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nterpretation of Multiplicity and Complementary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Ode to the West Wind
1
作者 陈倩茜 《海外英语》 2017年第7期146-149,共4页
The complexity and various intentions or function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cause different literary works.The general criteria tohelp evaluate and guide translators to strive for a good translation could be the tradit... The complexity and various intentions or function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cause different literary works.The general criteria tohelp evaluate and guide translators to strive for a good translation could be the traditional three principles,these are faithfulness,fluencyand elegance,but it is also feasible to apply some other subordinate criteria to translate or analyze different literary works.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multiplicity and complementary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 on the poem translation,makes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Gu Zhengkun's Ode to the West Wind(stanza 4&5) with Zha Liangzheng's version,and proves that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istranslation criterion makes the translated version truly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eria 0multiplicity and complementary of translation criterion poem translation Ode to the west wind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Ode to the West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2
作者 许婕 《海外英语》 2019年第7期156-158,共3页
Ode to the West Wind,as the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its effects are beyond the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boundaries.This poem has been the ode to freedom and revolut... Ode to the West Wind,as the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its effects are beyond the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boundaries.This poem has been the ode to freedom and revolution spread by generations.This thesis introduces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In addition,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s the comparisons of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Ode to the West Wind.Through analysis of authentic translation examples,the author indicate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the practical translation.The author also wan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 translator to use this theory while translating so as to express the meaning correctly while keeping the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texts.Moreover,through a tentative stud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a reader can understand the foreign culture comprehensively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s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DE to the west wind POETRY TRANSLATION
下载PDF
The Analysis of the Rhetorical Devices in Ode to the West Wind
3
作者 余玲玲 《海外英语》 2016年第6期139-140,共2页
Ode to the West Wind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 of Percy Bysshe Shelley, and the image"west wind"is the core of the poem.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poem with the rhetorical devices, including alliteration, ... Ode to the West Wind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 of Percy Bysshe Shelley, and the image"west wind"is the core of the poem.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poem with the rhetorical devices, including alliteration, simile, metaphor and hyperbole and so on. The usage of the rhetorical device makes the language more profound and intense, models the image more vivid and attentive and lets the theme more clear and distin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ETORICAL DEVICE west wind THEME
下载PDF
MEANINGS AND STYLISTIC FEATURES OF“ODE TO THE WEST WIND” 被引量:1
4
作者 顾嘉祖 《外国语言文学》 1987年第2期66-70,共5页
赫罗尔德·布卢姆在《雪莱的神话虚构》一书中说:“‘西风颂’在雪莱抒情诗中独占鳌头,它生动而简洁地概括了抒情体诗的精髓。”本文在剖析西风作用于枯叶、乱云和波浪的过程中指出:西风扮演护持者和破坏者的角色是贯穿全诗的两个主... 赫罗尔德·布卢姆在《雪莱的神话虚构》一书中说:“‘西风颂’在雪莱抒情诗中独占鳌头,它生动而简洁地概括了抒情体诗的精髓。”本文在剖析西风作用于枯叶、乱云和波浪的过程中指出:西风扮演护持者和破坏者的角色是贯穿全诗的两个主题,而 leaves 是连结全诗的链环。本文作者进而从 seeds 的基督形象、azure 的色彩含义、Maenad 的意象作用、西风的音响效果以及 seeds 与 words 的内在联系等方面作为布卢姆论断精辟的左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wind ODE TO THE west wind MEANINGS AND STYLISTIC FEATURES OF 布卢姆 西风
原文传递
风能模拟系统WEST在中国风能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5
作者 张德 朱蓉 +2 位作者 罗勇 俞卫 王澄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207,共6页
利用加拿大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WEST)进行中国风能资源的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5km、低空垂直分辨率10 m的中国风能分布图谱。将模拟结果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EST在中国中东部海拔较低地区的模拟能力较好,平... 利用加拿大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WEST)进行中国风能资源的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5km、低空垂直分辨率10 m的中国风能分布图谱。将模拟结果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EST在中国中东部海拔较低地区的模拟能力较好,平均相对误差<20%,但对于中国西部高原的模拟结果不理想,相对误差达到了60%以上,说明WEST系统对中国西部高原的模拟能力还需提高。应从其大尺度气候背景场分类和中尺度模型大气边界层物理过程参数化方面进行本地化改进,使之能更好地应用于中国风能资源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风能资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WEST在新疆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德 刘秋锋 +2 位作者 朱蓉 罗勇 李泽椿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利用加拿大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WEST进行新疆风能资源的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5km、低空垂直分辨率10m的新疆风能分布图谱,并将模拟结果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了WEST对于新疆大部分地区的模拟能力较好,但对新疆南部盆... 利用加拿大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WEST进行新疆风能资源的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5km、低空垂直分辨率10m的新疆风能分布图谱,并将模拟结果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了WEST对于新疆大部分地区的模拟能力较好,但对新疆南部盆地高原边缘地区的模拟能力还需提高。应从其大尺度气候背景场分类和中尺度模型大气边界层物理过程参数化方面进行本地化改进,使之能更好的应用于中国风能资源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资源 数值模拟 west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灵 熊开国 +1 位作者 郭广芬 张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揭示了2018年前期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年,仅嘉陵江和岷沱江会表现出局部偏涝,全国为典型的Ⅰ类雨型,多雨区位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前期冬季赤道太平洋表现出类拉尼娜的东冷西暖分布,同时黑潮区海温偏低,西风漂流区海温偏暖。受多海域协同作用,同期欧亚环流场上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三极型分布,东亚地区为自北向南“-+-”的EAP负位相。长江流域典型涝年,全国多为典型的Ⅱ类和Ⅲ类雨型,环流及海温呈现出相反特征。②2018年为典型的长江中下游偏旱年,仅在岷沱江降水偏多近3成,为历史第4多,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模态正位相类似,解释方差达24%。③2018年前冬出现弱拉尼娜、春末夏初西风漂流区异常偏暖、NAT异常正位相,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东亚沿岸出现EAP负位相,大陆热低压明显偏强,东亚夏季风为1961年以来最强,同时副高脊线最北,造成夏季降水主雨带北推至华北、西北地区,岷沱江、嘉陵江异常多,而长江中下游异常少,为典型的Ⅰ类雨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旱涝预测、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典型旱涝 海温异常 Ⅰ类雨型 拉尼娜 西风漂流区 长江流域
下载PDF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IND ENERGY RESOURCE IN HAINAN PROVINCE AND ITS OFFSHORE WATERS
8
作者 邢旭煌 朱蓉 +1 位作者 翟盘茂 俞卫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0年第3期292-298,共7页
With high resolution (1 kin), the distribution of wind energy resources in Hainan province and over its offshore waters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by using the Wind Energy Simulation Toolkit (WEST) model developed b... With high resolution (1 kin), the distribution of wind energy resources in Hainan province and over its offshore waters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by using the Wind Energy Simulation Toolkit (WEST) model developed by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Branch of Environment Canada.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s from eight coastal anemometric towers and 18 existing stations in the province, the simulations show good reproduction of the real distribution of wind resources in Hainan and over its offshore waters, with the relative error of annual mean wind speed being no more than 9% at the 70-m level. Moreover, based on 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WEST grids that are closest to where the eight wind towers are located, the annual mean wind speeds are further estimated by using the Danish software Wasp (Wind Atla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Program). The estimated result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from the towers. It shows that the relative error is also less than 9%. Therefore, WEST and WEST+WAsP will be useful too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wind energy resources in high resolution and selection of wind farm sites in Hainan province and over its offshore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energy resources wind Energy Simulation Toolkit west wind speed high resol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Use of Topographic Map Evidence to Test a Recently Proposed Regional Geomorphology Paradigm: Wind River-Sweetwater River Drainage Divide Area, Central Wyoming, USA 被引量:4
9
作者 Eric Clausen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9年第8期404-423,共20页
Topographic map evidence from the Wyoming Wind River-Sweetwater River drainage divide area is used to test a recently proposed regional geomorphology paradigm defined by massive south- and southeast-oriented continent... Topographic map evidence from the Wyoming Wind River-Sweetwater River drainage divide area is used to test a recently proposed regional geomorphology paradigm defined by massive south- and southeast-oriented continental ice sheet melt water floods that flowed across the entire Missouri River drainage basin. The new paradigm forces recognition of an ice sheet created and occupied deep “hole” and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ly accepted paradigm in which a pre-glacial north- and northeast-oriented slope would have prevented continental ice sheet melt water from reaching or crossing the Wind River-Sweetwater River drainage divide. Divide crossings (or low points) are identified as places where water once flowed across the drainage divide. Map evidence is interpreted first from the accepted paradigm perspective and second from the new paradigm perspective to determine the simplest explanation. Both paradigm perspectives suggest south-oriented water crossed the drainage divide, although accepted paradigm interpretations do not satisfactorily explain the large number of observed divide crossings and are complicated by the need to bury the Owl Creek and Bridger Mountains to explain why the Wind River now flows in a north direction through Wind River Canyon. New paradigm interpretations explain the large number of divide crossings as diverging and converging channel evidence (as in flood-formed anastomosing channel complexes), Owl Creek and Bridger Mountain uplift to have occurred as south-oriented floodwaters carved Wind River Canyon, and a major flood flow reversal (caused by ice sheet related crustal warping and the opening up of deep “hole” space by ice sheet melting) as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e Wind River abrupt turn to the north. While this test only addresses topographic map evidence, Occam’s Razor suggests the new paradigm offers what in science should be the preferred Wind River-Sweetwater River drainage divide origin interpre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aver DIVIDE ESCARPMENT CONTINENTAL Ice Sheet Melt Water Floods East-west CONTINENTAL DIVIDE Great DIVIDE BASIN wind RIVER BASIN wind RIVER Mountains
下载PDF
2003年嘉兴市持续高温天气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云泉 张瑞萍 +2 位作者 陈优平 李海军 陆琛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63,共4页
2003年嘉兴市出现了37天高温天气,并刷新了多项历史纪录,无论从持续时间、强度上都可说是50年一遇。分析发现:2003年的高温天气是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而极涡强度、西风环流指数偏弱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天气气候变暖的必然趋... 2003年嘉兴市出现了37天高温天气,并刷新了多项历史纪录,无论从持续时间、强度上都可说是50年一遇。分析发现:2003年的高温天气是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而极涡强度、西风环流指数偏弱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天气气候变暖的必然趋势;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天气主要存在16年和8年周期,2001年起为准两年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 高温天气分析 嘉兴市 副热带高压异常 西风环流指数 准两年振荡 2001年 历史纪录 持续时间 西太平洋 气候变暖 分析结果 50年 涡强度 年周期
下载PDF
HEST2007珠峰北坡风廓线观测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邹捍 李鹏 +2 位作者 朱金焕 马舒坡 李爱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99-1207,共9页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区局地大气环流系统,继2006年HEST2006大气科学实验之后,2007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实施HEST2007综合观测。本文使用该观测实验中LAP-3000风廓线仪获得...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区局地大气环流系统,继2006年HEST2006大气科学实验之后,2007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实施HEST2007综合观测。本文使用该观测实验中LAP-3000风廓线仪获得的绒布河谷内三维风场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面辐射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观测期间局地大气环流的日变化和逐日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该地区局地环流系统,特别是沿河谷的轴向风,与其上空西风环流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似乎与不同天气条件下喜马拉雅山区的大气辐射状况有关,即高层西风环流较强的阶段,地面辐射较强,激发出的局地环流也较强,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绒布河谷 局地环流 西风环流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8-430,共13页
西北太平洋季风区(5°~25°N,120°~160°E)是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与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季风区.文中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进行了气候学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爆发发生在31候(6月上旬... 西北太平洋季风区(5°~25°N,120°~160°E)是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与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季风区.文中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进行了气候学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爆发发生在31候(6月上旬)前后.爆发后,夏季风经历了3次活跃-中断循环,每个循环都相应于独立的干期和湿期.第1个循环是从6月初到7月中旬,降水与低层西风的中心主要位于5°~10°N.第2个循环是7-下旬至9-下旬,降水与低层西风明显向东北方向移动,位于10°~20°N.这个循环是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第3个循环是从9月末到10月末,降水与低层西风又向南退回到5°~10°N,达到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最弱的阶段.这个循环的结束也就预示着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结束.西北太平洋季风区有明显的季节内振荡(ISO),这种气候的季节内振荡(CISO)主要由30~60 d与10~20 d两种周期组成,但是主要以30~60 d的低频振荡为主.根据西北太平洋的对流和低层西风在不同位相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北太平洋的低频对流和西风是向西向北传播的.西北太平洋的季风降水、对流与西风的活跃-中断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受30~60和10~20 d低频振荡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季节演变 低层西风 季节内振荡 西北太平洋 夏季风 气候学 季风降水 低频振荡 季风区
下载PDF
利用遥感综合分析西风引导气流与地形对沙尘运移路径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志丽 马建文 +3 位作者 张仁健 王志刚 哈斯巴干 李启青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0-334,共5页
沙尘暴的发生受大气环流、地表状况、降雨的影响,还受到局部地区地形的影响。一次规模较大的沙尘暴过程,沙尘可以从蒙古国和我国西部沙源地输送到我国东部、韩国、日本乃至夏威夷、美国西海岸。中日亚洲沙尘暴ADEC项目对亚洲沙尘暴的起... 沙尘暴的发生受大气环流、地表状况、降雨的影响,还受到局部地区地形的影响。一次规模较大的沙尘暴过程,沙尘可以从蒙古国和我国西部沙源地输送到我国东部、韩国、日本乃至夏威夷、美国西海岸。中日亚洲沙尘暴ADEC项目对亚洲沙尘暴的起沙、传输和降落的运行机制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亚洲沙尘暴的数值模拟系统。本文以影响北京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为例,利用遥感技术,综合DEM地形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分析西风引导气流和地形对沙尘运移路径影响,将MODIS影像数据和DEM地形数据以及地面观测站点实测数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一次沙尘暴过程中,沙尘在运移过程中的运移路径明显地受到西风引导气流、沙尘粒子自然沉降规律以及局部地形的影响,要预防(减少)北京地区的沙尘暴仅仅作好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不够的,加强北京周边地区,尤其是张家口地区、官厅水库库区及库区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综合分析 沙尘运移 沙尘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海南省及其近海风能资源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4
作者 邢旭煌 朱蓉 +1 位作者 翟盘茂 俞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1-426,共6页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象局开发的WEST(Wind Energy Simulation Toolkit)对海南省及其近海的风能资源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高分辨率(1 km)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并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海南省沿海8个测风塔和18个现有台站测风资料的对比,表...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象局开发的WEST(Wind Energy Simulation Toolkit)对海南省及其近海的风能资源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高分辨率(1 km)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并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海南省沿海8个测风塔和18个现有台站测风资料的对比,表明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海南省及其近海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70 m高度上的年平均风速相对误差≤9%。另外,分别提取离8部测风塔最近的WEST网格点上的模拟值,利用丹麦的WAsP(Wind Atla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Program)估算8部测风塔所在位置的年平均风速,再分别与测风塔的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得到70 m高度上的相对误差同样≤9%。因此,采用WEST模拟的海南省及其近海的高分辨率风能资源分布,可为海南省风能资源的精细化评估和风电场的微观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资源 west软件 风速 高分辨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秦岭北麓一次冷锋触发的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楠 赵强 +1 位作者 井宇 张小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77-1288,共12页
2015年8月3日秦岭北麓突发短时强降水,强度之大近年少有,并引发山洪造成人员伤亡。应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具备较好的对流潜势及湿度条件,由冷锋... 2015年8月3日秦岭北麓突发短时强降水,强度之大近年少有,并引发山洪造成人员伤亡。应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具备较好的对流潜势及湿度条件,由冷锋系统触发,冷锋系统结构特点包括:锋区前近地面水汽含量>18 g·kg^(-1),锋面上升运动处于下沉运动之上、自由对流高度以下,850 h Pa以下强冷平流造成该层浅薄逆温,锋前出现显著对流不稳定,均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创造有利条件。强冷平流带来水平锋生,对流不稳定产生垂直锋生,总体强锋生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中下层,达到20×10^(-10)K·s^(-1)·m^(-1)。秦岭的阻挡作用使得冷锋过境转为偏西风,并与强降水正反馈形成超低空强西风带。偏西风与迎面山体配合对降水产生增幅作用,并为降水区带来水汽输送,但超低空西风较强容易破坏雷暴单体的垂直结构,又使得降水不能长时间维持。风廓线雷达能够探测到冷锋系统的精细化垂直风场结构,反映了冷锋的垂直结构信息,并较其他气象要素更能提前预判系统发展,具有较强的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生 短时强降水 风廓线雷达 超低空急流
下载PDF
石家庄春季一次气温预报失误原因探讨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云 王丽荣 +3 位作者 匡顺四 赵彦厂 侯晓玮 郭卫红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2年第B09期19-23,共5页
在仔细分析大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实况资料以及数值预报产品检验的基础上,总结了2011年4月15日石家庄市区一次气温预报失误的经验教训:此次气温预报失败,主要是对地面高压移动位置预报出现偏差,东风影响的时间比预期偏晚,未能考虑西... 在仔细分析大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实况资料以及数值预报产品检验的基础上,总结了2011年4月15日石家庄市区一次气温预报失误的经验教训:此次气温预报失败,主要是对地面高压移动位置预报出现偏差,东风影响的时间比预期偏晚,未能考虑西风造成的"焚风"效应。分析中还发现,在地面气温预报中,除注意高空系统及850 hPa变温外,对垂直运动也应着重考虑;西风分量大小的变化与气温的升降趋势一致;地面东风开始时间与地面气温由高到低的转折时间一致;T639 10 m风场数值预报产品具有一定的准确度,为今后类似情况下的气温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西风 垂直运动 预报
下载PDF
桂林霾天气变化趋势及天气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白先达 谭宇 +1 位作者 王存真 张雅昕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5-910,共6页
为研究桂林市霾的演变和天气学特征,利用市区及周边4个站近50年的观测资料,用相对湿度和能见度对报表中霾日记录进行校对,客观确定霾日;通过对造成霾的生成、维持及消散的基本天气形势分析,研究霾的天气学特征,为霾的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为研究桂林市霾的演变和天气学特征,利用市区及周边4个站近50年的观测资料,用相对湿度和能见度对报表中霾日记录进行校对,客观确定霾日;通过对造成霾的生成、维持及消散的基本天气形势分析,研究霾的天气学特征,为霾的天气预报提供依据。桂林的霾从21世纪开始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冬季比夏季多发;影响桂林霾的基本天气特点是:地面静风或弱风,风力小于等于3.0 m/s,大气干燥,相对湿度小于等于70%,近地面有逆温层,地面为正变温,负变湿。对应的天气形势为:高空平直西风或弱高压脊前环流控制,地面弱高压或变形场,副热带高压区,锋前暖区,近地层逆温,高空大气层结稳定。根据天气形势分析,设计桂林霾天气预报平台,在业务中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天气学特征 平直西风
下载PDF
甘肃皋兰—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沙漠沉积的特征及其古风带恢复 被引量:11
18
作者 伍皓 崔晓庄 +2 位作者 熊国庆 张予杰 江新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77-1084,共8页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古风向、古风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盛行西风,与东部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罗汉洞组(K1l)沙漠沉积风向记录完全一致。岩性特征与古风向的一致性表明,研究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均处于北半球西风带中,研究区可能为"古鄂尔多斯沙海"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皋兰—白银—靖远地区 河口群 古沙漠 西风带 古鄂尔多斯沙海
下载PDF
盛夏副高脊线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影响及海气背景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任广成 吴小林 李旺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3期1-5,共5页
利用1951-2006年全国160站盛夏(7-8月)气温资料、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分析了盛夏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及其与500 hPa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发现:盛夏副高脊线异常偏北年主要... 利用1951-2006年全国160站盛夏(7-8月)气温资料、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分析了盛夏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及其与500 hPa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发现:盛夏副高脊线异常偏北年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副高脊线异常偏南年则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盛夏副高脊线位置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至黄河中下游以南的我国中东部广大地区气温存在着很好的正相关关系;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与东亚中纬度500 hPa上空西风环流强弱变化密切相关,前期3月白令海至阿拉斯加地区500 hPa高度场异常变化对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变动有着较好的指示性,前期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型,尤其是前期3月北亚热带海区关键区海温、加利福尼亚海区关键区海温和关键区综合海温指数对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夏 副高脊线指数 西风环流指数 气温 综合海温指数
下载PDF
六盘山东西两侧红粘土沉积起源年代差异原因初探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乐意 常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1-872,共12页
红粘土被认为类似于黄土,也是风成沉积。六盘山东侧红粘土底部沉积年龄主要集中于8Ma左右,而西侧底部最老沉积年龄主要在25-22Ma。通过综合分析红粘土的物源,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亚洲内陆干旱原因等方面认为:1亚洲内陆晚渐新世—早中新... 红粘土被认为类似于黄土,也是风成沉积。六盘山东侧红粘土底部沉积年龄主要集中于8Ma左右,而西侧底部最老沉积年龄主要在25-22Ma。通过综合分析红粘土的物源,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亚洲内陆干旱原因等方面认为:1亚洲内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干旱主要是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西南气流的深入和副特提斯海向西退出造成下风向区水汽来源减少而形成。2六盘山以西红粘土的沉积主要是在西风绕流和狭管效应作用下形成。以东没有沉积底界年龄为25-22Ma的红粘土可能是那个时间段冬季风势力较弱,且受沿途山脉以及山地地区西风的阻挡,所以无法携带风尘沉积物在六盘山以东沉积。8Ma左右红粘土在六盘山以东的沉积说明冬季风势力增强,穿过了西风在山地地区的阻挡形成之。38Ma左右冬季风穿过西风在山地的阻挡携带红粘土到六盘山以东,说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已经大大增强,当时的沉积范围已与现在相当,显示环流系统接近现在的特征。同时根据青藏高原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关系,结合青藏高原构造运动证据,8Ma左右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可能对亚洲季风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红粘土 冬季风 西风 青藏高原 年代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