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of Late Triassic pelitic rocks in the NE part of Songpan-Ganzi Basin,western China:Implications for source weathering,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被引量:4
1
作者 Yah Tang Longkang Sang +2 位作者 Yanming Yuan Yunpeng Zhang Yunlong Y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5期647-660,共14页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REE) concentrations of Late Triassic sediments (fine- grained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from Hongcan Well 1 in the NE part of the Songpan-Ganzi Basin, western China, are used t...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REE) concentrations of Late Triassic sediments (fine- grained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from Hongcan Well 1 in the NE part of the Songpan-Ganzi Basin, western China, are used to reveal weathering,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inferred source areas. The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CIA) reflects a low to moderate degree of chemical weathering in a cool and somewhat dry climate, and an A-CN-K plot suggests an older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prove- nance dominated by felsic to intermediate igneous rocks of average tonalite composition. Based on the various geochemical tectonic setting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the Late Triassic sediments are inferred to have been deposited in a back-arc basin situated between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the Kunlun- Qinling Fold Belt) and a continental island arc (the Yidun Island Arc). The Triassic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underwent a rapid erosion and burial in a proximal slope-basin environment by the petrographic data,while the published flow directions of Triassic turbidites in the Aba-Zoige region was not supported Yidun volcanic arc source.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the Kunlun-Qinling terrane is most likely to have supplied source materials to the northeast part of the Songpan-Ganzi Basin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grained sandstone-mudstone Geochemistry Source area weathering PROVENANCE Tectonic setting songpan-ganzi Basin China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Qiangtang and Songpan-Ganzi terranes(eastern Tibet) from the 2-D normalized full gradient of gravity anomaly
2
作者 Songbai Xuan Chongyang She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CSCD 2022年第6期535-543,共9页
Numerous geophysical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the Qiangtang and the Songpan-Ganzi terrane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However,crust-mantle evolution and crustal response to the Indian li... Numerous geophysical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the Qiangtang and the Songpan-Ganzi terrane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However,crust-mantle evolution and crustal response to the Indian lithospheric subduction are still controversial.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require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crustal structure.In this study,the 2-D normalized full gradient(NFG)of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anomalous sources and interpret the crustal structure underneath the Qiangtang and Songpan-Ganzi terranes.The NFG-derived structures with loworder harmonic numbers(N=33 and N=43)showed that an anomalous source beneath the southern Qiangtang terrane had a characteristic northeastward-dipping shape,suggesting the northeastward motion of the crustal material induced by underthrusting Indian lithospheric mantle.The NFG images with harmonic number N=53 showed a large-scale anomalous source in the lower crust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zone from the Qiangtang terrane to the Songpan-Ganzi terrane,consistent with thickening crust and resistance of lower crustal flow.The anomalous source demonstrated by the NFG results with harmonic number N=71,located in the upper crust underneath the Ganzi-Yushu fault,suggested a seismogenic body of the 2010 M6.9 Yushu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anomaly Normalized full gradient Crustal structures Anomalous sources Qiangtang and songpan-ganzi terranes
下载PDF
新疆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深部结构与区域成矿模型解释
3
作者 李文渊 高永宝 +3 位作者 任广利 刘诚 李侃 孔会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0-1451,共12页
为揭示花岗岩-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矿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对西昆仑造山带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法(MT)探测。通过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探测到两个0~20 km深度范围的高阻体,反映了出露于地表的大红柳滩复式花岗... 为揭示花岗岩-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矿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对西昆仑造山带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法(MT)探测。通过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探测到两个0~20 km深度范围的高阻体,反映了出露于地表的大红柳滩复式花岗岩基和半隐伏的大红柳滩东花岗岩基;20~80 km深度范围内发现的大范围高导异常,则反映了深达上地幔的地壳重熔形成的大规模长英质岩浆储库。可见,成矿母岩大红柳滩花岗岩基是有根的,而且是规模巨大深达上地幔的岩浆储库,它们为超大型大红柳滩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提供了物源和热源。与松潘-甘孜甲基卡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集区对比,尽管川西甲基卡地区地表出露的花岗岩有限,但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显示,其也存在深达上地幔的大范围高导异常,同样反映了大规模长英质岩浆储库的存在,只是剥蚀深度浅,上侵的花岗岩未被剥蚀出来而已。从而,深剥蚀的大红柳滩地区表现为大面积花岗岩出露的“热隆”特征,而浅剥蚀的甲基卡地区则表现为花岗岩围岩“片麻岩穹隆”热变质构造特征。西昆仑-松潘-甘孜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巨型成矿带两端的晚三叠世超大型矿床是大规模地壳重熔长英质岩浆作用中心的产物,由于锂等稀有金属的喜水性,H2O的饱和度是造就伟晶岩型锂超常富集的关键,并在长英质岩浆储库、上侵花岗岩和伟晶岩不同分异演化阶段,锂的“预富集”为大规模伟晶岩型锂矿成矿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型锂矿 MT三维反演电阻率模型 区域成矿地质模式 西昆仑-松潘-甘孜造山带 巨型成矿带
下载PDF
An integrated north–south paleo-Dadu-Anning River: New insights from bulk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of the Xigeda Formation
4
作者 Yong Zheng Hai-bing Li +3 位作者 Jia-wei Pan Ping Wang Ya Lai Zheng Go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1期91-103,共13页
The Xianshuihe-Anninghe fault extends SE–S and constitutes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However,the Dadu River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ault does not flow following the path,but makes a 90º... The Xianshuihe-Anninghe fault extends SE–S and constitutes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However,the Dadu River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ault does not flow following the path,but makes a 90ºturn within a distance of 1 km at Shimian,heading east,and joins the Yangtze River,finally flowing into the East China Sea.Adjacent to the abrupt turn,a low and wide pass near the Daqiao reservoir at Mianning separates the N–S course of the Dadu River from the headwater of the Anning River which then flows south into the Yunnan Province along the Anninghe fault.Therefore,many previous studies assumed southward flow of the paleo-Dadu River from the Shimian to the Anning River.However,evidences for the capture of the integrated N–S paleo-Dadu-Anning River,its timing,and causes are still insufficient.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aleo-drainage pattern of the Dadu and Anning Rivers based on bulk miner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fluvial/lacustrine sediments along the trunk of the Dadu and Anning Rivers.Similar with sands in the modern Dadu River,the Xigeda sediments also exhibit a granitoid affinity with the bulk major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quartz(>50%),anorthite(about 10%),orthoclase(about 5%),muscovite(about 5%),and clinochlore(about 4%).Correspondingly,bulk major elements show high SiO_(2),with all samples>60%,and some of them>70%,low TiO_(2)(≤0.75%),P_(2)O_(5)(≤0.55%),FeO*(≤5%),and relatively high CaO(1.02%–8.51%),Na_(2)O(1.60%–2.52%),and K_(2)O(2.17%–2.71%),with a uniform REE patterns.Therefore,synthesizing 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lacustrine sediments have similar material sources,which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its course in the Songpan-Ganzi flysch block,implying that the paleo-Dadu originally flowed southward into the Anning River and provided materials to the Xigeda ancient lake.The rearrangement of the paleo-Dadu River appears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ly focused uplift driven by strong activities of the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du River Anninghe fault River diversion Xigeda Formation Tectonic uplift PROVENANCE songpan-ganzi flysch Ancient lake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system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物源变化及对扬子板块西缘构造活动的启示
5
作者 田亚杰 魏国齐 +3 位作者 杨威 金惠 周国晓 白壮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8-2556,共19页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对这一转变过程仍缺乏研究。本文综合利用砂岩颗粒成分统计、电子探针测试重矿物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年龄方法,研究了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碎屑岩物源转变时间,并结合其他地区物源研究探讨了扬子板块西南缘的物源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电气石主要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其次来自富铝贫钙变质碎屑岩;铬尖晶石来自具有洋岛和大火成岩省背景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碎屑锆石U-Pb年龄的主要分布在730~850Ma范围内。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由石英、岩屑和长石组成,具有再旋回造山带物源;电气石大部分来自富铝贫钙、贫铝贫钙的变质碎屑岩,小部分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铬尖晶石主要来自具岛弧背景的橄榄岩;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00~300Ma、400~500Ma、650~850Ma、1750~1950Ma和2400~2600Ma年龄段。综合分析表明,马鞍塘组的物源为康滇构造带的新元古代花岗质结晶基底,并包含少量新元古代中酸性火山岩、变质碎屑岩和二叠纪基性-超基性火山岩;须家河组的物源包括松潘-甘孜褶皱带的三叠系浊积岩、花岗岩类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古生界碎屑岩与新元古界基底。马鞍塘组与须家河组之间的物源转变,表明扬子板块西缘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取代康滇构造带成为新的地貌高部位和主要剥蚀区,这一古地理格局的转变发生于马鞍塘组沉积之后,即晚三叠世的卡尼期与诺利期之间或诺利期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西南缘 晚三叠世 物源变化 龙门山断裂带 松潘-甘孜褶皱带 康滇构造带
下载PDF
锆石微量元素示踪锂成矿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6
作者 胡方泱 杨雷 +1 位作者 陈国辉 吴福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5-1636,共22页
锂成矿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目前仍不清楚。锆石作为花岗岩和伟晶岩中普遍存在的副矿物,其微量元素成分演化可以记录岩浆演化过程。本文以松潘-甘孜构造带可尔因地区的花岗岩和伟晶岩中的锆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分... 锂成矿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目前仍不清楚。锆石作为花岗岩和伟晶岩中普遍存在的副矿物,其微量元素成分演化可以记录岩浆演化过程。本文以松潘-甘孜构造带可尔因地区的花岗岩和伟晶岩中的锆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锆石的形态结构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与花岗岩中的锆石为岩浆锆石,而伟晶岩中的锆石受到不同程度热液作用影响。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从太阳河花岗闪长岩到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到无锂辉石伟晶岩到锂辉石伟晶岩,锆石中的稀有金属元素(Li、Sn、Nb、Ta和Hf)和U含量逐渐升高,锆石的Zr/Hf比值逐渐降低。除此之外,太阳河花岗闪长岩和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具有较低的Fe含量,而无锂辉石伟晶岩和锂辉石伟晶岩中的锆石具有明显升高的Fe含量,且锆石Fe含量与稀有金属元素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反映出热液作用越强,稀有金属含量越高的特征。热液导致伟晶岩中锆石的U-Pb体系受到改造,使得获得的年龄不可靠,而伟晶岩铌钽矿U-Pb年龄(210 Ma)相对可靠。基于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我们认为太阳河花岗闪长岩与锂成矿伟晶岩没有成因联系,二云母花岗岩与锂成矿伟晶岩具有成因联系,但是二云母花岗岩不是成矿伟晶岩的直接母岩。二云母花岗岩和无锂辉石伟晶岩Li_(锆石)/Li_(全岩)接近甚至超过1,指示其与全岩成分不平衡,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曾形成富锂熔体,且富锂熔体的形成与液态不混溶作用无关,而是岩浆分异的结果。富锂熔体可能在区域拆离断层作用下从岩浆体系中分离,随后不断演化形成了锂辉石伟晶岩,而残余岩浆逐渐冷却结晶形成了二云母花岗岩和无锂辉石伟晶岩。基于锆石中的微量元素可以有效示踪锂成矿过程,并且利用碎屑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还可以指示区域富锂岩浆的存在及其形成时代,有望成为示踪区域锂成矿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 锂成矿 岩浆-热液演化 松潘-甘孜构造带
下载PDF
四川丹巴金矿床金矿物学特征及黑铋金矿的指示意义
7
作者 马天祺 黄睿 +1 位作者 刘效孔 陈翠华 《黄金》 CAS 2024年第2期75-79,共5页
丹巴金矿床是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缘典型的碲化物型金矿床。该矿床中发育大量明金与碲铋矿物。以叶碲铋矿和自然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显微岩相学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自然金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丹... 丹巴金矿床是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缘典型的碲化物型金矿床。该矿床中发育大量明金与碲铋矿物。以叶碲铋矿和自然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显微岩相学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自然金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丹巴金矿床载金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叶碲铋矿、自然铋、黑铋金矿,大量自然金与叶碲铋矿、自然铋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黑铋金矿的产出是铋熔体析出并清除金最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化物型 丹巴金矿床 黑铋金矿 自然金 矿物学特征 松潘—甘孜造山带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青海吾和玛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识别与岩石成因
8
作者 陈敏 王雁鹤 +1 位作者 谷强 马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9-801,共13页
为探讨松潘-甘孜地体内青海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与岩石成因,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研究。吾和玛花岗质岩石被确定为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216.6±4.3 Ma,为正长花岗岩,具有... 为探讨松潘-甘孜地体内青海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与岩石成因,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研究。吾和玛花岗质岩石被确定为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216.6±4.3 Ma,为正长花岗岩,具有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特征。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_(N)<7),轻稀土元素轻微富集,重稀土元素分布平缓,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8~0.43),明显亏损Ba、Sr和高场强元素Nb、Ta、P、T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ε_(Hf)(t)值为-2.54~1.32。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母岩浆是岩石圈拆沉作用引起软流圈上涌,诱发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类似于变杂砂岩的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母岩浆,后期又受到斜长石、钾长石、磷灰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控制,经历了高程度的分异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锆石U-PB LU-HF同位素 松潘-甘孜地体 地质调查工程 青海
下载PDF
四川小金复理石地质景观特征及保护利用建议
9
作者 郭建强 杨元良 +2 位作者 宋祥峰 王章翔 张人栖 《四川地质学报》 2024年第2期365-370,共6页
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到汶川映秀,进入中国熊猫大道,在小金县域段沿小金川两岸发育复杂褶皱图案的砂岩与板岩呈韵律互层的陡倾岩层,这就是小金复理石地质景观,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复理石岩系的典型地区,极具视觉震憾力,也是申报四姑娘山世... 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到汶川映秀,进入中国熊猫大道,在小金县域段沿小金川两岸发育复杂褶皱图案的砂岩与板岩呈韵律互层的陡倾岩层,这就是小金复理石地质景观,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复理石岩系的典型地区,极具视觉震憾力,也是申报四姑娘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地质遗迹群落之一。通过对小金复理石景观的地层结构、复理石沉积特征、赋存的古生物化石、叠加发育的西康式褶皱等综合分析,以及与世界典型西班牙复理石崖岸景观对比,确立了小金复理石景观的价值意义,从而奠定了小金复理石景观为世界级地质景观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小金复理石地质景观提出可持续保护利用的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理石景 松潘-甘孜造山带 西康式褶皱 复理石保护利用 小金县 四姑娘山
下载PDF
川西甲基卡和可尔因矿田稀有金属成矿特征差异性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岳清 刘善宝 +3 位作者 王登红 代鸿章 刘丽君 李鑫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9-433,共15页
四川西部是我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主体,区域内中—上三叠统分布极其广泛,其中陆陆碰撞壳源改造型花岗岩类不均匀集中侵入于该套地层中,并衍生出以锂为主的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基卡和可尔因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田,... 四川西部是我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主体,区域内中—上三叠统分布极其广泛,其中陆陆碰撞壳源改造型花岗岩类不均匀集中侵入于该套地层中,并衍生出以锂为主的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基卡和可尔因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田,目前在二者中均勘察出超大型锂矿床。矿化伟晶岩脉主要由富锂辉石的白云母-钠长石-钾长石型花岗伟晶岩脉构成,它们分布在离母岩-二云母花岗岩外围热接触变质的蚀变中—上三叠统沉积岩系中,和围岩侵入关系清楚,并对围岩均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交代蚀变作用。鉴于这些共同点,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两个矿田成矿作用的认识和找矿思路统一用甲基卡矿田成矿模式来看待。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它们既有相似处,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两个矿田形成时的构造-岩浆环境、花岗伟晶岩产出的围岩岩性和蚀变作用、矿化伟晶岩脉的结构-构造、成矿矿物的多样性等方面各有其不同的特征,本文在分别概述各自特征基础上,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为提升川西花岗伟晶岩成岩成矿理论和开辟新的找矿方向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甲基卡矿田 可尔因矿田 花岗伟晶岩 稀有金属 锂辉石
下载PDF
川西洛莫地区燕山早期花岗岩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制约 被引量:5
11
作者 谭洪旗 朱志敏 +1 位作者 罗林洪 胡军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6-416,共21页
川西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产地之一,主要由甲基卡、可尔因、扎乌龙、九龙矿集区组成。甲基卡、可尔因矿集区已发现李家沟、党坝、甲基卡等超大型—大型锂铍矿床,而九龙地区仅发现打枪沟中型锂铍矿床。本文通过对九龙洛莫地区花岗岩开展... 川西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产地之一,主要由甲基卡、可尔因、扎乌龙、九龙矿集区组成。甲基卡、可尔因矿集区已发现李家沟、党坝、甲基卡等超大型—大型锂铍矿床,而九龙地区仅发现打枪沟中型锂铍矿床。本文通过对九龙洛莫地区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及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以确定桥棚子及其周缘花岗岩的成因、构造背景和伟晶岩的时空联系,为九龙河流域及其周缘的稀有金属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桥棚子及其周缘花岗岩具高的SiO_(2)(69.98%~76.80%)、Al2O3(13.72%~15.29%)、K_(2)O+Na_(2)O(6.71%~7.24%),为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具低REE、Sr、δEu(0.35~1.02)和HFSE含量,高LREE/HREE、Yb和LILE含量及高分异指数(79.67~91.73),且花岗岩具有较高的Ga/Al比值(10000×Ga/Al=2.45~3.11)。锆石和独居石LA-ICP-MS U-Pb年龄显示,桥棚子岩体成岩年龄为(168.2±0.9) Ma,石梯子-烂碉岩株成岩年龄为157.1±1.6~152.5±0.5 Ma,这些岩体均遭受了晚期143.5±1.0 Ma的岩浆作用或构造热事件改造。石梯子-烂碉花岗岩浆温度为696~729℃,明显低于桥棚子花岗岩浆温度(766~804℃);桥棚子花岗岩中锆石的氧逸度(lg fO2=-18.71±1.84,ΔFMQ=-4.75±1.84)与烂碉花岗岩中锆石的氧逸度(lg fO2=-17.19±1.29,ΔFMQ=-1.87±1.29)均显示为低氧逸度条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170~140 Ma,松潘-甘孜地块南缘岩石圈处于伸展阶段,有三期岩浆活动或构造-热事件记录,早期(168 Ma)以桥棚子为主体的花岗岩浆活动,中期(157~152 Ma)以石梯子-烂碉为主的花岗岩浆活动,晚期(144 Ma)区内花岗岩遭受了岩浆作用或构造热事件的改造。打枪沟和洛莫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时代限制为167~157 Ma,在误差范围内与上述岩浆活动早期和中期时间基本一致,暗示了九龙地区存在燕山早期花岗岩与稀有金属成矿,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上不同于甲基卡、可尔因、扎乌龙稀有金属矿集区。这一发现为九龙地区稀有金属找矿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 川西 九龙 稀有金属 花岗岩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下仓界地区晚三叠世基性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敏 王雁鹤 +1 位作者 谷强 马庆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笔者在松潘-甘孜地体下仓界地区发现了晚三叠世基性岩,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斜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该基性岩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组成,均为钙碱性系列,蚀变较强,形成时代为208.0±7.0 Ma。岩石La/Nb值为1.13~1.95,La/Ta值为7... 笔者在松潘-甘孜地体下仓界地区发现了晚三叠世基性岩,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斜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该基性岩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组成,均为钙碱性系列,蚀变较强,形成时代为208.0±7.0 Ma。岩石La/Nb值为1.13~1.95,La/Ta值为7.96~25.79,TiO_(2)含量为1.51%~2.22%,Zr/Nb值为11.35~16.33,指示岩浆源自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圈地幔的混合源区。根据(Yb/Sm)_(P)-(Tb/Yb)_(P)模型计算结果,推测下仓界基性岩可能源于软流圈物质诱发岩石圈地幔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相(石榴子石约占0~25%)发生约5%的部分熔融。岩石中发现捕获的古老斜锆石,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Nb、Ta和Ti元素弱亏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松潘-甘孜地体应该具有陆壳基底,其晚三叠世(<211 Ma)的构造环境为碰撞后的板内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基性岩 斜锆石U-Pb年代学 下仓界地区 松潘-甘孜地体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内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8
13
作者 胡健民 孟庆任 +1 位作者 石玉若 渠洪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67-880,共14页
松潘-甘孜地体总体上是一个三角状褶皱带,其北侧、东南侧及东侧分别与东昆仑-西秦岭构造带、金沙江构造带及龙门山构造带相邻。地体内几乎全部被三叠系浊积岩所覆盖,其中侵位了很多花岗岩体。显然,这些花岗岩的岩浆特征、来源与侵位时代... 松潘-甘孜地体总体上是一个三角状褶皱带,其北侧、东南侧及东侧分别与东昆仑-西秦岭构造带、金沙江构造带及龙门山构造带相邻。地体内几乎全部被三叠系浊积岩所覆盖,其中侵位了很多花岗岩体。显然,这些花岗岩的岩浆特征、来源与侵位时代,对研究松潘-甘孜地体基底性质、构造演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利用SHRIMP定年技术对一些花岗岩岩体锆石所进行的精确测年数据。测试结果表明:(1)松潘-甘孜地体内的花岗岩体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但岩浆活动可延续到早侏罗世晚期;(2)早期花岗岩浆活动与三叠纪系褶皱变形大致同期,指示这一时期的花岗岩浆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系下部大型拆离滑脱构造相关;(3)花岗岩结晶锆石普遍具有浑圆状或不规则状较老的继承锆石核,这些核部继承锆石可能代表花岗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从不同地层内捕获的碎屑锆石,或者是下地壳岩石深熔残留锆石。根据SHRING U-Pb定年,这些继承锆石的年龄分别为二叠纪、加里东期、晚元古代和早元古代。元古代碎屑锆石的存在也可能指示松潘-甘孜地体具前寒武系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地体 花岗岩 锆石 SHRIMP测年
下载PDF
川西老君沟和孟通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对松潘-甘孜地体基底性质的制约 被引量:50
14
作者 赵永久 袁超 +3 位作者 周美夫 颜丹平 龙晓平 李继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5-1006,共12页
老君沟岩体和孟通沟岩体是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部的中生代花岗岩,为碰撞过程中岩浆作用的产物,包含有地壳基底性质的重要信息。两岩体具有中等至较高的SiO_2含量(63.9~75.0wt%),具有准铝质和轻微过铝质(ACNK=0.86~1. 08)特征,属于中... 老君沟岩体和孟通沟岩体是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部的中生代花岗岩,为碰撞过程中岩浆作用的产物,包含有地壳基底性质的重要信息。两岩体具有中等至较高的SiO_2含量(63.9~75.0wt%),具有准铝质和轻微过铝质(ACNK=0.86~1. 08)特征,属于中钾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其中,老君沟岩体富Al_2O_3(14.2~16.0wt%)、K_2O(2.88~4.36wt%),贫MgO(0.38~1.98wt%),并具有高Sr(307~697ppm)低Y(12.2~21.0ppm)特征以及中等至较高的稀土分馏((La/Yb)_N>10),这些特征非常类似于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孟通沟岩体的主微量元素特征类似于老君沟岩体,但具有相对低的Sr(110~397 ppm)、稍高的Y(12.2~21.0ppm)和明显较低的Sr/Y比值(5~32)。两岩体均具有地壳特征的Nd-Sr同位素组成(ε_(Nd)(T)= -6.02~-3.11;I_(Sr)=0.7053~0.7075),排除了直接来自地幔岩浆的可能性,表明其可能来自于石榴石稳定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两岩体富含Rb(106~202ppm)、Cs(3.79~25.6ppm)而K_2O/Na_2O(0.56~1.12)比值较高,显示其可能来自黑云母的脱水熔融。由于黑云母的脱水熔融温度较高而剪切生热所能达致的温度较低,同造山的滑脱构造难以导致上述两个岩体的形成,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可能是导致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主要原因。两岩体的源区成分和Nd模式年龄(T_(DM(Ⅱ))=1.23~1.44 Ga)均反映松潘-甘孜地体具有类似于扬子板块的中元古陆壳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地体 花岗岩 源区成分 ND模式年龄 下地壳部分熔融 底侵作用 基底性质
下载PDF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37
15
作者 陈斌 李勇 +3 位作者 王伟明 李海兵 苏德辰 颜照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7-872,共16页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沉积物源及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晚三叠世诺利期及同期沉积的须家河组下部地层。通常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龙门山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须家河组地层的地表出露范围均位于该断...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沉积物源及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晚三叠世诺利期及同期沉积的须家河组下部地层。通常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龙门山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须家河组地层的地表出露范围均位于该断裂以东区域。近期的汶川科学钻探首次在北川-映秀断裂以西发现了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为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上三叠统诺利阶须家河组下部的砂岩骨架颗粒中石英、长石、岩屑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4%和35%,岩屑颗粒呈次棱角状,岩屑主要为弱变质的粉砂岩、泥岩,具有锆石、金红石、电气石、重晶石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表明物源来自再旋回沉积岩。据Dickinson的三角判别图解分析,其物源区构造背景为再旋回造山带。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再次确定其物源为上地壳长英质岩。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与松潘甘孜中—上三叠统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以及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相似。通过与须家河组潜在物源区的综合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诺利期的须家河组具有前陆盆地的双物源特征,其物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并有少量来自扬子板块西缘。微量和稀土元素比值特征及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分析表明,诺利期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的沉积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沉积盆地类型应为弧后前陆盆地。结合龙门山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事件研究,以及本文对于须家河组下部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分析,表明在卡尼末期古特提斯洋东缘出现强烈挤压,松潘甘孜东缘发生褶皱并逆冲在扬子板块西缘之上形成古岛弧,逆冲断裂为茂汶断裂,须家河组的西侧沉积范围,即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茂汶断裂。到诺利期末和瑞替期初,龙门山造山带形成,须家河组沉积范围缩至北川-映秀断裂以东,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北川-映秀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晚三叠世 龙门山 松潘甘孜褶皱带 前陆盆地 地球化学 扬子板块西缘
下载PDF
试论中国大陆“硬岩型”大型锂矿带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141
16
作者 许志琴 王汝成 +1 位作者 赵中宝 付小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1-1106,共16页
地球中矿床,记录了地球的物质组成、流体性质与成分、热演化历史、成岩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构造环境乃至地球深部驱动力的各种信息。富含稀土金属元素的锂(铍铌钽铯铷)资源已从普通的矿产资源变成未来的新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地球中矿床,记录了地球的物质组成、流体性质与成分、热演化历史、成岩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构造环境乃至地球深部驱动力的各种信息。富含稀土金属元素的锂(铍铌钽铯铷)资源已从普通的矿产资源变成未来的新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中国"硬岩型"伟晶岩脉型锂矿的重大找矿突破使其成为未来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心"!此脉型锂矿尽管在伟晶岩的成分分带、新矿物的发现、地球化学的演化与稀有金属的富集机制、熔体—流体的来源与结晶分异、成岩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等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对于伟晶岩及其相关成矿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地球动力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中国大陆大型"硬岩型"锂矿带的成矿构造背景的视角出发,探讨锂矿资源在碰撞型和增生型造山带中的构造成因及其找矿前景。研究表明:中国大陆马尔康-雅江-喀喇昆仑巨型锂矿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的横贯2800km的松潘-甘孜-甜水海地体中,为古特提斯大洋闭合、地体汇聚碰撞形成的巨型印支碰撞造山带;以马尔康、甲基卡和大红柳滩伟晶岩型的锂矿床为代表的锂矿带的形成,与具有时空上相关联的印支造山期花岗岩浆作用、局部熔融的花岗伟晶脉侵位以及三叠纪复理石地层的高温巴罗式变质作用的"片麻岩穹窿"构造有关。中亚造山系的阿尔泰增生造山带为古亚洲洋形成过程中大陆边缘增生的结果,具有在古生代造山过程中"岩浆-深熔-变质-成矿"四位一体的"片麻岩穹窿"构造背景,以及与古生代花岗岩成因无关的三叠纪含稀土伟晶岩脉的发育。作者认为松潘-甘孜-甜水海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具有战略意义、最有远景的巨型硬岩型锂矿带,查明三叠纪"片麻岩穹隆"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四位一体的"岩浆-熔融-变质-变形"在造山过程中的时空关系和自组织行为,以及对成矿的制约;查明含矿伟晶岩脉与花岗岩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关系以及锂元素迁移、富集熔浆的就位过程;追寻锂、铍、铌、钽等稀土元素的物源,实施重点锂矿集区的科学钻探工程,建立片麻岩穹隆的"构造-岩性-成矿"科学剖面,开展大型锂矿带构造背景与大陆动力学的多学科地学基础研究,是找矿突破的科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型锂矿 松潘-甘孜-甜水海地体 成矿构造背景 锂元素 片麻岩穹窿
下载PDF
昆仑山深部结构与造山机制 被引量:15
17
作者 赵文津 吴珍汉 +7 位作者 史大年 薛光琪 宿和平 Karplus M S Mechie J 宋洋 杨宏伟 刘志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8,共18页
本文根据INDEPTH-Ⅳ剖面所做的地质、地球物理探测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昆仑山造山模式,论述了:(1)在早二叠世松潘—甘孜洋向昆仑—柴达木地块下俯冲使地块南缘形成陆缘弧和弧后拉张区,使昆仑—柴达木地块在持... 本文根据INDEPTH-Ⅳ剖面所做的地质、地球物理探测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昆仑山造山模式,论述了:(1)在早二叠世松潘—甘孜洋向昆仑—柴达木地块下俯冲使地块南缘形成陆缘弧和弧后拉张区,使昆仑—柴达木地块在持续碰撞挤压过程中,分别形成了造山带与古近—新近纪盆地的不同构造演化特征;(2)昆仑地段老结晶基底在地块对挤中不断向上抬升成山,同时又受到强烈剥蚀,使老结晶基底及深成岩呈现在地表;南昆仑地块则沿昆仑地块中央断裂向北逆冲到北昆仑地块之上,断裂深10km;昆仑地块没有发生向北逆冲推覆到柴达木地块上;(3)昆仑地块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中地壳(6.2~6.6 km/s),是中基性岩石层的增厚;(4)柴达木盆地作为昆仑弧弧后拉张地带,随昆仑造山隆升而下沉,新生界陆相沉积达12~14km厚,由“沉积”与“挤入”两个作用造成了地壳增厚;结晶基底发生断陷形成新裂谷,裂谷宽度约12km,深度约4km,导电带显示裂谷通过断裂与深部发生热流体联系;(5)再次确定了,柴达木盆地莫霍界面深52 km,昆仑山的莫霍界面深65~70 km,莫霍界面台阶位于格尔木附近(185km距离处);(6)松潘—甘孜地体复理石层厚度为10~14 km,其下面的6.2~6.3 km/s均匀速度层(同时有高导电性显示)是本地块所特有,推测为残留洋壳的堆积,约15km厚;浅层通过古近—新近系风火山推覆系增厚,另在中地壳部位挤入了15km厚岩层;(7)否定了亚洲岩石圈地幔向柴达木地块地幔岩石圈之下俯冲的模式,提出印度大陆地幔岩石圈从高喜马拉雅下拆离成两层,并沿高原地壳底部向北伸展,直到中祁连山之下,成为高原南北对挤过程中岩石圈地幔长度调节的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柴达木 松潘—甘孜 洋壳堆积 地幔岩石圈 复理石层
下载PDF
龙门山逆冲构造带大地电磁测深初步成果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绪本 余年 +3 位作者 朱迎堂 徐权辉 黄文彬 高树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8-403,共6页
通过对穿过龙门山逆冲构造带中段松潘-中江大地电磁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松潘-甘孜褶皱带、龙门山及川西前陆盆地30 km深度的地壳电性结构,发现龙门山-松潘地壳15~20 km深部存在西倾连续的壳内高导层,大地电磁测深结果明显... 通过对穿过龙门山逆冲构造带中段松潘-中江大地电磁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松潘-甘孜褶皱带、龙门山及川西前陆盆地30 km深度的地壳电性结构,发现龙门山-松潘地壳15~20 km深部存在西倾连续的壳内高导层,大地电磁测深结果明显显示龙门山深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龙门山深部电性结构初步研究,对于分析其与相邻构造单元的关系,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陆内造山带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内高导层 逆冲构造 大地电磁 松潘-甘孜褶皱带 四川盆地 龙门山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松潘—甘孜南部玛孜措石英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19
作者 段志明 张玉修 +3 位作者 祝向平 刘建辉 钟成全 曾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74-1886,共13页
玛孜措石英闪长岩体位于松潘一甘孜地体南部的甘孜地体内,地处鲜水河断裂带西南侧。岩体具高钾(3.53%~3.86%)、富钙(4.91%~6.07%)、贫铝(14.60%~15.24%),铝饱和指数(A/cNK一0.80~0.89)偏低的特征,岩石稀... 玛孜措石英闪长岩体位于松潘一甘孜地体南部的甘孜地体内,地处鲜水河断裂带西南侧。岩体具高钾(3.53%~3.86%)、富钙(4.91%~6.07%)、贫铝(14.60%~15.24%),铝饱和指数(A/cNK一0.80~0.89)偏低的特征,岩石稀土总量较低,轻稀土中度富集,3Eu介于0.46~O.53之间,Eu中度亏损,岩石(”Sr/“Sr):比值介于0.707407t0.707640,表明岩浆起源于壳一幔混熔或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属下地壳重熔的I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样品都落在岛弧区,反映了石英闪长岩具有与岛弧型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岩体具较高的Rb(60.1×10--85.9×10-6)、Cs(4.01×10~19.62×10-6)含量和K20/NazO比值(1.31~1.82),反映源区可能与黑云母的脱水熔融有关。玛孜措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21±2.0Ma(MSWD=1.4),显示岩体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而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07.O±2.0Ma(R=0.9979),显示岩体就位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玛孜措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弧后构造环境,是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壳一幔混熔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地体 玛孜措石英闪长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Rb—Sr同位素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中部晚三叠世安山质增生弧的确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20
作者 夏磊 闫全人 +3 位作者 向忠金 江文 宋博 陈辉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9-604,共26页
本文研究揭示,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简称松潘-甘孜地体)中部三叠系复理杂岩中的安山岩块是增生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有高度不均一均匀的岩石组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特别是这些安山岩显示了与松潘-甘孜三叠系海相浊积岩具有高度的... 本文研究揭示,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简称松潘-甘孜地体)中部三叠系复理杂岩中的安山岩块是增生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有高度不均一均匀的岩石组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特别是这些安山岩显示了与松潘-甘孜三叠系海相浊积岩具有高度的Sr-Nd同位素亲缘性,沿亏损地幔和三叠系海相浊积岩混熔曲线分布,且主要分布于三叠系海相浊积岩端元区。这表明该增生弧安山质岩浆主要由增生楔中的海相浊积岩基质部分熔融形成,并受到了增生楔中大洋岩石圈残片等超镁铁/铁镁质组分的不同程度混染。安山岩时代(226.8±1.9Ma^213.7±0.9Ma)以及同时期广泛的S型花岗岩侵入活动(228±2Ma^204±7Ma)揭示增生弧形成于晚三叠世Norian期。前人工作表明,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北隅的诺尔盖-松潘盆地是一个周缘前陆盆地。因此,松潘-甘孜地体并非单一构造成因的地质体,至少由二叠纪-三叠纪演化的古特提斯大洋和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诺列期周缘前陆盆地两部分构成。前者是松潘-甘孜地体的主体部分,由松潘-甘孜古特提斯洋在三叠纪时期快速收缩形成的增生楔杂岩组成,其上发育增生弧,局部残存古特提斯大洋盆地及被构造移置的洋壳残片;后者为西秦岭弧(248~234Ma)与扬子地块碰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地体 斑状安山岩 增生楔杂岩 增生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