soft rock in tunnels of cold region. Then gave emphasis on simulation of the law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coupled temperature-moisture field and draw a parallel between temperature fields with different coefficient of percolation. In the course of simulation we considered the problem of caloric receptivity,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critical heat varying with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rock masses moisture-heat coup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软破矿岩条件下胶结充填法转分段崩落法研究及应用
4
作者 鲁旭 谭宝会 +3 位作者 龚臻 粟登峰 张刚刚 胡颖鹏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5-915,共11页
金川集团龙首矿西二采区上部中段充填采场发生失稳事故后,采矿方法由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法转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时,面临着软破矿岩条件下覆盖层形成和采场稳定性问题。采用数值计算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对这2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 金川集团龙首矿西二采区上部中段充填采场发生失稳事故后,采矿方法由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法转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时,面临着软破矿岩条件下覆盖层形成和采场稳定性问题。采用数值计算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对这2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崩落法首采分段回采工作的进行,采场复合顶板经历了破坏裂纹萌生、零星散块冒落、拱形批量冒落和柱塞状整体冒落等阶段,当首采分段回采结束时,顶板复合岩层冒落能够为崩落法采场提供足够厚度的覆盖层,且在崩落法采动地压下软破矿岩采场能够保持稳定。现场工业试验表明,在崩落法采场首采分段采用“阶梯式退采均匀扩展采空区+总量控制出矿”的技术方案,能够安全、高效地形成覆盖层,并通过增补“钢拱架+钢筋网+锚杆”的技术方案,解决在崩落法采动地压下维持破碎矿岩采场稳定性的问题,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在西二采区的扩大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胶结充填法 软破矿岩 覆盖层 采场稳定性 龙首矿
下载PDF
软弱岩体锚杆物理锚固装置参数优化分析及试验研究
5
作者 郭鹏飞 王戌 +2 位作者 徐飞龙 孙岩 刘鑫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61-2970,共10页
对于软弱岩体的锚杆支护,传统锚固剂锚固往往不能发挥理想的锚固效果。针对软弱岩体锚固性能差、锚固力易衰减的技术难题,提出一种物理锚固装置对软岩进行锚固,增强锚杆对软弱岩体的支护效果,确保锚固能力的持续稳定。采用数值模拟及室... 对于软弱岩体的锚杆支护,传统锚固剂锚固往往不能发挥理想的锚固效果。针对软弱岩体锚固性能差、锚固力易衰减的技术难题,提出一种物理锚固装置对软岩进行锚固,增强锚杆对软弱岩体的支护效果,确保锚固能力的持续稳定。采用数值模拟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系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设计参数范围内,锚固装置上倒齿的高度越大,锚固力越大;倒齿的角度越小,锚固力越小;倒齿的排数越多,锚固力越大,而倒齿间距对锚固力影响不显著。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选取锚固装置倒齿的最优参数并进行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物理锚固装置能保证锚固力长时间不衰减,并且3排倒齿的锚固装置能提供的锚固力高于传统锚固剂锚固。本研究有助于解决软岩条件下锚杆锚固性能差的核心问题,为确保软弱岩体的锚杆支护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岩体 锚杆支护 物理锚固 参数优化 拉拔试验
下载PDF
红层软岩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分类方法改进
6
作者 曹荣国 胡相波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24年第2期33-36,共4页
以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Ⅳ标段)为工程实例,选取小洞径隧洞较典型的工程地质条件类型,运用工程地质分类法、RMR法、Q系统围岩分类方法分别对红层软岩隧洞围岩稳定性进行分类,由此避免因单一方法造成的系统偏差,对本工程隧洞围岩有了更系... 以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Ⅳ标段)为工程实例,选取小洞径隧洞较典型的工程地质条件类型,运用工程地质分类法、RMR法、Q系统围岩分类方法分别对红层软岩隧洞围岩稳定性进行分类,由此避免因单一方法造成的系统偏差,对本工程隧洞围岩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评价了各方法适用性,并指出各方法分类过程中侧重的分类指标及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工程地质分类方法并建立本项目专门的围岩分类方法提供了技术参考和思路:(1)对于小洞径完整软岩岩石强度指标权重可适当降低;(2)对于无结构面发育的围岩,其结构面产状与洞向组合关系指标减分项数值可适当缩小;(3)对本工程水理性质敏感的软岩,因围岩干燥状态和遇水后的工程性质差异巨大,工程地质分类法低估了软岩有水后的劣化影响,故地下水指标权重可适当增大;(4)洞径的影响可加入评分系统中,以某一标准洞径作为零分项,超出该洞径范围实行加、减分。按照以上思路改进工程地质分类对规范的修订有较高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软岩 围岩分类 围岩稳定性 指标权重
下载PDF
水力割缝对不同厚度“三软”煤层巷道围岩扰动影响研究
7
作者 黄永菲 张勇 郝浩然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赵家寨煤矿开采煤层在水力割缝过程中受到较大扰动,围岩强度降低,导致煤厚较大且分布不均的“三软”煤层巷道更加难以控制。基于14205工作面岩石力学参数,理论分析确定水力割缝合理参数,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构建不同煤厚条件下水力... 赵家寨煤矿开采煤层在水力割缝过程中受到较大扰动,围岩强度降低,导致煤厚较大且分布不均的“三软”煤层巷道更加难以控制。基于14205工作面岩石力学参数,理论分析确定水力割缝合理参数,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构建不同煤厚条件下水力割缝模型,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力割缝对煤层应力、位移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顶煤厚度对于受水力割缝扰动后巷道顶板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应力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割缝的形态、位置,煤层越厚其变形量越小,水力割缝对煤体的损伤范围主要与割缝位置相关,巷道受扰动范围为两帮各5 m,托顶煤为2 m厚时,顶部煤体受破坏程度最大,巷道稳定性最差,当托顶煤厚度超过4 m时巷道稳定性得到良好改善,在煤体损伤范围内巷道顶部变形量最大,需要加强支护力度。研究结果为不同厚度“三软”煤层水力割缝扰动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割缝 “三软”煤层 岩体损伤 煤层厚度 围岩稳定性
下载PDF
薄层层状岩体三轴试验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8
作者 王帅 马耀坛 +2 位作者 王用波 李文江 邢培刚 《甘肃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25-131,145,共8页
围绕岩体开展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国讨论的焦点,而岩体的各向异性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以西成铁路为工程背景,针对层状岩体,围绕影响层状岩体强度的各因素展开敏感性分析。为更客观真实地模拟表现实际工程岩体的特性,通过离散... 围绕岩体开展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国讨论的焦点,而岩体的各向异性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以西成铁路为工程背景,针对层状岩体,围绕影响层状岩体强度的各因素展开敏感性分析。为更客观真实地模拟表现实际工程岩体的特性,通过离散元软件3DEC模拟不同围压下层状岩体三轴压缩实验,对炭质千枚岩夹板岩薄层各向异性层状岩体的固有强度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岩体内摩擦角及黏聚力、不同结构面内摩擦角及黏聚力等强度参数,综合得出岩体强度参数。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层理倾角下,岩体强度关系变化都大致呈现出U形;采用三角函数的形式对强度参数进行拟合,所得表达式总体上能够体现出各向异性岩体的固有强度关系。研究结果能够为数值模拟软件本构关系二次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道 层状岩体 岩体各向异性 数值模拟 3DEC软件
下载PDF
挤压型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与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9
作者 贺思悦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9-128,共10页
地应力水平是隧道挤压型软岩大变形主导因素之一,深部地应力与岩体力学特性对隧道设计具有较强参考价值。以西成铁路甘青隧道地应力测试与岩体力学试验为基础,深入分析测试数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不同地应力水平的计算,对比现场实测... 地应力水平是隧道挤压型软岩大变形主导因素之一,深部地应力与岩体力学特性对隧道设计具有较强参考价值。以西成铁路甘青隧道地应力测试与岩体力学试验为基础,深入分析测试数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不同地应力水平的计算,对比现场实测数据,结果发现,测区地应力以水平地应力为主导,三向地应力关系为S_(H)>S_(h)>S_(V),具有较强的水平构造作用,地应力比值在1.5~4.5之间,随着埋深增加逐渐减小;岩体荷载-变形(P-W)曲线外包络线形态大体上呈现为“下凹形”,以塑性变形为主;仅有少量弹性变形,岩体抗剪断应力-应变(τ-ε)曲线基本呈抛物线形,屈服值不明显,以塑性破坏为主。随着地应力比值增加,隧道水平变形越来越大,竖直变形先减小后增加,二者比值介于0.70~2.45之间,均小于地应力比值,最大变形由拱顶向拱腰转移,围岩主应力差值逐渐增加,挤压形变压力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针对甘青隧道进口的水平挤压大变形特征,提出增大拱架刚度、加强锁脚、加强拱架纵向连接、增大隧道预留变形量等支护优化措施,现场实测表明,这些措施有效控制了隧道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挤压型软岩大变形 地应力测试 岩体力学特性 变形控制 参数优化
下载PDF
砂型3D打印材料对类软岩力学特性影响规律及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力帅 王鑫哲 +2 位作者 徐清 徐嘉嵘 刘光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4-94,共11页
煤矿巷道围岩普遍岩性软弱、节理裂隙发育,软岩力学是煤矿巷道围岩控制的基础。由于软岩在力学与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物理试验中存在试样难以符合现场裂隙特征、离散性强等问题,严重制约软岩力学或裂隙岩体力学试验研究。3D打印技术因... 煤矿巷道围岩普遍岩性软弱、节理裂隙发育,软岩力学是煤矿巷道围岩控制的基础。由于软岩在力学与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物理试验中存在试样难以符合现场裂隙特征、离散性强等问题,严重制约软岩力学或裂隙岩体力学试验研究。3D打印技术因其数字建模、精度高等技术优势,突破了浇筑法在制作复杂裂隙试样上的局限,被广泛应用于岩石力学试验研究,但采用该技术打印成型的试件受打印材料和参数的影响规律还需深入研究。基于砂型3D打印技术,通过力学试验、声发射监测、电镜扫描等手段,研究不同类型砂粉和不同黏结剂饱和度对类软岩试样的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砂粉由于其颗粒形状、粒径、排列形态等因素,对成型试样的力学特性、破坏模式等影响显著;黏结剂饱和度与试样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同砂粉类型前提下,改变黏结剂饱和度能将试样强度提高5倍,同时声发射事件信号与能量也随黏结剂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揭示了砂型3D打印技术用于软岩物理模拟上的适用性,为精确、科学地还原具体工程条件的软弱煤岩力学特性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型3D打印 软岩 裂隙岩体 砂粉类型 黏结剂饱和度
下载PDF
含夹层层状软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美琴 陈赓 +2 位作者 何君 田正忠 张蓓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3年第12期102-106,共5页
为研究夹层的位置及厚度对层状软岩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以具有典型层状构造的彭家寨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监测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层状软岩的层面倾角、层面间距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进而选取合适的层面倾角和层面间... 为研究夹层的位置及厚度对层状软岩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以具有典型层状构造的彭家寨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监测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层状软岩的层面倾角、层面间距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进而选取合适的层面倾角和层面间距分析了各关键节点的位移随夹层位置及夹层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的变形主要经历了快速增长阶段、减缓增长阶段和趋于稳定阶段;当层面倾角不为0°和90°时,围岩的变形呈明显的非对称性,顺倾侧边墙的位移明显大于逆倾侧;当层面间距从1 m增加到9 m时,拱顶竖向位移逐渐减小,且减小的速率不断降低;当围岩中存在夹层时,隧道洞周各点的位移大幅增加,夹层越靠近隧道,夹层越厚,围岩的变形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道 层状岩体 软弱夹层 围岩变形
下载PDF
软硬层叠岩体巷道分级支护方法及其应用
12
作者 龙翼 严鹏 +1 位作者 陈绍民 皇甫风成 《黄金》 CAS 2023年第1期8-11,共4页
针对软硬层叠岩体巷道稳固性差异大,巷道支护质量参差不齐、支护成本高、掘进速度慢等问题,采用综合方法对软硬层叠岩体巷道围岩进行分级,结合技术标准要求和典型巷道支护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软硬层叠岩体Ⅰ~Ⅴ级巷道的支护方式及其参... 针对软硬层叠岩体巷道稳固性差异大,巷道支护质量参差不齐、支护成本高、掘进速度慢等问题,采用综合方法对软硬层叠岩体巷道围岩进行分级,结合技术标准要求和典型巷道支护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软硬层叠岩体Ⅰ~Ⅴ级巷道的支护方式及其参数指标范围。在蒙库铁矿床东矿段铁矿典型软硬层叠岩体工程地质条件下,巷道分级支护设计和施工简洁高效,应用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分级支护 岩体分级 支护方式 支护参数 支护流程 软硬层叠岩体
下载PDF
深部软破岩体巷道失稳机理分析与支护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能跃 王堃 王世博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3年第5期43-51,共9页
为解决锦丰金矿深部回采过程中巷道失稳问题,通过分析原巷道支护方案失效特征,进行了深部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以“控制高应力+封闭岩面阻止围岩劣化”为原则的三套支护优化方案,综合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两种手段... 为解决锦丰金矿深部回采过程中巷道失稳问题,通过分析原巷道支护方案失效特征,进行了深部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以“控制高应力+封闭岩面阻止围岩劣化”为原则的三套支护优化方案,综合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两种手段,对原支护方案以及优化方案分别进行了支护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形破坏机制属于应力扩容型与软化膨胀型,受自身矿物组分特性以及以高应力为主导力源共同影响、控制,其破坏机理以剪切破坏为主,少量拉伸破坏并存;在支护效果控制上,湿喷混凝土一、二次支护喷层厚度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二次支护时各锚杆单体之间所形成的联合支护体支护效果,随二次喷层厚度优化而得到显著改善;现场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一致,“钢网+树脂锚杆+纤维混凝土”联合支护优化方案为最优方案,支护效果显著,两帮、顶板累积位移量较原方案分别下降了48.67%、72.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软破岩体 巷道失稳 支护优化 FLAC3D
下载PDF
动力荷载下软硬互层岩体力学特征
14
作者 姚忠劭 李龙起 +3 位作者 胡忠良 徐雷 黄杨 何川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9-145,共7页
针对动力荷载下软硬互层岩体破坏问题,以汶川水磨沟滑坡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依据相似理论,制作软硬互层岩质试块,开展单轴压缩及变上下限等幅值循环荷载试验,研究其动力特性及破坏过程。结果表明:随岩层倾角的增大,其破坏模式为贯通层... 针对动力荷载下软硬互层岩体破坏问题,以汶川水磨沟滑坡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依据相似理论,制作软硬互层岩质试块,开展单轴压缩及变上下限等幅值循环荷载试验,研究其动力特性及破坏过程。结果表明:随岩层倾角的增大,其破坏模式为贯通层面的张拉破坏(0°~30°)、沿层面的剪切破坏(45°~75°)及沿层面的劈裂破坏(90°),而试样的强度及应变先增后减。对于相同倾角的试样,强度随加载频率及围压增大而增大。应变随加载频率增大而减小,随围压增大而增大。加载频率的增大会导致竖向拉张裂缝贯通、破裂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特性 循环荷载试验 软硬互层岩体 水磨沟滑坡 单轴压缩
下载PDF
基于扩孔锚固的参数优化分析及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利兴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6-204,共9页
针对软弱煤岩体锚固性能差、锚固力低的技术难题,提出采用锚固孔扩孔锚固的方法提高锚固力;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钻孔围岩、锚固剂及锚杆的力学特征,并对扩孔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结合实验室树脂锚固剂的锚固效果试验,确定了扩孔段长度12... 针对软弱煤岩体锚固性能差、锚固力低的技术难题,提出采用锚固孔扩孔锚固的方法提高锚固力;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钻孔围岩、锚固剂及锚杆的力学特征,并对扩孔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结合实验室树脂锚固剂的锚固效果试验,确定了扩孔段长度120 mm,最大扩孔直径58mm为最佳扩孔参数,并研发了扩孔装置。实验室锚杆拉拔对比试验表明:扩孔锚固所能提供的抗拔力显著高于正常锚固,平均锚固力增大1.63倍,且在锚固剂与钻孔围岩脱粘后,锚固力衰减较小;扩孔段锚固体对钻孔围岩具有“压密-破坏-压密”的循环过程,表现出“延性破坏”特性,避免锚固力出现较大幅度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锚固参数 软弱煤岩体 锚杆拉拔 滑移失效
下载PDF
金山店矿松软破碎岩体采准工程合理布置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明伟 向铸 《现代矿业》 CAS 2023年第10期61-65,共5页
金山店矿东区Ⅱ号矿体下盘近矿围岩松软破碎,原设计的下盘开拓和采准工程破坏严重,报废率高。结合矿山无底柱崩落法开采现状,提出了上盘沿脉凿岩联巷和沿走向长凿岩进路2种采准工程优化布置方案。通过对比井巷工程量、中深孔工程量、掘... 金山店矿东区Ⅱ号矿体下盘近矿围岩松软破碎,原设计的下盘开拓和采准工程破坏严重,报废率高。结合矿山无底柱崩落法开采现状,提出了上盘沿脉凿岩联巷和沿走向长凿岩进路2种采准工程优化布置方案。通过对比井巷工程量、中深孔工程量、掘进成本、井巷工程施工周期、支护成本、回采周期等,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从而确定相对合理的采准工程布置方案。优化后的采准方案较好地规避了松软破碎围岩,同时具备较高的开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破碎岩体 采准工程 技术经济 地下开采
下载PDF
灰岩夹页岩地层隧道爆破技术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振华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12期142-145,共4页
针对在灰岩夹页岩地层隧道爆破开挖时,上软下硬岩体中存在底部欠挖和特大尺寸块石的问题,与隧道现场爆破实验相结合,对爆破参数展开了优化,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原爆破方案典型试验段下隧道掌子面中底部欠挖、产生大尺寸块石、拱部超欠挖等... 针对在灰岩夹页岩地层隧道爆破开挖时,上软下硬岩体中存在底部欠挖和特大尺寸块石的问题,与隧道现场爆破实验相结合,对爆破参数展开了优化,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原爆破方案典型试验段下隧道掌子面中底部欠挖、产生大尺寸块石、拱部超欠挖等工程问题。采用了增加掏槽孔数量、减少单孔装药量、周边眼采用长短孔钻孔结合等方法,提高了隧道爆破开挖的效果,对隧道超欠挖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了初期喷砼的损耗量,为隧道施工创造了最好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上软下硬岩体 掏槽爆破 优化
下载PDF
高应力软岩近距离巷道工程的掘进扰动与稳定性 被引量:25
18
作者 余伟健 杜少华 +1 位作者 王卫军 朱永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7-64,共8页
针对高应力近距离巷道工程的开挖掘进及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及现场监测等一系列研究。首先,在某矿山深部巷道工程的地质与施工条件基础上,采用理论方法分析了掘进爆破扰动应力传播规律及其对邻近巷道或硐室围岩稳定... 针对高应力近距离巷道工程的开挖掘进及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及现场监测等一系列研究。首先,在某矿山深部巷道工程的地质与施工条件基础上,采用理论方法分析了掘进爆破扰动应力传播规律及其对邻近巷道或硐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给出了扰动波在岩体中的衰减方程。然后,根据相关理论,采用FLAC软件进行了一次爆破掘进长度和开挖工序等掘进方案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动荷载(爆破掘进)作用下,由施工巷道开挖时所产生的变形会直接影响到邻近硐室或巷道周边岩体,应力释放区域较大;当一次爆破掘进长度较小时,由于整段巷道的扰动次数较多而会引起变形增大,但初始速度较小,则反之。最后,采用监测的方式,对施工巷道进行了开挖扰动分析,结果表明:相距为20m左右的两条巷道,开挖爆破扰动程度较大区域在后掘巷道掘进工作面的前后10-20m范围之内,而对本条巷道扰动程度较大范围一般距掘进工作面25m左右;并按照扰动程度大小可分为破坏区、影响程度较大区和影响程度较小区,破坏区和影响区一般位于掘进面30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 软岩 巷道掘进 爆破扰动 稳定性
下载PDF
软岩硐室稳定性的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控制时效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传孝 王龙 +2 位作者 刘志浩 黄东辰 张秀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64-1468,共5页
地下工程的围岩为软岩或因赋存深度的增加而呈现软岩特征时,其稳定性控制问题趋于突出,而对软岩硐室底臌的有效控制是决定硐室整体稳定性、保障其服务年限的关键。设计应用于软岩硐室底臌控制的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探讨其作用机理,其控... 地下工程的围岩为软岩或因赋存深度的增加而呈现软岩特征时,其稳定性控制问题趋于突出,而对软岩硐室底臌的有效控制是决定硐室整体稳定性、保障其服务年限的关键。设计应用于软岩硐室底臌控制的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探讨其作用机理,其控制底臌的时间效应包括成拱初期的负底臌效应、吸收变形能为主要特征的柔性支护阶段和后期延长服务年限为目的的刚性支护阶段,其中柔性支护作用保证了相对较长而且稳定的软岩硐室服务年限。经实践证明,试验条件下的负底臌效应历时63 d,柔性结构控制底臌的作用时间为158 d,反底拱刚性结构对底臌的控制可以延长巷道的服务年限140 d,即巷道在1 a内无需底板修复。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的底臌控制效果明显,但是硐室整体稳定性并非单一依赖于对底臌的控制,支护体系在边界上存在相对薄弱的环节等因素,依然可转化为软岩硐室整体破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效 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 底臌 刚性结构 软岩
下载PDF
超前支护对软岩隧道空间变形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9
20
作者 洪开荣 杨朝帅 李建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9-433,440,共6页
软岩大断面隧道施工中掌子面的挤出位移及其前方的先行位移对开挖稳定性影响很大,因此以某软弱围岩铁路隧道大断面施工为例,针对两种预支护加固——掌子面玻璃纤维锚杆预加固和管棚超前支护,设定了5种计算工况,分别进行了开挖过程中掌... 软岩大断面隧道施工中掌子面的挤出位移及其前方的先行位移对开挖稳定性影响很大,因此以某软弱围岩铁路隧道大断面施工为例,针对两种预支护加固——掌子面玻璃纤维锚杆预加固和管棚超前支护,设定了5种计算工况,分别进行了开挖过程中掌子面前方的先行位移、掌子面挤出位移和掌子面后方最终位移变化的三维数值模拟,并考察了相应塑性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管棚超前支护对最终位移和先行位移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掌子面超前玻纤锚杆加固对先行位移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最终位移的控制作用不明显;与管棚超前支护相比,掌子面锚杆加固对掌子面的挤出变形的控制作用更明显;超前管棚支护更能抑制拱部上方围岩塑性区的发育,而掌子面锚杆加固对抑制超前核心土塑性区发育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围岩 超前预加固 大断面施工 挤出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