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cro-and Microstructural, Textural Fabric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Calcite Mylonites from Xar Moron-Changchun Dextral Shear Zone,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LIANG Chenyue LIU Yongjiang +3 位作者 ZHENG Changqing LI Weimin Franz NEUBAUER ZHANG Q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477-1499,共23页
The calcite mylonites in the Xar Moron-Changchun shear zone show a significance dextral shearing characteristics. The asymmetric(σ-structure) calcite/quartz grains or aggregates, asymmetry of calcite c-axes fabric di... The calcite mylonites in the Xar Moron-Changchun shear zone show a significance dextral shearing characteristics. The asymmetric(σ-structure) calcite/quartz grains or aggregates, asymmetry of calcite c-axes fabric diagrams and the oblique foliation of recrystallized calcite grains correspond to a top-to-E shearing. Mineral deformation behaviors, twin morphology, C-axis EBSD fabrics, and quartz grain size-frequency diagrams demonstrate that the ductile shear zone was developed under conditions of greenschist facies, with the range of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from 200 to 300°C. These subgrains of host grains and surrounding recrystallized grains, strong undulose extinction, and slightly curved grain boundaries are probably results of intracrystalline deformation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implying that the deformation took place within the dislocation-creep regime at shallow crustal levels. The calculated paleo-strain rates are between 10-7.87s-1 and 10-11.49s-1 with differential stresses of 32.63-63.94 MPa lying at the higher bound of typical strain rates in shear zones at crustal levels, and may indicate a relatively rapid deformation. The S-L-calcite tectonites have undergone a component of uplift which led to subhorizontal lifting in an already non-coaxial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regime with a bulk pure shear-dominated general shear. This E-W large-scale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Xing’an-Mongolian Orogenic Belt, and results from far-field forces associated with Late Triassic convergence domains after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TE MYLONITES EBSD analysis finite-strain determination kinematic vorticity paleopiezometry Solonker- Xar moron-Changchun-Yanji suture Belt
下载PDF
西拉木伦构造带克德河砂砾岩的时代及构造意义
2
作者 郑月娟 张德军 +3 位作者 张海华 张健 陈树旺 甄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59-2475,共17页
内容提要:西拉木伦构造带北部双井地区发育一套巨厚的、低成熟度快速堆积的近源粗碎屑沉积建造,与构造环境紧密相关,前人称其为克德河砂砾岩并将其沉积时代分别划为中二叠统(哲斯组)或上二叠统(林西组)。本次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大比... 内容提要:西拉木伦构造带北部双井地区发育一套巨厚的、低成熟度快速堆积的近源粗碎屑沉积建造,与构造环境紧密相关,前人称其为克德河砂砾岩并将其沉积时代分别划为中二叠统(哲斯组)或上二叠统(林西组)。本次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大比例尺剖面测量,对取自剖面下、中、上(1、25、86层)三个部分的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3个样品具有类似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多数测年值集中分布在485~405Ma、463~401 Ma、520~363 Ma区间,其峰值年龄分别为427 Ma、445 Ma、440 Ma,锆石数量分别占总量的48.0%、52.5%和38.8%,其次为大于1000 Ma的年龄,锆石数量分别占30.7%、22.5%、45.0%,且均具有1800Ma和2500Ma左右的峰值年龄,明显具有华北板块基底年龄信息。自下而上3个测年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312Ma、376Ma,282Ma,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分别为304Ma、244Ma和245 Ma。在第85层杂色复成分砾岩的灰岩砾石中发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阿木山组的■和珊瑚化石,在41及43层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依据碎屑锆石测年数据及生物化石鉴定结果,结合其被晚三叠世岩体侵入接触的地质现象,判断克德河砂砾岩的沉积时代可能为中三叠世。推测西拉木伦构造带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化过程,从中二叠世开始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克德河砂砾岩可能是山脉快速隆升、山体遭受强烈剥蚀堆积的产物,据此判断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造山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才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构造带 克德河砂砾岩 碎屑锆石U-PB年龄 生物化石 中三叠世
下载PDF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中段及周边区域面波层析成像
3
作者 冯梅 安美建 +2 位作者 侯贺晟 范桃园 臧虎临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中段及周边区域先后经历了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中新生代太平洋俯冲等构造复合叠加,导致该区深部构造异常复杂。本研究从该区近年来累积的宽频地震探测资料的地震面波和环境噪音互相关格...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中段及周边区域先后经历了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中新生代太平洋俯冲等构造复合叠加,导致该区深部构造异常复杂。本研究从该区近年来累积的宽频地震探测资料的地震面波和环境噪音互相关格林函数中提取瑞雷波群速度频散,并据此反演区域尺度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果发现:区域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大,松辽盆地和下辽河盆地地壳比大兴安岭薄,地壳厚度与地形吻合表明这些地区基本达到重力均衡状态;而辽东隆起和渤海湾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高度呈反相关,表明这些地区可能仍处于构造改造过程中。在80 km深度之下,波速分布则呈现与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走向近似平行的东西向展布。以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为界,南北两侧横波速分布复杂程度明显不同且南侧的东西两部分复杂程度也不同。这些结果表明区域受太平洋俯冲体系冲破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以南可能仍有古亚洲洋板片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层析成像 三维横波速度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 华北克拉通 中亚造山带东段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双井子中三叠世同碰撞壳源花岗岩的确定及其对西伯利亚与中朝古板块碰撞时限的约束 被引量:390
4
作者 李锦轶 高立明 +2 位作者 孙桂华 李亚萍 王彦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5-582,共18页
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双井子花岗岩侵入古生代晚期增生-碰撞杂岩,遭受了中生代强烈韧性构造变形的改造,在岩石学方面以含有白云母为特征,在岩石化学方面表现为富SiO_2、Al_2O_3和碱质,Na_2O/K_2O比值小于1,A/CNK比值为1.02~1.08,A... 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双井子花岗岩侵入古生代晚期增生-碰撞杂岩,遭受了中生代强烈韧性构造变形的改造,在岩石学方面以含有白云母为特征,在岩石化学方面表现为富SiO_2、Al_2O_3和碱质,Na_2O/K_2O比值小于1,A/CNK比值为1.02~1.08,A/NK比值为1.20~1.35,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中Ti和Sc亏损、特别是Nb和Ta亏损、Th相对富集,^(143)Nd/^(144)Nd同位素比值介于0.512229~0.512286,^(143)Nd/^(144)Nd初始比值为0.512068~0.512199,其ε_(Nd)(t)均为负值,介于-2.71~-5.28,Nd模式年龄介于1000~1300Ma;^(87)Sr/^(86)Sr同位素比值介于0.713516~0.722096,^(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5756~0.709187。这些特征揭示出该岩体是壳源的,可能主要来源于古生代增生-碰撞杂岩和相对古老的大陆边缘的重熔。从该岩体采集的两个样品选出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29.2±4.1Ma和237.5±2.7Ma,表明该岩体是在三叠纪中期侵位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西伯利亚与中朝古板块之间沿西拉木伦缝合带的碰撞始于二叠纪中期(约270Ma),于三叠纪中期结束;从三叠纪岩浆岩的露头推测,这一碰撞事件形成了从北山向东通过内蒙古南部到吉林中部的近东西走向的巨型山脉;区域上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形成于该山脉演化晚期的伸展构造背景,标志着该区地壳演化新阶段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西拉木伦缝合带 双井子二云母花岗岩 壳源 三叠纪
下载PDF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212
5
作者 刘永江 张兴洲 +8 位作者 金巍 迟效国 王成文 马志红 韩国卿 温泉波 赵英利 王文弟 赵喜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3-951,共9页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晚古生代具有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晚古生代早期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在~320Ma向北的俯冲过程中古亚洲洋板块发生断离,形成火山弧,同时导致其北侧"贺根山"弧后洋的拉开,持续的向北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并于~280Ma贺根山洋已经完全闭合。佳—蒙地块南缘开始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转入内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古亚洲洋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佳—蒙地块 东北
下载PDF
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之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苏美霞 赵文涛 +3 位作者 张慧聪 孙会玲 李红威 范亚丽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4年第5期949-955,共7页
内蒙古地域辽阔,全区跨越了西伯利亚、华北、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四大板块。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构造环境极其复杂。历年来关于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界限的位置,始终是地质工作者讨论的热点。笔者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 内蒙古地域辽阔,全区跨越了西伯利亚、华北、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四大板块。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构造环境极其复杂。历年来关于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界限的位置,始终是地质工作者讨论的热点。笔者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之地球物理场(重磁场)特征,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应是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终极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 西伯利亚板块 地球物理 西拉木伦河断裂带 缝合带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上二叠统林西组碎屑锆石LA-ICP-MS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健 张德军 +4 位作者 郑月娟 陈树旺 张海华 苏飞 黄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90-1103,共14页
为厘清内蒙古林西县会长地一带出露的一套生物化石匮乏的砂砾岩组合的地质时代、地层归属及其碎屑物质来源,进而探讨西拉木伦河缝合带的形成演化,对研究区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结果主要分布在6个年龄区... 为厘清内蒙古林西县会长地一带出露的一套生物化石匮乏的砂砾岩组合的地质时代、地层归属及其碎屑物质来源,进而探讨西拉木伦河缝合带的形成演化,对研究区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结果主要分布在6个年龄区间:(285±4)^(246±4)Ma(峰值为264 Ma)、(317±5)^(293±4)Ma(峰值为310Ma)、(610±10)^(344±6)Ma(主峰值为423Ma)、(992±14)^(907±13)Ma、(1467±18)^(1424±22)Ma、(1948±14)^(1768±16)Ma,另具3颗年龄分别为(1171±17)、(1238±17)和(2443±31)Ma的锆石。锆石CL图像与Th/U值共同指示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结晶锆石。264Ma的峰值年龄限定了地层的沉积下限为晚二叠世,应属林西组;沉积物源区示踪显示砂岩沉积时具佳蒙板块(北方地块群)与华北板块两个物源区,指示佳蒙板块(北方地块群)与华北板块于晚二叠世时已拼合,拼合位置为西拉木伦河一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西组 岩屑砂岩 碎屑锆石 同位素年代学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中二叠统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跃武 丁海生 +3 位作者 刘欢 张德军 公繁浩 郑月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8-1283,共16页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广兴源乡于家北沟组模式剖面植物化石和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分析,确认于家北沟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以Gigantonoclea hallei Asama、Fascipteris sine...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广兴源乡于家北沟组模式剖面植物化石和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分析,确认于家北沟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以Gigantonoclea hallei Asama、Fascipteris sinensis Stockm.et Math.、Pecopteris taiyuanensis Halle、Pterophyllum daihoense Kaw.等众多华夏植物群典型分子为特征,属于典型的华夏植物群。目前,在中二叠世植物群中,从未发现有华夏和安加拉两大植物群的混生现象,这一事实进一步表明,中二叠世横亘于华北板块和佳蒙地块之间的古亚洲洋尚未闭合,在植物地理分布上起着重要的阻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世 华夏植物群 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 华北板块 佳蒙地块 古亚洲洋
下载PDF
地球物理剖面揭示大兴安岭域壳幔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鹿琪 张宫博 +3 位作者 刘财 杨宝俊 田有 韩江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401-4416,共16页
大兴安岭域,包括大兴安岭及其两侧盆地,穿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和辽源地体.本文在东北地区已有的近东西向的全球地学断面(GGT)资料基础上,在大兴安岭两侧补充了2条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剖面,组构了综合地球物理栅状图;又结... 大兴安岭域,包括大兴安岭及其两侧盆地,穿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和辽源地体.本文在东北地区已有的近东西向的全球地学断面(GGT)资料基础上,在大兴安岭两侧补充了2条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剖面,组构了综合地球物理栅状图;又结合区域内其他7条经综合解译的地球物理剖面,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壳幔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得到如下初步结果:(1)研究区莫霍界面以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为分界,西部和东部深度有明显差异;以索伦山—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为界的南北岩石圈-软流圈界面(LAB)深度、软流圈有明显差异.呈现出地壳东西分带、岩石圈地幔南北分块的特征.(2)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具有较稳定的岩石圈地幔组构,与南部的中朝板块的岩石圈地幔具有较大差别;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岩石圈特征更为接近.(3)获得古缝合带位置线索.林西以南的翁牛特下方存在明显的LAB南北向抬升,这是古亚洲洋闭合在岩石圈尺度上留下的遗迹;索伦山缝合带东延至西拉木伦河,是古亚洲洋闭合的场所.(4)大兴安岭域跨过两条板块缝合带,该区域北部与中部岩石圈组构特征相近,但它们的岩石圈地幔基底并不相同,这是在塔源—喜桂图缝合带于早古生代的拼合之后由数亿年的长期壳幔物质横向均衡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域 壳幔结构 地球物理剖面 地球物理栅状图 索伦山-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建设屯火山岩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10
作者 卞雄飞 李永飞 +1 位作者 孙守亮 郜晓勇 《地质与资源》 CAS 2013年第5期360-366,共7页
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建设屯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248.4±4.8 Ma).该套火山岩为一套中性—中酸性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Na2O/K2O平均值为2.04,富钠低钾;A/CNK=0.81~1.40,A/NK=1.48~2.50,为... 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建设屯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248.4±4.8 Ma).该套火山岩为一套中性—中酸性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Na2O/K2O平均值为2.04,富钠低钾;A/CNK=0.81~1.40,A/NK=1.48~2.50,为准铝质—过铝质中酸性岩石;Sr>300,Yb=1.37~2.91,δEu平均值为0.62,显示了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原始岩浆应形成于加厚下地壳榴辉岩相物质部分熔融作用.结合同时期建设屯埃达克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建设屯火山岩应是古亚洲洋沿西拉木伦缝合带闭合后,碰撞造山初期加厚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屯火山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古亚洲洋 西拉木伦缝合带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缝合带两侧二叠纪以来的叠加褶皱变形:对同碰撞和碰撞后变形的启示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欲清 张长厚 +4 位作者 侯丽玉 张逸鹏 黄滢竹 陈汉林 常利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4-280,共17页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断裂两侧二叠纪地层中发育有一系列叠加褶皱,它们与侏罗纪地层内部褶皱及断裂变形记录了该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事件。研究这些变形对探索华北北部及邻区所经历的从古亚洲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动力学...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断裂两侧二叠纪地层中发育有一系列叠加褶皱,它们与侏罗纪地层内部褶皱及断裂变形记录了该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事件。研究这些变形对探索华北北部及邻区所经历的从古亚洲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二叠纪、侏罗纪地层变形的详细地质填图及叠加褶皱构造样式与区域演化序列的研究,揭示出:二叠纪地层褶皱形迹具S型展布特征,总体走向NEE,轴面倾向NW;中生代地层褶皱走向NE,轴面倾向SE,伴生逆冲断层多向SE倾斜并且上盘向NW逆冲。研究厘定区内经历三期构造变形:(D1)二叠纪末—中三叠世NNW-SSE向区域性挤压,二叠纪地层形成NEE向褶皱;(D2)晚三叠世区域性剪切作用将先期形成的NEE向褶皱改造成平面弧形褶皱,表现为Simón(2004)划分的Type2a与Type1d型叠加褶皱样式;(D3)晚侏罗世NW-SE向挤压导致中侏罗世地层中倒向NW的褶皱构造,并使得二叠纪地层褶皱更加紧闭。研究认为这三期变形可能分别代表:(1)古亚洲洋闭合和伴生的碰撞造山作用;(2)介于西拉木伦右行走滑断裂与蒙古东南部东戈壁左行走滑断裂之间块体的NEE向挤出构造;(3)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的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西拉木伦缝合带 二叠纪 侏罗纪 碰撞造山 叠加褶皱
下载PDF
长白山地区和龙第二林场铁-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洋 张向东 +3 位作者 方学志 孙宇佳 郑云龙 蒋秀甫 《世界地质》 CAS 2016年第4期1013-1020,共8页
在长白山地区和龙第二林场铁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钻探及物化探资料,发现区内存在金银矿,空间上与铁矿共生。铁矿为磁铁石英岩型,产于太古代斜长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中,属于沉积变质型铁矿床;金银矿为含金石英脉型,产于侵入到老... 在长白山地区和龙第二林场铁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钻探及物化探资料,发现区内存在金银矿,空间上与铁矿共生。铁矿为磁铁石英岩型,产于太古代斜长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中,属于沉积变质型铁矿床;金银矿为含金石英脉型,产于侵入到老变质岩中的酸性岩脉中,属浅成热液型金银矿床。二者属于两期不同成矿物质的空间叠置,发育成为特有的铁、金、银多金属矿产类型。工业品位矿体主要见于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与太古代变质岩体交汇部位,尤其是沿矿体走向(北西向)和切割矿体走向(北东向)两组断裂交汇部位。沿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在韧性剪切变形较强的老变质岩区,寻找北西—北东断裂和岩脉发育带,是该类铁-金--银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和龙第二林场 韧性剪切带 区域变质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下载PDF
The final collision of the CAOB:Constraint from the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Linxi Formation,Inner Mongolia 被引量:22
13
作者 Jie Han Jian-Bo Zhou +1 位作者 Bin Wang Jia-Lin Cao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11-225,共15页
The Linxi Formation occupies an extensive area in the eastern Inner Mongolia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The Linxi Formation is composed of slate, siltstone, sandstone and plant, lamellibranch microfo... The Linxi Formation occupies an extensive area in the eastern Inner Mongolia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The Linxi Formation is composed of slate, siltstone, sandstone and plant, lamellibranch microfossils in the associated strata.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ata (including REE) for sandstones from the formation indicate that these rocks have a greywacke protolith and have been deposited during a strong tectonic activity. LA-ICPMS U-Pb dating of detrital zircons yield ages of 1801 to 238 Ma for four samples from the Linxi Formation. 425-585 Ma, together with the ~500 Ma age for the metamorphism event previously determined for Northeast China, indicates that their provenance is the metamorphic rocks of Pan-African age that have a tectonic affinity to NE China. A few older zircons with U-Pb ages at 1689-1801 Ma, 1307 1414 Ma, 593-978 Ma are also present, revealing the Neoproterozoic history of NE China. The youngest population shows a peak at ca. 252 Ma, suggesting that the main deposition of the Linxi Formation was at late Permain. Moreover, the ca. 250 Ma zircon grains of all four samples yield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s of 250 ± 3 Ma, 248 ± 3 Ma, 249 ± 3 Ma, and 250 ± 2 Ma, respectively. These ages, together with the youngest zircon age in the sample ZJB-28 (ca. 238 Ma), suggest that the deposition of the Linxi Formation extended to the early Triassic. Combining with previous results, we suggest that the final collis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in the southern of Linxi Formation, which located in the Solonker-Xra Moron-Changchun suture, and the timing for final collision should be at early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xi formation LA-ICPMS U-Pb dating Solonker Xra moron Changchun suture Final collision timing Early Triassic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Lopingian mixed floras from Linxi Formation in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 被引量:10
14
作者 ZHANG Dejun SUN Yuewu +2 位作者 DING Haisheng YANG Zhenyuan TANG Lijing 《Global Geology》 2014年第2期67-77,共11页
A lot of well-preserved plants from the Linxi Formation are collected in the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consisting of 34 species of 16 genera. They are Late Permian in age. The flor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t of Angara... A lot of well-preserved plants from the Linxi Formation are collected in the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consisting of 34 species of 16 genera. They are Late Permian in age. The flor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t of Angaran plants,such as Paracalamites,Comia,Rhachiphyllum,Iniopteris,Rufloria,etc. Some Cathaysian elements,such as Lobatannularia lingulata,L. multifolia,Fascipteris Cathaysiantus,F. densata,Taeniopteris szei,Cladophlebis liulinensis and C. permica,are also mixed within the present flor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oron of Inner Mongolia was located in the sector between the Angaran and Cathysian floristic provinces in Lopingian. It is beneficial for depicting the lo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olenker--Xar Moron suture zone in the phytogeographic view. The transmigrat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athaysian plants to the north indicates that the Paleoasian Ocean was closed during the late Permian along the sutur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 Angaran flora Cathaysian flora Solenker--Xar moron suture zone Jiamusi-Mongolia Block North China Plate
下载PDF
古亚洲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在索伦缝合带东段的叠加:来自内蒙古林西县西拉木伦断裂带内变形闪长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53
15
作者 李益龙 周汉文 +3 位作者 肖文交 钟增球 尹淑苹 李福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3-450,共18页
在内蒙古林西县西拉木伦断裂带内发育岩株状产出并具有不同程度变形特征的闪长岩体,岩体侵入到双井片岩中.对该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U-Pb年龄和角闪石40Ar-39Ar年龄的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林西县西拉木伦断裂带内... 在内蒙古林西县西拉木伦断裂带内发育岩株状产出并具有不同程度变形特征的闪长岩体,岩体侵入到双井片岩中.对该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U-Pb年龄和角闪石40Ar-39Ar年龄的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林西县西拉木伦断裂带内的变形闪长岩侵位于早二叠世,其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286±1Ma.岩浆来源于俯冲带流体/熔体交代作用而形成的富集地幔.岩石遭受了早侏罗世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角闪石40Ar-39Ar年龄为188.7±1.4Ma.结合研究区及邻区近年来的新成果认为索伦缝合带早古生代以来的镁铁质岩石均显示来源于相对富集LILE、LREE的地幔,与俯冲流体或熔体的改造作用相关,并且随着时代的更新改造程度显示增强的趋势.索伦缝合带在晚石炭世(~310Ma)之前发生过闭合碰撞,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10~276Ma)处于后造山伸展的背景,在伸展环境下形成了华北北缘该时期广泛分布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带,报道的闪长岩即为该时期的产物.晚二叠世缝合带局部区域存在洋盆,洋盆的闭合导致了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72~230Ma)索伦缝合带的最终碰撞缝合,最终碰撞缝合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形成了缝合带内该时期大量并存的同碰撞花岗岩和后碰撞花岗岩.索伦缝合带的缝合导致华北板块与其北部各微陆块的拼合,此时蒙古-鄂霍次克海作为古太平洋的一个分支北东向展布于西伯利亚板块和拼合后的华北板块之间.早侏罗世蒙古-鄂霍次克海在蒙古东北部发生闭合,本文报道的角闪石40Ar-39Ar年龄记录了洋壳闭合后陆-陆碰撞的变质时间,之后研究区进入后造山伸展的环境.此时在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华北东部在侏罗纪出现挤压机制与拉张机制的多次转换.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转变后,中国东部进入持续的拉张背景,并转入西太平洋构造域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域 太平洋构造域 索伦缝合带 西拉木伦断裂带 岩石学 地球化学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吉林延边地区汪清县大兴沟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明松 孙跃武 赵国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9-346,共8页
吉林省延边地区汪清县大兴沟镇和盛村附近和盛组中首次采获大量植物化石:Lepidophyl-loides sp.,Stigmaria ficoides (Sternb.) Brongn.,Trizygia oblongifolium (Germ.et Kaulf.) Asama,Calamites cistii Brongn.,C.sp.,Paracalamites ... 吉林省延边地区汪清县大兴沟镇和盛村附近和盛组中首次采获大量植物化石:Lepidophyl-loides sp.,Stigmaria ficoides (Sternb.) Brongn.,Trizygia oblongifolium (Germ.et Kaulf.) Asama,Calamites cistii Brongn.,C.sp.,Paracalamites stenocostatus Gu et Zhi,Annularia stellata (Schloth.) Wood,A.sp.,Schizoneura sp.,Sphenopteridium pseudogermanicum (Halle) Sze,Sphenopteris rotunda Sze,Pecopteris arborescens(Schloth.)Sternb.,P.candolleana Brongn.,P.cyathea (Schloth.) Brongn.,P.huichensis Hsü,P.marginata Gu et Zhi,P.cf.P.(Asterotheca) orientalis (Schenk) Pot.,P.yabeiKaw.,P.sp.,Neuropteris ovata Hoffm.,N.plicata Sternb.,Odontopteris subcrenulata (Rost) Zeill.,Taeniopteris cf.T.multinervis Weiss,T.yernauxii Stockm.et Math.,Emplectopteris sp.,Cordaites principalis (Germ.) Gein.,C.schenkii Halle,Cardiocarpus sp.,Rhabdocarpus sp.,Radicites sp.,计18属30种,具有华夏植物群性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亚丁斯克—空谷期早期)。和盛植物群的发现使华夏植物群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到汪清大兴沟地区,延边地区华夏植物群与安加拉植物群的区系界线应位于汪清—珲春一线;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在延边地区的东延很可能位于该线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华夏植物群 古生物地理区系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延边地区 中国东北
原文传递
吉林延边地区早二叠世一个新的陆相地层单位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跃武 李明松 赵国伟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6,共8页
根据吉林省延边地区汪清县大兴沟镇和盛村附近含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陆相地层的发育特征,结合前人对延边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地层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和盛组,用来代表延边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山秀岭组海相碳酸盐岩... 根据吉林省延边地区汪清县大兴沟镇和盛村附近含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陆相地层的发育特征,结合前人对延边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地层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和盛组,用来代表延边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山秀岭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和早—中二叠世大蒜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之间的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其时限为早二叠世晚期(亚丁斯克—空谷早期)。和盛组层型剖面为吉林省延边地区汪清县大兴沟镇和盛村剖面,厚230m,主要由灰色、灰黑色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的陆相沉积组成,与下伏地层山秀岭组假整合接触,与上覆大蒜沟组整合接触。和盛组与上覆大蒜沟组构成华北板块北缘早—中二叠世一个海进地层序列。和盛组的建立为探讨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的分界、研究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在延边地区的东延提供了重要的地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单位 陆相地层 划分和对比 和盛组 早二叠世 延边 中国东北
原文传递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西拉木伦缝合带地壳精细结构——数据处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符伟 邓小凡 +3 位作者 侯贺晟 王海燕 匡朝阳 谭晓淼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91-2302,共12页
深地震反射法已经被公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构造的先进技术,是获得岩石圈内部构造边界几何以及地震波在深层岩石中传播的动力学信息的重要手段.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代表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同时还经历了蒙古鄂霍... 深地震反射法已经被公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构造的先进技术,是获得岩石圈内部构造边界几何以及地震波在深层岩石中传播的动力学信息的重要手段.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代表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同时还经历了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但其缝合带的真实存在性、位置以及构造属性仍然不明确.为确定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中段的深部构造样式与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作用,横穿西拉木伦缝合带的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至奈曼旗布设了一条满覆盖长度160 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采用球面扩散补偿有效补偿了深层和大偏移距能量;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改善了单炮资料振幅差异大的问题.处理剖面所显示的地震波组特征清晰,莫霍面位于双程走时12 s左右,约为36 km深处,平坦展布.中、下地壳呈现出向南部倾斜的连续反射.揭露了古亚洲洋板块消亡的方式是南向俯冲消减,证明了西拉木伦缝合带可以延伸至松辽盆地西南侧.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古生代板块构造缝合带的下地壳及莫霍面的精细结构探测成果对于理解显生宙大陆增生与后期叠加改造机制具有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西拉木伦缝合带 花岗岩成像难点 地震处理 大炮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