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rsion of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during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in the SW Korean Peninsula:Implication for the Mesozoic “Laramide-style” orogeny along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被引量:1
1
作者 Seung-Ik Park Jungrae Noh +4 位作者 Hee Jun Cheong Sanghoon Kwon Yungoo Song Sung Won Kim M.Santos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909-925,共17页
During subduction, continental margins experience shortening along with inversion of extensional sedimentary basins. Here we explore a tectonic scenario for the inversion of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where ... During subduction, continental margins experience shortening along with inversion of extensional sedimentary basins. Here we explore a tectonic scenario for the inversion of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where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intra-arc volcano-sedimentary Oseosan Volcanic Complex was developed on top of the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post-collisional sequences, namely the Chungnam Basin. The basin shortening was accommodated mostly by contractional faults and related folds. In the basement, regional high-angle reverse faults as well as low-angle thrusts accommodate the overall shortening, and are compatible with those preserved in the cover. This suggests that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development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initial basin geometry and inherited structures.Changes in transport direction observed along the basement-sedimentary cover interface is a characteristic structural feature, reflecting sequential kinematic evolution during basin inversion. Propagation of basement faults also enhanced shortening of the overlying sedimentary cover sequences. We constrain timing of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ca. 158-110 Ma) inversion from altered K-feldspar 40 Ar/39 Ar ages in stacked thrust sheets and K-Ar illite ages of fault gouges, along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geochronological data from the area. This "non-magmatic phase" of the Daebo Orogeny is contemporaneous with the timing of magmatic quiescence across the Korean Peninsula. We propose the role of flat/low-angl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ramide-style" basement-involved orogenic event along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Paleo-Pacific Plate INVERSION tectonics “Laramide-style” OROGENY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下载PDF
Extensional Tectonic System of Erlian Fault Basin Groupand Its Deep Background
2
作者 Ren Jianye Li Sitian 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Jiao Guihao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Huabei O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Renqiu 062552 Chen Ping 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44-49,共6页
The Erlian fault basin group, a typical Basin and Range type fault basin group, was formed during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in which there are rich co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bund... The Erlian fault basin group, a typical Basin and Range type fault basin group, was formed during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in which there are rich co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bundant geological and petroleum information accumulated in process of industry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rlian basin group i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structures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the complete extensional tectonic system of this basin under conditions of wide rift setting and low extensional ratio is revealed by contrasting study with Basin and Range Province of the western America. Based on the above studie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former workers, the deep background of the basin development is tre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Mesozoic rifting extensional tectonic system deep process Erlian fault basin group.
下载PDF
Evolution of the Extensional Rifted Yunnan-Guizhou-Guangxi Oceanic Basin During the Late Hercynian to Middle Indosinian Stage 被引量:1
3
作者 Xia Wenchen, Zhou Jie, Lei Jianxi, Zhang Nianmao and Peng Yang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 W uhan, Hubei Wang Yu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41-357,共17页
On the basis of exhaustive researches on the facies sequences and depositlonal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various depositional systems, the genetic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extensional rifted oceanic basin, which h... On the basis of exhaustive researches on the facies sequences and depositlonal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various depositional systems, the genetic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extensional rifted oceanic basin, which has undergone strong structural destruction, has been reconstructed by means of dynamic genetic stratigraphic analysis. Five depositional episod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from various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boundaries and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each depositional episode analysed in detail. The tectonic paleogeographic environment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each depositional episode has been reconstructed for individual depositional system tracts.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is rifted basin has been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itial rifting and oceaniza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stretching and spreading of the basin, subduction and basin differentiation, and convergence and collision. A NNE-trending intracontinental soft collision suture was left after the closing of th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ensional rifted oceanic basin depositional system depositional system tract depositional episode genetic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被引量:137
4
作者 刘和甫 梁慧社 +3 位作者 李晓清 殷进垠 朱德丰 刘立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系包括由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等构成的裂陷盆地 ,以及由大兴安岭、太行山及雪峰山等构成的伸展山岭。从大陆裂解和伸展构造动力学来看 ,主要存在底侵作用、对流作用和拆层作用 3种机制。因此裂陷盆...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系包括由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等构成的裂陷盆地 ,以及由大兴安岭、太行山及雪峰山等构成的伸展山岭。从大陆裂解和伸展构造动力学来看 ,主要存在底侵作用、对流作用和拆层作用 3种机制。因此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关系主要是深部壳幔作用在浅层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伸展山岭 底侵作用 对流作用 耦合机制
下载PDF
伸展构造体系中传递带的控砂作用--储层预测的新思路 被引量:49
5
作者 王家豪 王华 +2 位作者 肖敦清 韦阿娟 廖远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5,共7页
断陷盆地中常见横向凸起、走向斜坡两种典型传递带类型,与之对应的断层下降盘普遍发育大型扇三角洲或浊积扇砂体,其控砂作用的机制在于同沉积断裂活动导致的古地貌差异,尤其是传递带断层下盘的古地貌低地对物源供给水系起着汇聚和引导... 断陷盆地中常见横向凸起、走向斜坡两种典型传递带类型,与之对应的断层下降盘普遍发育大型扇三角洲或浊积扇砂体,其控砂作用的机制在于同沉积断裂活动导致的古地貌差异,尤其是传递带断层下盘的古地貌低地对物源供给水系起着汇聚和引导作用。此外,在盆地中央的大型纵向隆起带上发育的反向平行型传递带,其形成的断沟、断槽常常成为沉积物轴向输送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带 伸展构造体系 储层预测 断陷盆地
下载PDF
伸展构造与裂谷盆地成藏区带 被引量:32
6
作者 刘和甫 李晓清 +2 位作者 刘立群 侯高文 边海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7-552,共16页
全球裂谷系广泛发育于板块构造旋回的各个阶段及各种环境中,包括:1)大陆裂谷;2)新生洋盆;3)伸展大陆边缘;4)弧后裂谷;5)碰撞裂谷等。全球典型裂谷系的形成机制主要有:1)主动裂谷;2)被动裂谷;3)复合裂谷。成藏区带是总油气系统(TPS)中的... 全球裂谷系广泛发育于板块构造旋回的各个阶段及各种环境中,包括:1)大陆裂谷;2)新生洋盆;3)伸展大陆边缘;4)弧后裂谷;5)碰撞裂谷等。全球典型裂谷系的形成机制主要有:1)主动裂谷;2)被动裂谷;3)复合裂谷。成藏区带是总油气系统(TPS)中的基本评价单元(AU)。裂谷盆地中广泛发育各种成藏区带,根据正断层的卷入层次及不同构造环境中的沉积体系,主要划分出4种类型:1)掀斜断块带;2)滚动构造带与三角洲体系;3)坡折带与礁滩层序;4)调节带与浊积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区带 总油气系统 裂谷盆地 伸展构造
下载PDF
冀中坳陷古近纪的伸展构造 被引量:58
7
作者 杨明慧 刘池阳 +1 位作者 杨斌谊 赵红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67,共10页
冀中坳陷的构造格架是新生代的伸展构造系统。该系统以大兴、保定—石家庄拆离滑脱断层为主体,与牛东—河东、马西、宁晋、新河等伸展断层以及徐水—安新变换带和衡水、宝坻—桐柏镇变换断层等组合而成。据平衡剖面和基底沉降曲线分析,... 冀中坳陷的构造格架是新生代的伸展构造系统。该系统以大兴、保定—石家庄拆离滑脱断层为主体,与牛东—河东、马西、宁晋、新河等伸展断层以及徐水—安新变换带和衡水、宝坻—桐柏镇变换断层等组合而成。据平衡剖面和基底沉降曲线分析,冀中坳陷古近纪伸展作用过程持续发育,具幕式特点,以沙三期伸展作用最为强烈。地壳的快速伸展作用与火山活动强度之间缺乏耦合关系。冀中坳陷的动力学成因与伸展背景下的剪切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系统 变换构造 伸展作用 冀中坳陷 新生代 剪切作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断裂系统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38
8
作者 卢华复 王胜利 +5 位作者 罗俊成 舒良树 桑洪 朱文斌 李毓丰 金英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3-441,共9页
通过逾3 000 km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它们分别是孔雀河断裂系统、东南断裂系统和伸展断裂系统。NW走向的孔雀河断裂系统包括古生代和早三叠世活动的孔雀河斜坡构造楔、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活动的英吉苏右... 通过逾3 000 km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它们分别是孔雀河断裂系统、东南断裂系统和伸展断裂系统。NW走向的孔雀河断裂系统包括古生代和早三叠世活动的孔雀河斜坡构造楔、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活动的英吉苏右行剪切挤压断裂系和新生代活动的孔雀河断裂。孔雀河断裂系统在晚古生代与塔里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的碰撞相关,中生代受阿莫尔海关闭构造事件的影响,新生代与印-藏碰撞相关。东南断裂系统包括志留纪的走向NE向NW逆冲的车尔臣断裂,它在白垩纪再次活动,还有新近纪和第四纪活动的NEE走向的阿尔金左行剪切挤压断裂。东南断裂系统志留纪与塔里木地块和中昆仑地体的碰撞相关,中、新生代与拉萨地体-羌塘地体碰撞和印-藏碰撞相关。伸展断裂系统发育于寒武纪、奥陶纪、早志留世、中-晚侏罗世和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吉苏走滑断裂系 孔雀河断裂系统 东南断裂系统 伸展断裂系统 塔里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二连断陷盆地群伸展构造系统及其发育的深部背景 被引量:55
9
作者 任建业 李思田 焦贵浩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7-572,共6页
二连盆地形成于侏罗纪到早白垩世期间,是东北亚断陷盆地系内的一个典型的盆岭式断陷盆地群,其内蕴藏丰富的煤和油气资源.综合分析了二连盆地油气勘探中积累的地质资料,系统地研究了与盆地形成有关的构造,并与北美西部盆岭省进行了... 二连盆地形成于侏罗纪到早白垩世期间,是东北亚断陷盆地系内的一个典型的盆岭式断陷盆地群,其内蕴藏丰富的煤和油气资源.综合分析了二连盆地油气勘探中积累的地质资料,系统地研究了与盆地形成有关的构造,并与北美西部盆岭省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二连盆地宽裂陷作用和低拉伸率条件下的伸展构造系统.以上述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了盆地发育的深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作用 伸展构造系统 盆地 深部背景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的超压体系 被引量:120
10
作者 张启明 董伟良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11,共11页
随着石油勘探程度的提高及钻探深度的加深,我国含油气盆地中超压体系陆续地被揭露出来。目前已发现29个地区具有超压,而且发现它们与油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超压体系就是烃源岩,但也可以作为盖层,对下伏油气藏起压力封闭作用。超... 随着石油勘探程度的提高及钻探深度的加深,我国含油气盆地中超压体系陆续地被揭露出来。目前已发现29个地区具有超压,而且发现它们与油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超压体系就是烃源岩,但也可以作为盖层,对下伏油气藏起压力封闭作用。超压又是油气运移的原动力,它迫使地下流体通过水力压裂断层或各种输导层,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强超医储层(压力系数>2)成藏比较困难,从理论上讲除非周围泥岩(烃原岩)压力系数比储层还大,也可成藏。经考察在一些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强超压储层也可以成藏,所以在具有超压体系的含油气盆地中,首先应搞清超压体系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别注重那些压力、温度正异常区,因为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纵向上这些异常区,都是压力突破点,代表地下流体主泄露区,是油气最有利的聚集区,应作为勘探的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体系 地温梯度 伸展盆地 前陆盆地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冀中坳陷的伸展构造系统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44
11
作者 杨明慧 刘池阳 +1 位作者 孙冬胜 崔永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冀中坳陷主要发育在古近纪,是渤海湾盆地西北部的一个典型的半地堑群,以发育古潜山油气藏著称于世。本文在地震剖面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冀中坳陷的伸展构造系统。该系统以大兴、保定—石家庄拆离滑脱断层为主体,与牛东—河东、马西、宁晋... 冀中坳陷主要发育在古近纪,是渤海湾盆地西北部的一个典型的半地堑群,以发育古潜山油气藏著称于世。本文在地震剖面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冀中坳陷的伸展构造系统。该系统以大兴、保定—石家庄拆离滑脱断层为主体,与牛东—河东、马西、宁晋、新河等伸展断层以及徐水—安新变换带和衡水、宝坻—桐柏镇变换断层等组合而成。最后,探讨了伸展构造系统发育的深部构造背景及其与太行山变质核杂岩之间成因上可能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幼陷 伸展构造系统 构造背景 变质核杂岩
下载PDF
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76
12
作者 刘和甫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1-596,共16页
盆山耦合分析应该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 ,根据地球动力学环境所提出的 :伸展构造体系、挤压构造体系、走滑构造体系和克拉通构造体系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依照板块运动学序列所划分的主要旋回 :裂解阶段、俯冲阶段... 盆山耦合分析应该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 ,根据地球动力学环境所提出的 :伸展构造体系、挤压构造体系、走滑构造体系和克拉通构造体系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依照板块运动学序列所划分的主要旋回 :裂解阶段、俯冲阶段、碰撞阶段和后造山阶段进行定位与定时分析 .伸展构造体系在离散期为陆内裂陷盆地及伸展造山带 ;在聚合期为弧后裂陷盆地及张性岩浆弧造山带 ;在后造山期为后继裂陷盆地及晚期伸展造山带 .挤压构造体系在俯冲期为弧后前陆盆地及俯冲造山带 ;在碰撞期为周缘前陆盆地及碰撞造山带 ;在再活动期为再生前陆盆地及再生造山带 .走滑构造体系在伸展期为走滑拉分盆地及剪张山岭 ;在挤压期为走滑挠曲盆地及剪压造山带 .克拉通构造体系在裂解期为克拉通内部盆地 ;在拼合期为克拉通边缘盆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盆地-山岭体系 挤压盆地-山岭体系 走滑盆地-山岭体系 克拉通构造体系 地球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大歧口凹陷断裂系统与陆内拉分断陷 被引量:8
13
作者 许立青 李三忠 +5 位作者 索艳慧 郭伶俐 曹现志 王鹏程 周立宏 楼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9-502,共14页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是在中生代构造基础上形成的新生代构造单元,是我国最具勘探价值的大型富油气凹陷。前人对大歧口凹陷盆地结构、断裂构造、演化特征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凹陷内主要断裂的分段活动特征、构造迁移,...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是在中生代构造基础上形成的新生代构造单元,是我国最具勘探价值的大型富油气凹陷。前人对大歧口凹陷盆地结构、断裂构造、演化特征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凹陷内主要断裂的分段活动特征、构造迁移,以及新生代基底走滑-盖层伸展构造体系的深浅部耦合关系并未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凹陷内断裂活动特征、构造成因机制、断裂拓展演化规律详细的构造分析。本文在精细解释、深入分析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详细的构造研究。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充填格局主控断裂为东西走向,近南北向的沿岸变换带是主变换带;新生代的构造体系受北东向右行基底走滑断裂和东西向的盖层伸展构造的双重控制,并形成三级断阶带。基底-盖层断裂的耦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盖层中形成强制性褶皱传递基底走滑,二是在盖层中形成一系列雁列式正断层。欧亚板块下的地幔物质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两大构造系统的共同作用下,自南向北迁移并上涌,导致歧口凹陷主要断裂的规模、活动期以及断裂活动由南西向北东迁移、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歧口凹陷 基底走滑-盖层伸展构造 三级断阶 深浅部耦合 走滑拉分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新生代构造转换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学猛 许志琴 张进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7-10,共4页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由青藏高原延入南海,是一条分割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的构造分界线,在地貌上也是一条醒目的分界线。纵向上由4个北西向的长条状变质带组成(雪龙山、点苍山、哀牢山和Day Nui Con Voi变质带),长约1...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由青藏高原延入南海,是一条分割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的构造分界线,在地貌上也是一条醒目的分界线。纵向上由4个北西向的长条状变质带组成(雪龙山、点苍山、哀牢山和Day Nui Con Voi变质带),长约1 200 km。横向上分高级变质带和低级变质带,二者之间为倾向北东的哀牢山逆冲断裂带,其中高级变质带主要由元古界高级片麻岩、混合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 构造转换 滇西北断陷盆地 东构造结 应力轨迹
下载PDF
俄罗斯贝加尔湖区伸展构造及与中国东部伸展构造对比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巍然 隋志龙 Mats VD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5-49,共5页
在晚白垩世—始新世夷平面基础上,由于断裂作用形成了贝加尔裂谷系。断裂作用最大幅度超过10km。在裂谷系中心部位发育的断层长度最大、最深、最早,并以准对称形式向四周扩展。贝加尔裂谷系是在地幔隆起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双重作用下... 在晚白垩世—始新世夷平面基础上,由于断裂作用形成了贝加尔裂谷系。断裂作用最大幅度超过10km。在裂谷系中心部位发育的断层长度最大、最深、最早,并以准对称形式向四周扩展。贝加尔裂谷系是在地幔隆起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双重作用下形成。贝加尔裂谷系与中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和汾渭裂谷系同时形成,并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们的形成不仅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地幔流发散中心,呈扇状向太平洋区流动,可能是它们在更深层次上的共同场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贝加尔湖 伸展构造 中国 断陷盆地 岩石圈构造 地幔流动
下载PDF
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28
16
作者 漆家福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4期43-50,共8页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及对油气聚集的意义。裂陷盆地主干正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倾斜、背向倾斜和相向倾斜共3种组合方式;正断层之间的构造变换方式可以分为缓冲式、接力式、...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及对油气聚集的意义。裂陷盆地主干正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倾斜、背向倾斜和相向倾斜共3种组合方式;正断层之间的构造变换方式可以分为缓冲式、接力式、消长式、传递式和消减式等5种形式,构成15种类型的构造变换带。不同方式的断裂组合所形成的不同构造变换带类型会随着主干正断层位移的渐进增大发生相应的转变。构造变换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1)它常常是主边界断裂带上地形高差变化较小的部位,是主要碎屑物源注入裂陷盆地的入口处,有利于发育储集层;(2)长期处于盆地内部相对高的构造部位,而且近邻生油凹陷,是油气运移指向区带;(3)它是裂陷盆地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有利于发育多种样式的油气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构造变换带 构造类型 油气聚集
下载PDF
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12
17
作者 邹和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03-313,共11页
本文提出“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这一概念,以突出表述分布于东亚陆缘壳体之上,形成于地洼余动期的张性地洼盆地系列的壳体演化—动力环境。指出陆缘海中的裂陷盆地的成因难于与大洋板块俯冲导致弧后扩张的理论模式相联系,也不同于大... 本文提出“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这一概念,以突出表述分布于东亚陆缘壳体之上,形成于地洼余动期的张性地洼盆地系列的壳体演化—动力环境。指出陆缘海中的裂陷盆地的成因难于与大洋板块俯冲导致弧后扩张的理论模式相联系,也不同于大西洋型盆地,而是大陆地壳演化到地洼余动期,并经历过华夏期地洼型造山运动之后拉伸裂陷的结果。论证了“岩石圈底层剥落、华夏期地洼造山带拉伸裂陷”是东亚陆缘扩张发生的一种重要机制,进而建立了由华夏期地洼型挤压造山带到盆岭型构造带和陆缘海盆地系的构造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扩张型 地洼盆地系 岩石圈 底层剥落
下载PDF
似新华夏式伸展盆海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力学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丘元禧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8,共8页
晚中生代 (白垩纪 )以来 ,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发育一系列NNE、NE乃至NEE向 (与纬向构造联合 )的巨型右行张扭性断陷 (地堑、半地堑 )在平面上组成平行雁列的多字型构造 ,其深部发育同走向的上地幔隆起和基底拆离 ,地表常出现变... 晚中生代 (白垩纪 )以来 ,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发育一系列NNE、NE乃至NEE向 (与纬向构造联合 )的巨型右行张扭性断陷 (地堑、半地堑 )在平面上组成平行雁列的多字型构造 ,其深部发育同走向的上地幔隆起和基底拆离 ,地表常出现变质核杂岩和大型低缓倾角的伸展剥离断层 ,它主要是东亚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陆缘扩张的产物 ,其地球动力学过程为晚燕山期以来的后造山期的大陆隆升和水平侧向伸展以及晚白垩世末一早第三纪、45Ma以来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碰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新华夏式伸展盆海系 陆缘扩张 碰撞效应 力学机制 多字型构造
下载PDF
河南西峡晚白垩世盆地的沉积演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国成 《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85-90,共6页
通过对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地层沉积特征的观察研究 ,分析了其形成环境和盆地充填演化历史 .根据古水流特征 ,认为西峡盆地北部边界断层以北是主要物源区 ,南部物源区是次要物源区 ,由北向南依次展布为冲积扇体系、辫状河体系和曲流河体系 ... 通过对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地层沉积特征的观察研究 ,分析了其形成环境和盆地充填演化历史 .根据古水流特征 ,认为西峡盆地北部边界断层以北是主要物源区 ,南部物源区是次要物源区 ,由北向南依次展布为冲积扇体系、辫状河体系和曲流河体系 ,整个盆地为不对称充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晚白垩世 沉积体系 走滑引张盆地 沉积古地理 西峡盆地
下载PDF
沂蒙山区典型断陷盆地岩溶地下水系统特征:以莱芜盆地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元晴 文冬光 +4 位作者 吕琳 李伟 张福存 王新峰 孟顺祥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2011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沂蒙山区组织实施了1∶5万标准图幅水文地质调查4万余km^(2),并在严重缺水村镇开展了大量的找水打井示范工作,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地质数据,对断陷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取得了新认识。受中新生代构造影响,沂蒙山区... 2011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沂蒙山区组织实施了1∶5万标准图幅水文地质调查4万余km^(2),并在严重缺水村镇开展了大量的找水打井示范工作,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地质数据,对断陷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取得了新认识。受中新生代构造影响,沂蒙山区发生断裂褶皱、伸展滑脱及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一系列"南超覆北断陷"的地堑—半地堑盆地,并最终形成现今典型的"盆—山"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及以盆地为单元的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流系统。为研究沂蒙山区地下水流系统发育特征,选择莱芜盆地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通过综合分析盆地南北两侧地貌单元、含水岩组立体空间分布及地下水水位、水化学及同位素结果等,探讨了沂蒙山区典型"盆—山"结构塑造的多级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莱芜盆地岩溶地下水由盆地外围向盆地中心呈"向心式"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地质构造控制和含水层分布制约,盆地南北两侧地下水流系统特征存在差异:盆地南部发育中间和局部两级地下水流系统;盆地北部则仅发育单一的局部地下水流系统,但占有已勘查论证的近1/2的地下水水源地。此外,研究发现在大汶河最低侵蚀基准面,区域滑脱构造及热液混合作用拆离的空隙,与岩层面、层间裂隙、顺层溶蚀空隙等共同构成立体的岩溶地下水网络,影响着岩溶水循环途径及深度。以此认识为指导,实施的探采结合井成井率达到86%,强化了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在北方基岩山区水文地质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流系统 断陷盆地 伸展构造 沂蒙山区 北方岩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